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冢村位于邓州市构林镇西南处,距镇中心只有2公里,全村有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近500户村民,共2285人,拥有基本耕地5640亩。我村境内有焦枝铁路和207国道纵穿而过,并且有二广高速在附近经过,我村是一个土地广阔、交通便利的地方。
近年来,全村群众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上级提出的“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工程的精神实质,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至今为止,已有40余户建起规模化养殖厂,年存栏蛋鸡2万余只,饲养母猪200余头,出栏商品猪3000多头,年收益400万元,净利润100万元以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这也带动了农民生活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变。
在过去几年,没有发展“一村一品”,全村靠单一种植庄稼,本村又处于岗岭地带,种庄稼只能靠天收成,土地贫薄,旱无法浇灌,虽然勤奋苦干也无法保障收成。这高投入低回报造成全村群众生活艰苦,村貌破旧,各路公益事业也难以办理,村民之间的矛盾重重,吵架斗殴,不时发生,社会缺乏和谐感。
“一村一品”的提出,给全村群众指明了方向,我们村就有养殖畜牧的习惯,但是以前品种多,无规模,猪牛羊、鸡鸭鹅样样都有,户户都养,每户就是那一两头八九只,养成后到自由市场买掉,这样的收入少,无效益。发展“一村一品”,经过“两委”的研究,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走访广大群众,决定大力发展养殖业,拉长农业发展的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村的面貌。
搞“一村一品”发展养殖业,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为此,村“两委”召开会议,经过商议,又通过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土地流转,划定了在村中的村村通路两旁建设养殖小区,经上级土地部门的审批,同意了养殖用地,紧接着又动员养殖意向的农户,杨建州、杨新军等几户,首先在小区建起养殖厂,村委又和金融部门联系为他们申请贷款和技术部门联系为他们请来行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几户经过精心管理,勤奋饲养,当年就取得较好的收益。
他们的成功,为其他村民树立榜样,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农户纷纷上马,建厂养殖。现在全村有30多户在养殖小区或在村庄的荒处建起厂房,共有2万余只蛋鸡存栏,每年出栏商品猪3000多头,还有更多的农户,在积极准备,申请建厂养殖。
“一村一品“的发展,推动了规模养殖,也要求管理技术人员的提高。为了养殖发展的需要,本村的养殖户加入了当地的养殖合作社,这是本村的养殖业又提高了一步。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养殖户有了依靠,规避了风险。合作社养殖户做到了统一,统一供应种苗,统一防疫,统一配给饲料,统一价格出售。这为养殖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提供了保障。
近几年通过村发展“一村一品”,发展了我们村的经济,现在有了经济依靠,村内修筑了村村通道路2500米户户通水泥路5000米,共修村内道路15000平方米,7500米长,美化了村貌,便利了出入。部分农户建起楼房,购买了摩托车,甚至轿车。这巨大的发展,全靠“一村一品”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社会的和谐,改变了村容村貌。
我们村“一村一品”虽然有了发展,但是这和上级党和政府的要求,和全村群众的要求相差较大,和其他村相比也有差距。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了经验,也找出了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村更要认真学习上级的文件、指示、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更好为群众服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使我村的养殖业发展更快,规模更大,效益更高,使“一村一品”让群众得到更大的好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81107 | 473000 | -- | 查看 杨冢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构林社区 |
构林社区位于构林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地带,全社区共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175人,耕地4200余亩,人均耕地1.32亩,村干部7人,组干部8人,村民代表47人,0党员61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干劲空前高涨,信心倍增,特别是党的-以来,更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劲头。目前,我们又学习运用了市委、市政府的“4+2”工作法,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工作起来有目标,群众致富有奔头,最近在部分大型企业家和养殖大户的带动和鼓舞下,又逐步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养殖户,给我们的社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模范带头和推动作用。 