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桥村位于张村镇西南3公里,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耕地2540亩,人口2216人。近年来,我村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以烟叶为我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发展畜牧养殖场、民办企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止目前,全村烟叶发展300多亩,杨树300多亩,养猪专业户一家,养鸡专业户一家,建材加工一家,职业建筑13人8个、百人以上2个、50人以上3个、20人以上3个、从业从员800余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81109 | 473000 | -- | 查看 贾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张南社区 |
张南社区位于张村镇政府所在地,辖张村街、杨咀、王庄、冀庄四个自然村,总人口3700人,其中回族人口1200人,是邓州市确定的少数民族村之一,也是张村镇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张南社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6亩,根据这一现状,张南社区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以商贸、工业、畜牧业、林业为主导产业,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热潮中,大幅提高了人均纯收入水平,年收入超10万元的固定户数不低于50户。 一是在集镇建设方面:三年来,张南社区改建和扩建了古镇街、文明路、政教路、邓内路,2009年把辖区内的旧寨河建成了一条集商贸、娱乐为一体的民族和谐街,为各地经商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吸引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我社区经商发展。 二是在工业方面:张南社区先后由集体或个人投资已建成张南面粉厂(固定资产500万元)、康盛板业加工厂、张村镇清真冷冻厂等中型以上企业8家,解决了社区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工作,拉动了整个社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在林业方面:张南社区位于湍河岸边3000多亩河滩地,张南社区组织广大干群几年来大力改变土壤性质,变废为宝,全部栽植速生杨树,目前长势良好,未来发展上将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四是在畜牧养殖方面,张南社区除经商、加工、装饰等特色外,在畜牧养殖上近年来大有起色,现有万只以上大型养鸡厂2个,百头养猪厂2个,在10头以上的分散养殖户不低于40家。 张南社区3700名群众为人诚实善良,诚信经营,愿为外地投资经营者热忱服务,真诚欢迎社会有志人士来我社区投资。 |
张北社区 |
张北社区位于张村镇政府所在地,东至湍河西岸,南邻张南社区,地域面积1 .6平方公里,9个村民小组,509户,214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0%,耕地面积1382亩。 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4+2”工作法,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多方筹措资金110余万元,修建水泥路15条,长6.5公里,社区内实现了“户户通”,社区还投资3万元,高标准修建标志性大门一座,安装路灯48盏,挖下水道9200米,栽植风景树400棵,整治坑塘2处,投资3万元安装喷泉一个,修建公厕7个,修建小游园1处,购进健身器材10套,建文化茶馆3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85台,修建沼气45个。2006年以来,南阳市、邓州市少数民族村庄整治现场会在这里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邹形已基本形成。 |
路庄村 |
路庄村位于张村镇南约1.5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625户,3400余人,耕地面积3100余亩,村域面积约4.1平方公里。 我村村支两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近年来,以党的方针路线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运用“4+2”工作法,带领全村广大干群转变工作作风,立足本村实际,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工作中,争服诸多困难、解决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搞好新村建设,使各项工作有了新的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兴修小利,旱涝保收。我村东邻湍河岸边,河坡地约1000余亩,打大口井50眼;旱地2000余亩,打小口井55眼;土地成方,大块连片,共修浇灌、排水渠道10条,全长约2.3公里。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使农业粮食产量连年上升。 二、植树造林,优化环境。我们利用现有资金,自己筹一点,上级拨一点,在湍河西岸造一条治河防护林,长达2公里之多,又在东北河滩载杨树近500亩,全村通道林14道,近100余亩。这样以来,既优化了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效益。 三、集中力量,搞好村庄整治。我们结合各自然村结构实际,进行了勘查规划。在4个自然村中打通了主次干道19条,硬化路面约15公里,其中水泥沙石3条,约4公里,现各自然村多方筹措资金修铺新的路面;其中许庄自然村已具备了条件,举行了开工修路的奠基仪式;全村新建楼房300余座,安装太阳能100多台,修建沼气池80余座,使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发展公益为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村支两委运用“4+2”工作法,通过积极努力筹措了七八万元资金,建造了标准化村办公楼一座、修复了旧房、村部内开设了党员活动室、群众文化室、百姓报刊杂志阅览室、乒乓球活动广场、全村安装程控电话120台,最近又新架设了有线电视网1000余米,这些公益事业的发展,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教育,培养未来。近年来,我村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原陈旧的保宁学校进行了修复改建,亦成为培养下一代新人的比较标准的新型学校;村内开设了一处大、中、小班的幼儿园,亦成为集小朋友学、玩乐的一体化场所。 |
