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彬县 >> 义门镇

义门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义门镇谷歌卫星地图)


义门镇简介

  义门镇地处彬县城西北方向的北极塬,全镇辖行政村27个,151个村民小组,34749口人,8758户,共有总耕地面积51926亩。
  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10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4元,实现农业总产值8135万元,全镇粮食总产值达到12100吨。全镇共有水果面积18183亩(其中苹果15186亩,梨2997亩),年生产水果2万吨,优果率达到70%以上,水果总产值3200万元;全镇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7500头(只),畜牧业实现产值972万元;全镇种植蔬菜5160亩(其中反季节蔬菜180亩),实现产值300万元;种植中药材300亩,实现产值18万元。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区域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养殖专业示范村,蔬菜栽培专业示范村,药材种植示范村,花椒栽植示范村,优质果品生产示范村等,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镇经济综合势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5万人 ·彬县旅游·彬县特产·彬县十大特产·彬县十景·彬县名人·咸阳 610427106 712000 0910 查看 义门镇谷歌卫星地图

义门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义门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街道

  彬县城关镇位于泾河沿岸,距咸阳市120公里,地处彬县中心,总面积83.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5万亩,共辖40个行政村,四个居委会,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312国道穿境而过,彬旬路、彬湫路、彬底路、彬麟路等交通干线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境内的唐大佛寺、水帘洞花果山等旅游景点闻名遐迩,同时也是久负盛名的彬洲梨、大晋枣的主产区。   近年来,在彬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工业强镇、多业富民"的思路,顺应撤县设市的总体部署,努力营造优势扩张,强力拉动,快速发展,建设经济强镇的良好氛围。   煤炭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境内有火石咀、水帘洞、虎神沟、阴山4个煤矿。火石咀煤矿2001年4月与河北中达公司合作,三年来,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7亿元,使企业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9万吨提高到300万吨,水帘洞煤矿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与中国虎豪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技改,2004年累计投资4136万元,改造整个生产系统,改进采煤工艺,使矿井生产能力由原来21万吨提升到45万吨。去年,全镇累计生产原煤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上交税费1300万元。   果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镇果园总面积18318.5亩,其中:苹果园6268亩,梨园4545亩,干杂果7515.5亩,2004年以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完成果树大改型5100亩,强拉枝15600亩,果园生草2000亩,果实套袋3800万只,使果品总产量达到8800吨,实现收入上千万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80元。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累计退耕还林总面积8165.5亩,其中:栽植生态林4749亩,经济林2446.5亩,荒山造林500亩,种草320亩,使全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畜牧业初步发展。全镇推广舍饲养殖,畜禽饲养总量达1.57万头(只),出栏7216头(只)。种草1800亩,为畜牧业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态农业稳步发展。朱家湾村建成"菜(果)--畜--厕--沼--灶"五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62户,发展奶牛养殖108头,养猪400头,养羊700只,新建矮化枣温室大棚和钢管式大棚14座,使全村温室大棚数量达到326座,年纯收入9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750元。.  

北极镇

  北极镇是彬县八大建制镇之一,地处县城以北25公里处,彬旬二级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金融社保等服务机构齐全,通讯网络覆盖全镇无盲点,集贸市场规模宏大,交易量仅次于县城,是北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00万元。    全镇辖18个行政村,5478户,21447人,总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塬地2.52万亩,坡台地1.68万亩,海拔900—1200米,年降水量450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镇驻地面积1.8平方公里,驻镇人口1.45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688元。    截止目前,全镇牛、羊、猪存栏分别达到1300头、2400只和2900头,近年来累计建成以柿子为主的干杂果生产基地8800亩,已挂果的红富士苹果园6800亩,人工种草面积达12500亩,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六甲塞北巨型兔厂、里村良种猪厂、里村食用醋厂、八甲奶牛厂、七甲良种羊厂先后落户北极镇,从此北极镇走出了一条种草养畜,以畜促草,草畜滚动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仅草畜业一项增加农民收入291元。市县电视台先后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    2005年,北极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采取实施优果工程、退耕还林、种草兴畜、加大劳务输出、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等有力措施,坚持走果、沼、畜、草相配套的生态农业模式,使农业和农村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182万元。其中二、三产业总值达到20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10.2%、17.1%,是近年来镇域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  

