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海西州 >> 德令哈市 >> 河西街道

河西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河西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河西街道简介

  河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于2002年7月筹备组建,同年11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工委、办事处设置有:纪委、综治委、人大联络处、综治办、武装部、信访办、工会、妇联、团工委、劳动保障事务所、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河西街道办事处消费者协会分会、党政办公室、城管绿化办公室、农村事务管理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等机构。工委、办事处现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领导职数5名、公务员编制10名(含领导)、事业编制9名、其他工作人员5名。通过改革试点工作,合并了原宗务隆乡白水河村等五个农业村。目前,河西街道辖区总人口19107人,下辖5个社区居委会、5个农业行政村,现有农户967户3925人,耕地面积4645.68亩,人均耕地1.1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有居民4702户15182人,其中:流动人口3251人。全辖区共有21个党(总)支部,现有党员402名,其中农民党员100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万人 ·德令哈市旅游·德令哈市特产·德令哈市十大特产·德令哈市十景 632802001 817000 -- 查看 河西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河西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白水河村 ·德令哈市旅游·德令哈市特产·德令哈市十大特产·德令哈市十景 0

----

查看 白水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西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河西街道

  河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于2002年7月筹备组建,同年11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工委、办事处设置有:纪委、综治委、人大联络处、综治办、武装部、信访办、工会、妇联、团工委、劳动保障事务所、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河西街道办事处消费者协会分会、党政办公室、城管绿化办公室、农村事务管理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等机构。工委、办事处现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领导职数5名、公务员编制10名(含领导)、事业编制9名、其他工作人员5名。通过改革试点工作,合并了原宗务隆乡白水河村等五个农业村。目前,河西街道辖区总人口19107人,下辖5个社区居委会、5个农业行政村,现有农户967户3925人,耕地面积4645.68亩,人均耕地1.1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有居民4702户15182人,其中:流动人口3251人。全辖区共有21个党(总)支部,现有党员402名,其中农民党员100名。   

河东街道

  河东街道办事处于2002年11月成立,位于德令哈市长江路16号,辖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 东以蓄集乡接壤,南以尕海镇接壤,西至巴音河、北至黑石山水库。辖长江路、滨河路、祁连路、乌兰路4个社区居委会,红光和东山2个行政村。辖区内共有139个行政、企事业、驻区军(警)及社会团体,有蒙、藏、回、东乡、土等多个民族,总人口5540户、16716人,其中城镇5002户、14366人,农村538户、2350人。街道工委有15个党(总)支部,共有党员364人。主要担负着辖区内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    辖区内有购物中心、商场、中心广场、医院、学校、图书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所、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场所,为广大居民群众学习、购物、休闲、就医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农村有耕地面积1756亩,蔬菜大棚363座。其中东山村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蔬菜种植协会的作用,积极试种新品种,如今已能够种植草莓、油桃等30余种蔬菜、菌类、水果, 2005年通过了青海省“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地的认证。红光村依托城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被市民称为“的士村”。    辖区景点众多,如西海公园里面树木茂密,景色宜人,已成为了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2004年建成的民族团结进步塔,气势雄伟,极具民族风格,不仅展示了海西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也是我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建的体育场设施完善,承办过庆祝海西州建州50周年的开幕式,如今成为全市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心花苑广场上的灯光音乐喷泉吸引着众多市民,尤其夜晚,彩灯绚丽,景色迷人,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火车站街道

  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工委、办事处成立于2002年7月,辖区总面积5.7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445户、10015人,其中:流动人口436户、2022人。驻区行政企事业单位25个,其中:学校3所、大型企业4家、行政单位2个、事业单位5个 。工委下属2个党委、1个总支部、16个党支部,党员241名,其中:蒙古族36人、藏族8人、回族5人、撒拉族1人、土族2人、满族1人。下岗失业人员123人,98人领取就业优惠证,低保户360户、897人,个体工商户47户。   办事处在编人员9名,其中公务员6人,事业编制的3人;9名在编人员的平均年龄38岁;1名在职研究生,本科3名,大专3名,中专1名,高中1名;藏族2人,蒙古族4人,汉族3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4名,平均年龄37.2岁数。   所辖3个社区居委会共有人员编制11名,其中都兰路社区4名,工业园社区4名,黄河路社区3名,平均年龄37.7岁,少数民族干部5名,占本单位总编人员的55.6%,公益性岗位人员9名。   下辖基层党组织9个,其中非公有制企业4个,分别是青海碱业党委、海西化建党委、蒙西-支、海西顺达物流有限公司党支部;机关及社区支部5个,分别是机关支部、黄河路社区支部、工业园社区支部、都兰路社区支部、德蓄党支部。党员共计241人,其中女党员60人,少数民族党员52人。    工委、办事处成立以来,为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按上级要求,组织成立了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妇女联合会、治安联防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计生协会、低保评审委员会、帮教调解组织和劳动保障工作站等组织。   

