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邓州市 >> 九龙乡 >> 半店村

半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半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半店村简介

  半店村位于九龙乡南通4公里处,豫335省道横穿东西,贾半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辖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21人,耕地面积3266亩,党员34名,村干部5人,村民代表61人,小组干部15人。
  半店镇称古汤元,魏孝文帝(北魏)死于此处。明嘉靖四十二年,唐藩王朱槿后裔朱宙永去淅川香严寺拜佛过刁河时修建的石桥、距今400多年,是帝王御用桥,称普济桥即唐王桥,西岸有庆祥寺,内有千年银杏树,半店街西部有烽火台遗址。
  2007年以来,我村多方筹措资金,发动群众对东王庄和少数民族自然村丁新庄进行了村庄整治,共修筑水泥路面2.4公里,村庄整治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集镇建设 自07年以来,集中建设集镇市场2条街,东西街长达1.8公里,并建设综合集贸市场一个,可容纳商户200多户,集镇的繁荣,可以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蛋、菜、肉等食品,集镇有喷泉一口,泉水含有丰富矿物质,日喷水量达120吨,有待开发利用。
  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经济蓬勃发展,烟叶行势好转。随着采用流转土地,大块承包的办法,种植大户信心倍增,烟叶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向500亩发展,推进了“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杨树经济、全村片林、围村林,通道林面积达600多亩,长势较好,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企业加工,外出反乡人员创办免烧砖场,木板加工厂,效益达百万元以上,同时安置闲余劳动力30多人,带动社会效益;随着养殖管理技术逐步成熟,养猪专业户5户,养猪业500头以上,养鸡千只以上2户、养羊25只以上2家、水产养殖专业户3户,养殖户日益集增,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全村人年均收入达4850元以上。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逐步提升,村中心小学是市标准化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室宽敞明亮,办公系统齐全,有校师生达500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的问题。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全村办文化茶馆2个,农民到茶馆品茶、交友、学文化、读书刊、传信息、学科技、促和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81320 473000 -- 查看 半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半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半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九龙村

  九龙村在九龙乡中部,紧靠乡政府,辖九龙、刘家、堤底、东侯营、耿林、袁家、肖营、河南等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570户2250人,耕地面积4997亩,现有村干部6人,党员26名,村民代表63 名。   自建村以来,该村支部、村委一班人带领全村广大群众不懈努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农村格局已具雏形。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学校由最初的几间草房,经过几次改建,现已建成现在两层间教学楼,间教师宿舍,能容纳500名学生就读。电脑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几十年来,以在村小学走出的大中专学生近180人。   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关怀下,我村的高低压生产生活线路规范完善。有线电视、电话网络延伸到千家万户,广大村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明显提高。   为了繁荣市场,我们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集镇建设,新建成两条标准化街道,入住商户300家,同时,肖营、袁家等两个自然村,通过空心村治理,不但复耕土地350亩,这些群众搬迁到新规划开辟的街道,为集镇发展繁荣注入新生力量。   积极争取资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先后打配机井52眼,引资30万元修筑蓄水坝,全村近5000亩农田基本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抓住“村村通”建设机遇,通过引资,自筹资金等形式,先后修过1500米、 米水泥路、铺沙石路2000米,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杨树经济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杨树面积已发展到近千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烟叶生产被动局面逐步扭转,科学种烟、规模生产等先进生产已被群众接受,群众的种烟积极性日益高涨,“一村一品”——烟叶这一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大经济来源。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养猪场4个,存栏300余头,养鸡场一个,存栏5000余只,建材厂一个,建筑施工队4个。   现有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个,全村2250人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农民的卫生健康全部纳入保障体系。  

