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村
穰东镇西部杨落畔不一个美丽有传说一个白龙背负青天朝下看尽是人间0,其美丽壮观征服了它,它不顾上天劝阻一头扎进了白龙潭,淳朴善良的当地人深深为之感动修庙给予供养,这就是历史悠久的白龙庙,自从白龙村在此落足这里的土地肥沃,这里的物产格外丰富,真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说土地肥沃是这里的土地无论在会恶劣的情况下,都能长出食物来,从无绝收,人们的能生长这里而庆幸,说它人杰地录,是这块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在0的旧社会是他们高举火炬向旧世界宣战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人们为生长的这里而自豪。
目前我们现有耕地3450亩,农业人口1897人,在外经商及务工人员达650人,非农业我自龙村在外工作近百人,近年我村又把外务工精英引回创业企业两家,一个年产百万块砖的水小组砖厂,利用剩余劳动30余个,一个投资百万元的面粉加工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81104 | 473000 | -- | 查看 白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穰东社区 |
穰东社区 穰东社区居委会位于镇区东北部,辖11个居委小组,1048户,411人流动人口,商户1.2万人,有耕地1368亩,党员76名,设7个党支部,群众代表79人。是服装市场所在地,商贸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是,远近闻名的市级文明新村。 几年来,穰东社区以“4+2”工作法为动力,激发群众力理,释放发展潜力,破解发展难题,在实现二次创业,重塑穰东辉煌,建设特色小城市的伟大事业中,走出一条群众支技商户拥护,社会参与的科学发展路子。 一、“4+2”工作法使服装市场变了样,武汉、石狮等地参观学习,运用“4+2”工作法,制定并通过了服装市场改造计划,让商户自己议、自己干、自己定,调动商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党员商户的模范带头作用,三个月时间高标准完成了“五一街”、“东大街”、“北京路”、“香港路”服装市场的规范化改造。三年来穰东社区“两委”通过运用“4+2”工作法总筹集资8000余万元,铺设彩砖、大理石中路面4.5万平方米,完成了服装市场上档升级,新开辟了香港路、北京路两上服装批发市场,商户入住率达到100%,东大街北段及京港路两上市场正火红的建设中,商户总数达到1539忘掉,个体加工户达到5670户,形成了7.8万平方米的商中档服饰销售循环区,日最高销售客达600余万元,年销售额超10亿元,从而带动了蓬勃发展,穰东服装批发市场进入了省工业品市场十强行列商户们都说是“4+2”工作法让服装市场变了样。 二、“4+2”工作法使穰东社会有了新面貌 穰东社区“两委”运用“4+2”工作法,通过社区村庄整治方案,在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筹资金30余万元,解决了长期困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修筑了北下街水泥路面700多米,接通了中心街、五一街服装市场水泥路面200多米,修建了火星庙双孙混凝桥,水泥路100多米,修了长达400米宽8米,双侧排水沟800多米的新华路,修筑了魏路水泥路190多米,彻底解决了老百姓雨季出行难,使小汽车、摩托车开到了百性家门口的愿望变成现实。 三、“4+2”工作法引来了金凤凰 为实出穰东特色小城镇,打造邓州一流名镇,提高穰东服装产业的知名度和服装市场的承载能力,实施镇中村改造、运用“4+2”工作法,四会一致通过,诚邀南阳会友房地产开发公司出巨资综合改造镇北“空心村”。近来几年,由于集镇建设日新月异,居民大部分都在街道上建房,致使原住地闲置,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两委”多方征求意见,决定于南阳会友分司合作,打通义务路,镇中村改造是涉及群众利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科学规划,合理补偿,消除消防隐患,为子孙后造福,目前两次拆迁补偿方案已公示,进展顺利。 |
张庄村 |
张庄村位于穰东镇西南7公里,赵夏路北侧,辖三个自然村(大量庄、张庄、许营)。九个村民小组,人口2100人,土地3368亩,村干部5名,组干部10名,党员31名。村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农民经济收入除种植业外,以外出务工、农产品收购销售为主要来源,私营企业有水泥砖厂一座。个体养鸡厂2个,规模2000只—3000只,学校一座,校舍教学楼上下26间,在校教师6名,学生50名。 |
郑庄村 |
郑庄村 郑庄村位于穰东镇南部1公进而处,辖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耕地1710亩,人口1587人,党员人数25人,村民代表49人。 我村村支两委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顺势、借势和相结合,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用新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主是重大事项都严格按照“4+2”工作法的程序进行,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几年来,村支两委引导群众自愿出资投工,积极采取向上争取上点,外出人员捐赠一点,党员干部募捐一点,群众自筹一噗的办法筹集资金,三年多来,全村硬化道路2千米,修下水道1500多米,又修建了占地2亩多的村支部,又对学校进行了修缮,改善了我村的教育现状。 我村现有灰沙砖厂一座,养猪厂2个,鸡场1个,带动椟刀菜养殖业,增加群众收入,在种植业上,我村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主要种植烟叶、棉花、小麦、玉米、芝麻等农作物。 郑庄村村支两委正在努力奋斗,为郑庄村的建设发展作贡献,相信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周楼村 |
周楼村 周楼村位于穰东镇西南十五华里231。省道横穿村东侧南北,一个自然村,十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535户,总人口2200人,部耕地3468。43亩,北邻柳庄村、东邻新铺村、南邻元庄乡曾庄村和白牛乡两分店村、西邻张拔村,全村党员38人,村民代表35人。 周楼村地势凹易涝成灾,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其它作物有芝麻、大豆、红薯等作物。 |
张拔村 |