尕海镇

   尕海镇1956年前属蓄集乡 1957年建郭里木乡 1958年改为郭里木公社 1984年改为郭里木乡。2001年撤销郭里木乡 设立并命名为尕海镇。   地理位置。尕海镇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市工业园区东南18公里处。东北与畜集乡为邻,西邻柯鲁柯镇,南与乌兰县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平原丘陵占全境95%,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7°20"""",北纬37°12""""。   自然条件。尕海镇辖区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镇区海拔287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地区,日照充足,干旱少雨,冬寒夏凉,年均气温3.8℃,平均最低气温-11.1℃,平均最高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仅12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439毫米,相对湿度34.7%。   社会经济现状。尕海镇现辖9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社区居委会,其中农业村7个,牧业村2个;总人口共6425人,其中流动人口1300人,是一个农牧业结合的乡镇。现有耕地面积15845亩,主种纯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等作物。2009年全镇各类牲畜存栏数为48089只(头),仔畜繁育24420只(头),成活率为90.2%,羊毛、羊绒产量分别为31.5吨和146.78公斤。2009年我镇农牧业生产总值4310.11万元,其中农业2872.98万元,牧业1437.13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3356.58元,其中农业人均收入3013元,牧业人均收入6780元。   镇政府情况简介:镇政府内设农牧业经济中心、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全镇共19个公务员编制,其中8个管理性岗位;10个事业编制;现有工作人员42名,其中党员24名。   

怀头他拉镇

  怀头他拉镇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海西州西北部,德令哈市的西部,东经96°44′19.01 ″,北纬37°21′34.91 ″。北接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南靠都兰县,西邻大柴旦行委,东连柯鲁克镇。镇政府驻地离德令哈市55公里。气候属高原干旱类型,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水量90.1毫米,无霜期97天左右。    “怀头他拉”乃蒙古语,意为“西南的庄稼地”,1956年建乡,1999年撤乡建镇。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镇辖五个行政村(其中三个农业村,两个牧业村)。全镇总户数772户,总人口3031人,有汉、蒙、藏、回、土等民族,少数民族人数479人。全镇总播种面积8163亩,草场面积44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4万亩。   全镇共有8个党支部,下辖5个村支部,学区、机关支部2个,社区综合支部1各,农牧民党员129名,妇女党员52人,少数民族党员87名,全镇机关干部45名(其中女10名,少数民族14名,科级领导干部6名)。共有村“两委”班子成员25名,其中村党支部书记5名,村委会主任5名,其他村干部15名,全镇设有基层纪委1个。   境内有铜、铅、硼砂等矿点,雅沙图盛产沙金。还拥有丰富的雪莲、麻黄、石羊、黄羊、雪豹等数十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柯鲁柯湖、外星人遗址、他拉岩画等景点   

