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克拉玛依市 >> 白碱滩区

白碱滩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白碱滩区谷歌卫星地图)


白碱滩区简介

   邮编:834009 代码:650204 区号:0990 拼音:Baijiantan Qu
  白碱滩区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北30千米处,北与托里县接壤,南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连接,西南是克拉玛依区,东北是乌尔禾区。东经84°57’-85°15’,北纬45°34’-45°43’。总面积127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
  地形轮廓呈条形。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干燥、多风、温差大,大风、寒潮较多。年平均气温为8.4℃,历年极端高温达42.9℃,极端低温-39.5℃。年平均降水量为169毫米,蒸发量2558毫米。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日数72天。无霜期225天。
  白碱滩区辖2个街道:中兴路街道、三平镇街道。
  历史沿革
  白碱滩区是克拉玛依油田的一个主要生产区。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日产上百吨的高产油井——193井诞生于此,193井长期以来被誉为油田的“王牌井”。从50年代的勘探开发、60年代的艰苦创业、70年代的发展,到80年代的腾飞,经过两代石油职工的艰苦奋斗,白碱滩区逐步建成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体系,城区建设、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1982年设立白碱滩区政权机关,1984年撤销。1991年8月恢复组建设立白碱滩区,辖2个自然镇(白碱滩镇、三平镇),共有16个新村,26个居民委员会。
  1998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2633人;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回、苗、满、壮、锡伯等27个民族;汉族人口4816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6.9%;少数民族人口1446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对23.1%。
  2000年,白碱滩区辖2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4297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中兴路街道 46724 三平镇街道 17573
  开发简史
  石油是白碱滩区的主要自然资源,石油储量大,质地优良,可炼制多种航空、航天用油、最耐低温的柴油和多种润滑油、优质沥青等。除石油外,还有煤、石膏、芒硝、石棉、水晶石等矿产资源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土、沙、三等建筑材料。全区土壤分布从南到北,依次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色荒漠上。荒漠植被有梭梭柴、红柳、胡杨、沙枣以及多年生禾草和短生植物,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黄羊、野兔、野猪、狐狸、蛇、蟾蜍及野鸡等。
  白碱滩区在解放前是一片戈壁荒滩,低洼处常年积水,到处长满芦苇、灌水,常有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出没,游牧到此的牧民根据这里的地理环境,曾取名“结然·布拉克”,意为黄羊聚集的地方。后来又有人起名“白水滩”,意思是这荒滩上有水。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见遍地是茫茫盐碱,于是又取名“白碱滩”,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82年设立白碱滩区政权机关,1984年被撤销,1991年8月恢复组建设立白碱滩区辖2个自然镇(白碱滩镇、三平镇),辖区新疆石油管理局二级企事业单位有:钻井公司、采油二厂、采油三厂、试油处、电厂、新疆石油高级技工学校、地质录井公司;二级半单位有: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二运输公司、局房产一分公司、白碱滩职工医院。大队级单位有:供水大队、供热分公司、通讯站。驻区企事业单位有:新疆兵团五建一分公司、白碱滩道班等。全区共有16个新村,26个居民委员会。
  白碱滩区的人口数量随着油田生产和城区建设而不断增加,1998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2633人,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回、苗、满、壮、锡伯等27个民族。汉族人口4816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6.9%;少数民族人口1446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对23.1%。
  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是白碱滩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行业有钻井、采油、试油、电力等,其他行业都是围绕石油生产和服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56年,白碱滩油田开始大规模开发,数千名满怀豪情壮志的开拓者迅速汇集到这片荒凉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开发初期,这里没有房屋,从领导到工人都住帐篷和自挖自建的地窝子。沙漠边缘的气候,冬季天寒地冻,夏季酷暑难耐,油田饮用水十分紧张,实行定量供应。老一代建设者克服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等困难,战天斗地,奋发拼搏,夜以继日地献身油田建设。1960年,全区生产原油123.4万吨,占克拉玛依油田总原油产量160万吨的77.15%,是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生产区。
  经过60年代的全面调整,白碱滩区境内油田走上了管理开发、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道路。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新的储油区块陆续投入开发,原油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5年,原油产量为308万吨;1987年,年产量达到361.4万吨;到1998年,白碱滩区境内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8200万吨。
