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辖乡。1958年建文渠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北部,湍河两岸,距市区13.5公里。面积74.6平方公里,人口5.8万。邓(州)内(乡)公路过境。辖文渠、老街、尹洼、汤庄、后王、泰山、屈店、蒋庄、肖店、段营、蔡营、翁寨、孔楼、前李洼、岳洼、庙沟、盛号、红庙、东尚、郝楼、马庄2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8万人 | 74.6平方公里 | 411381310 | 473000 | 0377 | 查看 文渠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许营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许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蒋庄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肖店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肖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泰山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泰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翁寨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翁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段营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段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马庄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马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庙沟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庙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红庙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红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文渠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文渠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岳洼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岳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老街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老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李洼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李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常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东常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尹洼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尹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郝楼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郝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孔楼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孔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蔡营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蔡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屈店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屈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盛号村 | ·邓州市旅游·邓州市特产·邓州市十大特产·邓州市十景·邓州市 | 0 |
---- |
查看 盛号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古城街道 |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古城街道 古城街道代码:411381001 古城街道位于城区西部。辖大西关社区、胜利街社区、民主街社区、新华街社区、小西关社区、新西社区、三里桥社区、解放社区8个社区,68个居民小组。面积10.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0亩。辖区内有市直一级单位73家。2000年,工业产值34540万元,农业总产值3600万元。入库税金606万元,财政收入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5元。南阳市“小康办事处”、“乡镇企业明星办事处”、“治安模范先进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拥军优属先进单位”,邓州市“六好”乡镇党委。 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轮驱动,私营突破,多业发展,技改增效”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胆创新,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化工制品、食品加工、汽车配件、粮油购销加工等五大工业体系。其中,新洗涤厂获“南阳市企业管理达标企业”称号;“豪园”牌洗衣粉获“南阳市名优产品”称号;橡胶厂生产的三角带、活络带畅销南阳、老河口、襄樊、十堰等地;宏达肉联厂生产的分割牛肉外销广州、香港等地;国家二级企业西城建安总公司业务覆盖周边3省4市;“邓飞”油漆厂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国,年创汇80多万美元。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4586万元。 市场配套完善,有占地800亩的解放商城和占地200亩的粮油批发大市场。文化站1个,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设施齐全。辖区内有初中12所,小学5所,卫生院及卫生所68家。 |
花洲街道 |
花洲街道位于邓州市城区东部,临湍河南岸,是邓州市行政区和经济文化商业贸易中心。辖:前进街社区、建设街社区、春风阁社区、南桥店社区、小东关社区、大东关社区、三里阁社区、陈湾社区、张白社区9个社区,81个居民小组。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6.1万人。 经济发展 辖区内有南桥店非公有制经济试验区、古城路步行商贸一条街,并有北环、新华、仲景、团结、人民路5条横街;三贤路、古城路、文化路、教育路、穰城路、东环路、北京大道7条纵街等和市直一级单位30家。207国道穿境而过,有长途客运汽车站2处,公共汽车可通市区每个角落。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14980万元,工业总产值28533万元。被南阳市授予“小康乡镇”、“科技示范乡镇”、“乡镇企业明星乡镇”、“特别试点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邓州市“六好”乡镇党委。 工商业 工商业以私营经济为主,有南阳市中外合资的“明星企业”邓州市港域皮革制品有限公司、三菱鞋业有限公司、永康奶牛场、裕兴毛毯厂等骨干企业。2000年,有个体工商户2180多户,私营企业87家,个体企业685家,乡镇企业总产值32800万元。其中,三菱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赵记”牌皮鞋获“河南省名优产品”和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名牌产品”称号。港域公司生产的皮革出口东南亚、英、美等国,成为出口免检产品。 农业养殖业旅游业 认真落实“依托城区,依靠科技,大力发展高效含税特色农业”。蔬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4500亩,总产值2780万元。其中,三里阁莲菜种植面积1500亩,高效莲池100个,引进优良莲菜品种3735、9217,鄂莲3号、4号,引进莲鱼混养技术,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成为邓州市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做过专题报道。2000年,城镇居民实现人均纯收入2100元,财政收入667.9万元。养殖业发展奶牛70头,实现了规模养殖。 教育卫生 文化站、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设施齐全。辖区内有高中3所,初中3所,小学8所,卫生院及村卫生所、个体诊所91家。 |