大张营村

  大张营村位于九龙乡的东部四公里处,全村辖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2262人,耕地面积3262亩,村干部6人,组干部15人,党员33人,村民代表60人。   自税费改革以来,特别是“-”以来,我村的经济形势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好机遇。以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4+2”工作法的运行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各项向前发展。   科学规划,引进和筹措资金整修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打通了村中心的南北主干道和两条干道,硬化水泥面1600米,铺设了砂石路面6000米,道路畅通了,经济也随之活跃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告别了泥泞,走了致富路。   建筑业蓬勃兴起,解决了剩余劳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我村共有专业建筑队6个,参于建筑农民工160余人,平均每年增收入240万元,还有不少农民是农忙责任田,农闲搞建筑,闲忙都挣钱,有在内在干的,还有在外地干的,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调整了产业结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税费改革以来,在种植业上,承包大户逐渐增多,随着劳力的转移,有的弃农务工,有的离家经商,他们原承包的责任田逐步转移到在家的种田能手身上,种植规模发生了变化,亩效益逐步提高,出现了不少的种植大户、种棉大户、种蔬大户。这些种植大户对农作物的管理逐步地科学化,使经济效益大大增加。在养殖上,养猪业由少升多,由散养升圈养,由常规饲养到科学喂养,存栏数不断增加,出栏率不断增长。   我们将重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经济,富全村百姓,创造经济的新辉煌。  

舟陂村

  舟陂村位于邓州市九龙乡西南1公里处,全村有350户1480人,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1个0员6个村干部。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奋进,按照完成了下大的各项工作,任务2007年被邓州市评为五好支部,2009年被南阳市评为五好支部。   近年来,村支两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运用 “4+2”工作法开展各项农村工作,带领广大干群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去,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活跃了地方经济文化、卫生事业,人均收入达4700多元,地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2007年以来,对前郑、舟陂、沟西组进行村庄整治共硬化水泥路面4000多米,修筑下水道2000多米,便民超市2个。同是又是典型沼气示范村,全村100户建设有室沼气沼气的运用一年可节省煤柴等支出60们万元,分解消化畜粪便400余吨,净化村内环境,而且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液可作为上好的优质有机肥,实现了废物循环利用。生态林建设方面,全村林业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出现多个林业种植大户,林业长势喜人,将会是一大笔收入。   党建设方面: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和村组群众的努力下,新建村部7间,村支两委基础设施得到建设。每年发展一名党员,同时也激发了广大青年和经济能人入党的积极性。我们坚持每月10号党员活动日长年不误,在活动日会上有很多党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设,解决了很多问题。   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发展,农户参保率达100%,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建文化茶馆一个,游乐场所,建身场所全部配套,使群众有了休闲、娱乐、学习上级政策的场所。   以后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王营村

  九龙乡王营村位于该乡南部11公里处,南与高集乡隔河相望,西与淅川县九重镇相连,东接文渠乡,全村总人口1600人,总耕地2100亩,8个村民小组,现有村干部5人,组干部16人,村代表32人,党员23人。全村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王营村支两委一班人积极响应能上级党委建设新农村的号召,按照“4+2”工作法的要求,精心组织,务实苦干,推进了村庄整治、沼气、“一村一品”等项工作的长远发展,新农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广大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1、全面动员,通过“4+2”工作法,搞好村庄整治工作。   自2006年开始,通过召开群众会,代表会大力宣传村庄整治工作的意义,发动群众捐款捐物,投工投劳,积极发动在外务工及工作人员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共计筹资20余万元,完成了村内主干道打通,硬化工程,共打通主次干道18条,拆除房屋89间,硬化水泥路总长2.1千米,建成小游园1个,安装了健身器材10套,路灯6盏;建成文化茶馆1个,幼儿园1个,卫生室1个,方便了群众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2、积极实施,建设宜居新王营   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争取围绕项目落户王营,建设沼气池100余座。为全乡节能环保工作提供了一个样板点,仅此一项,一年可节省煤、柴等支出50余万元,分解消化畜粪便500余吨,净化村内环境,而且经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液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和害虫访治液,实现了废物利用的循环。   3、科学引导,鼓励广大农户发家致富,一是引进大型养猪厂1座,建立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由养猪厂为农户提供种猪,并全程服务指导,回收猪崽,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养猪业,仅此一项,就带动约120户农户,一年户均创收2万元。二是鼓励种地大户,发展农业生产,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协调银信部门贷款200余万元,购量大型农机具15台,帮助协调用地问题,并定期联系,农业专家到村指导生产,受到了广大种地户的好评。50亩以上的大户就达到21户,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  

