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村基本情况简介
昭仁镇东关村位于长武县城以东,全村6个村民小组,1247口人,耕地面积1205亩,果园面积620亩。全村共有党员36名,其中女党员6名,村“两委会”班子及其它配套组织机构齐全,活动经常。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
东关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扶持,彻底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新建410平方米村址一处,自来水入户率100% ,有线电视入户率50%,移动电话持有率90% ,现有完全小学一处,学生入学率100% ,拥有村级医疗站二处,医疗设施齐全。铺设水泥路1.1公里,柏油路1.5公里,砂石路2.8公里。
近年来,东关村坚持以科技兴农、富农为基本目标,以科技兴农、富农为基本目标。因地制宜,突出本村特色,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全面发展果业、畜牧等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做到效益优化。截至目前,全村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大家畜养殖存栏达到360头(只),生猪存栏126头。果业生产发展稳中有升,全村在稳定现有果园面积的基础上年内新栽120多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10428100 | 712000 | -- | 查看 东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东庄村 |
小东庄村境况简介 昭仁镇小东庄村地处县城南边2公里处,长巨公路穿境而过,全村5个村民小组,201户,756人,全村共有可耕地1423亩,人均耕地1.8亩。其中,苹果栽植面积862亩,挂果面积365亩。全村共有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级“两委会”、妇联、共青团、治保、调解等组织健全。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比上半年净增248元,增长11.6%。 小东庄村近年来经济支柱产业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目前,全村共有果园面积862亩,其中今年新栽179亩。同时,进一步加大现有果园的管理工作,及时完成了涂白、清园、修剪等任务,达到了整体推进的良好效果。畜牧养殖发展快速增长,现有养殖大户5户,存栏370多头,年内外出务工280多人,外出务工的收入达126万多元,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今年粮食总产达41.6万斤,人均占有粮食550斤,切实保证群众的“粮袋子”。村内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树风正,民风廉,群众安居乐业。 |
北关村 |
北关村基本情况简介 北关村位于县城北段,有9个村民小组,607户2502人,党员52名,耕地面积2467亩,果园面积1327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347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上先后被省委授予“小康示范村”“文明村”称号,村党支部被市委评为“小康村建设先进党支部”。 近年来,北关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建设上,形成了依托城区优势,抓粮栽果种蔬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经济思路,走“稳农、兴商、强工、富民”之路,到2008年果园面积已达1327亩,年产优质苹果314万斤,年收入367万元,从一九八六年开始先后投资1155万元,建成北中街商贸一条街,容百货、针织、副食品、永德宏商贸超市为一体,带动了全村经济,使全村从事商品流通的批零个体户达417户,占全村总户数70%,兴办各类企业48个(如北关村液化气站、福乐烟花爆竹库房等),发展畜牧养殖业,使奶牛、山羊数量不断提高,由原来17头增加至现在158头,开展劳务输出培训班,劳务输出人员逐渐增加,增强我村兴办企业后备力量。 村党支部、村委会狠抓各种组织建设,村治保会、调委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民兵、果协、计生协会等组织健全,活动经常,以水、电、路、通讯、学校、文化阵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水、电入户率达100%,全村主干道路不断努力全部硬化,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80%,村办小学、幼儿园各1所,可容纳8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卫生所、儿童免疫率达100%,解决群众看病问题。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村上设卫生人员4名,定时打扫卫生、垃圾实行袋装化,全村设6个垃圾点,村上每年拿出1万多元,由村干部具体负责管理,定期清运垃圾,2006年、2007年两年购农用车、小型装载机各1辆,专门用于环境保护和垃圾清运,既方便工作,又减轻群众负担,受到群众好评。 |
东街村 |
东街村基本情况简介 昭仁镇东街村有4个村民小组,346户,1521人,耕地面积1292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思路,村上突出苹果、商贸两大支柱产业,建成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150亩,苹果面积扩大到1128亩,发展加工业36户,运输业27户,商贸业79户。 二是以人为本,改善居住环境。连续两年,多方筹资150万元,对老干新村等16条巷道进行了水泥硬化,铺设了供水、排水管网,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三是大力支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村上利用空闲地建设东街村群众文化广场98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40万元,移动土方2万多方,铺筑地砖人行道1条2500平方米,栽植金丝柳、雪松、中槐等花草树木1200株,建成绿化带4000平方米,修建办公室5间,建筑“抗建台”遗址纪念碑一座。 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办黑板报等形式,弘扬文明新风尚,制作宣传壁画41幅,刷写宣传标语47条,制作大型喷绘3幅,制定了门前“四包”责任制,坚持绿化、美化、净化村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