柯鲁柯镇

  柯鲁柯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柯鲁柯镇位于德令哈市区以西13公里处,为海西第二大镇,德令哈第一大镇。柯鲁柯为蒙古语,意为“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是德令哈西部和315线上的一个重镇,东与蓄集乡、尕海镇毗邻,南与都兰县接壤,北与甘肃省肃北县相连,西与怀头他拉镇相接。总面积6125平方公里,总人口14695人,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5.2万亩,草场总面积20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99万亩。辖区有汉、蒙、藏、回、土、满等19个民族,是一个农牧结合镇。   1725年~1949年,该地为蒙古族和硕特部北右翼末旗(俗称柯鲁沟扎萨旗)戈壁陶海(佐领)驻牧地。1939年国民政府在戈壁设立通新设治局。建国后,1956年设戈壁乡,1958年改为戈壁人民公社,1984年复改为戈壁乡。1995年辖德令哈、乌兰干沟、茶汉沙、克鲁诺尔、陶生诺尔5个村民委员会、9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2006年3月撤乡建镇,并将原尕海镇民兴、民乐、平原三个农业村划我镇管辖范围后,现辖花土、希望、民兴、民乐、平原、乌兰干沟、连湖、安康、新秀、金原、德令哈11个农业村,克鲁诺尔、茶汉沙、陶生诺尔3个牧业村和德新路居委会。   柯鲁柯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柯鲁柯镇地形狭长,北高南低。北部为山地丘陵,约占全境3/5。野牛脊山、奥格图尔乌兰山雄居北部,宗务隆山横穿中部,南部为平原和沼泽地带,为柯鲁柯镇的小块农业区。柯鲁柯镇属高原干旱区。年平均气温2.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一13.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82.4毫米。年光照时数3353小时,无霜期80天左右,北部山区没有绝对无霜期,海拔4500米以上的峰峦终年冰雪覆盖。境内有煤、云母、金、铜、铅、镍等矿产。还有丰富的野牦牛、雪豹、岩羊、黄羊、雪鸡和沙棘、枸杞等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位于境内的柯鲁克湖为淡水湖,水面约1753.3公顷,盛产草鱼、鲤鱼、闸蟹、虾等20余种水产品,是海西州渔业养殖基地,也是国内外客商旅游的好去处。镇以北有美丽的哈拉湖自然景观。   

柴旦镇

  柴旦镇,又作大柴旦镇,是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下辖的一个镇,面积3.1万平方公里,人口5510人(包括鱼卡乡,2000年)。   1960年设立大柴旦市,1964年降格为镇,1992年升格为行政委员会,次年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划分为大柴旦和锡铁山两个镇和鱼卡乡。2005年,鱼卡乡又并入柴旦镇。   该镇经济以矿业为主,下辖绿草山、大煤沟、花海子、马海等矿区,以及小柴旦、马海两个牧民委员会。   

锡铁山镇

  锡铁山镇是国家级企业锡铁山矿务局所在地。1993年建镇。   锡铁山镇位于大柴旦行委辖区东南部,距行委驻地60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约0.3万平方千米。地处高山、沟谷地。主要矿藏为铅锌。工业以采矿为主。   锡铁山,最值得赞叹的,是它的富饶。经过勘探表明。锡铁山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铅、锌、锡、铜、金、银、锑、钼、锗、镓等十多种有色金属,其中铅锌的储量最大,约有几百万吨,而且品位很高,平均在25%以上。晶莹的矿石,有的乌黑,有的锃亮,有的金黄。如今,当你来到锡铁山,走进坑道纵横的山洞时,就会看见洞壁的矿石,在明亮的灯光下闪耀着奇异的光彩,仿佛走进了一座藏满珍宝的宫殿,叫人眼花缭乱。 锡铁山,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已被发现,并加以开采,迄今山中的石壁上还残留着“咸丰十一年钻局”的字样。正式开发是1958年。以后,随着柴达木的开发建设,锡铁山被列入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现在已基本建成为年产矿石百万吨的大型选矿厂,每年可向国家提供铅、锌近10万吨和相当数量的黄金、白银及稀有金属。   2名胜编辑锡铁山雄伟壮观,在地质上属于壮年期。整个山脉东西长而南北窄,总面积约14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3300米以上,其主峰海拔高达4000米,峰顶直刺蓝天。锡铁山,山高沟深,崖峭壁陡,岩石裸露,整个山脉没有肥沃的土质覆盖,也没有花草树木生长,就连它的四周,也都是茫茫的戈壁和干旱的荒原,因此给人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其实,这正是它不同凡响之处。锡铁山的山峦,有的呈褐红色,有的呈赭紫色,有的呈墨绿色。那红色的、绿色的、青色的岩石,在灿烂的阳光下,闪闪烁烁,仿佛有人给它绰约的身姿坡上了色彩斑斓的衣衫。盛夏季节,锡铁山地表温度高达40─50℃。炽热的阳光晒得岩石发烫,大地如蒸。这时,遥望山峦,但见岚光波影,熠熠闪闪,山中闪出一片片葱郁茂密的树林,苍翠欲滴,引人入胜。这种大山里的“海市蜃楼”,是世间少有的自然景观   