李楼村 |
李楼村位于张村镇西南边陲,西与高刘村接壤,东与冠军村为邻,南与九龙乡裴营村贾营村相伴。全村共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940人,3728亩耕地。 李楼村交通发达,邓州市西北循环圈从村中经过,张村镇三主干道之一冠杨路横贯全村。全村环境优美,爬鱼河从村北环绕,无名小河从村中流淌。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很好,现有机井38眼,能灌能排。盛产小麦和玉米,近两年养殖业发展很快,其中优良肉鸽养殖大户10户,并带动其他养殖小户。村中有旧面粉厂1座,占地面积15亩,有主楼及住房。一百万斤仓库一座,一百五十万斤仓库一座,通水通电。 李楼村村民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来投资发展。 |
崔坡村 |
崔坡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3公里处,邓内公路穿村而过,辖6个村民小组,3100人,耕地3520亩。 崔坡村东邻湍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良好,有机井,能灌能排,近年来,响应国家政策,发展525亩烟叶生产基地,亩产净利润一千二百多元;砖厂2个,每个砖厂年利润40多万元。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中养鸡场4个,养猪场1个,并带动其他养殖小户。 |
路寨村 |
路寨村位于张村镇政府所在地西4公里处,是一个整体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67户,3120人,总耕地3557亩,其中南水北调永久以及临时占用耕地464亩。 经济发展上,路寨村一年一个样,总耕地年收入360万元,木材加工厂2个,年收入100万元,养鸡场2个,年收入60万元,养猪场6个,年收入20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村大局基本稳定。 |
杜庄村 |
杜庄村位于张村镇西北,邓内公路西侧,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耕地1354亩,其中南水北调占地200.44亩,总人口1326人。 杜庄村是有名的贫困村,经济条件差,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施行,经济状况出现好转,全村社会大局基本稳定。 |
上营村 |
张村镇上营村位于张村镇南5公里处的庙沟河畔,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276人,1799亩耕地。 上营村是全国高山族聚居地之一。三百多年前,高山族祖先从台湾跟随清朝黄廷黄伯候回大陆沿路屯兵恳荒定居到上营村,现有陈、周、蔡、林、黄、张、许七个姓氏,1300多人。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他们的有些生活习惯和称谓都未改变(如爹叫嗲等),他们就业于各行各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改和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施,上营村的社会经济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村种养大户达八十余户,废旧塑料、面粉加工、村办砖厂等企业达52家,年产值达3亿多元,个体经商户100余户,现已发展成为豫西南废旧塑料和塑料颗粒加工集散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上营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家家户户达到了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信号通,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文明新村“六个一”建设工程已落实到位。 目前,上营村已建立救助扶持站1个,有房舍7间,其中厨房1间,餐厅2间,住室4间;幼儿园建在高山族学校院内,已招收幼儿大、中、小班80余人;村医疗卫生室现已正常开诊收治病人;文化茶馆的兴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集镇已实施了美化、硬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350盏,铺设下水管线2600多米,栽风景树1500余株。 台湾村的由来 在张村镇的上营村,以豫53线公路为界,公路以东的上营自然村居住着周、蔡、黄、林四姓人家,有800余人;公路以西的下营自然村居住着陈、林两姓人家,有300余人。他们都属于高山族,约占上营行政村总人口的56%,因此被称为“台湾村”。在上营村,高山族居民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率部由东南沿海北上至卢沟桥后,又奉命自此向东南一带分兵屯垦。部队里有五位来自台湾阿里山区的高山族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从此过上了渔樵耕读的平民生活。30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到了1997年,在村民陈堂三家发现了编纂于清同治6年的陈氏高山族家谱。随后,周、林、黄、蔡四姓也先后找到了各自的家谱,家谱详细记载了他们先祖由台湾屯垦邓州及其繁衍发展的历史,这样,传说变成了史实,村民们高山族的身份也最终得到了确认。因此,上营村被称为“台湾村”,名副其实。 2002年,邓州市、张村镇两级政府借陈氏高山族纪念其始祖依那思罗诞辰365周年之机,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阿里风情园”。“阿里风情园”共有台湾村牌坊楼、台湾阁、妈祖庙、高山始祖塑像等20余处胜迹。 |