尧头村 |
尧头村基本情况简介 昭仁镇尧头村位于县城北1公里处,全村4个村民小组,303户,1215口人,总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果园面积876亩,占耕地面积的79.6%。产业主要以传统的豆制品加工、生猪屠宰加工、苹果为主导,占群众收入的93.65%。2007年全村经济收入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0元。 2007年尧头村被县镇确定为“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为把握好机遇,镇村决心在原基础上,遵循“二十字”方针和要求,再挖潜力,整合优势,年内新增豆制品加工31户,生猪屠宰加工11户,初步规划建设占地8580平方米,16幢生猪饲养场,沼、水、污、电、路设施配套,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规划,创造文明人居环境,近年依据村域总体规划,从沟沿半山腰搬迁村民63户,复垦庄基46亩,统一规划,集中修建构成了现代新村,投资43万元新修绿化占地2830平方米休闲娱乐广场,建筑242平方米村民活动及办公场所,组织科技培训,经常公开党务、村务、财务。一个既有田园风光,又保持传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
庙底村 |
庙底村基本情况简介 庙底村地处县城以东2公里处,312国道横贯全村,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地域优势明显,开放前景广阔,民风淳朴、素有经商事农之传统,全村314户,1147人、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4名。耕地面积1164亩,果园面积904亩,人均纯收入3606元。 近年来,全村主导产业重点以苹果、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在果业生产上积极推广“四大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优果率,使果业产量逐年增加,全村年产苹园245万斤,优果率达到85%,产值达到270万元。在畜牧发展上,积极争取扶持资金的同时,大力引导,使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全村养殖大户发展到7户,年生猪存栏160头,奶牛存栏18头,养鸡630只、养羊120只,畜牧业收入达到36万元。在劳务输出上,充分发挥在外务工人员的带动优势,今年,在外务工人数达到200多人,全年劳务工收入达到60多万元。同时,多措并举,使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水泥路3条,柏油路1条,砂石路2公里;自来水入户282户,现有完全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办幼儿一所,在园孩子90多人。村级卫生所一个,全村参合人数达到95%,计划生育率100%,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程控电话入户80%,村级警务室一个,村级调解,治保组织健全,平安创建深入人心。 |
罗峪村 |
罗峪村基本情况简介 罗峪村地处县城以东2公里处,312国道以南,距312国道2公里,由罗峪,东坡,西坡,王家坡,关庄咀。五个小组组成,北高南低,东西临沟,全村220户。822人:全村共有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2名)耕地面积1446亩,果园面积460亩,(其中幼园196亩)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2416元。 全村主导产业以果园为主,面积推广“四大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优果率,实果业产量逐年增长,全村年产苹果135万斤,优质果率达到85%以上,产值达到135万元。养殖业迅速发展,全村大家畜存栏60头,羊存栏120头,养猪存栏60头,养鸡320只,畜牧业收入达到12万元。基本设施方面,水泥路3条2000米,柏油路1条600米;移民搬迁规划2处60户;小高抽1座,全村自来水入户58户;修建村级场所一座,村级卫生所一个。面积60㎡全村参加合疗人数达到95%以上,每年给群众健康检查不少于3次;村移动电话260多部,家电以基本普及;村级警务一个,村级调解、治安组织健全,平安创建深入民心。 |
马场村 |
马场村基本情况简介 马场村位于镇东南处,距县城7.5公里,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68户,254人,党员8人,总耕地面积1180亩,其中果业面积160亩,挂果的有6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 近年来,马场村70%以上的土地为脊簿地,不适合种植经济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些许困难,农业增收较为迟缓。为此,马场村结合实际,确定主导切合本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抓好总量扩张。借助地处水草资源丰富的地缘资源优势,将畜禽养殖作为强村富民的突破口,采取龙头牵、典型引、干部带、政策扶等办法,发展培育养殖大户、壮大规模。目前,全村大家畜存栏58头,生猪存栏48头,羊存栏120只鸡存栏836只。目前,该村养殖大户10户,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增产稳收的目标。同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果业生产和核桃园基地建设,在县镇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村建有苹果园160亩,其中已挂果60亩。新建核桃园500亩,充分利用了该村旧荒坡地,为今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沟泉村 |