  1993年以来的5年,是白碱滩区石油工业大发展的5年。境内各石油单位在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坚持把油气勘探开发和原油生产摆在首位,石油工业迅猛发展。 1993—1998年全区累计完成原油产量 1517万吨, 1998年为217万吨;钻井进尺474万米, 1998年为 80万米;发电量 46亿千瓦小时, 1998年为8亿千瓦小时;试油层1064层,N98年为220层。
  白碱滩区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等,都曾亲临白碱滩视察,极大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石油职工开拓进取,奋发拼搏,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经济发展
  白碱滩区地方经济起步于50年代后期,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有农副业、饮食服务、运输、建筑、建材、木器、装璜等轻工业。
  1991年,区政府成立后,在资金和政策上对地方工业予以大力扶持,相继建成一些地方工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由辖区各石油单位多种经营企业、区属企业、驻区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组成的地方经济体系。全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坚持以辖区各石油单位多种经营企业为主体和骨干,在依托石油、服务于石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地方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1991-1998年,累计完成地方经营总产值19.7亿元,1998年为5.03亿元,比1991年增长7.98倍。
  区政府利用有限的资金,遵循市场客观经济规律,不失时机地发展和新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工业企业,艰难中起步,困境中发展,形成一些富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1992-1998年区属企业累计实现经营产值l.16亿元,1998年为0.36亿元,比 1991年增长 6.2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对搞活流通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壮大第三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8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业户 1803户,私营企业 22家,注册资金 5629万元,分别比 1991年增长4.05倍、6.3倍和3.54倍。由于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2年的1.07亿元提高到1998年的3.04亿元,年均增长26.3%。
  白碱滩区农牧渔业受水利资源、草场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及所占比重较小,仅有石油单位办的农副业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是蔬菜,畜牧及养殖业有马、牛、羊、猪、鸡、鱼等。
  城区建设
  白碱滩区的城区建设是随着油田开发建设起步的。60年代油田开发初期,在茫茫的戈壁滩上除了一口口油井之外,没有一间房屋,住的是帐篷和地窝子,条件艰苦,冬季狂风席卷着大雪,夏季蚊蝇牛莽成阵。1965年,辖区各石油单位建起土木结构的简易平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公用的文化娱乐等设施随之逐步完善,白碱滩、三平镇居民 95%以上都住进了楼房,邮电、金融、商业、服务业网点和文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有医院、保健站、卫生所和卫生防疫站,教育机构有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体育设施有篮球场、排球场及体育馆等,1997年又建成全疆第一流的游泳馆。
  1991年8月,针对城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区委、人大、政府制订“治理一大公害、完善一条街道、繁荣一个中心”的环境治理和城区建设的三大奋斗目标,1997年9月完成苇湖塘北侧治理工程,在臭水塘上建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文化公园——一信心园。在市政府的支持和辖区各石油单位的协助配合下,区政府对三环商贸中心地段进行改造,把白碱滩镇的三大石油企业(即钻井公司、采油二厂、克拉玛依电厂)联为一体;对中兴街“卡脖子”地段道路进行了拓宽和改造,从而使白碱滩镇城区化雏型逐渐形成。从1992年至1998年,区政府大胆地采取公开集资的方式,建起三环商贸中心和三环批发市场,使三环这个“三不管”地带,成为全区商品交易、文化娱乐和交通运输中心。通过5年多努力,城区建设三大目标基本实现。
  1992年以来,全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1项,投资额350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40平方千米,园林绿化面积11.3公顷,全区已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网络,污水处理率达 90%,环境质量逐年好转。
  白碱滩区交通比较便利,217国道阿(勒泰)——独(山子)——库(车)公路纵贯全区,并与油田生产区公路相连接,形成公路网络。白碱滩区每天有定时班车和出租车来往于克拉玛依市各区、乡。区客运站设有通往石河子、独山子、奎屯、阿勒泰等地的班车,客运站还设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火车票、飞机票代售处等。
  白碱滩区的邮电通讯行业由区邮电系统和油田通讯网两部分组成。1998年末,邮电部门开办的主要邮政业务有:函件、包裹、汇兑、储蓄、报刊发行及集邮等;电信业务有: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电报及国际报话。截止1998年末,全区程控电话拥有量 1.2万门。油田专用通讯网担负着对石油生产的指挥、信息交流及通讯联络任务,成为石油生产统一指挥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保证。
  白碱滩区科技工作以石油工业为中心,科技兴区事业发展迅速,科技力量雄厚,全区共有科研单位7个,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科技人员196人,科技工作者4154人,辖区各石油单位都设有科技管理部门。1997年6月,白碱滩区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