冷湖镇

  冷湖镇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东临大柴旦行政区,西接茫崖行政区,北连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西北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接壤,是柴达木盆地通疆入甘的重要门户。   镇区沿革 冷湖镇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以石油和盐湖资源为主的工矿区。境内有一呼通诺尔湖(维吾尔族语),意译为:异常冰冷的湖水而得名。无农牧业,为纯工矿区。    到2007年底,总户籍人口为2.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000余人。现有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   人口面积   自然特征 冷湖镇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深居内陆,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多风,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2800米,年均气温2.6℃,极端最高气温34.2℃,极端最低气温34.3℃。年降水量17.8毫米,年蒸发量3137.3毫米,每年9月至次年5月为多风季节,最大风可达10级,多为西北或西北风。   资源特点 冷湖镇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共计22种,占全州已探明矿种的26%;已探明储量的12种。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冷湖镇三号、四号、五号矿区。芒硝储量占全州储量的90%以上;石盐占全州储量的24%;氯化钾主要集中在马海湖、大盐滩、钾镁湖三个工业矿区;氯化锂占全州储量的12.85,铁矿占全州储量的2%,煤、铜、金等矿产也有一定储量。   人居生活 2007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8亿元,在职干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发放率为100%。   工 业 有工业企业6家,各企业以生产氯化钾为主,已初步形成年产40万吨氯化钾的生产能力。   财税金融 2007年全镇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   商贸投资 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67个,从业人员190余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9万元。   非公有制经济 到2007年底,非公有制经济注册21家,固定资产1.17亿元。完成工业现价产值7.4亿元。   交通通讯 境内交通畅通,当黄公路穿镇经过,分别与国道215线和315线相连。全镇程控电话装机500门,有移动、联通营业网点各1家,手机用户达580多户。城镇电话普及率达到每100人33部。   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   电力建设 有柴油、天燃气发电厂1座(归属青海油田冷湖油田管理处),能满足全镇生产生活基本需要。   文化教育 设有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等文化机构。有广播电视机构1家,各居民区和矿区均已开通有线和无线电视,传输节目达到40套。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在校学生约130余人,小学中学的入学率达100%,“两基”目标达到100%。   体育卫生 冷湖镇体育事业起步较晚,正处于缓慢发展阶段。有医疗机构1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6.6人,每千人拥有病床0.8张。拥有X光机、B超心电仪、呼吸机等医疗设备。有公共卫生机构1家、人员6人,主要开展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科技普及 科普工作主要由社会发展局承担,目前科普工作主要采用广播、宣传栏、印发科普读物等方式,无专职科技人员。   环境绿化 镇区园林绿化工作近年有一定发展,绿化面积近400平方米。自1999以来,共植树7000余株。   人文自然景观 境内的雅丹地貌以其特有的神奇诡异著称于省州,是冷湖镇一外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   

