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村
河南村位于十林镇南部,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1988人,耕地面积4280亩。
特色种植是一大品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种烟叶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烟叶面积在500亩左右,净增收20万元。由于烤烟经验丰富,烟叶质量优质,成为远近闻名的“烟叶专业种植村”。近年来,辣椒种植也成为特色种植的一大亮点,现有20户种植大户,面积达100亩,增收5万元,为农民致富起模范带头作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人民生活富裕,学习农业科技成农民热点问题,乡风文明过上小康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81108 | 473000 | -- | 查看 河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十西社区 |
十西社区 一、 基本情况 十林镇十西社区位于十林镇政府所在地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865户,人口3065人,耕地面积1821亩,村民代表72名,党员75名。 二、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在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按照“科学规划、严格标准、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筹资80万元,打通和硬化社区内主干道5条,计4500米;累计硬化进户道1050米,修下水道2500米,达到户户水泥路的标准,建高标准游园1个、体育场1个,购置健身器材10套,整治坑塘2个,安装路灯96盏,农户建沼气池45个安装太阳能268台,建文化茶馆3个,被邓州市政府誉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市场经济 十西社区位于十林镇集镇所在地,根据地理优势,合理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先后规划了小百货市场、菜市场、农资市场等,使群众在市场中找经济。目前我社区经商户占全社区的45%以上,家庭经商收入在三万元以上。 四、加工制造业 通过多方协调,合理流转土地,我社区引资建成一个投资300余万元的节有环保页岩砖厂,并相继建成十西社区面粉厂,宛西食品厂、沙场、十西石子场等加工企业,拉动了各行业的发展,活跃了社区经济,解决200余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社区发展前景 近年来,经过村支两委的不懈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2001年2008年被邓州市委评委“五个好”党支部,2009年被邓州市委授予“红旗”党支部。我社区广大干群在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一定再接再厉,把十西建设成一个富裕和谐的新社区。 |
十东村 |
十东村 十林镇十东村位于十林镇集镇中心,东依湍河,西靠豫53线,交通便利。全村辖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670户,2870 人,耕地1697亩,人均收入3000余元。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十东村村支两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居民依靠区域优势,积极参与经商,辖区内有经商户200余户,主要经营服装、小商品、蔬菜,集镇贸易逐步繁荣,农民经商收入占总收入的68.2%;现有大型沙石场一个,养鸡场一个、蜂窝煤厂一个。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服装超市2个,实现年收入30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在路面硬化整修、水道修配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通过社会集资、群众筹资、国家补贴等方法,先进投资40余万元,打通主次干道5条,整修坑塘4个,铺设硬化卫生路、文化路、振兴路水泥路面1.7公里,沙石路面670米,修下水道2600米,古井街、卫生路、文化路、振兴街环境优雅,干净、卫生、整洁。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林卫生院、十林一初中、十林中心小学位居辖区之内,给广大村民就医、孩子求学带来了便利。2006年,村支两委为了改善广大村民休闲娱乐环境,先后投资20余万元修建娱乐场一处,内有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娱乐设施,为广大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 |