目前,我们社区干部、群众在人均很少的1亩3分地中,认真耕种,科学种田,历年争取获得一个好的收成。但仅靠这1亩3分地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远远不够群众消费,经济问题成了日前的重点问题,群众都亲身感受到只解决温饱,手中没钱是不行的,是要脱离形势发展的步伐,而且距离会越来越大。我们党支部和“两委”班子,经多次商议,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共同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其实质,使大家认识到,不发展经济,就不会改变我社区的落后面貌,停止不前,将会影响我社区的经济发展。 首先,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并引导带动群众积极分子,鼓励他们搞企业,搞养殖业发家致富,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我社区0员尹振有,积极响应带头搞养殖,目前他的“阳光养猪场”已形成规模,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目前他的养殖场已扩建占地15亩,年存栏数量已达到1000头,在尹振有的带动下,又发展了刘付成、孙良涛、尹清团、尹成福、王光宙等大型养猪场,当前又陆续发展了尹炳铎、杨立雷、刘桂建数家养殖场。5组杨清发筹集资金办了占地20余亩地的养牛场,1组村民余正选的养牛场也正在积极筹建中。村民王庆丰、尹炳团、关遂杰筹办了棉花加工厂,李忠的粮油加工厂,张清杰、尹成阁、赵文章等油料加工,杨立成面粉加工厂等等,都在正常运作之中。我社区8组凭借柳枫河水优势和多年种植蔬菜的技术,目前又有了新发展,新的蔬菜品种和反季节种植日益增多,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就当前来讲,我社区还有许多经济发展体系还在不断增加,这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决策的英明伟大,真正使广大干部群众觉悟提高,目标明确,前途光明远大,确实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成效和经济效益,也使广大干群的信心不断加强,经济发展不断涌现。 我们党支部、居委会要以党中央政府的政策为指导,以发展经济能人为榜样,以发展契机为动力,鼓励和发展新型致富能人,使我们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早日脱贫致富,都能站到发家致富的前列,做组组人人有饭吃,更重要的人人有钱花,家庭生活现代化。 |
杨渠村 |
杨渠村位于邓州市构林镇东北侧,西邻构林镇河湾村,北邻构林宋营村,东邻刘集五良村,刁南干渠从村中穿过。 我村人口4027余人,总耕地面积8000余亩,16个村民小组,我村大部分耕地在刁南干渠,有水的情况下均可灌溉。 我村现有养鸡厂2家,面粉加工厂2个,养猪厂2个,小型养猪厂20余个。 |
岗岔村 |
岗岔村位于邓州市构林镇南5公里,南邻构林镇古村村,北邻贺营村,东邻刘集镇王赵坡村,西邻黄牛场,省际大通道从我村穿过。 我村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31人,耕地4988余亩,机井12眼可浇面积1000亩。 我村现有大型面粉加工厂1个,养鸡厂2个,小型养猪厂20余户,养蜂户5户500余箱。 |
前王村 |
前王村南接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是典型的豫鄂口子村,207国道自中间穿越,距村西的二广高速仅300米,距村西的焦枝线铁路仅200米,交通十分便利,前王村北邻河冲水库,东接襄北万亩森林,中间航宇公司火箭撬滑轨实验基地在村中横贯,发展旅游也很有潜力。 我村辖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450人,耕地2880亩。前王村在村村通的基础上,4个自然村实现组组通,1个自然村实现户户通,1个自然村的组组通正在筹备之中,一个自然村由于国家建设需要正在整体搬迁,前王村有变压器3台,深水机井1眼,程控电话机站1处,电视机、洗衣机、住房坐机电话、手机已普及,全村用上自来水,沼气池30个,太阳能热水器120台,冰箱、空调、电脑拥有量正在大幅度增加,大型农机具40台,汽车35辆。 前王村的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基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近年来,前王村在邓州市构林镇政府领导下,支部、村委带领群众积极发展养殖业,年出栏生猪2000头,养猪大户有刘克彬、李国民、高永乐、黄青州、董国旺、王强伟,年出栏育肥牛200头,养殖大户有王长太、刘金祥、王有培,鸡存栏10000只,养鸡大户有刘光菊,年出栏羊1000只,养牛大户有贾华民、刘春雪、何廷志。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前王村多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传授新技术,统一配送种子、农药、化肥、疫苗、饲料,由于措施得力,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4736元。 为了将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推向市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前王村正在筹建种植业合作社,养殖业合作社。 |
袁岗村 |
