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果洛州 >> 甘德县

甘德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甘德县谷歌卫星地图)


甘德县简介

  甘德县[Gan De Xian]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中部,东邻甘肃省。县府驻东吉乡(吾勒)。距州府驻地88公里。人口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7046平方公里。辖8乡。
  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
  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区(州)。
  自然地理
  地处青南高原高山峡谷向高原面的过渡地带,阿尼玛卿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地势平坦而开阔,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年均温-2℃,年降水量550毫米。矿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动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驴、黄羊、岩羊、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大黄、秦艽等。
  社会发展
  工业以水电、农牧机械修理和牛羊肉加工为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牧养绵羊、山羊、牦牛、马等牲畜。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设普通中学、民族中学,乡设寄宿小学,为普及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一所。
  旅游资源
  境内有建于清朝中叶的夏日乎寺院,寺内壁画和雕刻艺术造型精美,藏有“甘珠尔”等藏文经典、佛教史料书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艺术珍品。
  乡镇简介
  东吉乡[Dong Ji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县府驻地。 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还有汉、土、回等民族。 面积710平方公里。辖当成、目日、阿隆、东吾、安木掌5个牧委会。 1954年建东吉区,1959年改为多卡公社,1962年设东吉乡,1969年设东吉公社,1984年改设东吉乡。地处西柯曲(河)谷地,柯曲(河)流经境中。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
  上贡麻乡[Shang Gong Ma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旺日乎、哇英、隆亚、杂加隆、珠合隆5个牧委会。 1956年设上贡麻区,1959年设上贡麻公社,1962年设上贡麻乡,1969年由复设上贡麻公社,1984年改设工贡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花(石峡)吉(迈)公路穿境。
  下贡麻乡[Xia Gong Ma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公里。 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 面积710平方公里。辖俄尔金、折合血、龙恩、索合青4个牧委会。 1956年设下贡麻区,1959年设下贡麻公社,1962年设下贡麻乡。1969年复设下贡麻公社,1984年复称下贡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柯曲贡麻河流经境中。以畜牧业为主,养植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
  柯曲乡[Ke Qu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896平方公里。辖达协、曲纳合、德肉、德里尖4个牧委会。1959年设柯曲公社,1984年改设柯曲乡。地处东、西柯河之间的山地、沟谷地。矿藏有岩金。以牧业为主,养殖藏绵羊和牦牛等。产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乡公路通达。
  岗龙乡[Gang Long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岗龙、科拉、隆木其、恰不将4个牧委会。 1962年设岗龙乡,1969年设岗龙公社,1984年改为岗龙乡。地处山原、河谷地,黄河流经境南。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等。产冬虫夏草、大黄、羌活等名贵药材。县乡公路通达。
  青珍乡[Qing Zhen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44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232平方公里。辖青珍、隆尕日、直尕日、青珍秀麻、直合麻、曲哲6个牧委会。 1962年设青珍乡。1969年设青珍公社,1984年改设为青珍乡。地处东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带。矿藏主要为金,青珍公玛金矿,被列为全省资源开发重点项目。以畜牧业为主,养殖藏系绵羊和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江千乡[Jiang Qian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72公里。 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5%。 面积697平方公里。辖隆吉、恰曲纳合、叶合勒、西隆4个牧委会。 1958年设江千公社,1962年改为江千乡,1969年复设江千公社,1984年改设江千乡。地处东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带。境内资源主要为煤,兴办的324煤矿是全县第一家乡镇企业。以畜牧业为主,养殖藏系绵羊、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等野生药材。县乡公路畅通,交通便利。
  下藏科乡[Xia Zang Ke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与甘肃省毗邻,距县府驻地120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710平方公里。辖丹库、江千、洞索、科赛4个牧委会。 1962年由甘肃省玛曲县划入甘德县,并设下藏科乡,1969年成立下藏科公社,1984年改设下藏科乡。地处东柯曲(河)谷滩地,东柯(河)流经境中汇入黄河。以畜牧业为主,养植藏系绵羊、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甘德县辖8乡,县府驻吾勒(东吉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4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上贡麻乡 2259 下贡麻乡 2920 东吉乡 2296 柯曲乡 2185 岗龙乡 3074 青珍乡 4159 江千乡 2569 下藏科乡 3846 吾勤未批镇 218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万人 7046平方公里 632623 814100 0975 查看 甘德县谷歌卫星地图

