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楼村位于镇区北部,距镇区3公里,有“村村通”公路与S231线相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46户,1053人,2800亩耕地,32名党员,与军九村合办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13人,在校学生267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1250万元,人均纯收入4370元。
近几年来,白楼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80余万元,修筑6条、长3000米的户户通道路,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的目标;安装路灯32盏、太阳能50台、建沼气池30座;投资40万元建成自来水厂,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众的饮水问题。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该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81105 | 473000 | -- | 查看 白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晋公社区 |
晋公社区位于镇区东部,辖11个居民小区,8个自然村,484户,人口2023人,耕地 4026亩,党员39人,S231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近几年来,晋公社区支部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三抓带动,产业支撑,优化环境,招商引资”16字方针,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实现了社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2008年,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398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980万元,人均纯收入5650元,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1998-2008年连续11年被市委评为“红旗支部”,先后被省委、南阳市委评为“五好”村支部,被南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民主法制示范村”、“计划生育合格村”、“市级文明新村”、平安新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村庄整治工作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村”、“平安新村”、“全市推行‘4+2’工作法先进单位”、“全市村级阵地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该社区理出了“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杨树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根据这一发展思路,支部积极引导、扶持群众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把发展杨树经济作为社区的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社区发展杨树1100余亩,其中,50亩以上的片林6个。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社区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先后引办了预制厂、棉纺织厂、板材厂、养鸡厂等6个企业,组建了村级建筑队三个和一个运输公司,年产值达2100多万元,创利税40余万元。目前,社区已发展个体私营企业10家,有70%的农户办起了经营门店,有10%的农户参与运输业,有10%的农户从事粮油经营。二、三产业的崛起,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社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新农村建设备足了后劲。 几年来,社区通过采取向上争取、群众捐款等办法,筹措建设资金110余万元,建设新型村部,整治晋公湖水上乐园,修筑“村村通”水泥公路1.5公里,治理空心村复耕土地150余亩,安装有线电视300多户,入户率达到90%以上,安装太阳能210台,兴建村级游园1个。在南阳市地税局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扶持下,新建了社区小学教学楼,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并全面贯彻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以建设新型村部为重点,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社区村部内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远教室、互联网室、警备室、电影投放室、文化茶馆等“五室一馆”,在社区文化大院内配置了健身体育器材和儿童娱乐设施,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文明的新风尚。三是实行综合治理,构建平安社区。积极开展打击“两抢一盗”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效地震慑了不法犯罪分子,净化了社会环境,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村无-、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社会治安达到模范村标准。“小康户”达到总户数81%。“双文明”户达总户数的91%。“守法户”达总户数的98%。 |
小孔村 |
小孔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7公里,省际大通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50户,1847人,4360亩耕地,33名党员,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 8人,在校学生140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4350元。 近几年来,小孔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20余万元,实施“六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该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玉皇村 |
玉皇村位于孟楼镇西北部,距镇区十五公里,与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邓州市彭桥镇毗邻。省际大通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从五十年代起就已形成农村小集镇,市场比较繁荣,经济相对活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村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99户,1585人,2982亩耕地,45名党员,5个党小组,村干部5人,组干部10人。2008年,我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82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760万元,人均纯收入532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5万元。先后被南阳市命名为“小康建设达标村”,被市委、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村、村民自治示范村、综合治理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南阳市委评为“五好”村支部,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四年被市委评为“红旗支部”,2007年度被南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先进村”。 近几年来,该村实际出发,理出了“以市场为依托,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完善集镇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繁荣市场,确立南瓜支柱,用活政策,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目标,力争在三年内把玉皇村建设成为市场繁荣、经济活跃、集镇功能齐全、文化生活丰富的新型村级小集镇”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农业上,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确立了杨树、南瓜两大支柱产业,成立了以支书蒋丛杰为会长的玉皇村南瓜种植协会,协会主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亩均增收400余元,提高了农户种植南瓜的积极性。目前,党委政府已作为一种产业在全镇大力推广,全镇有9个村种植南瓜9000余亩。在工业和商业上,积极开展内引外联、招商引资活动,用足用活孟楼镇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十大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地人员到我村开发建设。为了为在街上经营的客商创造优越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硬化街道,尽量提供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从严打击街霸、地痞,对扰乱客商经营的“四乱”现象坚决制止,从而使在我村经商办企业者能安心经营,放手发展。为了打破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将村办牲畜交易市场、蔬菜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及村部临街门面房全部对外承包、租赁。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目前,玉皇街上个体工商户达到200多家,私营企业8家,村办企业5家,全村有80%的农户都有经营项目。去年,新发展杨树种植面积300余亩,优势大户53户,经济能人185人,企业家15人,二、三产业的崛起为村里经济注入了活力,已成为我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新农村建设备足了后劲。 |
