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位置
青格达湖乡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行政区划上隶属于乌鲁木齐县。地理座标:东经 87°30′26″-87°33′28″, 北纬 43°59′39″-44°03′l1″。 西与农六师 101团相连,南同安宁渠镇及四十户乡为邻,东、北与米泉县毗邻,辖四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5平方公里。
2、 地质地貌
大地构造上属于准噶尔坳陷南缘。地貌上属山前缓倾斜砾 质平原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 511.7-530.Om,地形坡降 6‰左右,地势平坦开阔。出露地层为第四系 冲洪积层粉细砂,岩性单一。
3. 水资源
位于山前缓倾斜砾质平原区,属乌鲁木齐河冲积平原地下水溢出地带。含水层由单一过渡到多层结构,上部 20 米以内为粘土和亚粘土,20 米以下大部分是砂砾石层, 地下水具有承压和自流性质。承压非自流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新联村南侧一带。埋藏深度在 100-150m 以下,含水层是由厚层的砂砾石组成,八寸管井单位涌水量在 1500-1700 米3/ 米·日,水化学类型为 HC03 · S04 -Ca 和 S04 · HC03-Na · Ca 型水,矿化度小于 0.4克 / 升。新联村以北均为自流水分布区,面积较广,含水层岩性均为砂卵砾石层,埋深 loom 以下均为自流含水层。八寸管径单位涌水量一般在 200 米3/ 米·日,水化学类型为 HC03 -Ca.Na 型水, 矿化度小于 1 克 / 升,PH 在 7-8之间。
本区的和平渠水为过境水体,由南向北从本乡西侧流过。
4.土壤
土壤主要以灌耕土、棕钙土、灰漠土为主。 PH 值 8 左右。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为均匀的轻壤一中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 2%-4%,相应的含氮量在 0.1% 一 0.22% 之间。
5.生物资源
植被主要以人工防风林为主,分布在道路、渠道、村庄、宅院旁,树种主要为杨树、榆树、柳树。
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茭白、白菜、红薯、双孢菇、阿魏菇、茶树菇、袖珍菇、木耳、葡萄等多样品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5平方公里 | 650121204 | 830063 | 0991 | 查看 青格达湖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水西沟镇 |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地处天山北麓,南部为山地丘陵区,北部为山前冲击平原;距县政府40千米(公里),现有土地面积530平方千米(公里),其中牧草场3.7万公顷(55万亩),林地400公顷(0.6万亩),国家森林0.6万公顷(8.5万亩);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金砂等,其中煤炭较为丰富,储量约3000万吨。水西沟镇辖水西沟村、大庙村、庙尔沟村、东湾村、东梁村、平西梁村、闸滩村、方家庄村、小东沟村9个行政村。总人口1.2万人,由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6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6%。 2004年,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落实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农业税的减免、取消和粮食直补政策为农牧民减负增收创造了条件,全镇农牧民人均收入3874元。 2004年,完成了自治区交通厅培训中心、客运站的配套工程;天牧示范园二期开发建设工程;新建了镇政府办公楼、立新小学教学楼、有线电视转播楼、集镇北区锅炉房、邮政办公楼、中石化公司培训楼、方家庄村、东梁村村委会办公室;对方家庄村进行了庭院绿化和巷路的硬化;进行了电网、人畜饮水工程的改造。 2004年,旅游业全面兴起,开办农家乐83户;丝绸之路生态园项目启动,全年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670万元。 2004年,召开3次党委会,专题研究科技工作,举办科技培训班27期,1585人次,对科技先进村、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全镇有1所哈语完全中学,1所汉语中学,小学生入学率为99.2%,中学生入学率达94.6%,中小学巩固率99.2%,青壮年劳动力非文盲率97.8%。有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医疗室8个,医务人员29名。 2004年,全镇有区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4个,3个县级文明单位 。 |
安宁渠镇 |
乌鲁木齐县安宁渠镇早在一百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就是天山北路(由奇台经米泉、昌吉通往伊犁)的一个店铺林立、客商云集的繁华集镇。1965年成为安宁渠乡,1984年成为安宁渠政府所在地,1998年撤销安宁渠区,将安宁渠乡改建为安宁渠镇,全镇有5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镇属总人口10554人。 安宁渠镇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缓,总面积28平方公里。该镇地处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光热充足,土壤肥沃,适合一般的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生长。该镇水资源丰富,既有水质良好的地下水资源,又有纵贯南北的和平渠提供的地表径流,形成井渠双灌的地方特色,为农牧业的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宁渠镇位于312国道、216国道、土乌大和乌奎高等级公路交织成的金三角地带内,而102省道由南至北纵贯全镇,使安宁渠镇享有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1984年安宁渠被确定为乌鲁木齐市的三大副食品生产基地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乡镇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农、工、商、运、服务业俱全的多种经营的经济格局。