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村基本情况简介
丁家镇柳家河村位于丁家镇政府以 15公里处,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35户,561口人,耕地面积1535亩,其中核桃栽植面积为1200亩,主导产业以粮食、蔬菜、杂果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
全村共有党员17名,其中1名女党员,村党支部由3人组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共青团、治保、调解、计划生育等各类村级配套组织齐全,活动经常。
在镇党委和镇政府在指引下,我村2009年建设大棚菜共10棚,占地20亩,成为增加农民后入的主要来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10428103 | 712000 | -- | 查看 张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陈刘河村 |
陈刘河村基本情况简介 陈刘河村距离县城15公里处,西与甘肃省泾川县高平乡接壤,全村204户,总人口790人,水力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照条件非常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耕地总面积1558亩,全村共有黄牛养殖160头,山羊220只,成为本村经济收入和农民增收的来源,人均纯收入2310元,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黄牛养殖为主,本村的特色主要是种植瓜果蔬菜、黄牛养殖、劳务输出等。 2009年,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将原来的陈家河村和刘主河村合并为陈刘河村,全村共有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为4名,在合村并村后原有的领导班子基本的上保持不变,带领陈刘河村群众继续发展各种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村级卫生室2间,栽植核桃380多亩,绿色家园建设,种植中槐树1130多株,优化村级环境。全村共有养殖户150多户,增加农民收入,尽早摆脱贫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
柳家河村 |
柳家河村基本情况简介 柳家河村位于长武县城以西偏南15公里,距丁家镇政府11公里,位于黑河沿岸。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81户、765人,总耕地面积1334亩,其中河滩可灌溉面积920亩,山地404亩,该村地势比较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种植以粮、瓜、菜为重点,养殖以黄牛、猪为重点。村内有初级小学一所,村庄主干道路已铺筑成水泥路。2008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080元,该村今年被列为全县新农村重点村。 |
南石间新村 |
南石间新村简介 丁家镇南石间村位于县城西南约1公里处,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60户、640人,大部分群众沿沟边居住。耕地面积837亩,其中果园面积700亩。2008年底人均纯收入2860元。 去年以来,南石间村抢抓机遇,努力建设新农村,对居住条件较差的102户群众统一规划住宅,其中一组新村规划住宅44户,198人,村址、广场各一处,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年底完成了主体建设任务。 今年以来,南石间村在县林业局、人劳局、县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新农村重点村建设要求,积极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先后投资44万元完成了新村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一是完成硬化工程。投资16万元,修筑水泥街道宽7米,长310米;投资6万元,完成625米排水沟砼砌工程。二是完成绿化工程。投资4万元,修建绿化带长390米,宽1米,栽植绿化苗木380多株。三是完成亮化工程。投资13万元完成全村电网改造工程。四是完成美化工程。投资4万元,完成墙面粉刷、环境美化工作。投资1万元完成33户沼气建设工作。 目前,新村建设已全面完成,是我镇设施齐全、风格独特、环境优雅的示范新村。 |
张代河村 |
张代河村简介 张代河村位于丁家镇政府驻地以南4.5公里处,距县城约11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51户、1054口人,共有党员32名,耕地面积2400亩,其中果树面积100亩。生猪存栏80头,全村生猪存栏达到200头,主导产业以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为主,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张代河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大力发展大、中棚菜,2009年共建大棚菜1棚,中棚菜42棚,成为农民增收主要经济支柱,同时经过县级部门河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我村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1.投资18万元修建村址和休闲广场各一处,占地面积2500㎡。2、投资5万元绿化村庄道路2.5公里。3、投资2万元修复抽水站2处,新增灌溉面积400亩。4、投资1万元修复渠道300米。同时我村还预计投资1万元建成柿子示范园440亩。扩大畜牧养殖规模,新增养殖大户1户,生猪存栏达到50头,增加农民收入。 |
胡同村 |