  白碱滩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族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0“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木开”思想深入人心。
  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收入日益增长, 1998年,居民人均年收入为 8231元,比 1964年增长 19倍。消费结构发生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后,居民在吃、穿、用等消费方面从简单的满足于吃饱穿暖,发展到吃讲营养,穿讲时髦,用讲档次品牌。贵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增长,从1985年开始,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组合音响等增长速度很快。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一批批居民住进了“三通”(通电、通气、上下水)平房和住宅楼。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1998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7600元,比1957年的150元增长49倍。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白碱滩镇位于扎依尔山麓的洪积扇前缘,西北方向是起伏的扎依尔山,山南坡较为平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坡降为2.2%,平均海拔310m。北面为山前坡地,南面为洼地,东西两侧为山前丘陵地。北部高程约为350m,南部约为265m。北部山脊最高点在西端的青克斯峰,海拔1100m,向东北延伸逐渐降低,最东端海拔700m。山南部较为平缓,从山脊到山脚平均每千米下降20—22m,逐次以每千米10—13m的坡度逐渐倾没于戈壁之中。镇区内地势较复杂,北面为山坡,镇中有一条泄洪沟,局部地区起伏较大,例如13中北部的地势起伏较大,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坡度变化不大,地形起伏较小的地段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地形起伏大的用地,必须进行改造才能作为建设用地,相对投资较大。
  气候条件
  白碱滩区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为102.6mm,6-8月时有暴雨,年平均蒸发量3445.5mm。年平均温差与日温差较大,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为8.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9℃,极端最低气温-35.9℃。平均无霜期190天,平均冰冻深度为163.4cm,最大可达197cm。春秋季多风,平均年大风日76天,风力最大可达12级以上。
  地震及地质构造
  白碱滩镇区位于准噶尔凹陷西北部,西准噶尔褶皱带与准噶尔地块交界部位,且位于天山地震带与阿尔泰地震带之间,处于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地段。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按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作为基本烈度考虑,白碱滩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防烈度为7度远震。按照2001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白碱滩镇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两者规定有出入。因而,镇区内重点建筑物地震设防烈度按7度设防,一般建筑物按6度设防。
  工程地质条件
  白碱滩镇地表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地层结构为第四系坡洪积粗粒物质互相沉积,沉积厚度一般为2.0~6.1m。该区内松散层由上到下依次为粉砂、碎石土、粘性土,其下多为白垩系泥岩砂岩。海拔290m以上为剥蚀残立带。290m以下为丘陵湖相平原过滤带。217国道以南为湖相沉积平原过渡带,地层比较简单,地表覆盖1—3m的碎石层,下部为泥砂岩风化或湖相沉积粘性土。局部地区为风化泥岩和湖相沉积淤泥质的交互带,岩性差异较大。地下水浸润对地基承载力会产生较大影响,总而言之,地基承载力可满足一般工程要求。
  白碱滩镇区内地下水赋存于砂砾石及基岩风化裂隙带中,地下水一般埋深在3.5m左右,局部可高达6m,属潜水型水。近年,随着绿化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已经对五中、沁园小区及其镇区内的暖气管沟等造成较大影响,对国道以南的低洼地带影响更大。
  土壤植被
  白碱滩镇区土壤土质贫瘠,为盐渍土和膨胀土。盐渍土多为粉砂类土,局部地带常年积水,盐渍化程度较高;膨胀土埋深在10m以上的泥岩风化层,属于低-强膨胀岩土。盐渍土的腐蚀性和膨胀土的膨胀性是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白碱滩镇区场土一般为中硬性场地土,217国道以北镇区的东部与西部的松散层覆盖厚度小于3m,镇区中部与国道以南地区覆盖厚度在3-9m。
  自然植被主要为碱蒿、红柳和其它耐盐碱耐旱的杂草。在居民区内近几年人工栽培一些林木以白杨、榆为主,有少量的柳、桑、白腊等树木,在地势较低处,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有自然繁生的芦苇丛。
  自然资源
  水资源主要依靠白杨河水系由管道输入调节水库,经净化处理供白碱滩镇区生产和生活需要。“引额济克”的风克干渠从镇区北部穿过,本地有部分地下水,但没有认真进行勘察水质动静储量均不清楚,有待进行详细勘察。
  白碱滩地区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除石油外,还有煤、石膏、芒硝、五棉、水晶五等矿产资源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土、沙、三等建筑材料。全区土壤分布从南到北,依次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色荒漠上。荒漠植被有梭梭柴、红柳、胡杨、沙枣以及多年生禾草和短生植物,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黄羊、野兔、野猪、狐狸、蛇、赡除及野鸡等。
  石油是主要自然资源,具有储量大,油层浅,原油质量优良等特点。储量丰富的稠油,是我国少见的宝贵资源。石油质地优良,可炼制多种航空、航天用油、最耐低温的柴油和多种润滑油、优质沥青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万人 1272.38平方公里 650204 834000 0990 查看 白碱滩区谷歌卫星地图