张拔村 张拔村位于穰东镇西南10公里处,赵夏路南,东邻周楼村,西邻高孙村、南邻白牛乡,洋洛河穿村而过。 全村七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3279亩,全村总人口1995人,其中男性1020人,女性村民975人,共有党员32人,党支部3人,村委委员2人,组干部10人,现有村级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教学楼28间,教师28人,在校学生95人,现有村级卫生新工所,工作人员8人,副食品连索店1家,楼板场一个,养殖场3个。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同志的“-”和-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充分应用“4+2”工作法,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加业、养殖业、几年来,全村修水泥路4条500米,达到组组通,改变了出行难的大问题,新农村建设中,三个自然村村内路面硬化,又发展了一个楼板场,三个养殖场。 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其中烟叶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面积扩大到350亩,棉花面积870亩,小辣椒400亩,林业面积450亩,赶上省林业达标水平。为振兴农村经济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
翟庄村 |
翟庄村 我翟庄位于穰东镇仲景西路两侧,南靠201国道,北靠焦枝铁路,于前庄村接壤,东至穰西居委会,西至赵河边。 我翟庄村现有2568人,耕地面积2788亩,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其中我村张寨自然村,属于张仲景医圣故里,近几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例如,张寨组以种植蔬菜为主,人均收入逐年增加,逐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80%的群众都建起了新房,充分运用了“4+2”工作法,把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
新铺村 |
新铺行政村 新铺村行政村位于穰东镇南端,紧靠赵河,全村十一个村民小组、党员34人,群众代表60人,耕地3644亩,人口2320人。 近几年以来,本村干群在邓州市委政府穰东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灵活运用“4+2”工作法,团结党员带领群众,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使本村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有了很大提高。本村仍在发展、仍在前进、继续沿着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前进。 本村在农业种植结构上,以小夏玉米、棉花、花生为主,努力发展烟叶生产,在2008年的烟叶面积50亩的基础上,2009年全村又发展杆烟面积150多亩。 本村在发展经济工作中,以劳务输出为主动员群众到异地打工,经商发财,充实各家各户的小金库钱袋子,现本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已达到420余人。每年从外地争取回来人民币四百万元左右。 在发展经济工作中,本村鼓励致富能手、经济发展能人,大胆创新,大胆实践,现本村有黄牛生产合作社1个,拥有黄牛500多头的规模,每年在合作社解决农村剩余劳力30多人。 本村注重村庄整治工作,采取“4+2”工作法,在村村能建设工作作出以下成绩:3年以来,修建本村中心路水泥路面2。5公里,自然村入户道水泥路2000多米,通过道路修建,方便了群众,活跃了农村经济,改变了村容村貌。 为了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宣传工作,干部、群众的努力,现本村已拥有太阳能42台,沼气池100多座。 现本村已初步达到,点灯不用油,吃水不用挑,上街不踩泥的水平。 213省道从本村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群众安居乐业,新铺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
孙营村 |
孙营村 穰东镇孙营村位穰东镇西北9公里,北与镇平县接壤,西邻夏集乡,辖4个自然村,(其中花园自然村与镇平县-乡余东,余西分管)10个村民小组,1935人,2898亩耕地,党员25名,村民代表30人。 孙营村支书王富燃,男,汉族,1975年11月出生,大专学历,联系电话13513776727,宅电0377—297376。 孙营村支部村委一班人团结和谐积极落实上级政策,充分运用“4+2”工作法形成了全村正气上升,村风和谐,民风朴实,近几年无一例刑事民事案件发生,现有在校大中专学生18人,近二年修水泥路7公里,已形成进村入户都是水泥路,09年还被市政府确定为100个优先发展的村,07年被省政府定为发展小集镇重点村,我村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交通便利,劳力充沛,土地优良,水资源充分,是发展经济的理想集团,我村现有王富燃书记创办的村井队,已拥有大型井机二台,可打500米以下各种型井孙,并有物探器,保证地下水量足用又省由文金龙以股份制免烧砖厂一座,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全村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品质优良,产量一十优于周边村, 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支两委团结一致,充分运用“4+2”工作法,充分发挥各项优势,将来会更加美好。 |
太山庙村 |
太山庙村 太山庙村位于邓州市东北23公里,穰东镇区西南12公里处。辖太山庙街、大王营、中李营、河庄、下高庄、小宗家沟、西天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818户,3377个,5800亩耕地,总面积4.84平方公里,有党员42名,村内最近几年先后建成教学楼两座,小学二所,幼儿园3所,敬老院一处,村民休闲娱乐场所两处,标准化村部办公楼一座。诊所5处,医院三处。 太山庙村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始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太山庙街农历单逢集,农历3月25日的庙会、物交会;供俸太山爷黄飞虎的道教庙院至今香火兴盛。 太山庙村内还有国家储粮千万斤的粮库一座,面粉加工厂两座年加工能力500万斤以上,有养鸡场一处,养鸭场一处,建筑工程队9个;太山街小集镇建设也已初具规模,现有各种工、商户155户,村民按装电话555部,占总户数的70%,现有手机千余部;有线电视早已进农家;集贸市场购销两旺,周围辐射数十里。村内主次干道均已硬化;焦枝铁路、赵下公路、太孙环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国家在我村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于2007年已全部竣工,新打得井4眼,平均50亩地一眼井,并全部配齐全,新架设抗旱电力线路20000米,安装抗旱专用变压器5台,安装深水潜水泵44套,新建高标准机井房44座,新铺设田间地埋管道30000米;新开和疏通田间排水沟19000米,新建田间桥涵40座,林网植树32000棵,真正是田成方,林成网,水泥路通到各村庄,庄稼旱涝有保障,农民心里喜洋洋,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5800元。村支书陈合山、村主任高敬信携全体村民欢迎您来太山庙村投资、发财。 |
小寨村 |