甘德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柯曲镇 约2000人 710平方公里

----

查看 柯曲镇谷歌卫星地图
上贡麻乡 约3000人 1042平方公里

----

查看 上贡麻乡谷歌卫星地图
下贡麻乡 约2000人 710平方公里 折合血村 查看 下贡麻乡谷歌卫星地图
岗龙乡 约3000人 1042平方公里

----

查看 岗龙乡谷歌卫星地图
青珍乡 约3000人 1232平方公里

----

查看 青珍乡谷歌卫星地图
江千乡 约2000人 697平方公里

----

查看 江千乡谷歌卫星地图
下藏科乡 约3000人 710平方公里

----

查看 下藏科乡谷歌卫星地图

甘德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玛沁县

    玛沁县[Ma Qin Xian]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东南部,州境北部,县府驻大武镇。 人口3.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6%。面积1.3万平方公里。辖1镇、10乡。魏晋、南北朝属党项羌驻牧地,唐设“羁縻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1952年玛沁地区解放,1957年设置玛沁县。   地处青藏高原黄河上游的山原、河谷地带。 境内河流众多,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县境西南和东北边缘。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属青藏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3.9℃,年降水量420560毫米。矿藏资源有铜、铁、砂金、煤等,还有雪豹、棕熊、白唇鹿、马鹿、岩羊、猞猁、红狐、雪鸡等野生动物和雪莲、冬虫夏草 、大黄、贝母等野生药用植物。工业以皮毛、乳品、肉食品加工为主,牛肉干近十年来多次在省、国家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和金奖。肉联厂生产的清真牛肉远销阿拉伯国家。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等。青(海)川(四川)   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民族中学2所,普通中学1所。县府驻地构成有线电视网络,10个乡均设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有州、县属医院4座。 境内有清代古建筑拉加寺,是黄河上游一大名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军功乡水磨沟鱼化石为省级重点化石遗址保护区。阿尼玛卿雪山地区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1993年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于“全省双拥先进单位”称号。   自然资源   已探明矿产有铜、金、银、钴、硫和沙金及其它稀有金属矿储量4676万吨,潜在价值60亿元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有近13万亩的原始森林和30万亩灌木林,有相当高的取材率。冬虫夏草、贝素养、秦艽、黄芪等十几种药用植物遍布全县,其中冬虫夏草年生产力达1000公斤以上,远销国内外。改革开放以来,该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总值达4625万元,各类牲畜存栏数600016头只,出售牲畜8.5万头只,农牧业合作经济总收入5446万元。草原基本建设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能源、交通、通讯设施完备,投资环境良好。为加快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开门建县,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宽松有序理想的投资环境已初步具备,您将面临极好的机遇。   经济发展   到2000年底,全州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917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9415万元,年均递增6.7%。工农业总产值18960万元,年均递增1.8%。农牧业总产值13940万元,年均增长2.3%;牲畜存栏253万头(只),比“八五”末减少18.6万头(只),年均下降1.4%;母畜比例、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比“八五”末提高3.8、8.2、5.2和5.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2785吨,油料100吨,分别较“八五”末增加420吨和40吨,年均递增3.3%和10.8%。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834万元,建成防灾基地崐8606户,围栏草场232万亩,暖棚67万平方米,定居牧户5414户。工业总产值4750万元,较“八五”略有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省管项目)累计完成44856万元,较“八五”增加20256万元,增长221.4%,年   均递增15.2%。其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8亿元,其中州内公路建设完成投资0.8亿元,较“八五”增长172%。新建公路380公里,改建公路338公里,整治路线2条61公里,增加干线油路76公里,建设桥梁52座,并使雪下、老门等断头公路连网,打通了达日至色达、玛多至麻多等出口公路。省道101线宁果公路贵德至大武段已于1999年10月提前一年实现黑色化。到2000年,全州共有公路36条(段),通车里程达2592公里,有35个乡(镇)通等级公路,115个牧委会通简易公路。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00万元,年均递增3.7%。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1301户,从业人员2311人,注册资金2736万元,各类市场成交额6600万元,均比“八五”末有较大幅度增崐加。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01元,比“八五”末增加404崐元,年均递增7%,全州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2754户12858人减少到1999年的619户2729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50元。