朱营村 |
朱营村位于张村镇政府北4公里处,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890户,3800人,总耕地4100亩,党员60人,村民代表56人,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2007、2008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2009年被市委命名为“红旗支部”。 2007年8月,我们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按照邓州市委、市政府“空心村”治理和移位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结合本村实际,科学运用“4+2”工作法开展大规模村庄整治工作,先后多次召开各种会议集中民意,卓有成效开展农村工作,树立创新为民意识,使我朱营村新村建设上水平,经济工作上台阶,党建、计划生育、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工作,以及和谐构建社会等都跃居全镇前茅。2009年4月5日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同志以及南阳市、邓州市主要党政领导对我村的整体工作都作了充分肯定,并加以推广,河南卫视、南阳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做了报道, 一、党建工作 “要想富抓支部”这是我们村党支部多年来的座右铭,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月10日党员活动日,坚持每季度一次党员培训,时间3天,并进行考试测评,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年终对党员进行测评,评先,评优,同时也对党员进行理想观念,形势任务教育,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树立党性观念,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好务,办好事,办实事。 二、村庄整治工作 利用“4+2”工作法,村支两委成员首先走访群众、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模范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到了制约规划的症结,理出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措施,并反复进行论证,首先村两委班子成员思想通了,道理有了,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我们按照“4+2”工作的程序进行完善。在东村西移工作中,逐组逐户签定协议书;在老区改造过程中,宅基地交公,首先是村两委成员先交,然后是组干部、党员,其次是群众,现在所有群众一致同意把原宅基多的部分交公并签字盖章,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束缚,自村庄整治以来,我们村打通主次干道,共扒房屋3680间,迁坟115个,腾出土地200余亩,修水泥路19.2公里,沙石路3.6公里,架桥156座,下水道1800米,治理坑塘4个,建设标准化游园,2个,硬化蓝球场、乒乓球场、文化广场、配制体育器材14套,安装太阳能150台,修沼气池78座,公厕120个,新老区建楼房近200座。并对村部进行了优化改造,两年多来全村共投入建设资金5千余万元,初步形成了南阳市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三、经济工作 发展一村一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持续快速发展,这是朱营村两委工作重中之重,人均经济逐年递增由2007年的人均纯收入4300元上升到2008年人均纯收入4900元,就校油泵一项全年纯收入就达4千多万元。朱营村校油泵历史悠久,校油泵致富的人有很多,为了把这一支柱产业发挥好,2005年10月,运用“4+2”工作法,成立农民培训学校得到校油泵专业技师朱道团的热烈响应,每年二次利用节假日回村讲课辅导,每期培训10天,同时把学业成绩优良的学员介绍到外地校台上,现我村在全国各地的校油泵户达300余家。 四、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使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做为村级基层组织在政策指标发放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从未出现以权谋私,违纪现象,因此计划生育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年年被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五、社会治安综合工作 朱营村历来民风敦朴,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人性修养都比较好,多年来我村没有出现大的违法犯罪刑事案件,近几年来因为解决了宅基地问题均无出现人访、信访案件,人们安居乐业,共谋经济发展,人们的致富意识浓了,想致富门路多了。另外村里成立治安巡逻小组,村组干部坚持义务执勤巡逻,确保了一方平安。 |
西河村 |