新民镇

  彬县新民镇位于县城东北24公里处的新民塬中心地带,是陕西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也是整个新民塬7万余人的经济文化交流枢纽和集市贸易中心,镇域海拔高程1100-1240米,地形以塬面为主,坡塬结合,梁峁沟壑纵横。塬面开阔平坦,交通便利,彬湫(旬邑县湫坡头)、早(早饭头)西(西坡)公路横贯其中,并交汇于镇政府驻地新民街。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119个村民小组,7362户,3.1万人,耕地总面积4.8万亩。    镇政府驻地新民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村贸易集镇,地理坐标北纬35°07′,东经108°09′,城镇规划面积1.72平方公里,常驻事企业单位29个,并拥有煤炭、木材、服装百货、粮食、牲畜、蔬菜、出租车7个专业市场和一条饮食街。近年来,作为咸阳市北五县第一镇,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目前城镇规模向西已扩展至胡家坡村,驻镇人口达8700人,其中外来人口2200余人。农历三、六、九逢集日,临街摊点多达520余个,日均交易额25万元以上。    二、镇域经济发展状况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7元,在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总值占36%,第二产业(加工业、制造业)占23%,第三产业(劳务输出及服务业)占41%。    全镇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全镇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逐渐转变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全镇2005年夏粮(小麦)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4046吨;秋粮种植2.4万亩,总产5700吨,全年粮食总产9746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    果业生产是新民镇的主导主业。全镇1.2万亩挂果园,经过大力实施""优果工程"",推广强拉枝、大改形、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 2005年,水果(主要是苹果)总产量达到1.7万吨,优质果率达65%以上,实现产值3400万元。.  

龙高镇

  龙高肇自于周代先祖,距今己有3600多年。自公刘避桀居豳,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历十一世,300多年。风存《诗经》,事记《左传》、《史记》。夏称豳国,商称西极,秦、晋时称豳亭,汉时称豳乡,唐、宋、明时称公刘乡,元时称公刘里,清、民国初称笃圣里,民国二十二年称龙高联保,民国二十九年称龙高乡,建国前,初称龙高区,1962年称龙高公社,1984年称龙高乡,1998年撤乡设龙高镇。龙高镇位于彬县东部,泾河流域中游,距彬县县城37公里。北接旬邑,东靠淳化,南临永寿,是一个典型的鸡鸣四县、物流集散中心重镇。地处北纬34○14',东经108○20',海拔高度为715—1200米,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大陆性温暖带气侯。彬旬公路、泾豳古道穿境而过,南陵沟将全镇分割为东、西两咀,成为一个不规则的“人”字版图。辖16个村,9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17000人,耕地面积4.2万亩。镇驻地面积0.7平方公里,镇区人口4500人,每旬一、四、七日为-日,镇平均服务半径为14公里。2002年被评为国家苹果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教育强镇。    龙高镇是周先祖公刘至太王十余代人立国奠基之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周代开创帝业、纂编志乘的源地,是中华民族定居农业肇始、形成、成熟的地方,在古代农业、冶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民风淳朴笃厚,至今,传统农业社会那种历史的、醇厚的联合国好风习仍然存在。陶复陶穴(土窑洞)而居,风寒塞户,肃霜授衣;安于耕桑,发展生产,重视根本。时盛德化,《二南》、《关睢》陶冶情操。俗尚勤俭,仁爱宽厚,人朴易理。业尚播种,野无惰民,岁有高廩。礼崇谦恭,敬老爱幼,笃淳礼让。士勤诗书,名贤绩萃。岁时令节,荐献祭扫,馈遗拜贺,实同“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斛,万寿无疆”。    龙高镇自然资源丰富,富含硒、铁、钙等元素的龙泉水,产出了醇厚绵甜、纯净透亮、余香悠长的彬洲王酒。农业生产发达,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被国家授予“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果业产业发展迅速,是绿色苹果无公害生产基地。生态立镇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及彬县粮、果、林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境内有“豳公”公刘墓,佛教的云阳寺古迹;.  

永乐镇

  永乐镇位于彬县县城北部边沿,东经104°6’、北纬35°14’、距县城39公里,东邻旬邑县底庙镇,西连本县西坡乡,南隔红岩河与本县新民镇相望,北界以四郎河与甘肃正宁县宫河乡接壤,平均海拔1200米,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塬、咀、川、沟俱全,塬面开阔,总面积75.52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4924户,20422口人 (其中农业人口20107人),总耕地面积35567.3亩,人均耕地 1.8亩。   永乐镇原址永乐村,以永乐村而得名,晋时叫胡空堡,明时称永安,后改称永乐,即永定安乐之意。1948年7月设永乐区公署,辖四乡,1961年成立永乐人民公社,1976年由永乐村迁街白村,1984年政社分设时以原永乐人民公社辖区设立永乐乡,1998年3月28日撤乡建镇后称永乐镇。镇内彬底、高安两条公路贯穿全境,168条镇村道路全长138公里,四通八达。是彬县和陕甘两省交界处最古老,较繁荣的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0员先进性教育”为主题,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机遇,按照"稳粮、优果、保烟、扩菜、种药、还林、种草、兴牧、企改"的工作思路,立足本镇实际,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2015155”工程,积极推进“项目带动”和“一村一品”战略,大力发展果业(含干杂果)和畜牧业两大主导产业,建立烤烟、蔬菜、草场三大基地,在全镇范围内逐步形成两业三基地的合理化产业生产新格局,镇内有年产值200万元的军村砖厂和年产值500万元的彬县多元素复合化肥厂两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非国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一优”(优化产业结构),“两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突破”(一村一品、小城镇建设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明显突破)。目前全镇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到2005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127.3万元,较上年增长35%;农业产值5470万元,较上年增长32.4%;财政收入136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1789元,较上年增长12.7%;.  

