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白银 >> 景泰县 >> 草窝滩镇

草窝滩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草窝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草窝滩镇简介

  草窝滩镇地处景泰县城以北8.4公里,景电一期灌区中心地带,镇域面积549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5242户,21702人,耕地51252亩,全镇现有基层党支部20个,共有党员714名,其中农民党员623名。去年年底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2.5%,达2327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增长5.1%,达7827.4万元;工业生产总值增长17.2%,达7982万元;餐饮服务及交通运输业务达到7460.5万元;粮食总产值增长4%,达到1.4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25%,达到401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以内。
  地理位置:草窝滩镇地处甘、蒙、宁三省交界处,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景泰县上沙沃镇;南邻景泰县条山镇;西与景泰县寺滩乡毗邻;东与景泰县五佛乡相连。省道201线、308线、包兰铁路横穿境内。
  特色产业:全镇的农业生产结构基本形成了以间套带种植、枸杞种植、地膜洋芋、洋葱种植、西红柿栽培和种草养植为主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特别是注册和打入市场的“黄河石林牌”枸杞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4年获上海首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暨科技经贸洽谈会“最受欢迎奖”。2007年在全省第二届花卉展销会上荣获金奖。2009年荣获第七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今年,新栽值枸杞1500亩,使全镇枸杞种植面积突破18300亩。目前,枸杞果干果收购价高达每斤18元。
  舍饲养植业不断发展,标准化圈舍逐年增加,目前,全镇已有标准化圈舍212个,羊存栏8万只、猪存栏3.56万头、鸡存栏1.13万只,商品率均在60%以上,畜牧养植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境内煤炭、铜、石灰石、石膏资料丰富。
  企业发展:全镇现有煤矿企业5家、石膏粉厂4家、砖厂1家、地毯生产车间1个、农业龙头企业2个(玉杰农贸公司、天水绿野公司)、水泥厂1家、铁矿企业1家、石膏矿2家、石灰石矿4家、制气厂1家。
  第三产业:发挥沿路城郊优势,以201线兰铜段两侧为主要商业区,汇聚了加工业、批发零售业、修路运输业、文化娱乐业、医疗卫生68家,全镇私营经济户突破600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17万人 549平方公里 620423104 730900 -- 查看 草窝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草窝滩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新建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新建村谷歌卫星地图
黑嘴子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黑嘴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龚家湾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龚家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墩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新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长城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长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和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西和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道梁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三道梁村谷歌卫星地图
红跃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红跃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庄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杨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陈槽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陈槽村谷歌卫星地图
翠柳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翠柳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道泉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八道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清泉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清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常丰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常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猎虎山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猎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青城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青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丰泉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丰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青石墩村 ·景泰县旅游·景泰县特产·景泰县十大特产·景泰县十景·景泰县 0

----

查看 青石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草窝滩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一条山镇

  一条山镇位于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为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景泰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占地面积5.7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5.49万亩,辖两个行政村,七个社区居委会,三十四个省市驻景厂矿农场。总人口20842户55317人,其中农业人口2846户8754人,辖区内有企事业单位196个,个体工商户3319户,各类企业371户。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5.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8%,其中农业总产值0.797亿元,比上年增长8%,乡镇企业总产值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275元,净增21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3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2007年镇上先后获得了全省“城乡低保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先进乡镇、“全市千名干部下基层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先进集体、全县2007年度目标管理先进乡(镇)一等奖、《2007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一等奖、《2007年度防范监控和帮教转化0功痴迷人员责任书》一等奖。   

芦阳镇

  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   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层党组织24个,党员797人,其中农民党员640人。1999年,芦阳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8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0元。   历史沿革   芦阳,古名“芦塘湖”,又有“芦阳湖”之称。民国29年(1940年)建乡,定名为芦阳,沿用至今。芦阳原属靖远县,1933年归属景泰县,定芦阳城为县城,至1978年县城迁址的45年间,一直是景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然资源   芦阳镇总占地面积354平方公里,属山区、川区、灌区为一体的镇。总耕地面积53655亩,其中水地40055亩、旱地13600亩,人均占有水地面积1.4亩。地面积7650亩。特色农产品主要有砂田西瓜、温室西甜瓜、良种猪、羊、鸡等。芦阳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电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膏、石灰石、陶土、铁矿等有一定储量。   乡镇荣誉   芦阳是甘肃省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景泰县建筑建材基地和劳务输出大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较快。先后荣获“中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禁毒先进乡镇”、“甘肃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先进乡镇”和“白银市两基达标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   芦阳镇党委和政府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以人为本 芦阳镇   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探索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按照“抓项目、兴产业、舞龙头、扩基地、联农户、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第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芦阳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芦阳镇工农业总产值为2735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4元。1998年,获“中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荣誉称号,1999年,被白银市委评为“六好乡镇党委”。  寺梁村五组的城郊地膜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600亩)和十里、红光村的旱沙田瓜产业基地(以西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每年保持在2600亩),产生了一批以盛大种猪场、兴隆种羊场、晟祥茂生养殖有限公司为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龙头养殖企业,逐步建立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芦阳镇猪的饲养量为6万头,羊的饲养量达到10万只,鸡的饲养量达到12万只,畜牧养殖业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42%。2005年,被甘肃省畜牧厅确定为甘肃省畜牧养殖示范乡(镇)。  非公有制经济突飞猛进。形成以六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龙头的,集石膏粉、砖瓦、水泥预制件生产为一体的建材企业群和以芦建公司、二建公司等建筑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企业,占据全县72%以上的建筑市场,并向景泰县外发展。境内企业主要有昌盛冶炼公司、熔凯冶炼公司、盛大种猪场、六星水泥公司和6家砖瓦厂。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目新月异。镇域范围内已建成“两纵两横”交通框架(两 芦阳镇   纵:条芦公路和条城公路,两横:芳条公路和芦草公路),芦阳镇13个村全部开通客运汽车,其中城北村纳入县城公交管理体系。除城北、十里、响水和红光四个村外,其余9个村18000口人已饮用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治理、荒山造林和铺压沙田等农业措施,全镇共改良盐碱沙化地2400亩,起老更新铺压沙田1200亩,累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面积达到1553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和谐稳定的新型村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芦阳镇依靠科技兴农,发展特色经济,做到一村一品,区域布局:开发基地,规模发展;依托龙头,强化支柱;拓宽市场,增强后劲。实施“1234”战略:一是强化一个基础:粮食生产;二是发挥两大优势:建筑业,乡镇工业企业;三是突出三个加快: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建筑企业晋等升级和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加快生态综合治理步伐;四是扩展四大基地:日光温室,温棚种瓜,肉鸽养殖,浅山区旱地滴灌。   模范村庄   城关村是芦阳的养殖大村、建筑大村和劳务输出大村。有4个村民小组1789人,有50万元以上资产的筑建队22个,有万头猪场1家,千头猪场1家,规模养殖户103户。农 芦阳镇   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40元,城关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有党员52名,其中女党员7名,党员致富能手23名。按照“科学规划、规范建设、综合使用、服务便民”的要求,村“两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认真组织开展“双联双带”活动。加强与盛大种猪场、芦建公司、养猪合作社、社火会等企业和组织的联系,争取项目资金5万,募捐资金7万多元,其中盛大种猪场3万多元,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备优良的党员活动室、会议室、阅览室、计划生育工作室、老年人活动中心12间300平方米。配备了电视机、DVD、音响和扩音设备,购置了8套健身器材,通过党员捐赠、“三下乡”活动、新农村“送文化下乡工程”等方式,积累并收藏各类图书2000余册;节约开支,订阅了《甘肃日报》、《白银日报》、《甘肃农民报》、《党的建设》等报刊杂志;和移动公司合作,定置了标准的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和意见箱;投资6000多元,将各类规章制度统一采用喷绘写真技术装框上墙,做到形式优美,内容充实;整合合作社、社火会的资源,配置了歌乐设备、服装和电脑,实现了资源共享,拓展了群众的活动空间,彰显了群众的精神风貌。   名胜古迹   距芦阳城东5华里的吊沟古城,经考证为汉朝武威郡媪围县城。古堡芦塘城、响水堡始建于明万历27年(1599年)。双龙寺历史久远,清光绪29年(1903年)重修,1936年-在双龙寺设立西路军战斗指挥部,1980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电工程纪念园和李培福同志墓位于芦阳镇响水村。索桥古渡、长城遗迹、磨湾汉墓群遗迹、穆斯林接引寺等文化遗产丰富。芦阳大礼堂2006年修缮一新,可同时容纳800人-。戏曲、秧歌、花灯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上沙沃镇