我村位于邓内公路西1公里处,辖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2362人,2944亩耕地,村干部3人,村委会6人(交差使用),42名党员,62名村民代表,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村卫生室2个。 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村庄整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2006年我们投资27.6万元,建成了村部,使村支两委活动有阵地。 我们在张裴路边开发了一、二、三、五组的建房,现已建成78座,下一步将复耕300亩。 2、计划生育工作:我们利用“4+2”工作法使我村计划生育工作每项都在全镇前列,计划生育率100%,统计率100%,绝育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3、低保工作:我们也没有平均分配到各组,而是通过“4+2”工作法,全村统一掌握,让实在贫困的户能享受。为低保工作,我村未发生过-、分配不公等现象。 4、一村一品:抓好烟叶、畜牧支柱产业。烟叶生产工作,镇分配我村300亩烟叶面积,近年来,大气候影响,烟叶生产一直走着下坡路,但我村利用“4+2”工作法,搞好宣传发动,让群众明白,种烟是富民富村富财政的致富项目,搞好土地流转,实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种植,确保效党支部村委会益,从而把烟叶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好,增加收入,每年种植面积都在300亩以上,亩效益都在3000元以上,实现税收20万元左右,富镇财政收入,富民家庭收入,富村各项工作好开展。畜牧养殖,采取支部加协会、大户带群众的方法。现形成2000只养鸡户5户,5000只养鸡户2户,养猪场3个,养鸭3户。 5、获得成绩:几年来,我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村支部被评为“红旗支部”、“功勋支书”,每年都被镇评为“综合一等奖”。 下步打算:我们将更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结合村庄整治,村投资3万元整修张裴路边3组、5组下水道300米,投资2万元修张裴路至冀庄中心路沙石路面,以及逐步整修其它自然村道路,把我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
赵家村 |
赵家村位于张村镇政府西南3.5公里,辖七个半自然村,十五个村民小组,320户,1800人,耕地面积2200亩。 赵家村南靠冠杨路,北靠文斌路,西邻梁庄村,东邻五湖村;爬鱼河、得子河从村内经过,村村通水泥路能到达各自然村。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新打机井48眼,机电配套、沟路渠相通,能灌能排。 主要农作物为烟叶、小麦、玉米、大豆;近两年养殖业发展迅猛,3000只以上养鸡场3个、500头以上养猪场3个,预制板厂1个,制管厂1个,环保砖厂1个。 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来赵家村投资发展。 |
裴营村 |
张村镇裴营村位于镇政府西9公里处,全村有2750人,耕地4810亩,全村辖5个自然村,邹营、学李岗、孟营、齐姓岗、裴营。17个村民小组,党员21人。 本村现有村部1个,村干部7人,组干部12人。2007年已按照标准化村部建设要求建设,村部各种设施齐全。现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达2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管理科学化,升学率年年在镇前列;标准化卫生所一座,有专职医生1名,由于技术过硬,辐射到周边几个村到此就医;文化茶馆1个,活跃当地百姓文化生活;经过几年道路整修,目前各自然村均已通水泥路,力争明年户户通水泥路,本村现已形成烟叶、畜牧两在支柱产业,村镇建设初具规模。 一、抓好特色农业生产,本村除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常规作物外,根据本村实际,耕地面积大,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多,把一部分耕地集中连片,集大块、大方、返租承包。今年在邹营村形成100亩以上大方3个,明年争取在邹营村形成500亩以上大方1个,裴营形成200亩以上大方2个,全村烟叶面积扩大到1000亩,形成名副其实的烟叶村。 二、畜牧养殖业有新的突破。今年7月份在外务式人员徐青起回乡创业,投资20余万元,办起大型肉鸡厂,这种鸡45天可以成肉鸡,见效快,效益高,并且厂家负责回收肉鸡,是一咱很有前景致富门路。在他的带动下,已有两家准备上次项目,本村有两户利用本村通道林进行养鸭,投资规模均在103只以上,年均效益均在5万元以上,另有养鸡厂2家,投资在10万以上。 三、村镇建设初具规模,本村由于离镇政府距离较远。本村长远规划,沿张裴路西侧,进行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小集镇规模已初见成效。文化茶馆、卫生室、副食批发、五金日杂、各种农副产品不出家门均可买到,既方便群众,又活沃当地经济发展。 我村将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不断改善自身条件,发展本地经济,造富一方百姓。 |
程营村 |
程营村位于张村镇西约5公里处,“抗震英雄”武文斌故里,辖4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2798人,563户,耕地4000亩,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穿我村,给我村带来了千栽难逢的机遇。 近年来,我村支两委在市委、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运用“4+2”工作法,带领全村干群转变工作中,立足本村实际,远近规划结合,全方位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克服各种困难解决诸多矛盾,加大农业投入,确立兴农,搞好新村建设,使各行政各业取得显著成绩。 一、农业、水利方面取得突破:修复拦河坎一座;蓄水池一处;开挖修整坑塘3处;打机井20余眼;近段又通过规划设计准备开挖排水沟5条,总长约6公里,现正在施工当中。 二、发展杨树经济,初见成效:我村利用“南水北调”的有利条件,搞好互利双赢,既能让首都市民喝上优质水、放心水、又能让群众获得经济效益。我们在渠两旁植树(退耕还林)1200余亩,通道林500余亩,为提高环境保护,保质水土流失,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
卢家村 |