湍河街道 |
湍河街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街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焦枝铁路、207国道穿境而过,距离襄 街道办公楼樊、老河口、南阳三个飞机场均在60公里之内,邓(州)—内(乡)、邓(州)—新(野)、邓(州)—老(河口)、邓(州)—陶(淅川陶岔)等县际公路与邓州市区的北京大道、穰城路、东一环、南一环、南二环、西环路等市区路相互贯通。街道辖17个居委会,256个居民小组,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5.9万亩,总人口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80人,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湍河办事处的农业兴旺发达,新艺木制加工厂、云贵木材厂等一批龙头企业撑起了全处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2元。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里岗新时期时代遗址,春秋时期邓国侯吾离冢和战国时期穰城遗址,考古价值极高。 - 农业经济 蔬菜生产基地。丰富的水利资源、肥沃的土地、四通八达的交通、科学的种植模式为蔬菜的生产提供了 花卉种植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处蔬菜面积4.9万亩,总产量达16万吨,既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也装满了群众的“钱袋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立足于郊区优势,以种植业为主,蔬菜种植为支柱产业。形成槐树、湍南、十里铺村烟叶示范方;水车、丁屯、邓新路榆林村蔬菜大棚区;三里河、金雷、李庄、白庄村5000亩莲菜新开发区。年产值10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办事处决定利用邻近城区的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农业。2005年,办事处以槐树村为试点种植反季节甘蓝,当年就实现亩产8000斤,亩收入达2300元以上;办事处又联系了几家食品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由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收购,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目前,槐树村甘蓝种植面积达2800余亩,每亩收入可达3200元,全村年收入超过2.5万元的大户已达到30多家,农村人尝到了特色种植的甜头。 - 企业经济 湍河办事处依托临城区的区位优势走农工贸一体的发展道路。这里有新建的市综合示范园区,金星啤酒 招商引资厂、雪阳彩棉厂、绒盛纺织公司、赛博板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2005年计划10.995亿元,实际完成13.5亿元,占计划任务的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022亿元,实际完成5.75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11%,工业入库税金计划446万元,实际完成662万元,占计划任务148%。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新建续建项目14家,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入计划1000万元,实际完成6200万元,占计划任务的620%。另外,投资1.7亿元的太子奶项目,投资1500万元的中振塑业项目正加速筹建。支持服务园区发展成绩显著,对入住园区项目实行领导分包,一条龙服务,为六和饲料、南阳客运站等10个市属重点项目顺利做好落户工作。现在占地9.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内,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已成为众多商家投资的理想之地。 - 行政区划 湍河街道设置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几次变迁,由解放初的刁河区到人民公社,又从人民公社到城郊乡人民政府。2006年1月撤乡为街道办事处。湍河街道代码:411381003。2006年辖:姚巷社区、槐树社区、湍南社区、十里铺社区、海营社区、张寨社区、辛庄社区、许庄社区、丁屯社区、八里王社区、榆林社区、水车社区、三里河社区、金雷社区、白庄社区、金营社区、老李庄社区等17个社区。 - 社会事业 湍河街道有个体工商户486户,私营企业18家,产值8000万元。主要企业有砖厂、八里王液化气分装厂、金雷金华骨粉厂、三里河氧气厂、城郊铸造厂等。文化站1个,卫生院1家,村卫生所7家,个体诊所32个。2006年办事处被列为邓州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单位,农民自缴10元就能参合,大病住院最高可报销1万元。政策如此优惠,包村干部下去做工作时,还是遇到不小的阻力,有部分群众怀疑农村合作医疗是否管用,当年参合率仅为85%。今年,我让居委会把2006年参加“新农合”在市里看病报销的农民名单张贴在村委会公告栏上,村民很快就打消了顾虑,踊跃参加了“新农合”。 [1] |
罗庄镇 |
镇情简介 罗庄镇位于邓州市西北45公里,邓、内、镇三县交界处,东与镇平县枣园相连,北与内乡县灌涨乡接攘,西北与内乡县大桥乡毗邻,西南与邓州市十林镇隔河相望,南与邓州市赵集镇相邻。全镇辖22个行政村,258个村民小组,12194户,50575人。居民以汉族为主,有极少数回族居民,全镇镇域面积78.2平方公里,总耕地69000亩,人均1.3亩。罗庄集镇区域内有罗东、罗西两个行政村,32个乡直部门,7条街道、集镇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集镇总人口86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7%。 镇域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邓罗公路南北纵横全境,北连内乡县灌涨乡,与312国道相接;西邻确(山)内(乡)公路,紧靠灵山飞机场;西南湍河董寨大桥西连淅川的香花,厚坡等镇,东接镇平贾宋的小商品集散地。镇区通往各村的主干道15条,全部沙石硬化。罗庄发往邓州、南阳的公共汽车每日往返30辆次,每日发往广东、海南、上海等省市公共汽车往返10辆次。便利的交通条利为繁荣罗庄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庄镇地势东高西低,东有土谷山,鳌峰山,海拔分别为352米和247米;西有湍河、默河自内乡县入境,默河于马岗村汇入湍河;湍惠渠自南向北横贯全境。东部11个村为岗坡丘陵区,土质为黄粘土和黑老土,靠筑坝蓄水灌溉,主要水利工程有马岗水库、鳌山水库、雷庄水库和王岗水库。西部11个村为沿河平原区,人多地少,土质为沙土,沙壤土和壤土,地下水位较浅,以井灌和堤灌为主。由于盆地气候的影响,罗庄冬季温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生长期较长,夏季平均温度达到25摄氏度以上。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烟叶、芝麻、谷类、蔬菜、瓜果菜等农产品,尤其是花生、苹果、生姜生产在周边县市小有名气。每至秋收季节,河南、陕西、湖北、四川等省市商贾云集,竟相购销。. |
汲滩镇 |
