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海村原处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西距州府120公里,东距都兰县123公里,东北距乌兰县城83公里,村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全村共有88户,354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伴有少数藏族群众。全村耕地1300亩、退耕地700亩、荒地800亩,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且多采用传统落后的耕作方法和以粮为主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产量低。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托海村整体搬迁工程历时半年后顺利完成,由偏远地区迁至位于315国道南侧的纳木哈村。新建的托海村,规划整齐,交通便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备,彻底改变了原来交通不便、群众饮水难、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新开垦的800亩农田,彻底解决了全村农户的生活来源问题。
托海村围绕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的目标,在大规模重建家园之前认真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建设“三合一”规划,各项工作逐步深入。一是狠抓经济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同时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引导群众开展生猪养殖和牛羊育肥等,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收益;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整村搬迁过程中,新建农户房屋88栋,解决354人住房问题,并实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次性到位,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三是搞好村庄建设整体规划:在村庄建设规划上本着村庄规划和民宅设计的长远发展、村庄布局合理、建设用地管理规范的原则,避免浪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切实解决村内“脏、乱、差”问题。以上三项措施确保了托海村的有序建设和发展。
托海村由于生产基础差、底子薄、人均耕地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村民缺乏实用技能,虽然经过“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短期项目培训,使部分群众掌握了汽车驾驶、电焊、建筑等技术,但总体上说,技术单一且技术含量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劳务输出和输出效益。另外,由于在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中缺少启动资金,所以项目还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没有显现。
托海村今后发展方向及需求
下一步,托海村将本着“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植业,支持“一村一品”的建立和发展。一是荷兰豆种植项目。计划在村内种植荷兰豆100亩,户均种植约1.2亩,并与县产业化办公室签订荷兰豆订单收购合同,切实解决了种植销售难问题,从而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二是牛羊育肥基地项目。今年,计划在村内建设畜用暖棚10座,并新建一座饲料加工厂,计划总投资约28万元,初步建立年养殖出售能力在5000—7000只羊的牛羊育肥基地。同时,为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将引导群众走发展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道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32821102 | 817000 | -- | 查看 托海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赛纳村 |
赛纳村系2001年从青海省互助县、平安县等贫困山区16个乡镇迁入乌兰县的移民村,坐落于乌兰县城西侧6公里处,临近315国道和青藏铁路,交通便利。全村总户数196户、总人口896人,其中劳动力380人,全村总播种面积2492亩,08年人均收入2700元。2007年先后被列为海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青海省文明办“文化大院”、省妇联“巾帼建功示范村”、团省委“青春建功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北京中视达数字电影电视文化公司“手挽手扶农工程”试点村。 赛纳村村庄规划整齐、交通便利、农户居住集中,发展潜力大;村“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村风民风正,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具有较好的组织、思想和社情基础。具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思想基础和良好的地理、人文环境优势。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单位的关心支持下,赛纳村“两委”带领群众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转变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一村一品”发展。在原有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基础上,不断拓宽致富渠道,引进獭兔特色养殖,并成立了赛纳村鑫源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118万元。 赛纳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獭兔养殖基地引水和棚圈照明问题。需建引水主管道604米、副管道300米,照明线路双线604米,尚缺材料款3万元(人工自筹)。 2、村容村貌整治问题。计划在村内主巷道安装路灯80盏,需资金5.4万元(人工自筹)。 3、农户改厕问题。计划将全村196户农户的厕所进行改造,需水泥100吨,折合资金6万元。(人工自筹) 4、修建村委会和党建室院内花园及人行小道,需帮扶资金2万元;修建广场假山需帮扶资金4.2万元。(人工自筹) 赛纳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1、为了展现赛纳村土族风情的特点,计划2009-2010年在村南315国道两旁,通过招商引资和自筹资金逐步修建占地386亩的民族风情园,以土族服饰、刺绣、轮子秋等民族特色为主,大力发展民族旅游项目。 2、壮大獭兔养殖项目规模。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野生毛皮动物保0律法规的出台,使优质獭兔皮及獭兔裘皮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几经上涨。国内外对獭兔毛皮、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供不应求,还出口到欧美及港澳等市场。赛纳村作为纯农业村,除丰富的粮食资源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苜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它们可以作为獭兔配合饲料的组成部分,配料饲养。这些将为赛纳村发展獭兔养殖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广阔前景。为此,今后赛纳村将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机遇,以手挽手扶农工程项目资金为动力,把獭兔养殖作为赛纳村的脱贫致富产业项目,采取“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努力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化,力争五年内将獭兔养殖发展成为集獭兔养殖、产品开发和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3、发展仔猪繁育项目。今年,计划在赛纳村建立仔猪繁育基地,计划总投资596.46万元。项目建设保温猪舍50座12000平方米和病猪隔离舍60平方米,共12060平方米,公猪运动场144平方米,建饲料加工房、防疫配种室、饲料库房门卫等200平方米,并购置饲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年产仔猪9600头,年增收144万元。通过仔猪繁育基地建设,将提高仔猪生产自给率,促进养猪产业的发展,增加市场供应量,平抑市场价格。 |
托海村 |
托海村原处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西距州府120公里,东距都兰县123公里,东北距乌兰县城83公里,村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全村共有88户,354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伴有少数藏族群众。全村耕地1300亩、退耕地700亩、荒地800亩,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且多采用传统落后的耕作方法和以粮为主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产量低。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托海村整体搬迁工程历时半年后顺利完成,由偏远地区迁至位于315国道南侧的纳木哈村。新建的托海村,规划整齐,交通便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备,彻底改变了原来交通不便、群众饮水难、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新开垦的800亩农田,彻底解决了全村农户的生活来源问题。 托海村围绕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的目标,在大规模重建家园之前认真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建设“三合一”规划,各项工作逐步深入。一是狠抓经济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同时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引导群众开展生猪养殖和牛羊育肥等,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收益;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整村搬迁过程中,新建农户房屋88栋,解决354人住房问题,并实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次性到位,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三是搞好村庄建设整体规划:在村庄建设规划上本着村庄规划和民宅设计的长远发展、村庄布局合理、建设用地管理规范的原则,避免浪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切实解决村内“脏、乱、差”问题。以上三项措施确保了托海村的有序建设和发展。 托海村由于生产基础差、底子薄、人均耕地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村民缺乏实用技能,虽然经过“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短期项目培训,使部分群众掌握了汽车驾驶、电焊、建筑等技术,但总体上说,技术单一且技术含量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劳务输出和输出效益。另外,由于在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中缺少启动资金,所以项目还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没有显现。 托海村今后发展方向及需求 下一步,托海村将本着“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植业,支持“一村一品”的建立和发展。一是荷兰豆种植项目。计划在村内种植荷兰豆100亩,户均种植约1.2亩,并与县产业化办公室签订荷兰豆订单收购合同,切实解决了种植销售难问题,从而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二是牛羊育肥基地项目。今年,计划在村内建设畜用暖棚10座,并新建一座饲料加工厂,计划总投资约28万元,初步建立年养殖出售能力在5000—7000只羊的牛羊育肥基地。同时,为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将引导群众走发展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道路。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