袁岗村位于207国道西侧,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538人,耕地4976亩,现有村干部5人,组干部8人,村部1个,学校1所,卫生所1个,幼儿园1所,300头以上养猪厂2个。 |
杨冢村 |
杨冢村位于邓州市构林镇西南处,距镇中心只有2公里,全村有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近500户村民,共2285人,拥有基本耕地5640亩。我村境内有焦枝铁路和207国道纵穿而过,并且有二广高速在附近经过,我村是一个土地广阔、交通便利的地方。 近年来,全村群众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上级提出的“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工程的精神实质,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至今为止,已有40余户建起规模化养殖厂,年存栏蛋鸡2万余只,饲养母猪200余头,出栏商品猪3000多头,年收益400万元,净利润100万元以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这也带动了农民生活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变。 在过去几年,没有发展“一村一品”,全村靠单一种植庄稼,本村又处于岗岭地带,种庄稼只能靠天收成,土地贫薄,旱无法浇灌,虽然勤奋苦干也无法保障收成。这高投入低回报造成全村群众生活艰苦,村貌破旧,各路公益事业也难以办理,村民之间的矛盾重重,吵架斗殴,不时发生,社会缺乏和谐感。 “一村一品”的提出,给全村群众指明了方向,我们村就有养殖畜牧的习惯,但是以前品种多,无规模,猪牛羊、鸡鸭鹅样样都有,户户都养,每户就是那一两头八九只,养成后到自由市场买掉,这样的收入少,无效益。发展“一村一品”,经过“两委”的研究,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走访广大群众,决定大力发展养殖业,拉长农业发展的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村的面貌。 搞“一村一品”发展养殖业,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为此,村“两委”召开会议,经过商议,又通过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土地流转,划定了在村中的村村通路两旁建设养殖小区,经上级土地部门的审批,同意了养殖用地,紧接着又动员养殖意向的农户,杨建州、杨新军等几户,首先在小区建起养殖厂,村委又和金融部门联系为他们申请贷款和技术部门联系为他们请来行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几户经过精心管理,勤奋饲养,当年就取得较好的收益。 他们的成功,为其他村民树立榜样,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农户纷纷上马,建厂养殖。现在全村有30多户在养殖小区或在村庄的荒处建起厂房,共有2万余只蛋鸡存栏,每年出栏商品猪3000多头,还有更多的农户,在积极准备,申请建厂养殖。 “一村一品“的发展,推动了规模养殖,也要求管理技术人员的提高。为了养殖发展的需要,本村的养殖户加入了当地的养殖合作社,这是本村的养殖业又提高了一步。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养殖户有了依靠,规避了风险。合作社养殖户做到了统一,统一供应种苗,统一防疫,统一配给饲料,统一价格出售。这为养殖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提供了保障。 近几年通过村发展“一村一品”,发展了我们村的经济,现在有了经济依靠,村内修筑了村村通道路2500米户户通水泥路5000米,共修村内道路15000平方米,7500米长,美化了村貌,便利了出入。部分农户建起楼房,购买了摩托车,甚至轿车。这巨大的发展,全靠“一村一品”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社会的和谐,改变了村容村貌。 我们村“一村一品”虽然有了发展,但是这和上级党和政府的要求,和全村群众的要求相差较大,和其他村相比也有差距。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了经验,也找出了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村更要认真学习上级的文件、指示、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更好为群众服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使我村的养殖业发展更快,规模更大,效益更高,使“一村一品”让群众得到更大的好处。 |
贺营村 |
贺营村位于构林镇南2公里处,全村有10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15户,总人口4773人,总耕地面积9487亩。共有小学2所,共有教职工22人,在校学生527人。 贺营村具有“岗多平原广”的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1/200。土质为黄老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多年来,贺营村积极实施以东顶祖师殿旅游经济为支柱的科学发展之路。东顶祖师殿景区位于贺营村“麒麟山”的岗丘上,始建于宋代,明时达到极盛,占地360亩,殿宇1200余间,闻名遐迩,后毁于战火。现存建筑是1993年经邓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复的,占地46亩,座西朝东,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玉皇殿、老君殿、金殿、父母殿;中轴线左侧为神水池、土地殿、转运殿、三娘娘殿;中轴线右仙为文昌殿、财神殿、慈航殿、经堂等。