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州现有各类学校86所,其中中专2所,中学15所,小学69所,在校学生1277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4%,牧民子女入学率达80%,巩固率达95%;科技推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州共有各类各级科研机构45个,有科技人员2000多人,取得科研成果155项。“22526”科技示范工程已于去年顺利通过验收;州上有民族歌舞团,州县有电视台、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全州51个乡(镇)中45个乡(镇)有电视差转台,部分牧委会、牧民也可收看到中央台的节目;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州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4个,有各类医务人员947人,病床507张,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州总人口为130664人,比“八五”末增加66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8‰。   行政区划   玛沁县原辖2个镇、7个乡:大武镇、拉加镇、大武乡、东倾沟乡、雪山乡、下大武乡、昌麻河乡、优云乡、当洛乡。2006年8月,玛沁县撤销昌麻河乡,并入优云乡。   历史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属党项羌驻牧地,唐设“羁縻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1952年玛沁地区解放,1957年设置玛沁县。   2000年,玛沁县辖1镇、10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77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武镇 12869 大武乡 2925 拉加乡 5499 军功乡 3815 东倾沟乡 1804 雪山乡 1558 下大武乡 1539 优云乡 2132 当洛乡 1787 当项乡 1226 昌麻河乡 624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   2001年底,玛沁县辖2个镇、7个乡,31个牧委会。   大 武 镇 驻大武。   拉 加 镇 驻拉加,辖11个牧委会(史肉欠、赞根、哈夏、俄合科、台西、拉德、也合恰、加思乎、麻什堂、赛日托、曲哇军功)。   大 武 乡 驻桑多,辖3个牧委会(江钦、哈龙、日近)。   东倾沟乡 驻曲如麻堂,辖2个牧委会(当前、东柯河)。   雪 山 乡 驻尕茶多,辖2个牧委会(阳柯河、阴柯河)。   下大武乡 驻雪前多,辖3个牧委会(年扎、清水、尼青)。   昌麻河乡 驻昌麻河,辖2个牧(茶藏、血麻)。   优 云 乡 驻中心站,辖3个牧委会(优曲、德尔当、阳桑)。   当 洛 乡 驻当洛,辖5个牧委会(格雅、加布青、岗龙、坎巴、查切)。   乡镇简介   【大武镇】 位于县境东部,州、县府驻地。人口1.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还有汉、回等民族。面积80平方千米。辖区暂未设居委会。1984年建镇。   【大武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面积1814平方千米。辖-、哈龙、日近3个牧委会。1957年设大武区,1958年设前进公社,后更名为大武公社,1962年改设大武乡,1969年恢复大武公社,1984年改设大武乡。   【军功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6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22平方千米。辖麻什堂、赛什托、曲哇军功3个牧委会。原属海南州同德县河南公社,1960年划归玛沁县,1962年由河南公社析置军功乡,1969年改设军功公社,1984年复设军功乡。   【拉加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604平方千米。辖赞根、思肉欠、台西、哈夏、也合恰、欧科、加思乎、拉德8个牧委会。原隶属海南州同德县河南公社,1960年划归玛沁县,1962年由河南公社分设拉加乡,1969年改设拉加公社,1984年复设拉加乡。   【东倾沟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1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780平方千米。辖东柯河、当前2个牧委会。原属大武公社的一个大队,1962年改设东倾沟乡,1969年改设东倾沟公社,1984年复设东倾沟乡。   【雪山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4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351平方千米。辖阴柯河、阳柯河2个牧委会。原属海南州兴海县,1958年归玛沁县,设雪山公社,1962年改设雪山乡,1969年改设雪山公社,1984年复设雪山乡。   【当项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4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659平方千米。辖看巴、查切2个牧委会。1958年设赤当洛区,后改设红旗公社,1960年由改设当项公社,1984年改设当项乡。   【当洛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76平方千米。辖格雅、加布青、岗龙3个牧委会。1961年由当项公社分设当洛公社,1984年改设当洛乡。   【昌麻河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1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1152平方千米。辖茶藏、血麻2个牧委会。1962年由雪山公社分设昌麻河乡,1969年并入优云公社,1985年复设昌麻河乡。   【优云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476平方千米。辖优曲、德尔当、阳桑3个牧委会。1961年设优云公社,1984年改设优云乡。   【下大武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641平方千米。辖年扎、清水、尼青3个牧委会。1962年由大武公社分设下大武乡,1969年改设下大武公社,1984年复设下大武乡。   人名   玛沁,博尔晋孙。父本讬辉,博尔晋长子。官牛录额真,兼都察院理事官。崇德三年,以摆牙喇甲喇章京从贝勒岳讬伐明,自墙子岭入边,明蓟辽总督吴阿衡以马步兵六千来援,玛沁与劳萨等率兵击败之,获其马及炮。六年,从围锦州,败敌于松山。顺治初,从入关,破流贼,授牛录章京世职。五年,擢镶红旗蒙古副都统。七年,恩诏加半个前程。寻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征湖广,至衡州,疾,卒。无子,以兄子康喀喇袭。   