汲滩镇位于邓州市东部,东、南分别与新野县上庄乡、王集镇毗邻,西南与腰店乡隔河相望,西与白牛乡交界,北与元庄乡接壤。全镇面积22、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4900户,22000人,全镇耕地总面积27500亩。 农村经济 全镇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棉花、芝麻、花生、黄豆等。199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8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00元。 蔬菜产业。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1998年实现产值1400万元。1999年,全镇又重新确定了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即生产效益蔬菜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使蔬菜尽快成为全镇多数村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畜牧业。我镇依托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出台优惠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在发展品种上,从市场行情出发,重点发展养鸡。目前,全镇有万只以上养鸡(蛋鸡)场3个,千只以上养鸡场5个,百只以上养鸡大户58户,1998年全镇畜牧业实现产值2855万元,被南阳市命名为养禽基地。 特色产品 山药是我镇的一大特色经济作物,在豫、鄂、皖等省市享有盛名,以个大、皮薄、色纯、味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为客户所接受。1998年,全镇山药产量达到9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成为我镇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全镇计划发展山药面积3500亩,实现产值3200万元。 集镇建设 集镇市场建设。目前,全镇共有小商品批发、粮油交易等6大市场,投资1200万元兴建的农贸大市场正在紧张施工。集镇特色为仿古化,全镇三条主要街道两旁门面房均进行了仿古改造。集镇建设上连续被南阳市命名为一星级、二星级集镇。. |
穰东镇 |
中国服装名城--穰东镇,古称涅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建设部实施“双阳工程”的中心地带。总面积92.5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辖2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其中镇区面积6、2平方公里,镇内常住人口3万人。 镇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自晋建制以来,商贸活跃,据邓州史志载,到明清时就是“商贾辐辏,商户千余家,为邓之首镇”。造就了医圣张仲景、东汉尚书令左雄、武状元马殿甲等历史名人,东汉大将军吕胜曾封涅阳侯,现存有太子岗、金鸡冢的古文化遗址,在全国很有名气。 镇党委、政府以“争创中国商贸名城”为目标,坚持市场、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南有石狮、北有大连、中有穰东的全国服装市场格局,使穰东逐步成为豫西南的农村商品流通基地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聚集地,一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商贸名城已基本形成以来。92年以来,穰东先后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特试镇、全国100个明星镇之一被河南省确定为综合改革、发展与建设试点镇、乡镇企业中西部合作示范区和双高农业实验区;1997年,被国家体改委、建设部等十一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穰东市场已连续六年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全国文明市场”,被誉为内地的“小香港”,中国“服装名城”。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6亿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6元,镇区居民人均纯收入4128元。全镇涌现出产值超双亿元的行政村2个,超5000万元的行政村5个,小康村25个,综合经济实力连年位居南阳市前列。 特色产品 : 改革开放以来,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培育出服装和皮毛制革两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市场体系,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经营集散基地。服装和皮毛制品多达3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18个省区100多个县市,全镇60%的人员参与服装加工经营,周边县市10万余人参与服装加工经营。. |
孟楼镇 |
邓州市孟楼镇位于豫西南边缘,与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楼镇一街相隔。207国道纵贯全境,北靠豫宛连中原大地,南通荆楚接渔米之乡。辖14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4.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人口2.4万,镇区常住人口7000人。孟楼自古就是豫、鄂、川、陕毗邻地区的交通要塞和豫鄂边缘物资集散流通中心。 是豫鄂两省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展示河南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省委、省政府非常关心孟楼。自1992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从孟楼到孟楼》的对比性报道,原省委--、省长马忠臣、副省长张洪华等省、市主要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以来,孟楼镇压强力实施“工业立镇、以工带农、以工促商、重点突破、全面发展”战略,振奋精神,务实苦干,奋力拼搏,取得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1993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南阳市改革开放特别实验区、河南省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南阳市财源建设试点镇和河南省重点镇。199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2亿元、3.3亿元、447万元、2050元。 农业经济 区域经济基本成型,崛起棉花、畜牧、小辣椒、林果四大支柱产业。棉花发展到2.5万亩,人均1亩;小辣椒发展到2.5万亩,人均1亩;黄牛饲养量达到9800头,户均1.5头,出现10个养牛专业村和154个养牛大户;并建成500畜位的黄牛育肥场。发展金丝大枣500亩。如今的孟楼,已初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支柱,支柱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格局。同时建起朱湾提灌站,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3亩,旱保田达到一万亩,打下了农业产业化的坚实基础。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工业小区已具雏形。全镇出现各类企业近千家。工业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目前拥有106家,其中集体企业30家,产值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6家,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塑料制品、农药化工四个工业体系。在镇区东部规划兴建占地700亩的工业小区,已吸纳各类工业企业18家,年产值达8000万元。全镇已有17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进镇务工。. |
林扒镇 |
|
构林镇 |