王坡村

  王坡村位于九龙乡东南部7公里处,辖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10户2360人,3860亩耕地,村支两委成员5人,组干部10人,党员32人,村民代表67人,豫33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使利。林、牧、烟、是我村的主要产业。   近年来,村支两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运用 “4+2”工作法开展各项农村工作,带领广大干群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去,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活跃了地方经济文化、卫生事业,人均收入达4700多元,地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2007以来,对崔楼进行村庄整治,新建房屋150多座,整理出土地160多亩,同时筹集资金修筑张营、西庄、刘岗、邢家等组,共硬化水泥路4000多米,柏油路2200多米,沙石路600多米,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大问题,生产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   培育支柱产业,多方位、多渠道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利用多年种植烟叶经验技术,抓住上级烟草部门的有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烟叶产业,09年种植烟叶200多亩,亩效益达2500——3500元,有效的增收,激起群众种烟信心,明年植烟面积将增到500亩以上。   杨林经济:全村种植通道林、围村林480多亩,出现多个林业大户,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也将会提高经济效益。   畜牧养殖、种植大户各显神通,我村现有养殖大户16户,其中养猪大户8户,生猪存栏700多头,养鸡户3户,存栏1万余只,养兔户2户,存栏300余只,养羊3户,存栏50余只,其它农户分散养殖,农业种植大户20多户,各种植在30亩以上,烟叶种植大户10户以上,运输专业户16户,农村建筑队6个,建筑工人达150多人,经商户20多户,整个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和村组群众的努力下,新建村部5间,村支两委基础设施得到建设;为了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我村利用“4+2”工作法,群众集资8万余元,又经多方争取上级资金23万元,新建学校26间,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群众非常满意。   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发展,农户参保率达100%,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建文化茶馆一个,游乐场所,建身场所全部配套,使群众有了休闲、娱乐、学习上级政策的场所。  

王冲村

  王冲村位于九龙乡南3公里处,贾半路穿境而过,属于一岗两冲的丘陵地带,全村有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3653亩,人口是2200余人,人均收入达4200元以上,全村党员34人,村民代表30人,村务监督小组5人,村理财小组3人。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更好的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质量。在2007年春,在双东组进行村庄整治,通过群众集资和政府奖补,修韦经路共计11条全部水泥硬化路面,总长是4500余米,另外几个小组修铺沙石路面5条共计4000余米。对双西组进行空心村治理,能复耕地180余亩。   农村产业化逐步调整,多元化经济蓬勃发展。全村经济重点发展棉花种植 800亩以上,亩产250公斤,规模型养鸡户四家,5000只养鸡厂一家,4000只以下3家,养猪厂3家,200头一家,100头以下2家,在发展杨树经济中,以围村林为主,全村共计600余亩,经济林美国晚秋蜜梨40亩,效益可观。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和村组群众的努力下,新建村部7间,村支两委基础设施得到建设,乡中学、小学在校师生达500多人,办公教用设备齐全,历年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   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发展,农户参保率达100%,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信息工程逐渐健全发展,电话、有线电视等通讯网络已基本覆盖,极大地方便和服务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更广泛的有利于群众解放思想,学科技学信息,托宽了致富道路。  