卢家村位于张村镇东西6公里处,靠邓内公路东,辖11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良好。 近年来,我村在市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自觉主动运用“4+2”工作法立足本村实际,带领全村干群、转变工作作风、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发展。 一、农业基础设施:本村现有机井75眼,灌溉面积达到90%,排水沟60条,在大灾之年旱涝保丰收。 二、林业生产全面覆盖:在发展杨树经济、林网生产上积极完成上级交给植树任务,河道植树150亩,林250亩。 三、村庄整治,规范建设:本村11个自然村,近半年利用“4+2”工作法首先具体规划、现已铺水泥路2500米,沙石路1800米、达到道路畅通。 四、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全村共有商品超市4个,文化茶馆1个,呈现一良好局面。 以上成绩,受到上级好评,连年被评为“红旗支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更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
梁庄村 |
梁庄村位于张村镇西南八公里处,全村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人口3340,44名党员、积3620亩、村级镇1个、养殖厂1个、集镇是有186户从事经商和贸易、外来商贩络绎不绝、人均年收入以3位数递增、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 梁庄街建于明朝,兴于清朝,曾是张村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民国末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兴盛繁荣的梁庄逐步走向衰败。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是古老的梁庄街焕发了青春。无论是集镇建设、还是商贸流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梁庄村近年来坚持采用视点引路、重点突破、示范带动,逐步完善、逐步配套、逐步提高。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和杨树经济,确保全村经济结构出现新格局,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人口素质得到新提高。 2002年以来,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经过努力,集镇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2006年被邓州市政府确定为31个重点村级集镇发展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 下步乘南水北调工程的东风,梁庄集镇将成为张村镇西南的“小香港”,市场繁荣、独具特色、房地产开发、开辟新街道、扩大市场贸易、繁荣市场经济, 诚招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梁庄投资办厂,造福人类,回报社会。 |
李洼村 |
李洼村位于张村镇西南隅,与淅川县厚坡镇接壤。村南是绵延起伏的卧龙岗,潺潺的得子河自西向东贯村而过。村东与英雄武文斌家乡相毗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此经过。四平方多公里的土地养育着两千两百多勤劳朴实的村民,十五个村民小组耕种着三千八百亩土地,杨树经济使一千三百多亩土地披上了绿装,四点五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似一条纽带把四个自然村联在了一起,国债沼气项目使一百三十多户村民免除了烟熏火燎之苦,太阳能进村入户工程又使七十多家沐浴着太阳的温暖。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黄土地富含钾元素,喜钾的烟叶 花生、红薯等作物在这里茁壮成长。得子河水的滋润又使两岸显出一片生机盎然,幽雅的环境是休养生息的理想之地。欢迎有识之士来此考查、投资、发展。 李洼村人民翘首以待迎接你的到来。 |
贾桥村 |
贾桥村位于张村镇西南3公里,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耕地2540亩,人口2216人。近年来,我村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以烟叶为我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发展畜牧养殖场、民办企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止目前,全村烟叶发展300多亩,杨树300多亩,养猪专业户一家,养鸡专业户一家,建材加工一家,职业建筑13人8个、百人以上2个、50人以上3个、20人以上3个、从业从员800余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
郭王村 |
郭王村位于张村镇最东边,东与赵集镇木王村隔河相望,北边和西边与路庄村相邻,南边与高家村相接。全村共有耕地2480亩,人口2360人,四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党员40人,村民代表5人。 全村以农业为主,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有机井 眼,拥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全村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确保了农业生产灾年的丰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两委充分运用“4+2”工作法,带领全村群众,立足本村实际,长远规划,逐步落实,使我村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杨树经济:全村共种植经济林50亩,围村林60亩,共种植杨树180亩,并初见成效;村村通:修建村村通水泥路4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村庄整治:扒房50多间,打通主次干道4纵8横5条,修水泥路2200米,修建下水道4400米,整治坑塘2个,修建游园一个,文化茶馆一个,为群众健身、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教育事业:投资28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座26间,教师办公楼一座10间,重修学楼的大门及院墙并配套了新有的教学设备,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教学育人的好环境。 |