构林镇位于邓州市南部,镇治构林,明清以后为邓州四大名镇之一,系邓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与湖北省襄阳县接壤,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7、95公里,总面积16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万亩。辖26个村民委员会,3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2万人,有汉、回、蒙、满四个民族。镇域属汉水流域,系半丘陵地区。 构林镇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焦枝铁路和邓(州)襄(樊)公路纵贯其境,中国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国家“610”撬滑轨高科技试验基地均设在镇域内。全镇有2个中心集镇,6个小集镇。其中,构林、魏集中心集镇先后荣膺河南省“中州名镇”。镇内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装配变压器670个,总容量为3750千伏安,用电普及率达100%。镇内有市立高中1所,在校学生1500人;初中4所,在校学生2500人,小学29所,在校学生9895人;成人学校1所。全镇平均每年向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百人左右。文化、卫生和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较快。有省“百强文化站”1个,农民文化大院20个;卫生院2家,联合卫生所35个;邮电支局各1个(管辖三个乡镇),安装程控电话1600部。1998年被南阳市命名为“先进文化乡镇”。全镇拥有造纸、磷肥、建材等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位居邓州市29个乡镇前茅。 历史沿革 构林镇旧称构林关。南宋时期,因此地构树成林而称构林,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北征与金交战,在此获胜。曰“幸运构林关”,构林关因此而得名。民国36年(1947年)人民政权邓县爱国民主政府设于构林。民国37年(1948年),0桐柏区三公区机关设于镇北李营村,豫鄂干部学校设于构林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构林先后设区、公社、乡,1985年11月,撤乡建镇至今。 区域发展 (一)农业资源丰富,发展迅速。构林镇盛产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芝麻、豆类。粮食总产量年均在4000万公斤以上,棉花年产量在400万公斤以上,为南阳市商品粮和商品棉生产基地镇和邓州市小麦、棉花、黄牛良种繁育基地镇。98年,全镇畜牧业总产值达5000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0%。. |
十林镇 |
十林镇位于邓州市西北部边陲,与淅川、内乡两县交界,北靠灵山,东依湍河,豫53线公路纵穿镇域,交通十分便利。镇政府驻十林集镇,共辖27个村民委员会,111个自然村,287个村民小组,13900户,59000人。全镇地域面积84、7平方公里,南北长13、4公里,东西宽12、5公里,耕地88484亩,人均耕地1、5亩。人均耕地亩。镇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平原,土地肥沃;西部丘陵,物产丰饶。境内河流主要有湍河、得子河、扒淤河、汶香河,河流总长度37、8公里,流域面积8、83平方公里,过境水量0、5亿立方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是粮食生产实现新突破。由于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水平高,全面实施区域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增产增效措施,突出了小麦种植基地、玉米优良品种的开发,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98年粮食总产3100万公斤,比上年增产12%,夏粮生产获邓州市一等奖。二 是其它三大支柱在巩固中发展。辣椒、烟叶生产以攻单产、提品质为突破口,大力推行种子包衣、地膜覆盖等种植技术,建立健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99年种植辣椒3、2万亩,预计总产600万公斤;烟叶0、6万亩,预计总产100万公斤。林果业以苹果为主,总面积0、5万亩,总产700万公斤。畜牧养 殖业坚持发挥黄牛优势,优化品种结构,牛猪羊禽全面发展,走小群体、大规模、高效益的发展道路。九八年牛、猪、羊、禽饲养量均有较大增长,分别为1、8万头、3、5万头、5、3万只和60万只,肉类、禽蛋产量分别增长23%和17%。三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0、7万亩,旱涝保收田0、5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54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集镇建设上,以建成湍河董寨大桥及引线工程,拉开集镇框架为契机,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在路面硬化整修、路旁绿化、水道修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使集镇面貌明显改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授予“南阳市科技达标示范镇”称号。教育工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继续巩固提高“普九”. |
张村镇 |
张村镇位于邓州市西北30公里处,古为邓州“四大名镇”之一。东与赵集镇隔湍河相望,西邻淅川县厚坡镇,南接文渠乡,北十林镇。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13、75公里,总面积78、1平方公里。耕地79825亩。豫53线公路纵穿镇域,交通十分便利。镇政府驻张村集镇政教路东端。全镇辖25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347个村民小组,14192户,58885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蒙古族、高山族。镇域内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岗丘,东部为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境内河流主要有扒淤河、得子河、湍河,河流总长度32、5公里,流域面积18、8平方公里。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质有沙土、黄壤土、黄胶土、黑粘土四种,呈带状分布。自然资源丰富,栽培作物有粮食、经济、油料、蔬菜、中药等160多种,品种400多个,动物种类齐全。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是粮食生产有较大突破。由于实施科技兴农和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突出区域化、产业化的增产增效措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夏粮生产在邓州市先进行列。 (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壮大培育支柱产业。烟叶、辣椒以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为突破口,在品种改良、区域化、规模化、产量和效益上有较大突破。烟叶以NC89、G80为当家品种,辣椒以“贵州王”为主,在上营、冠军、程营3个村建立种子示范基地。98年落实烟叶面积1、13万亩,总效益350万元,落实小辣椒面积1、8万亩,共实现辣烟税金200余万元。99年稳定烟叶面积1、1万亩,预计总产180万公斤,扩大种植辣椒2万亩,预计总产360万公斤。今年,将按照品种优良化、区域化、规模化的”三化”标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和品质,并实施麦烟套种,扩大复种指数,发展蔬菜生产,提高农业结构效益。畜牧养殖业坚持以发展养鸡业为重点,逐步优化品种结构,牛猪羊全面发展。我镇在政治、政策、经济上都给予了优惠和扶持,促进了全镇畜牧养殖业的大发展。. |
都司镇 |
邓州市都司镇地处两省(湖北省、河南省)三县市(湖北襄阳县,老河口市,河南省邓州市)交接部位,1998年3月26日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北依207国道、焦枝铁路擦东边而过。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41448人,辖19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219个村民小组,有汉、回两个民族,地势属岗坡地,粘土,境内有排子河一条河流,刁南灌区灌溉面积达7.6万亩,全镇坑塘堰坝水面4400亩,土地面积较大、水利资源丰富为我镇两大资源优势。 农业生产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扩大高效、高含税作物的种植面积,目前,小麦种植面积7、6万亩,总产2286万公斤,棉花4万亩,总产288万公斤,水稻1、5万亩,总产1050万公斤,莲菜1万亩,总产2000万公斤,小辣椒1、8万亩,总产360万公斤,红薯1、5万亩,总产4500万公斤,林果业以苹果、梨为主,总面积3100亩,总产131万公斤,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镇党委、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目前,已建成领导示范方2万亩,全镇农民技术人员达400余人,199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2、1亿元。 工商企业 乡镇企业方面,围绕“从小起步,个体突破,多轮驱动,滚动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已形成面总粉加工、建材、柳编等个体私营企业981家,镇办企业主要有磷肥厂、预制厂、面粉厂等。199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3亿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综开发使土地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引鄂电入都结束了长期用电难的困扰,都司——陶营柏油路面硬化,结束了都司偏僻、闭塞的局面。2000门程控电话的开通,标准文化站的修建,敬老院的扩建,街道路面的硬化,一二初中教学大楼的新建,有线电视台的投入使用等,软、硬件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镇的投资环境。. |