沟泉村基本情况简介 昭仁镇沟泉村位于长武县城以东4公里,312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138户、520人,耕地面积1126.7亩,人均2.16亩,果园面积512亩,其中苹果210亩,杂果60亩(以柿子为主),全村现有大家畜58头,其中奶牛12头,生猪102头,羊96只,主要以果业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先后实施了自来水入户、村庄道路硬化等项目,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该村属于地方病区,全村患大骨节病人数达206人,经济基础差,200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405元。全村仍有贫困户17户,特困户5户,属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近年来,该村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推广苹果管理“四大关键技术”,不断扩大苹果种植规模,提高果业产量和质量,增加果业产值和效益。在抓好现有500多亩苹果园管理的同时,今冬明春计划新建苹果园150亩,核桃园400亩。 二是多渠道扶持发展畜牧养殖,全村发展奶牛50头,黄牛50牛,生猪200头。 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对二、三组部分村庄道路进行硬化,新修水泥路2条1.6公里。 |
西关村 |
西关村基本情况简介 西关村位于昭仁镇西部,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77户,1245人,其中农业人口1088人,耕地面积468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3250元。有党员40名,其中女党员14名,县委命名为“五个好”农村党支部。 近年来,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果业、商贸业和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是本村重点支柱产业。全村现有果园350亩。今年以落实“四大”关键技术为核心,使果园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畜牧业上,鼓励群众做大做强规模养殖,上半年新增黄牛7头,猪12头,羊17只。在劳务输出上积极联络中介组织,动员在外务工人员实行“一帮一”结队帮带,上半年共输出务工人员97人。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本村实际,实施了新村规划。截至目前有75户已搬住新居民点。投资35多万元完成了2层12间566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92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建设投资15万元维修了2眼机井,改建水塔1处,投资1.4万元完成了排水排污管网建设;投资22万元建成3340平方米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广场1处,广场花园1处,安装了健身娱乐器材;投资3万元绿化、美化了新村。三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今年,共举办了果业、畜牧业等科技培训班5次,参训人数达到1200多人次,使80%的人掌握了实用技术,提高了科学作务水平;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完善村级管理制度。设立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确保了群众对村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
南关村 |
南关村基本情况简介 南关村位于县城南部,横穿312国道。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445户,1613口人,党员共有59人,其中女党员有 人。耕地面积1884亩,果树面积904亩,其中挂果面积798亩。年内劳务输出227人。全村重点以苹果、商贸流通、畜牧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南关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要求,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依托地理优势和产业特点,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按照布局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坚持产业赋存、科技富民、企业带动、生态建村,优化产业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有力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近年来,重点以提高果园规范化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为目标,以落实“四项关键技术”为根本,采取规模化作物的模式,使果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全村现有果园1084亩,其中幼园216亩。二是畜牧养殖规模逐渐增大。目前,全村共累计奶牛存栏126头,年内新增生猪存栏248头,年内新增68头,鸡存栏320只,年内新增83只。有养殖大户4户。三是服务业发展良好。全村现有个体经营户37户,其中年内新增个体工商户8户。四是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近年来,共投资186万元修筑了3条4.2公里的村道,彻底改善了过去出行不便的现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