景区内花草满园,殿堂与松柏相映,是豫西南的道教文化圣地。 近年来,贺营村先后投资20多万元,整修东顶景区,改善景区外部环境和内部设施,共种植各类树木10余万株,形成了绿色长廊,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并在2008年建成了顶牌坊;东顶祖师殿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提供餐饮、销售香火等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贺营村近年来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村村通”柏油路里程达3.8公里,“户户通”水泥路里程达6.5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改变农村环境差的问题,贺营村积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进村入户工程和沼气建设工程。至目前全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20台,修建沼气池100个,并配合沼气池进行“一池三改”即改厨房、改厕所、改圈工程,使全村环境焕然一新。 贺营村正在积极申报河南省旅游特色村,并将以邓州市旅游十年规划为依据,大力改善东顶景区内外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旅游经济成为贺营村支柱产业。 |
魏集村 |
魏集情况简介魏集村位于豫西南交界处,邓州至襄樊公路纵贯南北,焦枝铁路穿境而过,全村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580户,2545人,耕地3900亩。 近年来,魏集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精神,强化班子建设,选准载体,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2008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3800万元,上缴国家利税3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实现贸易额2.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1.8亿元,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1992年被省命名为“中州名镇”,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先进单位”,2000年先后被河南省、南阳市评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支部”、“市镇建设先进单位”,村党总支连续多年被邓州市评为“红旗党支部”,2001年被中组部命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被南阳市政府命名为“南阳市明星集镇”、“文明村和综合治理模范村”。 |
司营村 |
司营村位于邓州市构林镇的北侧,西邻207国道,北边与龙堰、桑庄交界,刁河绕村北边而过。 我村有人口2700余人,辖3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4730亩,12个村民小组,刁南干渠贯穿我村,所有耕地均可灌溉。 我村现有企业6家,其中板材加工厂1家,养猪厂4家,养鸡厂6家,淀粉厂1家。 |
后张村 |
后张村情况简介构林镇后张村,有15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土地7100亩,3120人。近年来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干部群众齐心努力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三抓”带动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村庄整治、沼气建设等工作,努力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在落实市委提出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指示精神方面,村委一班人明晰工作思路,科学民主决策,确立了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两条主线。突出四个工作重点,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搞好畜牧养殖,沼气建设,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抓”带动,典型引路,努力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村委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在一村一品确立了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政策扶持。优质服务和大场大户带动,促使养殖业上规模。具体做法,为养殖户提供场地,在不违背国家土地政策的情况下为养殖户提供一切方便,介绍优良品种和外地养殖场联系,不断引进当前的优质品种,请专家定期进行养殖技术培训,为养殖户提供饲料,搭配畜病防治,管理、销售等技术和其它服务,大大的提高了群众发展养殖的积极性。 两年来,我村在养殖方面是家家有项目,户户有收入。现在有养殖大户107户,初具规模的养殖大场15家,仅养殖一项全村纯收入达300余万元。8组村民张宝令2008年春建起了存栏250头的养猪场,年出栏450头左右,纯利润达25万元。10组郭来康去年建起一茬养殖1万只肉鸡的养殖场,年出成品肉鸡5万只左右,纯利20万元。12组村民王国钦去年建起存栏100头黄牛的养殖场,年纯利50万元左右。还有1组申怀平,2组孙俊谦,4组董金道、5组张小军、6组胡朝四、8组张宝令、9组王长胜、-涛、14组王建立等都建起存栏100头以上养猪场。在他们的带领下,后张村兴起了养殖热潮,现在正在筹建的养殖大场十几家,户户都在扩大养殖规模,通过村委的大力帮助和扶持,我村的养殖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