白碱滩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中兴路街道 0 340平方公里

----

查看 中兴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三平路街道 0 0

----

查看 三平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白碱滩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独山子区

   邮编:833600 代码:650202 区号:0992 拼音:Dushanzi Qu独山子区总面积400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南屏天山,北隔乌伊公路(312国道)与奎屯市毗邻,西邻乌苏市,东与沙湾县接壤。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50千米,距克拉玛依市区150千米。全区总面积448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20多平方千米。全区总人口7.5万余人。   独山子地名来源于区境内的独山。独山呈东西走向“一”字形,因不与其它山体相边,独立于戈壁中而得名。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中,称独山子为“玛依塔克”和“玛依套”,意思是“油山”。   区划   独山子区辖3个街道:金山路街道、西宁路街道、北村街道。境内有:独山子牧场。   金山路街道 代码:650202001   管辖范围:北京路以西;防洪渠和奎河路以北;衡山路、岳阳路以东;厂北路以南。辖7个社区:一区社区、二区社区、三区社区、四区社区、五区社区、七区社区、八区社区。   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9年4月;管辖一区、二区、四区、五区、八区等6个居委会,有6个小区。现辖7个社区。   西宁路街道 代码:650202002   管辖范围:青岛路以西;防洪渠以北;北京路以东;厂北路以南。辖5个社区:六区社区、九区社区、十区社区、十一区社区、十二区社区。   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9年4月;管辖六区、九区、十区、十一区4个居委会,有4个新村。现辖5个社区。   北村街道 代码:650202003   位于独山子区北郊。辖1个社区:新北村社区。   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6年,原辖北村居委会。现辖1个社区。   沿革   独山子区由其南端的独山(维吾尔语“玛依塔柯山”的意译;哈萨克语称“玛依套”,意为“油山”)而得名。独山子石油开采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开始引进苏联技术装备,在独山子(山)北坡形成石油工人聚居的矿区,即独山子矿区。解放后,生产迅速发展,到1953年已发展成万余人的新型城镇。1955年2月22日建立独山子矿区地方行政工作委员会。1956后改为“新疆维事尔自治区独山子镇人民委员会”(县级建制),由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   1958年克拉玛依市成立,独山子划归为克拉玛依市的1个区(县级建制)。1970年成立政企合一的矿区革命委员会。1982年6月召开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区人民政府。1984年自治区决定克拉玛依市为直辖不设区的市,撤销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成立克拉玛依市独山子镇人民政府(县级建制)。1990年自治区恢复克拉玛依市为设区的市,独山子区人民政府重新成立。   2000年,独山子区辖2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50732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金山路街道 28231 西宁路街道 21336 北村虚拟街道 1165。   经济   独山子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集炼油、化工和炼化工程建设、检维修一体化的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被列为全国八大石化基地之一。区内有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独山子润滑油厂、中联油新疆分公司和新疆第一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新-山子天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炼油化工企业,建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甲乙酮生产装置和西北地区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独山子石油开采始于1897年,1909年打出第一口工业化油井。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达成协议,联合成立独山子炼油厂,开始开发独山子油田,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并称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摇篮。1950年中苏联营,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大规模开发独山子油田。1960年加工原油121万吨,成为全国第一个突破120万吨的炼油厂。1995年,独山子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年生产能力14万吨的乙烯装置建成投产,独山子完成由单一石油炼制向炼油化工一体化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工艺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步入大型企业行列。独山子石化在全国企业五百强中占第87位、新疆30强占第2位。   现独山子石化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50多亿元,拥有60多套主体装置,具备年600万吨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00万吨配套加工能力和22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可生产9大类260多种“天山牌”炼油产品和16个系列140多个品种的“雄鹰牌”化工产品,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家、自治区空白。产品获国家金奖2种、银奖3种,省部优产品36种,“天山牌”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改善人民生活最具影响力著名品牌”。产品相继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和HSE环保体系认证,远销国内外市场。2006年,加工原油446万吨(含进口原油142万吨),生产乙烯24.7万吨、汽油55.43万吨、煤油16.72万吨、柴油225.98万吨、润滑油14.71万吨。全年出口石化产品11.86万吨。工业产品产销率98.21%。先后荣获设备管理国优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安康杯优胜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005年8月22日,总投资300多亿元的10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工程正式动工建设,举世瞩目,西部最大、国际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呼之欲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末,全区有私营企业243家、个体工商户2943户,注册资金3.41亿元。   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共同开发煤炭、石化下游产品精细加工、生物化工等项目。2006年完成落实16个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6.1亿元。   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1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5.76亿元;完成国税税收9.1亿元,地税税收1.8亿元。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39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7亿元;贷款余额20.62亿元。   独山子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在自治区经济发展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独山子一直坚持给自治区提供优价气(液化气)、优价油(农用油)等石化产品,支持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独石化生产的乙烯产品填补了自治区经济结构的空白,带动了14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自治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   独山子是在矿区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的发展,为独山子的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和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大力提高城市承载力,逐步构建现代化的城区。特别是近几年,独山子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迅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环境保护、金融保险、卫生医疗、商业服务等设施、机构健全,系统完备。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布局合理,区内街道宽阔,绿树成荫。绿地总面积730余公顷,城区绿地率40.35%、绿化覆盖率42.89%,人均公共绿地10.4平方米。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检查验收。电话装机总容量达5万门,家庭电话普及率100%。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业务人均拥有量居自治区先进行列,建有局域网,互联网进入各企事业单位及千家万户,基本实现信息化办公。现已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政通人和、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城市雏形,被誉为“西陲珠海”。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自治区最佳卫生红旗单位”、“自治区园林城区”等荣誉称号,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社会   教育。独山子具有从学前教育到硕士教育的完整格局。全区有各类学校12所、幼儿园9所;专职教师1292人(少数民族教师176人);在校学生98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2600余人),在园幼儿258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3—6岁儿童进入幼儿园达96%,全区教育普及率到100%,高考升学率达到92%以上。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第五小学被确定为国家级“电影课实验学校”,有三所学校获“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先进学校”称号;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较大发展,成人教育培训面达70%以上。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健全,设有老年大学、社区教育学校、少儿文体学校、幼儿早教基地等,建有全国第一家社区数字图书馆,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西北地区首家“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文体卫生。文化宫、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游泳馆、草坪足球场等群众文化体育场馆设施齐全,书市、网络文学大赛、综艺晚会、文化艺术节、职工运动会、社区文化广场、社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有覆盖全区的有线电视网。有自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企业报”——《独山子石化报》,有综合性医院(二甲)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与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实现了远程网上会诊。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先进文化县(区)”、“全国双拥模范城”、“自治区文明区”、“自治区科技先进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旅游   独山子是天山旅游“五点三线”黄金线路的“桥头堡”,交通便捷。312国道与217国道在此交汇,乌奎高速公路直通市区,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城区内已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设有公交线路28条,公交车辆120余辆,出租车300余辆。开通有独山子—乌鲁木齐、独山子—克拉玛依等高速快客运营线路。全区共有宾馆、招待所20多家,其中已评为二星级的3家,三星级4家,涉外宾馆3家,旅游定点单位9家,有旅行社4家。2006年共接待外地游客25.6万人次,组团外出旅游5275人次。区内有独具特色的石油工业旅游基地和新疆石油工业发祥地历史遗址,有世界罕见的泥火山泥浆喷发口等奇特的自然景观。向南20公里可直达天山腹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建有避暑山庄、度假村、滑雪场等,是夏季观光旅游、避暑和冬季游玩的绝好去处。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随着大石化、大乙烯工程的顺利开工,一座大型化、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国家级石化基地建设已拉开帷幕。独山子各族人民正以奋发有为、豪情满怀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励精图治,为实现大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一个石化工业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相应繁荣、城市环境优美、人民生活跨越小康的现代化石化工业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学校   独山子有六所小学,两所中学。   分别是:   小学:   维族学校:第一小学、第三小学   汉族学校:第四小学、第六小学、第二小学、第五小学   中学:   初中:第一中学   高中:第二中学   