班玛县

  班玛县位于州境东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总面积6452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还有汉、回、土等民族。   班玛县辖1个镇、8个乡:赛来塘镇、多贡麻乡、马可河乡、吉卡乡、达卡乡、知钦乡、江日堂乡、亚尔堂乡、灯塔乡。县人民政府驻赛来塘镇,距州府驻地315千米。邮编:814300。代码:632622。区号:0975。拼音:Banma Xian。唐代以前属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师府辖 ,明属朵甘思宣慰使司地,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清属 宗教文化   下郭罗克百户地。青海建省后曾隶果洛行政督察区、白玉设治局。1955年建班玛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州。   地理概况   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东北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温2.4℃,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   -气候条件   省资源开发重点县,州经济开发实验基地。位于州境东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县府驻莫巴乡(赛来堂),距州府驻地315公里。人口1.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 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6376平方公里,辖 10乡。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东北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温2.4℃,极端最高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29.7℃,无绝对无霜期。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 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为砂金,另有天然森林1.3万公颂。工业以采金、畜产品加工为重点。农牧兼营,以牧为主。畜牧业以牧养牦牛、藏系羊为主。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  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与果洛州其他各县相比,班玛县平均海拔4093米,低于州内其他各县。由于海拔较低,加上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巴颜喀拉山的支脉仁玉山横贯东西形成群山环抱的盆地地形等原因,造成了县内独特的“小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2.4℃,气候条件好于州内其他各县。同时,境内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年蒸发量1281毫米,年降水量仅次于久治县,为全省第二。夏秋季的班玛,青山绿水,气候湿润,景色分外迷人。因此,班玛县也素有“果洛小江南”的美称。  

甘德县

  甘德县[Gan De Xian]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中部,东邻甘肃省。县府驻东吉乡(吾勒)。距州府驻地88公里。人口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7046平方公里。辖8乡。   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   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区(州)。   自然地理   地处青南高原高山峡谷向高原面的过渡地带,阿尼玛卿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地势平坦而开阔,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年均温-2℃,年降水量550毫米。矿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动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驴、黄羊、岩羊、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大黄、秦艽等。   社会发展   工业以水电、农牧机械修理和牛羊肉加工为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牧养绵羊、山羊、牦牛、马等牲畜。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设普通中学、民族中学,乡设寄宿小学,为普及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一所。   旅游资源   境内有建于清朝中叶的夏日乎寺院,寺内壁画和雕刻艺术造型精美,藏有“甘珠尔”等藏文经典、佛教史料书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艺术珍品。   乡镇简介   东吉乡[Dong Ji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县府驻地。 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还有汉、土、回等民族。 面积710平方公里。辖当成、目日、阿隆、东吾、安木掌5个牧委会。 1954年建东吉区,1959年改为多卡公社,1962年设东吉乡,1969年设东吉公社,1984年改设东吉乡。地处西柯曲(河)谷地,柯曲(河)流经境中。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   上贡麻乡[Shang Gong Ma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旺日乎、哇英、隆亚、杂加隆、珠合隆5个牧委会。 1956年设上贡麻区,1959年设上贡麻公社,1962年设上贡麻乡,1969年由复设上贡麻公社,1984年改设工贡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花(石峡)吉(迈)公路穿境。   下贡麻乡[Xia Gong Ma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公里。 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 面积710平方公里。辖俄尔金、折合血、龙恩、索合青4个牧委会。 1956年设下贡麻区,1959年设下贡麻公社,1962年设下贡麻乡。1969年复设下贡麻公社,1984年复称下贡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柯曲贡麻河流经境中。以畜牧业为主,养植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   柯曲乡[Ke Qu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896平方公里。辖达协、曲纳合、德肉、德里尖4个牧委会。1959年设柯曲公社,1984年改设柯曲乡。地处东、西柯河之间的山地、沟谷地。矿藏有岩金。以牧业为主,养殖藏绵羊和牦牛等。产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乡公路通达。   岗龙乡[Gang Long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岗龙、科拉、隆木其、恰不将4个牧委会。 1962年设岗龙乡,1969年设岗龙公社,1984年改为岗龙乡。地处山原、河谷地,黄河流经境南。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等。产冬虫夏草、大黄、羌活等名贵药材。县乡公路通达。   青珍乡[Qing Zhen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44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232平方公里。辖青珍、隆尕日、直尕日、青珍秀麻、直合麻、曲哲6个牧委会。 1962年设青珍乡。1969年设青珍公社,1984年改设为青珍乡。地处东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带。矿藏主要为金,青珍公玛金矿,被列为全省资源开发重点项目。以畜牧业为主,养殖藏系绵羊和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江千乡[Jiang Qian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72公里。 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5%。 面积697平方公里。辖隆吉、恰曲纳合、叶合勒、西隆4个牧委会。 1958年设江千公社,1962年改为江千乡,1969年复设江千公社,1984年改设江千乡。地处东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带。境内资源主要为煤,兴办的324煤矿是全县第一家乡镇企业。以畜牧业为主,养殖藏系绵羊、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等野生药材。县乡公路畅通,交通便利。   下藏科乡[Xia Zang Ke 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与甘肃省毗邻,距县府驻地120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710平方公里。辖丹库、江千、洞索、科赛4个牧委会。 1962年由甘肃省玛曲县划入甘德县,并设下藏科乡,1969年成立下藏科公社,1984年改设下藏科乡。地处东柯曲(河)谷滩地,东柯(河)流经境中汇入黄河。以畜牧业为主,养植藏系绵羊、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甘德县辖8乡,县府驻吾勒(东吉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4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上贡麻乡 2259 下贡麻乡 2920 东吉乡 2296 柯曲乡 2185 岗龙乡 3074 青珍乡 4159 江千乡 2569 下藏科乡 3846 吾勤未批镇 2186  