赵集镇 |
赵集镇地处南阳盆地边缘,位于邓州市西北部二十五公里处。东与镇平县马庄乡接壤,南与裴营乡毗邻,西部同张村镇隔河相望,北与罗庄乡相连。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占地面积126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84个村民小组,6、8万人,12、4万亩耕地。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从镇中部东西横穿,全长32华里;镇域西部湍河流经约8公里,形成湍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中部的半坡水库,面积1500亩,总库容7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东部严陵河穿境,总流域面积18、38平方公里。全镇沿河多为黄壤土,其余多为黄胶土、黑土。1982年被原南阳地委、行署确定为集镇建设试点乡镇,1998年被邓州市命名为小康乡镇,1999年被纳入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区域经济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围绕“个体突破,股份联合,多业发展,全面启动”的发展思路,制定得力措施,强力推进,推动了工业的蓬勃发展,工业年产值占据全镇经济产值的一半。全镇四级企业达1926家,固定资产3、12亿元,从业人员16122人,其中工业总产值28920万元,占工农业产值达60、4%。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1个(地毯公司),超百万元的企业4个(花炮厂、面粉厂、水泥制品厂、建筑公司),超五十万元的企业10个。已形成了地毯、花炮、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镇政府所在地有地毯公司、蜂窝煤厂、水泥制品厂、自来水公司、建筑公司等323家企业,年产值7700万元,税利800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195家,年产值4820万元,税利500万元。全镇工业已形成了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为主的工业体系。 农业生产 近几年来,赵集镇认真实施“培育支柱上规模,膨胀骨干出特色,开放带动跨台阶,科教推进增效益,勇创五亿争八亿,富镇富民奔小康”的发展战略,都出了一条支柱产业、区域经济、系列加工、规模效应的产业化路子,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位于全市前列。. |
刘集镇 |
" 刘集镇位于邓州市东南32公里,位于豫、鄂两省、三县市交界处,东与新野县接壤,南与湖北省襄阳县交界,西与构林镇毗邻,北与小杨营乡隔湍河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11、8公里,镇域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256个村民小组,1、56万户,6、2万人,耕地13万亩,土壤属深层砂礓黑土。集镇位于邓州市东南32公里,位于豫、鄂两省、三县市交界处,东与新野县接壤,南与湖北省襄阳县交界,西与构林镇毗邻,北与小杨营乡隔湍河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11、8公里,镇域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256个村民小组,1、56万户,6、2万人,耕地13万亩,土壤属深层砂礓黑土。 农村经济 刘集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兼种玉米、芝麻、红薯,小辣椒、花生等农作物,连续6年交售国家商品粮1270万斤,居南阳市个乡镇之首,连续4年种植棉花10万亩,向国家交售皮棉1000万斤左右,被誉为“全国第二植棉大乡”,农业部棉铃虫防治现场会也在该镇召开,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给予报道。被命名为河南省“科技示范乡”和“科普师范乡”,河南省“乡镇之星”,综合经济实力居邓州市第五位,是邓州市第一批达标的小康乡镇之一。. |
桑庄镇 |
桑庄乡位于邓州市东南部,东交新野县王集、上港乡,南邻我市小杨营乡、构林镇,西连龙堰乡,北接腰店乡。距邓州新野城区各15公里,境内还有7条沙石公路纵横交错,直达各行政村。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乡域总面积80、3平方公里,耕地84345,辖19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2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3646人,主要为汉族。全乡地势平坦,北部为砂礓黑土,中部为黄老土,南部为砂礓黑土、黄老土相间,东部少量黄胶土。土地肥沃,水利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刁北干区、刁北二分区等灌溉渠道纵横全境。有效灌溉面积7、1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是邓州市小麦、棉花、蔬菜等农产品的主产乡之一。 农村经济 乡围绕“农业强乡、工业大乡、财政富乡、明星集镇”的宏伟目标,狠抓麦棉套种、蔬菜种植,强力推进区域化种植和模式化栽培。农业以粮食生产和棉花生产为主,麦棉套种面积5、1万亩。年产粮食23551吨,其中小麦17118吨,玉米5053吨,豆类504吨,红薯876吨,年产棉花3278吨,蔬菜面积1、5万亩,年产值3772万元。 在农业区域布局上,自93年以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种植、模式化栽培。形成了周边棉(5、1万亩),西南烟(0、3万亩)、西部蔬菜(1、5万亩)三个产业带。粮食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小麦主要品种为豫麦18系列,棉花主要品种为荆棉系列,棉花生产全部实行麦棉套种,采用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畜牧业走龙头带动的路子,有百头畜位的黄牛育肥厂一座,200头养猪厂三个,养鸡厂四个。 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方建设上,1997年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建设农业高产高效示范方1万亩,在项目区内新打配机井110眼,整修渠道31公里,沙石硬化道路5、5公里,新修硬边渠5800米,规划林网41个,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的田园化标准。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98年全乡完成乡镇企业产值116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070万元,全乡拥有四级企业730家,固定资产1、75亿元,全乡乡镇企业门类齐全,交通、运输、建材、农机修造、粮食加工等应有尽有,优势为交通运输、建材业,特点是个体和私营经济所占份额较大。. |
彭桥镇 |
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集镇功能完善。在中心集镇建设上,该镇采取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工作,总体规划4.6平方公里,已建成集镇面积2.1平方公里,镇容镇貌大为改观,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耸立在豫西南的边陲。全镇十八条乡村主干道和环乡公路全部沙石硬化,实现了环乡道、乡村道、平坦畅通、风雨无阻,形成了以邓水公路为主线,以乡村道路为主脉的四通八达公路网络。98年被南阳市交通局命名为”公路建设标兵乡”。道路铺装率达80%以上,有公共汽车20多辆,每天往返邓州---彭桥40多趟次,开往湖北老河口4次,并有12个村开通了公共汽车,日客流量达2000多人次,便利了商业流通。几年来,该镇先后共投资4670万元,修永济桥及排子河桥2座,铺环形街道油路6500米,挖排水沟13000米,架设路灯36盏,架设入镇口伞型高杆灯一座,建封闭式的商场一处,商场内分为服装、布匹、水产、禽蛋、蔬菜、粮油、小百货、辣椒交易等八大专业市场,集镇商贸业如雨后春笋,98年共有固定及流动摊位920多家,每逢集日,上市人数达0.5万多人次,日商品销售额达20多万元。 全镇通讯事业发展迅猛,传真机已并入了南阳市传真网络,开通了256门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开通了有线电视,现已发展用户280家,实现有无线广播联网,率先在南阳市实现了“四通”。全乡二十个行政村,村村通电,从而为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辉煌前景 该镇地域面积广阔,位置特殊,资源丰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优势在于: 特殊的位置优势。彭桥镇地处豫、鄂两省的结合部,周边的九重、纪洪、孟楼、林扒等镇,经济发展较快,这给镇边贸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该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彭桥成为邓州更成为南阳乃至河南在开放的窗口。 该镇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不仅具有广阔的平原、丘陵岗坡、滩涂及水资源,有利于发展养殖业、种植业,而且具有规模较大、效益可观的小辣椒、烟叶、畜牧、石材四大支柱产业。尤为突出的是矿石、黑墨玉等矿体,储量大、品位高,因此镇已决定,依靠资源,争资金,上项目,走自我发展的路子。. |