安乡村 |
安乡村 安乡村位于邓、内沿线,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1850人,2040亩耕地。 发挥优势,发展运输业。安乡紧邻灵山水泥厂、石子厂、泰隆水泥厂,村民发挥地理优势,充分酝酿后,村民自发组建运输车队,现有大中型汽车共20辆。在操场村校油泵的示范作用下,校油泵也成为一大亮点,现有15户在外校油泵。这些都对当地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三抓工作,成效突出。在培育产业方面,发挥农业种植的优势,养殖业是不错的选择。先富起来的孙玉祥4年投资30万元兴办养猪厂,现存栏100头猪。孙中让利用在外做生意多年,在2005年投资20万元兴办养鸡厂,现有鸡1200只。 |
北岗村 |
北岗村 北岗村位于十林镇西部,与淅川相邻,有5个自然村,人口1730人,耕地面积为3342亩。2005年修了“村村通”,交通便利。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先富起来的经济能人,回乡创业,在2008年3月,孙江林回乡盖鸡舍16间,猪舍7间,共投资17万余元,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现在猪存栏15头, 鸡有3500只,年净收入达8万元。在孙江林的带动下,赵万训、杨乾、杨德亮纷纷回乡创业,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养猪。赵万训办起了养母猪的生意,用打工的积蓄,在信用社惠农政策的帮扶下,投资12万余元,养母猪30余头,年收益达5万元。杨乾、杨德亮分别投资5万元兴办两个惠民超市,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服务。 现如今的北岗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
大西村 |
大西村 大西村位于十林镇西部,管辖2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464户,人口2360人,耕地面积有3159亩。2005年,“村村通”工程修2公里,打通村内主干道。 回乡创业,报效社会。赚取人生第一桶金的经济能人,纷纷回到老家,兴办创业,大干事业业。1999年武君峰回乡创业,投资10万余元,办起养鸡厂,规模有2000只。好的形势,客观的经济效益,06年又投资5万元,扩大养殖规模,现有鸡3600只,年创收在6万元。 在先富起来的带动下,武圣波、武罗宾兴办养猪厂。武圣波投资10万养猪,现存栏150头。武罗宾投资20万元养猪,现在猪舍已修好,准备在秋季开始买猪崽。 |
大路武村 |
大路武 大路武位于灵山脚下,湍河西岸,邓内公路自我村贯穿,是西北部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距十林镇政府不足1公里,距邓州市三十三公里,距邻县内乡20公里。 我村有两个自然村,耕地1668亩,全部水浇田,生产道路十分便利。 人1776人,7个村民小组,党员47人。外出各地做生意及务工人员268人,本村有建筑队6个,从业人员140余人。有大、中、小型养殖户6个,从业人员30余人。本村因交通优势多年来从事畜牧收购销售人员近百人,远销湖北、安徽、广州等地。 我村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适应大部分粮、蔬品种生长。河沙地历史以来所产白萝卜闻名远近,有味鲜、熟而不烂之特点。 我村交通便利,水电富余,土地较好,排污方便。干部群众思想开放,欢迎各方有意者投资,共建互利共富。 |
操场村 |
操场村 操场村位于十林镇政府东南2公里,东临湍河,辖操场、西河、武庄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93人,耕地面积2295亩。 操场村历史较久,据说三国时曾为曹操练兵之地而得名。1943年3月抗日爱国将领张克侠将军率部曾在操场一带驻军、办学、培训干部,发展了一批0员,为淮海战役张克侠率部起义奠定了基础。 操场村文风兴盛。张克侠将军曾在操场村办自忠中学,距村西千米有一土岗为古河寺。解放后改寺兴学为古河学校,文革后迁至村内,为操场学校,曾办过戴帽高中,培养了大批人才。目前,全村在外工作人员即达645人。 操场村五谷丰茂。操场村耕地均为沙土地,水利设施齐全,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红薯、大豆等农作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盛产麦冬,曾一度为本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操场村经济发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该村村民郭其明启发带领下,走出家门,大力发展校油泵产业。截止目前,全村共有校油泵专业户310余家,分布全国各地,从业人员1055人,年收入达1630万元,成为邓州第一校油泵专业村。 |
风杨村 |
