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许村位于林扒镇西北2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26人,耕地4116亩。
近年来,西许村紧紧围绕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抓增收,优环境,保平安,促和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南阳市文明新村”、邓州市“红旗支部”、“平安新村”等。以村庄整治为突破,构建环境优美村。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以村级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大力实施村庄整治。目前,全村新修、整修道路25条,总长度达15.5公里;投资12万元高标准修建游园两处,治理坑塘3处,铺设生态砖800平方米,种植草坪1000平方米,栽植风景树近1500棵,修建乒乓球台2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65户、太阳能70台,修建沼气池108个,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85%以上。以结构调整促增收,构建小康新村。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根本,结合全村杨树种植面积大的优势,确立了以林瓜套种为主的种植模式,并辅以林豆、林椒套种。目前,全村已发展杨树种植近2000亩,发展林瓜、林豆、林椒套种1200余亩,年均为群众增收200余万元。健全综治网络,构建和谐新村。建立健全了综合治理网络,充分发挥村治保会、民调会和治安巡逻队的作用,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顺利通过邓州市平安新村验收,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相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81106 | 473000 | -- | 查看 西许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邱岗村 |
邱岗村位于林扒镇西部2.5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60人,耕地面积2066亩。 近年来,邱岗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新修整修道路7条6.5公里,开挖下水道1100米,整治坑塘1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000株,安装太阳能110台,开挖沼气池115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29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把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蛋鸡养殖。目前,全村已发展养鸡大场(户)36户,年均为群众增收150万元。 |
周西村 |
周西村位于林扒镇西北4公里处,全村辖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40人,耕地面积6048亩。 近年来,周西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已新修整修道路13条10.7公里,开挖下水道5000米,建设小游园1处,整治坑塘3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2000余株,安装太阳能187台,开挖沼气池131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59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5%。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立足位于排子河两岸、水利条件优越的现状,把特色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运用“4+2”工作法,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速生杨种植和林瓜(南瓜)、林椒(辣椒)套种。目前,全村已发展杨树种植面积2000余亩,发展林瓜、林椒套种1500亩,年均为群众增收450万元。 |
张仙营村 |
张仙营村位于林扒镇东南7公里处,全村辖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3996亩。 近年来,张仙营村从村庄整治突破入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倾力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和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村庄整治快速推进。张仙营村立足小集镇优势,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全村已新修街道3条2公里,整修街道4条3.2公里,修建下水道3000米,整治坑塘3个,修建标准公厕5所,建设游园1处,安装太阳能130台,修建沼气池117个,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在50%以上。“一村一品”蓬勃发展。张仙营村把商贸流通业和畜牧养殖业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来抓,举全村之力,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目前,全村已发展畜牧养殖养殖户33个,从事商贸流通的农户达110户,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余元。 |
闫东村 |
闫东村位于林扒镇北部4公里处,全村辖9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60人,耕地面积3700亩。 近年来,闫东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新修整修道路14条11公里,开挖下水道3000米,整治坑塘4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800株,安装太阳能177台,开挖沼气池180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45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1%。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立足引丹干渠末级渠系遍布全村的有利条件,把特色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速生杨种植和林瓜(南瓜)、林椒(辣椒)套种。目前,全村已发展杨树种植面积1000亩,发展林瓜、林椒套种800余亩。同时,引资200万元建设了木材加工厂,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 |
莘家村 |
莘家村位于林扒镇东南5公里处,全村辖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80人,耕地面积5251亩。 近年来,莘家村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村庄整治突破入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倾力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在村庄整治上,莘家村已累计完成6公里主次干道的水泥硬化,全村实现了“组组通”,部分自然村还实现了“户户通”,修建下水道3000米,整治坑塘4个,安装太阳能80台,修建沼气池110个,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均在3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交通便捷、村容整洁、村貌美化的效果。 在经济发展上,莘家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形成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规模发展。并依靠党员远程教育传播农业信息科技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自发创业,培育出了一大批经济能人、优势农户和企业家。目前已发展专业养殖户23个,专业种植大户21个,初步形成了以生猪养殖和獭兔养殖为依托,凭借杨树种植兼顾发展林地套种的产业势头,实现了种植和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
小李营村 |