小寨村 我小寨村位于镇南五公里区,辖区11个自然村,十八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4899亩,人口3700人,党员62人。 小寨村村支“两委”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顺势”、“借势”和“造势”相结合,积极31党员干部、群众用新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凡是村内重大事项,都严格按照“4+2”工作法程序进行,调动广大农民之积极性。 几年来,两支引导群众自愿出资兴建三个砖厂,一个水泥制品厂,并积极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外捐一点,自捐一点等办法,硬化村内水泥路面4。5公里,极大改变了村民出行。 我村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树木,种植速生杨400亩,构树100亩,按照市委要求,建起来“豫西南水泥制品厂”。但这与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把我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
三教村 |
三教村 三教村辖7个自然村,人口2780多,土地4260多亩,北邻焦枝铁路,213省一级公路穿村而过,赵河自北向南川流而下,真乃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又是穰东向西南的门户,是投资开发的优选之处。 近几年来,三教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调动一下积极因素,充分挖掘财力、物力,办起了大型养鸡场2个,中型养猪场2个,棉花收购加工厂2个,北泥制品场2个,建筑工程队1个。由于村级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但解决了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群众富裕了,漂亮的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沿路的门面房鳞次接陛,又加上各自然村道路都得到到硬化,环境更加优雅怡人。 三教村民自古就信奉佛教、道教、儒教,并修庙堂,以神敬仰。村民的仁义,道德观念源渊流长,当今,村民们更是和谐相处,互敬如宾,特别对待外来客人理是亲热款待,千方百计予以方便。群众富人,为使村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办起了文化站和茶社,供村民休闲娱乐,还建了符合普九的小学和幼儿园,以满足村民子女就近受教育问题,四个村级宾馆的建立,不但以来德行长,提供了食宿场所,还为本村孩子生日、才人祝寿、青年结婚摆设宴席提供了方便。为使年老,无人照顾认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在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所高档次的敬老院。 三教村是美好的,三教村的将来会更美好,更辉煌,我们真诚的欢迎有识之士到三教村来考察发展,我们会全力配合,提供一切方便,共同创造财富,为民造富,为国出力。 |
穰西社区 |
穰西社区 邓州市穰东镇穰西社区居委会委位于穰东镇区西北部,下辖5个村民小组,706户,总人口2960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95%)耕地面积686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5240元。 近几年来,穰西社区在支部书记闻荣贵的带领下,班子团结各实重干,人心齐,干劲足,紧紧围绕穰东镇的总体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4+2”工作法,积极建设特色小城市,实现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的深入开展,全社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和谐共进,社会稳定团结的喜人局面。 1、组织建设成效显著。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积极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努力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乡村治理新机制。一是扎实开展第六届村委换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要求程序规定,第六届居委会换届工作一次换届成功,选举出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大学村官副主任一人,委员3人,支书、主任一肩挑,交叉任职100%。 2、努力提-群素质。规定项目标准高,自选动作有创新,0完成了“新解决、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的各项目标要求。 3、加强勤政廉政,严格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转变作用,自受接爱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为广大群众做好事务咨询、信息、提供、技术帮助,资金扶持,部门协调等服务没有公款大吃大喝和参与其它高消费活动,没有借学习、考察之名用公款到风景名胜区旅游,以实际行动没有出现党风廉政和-问题,树立了谦虚、谨慎、务实肯干,公道正派的好形象。四是实施日常运用,规范化。在加强“五个中心”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党支部会议,“两委”会议、-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三资”管理、党员教育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所有村级事务都按照“4+2”工作法的程序决策办理,进一步坦荡了干部的工作和日常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 |
穰南社区 |
穰南社区 一、穰南社区基本情况 穰南社区居委会位于穰东镇区南部,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690亩,人口1170人,外来务工经商常住人口4000余人。穰南社区是邓州市红旗支部,综合实力位居穰东前列,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780元。 二、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2008年7月份以来,穰南社区紧紧围绕穰东镇的总体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特色小城市,实现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的深入开展,全社区呈现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和谐共进,社会稳定团结的喜人局面。 1、班子建设工作。按照“五个中心”的要求,对村级组织阵地完善提高,整修粉刷了办公楼,办公面积达到500多平方米,配备了桌椅、档案柜等办公设施,居委会公开栏15平方米,村民小组6平方米,村部的标准化、规范化有了进一步提高;以推行“4+2”工作法为重点,建立健全了党支部会议、“两委”会议、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三资”管理、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的工作和日常行为;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和程序规定,周密组织第六届居委会换届工作,社区居委会一次换届成功,实行了支书、主任一肩挑,村支两委干部交叉任职6人。 