达日县

  地处青海省的达日县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南部,南与四川省为邻。总面积15385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04年)。人口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4%,还有汉、回、土等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吉迈镇,距州府驻地140千米。邮编:814200。代码:632624。区号:0975。拼音:Dari Xian。   历史沿革   唐代以前为党项羌驻牧地,唐属“羁摩州”,后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辖地,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地,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右翼盟辖,后属上郭罗克百户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置和顺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3年设达日工委,1955年设达日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0年,达日县辖10乡,县府驻吉迈(吉迈乡境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35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吉迈乡 2047 上红科乡 2601 下红科乡 2188 桑日麻乡 2184 特合土乡 1622 建设乡 2632 满掌乡 2523 窝赛乡 1700 德昂乡 2177 莫坝乡 1464 吉迈未批镇 3216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吉迈乡,设立吉迈镇;德昂乡政府驻地迁至查干沟口。   2001年底,达日县辖1个镇、9个乡,33个牧委会。   吉 迈 乡 驻吉迈,辖3个牧委会(普忙、垮里、龙才)。   窝 赛 乡 驻窝赛,辖3个牧委会(康巴、直却、依隆)。   德 昴 乡 驻查干沟口,辖3个牧委会(唐什加、莫哈、康降)。   满 掌 乡 驻木热贡麻,辖3个牧委会(木热、查干、布东)。   建 设 乡 驻建设,辖4个牧委会(撒那、才哇、达郎、刚巴)。   莫 坝 乡 驻莫坝,辖2个牧委会(塞尔钦、萨尔根)。   上红科乡 驻上红科,辖4个牧委会(尼勒、约根、热根、哈青)。   下红科乡 驻地浪多,辖4个牧委会(达色、色隆、旺阿、那尼)。   桑日麻乡 驻桑日麻,辖4个牧委会(红旗、向阳、东风、前进)。   特合土乡 驻特合土,辖3个牧委会(夏曲、科曲、库亚)。   乡镇简介   达日县辖1个镇、9个乡:吉迈乡、上红科乡、下红科乡、桑日麻乡、特合土乡、建设乡、满掌乡、窝赛乡、德昂乡、莫坝乡。   【吉迈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县府驻地。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1042平方千米。辖普芒、龙才、夸热3个牧委会。1962年设吉迈乡,1969年改设吉迈公社,1984年复设吉迈乡。   【上红科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96千米,南与四川省毗邻。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1905平方千米。辖哈尔青、尼勒、尼什多、尼那4个牧委会。1956年设红科区,1958年属红科公社,1962年分设上红科乡,1969年改设上红科公社,1984年复设上红科乡。   【下红科乡】 位于县境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相邻。距县府驻地106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5%。面积1037平方千米。辖色隆、然森、达字、卓合拉4个牧委会。1956年属红科区,1958年属红科公社,1962年分设下红科乡,1969年改设下红科公社,1984年复设下红科乡。   【桑日麻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7%。面积3139平方千米。辖赛杜、无乎哇、措隆、纳赛4个牧委会。1956年设桑日麻区,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2年分设桑日麻乡,1969年设桑日麻公社,1984年改设桑日麻乡。   【特合土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7%。面积2015平方千米。辖夏曲、科曲、库亚3个牧委会。1958年属红旗公社,1962年设特合土乡,1969年改设特合土公社,1984年改设特合土乡。   【建设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614平方千米。辖萨纳合、才尔哇、乎热、卡热4个牧委会。1956年设建设区,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2年设建设乡,1969年改设建设公社,1984年改设建设乡。   【满掌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89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4%。面积1006平方千米。辖部东、麻日科、查日根3个牧委会。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2年设满掌乡,1969年改设满掌公社,1984年复设满掌乡。   【窝赛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2%。面积629平方千米。辖坎巴、直合却、依隆3个牧委会。1956年设窝赛区,1958年并入东风公社,1962年设窝赛乡,1969年改设窝赛公社,1984年改设窝赛乡。   【德昂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6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071平方千米。辖塘加、康隆、多拉3个牧委会。1958年设东风公社,1962年设德昂乡,1969年改设德昂公社,1984年复设德昂乡。   【莫坝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44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1905平方千米。辖赛尔钦、萨尔根2个牧委会。1958年成立莫坝公社,1984年改设莫坝乡。   自然地理   达日县境内地貌属巴颜喀拉山原区,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内分成长江支流的尼曲河、满掌河和黄河支流的夏曲、达日河、柯曲、尼曲几大水域。西北部山体较大,山坡较缓,山顶浑圆,滩地较开阔;东南部山体较长,山坡较陡。山脉倾向明显,山顶多呈条形凸凹状。   全县平均海拔4426m,最高峰位于桑日麻乡康浪源头,海拔5260m,最低点位于黄河流经本县终点的德昂乡与久治县接壤处,海拔3820m。   