风杨村 风杨村位于十林镇西北部,紧邻省道S249线,人口1998人,耕地面积2482亩,村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人民收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经市场调查后,决定发展建材业。2006年已建成投资在100万元的大型免烧砖厂3个,年产值600余万元,建沙场3个,年产值100万元,村集体收入7万元。在经济能人的带动下,养殖大户有26户,养鸡在1000只以上的有15户,养猪100头以上的有5户,村办面粉厂1个,运输业有20家,人均纯收入3500元。 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民心工程,自2005年以来,运用“4+2”工作法,群众自筹150万元,硬化水泥路12公里,修沙石路2公里,其中油坊、杨南、杨北等还硬化300户进户道,建成村级小游园1个,安装太阳能20个、路灯8盏,沼气池12个,为群众创造了较好的人居环境。 “两手都要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三户一村”、“三学三争”评创活动,争当文明户,移风易俗,开通有线电视、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2005年被南阳市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文明新村”、“邓州市红旗支部”、“计划合格村”、“社会综合治理先进性”村,2006年被邓州市授予“红旗支部”,2007年邓州市授予“村庄整治先进村”、“农家新生活示范村”。 如今的风杨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人民生活富裕,过上了小康生活。 |
郭沟村 |
郭沟村 郭沟村位于十林镇西北部,辖7个自然村,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2766人,耕地勤3630亩。 养殖业是该村的品牌。在外打拼几年后,拥有一定经济势力的卢国振,投资18万元,兴办养牛厂,牛存栏有28头净收入达5万元,08年又买12头新品种肉牛,现存栏40头。在他的带动下,民泽青在08年投资10万元,发展养牛。现存栏10头,年净收入达2万元。养猪是农民增收的好渠道,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在06年,投资20万元,兴办养猪厂,年净收入达5万元。 经过五年的发展,劳务经济给乡村带来巨变,人民住房是楼房,道路是水泥路,人民生活富裕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
河池村 |
河池村 河池村位于十林镇政府西5公里处,人口3600多人,下辖孙沟、李营、景河、时营、南河池、北河池六个自然村,15个行政村民小组,现已基本实现组组通,耕地6300亩,退耕还林地1000亩,是十林镇最大的行政村。 由于十河路在此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向西连接浙川的张寨,西北直接内乡的师岗镇,成为邓西北对外的重要交通咽喉,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成为河池村经济振兴的重要资本。 河池村现有商业部门3个,在粮所、烟仓和镇供销社在此经商,同时,又有小型商业网点10多个,村文化茶馆1个,经济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广大村民遵纪守法,遵老爱幼,互帮互学,共同致富。四通八达,楼房林立,一片新农村新气象。 河池村土地资源丰富,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丘陵地区适合种植芝麻、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科学种田是广大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林地面积超千亩,同时又连成一片,是土鸡散养,山养放牧的理想地带。现已有山羊2000只,到2010年土鸡散养将达到5万只,将成为邓州市养殖业的一大特色,也是外商在此投资养殖的最佳选择地带,河池村支部、村委会欢迎各位有养殖经验的人士到此观光、考察。 由于扒淤河从村部中间经过,现已修大坝一座,水域面积广大,面积200多亩,水深3.5米左右,光照条件好,是养鱼最理想的池塘,2010年将以最优惠的价格对外承包,欢迎广大养鱼爱好者到此养殖。由于位置优越,风景宜人,每天南阳、内乡的外地钓鱼者超百人,成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真可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景岗村 |
景岗村 景岗村位于十林镇西部,有4个自然村,人口1286人,耕地面积2315亩。 兴办企业是农民增长的主渠道。在外做生意,一番拼搏,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决定回乡创业。经考查后,决定在老家办起了面粉厂,投资50万元,占地15亩,解决30余人的就业问题,并创收15万元。后又扩大规模,加工油做起粮油生意。现在产品远销广东、广西、四川、湖北等15个省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富”的带动下,贾平基在06年3月,投资30万元,办了免烧砖厂,占地12亩,解决30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部分人先富起来。 |
贾寨村 |