裴营村

  邓州市九龙乡裴营村位于九龙乡政府所在地东北4公里处,全村共有人口1360人,耕地面积2000亩, 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两委班子6人,组干部8人,0党员32人,村民代表36人,配有村级经济合作社、民兵连、妇代会、计生协会及村级社会治安调解小组等组织。农作物主要以冬小麦、棉花、烟叶、花生、黄豆、芝麻、玉米为主。群众人均收入5280元。近几年来,裴营村在村党支部强有力的领导下,全村经济总量快速提高,村民人均收入与日俱增,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攀升,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民心工程”,逐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近3年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通了3条宽3米,长1800余米的机耕路和1条宽3.5米,长860米的村级公路,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在村庄整治实施中,高质量完成了娱乐场1个,卫生所1所,标准化村级幼儿园l所。2008年村里多方筹集资金18万元兴建了一座标准化学校教学楼,兴建1个村民文化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添加了娱乐文化设备,一个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农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村务公开,管理民主。裴营村两委先后制定出台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主议事、村级重大项目招投标、村务公开、会计委托代理等制度,并做到严格照章办事,使村党支部活动更加经常化、制度化、村支两委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为了让群众放心满意,村里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对村里的帐务帐目、集体资产的经营情况、扶贫贷款的发放、低保户名单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全部实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也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实了基础。   注重学习,提高能力。为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村两委部始终把加强对村民的学习教育当作重点工作来抓。为了让群众的学习有丰富的学习资料,村里几乎每年都花上2000多元的资金用于征订报刊杂志;同时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并且每月20.日定为集中学习,组织群众学习《党章》、《“-”重要思想》等理论知识,观看电教片,学习农业、科技、法律、卫生知识。   狠抓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早在几年前,村党支部就组织全村干部制定了发展特色农业、搞活效益农业的思想和奋斗目标。但由于村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发展的信心并不是很足,村党支部充分利用“4+2”工作法组织党员干部上门做农户们的思想工作,鼓励村民解放思想,发展效益农业,并取得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制定出台一系列的补助扶持政策,调动村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在村支两委的正确引导下,我村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近三年全村共发展杨树经济500余亩,现在全村村民种植棉花600余亩,单此两项收入人均能增2400元左右。村民裴建青发展养殖业,年均收入3万元。   经过村支两委共同努力,裴营村连续多年被乡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乡政府的充分认可,为其他村党支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前河村

  前河村位于九龙乡的东北4公里处,东邻文渠,北与张村相连,现有人口3100人,土地面积3384亩,9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党员46人,代表61人,组长10人。   2006年搞村村通就是用“4+2”工作法进行的。支部提议,村委决策,党员审议,群众通过,上上下下对“要得富,先修路”有深刻认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条2500米的水泥路俊工通车。随后群众筹资又修建了3000米的沙石路。   为了发展我村经济,方便广大群出行和生产,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全村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村已修建贯通全村近10公里的水泥路和沙石路,并以前王进行了村庄整治,为发展我村经济,全面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保证。   随着市场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化规模化逐步得到发展,群众思想逐步解放,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广大村民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鼓舞下,不但种粮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养殖业,杨树经济,种植烟叶,棉花等支柱型产业的积极性也空前提高。特别是烟叶产量的逐步发展,09年增至300亩,亩效益达2500-3500元/亩,增强了群众的积极性,预计2010年种植面积将达500亩以上。养猪专业户一户存栏达200多头,养鸡户王书政养鸡4000只以上,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通道林、生态林、种植面积600亩以上,效益可观。   近年来,我村建成了现代的二层34间教学楼,12间教职工宿舍,能容纳600人的教职工学生教学场所,购置了电脑等教学设备50余套。经本村小学走出考取的大中专学生近200人。   信息工程逐步健全发展,建设电话、电视等通讯网络线路近6公里,已全面覆盖全村。极大地方便和服务了全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逐步提高了全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的问题。  

姚营寨村

     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村,位于邓州西文厚路南三公里处。东临王冲村,距半店街4公里,西临淅川县大山寨。南临禹山与刁河,北边与犁陂村为邻。是大文学家姚雪垠之家乡。姚营寨的村民生长在刁河的怀抱中。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堪称九龙乡之秀。   本村辖八个自然村,分十九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80人,总面积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100亩,有党46人,村干部6人,组干部19人,村民代表56人,在外务工850人之多。   这里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烟叶为主。小麦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棉花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平均亩收入达2000元以上,植树造林990亩,人均年收入达2500元以上。   