近几年鲜果园艺业发展也很迅速,草莓、葡萄、蟠桃种植园已初具产业化规模,每年可向市场提供鲜美水果4000余吨。乡镇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造纸、建材、煤炭、铸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1998年全镇乡镇企业数已达到447个,从业人员1511人,年产值5253万元,全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1998年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898元,年均增长16.84%。 1995年国家建设部将安宁渠镇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试点单位之一;2000年又被自治区列为20家重点建设示范城镇;同时被自治区科委确定为全疆首家依靠科技发展特色示范小城镇。 |
青格达湖乡 |
1、 地理位置 青格达湖乡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行政区划上隶属于乌鲁木齐县。地理座标:东经 87°30′26″-87°33′28″, 北纬 43°59′39″-44°03′l1″。 西与农六师 101团相连,南同安宁渠镇及四十户乡为邻,东、北与米泉县毗邻,辖四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5平方公里。 2、 地质地貌 大地构造上属于准噶尔坳陷南缘。地貌上属山前缓倾斜砾 质平原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 511.7-530.Om,地形坡降 6‰左右,地势平坦开阔。出露地层为第四系 冲洪积层粉细砂,岩性单一。 3. 水资源 位于山前缓倾斜砾质平原区,属乌鲁木齐河冲积平原地下水溢出地带。含水层由单一过渡到多层结构,上部 20 米以内为粘土和亚粘土,20 米以下大部分是砂砾石层, 地下水具有承压和自流性质。承压非自流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新联村南侧一带。埋藏深度在 100-150m 以下,含水层是由厚层的砂砾石组成,八寸管井单位涌水量在 1500-1700 米3/ 米·日,水化学类型为 HC03 · S04 -Ca 和 S04 · HC03-Na · Ca 型水,矿化度小于 0.4克 / 升。新联村以北均为自流水分布区,面积较广,含水层岩性均为砂卵砾石层,埋深 loom 以下均为自流含水层。八寸管径单位涌水量一般在 200 米3/ 米·日,水化学类型为 HC03 -Ca.Na 型水, 矿化度小于 1 克 / 升,PH 在 7-8之间。 本区的和平渠水为过境水体,由南向北从本乡西侧流过。 4.土壤 土壤主要以灌耕土、棕钙土、灰漠土为主。 PH 值 8 左右。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为均匀的轻壤一中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 2%-4%,相应的含氮量在 0.1% 一 0.22% 之间。 5.生物资源 植被主要以人工防风林为主,分布在道路、渠道、村庄、宅院旁,树种主要为杨树、榆树、柳树。 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茭白、白菜、红薯、双孢菇、阿魏菇、茶树菇、袖珍菇、木耳、葡萄等多样品种。 |
六十户乡 |
六十户乡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乡政府驻地六十湖村,距县政府30公里,平均海拔550米,东以和平渠为界,与安宁渠镇北大路村,农六师101团三个连队为邻,南与西五支干渠与安宁渠镇滨湖村、五一农场相依,西南与五一农场接壤,西、北与昌吉市二六工乡相连。乡辖六十户村、三工梁村、星火村、八段村、大梁村、哈萨克新村6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全乡土地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720亩,水产养殖占地4100亩。年末总人口7278人,其中农业人口6787人。有汉族4193人,回族1858人,维吾尔族497人,哈萨克族212人,其他民族27人。人口出生率14.76%,自然增长率9.71 %。本乡属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典型的大农业乡,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处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农六师驻地五家渠之间,有着良好的地缘优势,是发展现代高新农业的理想之地。 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4439.35万元。农业总产值3659.79万元。农村社会总产值3931万元,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3951亩,总产3955吨,蔬菜播种面积7812亩(含复播),总产29601吨,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58亩。年末牲畜存栏2239头(只),全年产肉301吨,鸡蛋78吨,奶720吨,皮162张。产鱼2304吨。年内,建温室大棚20座,翻新温室大棚73座,打机井5眼,维修机井3眼,修防渗渠6.5公里,架电线5000米,铺沙石路面6公里,修暖圈10座,青储池10个。完成冬小麦、地膜辣椒、地膜茄子、实施番茄丰收计划项目4个;完成小麦、玉米、蔬菜新品种试种和新肥料科研推广项目20个;实施了胚胎移植转基因乳牛养殖基地项目。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3264.3千瓦。年内有乡村集体企业13家,工业产品有煤炭、红砖、粮油;个体私营企业250家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925万元。乡境内有自发形成的季节性蔬菜批发市场3个,年批发蔬菜15000吨。年末,城乡储蓄余额700万元,贷款余额209万元,财政收入234万元,财政支出187万元,人均收入2698元,排全县第八位。 |
萨尔达坂乡 |