气候状况   达日县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深居内陆,属高寒半湿润性气候,除冷暖两季外,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冷季风大雪多,气候寒冷且持续时间长,达7~8个月,多有风雪灾害;暖季湿润但持续时间短,仅4~5个月。全县平均气温在-0.1℃~-3.5℃之间。年降水量560mm左右,多集中在6~9月。   由于复杂的地形条件,年平均气温的地域分布错综复杂,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其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南北温差达3.6℃。气候温暖的满掌乡地处本县东部,地势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为-0.1℃,地处南部的下红科年均温为-0.5℃。沿着巴颜喀拉山山脉走向,地势逐渐升高,桑日麻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出现了阶梯性分布,特合土年均温为-3.5℃,桑日麻为-3.7℃,莫坝为-3.4℃;达日县城附近,虽纬度偏北,但由于海拔较低,年均温为-1.2℃;沿着吉曲河,从窝赛到德昂地势逐渐升高,年平均温度降低,窝赛为-2.2℃,德昂为-2.8℃;沿着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达日河向北,地势逐渐降低,年均温分布逐渐升高,莫坝年均温为-3.4℃,建设为-2.0℃;巴颜喀拉山南麓,沿着尼曲河流向海拔逐渐降低,上红科年均温为-2.5℃,下红科为-0.5℃。   达日各地年降水量在486.9~666.5mm之间。因本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明显,孟加拉湾水汽沿西南气流进入境内,同时由于青藏高原本身的作用,造成这一带低涡和切变活动比较频繁,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也有利于气流的抬升作用,所以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受地形影响,也出现复杂的情况。首先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是高原上海拔高度越高,空气中水汽含量随高度减少,相应地降水量就越少;其次降水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山顶多,沟谷少。山地的降水和高原并不一样,一般山顶要比山下明显增多,一般这种趋势又与气流的温度、稳定度以及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因素有关。据国内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在一定高度下,年降水量一般是从山麓向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由于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减少很快,降水随高度增加反而减少,一般来说,在湿润条件下,降水量较大地区最大降水高度比较低,干燥气候条件下,降水量较少,最大降水高度较高。本县虽无实测资料,无法确定这一高度,但这种普遍规律保持不变。   植被土壤   植被   达日县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4800m以上为高山流石坡,4700~4800m为高寒稀疏植被,3900~4700m广布以多种嵩草为主的高寒草甸,简介如下:   (1)高寒草甸:为本县主要放牧草场。主要分布在3900~4700m左右的山地半阴坡、半阳坡、高山山顶及河谷滩地等高寒地区。植物优势种为小嵩草、矮嵩草、线叶嵩草、异针茅、委陵菜、蒿(Artemisia L.)、虎耳草等;主要伴生种有唐松草、大戟、毛茛、乳白香青等。平均每亩产鲜草181kg。   (2)沼泽化草甸:也为主要放牧草场。此类草场分布在海拔4100~4500m的河谷滩地、沟脑、阴坡、半阴坡等处。植物优势种有藏嵩草、矮嵩草、苔草、发草(Deschampsia casepitosa)、长叶无尾果(Coluria longifolia)、花葶驴蹄草(Caltha scaposa)等;主要伴生种有棘豆(Oxytropis sp.)、虎耳草(Astragalus sp.)、灯芯草(Juncus sp.)、酸模(Rumex sp.)、星状凤毛菊(Saussurea stella)、唐松草、大戟等。平均亩产鲜草252kg。   (3)灌丛草甸:主要分布在海拔3900~4250m左右的高山山地阴坡、半阴坡及河谷滩地等处。植物优势种为高山柳(Salix oritreph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等;草本植物优势种有线叶嵩草、甘肃嵩草(Kobresia kansuensis)等;主要伴生种有早熟禾、发草、藏异燕麦、凤毛菊、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酸模、大戟、唐松草等。平均亩产鲜草257kg。   (4)高寒稀疏植被:分布在海拔4700m以上,植被稀疏,主要物种为葶苈(Draba sp.)、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和唐古特红景天(Rhocliola tangutica)。   土壤   达日县的土壤多发育在板岩、砂岩、变质岩的坡积、洪积、冲积、冰积物母质上。达日县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阴坡灌丛植被下的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沼泽土和高山寒漠土:   (1)高山草甸土:全县均有分布,是主要的土壤类型和放牧草场所在地,其面积为1.18×106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9.6%,海拔在4550m以下,它分布有原始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碳酸盐高山草甸土和高山灌丛草甸土4个亚类。   (2)高山草原土:集中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桑日麻等乡的开阔坡麓、阶地,面积1.21×104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8%,一般不形成草皮,土体中多石砾,植被稀疏,土壤干燥,表面有机质含量仅为1~5%,草场牧用价值低。   (3)草甸土:零星分布在桑日麻,上、下红科,莫坝,窝赛和德昂乡的沟谷平地及河漫滩,海拔4300m以下,面积1.55×104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   (4)沼泽土:在本县分布较为广泛,总面积1.53×105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3%。该土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见于海拔4000m以上的山谷、山麓、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沟脑、平顶山等地。   (5)高山寒漠土:分布在海拔4700m以上地带,面积为1.45×104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仅生长有苔藓、地衣、雪莲等植物,几乎不具备肥力,在畜牧生产上无利用价值。   