2、队伍建设工作。按照“六个延伸”的要求,在商户、企业和群众中安装远程教育设施终端站点10个,开通信息电话256部,商户互联网入户率达到95%以上,2008年7月份以来共收集各种有用信息320多条,发送各种信息190多条;认真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0完成了各项目标要求,社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25个学时,共征求各类意见建议32条,整改率100%,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创新党员活动日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17次、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6次和富教于乐的文体活动7次,党员干部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群众受教育9000余次;发展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名,为支部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 3、集镇建设工作。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特色小城市建设目标,开展集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建设宜住和谐新社区。在集镇市场建设上,商户群众在“4+2”工作法的推动下,自愿出资200多万元,对5条街道硬化铺油10000平方米,铺设路沿石3000米、彩砖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20盏,绿化街道2700米,并改造300米金鸡路蔬菜批发市场和义乌路家电摩托一条街,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村庄整治上,以“镇中村”改造为契机,对双庙、高园两个“镇中村”进行整治提高,拆迁各种险房危房130多间,伐各种杂树140多棵,清理各种垃圾120多车,双庙“镇中村”平整出建设预留地100多亩,已进行了科学规划,准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商住中心,目前已形成“两纵两横”主干道的发展框架。高园“镇中村”准备建设仲景新农村示范点,总占地面积16.77公顷,总建筑面积145860平方米,工程指挥部已成立。 4、经济发展工作。一是工业经济。紧紧围绕穰东镇特色小城市建设目标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针织服装产业企业62家,其中500台以上机械的企业1家,恒业针织有限公司拥有机械1820台,100台以上机械的企业2家,银泉针织有限公司拥有机械150台,诚达针织有限公司拥有机械100台,10以上机械的企业59家;整个产业拥有各种加工机械4000多台,从业人数6400余人,年产值32600万元,针织服装产业占社区总产值的56%;玩具制造业企业2家,总投资300多万元,安排就业工人350多人,年产值1800多万元。玩具加工业已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群众收入,杨树经济已发展260亩,棉花面积300亩,蛋肉鸡存栏2万只,生猪年出栏1000头,羊存栏3000只。三是人才资源。培育优势农户14户,经济能人600多人,企业家8人,共发展农村信用社守信卡用户300多户,农行金穗惠民卡用户100多户,有力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软性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共带动26户群众实现了发家致富。 5、群众民生工作。从最基础抓起,从办得到的事情抓起,从最迫切的问题抓起,运用“4+2”工作法,0完成了农村低保、粮食直补、母猪补贴、奶牛补贴、两免一补、农村低保、新农合、公路建设、人保经费筹集等工作,没有发生“上三级”信访事件、重大的刑事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基本解决了群众“治安差”问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了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率。 5、廉洁自律工作。严格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转变作风,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为广大群众做好事务咨询、信息提供、技术帮助、资金扶持、部门协调等服务,没有公款大吃大喝和参与其它高消费活动,没有收受任何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没有借学习、考察之名用公款到风景名胜区旅游以实际行动,没有出现党风廉政和-问题,树立了谦虚谨慎,务实肯干,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三、下步打算 1、一个解放。坚持从解放思想入手,从观念创新破解,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社区工作放在穰东乃至邓州发展这个大局中来谋划,明确“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政绩、怎样树实绩”,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并重,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经济总量增长与民生事业发展并重,经济社会成果与党建成效并重,统筹发展,惠及长远,实现社区工作的全方位拓展。 2、一个方法。用新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凡是农村有重大活动,如“村村通”、村庄整治、粮食直补、合作医疗、村部建设、农村低保等,都严格按照“4+2”工作法的程序开好“四个会”,搞好两个公示,既保证村级决策的科学民主,又提高村支“两委”运用“4+2”工作法能力和技巧。 3、四个重点。一是工业。建设标准化的村级工业小区,强力招商引资,三大产业一齐上,大中小项目一同抓,内外资金一起引,迅速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后发动力。二是城镇。一方面,按照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要求,规范改造金鸡路蔬菜批发市场、高标准建设义乌路家电摩托一条街、改造义乌小商品批发城,盘活闲置资源;另一方面以村庄整治促集镇市场建设,对所有街道、镇中村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绿化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人才。把“三抓”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主线,为“三抓”对象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倾斜,提高他们的科学发展能力,引导他们向城镇聚集,向优势产业聚集,投身于服装产业、杨树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业中,各个产业集中能人实现率先突破。四是民生。坚持在共建0享,在共享0建,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上级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增加群众就业、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困难、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等问题上来,达到民生、民安、民享。 |