冠军村 |
冠军村位于张村镇南部,距镇区4公里远,豫53线(邓内路)南北贯穿该村,该村保存有古冠军侯遗址,冠军村现有3120人,其中高山族350人,1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223亩,有5个自然村,42个党员,村内有一所小学,爬鱼河从村西部流过,镇道冠杨路东西横穿该村,80%村民以从事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及烟叶等作物,部分村民经营小商品、运输、农产品半加工和废旧塑料回收及加工,该村外出务工人员480人,每年该项收入在400万元左右,冠军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之多,返乡创业人员5人,建立有养鸡厂、予制板厂、板材加工厂等,该村土地肥沃,适宜小麦生产,是张村镇小麦主产区,平均亩产在1100斤,冠军烟叶品质优良,驰名中外,在1927年曾获得世界巴拿马金奖。该村有7个村干部,10村民小组长,支书张永录,男,高山族,0党员,现年61岁,负责村、支两面委工作,村主任李兴宇,汉族,0党员,现年48岁,负责村计生工作,村会计王喜奎,男,汉族,现年50岁,负责财务工作,副支书张明银,民兵连长习志胜,村镇规划员李同玺,妇女主任王智因。 该村村支两委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始终与镇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村支两委的工作始终与全镇工作的步调一致,永不掉队,受到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好评。该村支部在以后工作中更要精诚团结广大干群,加大工作力度,拓宽经济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潜在的地理优势,结合自己村的实际,实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一个大的飞跃。 |
杨楼村 |
杨楼村位邓州市西北30公里,张村镇西南15公里处,东至高刘村南至九龙乡,西至淅川县厚坡镇北至李洼村、程营村得子河南。全村有四个自然村辖11个村民小组,4260亩耕地,578户,2675人,属西高东低的丘岭薄脊地质、交通便利、由冠军直通杨楼村冠杨路有邓州至杨楼村大客车一辆,每天两班。南水北调运河贯串我村,近年来在党的政策开放富民政策指引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运用“4+2”工作法立足本村实际,带领群众转变作风,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发展效果。 村现有太阳能40多台,摩托车400多辆,电视机500多台,电脑10台,运输汽车8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5台,大型收割机2台、幼儿园2座,建筑队6个,有商品超市4个。 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大豆、烟叶等农业作物,种植杨树1300多亩。 |
高刘村 |
高刘村位于张村镇西南10公里处,辖一个大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小学1所,地质肥沃,两条河贯串全村东西南北,现有机井20眼,南水北调工程从村西通村,灌溉面积达90%以上,水利条件非常良好,在大灾之年旱涝保丰收。 在发展杨树经济、林网生产上积极完成上级交给植树任务,河道植树150亩,林250亩。 全村交通便利,水泥路贯穿村庄东西南北,杨楼——邓州市的班车每天2次照发不误,沙石路达到基本户户通。 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全村有商品超市4个、文化茶馆1个,呈现一良好景象。 |
高家村 |
高家村位于张村镇南3公里处,邓内公路东200米,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880人,2140亩土地,365户,村域面积2.6平方公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水利灌溉条件良好。 近年来,我村在市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会议精神,自觉主动的运用“4+2”工作法带领全村干群,立足本村实际,转变工作作风、远近规划,全方位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使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较快的长远发展。 一、农业基础设施取得重点突破 本村现有井眼35眼,平均60亩地一眼机井,灌溉面积达到85%,排水渠沟85条,在大灾之年旱涝保丰收。 二、林业生产,全面覆盖 在发展杨树经济、林业网格生产上,我村按照上级下达的有关任务,分配到各小组,自然村庄,在围村林植树50亩,在沟路渠植树150亩,经济林两个85亩,总植树885亩。网格8个,完成了市、乡两级政府下达的任务。 三、村庄整治,规范建设。 全村六个自然村,近年来利用“4+2”工作法,首先整体规划,现已铺设水泥路2700米,沙石路12000米,达到6个自然村道路畅通。 生态砖厂 四、公益事业,不断发展 全村现有商品超市2个,文化茶馆1个,休闲娱乐场所3所,健身、娱乐器材基本配套,到处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好局面。 五、教育事业,日新月异 我村现有教学楼13间,教师11个,7个班共有学生166人,教师办公楼16间,所有电教设备齐全,给全体师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
五湖村 |
张村镇五湖村位于镇南2公里,人口3085人,耕地3200亩,教学楼1栋,村部面粉厂1个。 五湖村小集镇建设已见成效,南北街道2公里,东西街道1公里,有塑料加工厂、粮食收购、商业网点、汽车修配4家,其它经商户40余家,本村加油站2家,大中型养鸡场4家,灰沙砖场4家。 刘道定鸡厂联系电话 0377-62353769 手机13598222337 砖厂:13782144682 范奇有 13569293889 万建芳 13782068977 何德芳 塑料加工厂:13503901657 陈文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