西竹村 |
西竹村位于镇区北部,距镇区2公里,省际大通道纵贯全村,另有“村村通”公路与S231线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已初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农村小集镇。全村有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88户,2608人,5977亩耕地,57名党员,11个党小组,两委班子成员6人。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 人,在样校学生 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312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169万元,人均纯收入525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1.5万元。先后被南阳市命名为小康建设达标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组织”、“五好”村支部。2006年、2007年、2008年被市委评为“红旗支部”。 近几年来,西竹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立足于本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目前,村内已有板材加工厂、蜂窝煤厂、预制楼板厂等各类企业6家,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第三,强力推进村级集镇建设。抓住省际大通道穿村而过和修筑“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机遇,集中全力建设西竹村级集镇,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30余万元,实施“六个一”工程,建设现代化宜居小区------月亮湾,建成后将成为辐射周边五个行政村的村级中心集镇。 |
南孔村 |
南孔村位于镇区东南部,距镇区3公里,有“村村通”道路与S231线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35户,1830人,3632亩耕地,30名党员,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 7人,在校学生161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1850万元,人均纯收入4210元。 近几年来,南孔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20余万元,实施“六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孟楼村 |
孟楼村位于镇区,辖8个居民小区,1个自然村,467户,人口1736人,耕地 1488亩,党员28人,省际大通道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近几年来,孟楼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三抓带动,产业支撑,优化环境,招商引资”16字方针,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实现了社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2008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056万元,人均纯收入5420元,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孟楼村理出了“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杨树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根据这一发展思路,支部积极引导、扶持群众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把发展杨树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村发展杨树600余亩。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先后引办了预制厂、棉纺织厂、板材厂、养鸡厂等5个企业,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目前,有60%的农户办起了经营门店,有10%的农户参与运输业,有20%的农户从事粮油、棉花经营。二、三产业的崛起,为全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社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新农村建设备足了后劲。 几年来,通过采取向上争取、群众捐款等办法,筹措建设资金80余万元,建设新型村部,整治坑塘3个,修筑“村村通”水泥公路4.2公里,安装有线电视300多户,入户率达到90%以上,安装太阳能210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并全面贯彻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以建设新型村部为重点,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社区村部内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远教室、互联网室、警备室、电影投放室、文化茶馆等“五室一馆”,在社区文化大院内配置了健身体育器材和儿童娱乐设施,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文明的新风尚。三是实行综合治理,构建平安社区。积极开展打击“两抢一盗”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效地震慑了不法犯罪分子,净化了社会环境,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村无-、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社会治安达到模范村标准。 |
刘岗村 |
刘岗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10公里,与河北省老河口市孟楼镇搭界,有“村村通”公路与省际大通道相连,交通便利。全村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65户,1240人,3270亩耕地,38名党员,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7人,在校学生132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2678万元,人均纯收入4629元。 近几年来,刘岗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30余万元,修道路、整治坑塘、建设小游园,实施“六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兰冲村 |
兰冲村位于镇区西部,与镇区相邻,省际大通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9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85户,1450人,2600亩耕地,24名党员,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7人,在校学生110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2980万元,人均纯收入5110元。 近几年来,兰冲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50余万元,实施“六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该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军九村 |