崔吴村 |
崔吴村基本情况简介 崔吴村位于长武县城东南部6公里处,由原先的吴家山村与崔家河村合并而成,地形呈四梁三沟一川,是典型的山坡河滩地形,全村总面积8.9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132户530人,耕地面积1954亩,其中山坡地1493亩。河滩地461亩,人均耕地3.1亩。苹果面积152亩,大家畜存栏126头,养羊105只。群众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畜牧养殖和农业收入为主,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2119元。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包扶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先后修筑砂石路8公里,修整山坡路12公里,实施人畜饮水工程2处,设放水点3处,较好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该村仍然是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信息闭塞、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的贫困村。目前,全村仍有贫困户75户,特困户30户,属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全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
宜山村 |
宜山村基本情况简介 宜山村位于县城以南,黑河沿线,距县城7公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216户、817口人,总耕地面积3416亩,其中滩地2213亩,山坡地1203亩,山坡地退耕还林面积646亩,林地面积552亩,草地120亩,果园面积80亩,其中挂果面积36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560元。全村共有党员22名、预备党员2名、积极分子3名。 宜山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重点以种养业、劳务输出为主。截至目前,全村建成果园86亩,挂果面积36亩;大家畜存栏79头,主要以黄牛为主,奶山羊178只,猪65头,其中养猪专业户1户26头。种植业以粮、菜、瓜果为主,现有大棚6棚,小弓棚52个36亩,露地菜36亩。西瓜120亩,亩均收入2960元。 劳务输出289人,大部分分布在广东、北京、内蒙、西安等地,主要以建筑电子、服装、餐饮服务业为主,年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近年来,在县镇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改善,建成移民新村点3处,涉及搬迁群众82户298人,铺筑村庄道路9公里,其中沙石路3.6公里; 整修低压线路5.5公里;改造两委会办公室3间,卫生室3间。建成人畜饮水自喷井2处,彻底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西大吉村 |
西大吉村简介 昭仁镇西大吉村,地处县城以北2公里处。全村两个村民小组,117户,466人,耕地459亩,人均0.83亩;果园210亩,已挂果170亩。 全村共有党员10名(其中女党员4名),党支部、村委会、监委会各由3人组成,调解、治保、共青团、民兵、妇联、关工等配套组织机构健全。 全村以苹果、劳务输出和建筑业为主导产业,养殖业发展刚刚起步,目前全村养殖生猪大户3户,生猪存栏110头。 近年来,在上级组织的关心支持下,先后修筑柏油路3公里,完成自来水入户117户,入户率100%,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 |
东关村 |
东关村基本情况简介 昭仁镇东关村位于长武县城以东,全村6个村民小组,1247口人,耕地面积1205亩,果园面积620亩。全村共有党员36名,其中女党员6名,村“两委会”班子及其它配套组织机构齐全,活动经常。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 东关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扶持,彻底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新建410平方米村址一处,自来水入户率100% ,有线电视入户率50%,移动电话持有率90% ,现有完全小学一处,学生入学率100% ,拥有村级医疗站二处,医疗设施齐全。铺设水泥路1.1公里,柏油路1.5公里,砂石路2.8公里。 近年来,东关村坚持以科技兴农、富农为基本目标,以科技兴农、富农为基本目标。因地制宜,突出本村特色,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全面发展果业、畜牧等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做到效益优化。截至目前,全村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大家畜养殖存栏达到360头(只),生猪存栏126头。果业生产发展稳中有升,全村在稳定现有果园面积的基础上年内新栽120多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
灵凤村 |