  上沙沃镇位于甘肃省景泰县中北部,甘、宁、蒙三省交界地带。东至宁夏、山西,西通河西、新疆,北临银武铁路,与内蒙接壤,南望黄河,距县城24公里,省道308线、201线及包兰铁路在境内交会。    上沙沃镇   上沙沃镇辖8个村委会,1个经济开发区,1620户,7230人。上沙沃镇总面积为383平方千米,耕地15995亩。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1245.3万元,比1990年增长0.77倍;其中:工业总产值424万元,比1990年增长3.46倍;农业总产值821.30万元,比1990年增长35.03%;粮食总产量787.65万千克,比1990年增长1.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785元,比1990年增长4.06倍;财政收入77.3万元,比1990年增长8.09倍。   -历史沿革   上沙沃镇(即原白墩子乡)原属红水乡,汉、唐、宋、元以来人口稀疏,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境内建红水堡。清乾隆四年(1739年),皋兰县在宽沟驻县丞一员,红水归其管理,乾隆22年(1757年)县丞驻地迁红水堡,立红水分县。道光年间,红水分县迁往宽沟,民国2年(1913年)改为红水县,民国22年(1933年)成立景泰县,属第三区(永泰)所辖,民国30年(1941年)改为乡,1952年析置为红水乡、白墩子乡;1955年又合并为红水乡,1956年又将白墩子分出成立白墩子乡,1958年又合并为红水人民公社,1962年增设白墩子人民公社,1964年又合并为红水人民公社,1974年将治所由红水堡迁至灌区三个山,1984年将公社改为乡,1990年12月15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红水乡划分为白墩子乡(驻地三个山村)、四个山乡、红水乡、漫水滩乡等四个乡。白墩子乡政府驻地于1999年8月由三个山迁址上沙沃,2000年6月撤乡建镇更名为上沙沃镇。   -地理环境    上沙沃镇甜瓜   上沙沃镇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大部分为冲积倾斜平原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为5度左右。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工程地质良好,为沙土结构,地震烈度8度。气候特点冬冷夏热,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风沙多,日照时数长,平均日照时数2726小时,日照百分率62%。全年最高温度36℃,最低气温—15℃,平均气温8.3℃,平均降水量185.7mm,蒸发量为3038.5mm,最大冻土深度99cm。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21.7m/s,平均风速3.5m/s。境内水源单一,地下水流向呈辐射状,径流迟缓以致处于停滞状态,地下水埋深10余米。单井涌水量约20000立方米/日。   -经济发展    上沙沃镇   1991—2000年,上沙沃镇实现了农作物单一种植向间套带、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地膜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上沙沃镇新发展和培育优质甜瓜、地膜早熟洋芋、枸杞、舍饲养羊、肉牛、生猪、肉鸽等支柱产业及特色产品。其中优质甜瓜种植500亩;地膜早熟洋芋由3000亩发展到4500亩。上沙沃镇农业逐步形成产业化、模式化、规范化的种植格局,建立了以大桥、红场湾、三个山、白墩子、上沙沃等村为重点的万亩高产优质丰产田。2000 年上沙沃镇间套复带面积1.15万亩,地膜覆盖8500亩,枸杞、洋葱、药材等特色优质作物试种成功,以上沙窝、树树滩、兴关等村为重点新建日光温室46个。以树树滩、白墩子、上沙窝、三个山、驼水等村为重点的舍饲养羊示范区,新建标准化圈舍407个,发展舍饲羊示范户407户,优质基础母羊存栏3600只,户均达到12只。以兴关、驼水2村为重点的肉鸽养殖示范区,新建标准化鸽舍36座,发展示范户32户,肉鸽存栏8000对。上沙窝村三组暖棚生猪养殖区,建标准化圈舍35个,发展养殖户32家,户均年出栏生猪10头。养殖业实现了圈舍暖棚化,饲养科学化,品种优良化。畜牧业户均纯收入2100元,人均纯收入498元。   -乡镇企业   上 上沙沃镇   沙沃镇林场1975年成立,有林地514亩。正泰亚麻厂1994年10月投产,1998年扩建,年产亚麻造纸料1200吨,2000年扩建年产6万张亚麻板生产线。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批工业及农业企业相继落户上沙沃:景泰晨雪淀粉厂、东源工贸公司、上沙沃压缩板厂、中正焦化厂、裕兴焦化厂、鑫利达焦化厂、泰和冶金厂、上沙沃面粉厂、上沙沃粉条厂、恒通纸浆厂、献民造纸厂、盐化造纸厂、云峰造纸厂、金生铁合金厂、天马林场、牛娃圈林场、正泰园林厂等22家企业的落户,给上沙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使上沙沃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交易业及加工业、餐饮业、为主的服务业、舍饲养羊等一批支柱和特色产业。   -基础设施    上沙沃镇   上沙沃镇镇域总面积497.5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建设用地资源丰富,有大面积非宜农荒地可供各类工商企业廉价开发,受腾格里沙漠地下水系和景电工程灌溉渗漏影响,地下水资源异常丰富,掘井80—100米可取得优质饮用水。电力、电讯资源极具优势,有两条11万伏输电线路可供使用,2006年,上沙沃镇将在三个山村、白墩子村一带建造一座11万伏的变电站,进一步加大供电力量。移动及联通无线网络已覆盖上沙沃镇,固定电话装机容量达1650门,良好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为发展园区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上沙沃镇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昔日风沙肆虐的戈壁荒滩,已变成了景泰县中北部的中心经济重镇。   -社会事业    上沙沃镇   1、文教卫生。上沙沃镇有中学一所,教师25名,在校学生395人。有小学9所,教师86名,在校学生1191人。2000年3月投资23.5万元,建成国家扶贫工程梁槽村希望小学;2000年8月2日动工新修驼水山区小学;2000年6月幼儿园建成,入园儿童73人。1998年8月,上沙沃镇卫生院迁至上沙沃,有医务人员17人,床位20张。设内、外、妇、儿、中医等科室。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96年部分村开始打井,1997—1998年共打机井19眼,改造配套旧机井4眼,解决了白墩子、树树滩、驼水、上沙窝等村干旱缺水问题。上沙沃镇衬砌渠道79千米,完成耕地面积“大改小”6400亩。   -区位优势   上沙沃经济开发区,1989年上沙沃有零星个体工商户,1994年发展到36户。1998—2000年,发展个体工商户210户,年营业额6000万元,从业人员1700人。1999年被甘肃省建委列为小城镇建设示范区,2000年被甘肃省体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乡镇”。2000年,完成40个路灯式灯箱广告牌、自来水工程、幼儿园、移动通讯中继站、镇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1月16日成立上沙沃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上沙沃镇   小城镇建设示范区位于景电一、二期提灌工程结合部,东临黄河,南接白银、兰州,西通武威、北连内蒙、宁夏。区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光缆、电网纵横交错,且毗邻兰州中川国际航空站,交通、通讯十分便利,电力等能源充足。规划开发的33.2平方千米土地,属引黄灌区;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大量的煤、白盐、芒硝、石灰石、石膏、石英石、粘土等矿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区内盛产优质小麦、啤酒大麦、胡麻、甜菜、洋芋、苹果和各种优质甜瓜等。  开发区连接308、201省级公路,有沿路、沿山、沿水三大区位优势,向周边大中城市辐射,信息便捷,是发展外向型、多元型、立体型经济和第三产业理想的“金三角”。优越的地理位置,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被省市列为“甘肃省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基地等一批工农商贸企业开工建设。   -文物古迹   在景泰县上沙沃镇三眼井村老鸦崖上有二十多幅精美的古代岩画,可识别的图案有舞蹈状的人物,鹿、羊、狗、马等动物,同心圆状的几何图案等等,图案清晰,造型生动。岩画是刻画在岩石上的一种石刻文化艺术,岩画的内容是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景泰县位于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曾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地区,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南下,青藏高原游牧民族北上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景泰岩画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填补了甘肃省岩画分布地域的空白。上沙沃镇发现的岩画与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岩画和宁夏贺兰山岩画风格上非常接近,有可能为同一时期,距今约6000年左右。  