久治县

   久治县,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州境东南部,东南与四川省接壤,东北与甘肃省相邻。 县府驻智青松多(康赛乡辖地)人口1.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8592平方公里。辖6乡。   历史   古为羌地,唐隶羁縻州,后属吐蕃王朝,宋属吐蕃厮,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   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查洛赛千户牧地,隶四川省松潘镇管辖,青海建省后划隶青海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果洛行政督察区(驻白玉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白玉设治局(驻白玉寺)。   1955年由甘德县析置久治县,隶果洛藏族州。   现状   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脉的年保山横贯全境,山南部多为南北走向的峡谷,山北部是宽谷和山间盆地。年保山以北属黄河水系,以南属长江水系。 属高原湿润性高寒气候,年均温0.1℃,年降水量764.6毫米。 矿藏有煤、金、锑、水晶、矿泉水等。有鹿、猞猁、狐等野生动物和冬虫夏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资源。工业以煤炭、肉食品加工为主。以牧业为主,畜种有牦牛、藏系绵羊、河曲马”等。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沿途与久治县白玉寺县乡公路相接,亦可通车。县设中学、民族中学,各乡设寄宿小学。有县医院、藏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各乡卫生所。   乡镇介绍   【康赛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东北与甘肃省接壤,东南与四川省毗邻。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1936平方公里。 辖沙科、宁友、德合隆、果江4个牧委会。 1956年建日庆区,1958年建立康赛公社,1962年设康赛乡,1969年改设康赛公社,1984年改设康赛乡。地处山原、河谷地,沙曲(河)自南向北穿境,注入黄河。矿藏有金、煤炭、玉石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等。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羌活、甘松、大黄、黄芪、手掌参等药材。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 哇赛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21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 面积1110平方公里。 辖富钦、折安、国钦 3个牧委会。1956年建哇赛区,1958年设哇赛公社,1962年设哇赛乡,1969年改设哇赛公社,1984年复设哇赛乡。地处山地、山原河谷地,黄河沿乡境西北环绕东北流过。矿藏有金、煤、锡、锑、锰、陶土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甘松、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   【哇尔依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29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58平方公里。 辖满格、赛池、达尕、杂依4个牧委会。1958年建哇尔依区,同年改设哇尔依公社,1962年改设哇尔依乡,1969年改设哇尔依公社,1984年复设哇尔依乡。地处满日格玛曲(河)谷滩地、山地,满日格玛曲(河)纵穿境中。矿藏有金、锡、锑、锰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青(海)川(四川)县乡公路穿境。   【索乎日麻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75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985平方公里。 辖索乎日麻、尖木、章达、扎拉4个牧委会。1956年建索乎日麻区,1958年设索乎日麻公社,1962年设索乎日麻乡,1969年复设索乎日麻公社,1984年复设索乎日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带。矿藏有煤、铅、锌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羌活、甘松、大黄等名贵药材。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   【白玉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05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343平方公里。辖白玉、隆格、俄科、科索、牧羊5个牧委会。1955年建白玉区,1958年设白玉公社,1962年设白玉乡,1969年复设白玉公社,1984年复设白玉乡。地处山原、河谷地,马柯曲(河)俄曲(河)流经境内。矿藏有有金、锑、锡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秦艽、甘松等名贵药材。县乡公路穿境接青(海)川(四川)公路。   【门堂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东、北部与甘肃省毗邻,距县府驻地80公里。 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84平方公里。辖门堂、果囊2个牧委会。 1956年建日娘区,1958年并入康赛公社,1962年设门堂乡,1969年改设门堂公社,1982年改设门堂乡。地处黄河谷地,黄河流经境内。矿藏有金、煤、石灰岩、陶土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冬虫夏草、贝母、大黄、黄芪、羌活、甘松、党归、党参等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马鹿、麝、雪豹、猞猁、狐狸、雪鸡。县乡公路与青(海)川(四川)公路相接。  

