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旬邑县 >> 底庙镇 >> 东牛村

东牛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牛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牛村简介

东牛村烤烟科普基地 ■东牛村烤烟科普基地东牛村 ■东牛村烤烟科普基地  底庙镇东牛村位于镇政府以西0.8公里处,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657户,2773人,耕地面积410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元。该村先后荣获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市级烤烟种植示范村、县级农业示范村、烤烟种植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今年,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村变面貌为目标,在具体工作中主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多种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该村主导产业以烤烟和苹果为主,烤烟面积2010亩,是全市最大的烤烟生产示范村;苹果面积1450亩,优质苹果示范园3块。同时,帮助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作物种植、生猪养殖、组织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
   二、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镇村多次聘请县城建局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村情实际,对新村道路、户型、给水、排水、绿化、亮化等进行了精心规划设计。以优化、美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规划长152米新街两条,新建民宅40户。
   三、夯实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今年,我们抢抓示范村建设机遇,新建村委会7间两层,便民超市3间、卫生室2间、公厕3间,建成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中心广场3930平方米,修筑水泥路882米,搭建吊炕40铺,安装路灯24盏、太阳能32户,布置果皮箱16个,栽植红叶李、雪松、火炬、黄杨球、中槐等绿化树木680株。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10429107 712000 -- 查看 东牛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牛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牛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刘西村

刘西村  刘西村地处底庙镇店子河川道,支党河穿村而过,群众同属一村分居在河道南北两岸。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445户,1912口人,耕地面积3073亩。该村经济作物以苹果、烤烟、西甜瓜、大棚菜等特色产业为主,2008年人均纯收入2630元,属省级扶贫重点村。其中该村修筑通村公路4.4公里,外出务工人员327人,党员人数50名。  

店子河村

店子河村  店子河村地处底庙镇支党河川道,是底庙镇比较贫困的村之一。该村共有348户,1653口人,总耕地面积3228亩。以苹果、烤烟为主导产业,其中栽植苹果7300亩、烤烟393亩,西甜瓜、大棚菜种植860亩;以养殖、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养殖大家畜231头,猪205头、羊256只;劳务输出278人,200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  

郭村村

  郭村位于底庙镇政府以东4公里处,毗邻甘肃省正宁县。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279户,1262口人,耕地面积2090亩。该村以苹果、烤烟、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今年被县上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新建村。    今年来,在县镇的支持引导下,该村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家园为目标,按照“群众为主,规划先行,强化基础,稳步实施”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全力建设新农村。具体做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抓户型样式提高新农村建设标准。严格遵照“十年保先进,二十年不落后”的原则,整体规划,设计新颖,建成三间两层住房12户,目前在建14户。    二是抓两委会建设完善村级服务功能。计划新建两委会办公楼七间两层,新建广场5300平方米、卫生室2间、超市3间、文化室1间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功能。    三是抓街道硬化方便群众出行。完成新村两条400米街道硬化及排水渠建设;完成村庄道路硬化0.8公里。    四是抓亮化绿化优化人居环境。新村安装路灯16盏,整修绿化平台52个,栽植绿化树木610株,修筑绿化带870平方米,设立垃圾台4个。    五是抓农民增收助推新农村建设。在发展苹果、烤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新建百头生猪养殖场5个,600头二元母猪养殖场1个,种植杂果300亩,劳务输出310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助推新农村建设。  

前村

  前村位于底庙镇镇政府驻地以南1.2公里处。该村共有447户,1962口人,党员38人,总耕地面积3144亩。以苹果、烤烟为主导产业,其中栽植苹果1827亩、烤烟600亩,特色产业种植600余亩;以养殖、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发展百头生猪养殖场11个,劳务输出290人,200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65元。  

产场村

  产场村位于底庙镇镇政府驻地以东3.4公里处。该村共有429户,1789口人,党员23人,总耕地面积3228亩。以苹果、烤烟为主导产业,其中栽植苹果782亩、烤烟1839亩,特色产业种植400余亩;以养殖、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发展600头种猪养殖场1座,百头生猪养殖场5座,劳务输出460人,200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  