牛庄村 |
牛庄村 我们牛庄村位于穰东镇政府西3公里处,赵河西岸,南与三教村,西与火星村相邻,北与镇平县郭庄民族乡接壤。 我们村辖9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村里东西窄,南北长状,南北约3公里。 全村人口3117人,其中党员44人,全村耕地5312亩,其中,黑粘土地占2/3,其他土地占1/3多一点。 我们村历史上底子簿,基础差,加上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再由于多年来铁路占地和近年来的公路及新农村建设用地,使我们的耕地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直接制约了我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给我村农村脱贫致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村的基本情况就这样。 |
邹庄村 |
穰东镇邹庄村位于穰东镇政府面4公里处,辖区7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人口3401人,耕地4924亩,现有党员51人,村民代表61人,村支两委成员7人,支书丛书明,男,汉族,1954年生,村主任赵建林,男,汉族,1965年生。 邹庄村人杰地灵,乡风淳朴,传统优良,功成名就人士较多,根据中央以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我村已被邓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为10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之一。 值得提出的是穰东镇已经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小城镇之一,城市的南改道已规划到我们邹庄村,东西横穿全村长达5华里,省道S244线(镇平——新野),南北纵贯全村长达4.5华里,全村内村主次干道全部硬化,全长4公里,我们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电力充裕,通讯方便,有大量的土地和充路的人力资源,有丰富的林业和粮棉资源,镇政府计划在我村规划工业园区以诸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招商引资欢迎社会各界前来实地考察,投资办厂,兴办实体,开发土地,参与城市基础建设。我们坚信,投资者在我们这里一定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富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前庄村 |
前庄村 我村位于穰东镇北侧2公里处,北于镇平相邻,全村总人口2200人,总耕地面积2400亩,560户,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行政村,村主导产为业: 1、利用于穰东服装市场近的优势,逐步扩大服装产业,加工业,形成我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2、发展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亩效益,截止目前,我村烟叶面积突破700调,大方田520亩,烟叶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2010年计划发展超千亩,烟叶大方3个。 3、引导农民,搞好特种养殖,金鱼养殖也成为我村三大产业之一,已发展规模200余亩,农户17户。 |
火星村 |
火星村 火星村位于穰东镇西3.5公里处,全村所辖火星庙、下翟庄、石寨三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380户,总人口155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950亩,耕地面积2510亩,全村村干部5人,组干部8人,全村党员28人,火星村地理位置优越,一条笔直的村道横贯三个自然村,新开工的Y001线公路在我村境内北边横穿而过,南边有焦枝铁路在我村境内横穿而过,村内水泥硬化道路2200米,村部队设在村中心,9间村部楼房,村小学于村部相连,有32间高标准教学大楼,村部、校院占地12亩,村里全部实行电网改造,村里有机井50眼,全村耕地全部是水浇池,三天能浇灌一遍,确保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农业连年丰收,村内有置坑塘9个占地60亩。我村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火星庙每年春节热闹非凡,三里五村的村民集结在这里狂庙会,敲锣打鼓、舞子汉船、元霄节,放燃烟花炮竹,引人们观赏,年年请大戏演三天,活跃着农村民间文化娱乐。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践行“-”重要思想运用科学发展观,带领全村村民发家致富,积极发展优势农户、经济能人、种地能手,现年全村有大型机机,旋耕机、联合收割机、挖掘机4台,农用运输车4台,钻井机2台,年创经济效益16万亩,养殖专业户2家,养鸡鸭5000余只,生猪存栏200余头,牛羊也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有4个承包大户种杨树经济林180亩,农业收入年年丰收,现在年人均收入达3800元。 村里每办各种大事,经济立项都运用“4+2”工作法既由支部会议提议、村支两委联席会商议,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审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结果公布于众项目完成后,实施结果,公布于众,各种事项都很成功,让群众放心、上级满意、干部安心,全村村民和谐相相,安定团结,村内基本无打架斗殴事件,村里成立有治安巡逻队、抢劫、偷盗案件无发生。确保全村平安,村民安成乐业,一心一意发展农业搞好经济增收。 我们坚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不久的将来,农业面貌会焕然一健康发展,欢迎各界有志人士来我村考察,选择我村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我村“两委”全力配合,大力支持为共同创建新农村努力奋斗,再创辉煌。 |
白龙村 |