灵凤村基本情况简介 昭仁镇灵凤村位于长武县城西南,属县城街结合部“312”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710户,2817口人,耕地面积2038亩,随着县城的扩大重点项目征地,现耕地面积1476亩,果园面积1273亩,截止200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4798元。 全村共有党员81名(预备党员6名)其中男党员70名,女11人。在党员中,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5人,大专22人,高中17人,初中32人,初中以下8人。党员年龄结构:35岁以下17人,36~45岁5人;46~54岁6人;55~59岁16人,60岁以上37人。今年来培养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 近年来,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优化村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使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改善同步,多方筹集资金修建改造了灵凤小学;新建群众休闲健身广场两处2784平方米,购置健身器材27套,村委会办公活动场所318平方米(21间),修缮了标准化村级医疗卫生所;投资315万元,修筑村庄道路(两期)4547.3米,排污渠6500米,涵洞243座,铺设自来水管道8197米。并对全村输电线网进行了更新改造,架设了广电网络,电信线使家家户户实现了“三通”基本上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几年来,村民积极投身“第三产业”开发,从事产业人员达600多人。其中工业品批零217人,餐饮业127人,经营服装、鞋帽门店221间,逐步形成了产业带动,全员参与、特色各异的产业链,为全村经济收入稳步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造保证 |
斜坡村 |
斜坡村基本情况简介 斜坡村位于昭仁镇以东“312”国道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全村4个村民小组,147户,531人,耕地面积1100.61亩,党员18人,其中女党员4人,果园共706亩,其中挂果面积为426亩,外出务工213人,人均纯收入2359元。 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精诚团结,奋斗拼搏下,于2000年实施了村内电网改造,入户率达到百分之百,2003年建成了第一批新农村示范村,2006年抓住机遇,新修水泥路1.6公里,2007年新建村委会办公大楼一栋两层12间。休闲广场一处,活动设施齐全。2009年新建移民新村两处126户。自来水入户126户,彻底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使群众不过上好日子。 |
七里村 |
七里村基本情况简介 七里村地处长武县城东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60亩,327户、1137人,五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挂果果园848亩,近年来新栽植436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650元。全村共有党员31人,其中年内吸收5名同志为新党员和预备党员5名,使支部党员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增强了支部的工作能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七里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及要求,全力推进民生工程,争项目,跑资金,抓落实,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和阻碍本村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配合县八乡人饮工程,解决了北胡同113户群众自来水入户工程,同时电网改造73户,剩余214户计划2010年完工。今年春季争取水泥路面铺设项目两个,总投资50多万元,完成南北两条主干道路1800米铺设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行路难问题。村级活动场所,新村址建设项目计划在2010年落实,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了苹果这一大主导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果园管理方面,积极推进四大关键技术,提高产量和果品质量,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对全村13支建筑队进行规范管理,带动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了群众收入,其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个体老板10多人,带动本村160多人在外务工,仅打工一项每年可增收200多万元,有一人还被县委、县总工会评委十佳外出务工明星。 |
李家村 |
李家村基本情况简介 李家村地处长武县昭仁镇南边,东西两条沟,总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95户,302口人。耕地面积960亩(果园面积376亩、柿子、枣杂果面积324亩),其中苹果面积376亩,核桃园119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152元。 1997年投资12万元解决了自来水入户问题。2004年投资13.6万元,个人集资2万元,解决了群众照明问题。2005年普修了乡村柏油路1.9公里,砂石路2公里。2006年村委会和县广播局协商给村上安装了村村通6处,解决了全村看电视难的问题。2007年村委会和县农牧局联系,协商为我村新建沼气池43孔,解决了群众日常生活问题。 目前,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村委会的各项工作也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
杏坡村 |
杏坡村基本情况简介 一、 基本情况: 全村两个村民小组,89户,317人,耕地面积1026.5亩粮食面积785亩,苹果331.5亩。其中:挂果面积241.5亩,大家畜36头,羊75只。 二、 产业状况: 第一产业收入421500元,劳务收入150000元,养殖业收入50000元,其它收入125000元,总收入746500元,人均纯收入2354元。 三、 基础设施: 水泥路1.1公里,人饮工程一处,放水点二处,自来水入户11户,低压线路改造2000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