于家庄村

  于家庄村共三个村民小组,196户,936人,耕地面积1104亩,该村主要产业以苹果、烤烟为主,栽植苹果620亩、烤烟37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6元。    于家庄村既是新村续建村,也是重点示范村。按照规划,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新建23户,使新村总户数达到43户。劳务输出人员170人,村债务80余万元,新建村委会6间,村广场面积1132平方米,篮球杆、路灯、器材4套均已配齐。休闲健身广场一处,硬化街道2条560米,修筑排水渠560米,绿化4000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300株,铺设地砖1132平方米,通村水泥路2.25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新村规划南北走向五排,每排12户,建筑面积128平方米,改圈数89户,自来水入户178户,集中供水点1个,新村庄基审批手续36户,医疗站1个,图书室1个,新村学校1所,教职工5名,入学人数60名,参加合疗903人,村办公室面积264平方米,桌、椅、办公用品配备齐全。每年培训农民3次,人数500人左右,文明户37户,村民议事3次,新发展党员1名,村务公开2次。县投入各项资金配套11万元,乡村投入1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244万元,社会各界人士投入5万元。我村在实际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规划。在新村续建和重点示范村中,我们重点在“新”字上做文章,特邀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本村实际,对新村道路、户型、给排水、广场、绿化等进行了精心设计。制定了新村发展中长期规划,新村建设规划占地50亩,新修280米街道6条,新建住房户136户,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    二是提升品味。为了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今年新建卫生厕所36户,安装太阳能21户,室内装饰36户,修道沿1260米,建绿化带4000平方米,铺筑地板1132平方米。    三是完善功能。建设集娱乐、购物、休闲、学习为一体的综合型新农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娱乐、休闲健身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4个,阅报栏和科普宣传栏两个,花园四座,购物超市和村级医疗室各一处;村委会设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科技夜校等。    四是优化环境。该村以宣传舆论为指导,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整理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刷写标语75幅,绿化4000多平方米;设专职卫生管护员两名,科普宣传员一名,在沟边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点三处;开展健康教育知识活动,改变村民的不卫生陋习,建设优美和谐的新农村。  

底庙村

底庙村底庙村  底庙镇底庙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238户,1083口人,耕地面积1282亩,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0元。在新村建设中按照“二十字”方针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效提升了示范村建设品味。    一是精心培育,着力打造产业型新农村。坚持“果业支撑、三产带动、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强力开发主导产业。该村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现有果园面积873亩,优质苹果示范园3块,新栽果园52亩;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零售等第三产业,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一个以果为主、第三产业带动,特色产业为辅的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注重建设,着力打造城乡结合型新农村。结合今年镇区建设和“关中百镇”项目建设的强劲东风,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底庙街村委会及广场建设工程,修建文化娱乐广场3200平方米,新建村委会7间两层,卫生室2间、便民超市3间、仿古式公厕3间;二是街道开发工程,新开发长900米、宽22米的南北商贸街一条;三是民宅建设工程,新建两间两层民宅125户;四是街道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30盏;五是街道绿化工程,修建绿色长廊400米,8200平方米,新栽乡土大树500余棵。一个依托镇区总体规划,富有现代气息、服务功能完善的城乡结合型新农村逐步建成。    三是丰富活动,着力打造文化型新农村。改善群众文化生活,为文化娱乐广场配备篮球场、娱乐健身器材、花园、文化长廊等辅助设施,成功举办了戏曲文化下乡活动、商品交流会等。定期组织群众观看数字电影、科技光盘,创建“十星级文明户”40户、“五好家庭”12户,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道德规范行为,一个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新风尚逐步形成。  

麻院村

麻院村麻院村麻院村麻院村  麻院村位于底庙镇政府以北,全村5个村民小组,418户,1812口人,耕地面积2970亩,年劳务输出611人次,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全村共有党员63名,合疗参合率达到100%。2008年,该村在县、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新农村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在建设新村中我们重点在“新”字上做文章,聘请城建局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村情实际,对新村道路、户型、给水、排水、绿化等进行了精心设计规划。以优化、美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规划长200米两排40户的一条新街。    二、精心实施,保证质量。为了保证新村建设的进度和工程质量,严格按照“四统一”即统一设计,统一整基,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分户建设,逐户验收的建设方案,积极组织实施。现已建成民宅20户,其余20户主体已完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三、强化设施,优化环境。今年,我们借助示范村的强劲东风,抢抓机遇,快速行动,投资60万元修建村委会办公用房7间,超市、娱乐室、卫生室6间,建成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中心广场3300平方米,修筑排水渠800米,铺筑道沿1400平方米,搭建吊炕25个,修建沼气池25个,安装路灯20盏、太阳能热水器23户,布置果皮箱20个,粉刷墙面1000平方米,栽植红叶李、雪松、火炬、黄杨球、中槐等绿化树木980株,建成绿化带1200平方米。  