白龙村 穰东镇西部杨落畔不一个美丽有传说一个白龙背负青天朝下看尽是人间0,其美丽壮观征服了它,它不顾上天劝阻一头扎进了白龙潭,淳朴善良的当地人深深为之感动修庙给予供养,这就是历史悠久的白龙庙,自从白龙村在此落足这里的土地肥沃,这里的物产格外丰富,真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说土地肥沃是这里的土地无论在会恶劣的情况下,都能长出食物来,从无绝收,人们的能生长这里而庆幸,说它人杰地录,是这块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在0的旧社会是他们高举火炬向旧世界宣战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人们为生长的这里而自豪。 目前我们现有耕地3450亩,农业人口1897人,在外经商及务工人员达650人,非农业我自龙村在外工作近百人,近年我村又把外务工精英引回创业企业两家,一个年产百万块砖的水小组砖厂,利用剩余劳动30余个,一个投资百万元的面粉加工厂。 |
草庄村 |
草庄村 邓州市穰东镇草庄村距穰东镇1公里,1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全村418户,1642人,九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123亩,属镇区规划区。 据史料记载草庄村始于明未清初,该村以穆、李、刘靳四性为主,基本穆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百分之八十左右,解决后陆续住进陈、王、甄、黄、四姓,全村居住面积约150亩左右,发风淳朴,和谐共处。 草庄村在解决初期曾划为草庄乡管辖,郑庄、双庙、明寨、大、小时庄,桐北庄六个大自然村,一九五三年撤乡并队后和明寨、大、小时庄、桐北庄为一个大队,名为草庄大队,一九六一年与明寨等自然村分开,一年自然村为一个大队,一九八0年以后改为草庄村,五十多年来,历时六位党支部书记,为草庄村繁荣昌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加还了草庄村的快速发展,全体村民的党惠民政策指引下,走科技致富,劳动致富的道路,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为的村民脱贫致富,百分之分十左右的村民在穰东镇或本宅基地盖起了楼房,大部分村民以外出打工、建筑、服装加工、装卸为主要经济来源,从而加快了本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村现有投资一百多万元的水泥制品厂二个,木业加工厂一个,生猪养殖场一个,在村民家中自办养猪场一个,奶牛养殖场二个,全村种植专业户29户。 我村地理优势,紧靠207国道,从穰东住村内延伸二条水泥路,南边团结路,北边新华路,村内水泥路东西直通穰东镇至明寨村南北直达葛营村交通方便,环境优美,2002年在团结路北边距207国道300米处新建草庄村小学教学楼一幢,占地4669平方米,学校教师12名,一至六年级六个班学生260名,学校教学质量优异,为本村和周边孩子提借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 草庄村党支部,村委会皆全体村民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本村投资建厂,我们将以优惠的价格热情的服务为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同时全村剩余劳动比较多,人力资源充足来此办厂效益一定可观。 |
高孙村 |
高孙村 高孙村位于穰东镇西南10公里,赵夏路南侧,辖7个自然村,高孙营、张楼、王天成、刘庄、沙竹王、胡将庄、共和庄、十四个村民小组、人口2495个土地4221亩,村干部5名,组干部14人,党员30人,村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红薯为主,农业经济收入除种植业外,以外出务工、农产品收购、销售为主要来源,私营企业有沙灰砖厂一座,小型加工一个,资金投入50万元,学校一座,校舍教学楼上下26间,供学校教师9名、学生310人,另有鱼苗厂一个,油坊一个,电带据一个,其它泥工建筑队2个。 |
房庄村 |
房庄村 邓州市穰东镇房庄村位于穰东镇西北边陲,北面分别与镇平县郭庄乡林楼村、-乡大余营村接壤,东面、南面、西面分别与八里村、白龙村、孙营村毗邻,所辖曾家、房庄两个自然村,共10个小组,总人口1700人,耕地面积3068亩。全村党员40多人,村小一所,占地10亩,教学楼一座,校舍30余间,卫生所一个。 穰淅公路穿村而过。通住村内水泥路一条30多米,沙石路两条1000多米,农网改造完成,输电线路完好,全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辣椒等。全村有养鸡场2个,养猪大户10余家,农闲搞建筑,青年村民外出务工较多,村民经济比较宽裕,住宅坚固有余,初步走上步康。 |
董周村 |
董周村 董周村位于穰东镇南部6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628亩,人口3125人,党员49名。 近几年来,我村重视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按照镇党委政府号召,修建了占地2亩的组织阵地,对村学校进修缮,改善了我村党生的教育现状。为了方便群众出行,村支“两委”运用“4+2”工作法,引导群众自愿筹资修建硬化道路4千米,极大改善了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我村现有灰沙砖厂一座,养猪厂3个,鸡厂1个,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增加群众收入,在种植业上,我村利用有利地理条件,主要种植烟叶,棉花、小麦、玉米、芝麻等农作物。 我村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成立锣鼓队2个,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新建文化茶馆1个,给我村群众村困时提供一个体闲娱乐8的场所。 董周村村支“两委”正在努力奋斗,为董周村的建设发展作贡献,相信我村的明天一更加美好。 |
明寨村 |
明寨村 明寨村位地镇区东南约二公里,辖区四个自然村,十二个生产小组,耕地面积约3300余为,人口2200人,党员46人,东南与卧龙区交接壤。 我明寨村村支两委高度重视基础建设,坚持“顺势”、“借势”和“造势”相结合,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用新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凡是重大项,都严格按照“4+2”工作法的程序进行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几年来村支两委,引导群众自愿出资投工,积极采取币争取一点,外出人员捐赠一点,党员干部募捐一点,群众自筹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两年来,全村硬化水泥路面4公里多,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 我村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杨树经济种植速生杨300余亩,并按照市委政府“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烟面积300余亩,形成我村的特色产业,别外,我村还种植小麦、棉花、玉米、花生、芝麻、小辣椒等经济农作物。 我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与上级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争取把我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