喜泉镇

  喜泉镇位于景泰县城南郊,是一个山灌区结合的镇,素有景泰“南大门”之称,总土地面积54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5659户,23064人,农村劳动力16410人,耕地面积88376亩,其中水浇地32676亩。   地理位置:西接正路乡,南邻中泉乡,东与芦阳镇毗邻,北与寺滩乡、条山镇接壤,交通条件优越,省道201线、天景公路、包兰铁路横穿全境。   人文环境:镇党委、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勤俭办事、艰苦创业、热情代客、诚实待人是喜泉人突出的品质;尊老爱幼、和睦共处、助人为乐在这里蔚然成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开发劳动力资源潜力、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喜泉的良好氛围。   基层组织:我镇现有3个党总支,29个基层党支部(其中机关支部1个、学区支部4个、农村支部22个、非公有企业支部2个)有党员753人(其中男党员618人,女党员135人,占22%),农村党员618人,占党员总数的82%。   社会事业:“六通”—全镇17个行政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8个村通自来水,3个村通有线电视;“文教”--全镇有中小学校15所,教师300人,在校学生3359人;“卫生”--全镇有卫生院1所,卫生所17所,医生60人,病床72张,对各类常见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时到位;“文化活动”--文化宣传站2个,文化大院1个,农家书屋7所,文化宣传队15个。名优特产:精细蔬菜、制种玉米、景玉牌沙漠洋芋、旱地籽瓜、小茴香、优质小麦、胡麻、啤酒大麦、景顺牌特种水泥等。   旅游景点:大敦煌影视城、兴泉风力发电厂、亟待开发的兴泉汉墓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墓等。   物质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铜、石灰石、石膏、陶土、铁矿石等。   工业小区:兴泉工业小区有兴泉选矿厂、旌达水泥有限公司、景顺特种水泥有限公司、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喜集水工业小区有金龙化工厂、永贵石膏粉厂、玉米加工厂、金顺煤业有限公司、景利来洗煤厂等6家企业。   

草窝滩镇

  草窝滩镇地处景泰县城以北8.4公里,景电一期灌区中心地带,镇域面积549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5242户,21702人,耕地51252亩,全镇现有基层党支部20个,共有党员714名,其中农民党员623名。去年年底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2.5%,达2327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增长5.1%,达7827.4万元;工业生产总值增长17.2%,达7982万元;餐饮服务及交通运输业务达到7460.5万元;粮食总产值增长4%,达到1.4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25%,达到401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以内。   地理位置:草窝滩镇地处甘、蒙、宁三省交界处,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景泰县上沙沃镇;南邻景泰县条山镇;西与景泰县寺滩乡毗邻;东与景泰县五佛乡相连。省道201线、308线、包兰铁路横穿境内。   特色产业:全镇的农业生产结构基本形成了以间套带种植、枸杞种植、地膜洋芋、洋葱种植、西红柿栽培和种草养植为主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特别是注册和打入市场的“黄河石林牌”枸杞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4年获上海首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暨科技经贸洽谈会“最受欢迎奖”。2007年在全省第二届花卉展销会上荣获金奖。2009年荣获第七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今年,新栽值枸杞1500亩,使全镇枸杞种植面积突破18300亩。目前,枸杞果干果收购价高达每斤18元。   舍饲养植业不断发展,标准化圈舍逐年增加,目前,全镇已有标准化圈舍212个,羊存栏8万只、猪存栏3.56万头、鸡存栏1.13万只,商品率均在60%以上,畜牧养植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境内煤炭、铜、石灰石、石膏资料丰富。   企业发展:全镇现有煤矿企业5家、石膏粉厂4家、砖厂1家、地毯生产车间1个、农业龙头企业2个(玉杰农贸公司、天水绿野公司)、水泥厂1家、铁矿企业1家、石膏矿2家、石灰石矿4家、制气厂1家。   第三产业:发挥沿路城郊优势,以201线兰铜段两侧为主要商业区,汇聚了加工业、批发零售业、修路运输业、文化娱乐业、医疗卫生68家,全镇私营经济户突破600户。   