克拉玛依区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北傍加依尔山,南依天山北麓,东濒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东经80°44′~86°1′、北纬44°7′~46°8′。东北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邻,东南与沙湾县相接,西部与托里县和乌苏县毗连,南边奎屯市把独山子区隔开(距市区150千米,使这个区成为克拉玛依市的一块飞地)。市人民政府驻地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公路里程313千米,飞机航程280千米。市域东西最宽距离110.3千米, 南北最长距离240.3千米,总面积773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6平方千米。总人口28.43万人。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等37个民族。其中汉族占76.6%,少数民族占23.4%(维吾尔族占14.7%)。   邮编:834000 代码:650200 区号:0990 拼音:Kelamayi Shi   地形呈斜条状,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高,东南低,绝大部分地区为戈壁滩,在海拔500米以下。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低点在艾里克湖,海拔250米左右。市区西部有加依尔山、青克斯山;北边有阿拉特山;中部、东部地形开阔平坦,向准噶尔盆地中心倾斜;南部独山子海拔1283米。主要河流有白杨河、克拉苏河、达尔布图河、玛纳斯河,独山子有奎屯河。湖泊有艾里克湖。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春秋多风是其突出的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较短,冬夏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1℃,7月平均气温27.6℃,1月平均为-16.3℃。年平均大风日数71.3天,年平均降水量108.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达3008.9毫米,无霜期225天,平均日照时数2705.6小时。   行政区划   克拉玛依区辖6个街道、1个乡:天山路街道、胜利路街道、昆仑路街道、银河路街道、金龙镇街道、五五新镇街道、小拐乡。境内有:国营牧场、牛奶场、农八师一三六团、农七师一二九团。   历史沿革   1990年1月8日,克拉玛依市由县级市升为地州级市。1991年9月,克拉玛依区人民政府成立。下设6个街道办事处,49个居委会,1个乡,1个国营牧场,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市人民政府及新疆石油管理局下属近40个相当于县级的厂处、公司、院校、所等单位设在管辖区内,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9团、130团、五五农机厂和农八师136团等4个农牧团场。全区人口17万人(含兵团团场人口4万人)。   2000年,克拉玛依区辖6个街道、1个乡:天山路街道、胜利路街道、银河路街道、昆仑路街道、金龙镇街道、五五新镇街道、小拐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4545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天山路街道 35837 胜利路街道 42761 昆仑路街道 20733 银河路街道 28394 金龙镇街道 13995 五五新镇街道 803 小拐乡 1152 克拉玛依金矿虚拟乡 1777 。  