花土沟镇

  花土沟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呈峰叠的阿尔金山雄峙其北,白雪皑皑的阿喀祁漫塔格山高耸其西南,形成山盆相间的地形格局。除北部阿哈提山、西南部阿喀祁漫塔格山海拔高度在3800米以上外,约占全镇总面积80%的盆地区海拔高度在2689-3800米之间。且荒漠戈壁和流动沙丘占全镇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全镇生态异常脆弱,无自然植被分布和覆盖,只在城镇内有少部分人工绿化林及园林。   花土沟镇属于大陆荒漠区气候类型。风多雨少、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是其主要特征,也是环境艰苦、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年平均气温3.8℃,最热天气为7月份,平均18.5℃,极端最高气温30.6℃,最冷天气为1月,平均气温-12.4℃,极端最低气温-25.3℃。年降雨量44毫米,相对湿度30%,年大风天气为125天以上,多为西北风,多为8级以上大风,年平均风速3.1米/秒,最大风速22.3米/秒,年日照时数3173.2小时,日照率72%,无霜期为90天。   2自然资源编辑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初步探明的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铅、锌、金、银、锂、锶、磷、钾、镁、盐、硼、芒硝、蛇纹岩、石膏、石棉、滑石、石灰岩、粘土、水晶、云母等。其中,天青石储量为1592.9万吨,占世界的66%。石油、天然气、钾盐、芒硝储量也非常丰富,其它如金、银、锂、锌等在全省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野牦牛、野骆驼、野马、雪豹、藏羚羊、野驴(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和棕熊、黄羊、岩羊、猞猁、藏雪鸡(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等110多种野生动物,锁阳、甘草、麻黄、大黄、枸杞、雪莲、蒲草、苇根、沙柳、沙棘、高山柳等250多种野生植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成了花土沟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河流有阿拉尔河,发源于西南山前的潜流地,年平均径流量总计9290立方米。有大小湖泊10余个,较大的咸水湖有尕斯湖和茫崖湖。尕斯草原是政区内最大的天然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质牧场。   历史沿革编辑汉代,羌族在此居住,曾建立婼羌国。西晋时,为吐谷浑属地。隋大业五年(600年),隶属鄯善郡。唐龙溯三年(663年)后,属吐蕃国辖地。宋代,为撒里畏兀儿属地。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后,属蒙古族诸部辖地。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为青海蒙古族左翼盟和硕特部西右中旗(俗称台吉乃旗)尕斯陶海牧地。民国35年(1946年),属都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隶属茫崖工委、茫崖镇。1984年12月26日,青海省正式批复设立花土沟镇,1985年3月1日成立花土沟镇。   4建制人口编辑花土沟镇下辖岗茨、代尔森、莫合尔布鲁克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5年底,全镇常住人口为29796人(其中牧业人口为247人),分汉、蒙、藏、回、撒拉、土、满、东乡、维吾尔等17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4.5%。人口主要集中于城镇,其它地方多荒无人烟,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另有流动人口约7000人。花土沟镇是茫崖行政委员会驻地,不但是青海油田的主要生产、生活基地,也是茫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花土沟有青海石油管理局西部指挥部和钻井工程处、油建工程处、地质测井处、运输处、采油厂、通信公司等二级厂、处的指挥系统、生活后勤服务机构。学校、医院、商业、邮电、工商、税务、金融、招待所、影剧院、歌舞厅、幼儿园、饭店、酒楼等服务部门齐全。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全镇草原总面积214.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51.2万亩。现牲畜存栏数为36824头(只),2005年末牲畜存栏数为26000头(只),存栏牲畜中母畜比例63%,仔畜成活率为90%,2005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0569元。牧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80%的牧民在花土沟修建和购置了永久性住房,90%的牧民不同程度地拥有各类家用电器,80%的牧民有电话、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90%的牧民有汽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大部分牧民在冬春草场修建了房屋、网围栏、水井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5交通通讯编辑花土沟镇东距州府德令哈830公里、距省会西宁1363公里。因无铁路、无机场,公路交通是辖区内人员、物资进出的唯一依靠。315国道东西横贯全境,茫(崖)当(金山)公路连接西北物资转运中心甘肃柳园,还有简易管道公路通达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交通在西北地区尚属便捷。兰(州)西(宁)拉(萨)二次进疆光缆贯穿全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石油专网构筑了花土沟迅捷的通信网络。   6文教卫生编辑家庭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油田医院一所。   7自然景观编辑辖区内的黄风山、大风山、开特米里克等地在长期西北风蚀下,被剥蚀成多种残丘和槽形低地,形成的雅丹地貌,有的酷似古城堡、帝王坟,有的像骏马、骆驼、蘑茹、馒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远望如“千舟过海”、“百兽-”。   丹霞地貌(假岩溶地貌),俗称“千佛崖”。地处花土沟镇东北的游园沟,山崖上错落有序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上泥菩萨,层层叠叠,由上而下逐渐由小变大,小则几米,大则几十米乃至上百米,犹如千佛坐禅,似神工鬼斧精心雕琢。   仁萨拉城址,位于花土沟镇莫合尔布鲁克村西19公里处,现仅残存一段18米长的城墙,夯土筑高约1.5米,夯层厚0.05—0.1米。是旅游胜地   