红水镇

  红水,因境内有红水河而得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明清设堡立县,至民国建乡而治,屹今已逾四百多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景电二期灌区中部。辖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辖15个村,18381人,耕地面积48660亩。    红水地域优势明显。因地处甘、宁、蒙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区,辐射三省三县六乡镇,是景泰县的西北门户,25公里半径内居住着7万多人,是区域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五流合一"之地,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物资交流中心、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科技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   红水资源丰富。有煤炭、石膏、铁矿石等多种矿产,尤以煤炭为最,境内煤炭企业星罗棋布,年产量约在50万吨以上,以低灰尘、高热卡、质优价廉等特点远销省内外,广泛用于炼焦、发电等行业。   近年来,红水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按照“抓项目,促产业,兴城镇,重劳务,富农民,建新村”的发展思路,采取“筑巢引凤”、“放水养鱼”、“借地生财”的方法。以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小城镇为目标,基础设施、乡镇企业、产业开发、市场体系建设一齐抓,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一齐上,不断加快红水发展步伐。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三个万亩基地,一是以曾家井村为中心的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二是以羊城村为中心的万亩精品沙漠洋芋基地;三是以红砂岘村为中心的万亩啤酒大麦基地。建成了六个示范点:一是以泰安村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二是以城华为中心的千亩枸杞示范点;三是以羊城村为中心的中低产田改造示范点;四是以红砂岘村、谢家梁村、曾家井村等三村为中心的能源建设示范点;五是以清河村为中心的千头奶牛养殖示范点;六是以界碑村为中心的玉米制种示范点。沙漠系列农产品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之路,沙漠洋芋、沙漠枸杞等沙漠系列农产品以味美、色亮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昆明、西安等地,深受外来客商的青睐。退耕还林还出生态建设新天地:全镇累积造林面积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项目建设激活一池春水:先后与浙江、河南、宁夏、内蒙古等外省区客商合作,投资8335.8万元,建成工业项目4个,农业开发及服务项目7个,林业治沙项目3个,镇区开发项目4个。以投资激活民资,以民资繁荣镇区。镇区地处泰安村,是一个集商贸、住宿、娱乐一体化的小城镇,现已建成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汽车站等一批基础服务基础设施;镇区内实施了“两纵九横一环”主干街道“三化”工程;电信、移动、联通、邮政等通讯企业相继营业;镇区内餐饮业初具规模,共有25家宾馆和餐厅营业,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就餐。镇区内建有农贸市场2个,商业街4条,个体工商户320家,标准化商业铺面10600平方米,集体企业8家,其中,粮油购销企业5家,年收购能力已超过1.5万吨。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镇政府通过创建文明小城镇、文明村户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决定》精神,落实全员责任制,抓硬件,促软件,巩固和提高了优质服务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纵深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民政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农村特困人口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村级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各村普遍实行了村务公开;镇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镇,民主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未来岁月如歌,红水风景如画”。红水镇-闫沛辉,镇长卢临军携全镇1.8万人民群众诚请四方有志之士来红水投资创业,共谋发展。   