玛多县

  玛多县位于州境西北部。总面积25000平方千米。总人口1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85%,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玛查里镇,距西宁市497千米,距州府驻地289千米。邮编:813500。代码:632626。区号:0975。拼音:Maduo Xian。   玛多县辖2个镇、2个乡:玛查里镇、花石峡镇、黄河乡、扎陵湖乡。   自然条件   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阿尼玛卿山以西的黄河谷地。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在境内,素有“千湖之县”之称。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温-4℃,年降水量585.5毫米。矿藏主要有煤、金、铜、水晶石等。野生动物有野马、野驴、熊、羚羊、石羊、雪豹、旱獭、红狐等。有各种鸟类38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贝母、雪莲等。湖泊河流产花斑裸鲤、鲤鱼等。   社会发展   工业以采矿业和牛羊   扎陵湖肉加工为重点。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藏系绵羊、马等。青(海)康(西康)公路穿境,交通较便利。县设民族中学、普通中学,各乡设民族寄宿小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民族教育体系。有医院、防疫站、卫生所等,医疗卫生机构9个。   扎陵湖、鄂陵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是天然趣成的山水画卷。两湖附近的玛查里是古代通往西藏的商道、驿站和渡口。在两湖之间景色秀丽的尕泽山顶铸立有“华夏之魂”青铜雕像,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黄河子孙象征,为全省旅游景点之一。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民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1950年解放后分属达日县和甘德县辖。1957年由达日县、甘德县析置玛多县。1959年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0年,玛多县辖6个乡,县府驻玛查里(黑河乡境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89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黄河乡 1900 黑河乡 1642 扎陵湖乡 1564 花石峡乡 1868 黑海乡 1068 清水乡 765 玛查理未批镇 2083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清水、花石峡、黑海3乡,合并设立花石峡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花石峡乡)。   2001年底,玛多县辖1个镇、3个乡、1个国营牧场,34个牧委会。   花石峡镇 驻花石峡,辖16个牧委会(措柔、卓兰、东泽、造日埂、日谢、日榜、吉日迈、加木恩、豆措、那尔扎、维日埂、扎地、哲合迈、斗地、斗纳、加果)。   黄 河 乡 驻热江坎多,辖6个牧委会(江旁、热曲、阿映、白玛纳、唐格玛、哲合理)。   黑 河 乡 驻作维隆哇,辖6个牧委会(江多、隆埂、尕拉、坎木青、赫拉、江措)。   扎陵湖乡 驻哈美茶卡,辖6个牧委会(尕泽、多涌、擦泽、鄂陵、勒那、阿涌)。   国营牧场 驻玛查里。   2005年,玛多县辖1个镇、3个乡:花石峡镇、黄河乡、黑河乡、扎陵湖乡。   2006年8月,玛多县撤销黑河乡,设立玛查里镇(镇政府迁驻玛查里)。   乡镇简介   【黑河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15千米)。人口0.3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9.7%,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面积4924平方千米。辖江多、隆埂、坎木青、尕拉、赫拉、江措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隶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黑河公社,1984年改设黑河乡。    【黄河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的口的99.6%。面积5610平方千米。辖江旁、热曲、阿映、白玛纳、唐格玛、哲合玛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属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黄河公社,1984年改设黄河乡。    【扎陵湖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6%。面积6137平方千米。辖尕泽、多涌、擦泽、鄂陵、勤那、阿涌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隶辖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扎陵湖公社,1984年改设扎陵湖乡。境内有驰名的扎陵湖、鄂陵湖。    【花石峡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3%。面积3188平方千米。辖措柔、卓兰、东泽、造日埂、日谢、日榜6个牧委会。1957年隶甘德县花石峡区,同年划归玛多县,1958年改设花石峡公社,1984年改设花石峡乡。地处山原、河谷地,东邻措那湖南岸。    【黑海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3%。面积3429平方千米。辖吉日迈、加木恩、豆措、那尔扎、维日埂5个牧委会。1958年隶花石峡公社,1963年分设黑海公社,1984年改设黑海乡。    【清水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8%。面积2187平方千米。辖扎地、折合迈、斗地、斗纳、加果5个牧委会。1958年属花石峡公社,1963年分设清水公社,1984年改设清水乡。   


甘德县特产大全




甘德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