白牛镇 |
白牛乡位于邓州市以东30华里,北临夏集,西靠张楼,东北临穰东,南面隔湍河与腰店乡相望。207国道、湍河、赵河、严陵河穿境而过,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7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总人口45916人,辖24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276个村民小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烟叶、棉花、花生、蔬菜等,烟叶、蔬菜为支柱产业,全乡种植烟叶1.7万亩,总产值2000万元;蔬菜种植1万亩,总产值30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800万元,饲养大牲畜13000万头,猪21000万头,羊22000万只,家禽32000万"集镇建设: 集镇建管力度不断升级一是从实际出发,实施退二进三和新集镇开发,改造老企业,发展新企业,促进街道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加强市场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三是大力创办经济实体,乡机关干部采取入股的形式,开发建设高产高效葡萄示范园区200亩,来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三是按照乡政府协调,白东、白西两村和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制定了“治六乱”、“创三优”实施方案,建立领导分包责任制、路长责任制和街道管理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紧紧围绕烟叶、蔬菜、葡萄三大支持产业抓“一园区”塑“三大支柱”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高产高效示范区内项目增多,初步形成了以规模养殖、高产葡萄园、林果园、花卉园、温室、大棚蔬菜为基础,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成,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建、种植、管理、服务样板。二是畜牧养殖很抓基地建设采用重点引路的方法,建起100头畜位的黄牛育肥场一座,3000头标准化养猪场一座,促使了专业场、专业村、专业户数量剧增。三是蔬菜生产实行大路菜和反季节,精细菜匹配,露地菜与温室大棚菜相结合,催生出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建起温室40座,温棚168个,已形成了两个蔬菜批发市场。 乡镇企业日益壮大一是组织各行各业办工业,上项目,大办发展企业群体。二是围绕组建企业集团,强力推进企业联合,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膨胀,先后组建了白牛地毯厂、白牛面粉厂、白牛骨粉厂、白牛予制厂、白牛砖场等,实行重点倾斜,集中扶持,促其快速发展。. 2014年,白牛乡举行撤乡建镇。 |
张楼乡 |
张楼乡位于邓州市东北6.5公里处。西邻城区,北与夏集、裴营接壤。东与白牛、元庄交接,南与腰店、城郊隔湍河相望。207国道和焦枝铁路横贯全境。全乡辖20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254个村民小组,8984户人家,总面积6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地势平坦,土质以砂礓黑地为主,地下水充沛,主产小麦、烟叶、花生、芝麻等。截止1998年底全乡总人口35942人,有乡直单位26个,文化,卫生建设有文化站,建有三座露天剧院,电影发映队6个,以丁湾村为主组建500人规模的13个马戏团。全乡共有中小学23所,178班,拥有教师521人,在校学生6840名。乡有卫生院和20个村诊所。1998年实现合作医疗体制改革。 "发展计划: 为搞好烟叶、蔬菜、小辣椒特色农业,乡与河南农大联姻,签订技术服务和销售合同,实行网上销售服务,为三大支柱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确保生产有特色,农业有发展。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乡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求稳定。发挥张楼“三边”优势,走农业奠基,培育特色支柱,再抓好年50000亩小麦生产的前提下,每年保证8000亩烟叶,10000亩蔬菜,10000亩小辣椒生产,形成结构合理的特色农业,1997至1998年度农业综合开发2万亩,基本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1998年。全乡工农产值2.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34亿元。实现人均收入1930元。财政收入425万元。有乡镇企业21家,其中飞升家私公司,七里店加油站,张坡砖厂等企业为骨干企业,乡镇企业年产值1.64亿元,实现税利42万元。 支柱产业为烟叶生产和畜牧养殖业,年种植优质烟8000亩,实现产品税180万元;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有中小型养殖场6家,其中黄牛育肥场2家,养鸡场3家,山野鸡1家,有黄牛专业村6个,养牛专业户口167户。. |
夏集乡 |
"乡域概况: 夏集乡位于邓州市东北部,北界镇平县,面积113、1平方公里,耕地119428亩。乡人民政府驻夏集。辖夏集、坡刘、郭关、高台、梅张、翟坡、小庄、解放、陈营、苏家、耿庄、李营、白塔、大桥、万营、唐张、蓖张、孙沟、田洼、王集、城隍、贾洼、小耿营、关刘、程集、邓营、常营、岗上28个行政村,341个村民小组,176个自然村。有14595户,7、19万人,其中蒙古族193人。清、民国初境内置高东、高中、高西、井东、井西、轩东、上赵7里。1936年分属二、五区。1941年属王集、高台乡。1949年分属裴营、白牛、穰东区。1951年属王集区。1958年为夏集公社。1983年底改为乡。 农村经济: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烟叶、棉花、花生、大豆、绿豆、芝麻、油菜等,种植面积195525亩,总产量11072万斤,林果业主要有苹果、梨、桃、李、槲桑等,种植面积569亩,总产量22万元。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白塔、王集、关刘、夏集的蔬菜,陈营、田洼、城隍、小庄、贾洼等村的莲菜、瓜果、药材面积已扩大到10000多亩,产品远销湖北、西峡、镇平等地,亩效益均在2000元以上。畜牧养殖业以猪、牛、羊、鸡为主,已建成百头牛场1个,百头以上猪场8个,千只以上鸡场17个,各类专业村16个,各类专业户586户,畜牧业产值达594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被南阳市确定为“畜牧生产发展重点乡”。乡镇企业主要有水泥厂、玉雕厂、废铁冶炼厂、砖厂、建筑公司、面粉厂等,总产值31500万元。1988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1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259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630万元,占48%;农业总产值16960万元,占52% 文教卫生: 全乡有初中4所,66个班;小学29所,230个班;初中、小学在校生11655人,教师678人;成人学校1所。影剧院1座,有线电视差转站1座。开通程控电话400门,村村都通电话。卫生院1所,病床50张,医护人员46人;村卫生室44个,医生86人。 人文地理: 最高海拔140米,最低海拔114、1米。严陵河自贾家入境,东南流20公里至梅张营入白牛乡。境内支流有礓石河、椒子河、溢静河等。沿严陵河为黄老土,其余大部分为砂礓黑土,少量黑老土。水利设施有提灌站5座、机井1200眼.. |
裴营乡 |