中泉镇

  中泉乡位于甘肃省景泰县东南部,景白公路中点,距县城65公里,是景泰县的南大门。东至黄河沿岸与靖远县石门乡隔河相邻,南与白银区武川乡接界,西接大安乡,北屏米家山,总土地面积960平方公里。乡治脑泉村。中泉乡辖12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55个村民小组,3679户,总人口16681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2元。实现生产总值4149.5万元,增长1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5.3万元,增长31%;财政收入完成132万元,增长41%。   中泉乡地势西高东低,地域复杂多样,既有干旱山区,又有沿黄灌区和高扬程灌区,可以说中泉就是景泰   中泉乡   的缩影。中泉乡平均海拔1600米,气候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平均在193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8.6℃,无霜期146天。脑泉村以东及沿河龙湾、常生、胡麻水三村,农作物可一年两熟。现有耕地64036亩,其中保灌面积23474亩,泉灌面积1736亩,旱地面积40562亩(旱砂地27554亩,沟坝地11752亩,山地1256亩)。乡党委下设党支部19个,其中村党支部11个,现有党员462名。境内有包兰铁路、白景公路南北贯通,交通便利;联通、移动、铁通三大通迅网络覆盖全中泉乡。2000年建成全长17.1千米的中龙公路,为龙湾石林的开发创造了基本条件。1998年底,中泉乡开通数字程控电话,2000年入网38户。   -经济发展   1991年以来,中泉乡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可   滴灌西瓜种植   持续发展列入农村工作重点,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种植结构,规范种植模式,扩大间、套、带种植面积和高效益作物种植 面积。1991年,试验推广地膜洋芋栽培技术,1996年,利用集雨水窖试验旱砂地滴灌种植西瓜;三合、尾泉、大水等村依托农业技术部门搞玉米制种,使结构调整、新技术引进,规范种植从政府调控行为变成了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2000年,中泉乡共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约40800亩,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7984亩,秋粮种植面积1394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285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550亩;粮食总产量达951.7万千克,与1990年的总产量603万千克相比,增长57.9%。中泉乡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大,有高扬程灌区、沿黄灌区、山区、半山半灌区。中泉乡政府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西部山区草场资源优势和灌区秸杆饲草优势,采取小群体、大规模放牧和舍饲养殖的形式,现羊只存栏近30万只,年出栏6800只。年产山羊绒4吨,绵羊毛62吨,羊皮6000余张,羊肉产量60多吨,猪6425头,鸡18162只。东部沿黄灌区形成优质红富士苹果、花椒、红枣园基地面积2000亩,山区旱砂地年种植籽瓜、滴灌西瓜4200亩的规模。中电灌区、沿黄灌区发展地膜种植,年地膜覆盖面积达12000亩左右。2006年引进白银金穗公司和景泰五谷种业公司投入资金105万元,发展玉米制种面积7000亩,与县麦芽厂签订啤酒大麦订单农业3000亩,引进资金45万元。   -企业现状   全乡有私营企业4家,其中只有塘口子砖厂在本乡境内;方家井煤矿、西沙窝煤矿、王家山煤矿均不在本乡境内,只是挂靠中泉乡的私营企业;有个体工业36家;有个体工商户44家。2005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740万元,较上年增长22%,从业人员达到729人。  中泉乡乡镇企业在更新改造中发展,有私营企业4家,1991年中泉乡在平川区建成了年产1.2万吨的王家山   砖厂   煤矿;1993年在红水乡相继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中泉乡方家井煤矿和年产2万吨的中泉乡西沙窝煤矿。1996年建成了年产400万块红砖的私营企业赵家水砖厂;1997年建成了年产300万块红砖的私营企业胡麻水砖厂。其中只有塘口子砖厂在中泉乡境内;方家井煤矿、西沙窝煤矿、王家山煤矿均不在中泉乡境内,只是挂靠中泉乡的私营企业;有个体工业36家;有个体工商户44家。2005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740万元,较上年增长22%,从业人员达到729人。2006年引进白银金穗公司和景泰五谷种业公司投入资金105万元,发展玉米制种面积7000亩,与景泰县麦芽厂签订啤酒大麦订单农业3000亩,引进资金45万元。   -社会事业   学校教育   2000年中泉乡有独立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8所,初级小学15所。有教师95人,在校学生2994人,入学率99.8%。1991年以来上级拨款110万元,群众集资67万元,修建砖木结构校舍7105平方米,土木结构校舍335平方米,校园围墙2430米,校门16座,添置了教学设备器材。1994年经白银市、景泰县考核验收,脑泉小学和尾泉小学,被白银市人民政府评为“示范化学校”。1996年11月中泉乡通过了白银市、景泰县“双基”达标考核验收。1999年龙湾中学教学楼建成。   医疗卫生   中泉卫生院有主治医师1人,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士3人,护士4人;业务用房604平方米,病床15张;配有心电图机、X光机、显微镜、甲乙级手术包等医疗设备和器械,符合乡级卫生院标准。还有30名农村卫生员分布中泉乡各村,与乡中心卫生院形成乡村两级医疗网络。   -当地特产   1、滴灌西瓜:中泉乡旱砂地面积较大,实施旱砂地雨水集蓄滴灌种植西瓜,获得成功,使旱作农业比较效   红富士苹果   益显著增加。在正常年景下,传统旱砂地平均亩产西瓜约500千克,配套雨水集蓄滴灌技术后平均亩产西瓜约2500千克,产量比为1:5。雨水集蓄滴灌技术亩均投入约300元,产出1500元,投入产出1:5。  2、地膜洋芋:1991年引进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采取宽垄双行密植试验种植洋芋亩产量达到3000多千克,产值可达1500元左右。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地膜栽培技术的范围由洋芋扩大到玉米、籽瓜、西瓜、蔬菜、小麦等。既调整了种植结构,又解决了中电灌区的用水矛盾。  3、红富士苹果:龙湾村海拔低,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红富士苹果色泽艳丽,含糖量高,香脆可口,年产约50万千克,是景泰特产之一,在国内颇负盛名。   -名胜古迹   黄河石林景区位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东南部的中泉乡龙湾村,北距景泰县城70千米,南距白银市70千米,   黄河石林   距兰州136千米,景区北临黄河干流龙湾河曲,南接连绵不断侵蚀丘陵,黄河由东向西流过景区。景区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黄河石林景区主要包括石林景观、黄河曲流、龙湾绿洲和坝滩沙丘等景点,以资源组合优越见长。黄河石林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组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动静结合,气势磅礴。90年代末期,到景区观光旅游的国内外宾客络绎不绝,为中泉乡经济发展和景泰县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景区适宜探险、猎奇、漂流、攀岩、休闲度假以及地质考察并以其雄、险、奇、古、野、幽等特点成为西部影视片、科幻片的外景拍摄基地。在此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西部热土》、《汗血宝马》、《惊天传奇》、《大漠敦煌》等播出后,更使黄河石林名扬天下。    

正路镇

  正路乡位于甘肃省景泰县西南部,东邻大安乡,西连天祝县,南接永登,皋兰两县,北倚老虎山。乡政府所在地离县城65公里,距省城兰州约90公里,省道201线和景(泰)天(祝)公路途经11个村。   截止2005年,乡政府现辖16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61个村民小组,共4548户,19619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土、回、藏族。乡治正路村。正路乡总耕地面积10.4万亩,主要为旱地及少部分井泉灌,其中旱砂田7.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旱土地24690亩,是景泰唯一的纯山区乡镇。    -基本概况   正路乡总面积642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在海拔2400米以上,大陆性气候,属二阴山区,年均气温3.5℃,无霜期120天,年降雨量90—210mm,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3000mm左右由于地形、气候特征,霜冻、冰雹频繁,对农作物危害极大。农作物以春小麦为主兼种豌豆、扁豆、青稞、洋芋、油菜籽、胡麻等作物。现有耕地10.31万亩,其中砂田7.3万亩,水浇地6355亩。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704.11万元,比1990年增长36.8%;粮食总产量421.9万千克,比1990年增长33.83%;农民人均纯收入1610元,比1990年增长4.75倍;财政收入84.4万元,比1990年增长4.24倍;工农业总产值2361.11万元,比1990年增长1.97倍。   -特有资源   1、正路乡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有金、铜、蛇纹岩、石灰石、石膏和煤。铜储量最大,主要分布在大麦场、围昌沟等地。寿鹿山北麓多产药材,主要有,其中香獐子和狐狸属国家保护动物。  2、正路乡牧业资源得天独厚,北部各村毗邻老虎山,天然草场面积471455亩,其中草甸草场31692亩,草原草场281353亩,荒漠化草原117930亩,荒漠草原41443亩,草场利用面积96.6%,载畜量可达114990只,发展畜牧业潜力很大。2000年大牲畜存栏数3390多头、羊4.6万多只。  3、正路乡水资源主要是地下水,通过掘取地下水满足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现正路乡境内有泉水49眼,大口井29眼,百米深井2眼。已建成正路石庙峡水库一座,年蓄水量28万立方米。   -经济发展   正路乡打破旧的传统种植观念,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种植扁豆、豌豆,有效的调整作物布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杂粮支柱产业。1998年正路乡种植豆类2万多亩,总收入64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20多元。正路乡气候温凉,降水量主要在秋季,宜于洋芋制种和储存。推广地膜洋芋、地膜小麦的种植。2000年共种植洋芋4000多亩,亩产达到2000千克,发展成为景泰县洋芋制种、供种基地。小麦产量是旱地的3倍多。畜牧业以传统的滩羊放养为主,辅以生猪、牦牛饲养及少部分特种养殖。正路乡铜矿石和石灰石储量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砂河井和围昌沟,依托境内矿产资源建成的大罗湾铜矿、金砂水泥厂、双墩隆鑫冶铸厂及3个白灰生产线是主要的工业企业。   -基础设施   1、铺压砂田:正路乡干旱少雨,气温偏低,铺压砂田是抗旱增产的重要措施。为了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群众在冬、春农闲时间铺压砂田。1991年正路乡乡政府为铺压砂田成立了机耕服务队,投入资金351.76万元,购置配套农机具4台件。1993年组织300台拖拉机,起旧砂4000亩,铺压新砂5000亩。  2、水利建设:①洪水坝的修筑。1991—2000年正路乡乡政府筹集资金,修筑拦水渠坝19座,其中,峡水村9座,红岘村10座。②小流域治理工程。1999年正路乡乡政府筹措资金,对正路峡小流域开始治理。苦战一年,拦水大坝建成。③地下水接引工程。大滩村人畜饮水困难,2000年正路乡乡政府组织大滩村民,自力更生,将距村4千米处的深层地下水接引至村中,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社会事业   1、文教卫生:2000年底,正路乡有中学1所,小学34所,在校学生3200人。1994年正路中学被评为白银市级示范化学校,1997年荣获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红岘中学、兔窝小学等8所学校被评为白银市级标准化学校。2 000年正路中学,正路小学获得国家贫困地区项目学校捐助,正路中学建起一幢教学楼,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正路乡医院1所,有病床10张,医护人员19人。各村都有医疗员,形成医务网络。  2、厂矿企业:正路乡有围昌沟铜矿,大麦土尚有色金属矿,大罗湾铜矿,金砂水泥厂。  3、商业网络:1998年3月18日景泰县工商局、乡政府协商决定,在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的双墩村兴建了1处农贸市场,占地12000平方米。川口村位于景天公路、201省道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加之正路乡盛产扁豆、豌豆、洋芋等制粉业原料,乡政府在这里建设了小杂粮集散市场。  4、电信、广播事业:1994年建成电视转播站,1998年,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解决了红岘、拉牌、细巷、黄羊?等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1997年电话差转台建设成功,电讯网络初步形成。   -发展思路   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以壮大乡域经济、增强综合实力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努力推进经济建设大发展,积极构建平安和谐新正路。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两个加快(加快山区旱变水步伐、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五个产业(杂粮、洋芋、畜牧养殖、矿产开发、劳务输出),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正路。  