冯营村 |
冯营村 我村位于构林镇南,与刘集镇交界,现有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6090亩, 2927人,798户,村干部7人,组干部14人,村部1个(5亩地),学校1所,10亩地,卫生所1个,幼儿园1所,500头以上的养猪厂1个,300头以上1个,养殖户15户,大专本科以上学历9人、专科23人,中专50人;年收入1000元以上的1户,500以上的2户,100元以上的5户,50元以上的50户,平均亩效益1214元,人均年收入4050元。 |
河湾村 |
河湾村位于构林镇东2.5公里处,辖11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3180人,现有户数810户,耕地7056余亩。党员42人,我村现有楼房600多座,拥有资金50万元以上的的有10户,10万元以上的有50户,人均纯收入4880元。 河湾村与杨渠村、岗岔村、前王村、袁岗村、杨冢村、贺营村、魏集村、司营村、后张村、冯营村、构林社区、李营村、宋营村、河上村、董家村、沈马岗村、古村村相邻。 |
李营村 |
李营村位于邓州市构林镇北,距镇中心5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村,分别是李营、王营、马庄、候桥、王庄,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3393人,耕地面积6154亩,组干部16人,村干部8名,其中大学生村官副主任1名。 李营村是构林镇以北的一个小集镇,集镇总人口有2143人,其中有恒昌粮油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亩,储存粮食34多万斤,吸收当地就业人员50多人,加油站2所,工商业户50多家,集镇区设小学1所,学生460人,教职工39人,构林镇三初中设在李营村、207国道西边,李营村有党员48人,外出党员13人。 |
宋营村 |
宋营村位于邓州市构林镇东北方向,与龙堰、桑庄等乡镇相交,境内有刁河、刁南干渠通过。 我村辖10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731户,2878人,耕地5832余亩。有村干部7人,组干部15人。现有学校1所,卫生所2个,幼儿园1所,有500头养猪场1个,200头养猪场2个。养殖户12户,全村大专以上学历14人,中专56人,年收入1000元以上1户,500元以上2户,100以上8户,50元以上48呢,平均亩收入1200元,人均年收入3889元。 |
河上村 |
河上村位于构林镇西南8公里处,全村辖1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40人,耕地面积6600亩。全村共有标准化卫生所2所,从业人员4人;小学2所,教职工16人,在校学生2000余人。 近年来,河上村两委班子立足本村实际,大力发展畜牧业,年出栏生猪4200头,三禽12000只。猪多、禽多,粪便消化成为难题。如何解决畜禽粪便给人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河上村党支部、村委站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文明新村”这一目标,把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建设生态农业的载体,按照“小沼气、大产业”的思路,积极实施沼气工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反哺种植业,以“猪—沼—鱼—树—粮”五位一体为主的生态模式日益成为河上村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河上村06年至08年共修建沼气164个,并承担“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沼气池建设工作得到邓州市的好评,成为市级示范点和观摩点。 河上村畜牧养殖业迅猛发展,该村现有百头以上养猪厂5家,3000只以上鸡厂3家,百头以上养牛厂1家,养殖大户150余户,养殖业年产值达10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河上村自1992年开始,动员全村力量,开挖坑塘17个,水面面积达到128亩。河上村因势利导,成立了养鱼协会,为农户提供技术、饲料、销售等服务,扶持农民利用水面养鱼,年销售鱼52000斤,收入达15.6万元。 河上村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全村11个自然村,已整治9个自然村,投资150万元,修户户通水泥路12.5公里,配套下水道12.5公里,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河上村认真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村民基本达到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实现了村民生活自治,村务民主监督、民主理财。还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制订了红白喜管理办法,规定红白喜事必须厉行节约,对不按规定铺张浪费的予以处罚,从而达到了破旧俗,节开支,移风移俗的目的。 河上村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人防上成立治安巡逻打更队,由20名队员轮流在夜间巡逻打更,在技防上,补贴群众购买-、十户联防等防备,从而杜绝了治安及刑事案件的发生,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董家村 |