贾寨村 邓州市十林镇贾寨村,位于邓内公路西侧一公里处,距十林镇西南三公里,是十林镇大村之一。这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水清林茂,自然风光优美。村总人口2695人,678户,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3338亩。 勤劳致富的贾寨村人从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今天,贾寨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充分运用“4+2”工作法,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建立了大红袍花椒基地,韭菜育种基地,高产玉米基地……。现已形成了蔬菜、苗木、花椒、养殖、粮食生产等多元化生产基地。并实行规模化,统一化管理。 特色产业: 我们村土质好,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各种无公害蔬菜,优质粮食。我们正在培育市场,力争创造我们自己独特的品牌和特色。养殖业蓬勃发展。养鸡大户5户,存栏1200 只,养猪大户13户,存栏9000 头。我们对生产基地和养殖园区的生产、用料、用药跟踪服务。 乡村环境: 如今的贾寨村村主干道皆为不泥路,并安装了路灯,通有线电视,家家户户安装了电话,网通的宽带也已入户,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村容村整洁,文明向上,文化生活开展得热热闹闹,丰富了农村人的精神生活。 我们村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村内生活设施齐全,我们政策宽松,积极鼓励与扶持新项目,适合创业与投资。 我们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产业和计划生育工作。农民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村民家家安居乐业,全村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氛围,新气象。 我们村有标准化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有较强的师资力量,除正常义务教育外,还开设了英语、计算机课程,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先后已有多人考入重点中学及全国各大高校。 |
河南村 |
河南村 河南村位于十林镇南部,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1988人,耕地面积4280亩。 特色种植是一大品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种烟叶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烟叶面积在500亩左右,净增收20万元。由于烤烟经验丰富,烟叶质量优质,成为远近闻名的“烟叶专业种植村”。近年来,辣椒种植也成为特色种植的一大亮点,现有20户种植大户,面积达100亩,增收5万元,为农民致富起模范带头作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人民生活富裕,学习农业科技成农民热点问题,乡风文明过上小康生活。 |
张坡村 |
张坡村 张坡村位于十林镇东部,管辖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685户,人口2636,耕地面积2108亩。 2001年被定为省级扶贫村。在“省级扶贫村”的帮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自筹资金8万元,在上级部门的扶贫资金20余万元,整修村内道路2300米。党的惠农政策的支持下,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运用“4+2”工作法,自筹资金5万元,上级扶持下,运来100吨水泥,在2007年5月整修村内道路1100米。如今,张坡村已实现“组组通”,村内道路网格化,我们的目标是2010年实现“户户通”。 务工是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在操场村校油泵的带动下, 我村于90年代初,纷纷做起了校油泵生意,在先富起来的帮扶和带动下,现如今在外已有80户从事校油泵。 |
罗岗村 |
罗岗村 罗岗村位于十林镇西部,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2510人,耕地4110亩。 发挥水库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张东坡从2000年开始发展水产养殖,投资10万元,承包水库放鱼10万尾,收入6万元。有经济势力的张东坡,对市场调查后,在2004年又兴办养猪厂,投资达20万元,现存栏达500头,年净收益达10万元。在先富的带动下,张克、张长贵在2006年兴办2个养猪厂,投资共达30万元,年出栏100头猪,年收益5万元。 在“三抓”的深入开展过程中,在外做生意经营有主的孙培显,在2005年回乡创业,投资40万元兴办水泥砖厂,解决20人的就业问题方便广大人民,年创收达十几万元。 |