胡同村基本情况简介 胡同村位于丁家镇政府驻地以南2公里处,距县城7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82户、773口人,耕地面积1810亩,其中果树面积670亩,养殖小区一处,生猪存栏达到500头。全村生猪达到1300头,主导产业以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为主,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63元。 2009年,党支部和村委会研究决定,投资15万元修建办公村址和休闲娱乐广场各一处,占地面积1300㎡,以方便村民办事。修建休闲娱乐广场以供村民在劳动之余进行强身健体。并且准备投资84万元对一、三、四组的3公里村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以方便村民出行及农产品销售。投资34万元修筑道路排水渠3.4公里,以保证道路畅通,不被水冲坏。投资9万元对全村的4.5公里村庄道路进行绿化,使全村的道路更加平坦, 道路两旁的树木更加茂盛,使村民出行更加方便。 2009年,全村新栽幼园500亩,人均1.5亩,使全村果树面积达到1170亩。同时,以张宗义省级示范园为依托,使全村果园管理达到更高的标准,优果率达到80%,果园种植率达60%。并且扩大畜牧养殖规模,新建标准温棚3个,新增养殖户40户,生猪养殖存栏达到1800头,人均2头以上,使果业生产和畜牧产业两项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在发展果畜产业的同时,新增沼气池120口,实现户户通沼气,使村民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到2009年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实现户户有存款,人人有钱花。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 |
五里铺村 |
五里铺村情况简介 丁家镇五里铺村地处县城以西,距县城距离为2.5公里,312国道横穿全村,交通便利,地域优势明显。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15户,总人口达到了1246人,耕地总面积1408亩,其中果园面积1000亩,村办企业1个,联办企业2个,个体私营门店65户,从业人员500多人,全村共有党员30名,同时非公有制党支部1个,党员10名,2008年底人均纯收入2500元。 2009年在镇党委和镇政府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促进全村经济的发展,二甲醚工程落户于我村,同时朝阳大街的道路建设工作正在进行,带动了我村各类企业蓬勃发展,同时鼓励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大面积建设苹果园和核桃园,促进农民增收多方式、多层次。全村养殖户达到了300多户,苹果栽植面积达到了400多亩,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力争2012年人均纯收入超越8000元,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函做出贡献。 |
张河村 |
张河村基本情况简介 丁家镇柳家河村位于丁家镇政府以 15公里处,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35户,561口人,耕地面积1535亩,其中核桃栽植面积为1200亩,主导产业以粮食、蔬菜、杂果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 全村共有党员17名,其中1名女党员,村党支部由3人组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共青团、治保、调解、计划生育等各类村级配套组织齐全,活动经常。 在镇党委和镇政府在指引下,我村2009年建设大棚菜共10棚,占地20亩,成为增加农民后入的主要来源。 |
直古村 |
直古村简介 丁家镇直古村地处县城西南5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331户,1446口人。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7名。全村耕地面积3800亩,人均耕地2.4亩,其中小麦面积980亩,果树面积1200亩(2008年挂果面积1020亩)。有生猪养殖小区1处,存栏25头,全村生猪存栏130头,羊存栏160只。主导产业以果业生产、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 2008年全村生产总值430万元(其中:果业产值225万元,畜牧产值20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20万元,粮食产值41万元,其它经营性收入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元,属于四类村。 |
十里铺村 |
十里铺村村情简介 十里铺村位于长武县城5公里处,312国道从村庄以北穿越而过,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64户,1106人。总耕地面积1278亩,人均耕地1.2亩,主导产业以果业、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全村有果园1060亩,其中挂果730亩,饲养大家畜48头,生猪存栏189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18元。 全村共有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7名,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共青团、治保、调解、民兵、计划生育、果业等各类村级配套组织齐全,活动经常。水、电、路、学校、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该村创办的农家乐为本村带来了经济收入,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 |
丁家村 |
丁家村基本情况 丁家镇丁家村,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处,西依长灵路,煤基二甲醚工程落户我村,交通便利,地域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民风淳朴。 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572户,2213人。 全村耕地面积2432.24亩,煤基二甲醚工程征地230.26亩,剩余耕地面积2201.74亩,预留机动地430亩,成龄果树893亩,优龄果园240亩。 全村1、2、3、组居住集中,交通便利,4、5组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需要安居搬迁户138户,528人,窑洞422孔,瓦房389间,由于居住分散,交通落后,信息不畅通,现时需要安居搬迁,可复垦土地130多亩地,大大改变了我村的耕地现状,并可让所牵扯户的信息更加畅通,生产生活更加富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