侯庄村 |
侯庄村 侯庄村位于穰东镇4公里处,全村所辖董庄、侯庄、石寨三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35户,总人口935人,全村土总面积2150亩,耕地面积1780亩,全村干部5个,组干部5个,全村党员26人。 侯庄村地理位置优越,新开工的Y001线公路在我村东边横穿而过,焦枝铁路在在我村境内穿过,村口砂石路面畅通,村部设在村中心,设置齐全,全村实行电网改造,村里有机井30眼,全村耕地部部是水浇地,三天能浇灌一遍,涝能排,确保农业连年丰收,村内有坑塘5个,占地50亩。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实行“-”重要思想,运用科学发展观,带领全村村民发家致富,积极发展优势农户,经济能力,种植、养殖能手,现在全村应有大型机械4台,如:旋耕机、联合收割机、挖掘机等,农用运输车2台,钻井机1台,年创经济效益10多万亩,养殖专业户2家,养鸡500余只,生猪存栏200余头,牛羊都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有4个承包土地大户,共种杨树100亩,农业收入年年丰收,现在年人均收入达3500多元。 近年来,每年村里办各种大事,经济立项目,都运用“4+2”工作法,欢迎来我村考察指导,选择我村优势,大务发展经济,我村两委全力配合,大力支持,为共同创建新农村努力奋斗,再创辉煌。 |
梁庄村 |
梁庄村 穰东镇梁庄村位于穰东镇南5分里处,辖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人口2400人,耕地面积3860亩,现有党员36人,村民代表37人 村支书翟荣耀,男,汉族,1962年出生 梁庄村人杰地灵,传统优良,功成名就,人士较多,根据中央以农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我村已被邓州市委定为新农村集镇建设重点之一。 值得提出的是穰东镇已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小城镇之一。 全村内主次干道全长2.2公里,我们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电力充裕,通讯方便,有大量的土地和充路的人力资源,有丰富的林业和粮棉资源,林地面积800亩,养鸡场3个,养猪场2个,林集镇修下北道东北两侧2200米,以诸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招商引资,欢迎社会各界前来实地考察,投资办厂,兴办实体,开发土地,参与城市建设,我们坚信,投资都在我们这里一定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农民富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霍庄村 |
霍庄村 霍庄村位于穰东镇北大门,与镇平县接壤,辖六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95人,总耕地2242亩。我村以汉族为主,有部分回族;现有村干部5人,小组长10人,党员42人,村民代表35人。 我村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常规农业为主,也种植部分棉花烟叶、小辣椒、药材等经济作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全体干群热情奔放,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向特色农业发展。现有金鱼养殖100多亩,花卉90余亩,800头养猪厂一个,百头以下养猪厂十余家。2000只养鸡厂一个,大大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由于我村人多地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也都外出务工,现外出人员约占总人口的30%。再加上党的诸多惠农政策,农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广大农民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图强为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奋斗不息! |
霍池村 |
霍池村 霍池村位于穰东镇东南10公里处,东邻新野县歪子镇、北邻卧龙区,地处三县交界处。全村土地面积极4038亩,人口3078人,共有7个自然村,十三个村民小组,785户。全村有党员46人,支部1个,村支两委成员共7人。 几年来在镇委、村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以养殖、棉花、小磨油加工为支柱产业。现有养殖协会一个,鸡场14个,存栏蛋鸡6万余只,年销售鲜蛋120余万斤,淘汰鸡8万余万斤,销售收入500万元,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棉花种植协地一个,种棉花150余户,总面积1千余亩,每户棉花40余万千,销售收入120余万元,近年来,在支部村委的大力倡导下,村组干部党员代表采取一帮一,帮带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促进了外出务工人员自主创业的主动性,现霍池村在外务工人者自主办企业的人员20余人。磨油加工遍布五省十市,务工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年创经济效益100余万元,有了有力的经济支柱,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筹建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自05年以来我村共集资30余万元,修建水泥沥青路4.5公里,村庄整治路面2.5公里,有力解决了广大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深受群众欢迎。 为了响应市政府发展杨树经济的号召,自04年以来,我村共发展杨树经济600余亩,其中生态林380余亩,通道林200余亩,围村林100余为,既改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在村支两委的高度重视下,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紧不能紧教育的原则,为了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改变办学条件,在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准备建村部的资金建教学楼26间,又通过努力争取危改款10万元,建办公楼10间。在此基本上,村民又筹款6万余元建学楼大门,硬化校内路面,让广大师生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总之,我村与其它兄弟村一样,在上级领导广大干群、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充分运用“4+2”工作法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心一意谋发展,开拓进取,因我村基本条件差,望上级领导给予帮助和扶持,我村全体村委干部将全心全意为霍池村的明天奋斗,尽职尽责。 |
刘顺村 |