何营村 |
何营村 十林镇的何营村位于邓州市的大西北,人称一脚踏三县,距离十林镇西十公里处实属岗坡丘陵地,全村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3271亩,人口1600人,人均2亩耕地,村支两委干部5人,党员24人,在外务工人员占总人数的30%,生年经济方面的收入也占全村总收入的30%,农作物主要是以小麦、玉米二大主产,经济作物辣椒是全村经济作物一大亮点,2006年全村种植1800亩小辣椒,每斤收价9-10元亩产400斤-500斤的户能达到60%,仅一项收入50多万,人均近3千元,我们这个地方离人称辣子王国的杏花,只有十几里路、水气候适用生产,产出的辣子质量好、产量高,很受客房户的喜欢,敬请各方客商来我处投资发展。 |
大东村 |
大东村 我们邓州市十林镇大东村位于邓州市西北35公里处,距镇政府西南3公里处,全村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46户,1998人,耕地面积3023亩,地处半岗半洼,地力比较薄,自然条件差,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辣椒,油料作物以芝麻、花生,大多数农户依靠传统的种植模式,经济条件差,经济来源依靠打工建筑业等。 我们大东村在党中央领导下,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群众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富村富民途径早已崛起,靠科技,促发展,强化管理,抓好农业生产,促进龙头企业,改变我村经济面貌。 我们大东村养鸡厂2家,养猪厂3家,养殖大户在15家,整修水泥路2.3公里,硬化沙石道路2公里,机井35眼,大型农机具7台,运输车辆10辆,小型机耕农具近百台,抽水用具80余台,面粉加工、油料加工3家,商业网点6家,农资销售2家,村级卫生室2家,卫生室4家,屠宰2户,蔬菜经营户2户,建筑队10家,校油泵点近50家,外出务工人员近千人,各个行业在不断崛起,充分体现党在农村惠农政策的落实,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大东村广大干群,认真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利用市委、市政府“4+2”工作法推动农业生产,靠传统的生产模式,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提高,抓住有利时机,稳定支柱产业,引导群众靠科技,求发展强化管理,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中大生产模式,加强科技培训,培养年轻干部,提高农民素质,开拓科技兴农意识,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务实恳干,为我们大东村发展绘画出美好的图案。 |
河北村 |
河北村 一、基本情况 邓州市十林河北村位于镇西南9公里的岗坡丘陵地,扒淤河绕村而过,村西、村南各有 小型拦河石坝,坝内水清见底,可渭水秀一色。全村共设8个村民小组,430户,1679人,2855亩耕地,村支两委5人,村内95%姓赵,少数姓陈、孙、刘等,全村位于扒淤河北岸,故名河北村,因周边有岗形成堰,又名堰子河北。 我村属于岗坡丘陵地质比较肥沃,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为芝麻、花生、烟叶、棉花、辣椒等。 二、村容村貌 村庄整治在全镇的进行先列,2005年5月着手考虑,一直到现在的实施状况,经代表多次讨论,群众自愿捐款150元,加上在外人员捐资,共筹资30余万元,使我村现在南北成行,东西成排,道路全部硬化,已建成通车6000余米水泥路。其它入户道也整个沙石硬户,达到了下雨脚不沾泥的地步。 三、自来水建设 我村的饮水工程,通过引资项目,争取到-饮水工程项目资金共45万元,打一座深水井212米,群众自投25余万元,使我村大部分吃上了安全自来水。 |
黄岗村 |
黄岗村 一、 基本情况 邓州市十林镇黄岗村位于十林镇西北部4公里的岗坡丘陵地,全村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500人,总户数525户,4400亩耕地,村两委有6名成员,46名党员。 二、 基本经济状况 黄岗村属岗坡丘陵地,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以烟叶、辣椒、花生、棉花为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技术意识不断增强,村支两委及时加以引导、扶持,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干事创业热情,先后出现了养猪专业户4个,均存栏100头以上,养鸡专业户3个,均存栏在5000只以上,规模化养猪、养鸡等新技术、新产业在职村不断推广壮大。 近年来,我村村民刘启振自筹资金30多万元,建幼儿园一所,生源辐射临近10多个村,招收幼儿200多人,方便了群众,解除了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现如今的黄岗村,人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农村”生活。 |
景营村 |