犁陂村

  邓州市九龙乡犁陂村位于邓西文厚路南1公里处。东以舟陂为邻,西与淅川县相接,南与姚营村为邻,北与白庙村为邻,自白庙通往姚营寨村的水泥路从村中间穿越而过。本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清末以来,文化人物层出不穷,是宛梆发源地;有12人得到宛梆真传,在周围十里八乡颇有名气。   全村面积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580亩,人口3140人,人均面积1.5亩。全村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党员32人,村干部5人,组干部11人,村民代表46人。本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作物。小麦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花生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棉花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人平均年纯收入4500元以上。   我村积极运用“4+2”工作法,使农村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四个会议和两个公示,广大干群解放思想,关注民生,修水泥路3.5公里,铺沙石路5公里,修下水道1500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组群众住宅建设设施,严格按照村镇建设图实施,楼房林立,整齐化一,道路畅通无阻,使村容村貌发一了巨大的变化。基本上解决了群众出门难的问题,同时有利用生产的发展。   植树造林1000亩,使我村生态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田园规划井然有序,沟、路、渠全部配套,有利促进生产的发展。   我村最具特色的建筑队达15个之,总收入100万人民币,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又解决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不仅为本村服务,还解决了周边的居住困难。   养殖、种植、经商户逐渐增多特别是养鸡大王王家玉,建设面积2.8亩,鸡舍两座,养鸡3000多只,还不仅增加了个人收入,也服务了周边的群众,带动了经济发展。   村有标准化卫生室一个,从医人员3人,全村参加新农合人员100%,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电视普及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村建文化茶馆2个,农民闲时到茶馆品茶、交友、学文化、学科技、传信息,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  

白庙村

  白庙村位于邓州市九龙乡西3公里处。文厚路惯穿东西,西邻淅川,北接张村镇,交通十分便利。土壤纯属黄粘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芝麻、大豆、油菜、烟叶和辣椒等。举国瞩目的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从本村东南部边沿通过,改善了水利条件,给本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白庙村辖10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562户,2518人,其中男性1272人,女性1246人,其中党员35人,群众代表6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现有耕地5696亩,总面积4平方公里。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民生产、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村内有白庙、杨官营两个学校,村内有加油站一处,卫生所一个,便民超市场两个,文化茶馆两个,汽车3辆,轿车6辆,户用电话186部,手机用户221户,沼气池10个,太阳能用户66户,家家拥有彩电,10%的农户有冰柜、空调,60%的农户有摩托车,部分农户用上了电脑。   “村支两委”运用“4+2”工作法带领村民自觉集资酬款,外出务工人员捐款,在家人员投工投劳进行村庄整治全村,硬化治主干道水泥路5公里,次干道水泥路2公里,沙石路4公里多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发展,农户参保率达100%,农民小病不出村,便可得到治疗,全村无1人因患大病而致贫。   农民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解放,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农村逐步繁荣。农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致富带头人,养牛专业户,种植大户,养殖专业大户,现在全村养牛专业户3户,均在10头以上,水产专业户4户,年产鲜鱼5万斤;3000只以上,养鸡场2个,林业种植大户3个,烟叶种植大户9户,新建密集炕房9个,烟叶生产初见规模。全村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贾营村

  人杰地灵的贾营村位于九龙乡东北部4公里处,北与张村镇交界,东与文渠乡接壤,耕地面积3670亩,全村2900人,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45名党员,村组干部20人,党员任职9人。村东扒淤河,村西得子河从境风穿越而过,两岸树木成荫,景色秀美。负有胜名的嵩山祖师庙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的三月三庙会盛况空前,来自豫、鄂、陕、山、晋等省的商贾云集,大戏连唱几天,为地方的文化生活,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使该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使农民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   村办小学由过去的危房、险房改建这宽敞的教学楼,现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180人,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大中专毕业生已达196人。其中1人考入清华大学。现留学美国。   村庄整治效果明显。5个自然村道路纵横有序,主次干道整齐,房屋错落有效,现改修水泥路3.5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全村呈现一派群众安居乐业的动人局面。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发展,农户参保率达100%,农民小病不出村已变成现实,全村无1人因患大病而致贫。   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视普及率达100%,全村已办文化茶馆4个,农民到茶馆品茶、交友、学文化、读书刊、传信息,学科技,促和谐。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沟路,渠、林布局合理,旱能浇、涝能排,全村机井62眼,达到机电双配套,全村农户已购置大小拖拉机380台,收割机5部,旋耕机5部,汽车10辆。农业生产因机械化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和发展,亩产年年跨台阶,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以上,村办企业从无到有,副业发展势头强劲, 3000只以上养鸡厂2个,百头以上养猪场3个,成立建筑队6个,村办企业共吸纳农民2136人,为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外出务工抱回了金娃娃,全村18至55岁劳力630人,外出务工农民480人,几乎家家有人在外挣钱,月月往屋汇款,据统计,在外务工人员年收入超千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后李村