小李营村位于林扒镇南部5.5公里处,全村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50人,耕地面积4923亩。 近年来,小李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新修整修道路10条11.5公里,开挖下水道4000米,整治坑塘3个,建设小游园2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2000株,安装太阳能180台,开挖沼气池142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33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6.6%。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结合群众有传统养殖习惯的优势,把畜牧养殖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黄牛养殖、蛋鸡养殖和波尔山羊养殖。目前,全村已发展各类养殖大场(户)80余户,畜牧业总产值近3000万元,年均为群众增收在400万元以上。 |
下岗村 |
下岗村位于林扒镇东南部3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80人,耕地面积5820亩。 近年来,下岗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新修整修道路9条7.3公里,开挖下水道900米,整治坑塘1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500株,安装太阳能108台,开挖沼气池103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27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2%。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把南瓜种植和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南瓜种植和蛋鸡养殖。目前,全村已发展南瓜种植面积950亩、发展养鸡大场(户)30户,年均为群众增收225万元。 |
朱营村 |
朱营村位于林扒镇南5公里处,全村辖7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00人,耕地面积5700亩。 近年来,朱营村积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村庄整治,倾力发展“一村一品”,使全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村庄整治上,朱营村已累计完成8公里主次干道的水泥硬化,全村实现了“组组通”,修建下水道1600米,整治坑塘1个,栽植风景树木1300株,安装太阳能101台,修建沼气池105个,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达30%。在发展经济方面,朱营村已发展各类养殖户41户、专业种植户23个,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互补发展。 |
宋岗村 |
宋岗村位于林扒镇北部5.5公里处,全村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60人,耕地面积4369亩。 近年来,宋岗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新修整修道路6条5.3公里,开挖下水道1500米,整治坑塘1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100株,安装太阳能117台,开挖沼气池108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25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0%。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结合小草河从村内穿过、河滩滩涂面积大的现状,把特色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速生杨种植和林瓜(南瓜)、林椒(辣椒)套种。目前,全村已发展杨树种植面积1800亩,发展林瓜、林椒套种1000余亩,年均为群众增收300万元。 |
马营村 |
-村位于林扒镇北部4公里处,辖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90人,耕地7343亩。 近年来,-村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与落实党的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新村、河南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南阳市文明新村等。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在村庄整治工作中,该村运用“4+2”工作法,筹资120万元,全村打通并硬化道路29公里,7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户户通”,群众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同时,还修建下水道8000米、公厕3座,安装路灯40盏;修建小游园3处、健身广场2处,配套健身器材5套;安装太阳能149台、远程教育宽带网76户;开挖沼气池154户,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90%以上。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不论是在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教育“两免一补”,还是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对象等项工作中,该村都严格做到公开规范、阳光操作,把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全部张榜公布,补贴资金及时兑付给农户。调整结构促农增收。结合村内河滩地较多的优势,运用“4+2”工作法动员群众发展杨树种植2400亩,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引导群众发展立体种植(养殖)。目前,全村已发展林下种植(杨树一南瓜套种)1100亩,发展林下养殖500亩,年均为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
千兵村 |
千兵村位于林扒镇西北6公里处,全村辖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62人,耕地面积4400亩。 近年来,千兵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结合小集镇建设,新修主街道2条1.8公里,整修街道4条3.6公里,开挖下水道3900米,整治坑塘2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500株,安装太阳能173台,开挖沼气池155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45户,有线电视入户率在45%以上。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立足引丹干渠从村内穿过的有利条件,把特色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运用“4+2”工作法,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速生杨种植和林瓜(南瓜)、林椒(辣椒)套种。目前,全村已发展杨树种植面积1300亩,发展林瓜、林椒套种1200亩,年均为群众增收350余万元。 |
彭庄村 |
彭庄村位于林扒镇西北5公里处,全村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94人,耕地面积4884亩。 近年来,彭庄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已新修整修道路10条7.8公里,开挖下水道2500米,整治坑塘1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700株,安装太阳能143台,开挖沼气池116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48户,有线电视入户率在25%以上。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立足位于排子河两岸、水利条件优越的现状,把特色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运用“4+2”工作法,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速生杨种植和林瓜(南瓜)、林椒(辣椒)套种。目前,全村已发展杨树种植面积1500余亩,发展林瓜、林椒套种1000亩,年均为群众增收300万元。 |
南许村 |