景营村 一、基本情况 邓州市十林镇景营村位于十林镇西南部6公里的岗坡丘陵地,居该镇西南九村之中,交通便利,全村辖三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1440人,总户数336户,2400余亩耕地,村两委有5名成员,20名党员,该村以景姓村民为主,辅以赵袁杨曹等姓氏村民居住,故名景营村,历史上该村行政隶属大池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划分而设之。 二、 基本经济状况 景营村属岗坡丘陵地,地质耐旱上浸,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以烟叶、辣椒、花生、棉花为主,以养羊、牛、鸡为辅,经济收入状况居十林镇中等水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村支两委及时加以引导、扶持,采取走出去学习,开阔眼界,引进来授课传教等办法,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干事创业热情,先后建成了塑料大棚种植,规模化养猪、养鸡、獭兔养殖等新技术、新产业,尤其是一批长年在外学到了新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新思维、新意识、新理念的农民工的陆续返乡,必将给该村带来新的大发展。 |
宋集村 |
宋集村 宋集村位于十林镇西南12公里处,与邓内淅三县市毗邻,南接张村镇,总人口3000多人,耕地面积5000余亩,集镇经商户达百十家。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绿、洁、畅、亮、美”的标准进行科学规划,突出集镇市场功能和文明功能,着力打造市级示范性重点村集镇和生态文明新村。 我村先后累计投资60余万元,进行了“六个一”工程建设。 1、文化茶馆 三间房屋,面积80平方米,电视机、影碟机、图书、棋牌、茶桌等设施齐全,是村民休闲,学习的好场所。 2、救助站 四间平房,面积90平方米,安置8张床位,让那些孤寡老人在这里安享生活。 3、中心医疗室 两间方面积80平方米,没有诊断室、治疗室、器械设备齐全,满足了全村人民就医难的问题。 4、标准化幼儿园 位地宋集小学内,属小学办标准化幼儿园,购置各种玩具、图书、电视、影碟机等设备,配备有正规幼师3名,让我村的幼儿也享受到了正规的学前教育。 5、小游园 位于集镇东南,占地3.2亩,投资5万元硬化了场地,铺设了绿地,建造了凉亭是我村的一大亮点。 6、道路硬化 硬化路面7560平方米,对集镇两边的人行道铺设了彩砖3000平方米,修建下水道1000米,安装路灯30盏。 由于我村西南的土地坡度大,还适宜种植农作物,我们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与APP公司签订了协议,现如今,杨树林已初见规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椟带来了实惠。 现在,我们按照“4+2”工作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燃料公司加油站,养鸡场,大型木板加工厂等项目,为我村的经济主入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我村正在各级部门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下,努力朝着建设社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奋斗。 |
王河村 |
王河村 王河村位于十林镇东部,辖4个自然村,有17个村民小组,620户,人口2760人,耕地1935亩。 狠抓经济,强力推进三抓带动。在外做生意的杜传林回乡创业,投资30万元兴办养鸡厂,2008年养鸡1000只,年创收5万元,安置5人就业为人民提供服务,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又兴办沙厂1个。 在操场村校油泵生意的幅射下,我村现有10余户在外从事校油泵,年收入100万元,安置40人的就业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的村民生活富裕,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小康生活。 |
汤河村 |
汤河村 汤河村位于邓内公路附近,交通便利,管辖2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人口2070人,耕地面积2300亩。 发展经济、发展一村一品。经过市场调查,在农信社的帮扶下,姜显党多方筹资30万元,回乡发展养猪业,2001年养猪厂投入使用,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存栏200头,年创收入10万元。在先富的带动下,吕红凯于2004年投资20万元办起了养猪厂,经一番拼搏,现已扩大规模,资产达35万元,存栏260头年净收益达15万元。2006年吕志学投资12万元,办起养猪厂;2008年吕书进投资15万元办起了养猪厂。该村经过几年的发展,养猪成了该村致富的一大亮点,逐步成为该村的一个品牌。 在党的惠农政策,有广大人民的奋力拼搏,如今的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人民安居乐业。 |