董家村位于豫西南,与湖北襄阳区接壤。焦枝铁路,南邓高速路及207国道穿境而过。全村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33人,土地面积5565亩。 近年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积极贯彻“4+2”工作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和谐新农村为主要工作目标,以发展杨树经济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共植杨树1925亩,带动其它产业蓬勃发展。止目前,全村除两个移民点外,已全部实现“组组通”,12个组全部实现“户户通”。现已建成875平方米游乐场1个,整治坑塘2个,修下水道9500米,修桥涵4座,铺设沙石路面600米,打通主干道56条。建成标准化卫生室2个,文化茶馆1个。村小学在实现“六配套”的基础上,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目前全村共安装太阳能183个,建沼气池86个。购置大型农业机械23台(辆)。畜牧养殖户达86户。其中养牛大户2户,存栏70余头;3000只以上的养鸡户12户。由于村委给予养殖专业户提供了优惠政策,诸如帮助其联系使用场地,联系厂家和兽防部门提供饲料和防病防疫,联系销售网点出售产品等,为这些养殖户解除了后顾之忧,都能够巩固和发展生产,取得可观效益。 现在全村电话入户率达80%以上,90%的农户已住进楼房。全村年农业收入达600万余元,养殖业收入36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280万元,其它收入178万元,人均纯收入4100元。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呈现出和谐、文明、康乐的新气象。 |
沈马岗村 |
沈马岗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67人,耕地面积7504亩,全村由6个自然村形成,西有焦枝铁路通过,东有207国道贯穿。 我村按照“4+2”工作法,在2009年上半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沈岗、马岗、汤岗、小马岗村庄整治,修了水泥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我村又展新貌,全村民办规模性养鸡厂3个,养猪厂2个。 经村支两委研究通过,党员大会商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下一步,我村部分组要调整土地,继续搞好农村承包联系责任制。特别是在杨桥自然村申报“空心村”规划和建设,提倡民办养殖业,发展养殖业,村委要提供优惠条件,积极扶持农业示范户,使一部分农户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全村的经济建设。全村的干部、党员要积极行动起来,作为表率,力争在2009年,使沈马岗村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
古村村 |
构林镇古村村位于构林镇南4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080户,4025人,党员86名,村干部9名,组干部14名,耕地7800亩。该村先后荣获河南省生态文明村、南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2”工作法样板村、社会治安达标村、银行信用体系建设先进示范村,村支部连续5年被邓州市评为“红旗党支部”,连续3个被南阳市评为“五好党支部”,村支书尤国安同志连续5年被评为“功勋支书”(尤国安同志生于1969年2月27日,男,本科文化,副乡级国家干部,27岁任支部书记至今)。 浓郁的山都文化:村境内有秦汉古山都城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汉墓群遗址1处。秦朝初期设山都县,汉末山都县遂属襄阳郡,北魏时曾改山都县为固县,又称古城县,西魏时复固县名为山都县,后改固郡为山都郡,北周时废郡与县,该地称固城,后又因出土古物较多,变固城为古村。全村主要有38个姓氏,以姓李、姓张为主,含8个民族。 有史以来,村民喜爱文化娱乐活动,现以举办4届农-动会,运动会期间共开展背沙包、跳皮筋、踢毽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体育项目。 繁荣的经济:长期以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黄豆为主,年种植小麦7400亩,玉米4000亩,黄豆3000亩,速生杨套种3000余亩。改变传统经济模式,村通过科技培训,成立养殖协会、农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民养殖、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建成生态养殖小区2个,养殖大户百余户,年存栏猪20000余头,鸡75万只。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对村庄建设按照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进行科学规划,修户户通水泥路9.6公里、下水道2.5公里,建标准化卫生室2个,文化茶馆2个,幼儿园1个,中心小学1所,建成一条商业街,安装路灯80余盏,建沼气池300多池,宽带200余户,有线电视800余户,10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村有“回”型水源面积500余亩,生态林3000余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