萨尔达坂乡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是一个农牧结合、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萨尔达坂乡境内共有天然草场180多万亩,耕地9753亩,总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全乡由汉、哈、回、维、柯尔柯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7个民族构成,现萨尔达坂乡总人口5878人,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自东向南,森林覆盖、绿草无边,天然日月石竟相争辉,冰山达坂天高云淡,清泉清冽可人,高山牧场牦牛欢蹦;既饶浓郁的哈萨克民俗,又有青藏高原的风情,1号冰川山峰终年积雪;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粘土、黄金、片石、红沙等矿产;更为奇特的深山老林中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郁郁葱葱的松林中生长着珍奇的天山雪莲等几十种野生植物,山谷中栖息着狼、狐狸、熊、野猪、天山马鹿等等野生动物,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山林、小河、绿草、牦牛、羊群、马儿和毡房等勾画出一副美丽的游牧山水图。乡辖六个行政村即:萨尔达坂村、东南沟村、马家庄子村、萨尔乔克村、大泉村、赵家庄子村,共有村干部24名。全乡设有10个党支部,即机关党支部、亚心学校党支部、兽医站党支部、萨尔乔克学校党支部、萨尔乔克村党支部、大泉村党支部、赵家庄子村党支部、萨尔达坂村党支部、东南沟村党支部、马家庄子村党支部,共191名党员。 萨尔达坂乡工业以煤炭、片石、石灰、沙石采掘和红砖等加工为主,工业年产值在1400万元。乡农业以发展特色、高效优质为方向,稳步增加农业收入。全面实施科技兴乡战略,不断提高全乡的科技含量和落实工作责任制,以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培育特色种植户,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及科普、文化、医疗、卫生四下村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技术,充分发挥农民技术交流、信息传递、科技示范等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主要以压粮扩牧、发展早冬羔、反季节蔬菜为主,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粮食及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100%,2005年全乡总播面积为6582亩,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3748亩,其中:小麦1442亩、玉米58亩、大麦2220亩、豆类28亩;油料413亩、薯类2734亩、蔬菜24亩、苜蓿2069亩、其他饲料307亩、花卉45亩。 ". |
甘沟乡 |
甘沟乡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距乌鲁木齐市约56公里,东邻永丰乡南接萨尔达坂乡和畜牧厅南山种羊场,西与昌吉市,自治区南山林场比邻,北与104团,萨尔达坂乡草场接壤。 原小渠子乡于2004年4月7日正式并入甘沟乡。全乡现在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71.6万亩;全乡总人口6247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171人,居住着哈、汉、回、维等6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居民占全乡总人口的85%,属山区牧业乡。乡辖8个行政村,即:白杨沟村、前进村、东风村、团结村、高潮村、小渠子村、天山村、土圈村。 200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33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3万元,占总收入的6%;牧业收入1437万元,占总收入的60%;第三产业收入775万元,占总收入的34%。 目前,全乡共有机关干部47名,其中公务员33名;在职领导9名;正科级4名(其中2名享受副县级待遇)。赵宏亮,乡党委书记,男,汉族,现年46岁,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享受副县级);加合帕尔,乡党委副书记,主持政府工作,男,哈萨克族,现年38岁,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哈吾开,乡党委副书记,主持乡人大主席团工作,男,哈萨克族,现年50岁,大学专科,中共党员(享受副县级);崔百顺,乡党委副书记,男,汉族,现年38岁,大学专科,中共党员;魏俊基,乡党委副书记,男,汉族,现年36岁,大学专科,中共党员;叶尔肯哈孜,乡张助理,男,哈族,现年36岁,大学专科,中共党员;张玉红,乡张助理,女,汉族,现年28岁,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哈孜泰,乡张助理,男,哈族,现年35岁,大学专科,中共党员;阿曼太,乡张助理,男,哈族,现年29岁,大学专科,中共党员;努尔加那提,乡张助理,男,哈族,现年32岁,大学专科,中共党员。事业人员15名,其中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4名。 乡辖事业单位有两所卫生院,现有工作人员16名,其中初级职称9名。 现有乡兽医站一个,共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初级职称5名。 现有两所中心学校,一个分校,有教职员工103名,其中中教高级2名,中教中级6名,中教初级2名;小教高级29名,小教中级49名,小教初级7名。 ". |
永丰乡 |
乌鲁木齐县永丰乡位于天山北麓,距首府乌市南郊30公里,地形属前山冲积平原,地理位置优越,216国道和110省道贯穿全乡,为南北疆枢纽和众多旅游必经之路,南与萨尔乔克牧场、白杨沟和南台子风景区接壤,西南与甘沟乡、菊花台风景区相邻,东邻乌鲁木齐河与板房沟乡隔河相望,北与萨尔达坂乡、西山农场相邻。 永丰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可耕地5万亩,永丰乡气侯温和,土壤以粟钙土为主,其次是棕钙土壤多为砂质土壤,质较粗,光照充足,是小麦、油料、大蒜、土豆、蚕豆、瓜果、蔬菜等的理想种植地。农区地域平阔,饲草丰富,非常适合牛羊饲养和育肥。 近几年,永丰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全乡三产总产值509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001万元,二、三产业产值1095万元,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48元。 永丰乡有六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10000人,常住人口8069人,其中农业人口6524人,由汉、回、哈、维等12个民族组成,乡办中学一所,小学5所,中心卫生院1所,著名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我乡永新村第四村民小组。 ". |