裴营乡位于邓州市北部10公里处,面积143、6平方公里。耕地14300亩。辖28个行政村,385个村民小组,19720户,8、6万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工业有发展、烟叶、瓜菜、畜牧为支柱的典型农业乡镇。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97亿元,工业总产值2.23亿元,乡镇企业3.27亿元,财政收入1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8元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一是夏裴公路以南的2万亩土地,成功地实施了“兴利除涝并举,连片综合治理”。全部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田园化标准。在南阳市承担农综开发任务的乡镇评比中荣获全市第一名。二是4000亩高产高效示范方初步建成。由于实行了“模式化栽培,规模化经营”新的生产方式,全部实行麦菜、麦瓜套种,亩效益达2000元以上。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在许营、房营、东丁、小丁等村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1.2万亩。全乡种植林果2000亩,烟叶6000亩,小辣椒5000亩,药材3500亩,莲菜2500亩,粮经比例6:4。四是一村一业:大丁村的制砖业,两座轮窑,年产值130万元。许营村的掏沙业,年产值14万元;房营村回民屠宰业,年产值30万元,锞郑村的铁编业,年产值12万元,裴营村的运输业,年产值22万元。四是发展以黄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继续办好乡养牛场,发展畜牧专业村9个,其中养牛村4个,养猪村4个,养禽村1个,发展专业场9个,其中养牛场1个,养猪场4个,养禽场4个,发展专业户470户。畜牧业产值完成8600万元。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我乡先后发展了邓州市电缆厂、充实了天合建材厂,扩建了丰奇集团生物有机肥厂,巩固了裴营建筑公司,改制了节能设备厂,筹建了黄牛育肥场,新上了兴华种鸡场,恢复和新建了12家面粉厂。全乡新改新办各级各类企业248家。共有建筑业、建材业、机械修造、通信电缆、丝毯加工、面粉加工、燃料、饲料加工、畜牧养殖和生物有机肥等10大类型157个项目。我乡连年荣获南阳市委、政府、邓州市委、政府“乡镇企业工作一等奖”、“乡镇企业先进单位”、“乡镇企业工作目标考评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
文渠乡 |
邓州市辖乡。1958年建文渠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北部,湍河两岸,距市区13.5公里。面积74.6平方公里,人口5.8万。邓(州)内(乡)公路过境。辖文渠、老街、尹洼、汤庄、后王、泰山、屈店、蒋庄、肖店、段营、蔡营、翁寨、孔楼、前李洼、岳洼、庙沟、盛号、红庙、东尚、郝楼、马庄2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 |
高集乡 |
位于邓州市西15公里处的高集乡,西与彭桥乡相邻,南与林扒镇毗邻,北与文曲乡相接、东与邓州市207国道接壤,属于邓州西五乡之中心。邓彭公路四分之三横穿高集,刁南干渠水从七个村通过,可浇15个行政村的土地3.5万亩。全乡南北长10公里,东西长25公里,地域面积105.4平方公里,所辖市级场校站5个,21个行政村,154个自然村,324个村民小组,13600户,5.6万人;国土面积15.6万亩,人口密度为520人/平方公里,有耕地10.2万亩。国民经济实现“三个二”、“一个七”,即国民生产增加值二个亿,工农业总产值二个亿,人均纯收入2000元,财政收入700万元。 另外还有六大历史遗址景观,“红岩洞、龙虎城、卧龙岗、斩龙沟、娘娘坟、老爷山”和五大历史名特资源的“-柿子、张沟梨、小虫沟红薯没有皮”“张营萝卜脆又甜、小椒红辣是特产”等有朝有代有名有事的民间传说,可供耳听目睹,了解高集的历史位置是“藏龙卧虎”和“名特资源”之圣地。 基础建设 乡政府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心集镇建设起点高、街面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在集镇建设上,采取政府牵头,部门支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和乡财政、单位、商店投资共建集镇的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工作。总体规划2.1平方公里,已投资250万元,到年底可建成1.6平方公里,东西南北街五条,全长3500米,全部砂石混凝土硬化,其中1500米是油渣沥青路面,街容街貌大为改观,已形成行车道、人行道、经商道、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和双行路灯的“五道一灯”分开的宽阔街道,使农贸、辣椒、交易、小百货、服装、布匹、水产、禽蛋、肉食、蔬菜八大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现有固定和活动摊位430家,每逢集日,上市人数达0.3万人次,日商品销售额达20万元左右。全乡22条乡村主干道和35公里环乡公路全部砂石路面,实现了环乡道、乡村道平坦畅通、风雨无阻,形成了邓高公路网络。有公共汽车10辆,每天往返邓州至彭桥、高集20多趟次,并有八个村开通了公共汽车,日客流量达0.2万人次,便利了商业流通。 全乡通讯事业发展迅猛,传真机,电脑已进入了日常生活,开通了560门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其中通50--100门电话的有七个村;有线电视已覆盖八个村,为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信息保障。. |
陶营乡 |
陶营乡位于豫鄂两省三市交界处。北邻南阳飞机场,西邻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丹江渠首闸,南邻襄樊市、老河口市,207国道和焦枝铁路穿境而过。辖区内建有万门程控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站直通国内外,交通通讯十分方便。全乡总人口4.2万人,耕地9.2万亩;全乡有大小水库和坑塘400余座,丹江自流灌溉农田面积达70%以上;常年种植的小辣椒品种由日本枥木三鹰椒、贵州王、邓椒王,并辐射周边乡镇达30余万亩,年产干红小辣椒7500万公斤。. |
小杨营乡 |
邓州市辖乡。1975年建杨营公社,1982年更名为小杨营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22公里。面积63.3平方公里,人口3.4万。邓(州)刘(集)公路、邓(州)杨(营)公路在乡内交会。辖小杨营、角门、安众、砖桥、杨岗、郭坡、孙庄街、白庙岗、禹山、文昌、东楼、姜胡营、水牛、宋楼、伍冢、十字1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乡镇企业有化工、建材、丝毯等厂。. |
腰店乡 |
腰店乡位于邓州市东部9公里处,东接汲滩、新野,西邻城郊,南接桑庄,北依湍河,与张楼、白牛两乡隔河相望。邓新、邓汲公路穿境而过,环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乡辖24个行政村,2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296人,11485户,耕地面积7、8万亩。有汉、回、蒙等民族,全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要有黄、黑两种土质,气候适宜,是烟叶、棉花、蔬菜、花生等主要农作物适生区,农作物品种丰富。 农村经济 全乡以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在种植业上,该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效”这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牢牢抓住“一白一黄一绿”(棉花、烟叶、蔬菜)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含税特色农业,按照“巩固基础,规范模式,强化科技,提高水平,拓展带动,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种植烟叶7000亩,花生40000亩,蔬菜18000亩。建立完善“中美烟叶协作生产基地”,“万亩棉花双高示范区”,“万亩蔬菜高产高效园区”。烟叶生产多次受到省、地、市领导和专家的好评,连续三年获南阳市种植规模、优质烟比例、均价和亩均效益四个第一。蔬菜品种34个,建成大型水泥拱棚群110座。年产蔬菜15万吨,乡已成为邓州市最大的蔬菜生产批发基地之一。夏粮生产在严重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取得好收成。 畜牧养殖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我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乡已建成百头黄牛育肥场1座,50头黄牛育肥场2座。修建氨化饲料池300余个,总容量达6000立方米,形成养牛专业村6个,培育专业户450户。畜牧业总产值达72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5%,初步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全面启动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乡镇企业 私营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围绕农业产业化培育系列深加工龙头。98年,全乡培育建设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繁荣企业3家,总量达15家。其中培育建成的大鼎牧工商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10万元,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逐步形成了小麦贮藏、加工和畜牧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培育建成丹枫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20万元,年产值可达650万元,逐步向面食品、礼品等精细方向发展。至目前,全乡新发展个体企业3家,总量达15家。. |