寺滩乡

  寺鸣寿鹿,佛佑客旅,老爷山下,宽窄八沟通龙沙,刘庄籽瓜大,付庄苹果香;   滩窝金龟,国安疆界,井子川中,阡陌纵横-浪,永川砂田奇,玉川羊毛长。   寺滩乡位于景泰县以西,东与条农交界,南依寿鹿山,和正路乡、喜泉镇毗邻,西与天祝、古浪两县接壤,北靠昌岭山,和红水镇、草窝镇接界。占地面积638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左右,属典型的二阴气候,年均降雨量180mm,蒸发量3038mm,无霜期120天左右。界内有景古、宽兴公路,九支灌区距省道201线仅10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全乡16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4520户,18879人。全乡设有党组织19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18个。总耕地面积99391亩,其中:水地14188亩,老水地1490亩,川旱地1443亩,沟坝地11067亩,山地5485亩,旱砂地51815亩。    寺滩山区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潜力强劲。川区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农业特色产品主要是黑瓜籽、红葱、优质强筋小麦及扁豆等优质小杂粮;九支灌区适宜种植西红柿、辣椒、沙漠洋芋等。境内有石膏、煤、石英、铁、铜等矿产资源。    寺滩乡旅游资源丰富,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泰龟城,清咸丰3年的宽沟城、官草威信公岳钟琪祖坟,《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汗血宝马》、《老柿子树》等多部电视剧曾在永泰龟城取景拍摄。老爷山庙宇成群,气势雄伟。寿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集旅游、避暑、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寺滩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种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 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保持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依靠科技支撑,稳抓粮食生产;凭借条件优势,做强特色产业;依靠资源优势,抓好畜牧养殖;转变观念,促进二、三产业;加大转移培训,深挖人力资源;做好项目建设,狠抓扶贫开发;凭借国家政策,落实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佛乡