刘顺村 刘顺村位于穰东镇西15华里,北边与房庄相邻,南边相隔焦枝铁路与太山村相望,东边与白龙村相连,西连夏集乡陈营村相接壤。 刘顺村总人口2976人,总耕地4571亩,总农户675户,全村共8个自然村庄,12个村民小组,全村有45名党员,分为8个党小组,村支部3个,村委交叉7人,大学生村官1名。 村中心地带有村办小学,能容纳600名学生吃住就读,教师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有村办幼儿园,能使300名左右幼儿园提前接受教育。 全村有四所卫生所,群众就医基本上足不出村,2000只养鸡厂两家,100头以上养猪厂四家,大型旋耕机3台,群众耕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在2006年全村集资12万余元,再加国家补助资金,硬化了沥青路面1735米,2007年全村集资2900余元,把全村主干道硬化为沙石路面4000余米,使我村在雨雪天气情况下,交通畅通无阻。 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全村土地化分小麦种植示范田,经济作物棉花种植示范田,小辣椒种植示范田,田间水沟畅通,全村平均30亩地1眼机井,确保了全村群众从旱涝保丰收。 在支部、村委的领导下,每年组织几次党员带头学习,党的政策、新科技技术、健全村群众思想觉悟非常高,技术能手越来越多,每个村民小组年年有巡逻打更小队伍,确保了全村的治安安全,使群众的经济,物质无一失盗,保证了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 在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支部村委排除一切困难,在全村适中地带建立小型游园,游园里安装了健身器材,使群众在闲暇之余,有游乐的场所,有健身的场所 支部、村委携同全村群众,面向外罚欢迎有志之士光临我村投资建厂,投资商科技种田,支部、村委承诺能给一个安静、安全、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你在这里大显身手,武人有用武之地。 |
柳庄村 |
柳庄村 邓州市穰东镇柳庄村位于赵河以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于赵夏公路毗邻邦,相距1里,可直达邓州、南阳;北于在建中Y001省道相距不足2公里,可直达内乡、镇平。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46亩,总人口1846人,辖柳庄、陈园、枣庄、金庄、小李庄共6个自然村。 近几年,在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村干群务实拼搏下,我村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 村组织建设取得突出成绩。我村现有党员34名。特别是我村有一只作风务实、战斗力和凝聚力都很强的领导班子。这是我村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保障。同时,我村能严格按照“4+2”工作法开展各项工作,并因此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好评,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瞬和表扬。 我村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观。我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结合本村实际,着力推进村庄面貌整治工作。(1)新建一个农民娱乐中心;内设1个标准的蓝球场院,2副所向乒乓球台,1个小游园供群众休闲健身;(2)新建1个农民阅览中心;摆放各种适合群众阅读的各类书籍;(3)新建1个农村信息中心;内设5台电脑供群众免费查阅各类信息;(4)加宽、硬化各自然村之间的道路,让“睛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成为历史;(5)科学规划村庄建设。 经过我村全体干群的努力,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正在形成。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柳庄村全体干群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到我村参观、考察、投资,携手共谋发展大业! |
八里桥村 |
八里桥 八里桥村们于穰东镇区中穰东8八里而得名,村有五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12人,耕地面积1633亩,土地肥沃,以种小麦、棉花为重,Y001线县乡公路沿村而过,交通十分方便,村容村貌整洁,村于各自然村的道路平坦,全为沙石路群众出入方便。 我村有大型农业旋耕机一台,农用汽车一辆,大三轮三辆,四轮车两辆,有种地30亩以上的种地大户,由于这几年中央对三农的大力扶持,现申请补贴购买大型旋耕机有两户,使种粮的农民得到实惠,农民的种粮的信心日益倍增。 |
葛营村 |
葛营村 葛营村位于穰东镇南部4公里处,辖6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070亩,人口5287人,党员人数55人,是穰东镇的第一人口大村。 我村村支“两委”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顺势”、“借势”和“造势”相结合,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用新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凡是重大事项,都严格按照“4+2”工作法的程序进行,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几年来,村支两委引导群众群众自愿出资投工,积极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外出人员捐赠一点,党员干部募捐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三年多来,全村硬化水泥路面10多公里,各自然村达到了“村村通”,09年又在葛营村西南片修建了“一横三纵”的通户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为了美化环境,整修栽植树木5300棵,安装路灯50盏,整治坑塘3个面积20亩,特别是按照“五个中心”的要求,建设占地20亩村级规范化组织阵地,并且合理配置了文化广场、廉政文化茶馆、小游园等设施,受到了全村群众的好评。 我村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杨树经济,种植速生杨800多亩;并按照市委政府“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烟叶面积1000多亩,形成我村的特色产业。另外,我村还种植小麦、棉花、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 我村精神文化建设也非常丰富,拥有唢呐队、演唱队各一个,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我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与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争取把我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