龙堰乡 |
龙堰乡位于邓州市区南9公里处,全乡辖23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231个村民小组,50380人,总面积80、6平方公里,耕地5050公顷。 农业生产: 近年来,我乡按照“常规农业抓烟棉,郊区经济抓畜莲,抓好烟莲富财政,抓好畜棉富群众”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务实苦干,顽强拚搏,全乡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08亿元,较97年增长22%;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31亿元,较97年增长16%;财政收入完成497、7万元,较97年增长1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实现192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主要表现在: ——夏粮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全乡5、58万亩小麦实现总产1500余万公斤,平均亩产260公斤。 ——莲菜开发成效显著。全乡共种植莲菜10000亩,预计总产值达3000万元,增加财政收入160万元。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 ——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据统计,牛、猪、羊、禽存栏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养殖场发展7个,其中2个养鸡场规模都在千只以上,养殖大户420个。全乡畜牧业总产值完成3830元。 ——烟棉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烟叶落实面积2500余亩,完成了收购任务和税收任务。棉花面积落实了3万亩,麦套棉占9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包衣种子达98%,地膜覆盖1、83万亩。总产量完成220万公斤。 ——植树造林成效明显。去年新植树13万株,成活率和完好率达90%以上。被市评为林业生产先进单位。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势态良好,各类企业发展到413家。,总产值5100万元,税利1100万元。其中轮窑为主的建材业在豫西南、鄂西北被誉为第一乡。40座轮窑总产值完成1000万元,税利150万元。. |
九龙乡 |
总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万亩。总人口4.16万人。辖18个村,220个村民小组,146个自然村。开通程控电话200门。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红薯、烟叶、辣椒。种植小麦4.5万亩,总产1560万斤;烟叶1.5万亩,总产203万公斤;辣椒2万亩,总产280万公斤。林果业以梨、桃为主,种植面积960亩,总产值100万元。养殖业以牛、羊、猪为主,年产值2600万元。农业总产值13770万元。乡镇企业主要有砖厂9家,预制厂4家,建安公司和卫生纸厂各一家,年产值12690万元。. |
杏山街道 |
杏山旅游管理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西南边缘,距邓州市区44公里,南与湖北省老河口界,西连丹江口水库,北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东邻彭桥镇,全区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是邓州市唯一的一个浅山丘陵地区,区内有邓州最高峰朱连山,拥有杏山省级地质公园。 管理区辖5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10800人,耕地面积近1.9万亩,山坡面积6万余亩。杏山旅游管理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目标,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主线,团结带领全区干群,务实拼搏,开拓创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开发、畜牧养殖、建材加工、林业生态建设和运输业五大支柱产业,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0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其中平安建设、财政、民政、劳务经济、党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林业生态建设等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区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大局高度稳定的良好局面。 杏山旅游管理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开发旅游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管理区党委一班人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理清思路,科学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杏山风景开发旅游产业的措施,切实加快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步伐。一是管理区领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与杏山实际相结合,广泛征求全区干群意见,制订了“依渠首、扣旅游、打基础、抓生态、强造势”的工作新思路,借助渠首为平台,把杏山与渠首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杏山的旅游品牌。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管理区先后组织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到西峡、滦川等地参观学习,吸取外地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邀请市委党校讲师举行专题讲座,杏山风景 杏山风景 解放广大干群的思想观念。使全区干群有信心、有决心把杏山建成全市的旅游亮点。三是借力开发,管理区在招商引资上加大了工作力度,主动进行出击,广泛联系各村在外工作人员,回家乡投资建设。截止9月底,全区已签订招商引资意向金额5000余万元。四是广泛进行宣传。邀请南阳、邓州文化界名人编写了精美画册《杏山风光》,向外宣传杏山紧靠渠首、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杏山的知名度,外树形象,内夯基础。现已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设了清泉山庄和度假村,实施了北水南调和送水上山工程。同时,邀请旅游方面专家,制订杏山开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逐步修复了旅游景点,初步修通了通往景点的沙石道路。五是管理区提出了“一至两年打基础,二至三年有看相,三至四年有成效”的旅游发展新思路,通过三至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杏山的旅游业跨上一个新台阶,使之成为市继花洲书院和古城广场之后的又一旅游亮点,为全市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散心的去处,使杏山走出全省,走向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