南许村位于林扒镇南部5.5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50人,耕地面积4650亩。 近年来,南许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倾力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村庄整治上,南许村充分运用“4+2”工作法,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目前,全村已累计完成12公里主次干道的水泥硬化,修建下水道5000米,整治坑塘2个,修建标准公厕5所,安装太阳能110台,修建沼气池150个,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达到8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交通便捷,村容整洁,村貌美化的效果。 在经济发展上,该村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了规模发展。目前已发展专业养殖户27个,专业种植大户21个。 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全村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远程教育、新农村书屋、文化茶馆、农资信息超市等使得农民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的意识不断增强,利用信息和科技的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
林扒村 |
林扒村是林扒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30人,耕地面积2840亩。 林扒村紧紧依托所处的位置优势,按照“集镇建设上品味、商贸发展上水平、群众收入上台阶”的思路,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不断加快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古镇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先后被评为南阳市50强镇、南阳市三星级明星镇。在集镇建设上,先后筹资1500万元,新修东环路300米、文化东路500米、育才路310米,建商住房70余座,配套建设下水道1000米;投资5万元,在新建路、经贸路、豫鄂路等路段补植各类风景树2000余株;投资22万元,在文化路、经贸路、豫鄂路安装路灯270盏;投资19万元,在豫鄂路、东环路铺设彩砖4000平方米;引资3000万元,在原林扒高中旧址上建设占地30亩的中心大市场,目前已建成商住两用楼5座,全部建成后将是邓州市最大的乡镇级商住小区。与此同时,该村还以“三学三争”活动为载体,广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群众素质;大力推广有线电视和远程教育网,通过有线电视和远教网让群众洞悉外部世界,感知文明生活;积极推进“文化茶馆”建设,增加群众求知、娱乐、休闲场所。目前,全村有线电视用户达600户,远教网用户115户,电话入户率在90%以上,太阳能用户226户,拥有“文化茶馆”13家。 |
姜营村 |
姜营村位于林扒镇南部3公里处,全村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52人,耕地面积3121亩。 近年来,姜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新修整修道路13条8.5公里,开挖下水道2700米,整治坑塘2个,建设小游园1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100株,安装太阳能113台,开挖沼气池102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31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1.8%。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把发展“杨树经济”和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引导群众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目前,全村已发展“杨树经济”1000亩,发展养鸡大场(户)30余户,獭兔养殖户5户,年均为群众增收200万元。 |
沟王营村 |
沟王营村位于林扒镇东北2公里处,全村辖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90人,耕地面积6653亩。 近年来,沟王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庄整治和“一村一品”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致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村庄整治上,该村已新修整修道路11条6.5公里,开挖下水道3000米,建设占地500平方米的小游园1处,整治坑塘2个,栽植各类风景树木2000余株,建设自来水供水站1处,安装太阳能216台,开挖沼气池112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87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0%。在“一村一品”发展上,该村以老徐养猪厂为依托,按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猪场统一提供仔猪和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三统一”使群众的养猪热情十分高涨,目前全村已有60%的农户从事养猪业,生猪年出栏近5万头,年均为群众增收500万元。 |
西许村 |
西许村位于林扒镇西北2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26人,耕地4116亩。 近年来,西许村紧紧围绕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抓增收,优环境,保平安,促和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南阳市文明新村”、邓州市“红旗支部”、“平安新村”等。以村庄整治为突破,构建环境优美村。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以村级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大力实施村庄整治。目前,全村新修、整修道路25条,总长度达15.5公里;投资12万元高标准修建游园两处,治理坑塘3处,铺设生态砖800平方米,种植草坪1000平方米,栽植风景树近1500棵,修建乒乓球台2个;安装远程教育宽带网65户、太阳能70台,修建沼气池108个,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85%以上。以结构调整促增收,构建小康新村。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根本,结合全村杨树种植面积大的优势,确立了以林瓜套种为主的种植模式,并辅以林豆、林椒套种。目前,全村已发展杨树种植近2000亩,发展林瓜、林豆、林椒套种1200余亩,年均为群众增收200余万元。健全综治网络,构建和谐新村。建立健全了综合治理网络,充分发挥村治保会、民调会和治安巡逻队的作用,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顺利通过邓州市平安新村验收,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相处。 |
吴岗村 |
吴岗村位于林扒镇南3.5公里处,全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45人,耕地面积6238亩。 近年来,吴岗村从村庄整治入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倾力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和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村庄整治扎实推进。吴岗村充分运用“4+2”工作法,化解村庄整治过程中的复杂矛盾,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科学发展。目前,全村已累计完成12公里主次干道的水泥硬化,修建下水道3000米,整治坑塘1个,安装太阳能200台,修建沼气池120个,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均达到8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交通便捷,村容整洁,村貌美化的效果。“一村一品”迅猛发展。目前全村已发展蛋鸡养殖大户36户、肉鸽养殖户4户、生猪养殖户10户、养羊户12户,畜牧业总产值达4000万元。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新农村书屋、文化茶馆、农资信息超市等日益完善,使得农民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的意识不断增强,利用信息和科技的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