义门镇

  义门镇地处彬县城西北方向的北极塬,全镇辖行政村27个,151个村民小组,34749口人,8758户,共有总耕地面积51926亩。   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10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4元,实现农业总产值8135万元,全镇粮食总产值达到12100吨。全镇共有水果面积18183亩(其中苹果15186亩,梨2997亩),年生产水果2万吨,优果率达到70%以上,水果总产值3200万元;全镇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7500头(只),畜牧业实现产值972万元;全镇种植蔬菜5160亩(其中反季节蔬菜180亩),实现产值300万元;种植中药材300亩,实现产值18万元。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区域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养殖专业示范村,蔬菜栽培专业示范村,药材种植示范村,花椒栽植示范村,优质果品生产示范村等,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镇经济综合势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水口镇

  水口镇地处彬县南塬, 境内平均海拔1000-1300米,总面积67.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1099.31亩,人均约1.9亩。水口镇塬面地形大致似“川”字形,东西两塬窄而较短,中塬宽而较长,县道彬底公路贯穿其中,全镇入村道路已全部砂石化。镇政府驻地水口村,距县城约11公里,交通较为便利,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到2005年年底,全镇共4023户,68个村民小组,人口16510人。彬县自商以来3100余年的城镇历史变迁中,水口地区曾有过一段辉煌。北魏盛兴二年(公元468年)设白土县,治所在今彬县西南十里水口塬,是关中通往豳州城(今县城)及丝绸之路西行古道的必经之地。隋开皇三年(公元584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移县治于今城中。   水口镇人杰地灵,公孙贺是水口镇吕兴村人,为汉代名将。水口镇九田村,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前秦王符坚墓。公孙贺墓(在今祁家崖村)与符坚墓均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水口是彬县的历史名镇,是彬县南塬的中心集镇,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水口撤乡设镇。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水口镇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众志成城,埋头苦干,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济秩序快速发展。   一、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046万元,较上年增长10%,其中农业总产值2742万元,较上年增长9%,镇村企业和第三产业总产值完成2300万元,实现利税285万元,较上年增长13%。   工商税完成4.8万元,占预算的15%,农民人均纯收入1986元,较上年增长了 158元。   二、农业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2005年,全镇粮食生产达到7726吨。其中:小麦总产4675吨,亩产275公斤,秋粮总产3051吨,亩产350公斤,油菜总产105吨,亩产71公斤,全镇人均占有粮食418公斤。全镇果品总产达到5800吨,总产值12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820元。全镇建春芽苜蓿大棚20个,实现经济收入7.5万元。全镇全年劳务输出1000人,创经济收入50万元。.  

韩家镇

  韩家镇位于陕西省彬县西南塬,距县城33公里,东邻彬县底店乡,南接宝鸡市麟游县崔木镇,西通甘肃省灵台县邵寨镇,北与彬县车家庄乡为邻,乡域面积86平方公里,内辖9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1239户,4920人,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68元。   韩家镇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全乡耕地面积2.2万亩,大片撂荒地等待开发。境内交通便利,彬麟公路穿街而过,全乡9个村全部实现了路通、电通、水通,新建学校6所,移民新村6个,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天然植被和人工造林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达到46%,人工草场达8000多亩,养畜业具备一定规模,到200年末全乡大家畜存栏3495头,实现产值213万元。   韩家镇是一个农业大乡,林业大乡,畜牧大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政策,截止目前累计建成柿子园4350亩,退耕地造林4600亩,荒山造林1万亩,新建人工草场8000亩。同时,乡上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目前已建成北湾千亩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太阳寺108速生杨基地、北湾养猪厂、太光养殖厂和元朝、先锋千亩制种玉米基地等一批农业示范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招商项目带动,现已逐步形成以畜草业、药材和林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模式。.  

太峪镇

  太峪镇位于彬县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12公里,是彬县的南大门,全乡总人口1.2万人,有13个行政村,有乡属企事业单位12个,31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2005年,太峪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到2005年底,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378万元,较上年增长8.9%,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278万元,较上年增长10.2%,工业生产总值1100万元,较上年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较上年增长10.1%。   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2.7万亩,总产达3600吨,是1997年以来第三个丰收年。   2005年全乡共完成果树大改形3756亩,强拉枝3658亩,果实套袋5800万只,在全县多次果树管理检查评比中均取得较好的名次,果园管理水平上到了一个新台阶。全乡果品总产3500吨,实现收入660万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610元,分别增长6.6%、13.8%、13.6%。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经多方争取,解决了南庄村养殖小区资金来源问题,新建养猪小区一处;拜家河奶牛在扩繁的基础上,新建奶站一处,又争取县农行投放贷款37万元,为这个新兴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全乡规模养殖户发展到62户,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1万头(只),畜牧业实现产值110万元,分别增长4.8%、5.4%。   生态环境建设再创佳绩。全年完成荒山造林2368亩,植树136万株,争取并完成退耕还林200亩。建设绿色家园示范村5个,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义门镇特产大全




义门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