军九村位于镇区东北部,距镇区4公里,北靠排子河,排南分干渠穿村而过,环境优美,有“村村通”水泥路与省际大通道相连,交通便利。全村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50户,1735人,3220亩耕地,31名党员。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13人,在样校学生267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310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800万元,人均纯收入498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9万元。先后被南阳市命名为小康建设达标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组织”、“五好”村支部。 近几年来,军九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立足于本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目前,村内已有水泥砖厂、泥浆纸板厂、打火机厂等各类企业6家,年产值超过800万元,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第三,强力推进村级集镇建设。抓住省际大通道穿村而过和修筑“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机遇,集中全力建设西竹村级集镇,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120余万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投资35万元建设现代化居住小区一个,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二)投资30余万元建成新型村部,在村部设置“六室一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投资60余万元实施自来水工程,彻底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同时,投资120万元,建成邓州市一流乡村小学,为少年儿童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 |
胡庄村 |
胡庄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9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51户,1442人,4110亩耕地,38名党员,两委班子成员5人。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8人,在校学生110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2300万元,人均纯收入456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8万元。先后被南阳市命名为小康建设达标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组织”、“五好”村支部。 近几年来,胡庄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30余万元,修筑水泥路面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实施“六个一”工程,建设文化茶馆、小游园、新农村书屋等一批公益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该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耿营村 |
耿营村位于镇区东南部,距镇区10公里,与河北省相邻。有“村村通”公路与S231线相连,交通便利。全村有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138人,4500亩耕地,51名党员,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9人,在校学生123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2180万元,人均纯收入4310元。 近几年来,耿营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20余万元,修筑道路3条、2.1公里,整治坑塘一个,自来水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该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大孔村 |
大孔村位于孟楼镇西部,滨临玉孔水库,有孟玉公路横穿全境,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下设七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16人,总耕地面积2548亩。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大孔村傍依玉孔水库,水源丰富,在大面积种植南瓜的同时,紧紧围绕水来做文章,着力发展养鱼业和莲菜种植。在养鱼业上除了利用两个水库养鱼外,又发展了四家50余亩鱼苗养殖户,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和培训,从品质和产量上提效益,使亩均年效益都在3000元以上。在莲菜种植上,主要从提高品质扩大种植面积和销售渠道入手,使年供莲菜在5万斤以上,亩均效益在2000元以上。 二、加强村庄整治力度,美化农村新环境。 近年来,大孔村不断加强空心村的治理工作,恢复耕地30余亩,并不断把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化、规范化。2008年已竣工投资20万元的村一横三纵的中心路共计2300米已给农民的出行和农作物进村使得收购带来了不小的效益。2009年的下半年的户户通水泥路工程和村级游乐园建设工程已开工在即,又将给本村经济建设再添光辉。 三、创造有利条件,力争更多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近年来,该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政策上为创业者创造宽松投资环境环境。在经济上给予最大的支持,使原有的一家存栏5000只的蛋难场得以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发动了长期在外务工的孔书洲同志回村创办了兼加工厂,投资50万元,现已开工生产,年创效益在10万元以上。2009年春以孔祥时旺、孔得年、孔祥芝为龙头的小型养猪户正在养殖中摸索和积累经验,小刀初试,半年创效益也都在万元以上。下半年,他们已表示扩大规模,投资在5万元以上,存栏在50头以上创造更大效益。在他们的带动下,有几家小养养殖大户,利用草料丰富的优势,跃跃欲试,将散养山头改为圈养,不日将为养殖户带出更大的效益。 |
长乐村 |
长乐村位于镇区东部,与镇区相邻,“S231线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40户,2378人,4898亩耕地,43名党员,村干部6名,组干部12名。有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 10人,在校学生240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4100万元,人均纯收入5450元。 近几年来,长乐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立足于本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目前,村内已有板材加工厂、预制楼板厂等各类企业5家,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80余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修筑道路5条计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另投资15万元在入镇口建设村级小游园两个,进一步靓丽了入镇口。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该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白楼村 |
白楼村位于镇区北部,距镇区3公里,有“村村通”公路与S231线相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46户,1053人,2800亩耕地,32名党员,与军九村合办村级小学一所,现有教职员工13人,在校学生267人。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1250万元,人均纯收入4370元。 近几年来,白楼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第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第二,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逐步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三,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80余万元,修筑6条、长3000米的户户通道路,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的目标;安装路灯32盏、太阳能50台、建沼气池30座;投资40万元建成自来水厂,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众的饮水问题。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该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