  后李村位于九龙乡东南三公里处,现有人口2356人,耕地面积4600亩,党员34人,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村支两委传承老一届村两委的优良传统,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能认真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运用“4+2”工作法,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开展村庄整治、沼气建设,烟叶、杨树等经济的发展已显现了具大的经济效益,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邓州市评为红旗党支部和市文明新村。   要想富,先修路,村支两委运用“4+2”工作法,带领全村群众多方筹措资金80多万元,先后对后东组刘岗组,后西组等7个组进行村庄整治,其中以后东组和刘岗组为主,现已修筑水泥路17条5300多米,修筑下水道2800多米,沙石路22条9000多米。另外其它组3000多米路面在2009年年底前也要铺设完毕。建设游园一个,整治坑塘一个,全村安装太阳能89台,修建沼气池28个,广大群众生产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   因地制宜培育龙头产业和其它经济全面发展。近年来,村支两委始终把经济工作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多次召开村两委、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探讨“一村一品”发展经济新思路,发扬传统植烟产业,利用老经验新技术,加上级烟草部门对烟叶种植的扶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烟叶生产,自2008年以来,全村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以上,建设集约型炕烟炉12个,新打机井32眼,大型蓄水池一个,效益达2500——3500元/亩,仅此一项全村群众增收1200多万元,林业种植面积1300亩,长势喜人,经济价值更高。   村支两委适时鼓励支持群众发展多种经济,村内现办有预制厂、养鸡场三个、水产养殖户2个,养猪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村内建筑队7个,解决剩余劳动力150余人,年增收150余万元。   后李村人民勤劳,民风纯朴,坚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运用“4+2”工作法,积极创新开拓发展多项经济新思路,后李村明天会更好。  

后王村

  后王村位于九龙乡最东部,文厚公路穿境而过。东与文渠乡接壤,南邻后李村,西接九龙村,北靠前河村。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650户,总人3050人,耕地面积3852亩。全村现有55名党员,群众代表63人。人均收入达4500元以上。   为了发展我村经济,方便广大群出行和生产,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全村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村已修建贯通全村近10公里的水泥路和沙石路,并以前王进行了村庄整治,为发展我村经济,全面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保证。   随着市场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化规模化逐步得到发展,群众思想逐步解放,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广大村民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鼓舞下,不但种粮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养殖业,杨树经济,种植烟叶,棉花等支柱型产业的积极性也空前提高。特别是烟叶产量的逐步发展,09年增至300亩,亩效益达2500-3500元/亩,增强了群众的积极性,预计2010年种植面积将达500亩以上。通道林、生态林、种植面积600亩以上,效益可观。   近年来,我村建成了现代的二层34间教学楼,12间教职工宿舍,能容纳600人的教职工学生教学场所,购置了电脑等教学设备50余套。经本村小学走出考取的大中专学生近200人。   信息工程逐步健全发展,建设电话、电视等通讯网络线路近6公里,已全面覆盖全村。极大地方便和服务了全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逐步提高了全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的问题。  