  佛乡地处黄河之滨,四面环山,具有腾格里沙漠边缘少有的盆地湿润小气候特征,年降雨量185mm,蒸发量3038mm,全年日平均温度高,年平均气温10.8℃,年平均日照时数2725.5小时,日照时数长,≥10℃有效积温高,无霜期160天,农作物一年两熟。有效灌溉面积14898亩,是景泰县唯一的万亩引黄自流灌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尤其适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五佛乡-基本概况      五佛乡政府   五佛乡总面积575平方千米。乡治老湾村,距县城25千米,有沿河渡口4处,水陆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五佛乡辖6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3071户,15020人。有效灌溉面积15176亩,其中引黄自流灌溉面积10311亩,是景泰县唯一的万亩自流灌区。五佛乡有9个党支部,62个党小组,党员380人,2003年实现村村有独立的办公阵地的目标。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5269.09万元,比1990年增长2.52倍;其中:工业总产值2667万元,比1990年增长9.26倍;农业总产值2602.09万元,比1990年增长1.1倍;粮食总产量347.36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930元,比1990年增长3.65倍;财政收入86.2万元,比1990年增长4.75倍。   五佛乡-乡镇荣誉      五佛乡   五佛乡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围绕经济抓党建,依托优势促发展,1999年和两村被评为“五好”标兵村,2003年被景泰县政府命名为“村民自治示范乡”,200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村民自治示范乡”,获白银市委安施“双培双带”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年度考核排名白银市第一,2005年被白银市政府命名表彰为“白银市林业建设先进单位”。   五佛乡-经济发展      五佛乡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寻求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子,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占地48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处,商贸街1条,商业网点密布,店铺林立。有个体私营户156家。形成以五佛沿寺黄河旅游开发区为主的旅游经济小区。1992年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在五佛乡推广,使水稻亩产由240千克提高到600千克。1993年引进推广建造了108座琴弦式日光温室;1995—1996年玉米、西瓜制种试种获得成功,19   大梨枣   97年大面积推广,1999年达到2000亩。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发展高效特色农业。1999年推广实施枣粮、枣瓜(菜)等立体农业。2000年定植以大梨枣、大接杏为主的优质经济林3600亩,建成了以老湾、西源、泰和为片带的大梨枣基地,以冬青、金坪为主的大接杏基地。1998年起以白银二代日光温室取代了原来的温室结构,种植模式由单一的菜类变为反季节瓜菜。建成了五佛渔场百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2000年建成泰和、七合、陈滩200座日光温室基地。以种草舍饲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正在发展。   2005年以来,五佛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责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坚持“科技兴乡、产业富乡、名特强乡、旅游活乡、依法治乡”,以“发展抓项目,增收抓产业”为主体,抓好特色林果业、精品瓜菜业、畜牧养殖业、制种产业、旅游商贸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抓住国家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将五佛特色产业融入城乡发展的需要之中,着力打造景泰县域东大门,力争把五佛建成景泰农业高科技大乡、特色反季节瓜菜基地1000亩(日光温室700座),新增121座日光温室,五佛乡养羊28960只、新增5000只,养猪6520头,新增920头。旅游开发建设稳步推进,沿寺旅游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农业生产反季节瓜菜业、特色林果业、养殖业、制种业、旅游商贸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乡镇企业463个,劳务输出3820人次,组织输出800人次,招商引资项目4个,签约资金72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20万元。农村初级市场基本形成,农民技术协会有力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   五佛乡-社会事业      1、排水治碱。五佛灌区由于景电一、二期工程灌溉溢流水,区内小提灌工程渗漏水所致,土地盐碱化程度加重,现有7944亩盐碱化耕地,其中重度2944亩,弃耕1200亩。1998年编印出《五佛引黄自流灌区排水规划》,   正在实施河湾排水工程   在原有干砌石碱渠衬砌的基础上,1999年引进“空心构件衬护技术”并获得成功,在兴水二十份子衬砌排碱渠320米。2000年底,完成黄渠改造1.3千米,浆砌排碱渠4.8千米,使500余亩弃耕地得以复耕,重盐碱地得以改良。   2、学校教育。五佛乡有乡属标准化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中心幼儿园1所。初中在校学生815人,小学在校学生2359人,有教职工193人。五佛乡校舍建筑面积11512平方米。中小学电教设施基本配备。   3、医疗卫生。五佛乡有中心卫生院1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1个,村级医疗站6所,个体诊所13个,病床50张,医务护理人员56人。中心卫生院配有医疗设备38台(件),有职工33人,其中医生14人,护理人员11人,工作人员8人。设病床30张,医技科室有检验、放射、B超、心电、激光等五个科室。能施行胃大部切除、胆囊摘除、总胆管探查、右半结肠切除、子宫全切、新式剖腹产、四肢骨外伤内外固定术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诊治和计划生育四项手术服务。1995年7月,中心卫生院被甘肃省上评为一级甲等医院。   五佛乡-主要优势      1、旅游开发区。五佛沿寺旅游开发区位于五佛乡兴水村,距县城21千米。有沿寺石窟、有号称“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二期一泵站等人文景观。截止2000年,已重建殿宇2座,建成别墅1座,凉亭9座,雕塑1座,黄河文化广场、人工湖、游泳池。硬化滨河路1.7千米、庙院1300平方米。沿寺公路路基拓宽1.5千米,修筑黄河护坝156米。完成植物园建设,安装路灯30个,景区水、电基础工程配套。建成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   五佛乡景电泵站   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特色高效农业。1998年在渔场河滩采取拉土垫地的办法,建成了五佛渔场百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占地108亩。建造白银二代日光温室130座,示范园区以高新科技农业开发为主,示范种植反季节西瓜、甜瓜、蔬菜获得成功。2000年,已形成五佛渔场、大坪、陈滩等三大日光温室片区,面积300亩。   3、优质经济林。1998年从山西引进大梨枣,2000年在泰和、老湾两村定植大梨枣2600亩。1999—2000年五佛乡推广定植大接杏1000亩,形成大梨枣、大接杏基地。   4、立体种植农业。发展高效立体农业是五佛经济整体推进的有效途径。2000年五佛乡发展立体农业1500亩,主要以枣瓜(菜)间作、杏瓜(菜)间作等模式为主。早熟洋芋亩产1500千克,早熟莲花菜亩产3000千克,西瓜亩产3000千克。6月中旬收获上市后,接茬复种芹菜、大白菜等。形成“上产千斤枣(杏),下产万斤瓜(菜)”的立体种植模式。   五佛乡-模范村庄      五佛乡兴水村   景泰县五佛乡兴水村于2006年被甘肃省扶贫办确定为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试点村。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兴水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贫困户为扶持对象,以改善贫困群体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以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设施农业为目标,以“农家乐”旅游经济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以基层班子、环境整治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加快脱贫步伐,增加群众收入,优化人居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基本实现了环境美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产业优化。截至2007年底,共完成投资1051.5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2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260万元,信贷资金1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51.5万元,平整土地300亩,种植红枣1950亩,50座日光温室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新建沼气池100座,衬砌提灌渠2公里、排碱渠3公里。完成车木峡道路改道工程1公里,拓宽砂化道路5公里;修整平淌道路7.2公里。建成小提灌一座,平整广场集散中心一处,红枣加工厂基建工程已完工,新建标准化农宅60户,架设农电线路4公里,培训农民1220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98元。   五佛乡-名胜古迹      五佛沿寺石窟   五佛沿寺石窟位于景泰县东面的五佛乡黄河北岸,距景泰县城20公里,距白银110公里。沿寺,又名五佛寺,因沿黄河建寺而得名,是中原和蒙古贸易往来的主要码头和蒙古食盐集散地,又名盐市、盐寺。五佛沿寺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唐、宋、元、明、清曾续修,座西面东,背山面河,因石窟内塑有五尊大佛像和千尊小佛像而得名。整个石窟进深9米,宽7米,中有空心塔柱,直抵窟顶,塔柱呈方形,每座宽5米,四面合龛,龛内各塑佛像1尊,神态各异,神情自若。室内南北三角各塑泥像1尊,造型高大,体态端庄,南北两壁有模制影塑小佛像7—9排,计有千尊,故该寺又称千佛寺。寺南约100米,傍河而建观河楼,登楼俯视,滔滔湍流,尽收眼底。寺内有大雄宝殿、三清殿、财神阁等文物古迹,享有中华之最的景电一期工程一泵站就坐落在这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庙会,届时有文艺节目和地方特色的戏剧表演,同时进行物资交流活动。  