房家村

  房家村位于底庙镇镇政府驻地以西1.3公里处,是底庙镇比较贫困的村之一。该村共有451户,1899口人,总耕地面积3220亩。以苹果、烤烟为主导产业,其中栽植苹果980亩、烤烟1240亩,特色产业种植860亩;以养殖、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养殖大家畜45头,猪126头、羊286只;劳务输出460人。200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30元。    房家村党支部是一个团结上进、群众基础好,具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现共有支委4名,党员27名,其中男党员26名,女党员1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9名,平均年龄50岁。    近年来,房家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设计新建民宅20户,新建村级阵地建设场所6间,铺筑通村公路2.4公里等,使该村面貌涣然一心,群众居住条件大有改善。  

咀头村

  咀头村地处底庙镇政府西北5公里处,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386户,1845口人,耕地面积2960亩。该村主要经济作物以苹果、烤烟、特色产业等为主,2008年人均纯收入2570元。   该村把旧村改造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战役,上下联动,全力攻坚。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层负责,分步实施、改建结合”的原则,按照“不求新建求新貌,不求整齐求整洁,不求大变求实用,不求统一求美观”的思路,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强化宣传,倡导文明新风。    在旧村改造中,我们将把宣传贯穿于工作始终,通过召开村干部会、党员会和群众大会,广泛宣传,统一思想,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旧村改造的热情和积极性,唤起万众同心干,全力投入到旧村改造的主战场。    二、下茬立势,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采取“三个一点”,即上级支持一点,镇村解决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筹资途径,多渠道解决旧村改造资金不足的难题。先后投资30万元,栽植绿化树木500余株,开设绿化平台98平方米,建设180平方米的花园2个,清理“三堆”134处,拆除土围墙203米、土门楼71个、厕所58间,修筑排水渠及道沿2570米,刷新墙面840平方米,制作宣传版面32平方米。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三、加强领导,全面夯实责任。    为了切实抓好旧村改造这项惠民工程,镇村两级分别成立旧村改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坚持领导指挥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现场办公在一线,全面负责旧村改造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旧村改造任务的全面完成。  

西牛村

  西牛村位于底庙镇镇政府驻地以西4.7公里处。该村共有412户,1811口人,党员35人,总耕地面积3304亩。以苹果、烤烟为主导产业,其中栽植苹果1727亩、烤烟1100亩,特色产业种植400余亩;以养殖、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发展百头生猪养殖场13个,劳务输出398人,200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  

东牛村

东牛村烤烟科普基地 ■东牛村烤烟科普基地东牛村 ■东牛村烤烟科普基地  底庙镇东牛村位于镇政府以西0.8公里处,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657户,2773人,耕地面积410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元。该村先后荣获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市级烤烟种植示范村、县级农业示范村、烤烟种植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今年,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村变面貌为目标,在具体工作中主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多种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该村主导产业以烤烟和苹果为主,烤烟面积2010亩,是全市最大的烤烟生产示范村;苹果面积1450亩,优质苹果示范园3块。同时,帮助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作物种植、生猪养殖、组织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    二、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镇村多次聘请县城建局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村情实际,对新村道路、户型、给水、排水、绿化、亮化等进行了精心规划设计。以优化、美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规划长152米新街两条,新建民宅40户。    三、夯实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今年,我们抢抓示范村建设机遇,新建村委会7间两层,便民超市3间、卫生室2间、公厕3间,建成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中心广场3930平方米,修筑水泥路882米,搭建吊炕40铺,安装路灯24盏、太阳能32户,布置果皮箱16个,栽植红叶李、雪松、火炬、黄杨球、中槐等绿化树木680株。  


东牛村特产大全




东牛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