贾岗村

  贾岗村位于邓州市西23公里处九龙乡政府所在地,文厚路、贾半路穿越而过,“村村通”道全部硬化到各组,交通十分便利。村辖1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565户,总人口2745人,耕地面积5775亩,共有党员35名,村民代表60人,村干部8名,小组干部15人。   运用“4+2”工作法,在村庄整治工作中,多方筹措资金,发动外出务工人员和本村在外的教职员工捐一点,农民企家帮一点,群众集一点,以及政府奖励的办法,先后对贾家、五股路两个组进行村庄整治修建水泥路6000多米,入户率达100%。安装路灯12盏,游园2个,下水道4000多米,建文化茶馆2个,从历史上解决和克服了农副产品在雨天不能进出的大难题。使广大村民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   集镇建设方面,近年来,把集镇建设纳入中心工作,建设了标准化辣子市场,家俱家电市场、农资市场三个市场容纳商户300余户,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发,繁荣了市场。      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经济蓬勃发展,烟叶行势好转。随着采用流转土地,大块承包的办法,种植大户信心倍增,烟叶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0亩向千亩发展,推进了“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杨树经济、全村片林、围村林,通道林面积达600多亩,长势较好,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企业加工,外出反乡人员创办免烧砖场,木板加工厂,效益达百万元以上,同时安置闲余劳动力30多人,带动社会效益;随着养殖管理技术逐步成熟,养鸡千只以上3户、养羊25只以上2家、水产养殖专业户3户,养殖户日益集增,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全村人年均收入达4850元以上。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逐步提升,村中心小学是市标准化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室宽敞明亮,办公系统齐全,有校师生达600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的问题。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全村办文化茶馆3个,农民到茶馆品茶、交友、学文化、读书刊、传信息、学科技、促和谐。  

邓岗村

  邓岗村位于九龙乡北部2公里处,辖北贾岗、邓岗、张岗、下洼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10户,总人口1400人,耕地面积2940亩。全村共有党员19人,村干部4人,组干部8人,村民代表30人,配有村级合作医疗所、民兵连、妇代会、计生协会及村级社会治安调解小组等组织。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烟叶、花生、黄豆、芝麻、玉米为主。群众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近几年来邓岗村在以村党支部强有力的领导下,全村经济逐步快速发展,人均收入达4500元以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村支两委运用“4+2”工作法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村庄整治效果显著,村支两委统一群众思想提高群众认识,多渠道筹集资金,外出实地参观学习,在近几年,多措并举,对下洼、邓岗组打通主次干道20余条,修筑水泥路、沙石路共7.8公里,建游园老年活动中心一处,并安装健身器材,建设沼气池25个,安装太阳能28台,安装路灯8个,建文化茶馆1个,便民超市1个,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新型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发展,农户参保率达100%,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依靠,致使全村无人因患大病而致贫。   培育支柱产业,全面发展经济。利用传统植烟习惯,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全村涌现植烟大户20多户,烟叶种植面积逐步提升到300多亩,建新型密集炕房8个,机井22眼,亩效益达2500—3500元,全村种烟户增收达60多万元。鼓励群众发展多项经济,养殖户,种植大户、建筑施工,经商户,外出务工等,各项致富带头人的出现,使全村群众在致富道路上出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新局面,农民的增收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邓岗村支两委多次制定出台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村级重大项目招投标、村务公开,会议委托代理等制度,并做到严格照章办事,使村党支部活动更加经常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致使全村没有出一例-事件。从而亲切了干群关系,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重学习,解放思想,提高能力。为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村支两委”始终把加强党员村民教育学习当重点来抓。平时村里征订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每月10日定为学习日,组织党员学习《党章》,《-》重要思想,观看电影片以及农业、科技、法律、卫生知识等。   经过村支两委共同努力,邓岗村连续多年被市、乡两级多次评为先进单位。  

大陂村

  大陂村位于九龙乡西北部边陲,距九龙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北与张村镇杨楼村为邻,西与淅县厚坡镇张楼村接壤,南邻分别于该乡贾岗村、邓岗、白庙村相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该村南、东、西半包围,占地面积900余亩。   本村辖9个自然村,十二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64人,土地面积4638亩,村支两委成员7人,党员32人,群众代表50人,在外务工人员837人。   本村地处于西部边陲,交通闭塞,大多属于岗坡丘陵地带。信息落后,土地贫瘠,土壤稀薄,农作物产量低,旱涝不能保丰收,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小辣椒、烟叶为主,近年来在村支两委带动指导下,发展30亩以上种粮大户35户,30亩种烟大户5户,杨树面积落实1200亩,主要以围村林为主,30头以上养猪户3户,有效带动了该村种、养殖业发展,人均纯收入达到4463元。   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近年来农业生产基础发展较慢,农业生产基础较薄弱,近年来村支两委努力下,打机井一眼、小型栏岗水坝4座,可浇地面积1100亩,搞好村村通工程建设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现有村村通道路3.2公里,从乡政府通至本村小学所在地,在此基础上,村支两通过发动群众,集资3.5万元,修通了另外三个自然村的砂石路3.2公里。从根本解决了该村群众出行难问题。   搞好饮水解困工程。对两个村民小组共650户饮水问题给予关注,打井两眼,解决两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问题。   发展购物超市3家,繁荣了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村市场,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的采购。   文化卫生逐步提高。本村有村级小学一所,教学楼18间,正式教师12人,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6人,学校位于村中部(望城岗),环境优美,舒适安静,安静,教学质量年年攀升。村有标准化卫生室一个,从医人员3人,病床10张,中、西、儿、妇科齐全。全村参加新农合人员100%,做到小病不出村,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半店村