漫水滩乡

  漫水滩乡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处景电二期灌区腹地,东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南与上沙沃镇毗邻,西靠省道S308线,北与红水镇接壤,是景电二期灌区的一座新兴乡镇。   漫水滩乡位于甘肃省景泰县西北,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处景电二期灌区   腹地,东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南与上沙沃镇毗邻,西靠省道S308线,北与红水镇接壤,是景电二期灌区的一座新兴乡镇。漫水滩乡辖16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2592户,12253人。乡治漫水滩村,距县城43千米。   -基本概况   漫水滩乡面积178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30082亩,人均 漫水滩乡   2.5亩,漫水滩乡移民大多来自景泰县山区乡镇,还有部分移民来自天祝、会宁、永靖等县区,漫水滩乡藏族、回族、土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达128户498人。占总人口的4%。地势平坦,海拔1600米以上,气候干燥,雨水稀少,风沙多。年平均温度6.6℃,年降水量212.8毫米,无霜期130天。境内拥有多种矿产资源,石灰石、石英石、煤炭、粘土等资源储量丰富。盛产优质强筋小麦、特种玉米、沙漠洋芋、沙漠枸杞、商品羔羊、优质饲草等特色农牧产品,远销省内外及香港、韩国等地区和国家,深受外地客商青睐。   -漫水滩乡-经济发展   针对漫水滩乡工业基础薄、矿产资源储量低的实际,大力实施科技兴农 漫水滩乡   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挖掘漫水滩乡特色产业,突出抓了舍饲养殖、沙漠洋芋、沙漠枸杞、林草种植四大主导  洋葱  产业,培育提升了金盏花、玉米制种、药材、洋葱、红葱五小特色产业,特别是以舍饲养羊、鸡为主的舍饲养殖业发展迅猛,加速了漫水滩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种植业结构逐步达到地膜种植与露地种植6:4;规范化间作套与单一种植6:4;夏秋作物6:4。特色农业方兴未艾。2000年完成省界林恢复16.5千米,栽植枸杞1165.9亩,完成庭院经济林改造1300亩,建成双树百亩枣园和北崖的300亩梨园,发展温室蘑菇大棚10座,完成精品洋芋种植9600亩。畜牧养殖有新的突破。建成百头养殖场10个,科学养鸡场4个,发展百只以上舍饲养羊50户,建成红溪肉牛养殖场1个。养殖业纯收入达926万元。 乡村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2000年已建成小型煤矿10个,建成硅铁厂1个,发展个体私营企业72家,建成饮食服务业15家,从业人员约1000人。2006年底,漫水滩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619万元,农业收入27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15元,实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漫水滩乡-基础建设   漫水滩小学  文教卫生事业随之兴起。2000年,漫水滩乡共有14所学校,其中初 漫水滩乡   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1所,村校2所。在校学生3069人。漫水滩乡筹措资金236.3万元,建成漫水滩中学教学大楼和漫水滩中心小学教学楼。建成标准化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6个,从业人员60多人。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0年,人口自增率降为6.8‰。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扶持贫困户发展家庭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大多数贫困户基本脱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综合治理模范乡”。   -漫水滩乡-主要优势   省界林建设。漫水滩乡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东北部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毗邻,省界林与西井、泰坪、北梁、双树、东坝五个村交界,全长16.8千米。按照景泰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北治风沙,西涵水源,种草种树,建设绿洲”的方针,实行“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发动和组织群众植树造林,林业部门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树种、统一栽植,重点发展防沙林带和优质枸杞种植。2000年,栽植防沙林带420亩,枸杞子710亩。  优质枸杞  新井村舍饲养羊。新井村位于景电二期灌区总一支六斗,有5 漫水滩乡   个村民小组,226户936人。2000年底有68户农户建有标准化棚舍,面积4200平方米,羊只存栏2600只,户均10只以上。运用小尾寒羊与滩羊杂交新技术,发展舍饲养羊,增加农民收入。2000年全村仅舍饲养羊一项纯收入就达到45万元,人均500元。 东坝村沙漠精品洋芋产业。东坝村位于景电二期灌区总二支末端,有8个村民小组,180户760人,耕地面积2456亩。东坝村土地面积宽阔、土壤沙化、土质松软肥沃,2000年种植沙漠精品洋芋800亩。  富民村种草养畜。富民村位于景电二期灌区总干十一斗,村民大多是从天祝藏族自治区、天水市甘谷县迁移而来。有3个村民小组,87户445人,其中,藏、回、土、满等少数民族占32%。富民村地处风沙前沿,生态恶劣。有耕地1100亩,土地贫瘠,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差,脱贫致富步伐缓慢。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漫水滩乡政府提出了“种草养畜、以牧促农、农牧结合、共同发展”的致富思路,并配合有关部门,从苜蓿籽种,棚舍建设,种羊引进,科学育肥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2000年,富民村舍饲养羊纯收入达5.7万元,人均130元。   -漫水滩乡-社会事业   乡领导慰问贫困户  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把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 漫水滩乡   重点,漫水滩乡共投资1.5万元,完成民政建房22间,发放救济救助款7.5万元,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乡上先后组队参加了白银市农民男子篮球运动会和景泰县第二届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通过体育局协调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捐赠的价值10万元体育健身器材全部安装完备。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漫水滩乡参合群众8616,参合率达到77%。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8年以来,漫水滩乡发生治安事件三起,较上年同期下降50%,无1例刑事案件发生,无1位-功和吸毒人员产生,确保了漫水滩乡社会政治稳定。认真做好-、“W”病防疫工作,乡、村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工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发放药剂、注射疫苗,“W”病防疫率达到95%,-防治率达到100%。   -漫水滩乡-项目发展   一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和完善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全力抓好了富民村两个年产1万吨焦化厂项目、魏巍养殖场肉牛育肥基地扩建项目、保国农场建设项目、沼气池建设项目、乡  宽敞的乡村道路  司法所新建项目、高墩加油站和景大公路乡政府门前商业一条街的硬化、绿化、亮化项目。富民村两个焦化厂已全面进入生产阶段,完成投资300万元,占投资总额300万元的100%;魏巍肉牛育肥基地建项目,肉牛存栏量达到102头,新打机井一眼,平整林草地280亩,完成投资160万元,占投资总额180万元的89%;保国农场开垦荒地260亩,完成投资40万元,占投资总额120万元的33%;兰州客商投资300万元建成了景泰县最大的高墩加油站,即将投入使用;300眼沼气池建设项目全部竣工,通过省、市、县的验收,共完成投资36万元;乡司法所新建项目全部竣工,完成投资8万元;景大公路乡政府门前商业一条街已完成路面铺油罩面和配套绿化工程,乡政府配套投入6万元;争取广电局在漫水滩乡实施数字微波电视工程,工程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开始进村入户安装,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260像清晰的电视节目,漫水滩乡已安装800户。二是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积极捕捉市场信息,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加大跑县上市进省力度,论证筛选了新井村肉鸡基地等一批项目,申报立项了三益筑绿枸杞饮料加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时,围绕重点工程配套,完成了渠道衬砌6.5公里、土壤改良2000亩。   -漫水滩乡-当地特色   鸵鸟蛋雕刻:当地鸵鸟蛋雕刻工艺品的主要特征是对鸵鸟蛋进行艺术雕刻加工,鸵鸟蛋是地球上最大的鸟卵,其质品坚硬、光泽亮白,而被誉为天然的象牙替代品。鸵鸟蛋艺术品是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溶汇。其色彩艳丽、雍容华贵、纯手工制作,做工细致精巧,构图完整饱满,是极具观赏、收藏和馈赠的珍宝  


草窝滩镇特产大全




草窝滩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