习营村 |
习营村 习营村位于十林镇西南9公里,南与张村镇堰子赵楼村和堰子王营村近邻,辖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605户,2786人,耕地勤3253亩,村支两委成员6人,共有党员40人。 习营村2009年修建大路武至习营村5米宽水泥路2000米,村在出门方便,新建村委办公楼18间,投资20万元。 村庄整治修户道1000米,投资5万余元。 习营村以种植业为主,品种小科、玉米,2009年种植烟叶面积100亩,种植户每户纯收入在1300元。 |
魏寨村 |
魏寨村 十林镇魏寨村共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896人,1821亩耕地。 2005年以来,共筹集投入建设资金82万元,拆旧房60多间,打通主次干道共2800米,全部建成3.5宽的水泥路,村内村外四通八达,三个自然村基本实现“户户道”。村内配套下水道4000米,治理坑塘2处,新建小游园1处,硬化文化体育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13套。新建了便民超市、文化茶馆、卫生室、幼儿园,翻新完善了村部。 全村形成畜牧、杨树、校油泵等产业。发展养殖厂5个、杨树400亩,校油泵点100多个,村办砖、沙厂各1个,年收入13万元,建沼气池88座,安装太阳能76台。 村党支部书记魏虎林原在郑州经营建材业12年,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砖厂率先致富。2003年投资150余万元建免烧砖厂一个,年生产灰沙砖1500万块,解决了五十余人的就业问题,帮助带动一批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凭借自己多年的阅历,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运输车、服务业,经多方协调筹资新增汽车5部,拖拉机20余辆。现如今农民人均纯收和4200元。使全会广大农户过上了小康生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
杨寨村 |
十林镇杨寨村位于邓州市西北部,西接郭沟村;北依灵山,与内乡县大桥乡相连;湍河为东界河,境内约2.5公里,与罗庄镇隔河相望;南毗风杨村。省级公路S249线(古为由甘陕通往荆襄的要道)纵贯全境,交通便利。村域面积8423亩,耕地3706亩,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80户,2601人。因村委会驻地百年古寨杨寨自然村故名杨寨村。杨寨村西北部为丘陵,土地较薄,为红土、黄胶土;东南部较平坦,为黄壤土。主产小麦、玉米、豆类、红薯、芝麻、油菜等。 灵山海拔425.2米,为伏牛山余脉。多年来,杨寨村党支部、村委会凭借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务实苦干,在辖区内引进发展了邓州灵山水泥有限公司、邓州市交通建材厂、邓州市灵山第二水泥厂三家水泥企业;发展涉及建材业的瑞达铸造厂;预制厂5家,年产各种预制件60000余件;石灰窑3家;碎石场7家;水泥制管厂2家;运输队1家。利用沿河优势,发展以杨树为主的经济林1300余亩,养鸡场4家,养猪场3家。 2009年,杨寨村运用“4+2”的工作方法,通过社会集资、捐资、群众筹资等办法,先后投资30余万元,打通主次干道6条,整修坑塘1个,铺设硬化杨寨、赵岗两个自然村道路2.5公里,沙石路面600米,改善了人居环境,使杨寨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荣获南阳“百佳校园”称号的许沟小学、敬老院、变电站、电信模块局、诚信加油站位于十辖区之内,使杨寨村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给该村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为了繁荣经济,共建美好家园,开放的杨寨人民欢迎各界人士前往指导、投资! |
柳堰村 |
柳堰村 柳堰村位于十林镇西北部,管辖5个自然村,人口3000人,耕地区4209亩,人均1.4亩。 “村村通”工程是为人民办好事,解决人民出行难的问题,2005年以来,共整改5条道路,投资84万余元,其中捐资达70万元,运用“4+2”工作法,自筹14万元,共修饰.5公里,打通了村内主次干道,基本实现“组组通”。 饮水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生活的民心工程。在党的惠农支农的政策扶持下,争取资金5.5万元,国债6.6万元,充分运用“4+2”工作法,自筹备7.9万元,修了水塔,让全体村民用上自来水,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 发展养殖业是当地人民增收的主渠道。结合本村现有的条件,适合养殖业的发展。孙本喜投资16万元,兴办养猪厂,包坑塘发展养鱼业,共占地20亩,猪存栏300头,年净收入9万元。“先富”的带动下,赵永飞投资10万元,兴办养猪厂,占地6.7亩,猪存栏100头,年收入在4.65万元。 现如今的柳堰村,人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人民过上了“新农村”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