  半店村位于九龙乡南通4公里处,豫335省道横穿东西,贾半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辖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21人,耕地面积3266亩,党员34名,村干部5人,村民代表61人,小组干部15人。   半店镇称古汤元,魏孝文帝(北魏)死于此处。明嘉靖四十二年,唐藩王朱槿后裔朱宙永去淅川香严寺拜佛过刁河时修建的石桥、距今400多年,是帝王御用桥,称普济桥即唐王桥,西岸有庆祥寺,内有千年银杏树,半店街西部有烽火台遗址。   2007年以来,我村多方筹措资金,发动群众对东王庄和少数民族自然村丁新庄进行了村庄整治,共修筑水泥路面2.4公里,村庄整治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集镇建设 自07年以来,集中建设集镇市场2条街,东西街长达1.8公里,并建设综合集贸市场一个,可容纳商户200多户,集镇的繁荣,可以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蛋、菜、肉等食品,集镇有喷泉一口,泉水含有丰富矿物质,日喷水量达120吨,有待开发利用。   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经济蓬勃发展,烟叶行势好转。随着采用流转土地,大块承包的办法,种植大户信心倍增,烟叶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向500亩发展,推进了“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杨树经济、全村片林、围村林,通道林面积达600多亩,长势较好,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企业加工,外出反乡人员创办免烧砖场,木板加工厂,效益达百万元以上,同时安置闲余劳动力30多人,带动社会效益;随着养殖管理技术逐步成熟,养猪专业户5户,养猪业500头以上,养鸡千只以上2户、养羊25只以上2家、水产养殖专业户3户,养殖户日益集增,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全村人年均收入达4850元以上。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逐步提升,村中心小学是市标准化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室宽敞明亮,办公系统齐全,有校师生达500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的问题。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全村办文化茶馆2个,农民到茶馆品茶、交友、学文化、读书刊、传信息、学科技、促和谐。   

同心号村

  同心号村位于邓州市九龙乡南部,东邻王营村、西邻淅川县,南于高集乡为邻,刁河南岸200米为界,全村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2249人,耕地面积2658亩,7个村干部,10个村民小组,36个村民代表,32名党员,村小学一所,卫生所一个。   “村支两委”能认真贯彻“-”精神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运用“4+2”工作法,开展各项工作。村庄整治方面,已硬化道路一条2000米,沙石路3条3000米,其它两个自然村,主次干道畅通,已用沙石铺筑路面,村内建房规范。烟叶生产方面,因土壤适宜,水利条件好,基础设备配备齐全,生产前景广阔。2009年种植烟叶面积300多亩,长势良好,效益可观。2010年烟叶种植面积将超过1000亩。   多元化经济共同发展,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一乡一品,一品一业”的工作精神,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全村在刁河两岸植树百余亩二万多棵,通道林植树80亩,片林40余亩。已建成养猪厂二个,存栏400余头,年产值10余万元;建成养鸡厂3个,存栏6000余只。   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发展,农户参保率达100%,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信息工程逐渐健全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茶馆、电话、有线电视等通讯网络已基本覆盖,极大地方便和服务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更广泛的有利于群众解放思想,学科技学信息,托宽了致富道路。  


半店村特产大全




半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