白碱滩区

   邮编:834009 代码:650204 区号:0990 拼音:Baijiantan Qu   白碱滩区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北30千米处,北与托里县接壤,南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连接,西南是克拉玛依区,东北是乌尔禾区。东经84°57’-85°15’,北纬45°34’-45°43’。总面积127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   地形轮廓呈条形。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干燥、多风、温差大,大风、寒潮较多。年平均气温为8.4℃,历年极端高温达42.9℃,极端低温-39.5℃。年平均降水量为169毫米,蒸发量2558毫米。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日数72天。无霜期225天。   白碱滩区辖2个街道:中兴路街道、三平镇街道。   历史沿革   白碱滩区是克拉玛依油田的一个主要生产区。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日产上百吨的高产油井——193井诞生于此,193井长期以来被誉为油田的“王牌井”。从50年代的勘探开发、60年代的艰苦创业、70年代的发展,到80年代的腾飞,经过两代石油职工的艰苦奋斗,白碱滩区逐步建成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体系,城区建设、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1982年设立白碱滩区政权机关,1984年撤销。1991年8月恢复组建设立白碱滩区,辖2个自然镇(白碱滩镇、三平镇),共有16个新村,26个居民委员会。   1998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2633人;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回、苗、满、壮、锡伯等27个民族;汉族人口4816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6.9%;少数民族人口1446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对23.1%。   2000年,白碱滩区辖2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4297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中兴路街道 46724 三平镇街道 17573   开发简史   石油是白碱滩区的主要自然资源,石油储量大,质地优良,可炼制多种航空、航天用油、最耐低温的柴油和多种润滑油、优质沥青等。除石油外,还有煤、石膏、芒硝、石棉、水晶石等矿产资源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土、沙、三等建筑材料。全区土壤分布从南到北,依次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色荒漠上。荒漠植被有梭梭柴、红柳、胡杨、沙枣以及多年生禾草和短生植物,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黄羊、野兔、野猪、狐狸、蛇、蟾蜍及野鸡等。   白碱滩区在解放前是一片戈壁荒滩,低洼处常年积水,到处长满芦苇、灌水,常有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出没,游牧到此的牧民根据这里的地理环境,曾取名“结然·布拉克”,意为黄羊聚集的地方。后来又有人起名“白水滩”,意思是这荒滩上有水。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见遍地是茫茫盐碱,于是又取名“白碱滩”,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82年设立白碱滩区政权机关,1984年被撤销,1991年8月恢复组建设立白碱滩区辖2个自然镇(白碱滩镇、三平镇),辖区新疆石油管理局二级企事业单位有:钻井公司、采油二厂、采油三厂、试油处、电厂、新疆石油高级技工学校、地质录井公司;二级半单位有: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二运输公司、局房产一分公司、白碱滩职工医院。大队级单位有:供水大队、供热分公司、通讯站。驻区企事业单位有:新疆兵团五建一分公司、白碱滩道班等。全区共有16个新村,26个居民委员会。   白碱滩区的人口数量随着油田生产和城区建设而不断增加,1998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2633人,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回、苗、满、壮、锡伯等27个民族。汉族人口4816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6.9%;少数民族人口1446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对23.1%。   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是白碱滩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行业有钻井、采油、试油、电力等,其他行业都是围绕石油生产和服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56年,白碱滩油田开始大规模开发,数千名满怀豪情壮志的开拓者迅速汇集到这片荒凉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开发初期,这里没有房屋,从领导到工人都住帐篷和自挖自建的地窝子。沙漠边缘的气候,冬季天寒地冻,夏季酷暑难耐,油田饮用水十分紧张,实行定量供应。老一代建设者克服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等困难,战天斗地,奋发拼搏,夜以继日地献身油田建设。1960年,全区生产原油123.4万吨,占克拉玛依油田总原油产量160万吨的77.15%,是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生产区。   经过60年代的全面调整,白碱滩区境内油田走上了管理开发、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道路。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新的储油区块陆续投入开发,原油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5年,原油产量为308万吨;1987年,年产量达到361.4万吨;到1998年,白碱滩区境内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8200万吨。   1993年以来的5年,是白碱滩区石油工业大发展的5年。境内各石油单位在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坚持把油气勘探开发和原油生产摆在首位,石油工业迅猛发展。 1993—1998年全区累计完成原油产量 1517万吨, 1998年为217万吨;钻井进尺474万米, 1998年为 80万米;发电量 46亿千瓦小时, 1998年为8亿千瓦小时;试油层1064层,N98年为220层。   白碱滩区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等,都曾亲临白碱滩视察,极大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石油职工开拓进取,奋发拼搏,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经济发展   白碱滩区地方经济起步于50年代后期,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有农副业、饮食服务、运输、建筑、建材、木器、装璜等轻工业。   1991年,区政府成立后,在资金和政策上对地方工业予以大力扶持,相继建成一些地方工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由辖区各石油单位多种经营企业、区属企业、驻区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组成的地方经济体系。全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坚持以辖区各石油单位多种经营企业为主体和骨干,在依托石油、服务于石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地方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1991-1998年,累计完成地方经营总产值19.7亿元,1998年为5.03亿元,比1991年增长7.98倍。   区政府利用有限的资金,遵循市场客观经济规律,不失时机地发展和新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工业企业,艰难中起步,困境中发展,形成一些富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1992-1998年区属企业累计实现经营产值l.16亿元,1998年为0.36亿元,比 1991年增长 6.2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对搞活流通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壮大第三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8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业户 1803户,私营企业 22家,注册资金 5629万元,分别比 1991年增长4.05倍、6.3倍和3.54倍。由于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2年的1.07亿元提高到1998年的3.04亿元,年均增长26.3%。   白碱滩区农牧渔业受水利资源、草场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及所占比重较小,仅有石油单位办的农副业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是蔬菜,畜牧及养殖业有马、牛、羊、猪、鸡、鱼等。   