茫崖镇

  茫崖镇位于中国青海省北部。有汉、藏、蒙古族等。位于行委辖区中部,西、北接新疆自治区。距花土沟镇70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区内无村、居委会。驻有茫崖石棉矿为主的有关企事业单位。1956年设茫崖工作委员会 (县级行政区),1964 年改设茫崖镇。直辖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茫崖镇地处柴达木盆地最东缘,海拔3188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度0~2℃,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气候极端干燥,水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矿产资源主要有、锌、盐、石膏等,尤其盛产石棉,是中国重要的石棉生产基地。是青海省新兴的工矿镇,有石棉厂等工业。有公路通冷湖镇、茶卡、敦煌、格尔木市。   2地理环境编辑茫崖镇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地处阿卡腾能山与阿喀祁漫塔格山之间。西北缘山呈峰叠的阿尔金山,南依白雪皑皑的昆仑山脉,是青海与新疆的交界之地,为青海省西北门户。地理位置为北纬38°19"-38°29",东经90°06"-90°47"之间。镇区三面环山,由西向东,地势渐低,趋于开阔;东去70余公里处于茫崖行委驻地花土沟。“茫崖”乃蒙古语,意义为“额头”,因地处茫崖地区而得名。   茫崖镇属茫崖行委管辖,镇区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为3100米。公路是茫崖镇对外交通的唯一依靠。由茫崖镇向西,经若羌、过库尔勒,行1203公里,直达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茫崖镇是青新公路的枢纽。向东,经冷湖、大柴旦,行程800余公里,抵海西州驻地德令哈。再由此径直向东500余公里抵省会西宁。青格公路全长473公里,联络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是青海入藏之路。   历史上的茫崖镇,即今日茫崖工、行委的前身,其地域面积为45000多平方公里。   3气候概况编辑茫崖镇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因远距海洋和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影响,加之海拔高、山脉阻隔,因此风多雨少、植被稀疏、空气稀薄。其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区的70%。这里年平均气温仅1.6℃。茫崖雨雪稀少,年降雨量不足50mm。日照时间长,年均3320小时。无绝对无霜期。   由于茫崖镇坐落于昆仑山脉与阿尔金山交汇之处,故风气且大,有风口之称。一般风速达17米/秒,最大风速曾达30米/秒。据统计,年大风天为275天。   4镇区资源编辑据有关地质资料表明,这里有煤、铁、钢、云母、玉石、金、铅锌、石棉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石棉最为富集。   石棉:据统计,其工业储量2000万吨,远景储量在7000万吨以上。占全国储量的40%,位居全国之首。茫棉不仅储量大、易开采,且具有纤维强度高、电绝缘性能强及耐酸、耐碱等特点,   煤:镇区煤炭储量颇丰,昆仑山口已发现多处储量大的优质煤田。由于道路不畅,资金短缺,其开掘尚待时日。   黄金:距镇区不甚远的昆仑山沟壑0产黄金,春秋之时常有金农活跃其中。   玉石:出镇区西十余公里处有玉石矿,但仅限于露面浅层,显呈鸡窝状,目前还不成规模。   其它矿产资源由于地质资料不够详实,“埋在深山人未识”。   野生动物资源:昆仑山下,泽地、草滩之中,栖息着燕鸥、黄鸭,奔突着狐兔、黄羊;昆仑山中,繁衍着野牛、野马、野驴、苍狼。五、六十年代,镇区人烟稀少,时有黄羊、野狼、野马深入,间或地留下棕熊、草豹的踪迹。   野生植物有蒲草、苇根、锁阳、雪莲等。   珍奇的国家一二类野生动物还有雪鸡、野颈鹤、羚羊等。   5历史概况编辑五十年代初期,由原籍新疆且末的乌兹别克族伊沙、阿吉老人向政府报告、经地质部门分析我地含石棉、石油,由此揭开了茫崖经济建设的序幕,政权建设也随即着手进行。   1956年,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为加强对茫崖地区资源的开发,国务院于元月十八日批准成立了“柴达木茫崖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作为柴达木工作委员会的派出机构,由刘存方同志率队进驻茫崖(即今老茫崖处。)   1956年4月,中央茫崖工作委员会成立,与茫崖临时的工作委员会同驻一地,合署办公。   1958年11月20日,0茫崖工委派员率22名工人奔赴矿山,开始了最原始的石棉开采。   1959年7月19日,为加强对石棉矿区的领导和管理,柴达木工委-薛宏福同志来茫,在他的主持下,正式宣布茫崖石棉矿成立。茫崖工委书记胡庆贵同志兼任-。   1960年初,根据柴达木工委、人委关于县址迁移更名的通知精神,茫崖工委由老茫崖西迁88公里至油沙山。   1962年6月13日,根据柴达木工委6月8日的由于“机构变动,茫崖工作委员会相应撤消”的电报指示,改为“茫崖镇党委” 。   1964年7月21日,经青海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为石棉矿服务的茫崖镇。镇址由油沙山迁至现驻地。1984年5月3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恢复茫崖行政区,建立县级政权机构。驻地花土沟。   建镇以来,茫崖镇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政权机构,虽然多次变更,但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始终矗立在海西边垂,扼守着青海西大门。   镇区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已成为以开采石棉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镇设置党委、政府,内设机构:人大办公室、党政办公室、民政办公室,核定编制12名,其中科级职数6名。   6经济发展编辑1958年,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茫崖建设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闯入浩瀚无垠的戈壁,踏冰卧雪,风餐露宿,凭着原始的工具,怀着一颗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开始了他们艰苦创业的历程,揭开了茫崖开发和建设的第一页。   如今的茫崖镇区,楼房矗立,烟囱高耸,生活服务处、集体商场、集贸市场、工人俱乐部、职工体育馆齐全、个体小店百十余家;设有公安、邮政、电信、学校、医院等部门。 “旧貌换新颜”。这一切赖之以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国家建材局茫崖石棉矿的建立和发展   1958年11月20日,0茫崖工委派干部率22名工人开赴矿山,用铁锹、洋镐开始了最早的石棉生产。1959年7月19日,茫崖石棉矿正式成立。1962年4月该矿被国家建材局接管,后隶属关系几度变更,1982年又划归国家建材局,2000年元月划归青海省管理。   40多年来,茫崖石棉矿由最早的手工选矿,发展到今天的全部机械化大生产,实现年产石棉10万吨。   2、地方经济的崛起   80年代前,茫崖镇地方经济基本上是以服务为主导的服务性行业。工业所占的比重很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茫崖工业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1972年4月镇政府建立镇石棉加工厂,1986年茫崖行委组建行委石棉矿。1988年,茫崖工作会议召开,将行委石棉矿划归茫崖镇,组建了茫崖镇石棉矿。后于2000年划归行委管理,组建盛源石棉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但不管怎样,矿广大职工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固定资产逐年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矿山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地方骨干企业。   