板房沟乡 |
板房沟乡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距县人民政府43公里,辖灯草沟、八家户、板房沟、七工、合胜、东湾、中梁、白杨沟8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063.7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14882人,其中农业人口13029人,总耕地面积83905亩,主体民族为汉、回、哈;其中,汉族3650人,占24.53%,回族5561人,占37.37%,哈萨克族3651人,占24.53%,维吾尔族87人,占0.58%,其他民族80人,占0.54%。全乡总户数2839户,劳动力总数5833人。就人口和行政面积来讲,板房沟乡都是乌鲁木齐县第一大乡。 板房沟乡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乡。水资源丰富,大西沟河和板房沟河流经境内。全年占有水量9384.4万立方米,水质清澈,矿物质含量丰富。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冬暖夏凉,历史上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我乡南部山区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有照壁山、灯草沟、金子沟、东白杨沟、阴沟和沙沟6个主要景区,其中照壁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森林、草原、雪山、冰川,风光各具特色。因为地处大城市近郊,又与乌鲁木齐南山风景区各景点连成一体,这种区位优势和群体优势使本乡风景区更具旅游价值。目前,照壁山和东白杨沟已得到初步开发,风景秀丽的阴沟和沙沟,仍然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是板房沟乡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的难以估量的巨额资产。2004年,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切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中心,按照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和旱灾、大风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经过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这一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2004年,全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1971万元,较上年增加958.7万元,增长28.8%。其中农业总收入5531.8万元,畜牧业总收入3435.5万元,旅游业收入达到83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026.5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3610元,较上年增加了402元,增长12.5%。全乡总播种面积77660亩,较上年增加5338亩。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38826亩,总产量10170吨。. |
托里乡 |
托里乡政府驻地位于乌鲁木齐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南原址37公里处。乡境东连达坂城镇,西接水西沟乡,南与托克逊县相连,北与大湾乡、柴窝堡乡毗邻,面积1 123.88平方公里。1993年,有人口3 786人,其中哈萨克族3 015人、汉族515人、维吾尔族52人、回族180人、乌孜别克族4人、其他民族20人。托里乡“托里”,蒙古语意为“镜子”。 民国时期,属迪化县南山游牧乡所辖。新中国成立后,为九区托里乡(张家沟乡)、羊圈沟乡。1957年成立公私合营托里牧场,1958年为红旗公社托里生产大队,1961年仍恢复托里公私合营牧场,1979年改为托里国营牧场。1984年,成立托里乡(为乡、国营牧场合一单位),辖白建沟、乌什城、羊圈沟、乌拉泊4个村民委员会。 托里乡以丘陵、戈壁为主,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均海拔1 34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夏季凉爽,年平均气温4—6℃,1月平均气温一19℃,7月平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年均无霜期150天,最大风力6级,风向以东北为主。 境内水草丰盛,林木茂密,深山有狼、狐狸、豹、雪鸡、石鸡等野生动物,生长有雪莲、贝母、党参等名贵药材。矿产资源丰富,羊圈沟山中储藏有大量的铜、铁、煤、片石等。 该乡以牧业为主,是乌鲁木齐县的主要牧区之一,有草场143万亩、耕地7871亩。1993年,改良绵羊2.02万只、山羊1.07万只。1993年底牲畜存栏4.3万头(只),年产肉273吨、绵羊毛55吨、山羊绒250公斤;年产小麦298吨、胡麻56吨;农牧业总产值647.8万元,其中牧业552.7万元。有砖厂、煤矿、建筑队、收购站,工业产值945万元;新建砂石场、石灰石矿、马0系列饮料加工厂,创产值23万元;有中小型拖拉机97台、汽车6辆。 1993年,托里乡有3个教学点、26个教学班,学生554名,教职工62名。有298平方米的卫生院l所、14l平方米的农牧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l所,办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 153名。土地所、农机站、广播站、兽医站也相应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