城区建设   白碱滩区的城区建设是随着油田开发建设起步的。60年代油田开发初期,在茫茫的戈壁滩上除了一口口油井之外,没有一间房屋,住的是帐篷和地窝子,条件艰苦,冬季狂风席卷着大雪,夏季蚊蝇牛莽成阵。1965年,辖区各石油单位建起土木结构的简易平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公用的文化娱乐等设施随之逐步完善,白碱滩、三平镇居民 95%以上都住进了楼房,邮电、金融、商业、服务业网点和文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有医院、保健站、卫生所和卫生防疫站,教育机构有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体育设施有篮球场、排球场及体育馆等,1997年又建成全疆第一流的游泳馆。   1991年8月,针对城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区委、人大、政府制订“治理一大公害、完善一条街道、繁荣一个中心”的环境治理和城区建设的三大奋斗目标,1997年9月完成苇湖塘北侧治理工程,在臭水塘上建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文化公园——一信心园。在市政府的支持和辖区各石油单位的协助配合下,区政府对三环商贸中心地段进行改造,把白碱滩镇的三大石油企业(即钻井公司、采油二厂、克拉玛依电厂)联为一体;对中兴街“卡脖子”地段道路进行了拓宽和改造,从而使白碱滩镇城区化雏型逐渐形成。从1992年至1998年,区政府大胆地采取公开集资的方式,建起三环商贸中心和三环批发市场,使三环这个“三不管”地带,成为全区商品交易、文化娱乐和交通运输中心。通过5年多努力,城区建设三大目标基本实现。   1992年以来,全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1项,投资额350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40平方千米,园林绿化面积11.3公顷,全区已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网络,污水处理率达 90%,环境质量逐年好转。   白碱滩区交通比较便利,217国道阿(勒泰)——独(山子)——库(车)公路纵贯全区,并与油田生产区公路相连接,形成公路网络。白碱滩区每天有定时班车和出租车来往于克拉玛依市各区、乡。区客运站设有通往石河子、独山子、奎屯、阿勒泰等地的班车,客运站还设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火车票、飞机票代售处等。   白碱滩区的邮电通讯行业由区邮电系统和油田通讯网两部分组成。1998年末,邮电部门开办的主要邮政业务有:函件、包裹、汇兑、储蓄、报刊发行及集邮等;电信业务有: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电报及国际报话。截止1998年末,全区程控电话拥有量 1.2万门。油田专用通讯网担负着对石油生产的指挥、信息交流及通讯联络任务,成为石油生产统一指挥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保证。   白碱滩区科技工作以石油工业为中心,科技兴区事业发展迅速,科技力量雄厚,全区共有科研单位7个,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科技人员196人,科技工作者4154人,辖区各石油单位都设有科技管理部门。1997年6月,白碱滩区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   白碱滩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族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0“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木开”思想深入人心。   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收入日益增长, 1998年,居民人均年收入为 8231元,比 1964年增长 19倍。消费结构发生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后,居民在吃、穿、用等消费方面从简单的满足于吃饱穿暖,发展到吃讲营养,穿讲时髦,用讲档次品牌。贵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增长,从1985年开始,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组合音响等增长速度很快。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一批批居民住进了“三通”(通电、通气、上下水)平房和住宅楼。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1998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7600元,比1957年的150元增长49倍。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白碱滩镇位于扎依尔山麓的洪积扇前缘,西北方向是起伏的扎依尔山,山南坡较为平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坡降为2.2%,平均海拔310m。北面为山前坡地,南面为洼地,东西两侧为山前丘陵地。北部高程约为350m,南部约为265m。北部山脊最高点在西端的青克斯峰,海拔1100m,向东北延伸逐渐降低,最东端海拔700m。山南部较为平缓,从山脊到山脚平均每千米下降20—22m,逐次以每千米10—13m的坡度逐渐倾没于戈壁之中。镇区内地势较复杂,北面为山坡,镇中有一条泄洪沟,局部地区起伏较大,例如13中北部的地势起伏较大,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坡度变化不大,地形起伏较小的地段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地形起伏大的用地,必须进行改造才能作为建设用地,相对投资较大。   气候条件   白碱滩区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为102.6mm,6-8月时有暴雨,年平均蒸发量3445.5mm。年平均温差与日温差较大,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为8.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9℃,极端最低气温-35.9℃。平均无霜期190天,平均冰冻深度为163.4cm,最大可达197cm。春秋季多风,平均年大风日76天,风力最大可达12级以上。   地震及地质构造   白碱滩镇区位于准噶尔凹陷西北部,西准噶尔褶皱带与准噶尔地块交界部位,且位于天山地震带与阿尔泰地震带之间,处于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地段。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按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作为基本烈度考虑,白碱滩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防烈度为7度远震。按照2001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白碱滩镇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两者规定有出入。因而,镇区内重点建筑物地震设防烈度按7度设防,一般建筑物按6度设防。   工程地质条件   白碱滩镇地表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地层结构为第四系坡洪积粗粒物质互相沉积,沉积厚度一般为2.0~6.1m。该区内松散层由上到下依次为粉砂、碎石土、粘性土,其下多为白垩系泥岩砂岩。海拔290m以上为剥蚀残立带。290m以下为丘陵湖相平原过滤带。217国道以南为湖相沉积平原过渡带,地层比较简单,地表覆盖1—3m的碎石层,下部为泥砂岩风化或湖相沉积粘性土。局部地区为风化泥岩和湖相沉积淤泥质的交互带,岩性差异较大。地下水浸润对地基承载力会产生较大影响,总而言之,地基承载力可满足一般工程要求。   白碱滩镇区内地下水赋存于砂砾石及基岩风化裂隙带中,地下水一般埋深在3.5m左右,局部可高达6m,属潜水型水。近年,随着绿化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已经对五中、沁园小区及其镇区内的暖气管沟等造成较大影响,对国道以南的低洼地带影响更大。   土壤植被   白碱滩镇区土壤土质贫瘠,为盐渍土和膨胀土。盐渍土多为粉砂类土,局部地带常年积水,盐渍化程度较高;膨胀土埋深在10m以上的泥岩风化层,属于低-强膨胀岩土。盐渍土的腐蚀性和膨胀土的膨胀性是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白碱滩镇区场土一般为中硬性场地土,217国道以北镇区的东部与西部的松散层覆盖厚度小于3m,镇区中部与国道以南地区覆盖厚度在3-9m。   自然植被主要为碱蒿、红柳和其它耐盐碱耐旱的杂草。在居民区内近几年人工栽培一些林木以白杨、榆为主,有少量的柳、桑、白腊等树木,在地势较低处,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有自然繁生的芦苇丛。   自然资源   水资源主要依靠白杨河水系由管道输入调节水库,经净化处理供白碱滩镇区生产和生活需要。“引额济克”的风克干渠从镇区北部穿过,本地有部分地下水,但没有认真进行勘察水质动静储量均不清楚,有待进行详细勘察。   白碱滩地区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除石油外,还有煤、石膏、芒硝、五棉、水晶五等矿产资源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土、沙、三等建筑材料。全区土壤分布从南到北,依次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色荒漠上。荒漠植被有梭梭柴、红柳、胡杨、沙枣以及多年生禾草和短生植物,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黄羊、野兔、野猪、狐狸、蛇、赡除及野鸡等。   石油是主要自然资源,具有储量大,油层浅,原油质量优良等特点。储量丰富的稠油,是我国少见的宝贵资源。石油质地优良,可炼制多种航空、航天用油、最耐低温的柴油和多种润滑油、优质沥青等。   