蓄集乡

  蓄集乡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东经97°55′北纬37°20′, 平均海拔3100米,最高海拔5800米;地势呈北高南低,东西开阔式峡谷地带,属高山大陆型天然牧场。气候:高山寒漠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最高气温33.4度,最低气温-29度,年平均气温3.4度;日照时间长,日照百分率72.2%,气候干旱少雨雪,风沙大,年降水量186毫米。行政区域:东北与天峻县为邻,南接乌兰县,北界甘肃省肃北县,西临柯鲁克镇;乡政府所在地距德令哈市以东39公里;全乡总面积0.75万平方公里,草场面积604.7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35.66万亩。乡村人口:全乡有6个行政村(乌察汗村、伊克拉村、陶斯图村、浩特茶汉村、茶汉哈达村、贡艾里沟村)15个牧业社,畜牧业生产经营合作社 (协会)23个、218人;全乡总户479户、总人口2110人,其中牧业人口1990人,流动人口70户、120人。土地草场总面积604.7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35.66万亩。   蓄集乡成立于1958年10月(乌兰县蓄集公社),1963年并入乌兰县郭里木公社,1972年从郭里木公社分为蓄集公社,1984年因管辖机构变化,更名为德令哈市蓄集乡。2006年4月因机构改革,将原宗务隆乡的三个牧业村合并入蓄集乡。蓄集乡如今是德令哈市唯一的纯牧业乡,也是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乡。   


河西街道特产大全




河西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