乌尔禾区

    乌尔禾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东北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接壤,西与托里县交接,西南与白碱滩区毗邻。总面积2229.32平方千米。总人口1万人(2004年)。有汉、蒙古、哈萨克、维吾尔、回族等20个民族。   邮编:834014 代码:650205 区号:0990 拼音:Wu"erhe Qu。乌尔禾区辖1个街道、1个乡:柳树街道、乌尔禾乡。境内有:兵团一三七团。   地势基本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水资源主要有白杨河、克拉苏河和达尔布都河,以及白杨河水库、黄羊泉水库和风城高库3座水库。属大陆性气候。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   历史沿革   “乌尔禾”是蒙古语“套子”之意。据考查,这里从前草木丛生,有许多野生动物,当地蒙族牧民用下套子的办法来猎取野生动物,所以把这一带叫做“乌尔禾”。1958年前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一个乡,1958年划归克拉玛依市,设有乌尔禾办事处。1982年2月设立乌尔禾区。   2000年,乌尔禾区辖1个街道、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9751人,其中:百口泉街道 6781人、乌尔禾乡 2970人。   街道乡镇   柳树街道 代码:650205001    位于乌尔禾区百口泉采油厂区。辖2个社区:百口泉社区、柳园社区,有4个新村。   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87年。原辖2个居委会:百口泉居委会、乌尔禾区政府居委会。现辖2个社区。   乌尔禾乡 代码:650205200    位于乌尔禾西北3千米处,乡政府驻地在查干草村和哈克村之间,总面积23.8平方千米。辖2个村委会:查干草村、哈克村。   1994年底,辖2个村委会,有3个自然村,即查干草村、哈克村、湖滨村(湖滨村为当时交乡使用的石油局农副业基地,无固定居民);全乡人口为1244人,其中查于草村625人,哈尔村619人;蒙古族约占全乡总人口的50%。   兵团一三七团 代码:650205400   百口泉(自然镇)   百口泉,是由蒙古语“傲东布拉克(星星泉)”意译而来,后演变为百口泉,隶属于乌尔禾地区管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西南30千米处,黄羊泉附近。70年代以来,随着百口泉油田的开发,发展成为新兴石油工业城镇,为新疆石油管理局百口泉采油厂驻地。百口泉是克拉玛依市的主要水源地。   百口泉,早在先秦至宋代,先后属于塞种人、乌孙、突厥、回鹘等古老民族的游牧地。明代,百口泉为蒙古准噶尔呼拉玛部游牧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政府在玛纳斯河流域设绥来县,百口泉在绥来县境内,但行政上属于和布克赛尔亲王府管辖。民国38年(1949年),新疆的行政区划调整,百口泉划归托里县。   1958年由托里县划归克拉玛依市管辖;同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在此建立起农副业基地。1959年4月12日发现百口泉油田。1979年3月,百口泉油田开发大会战拉开序幕;同年6月10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在百口泉建立采油厂,名为百口泉采油厂,百口泉镇的雏形已形成。   1984年2月,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在百口泉设立办事处,属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和百日泉采油厂共管。1994年,有居民5730人,有4个新村、2个居委会。   风景旅游   魔鬼城   朝阳下的魔鬼城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   魔鬼城呈西北—东西走向,长宽约在5公里以上,方圆约10平方公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据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称它为“戈壁台地”。   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远眺风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千百万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地面形成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石层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有的呲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危台高耸,垛蝶分明,形似古堡;这里似亭台楼阁,檐顶宛然;那里象宏伟宫殿,傲然挺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满着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遗珠,更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风城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每当风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离。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匠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如狼嗥虎啸,鬼哭神号,若在月光惨淡的夜晚,四周肃索,情形更为恐怖。   魔鬼城一带,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沥青和深层地下石油。   新疆的魔鬼城除了上述的乌尔禾魔鬼城还有奇台魔鬼城.它位于奇台县的西北方向.从县城出发,沿着通向北山煤矿的公路走90公里,经过边防站再前行3公里后,转入去青河方向便道,约60公里的路程后进入将军戈壁,再经过50公里的颠簸才能到达.它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青壮年"雅丹群组成.      另外,还有两处魔鬼城,一处位于奇台将军戈壁北沿,另一处是吉木萨尔北部的五彩城。   交通   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后,到明圆(克拉玛依在乌鲁木齐的办事处)坐车,需要4个小时左右既可到达克拉玛依,班车每小时一趟发往克拉玛依,票价为91元。   方法一:从克拉玛依坐班车到达乌尔禾后,从当地坐专车前往魔鬼城旅游。   方法二:在克拉玛依选择合适的旅行社,进行魔鬼城1-2日游。   油砂山      在乌尔禾后山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交接处有一断层山脉,是造山运动过程中山体相互挤压、相互抬升形成的。强烈的地壳运动,造成地下油层沿着断裂处外溢,渗出地面形成20多平方公里的裸露油层地貌。其中,可开采利用的有8平方公里。到了油砂山,犹如亲眼看了一本石油形成教科书,使人对石油的生成有了直观的了解。   原始胡杨林      胡杨林胡杨林是大自然的一个伟大创造,正如在荒漠生态中创造了骆驼这种特型动物一样,也创造了胡杨林这种特型植物。它抗热,抗寒,抗风,抗沙,抗碱,抗旱,抗瘠,是中亚腹地荒漠中唯一的乔木,是演化在干旱地区的一种奇特的森林类型。   克拉玛依的胡杨林主要分布在百口泉、乌尔禾、和距市区30多公里的小拐地区。   克拉玛依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量极少,蒸发量极大,胡杨林虽然生活在这种地区,但本性不是旱性植物,它需要水。需要两种水:地表水帮助它种子萌发;地下水帮助它成长。胡杨林5月开花,8月种子成熟。胡杨由于根系特别发达,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6米,它们便可以生存下去;如果地下水源丰富,胡杨便生长旺盛,最高可达30米,最大三人合抱不拢,成为荒漠中罕见的威武雄壮的森林。当地老百姓形容它们是“三千岁”:“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作为胡杨个体,虽然达不到这么长的年限,但作为一种森林群落和生态系统,确是起着千万年防沙固沙的巨大作用。   白杨河大峡谷   峡谷位于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境内,位于乌尔禾街区西侧,217国道跨越河谷。接待点位于乌尔禾西侧,直线距17千米。   从白杨河水库至乌尔禾的河段近东西走向,长24千米,一般宽400米左右,最窄约200米,最宽约600米,两侧河岸陡峭,高约20~30。河谷中水面宽约5~10米,深约50厘米,河水多曲流,沿谷地蜿蜒而下。水流两侧是茂密的胡杨林,主要树种有胡杨、银灰杨、毛柳、尖果沙枣,灌木有铃铛刺、蔷薇、柳。白刺等,草类繁多,多为禾本科和豆科属种,如芨芨草、苦豆子、甘草等,植被盖度可达60%左右。胡杨是新疆古老和珍奇的树种之一,是荒漠中河岸林的优势树种,具有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树型与一般杨树的大不一样,树干粗壮而多分支,树叶有柳叶型和椭圆型两种,树冠宽圆,成年的胡杨给人以苍劲挺拔的感觉。白杨河谷地中的胡杨、乔木类树种占90%以上,树高6~10米,胸径20~30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河谷两岸壁上是白垩系浅褐红色泥岩和砂岩。白杨河发源于准葛尔西部山地的乌尔喀什尔山,全长170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最终流入艾里克湖。上述白杨河谷地是河谷林最为茂密的河段,景色优美。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河谷地林木茂密,河水蜿蜒,夏季气温明显低于周围地域,是休闲、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白碱滩区特产大全




白碱滩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