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密市 >> 巴里坤县 >> 奎苏镇

奎苏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奎苏镇谷歌卫星地图)


奎苏镇简介

  “奎苏”系蒙古语“克斯陶勒盖”,意为“腹脐”,因奎苏村西部的低山丘位于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之间而得名。民国时期,这里属永丰乡所辖。新中国建立初期隶属东区,1953年建置为奎苏区。1956年撤区建乡,奎苏乡,辖4个高级社。1958年底为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自治区农垦厅以奎苏公社为基础,建立了奎苏农垦总场。1962年初,撤农垦总场,恢复奎苏公社建置。 “文革”中更名为东风公社。1980年恢复奎苏公社称谓。1985年初建置为奎苏乡。2001年10月撤乡建镇,为奎苏镇。
   奎苏镇位于巴里坤县东部,东连伊吾军马场、红星一牧场、伊吾县,南以巴里坤山与哈密市为界,西邻红山农场、良种场、大河镇、三塘湖乡,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2005年全镇行政区划面积4645.63平方公里。政府驻地距县城34公里。海拔1824米。2005年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3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626户13630人。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6个民族。农业人口2500户,11112人。人口出生率 8.15‰,自然增长率4.21‰。
   全镇耕地面积16万亩,年播种面积6万亩左右,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 3.34万亩,油料播种面积0.04万亩,马薯类播种面积0.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0.1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2.7万亩。主要特产有“金土豆”、“力坤”牌羊肉等。主要的矿产资源:煤、黄金等;野生动植物资源:马鹿、雪豹、野猪、盘羊、岩羊、雪鸡、天山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梭梭、毛芦苇等。旅游景点有南湾古墓群、水泉沟、乌沟。
   年均气温0℃,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零下41℃。平均无霜期98天,年降水量205毫米至210毫米之间,年蒸发量1621.7毫米。
   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859.16万元,同比增长7%。其中农业产值2259.18万元,同比增长26%; 牧业产值1462.49万元,同比下降3.7%;第二、三产业产值5088.39万元,同比增长3.4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231.2万公斤,油料3.6万公斤。年末牲畜存栏6.5万头(只)。全年畜牧产品产量:肉类总产1416.86吨,羊毛61吨,羊绒3.6吨,牛奶60吨,禽蛋5吨。年内完成农田防护林315亩,退耕还林1500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4645.63平方公里 650521103 839000 0902 查看 奎苏镇谷歌卫星地图

奎苏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奎苏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巴里坤镇

  巴里坤镇于1950年建置为区域人民政府,1956年撤区,改建为城镇人民政府;1961年改建为城镇人民公社,辖1个农业生产大队,1个牧场,3个居委会。1975年农业大队和牧场划归花园,建置为巴里坤镇至今。    巴里坤镇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城内,南依天山东端(俗称巴里坤山),北连巴里坤草原,东与石仁子乡毗邻,西与花园乡相接,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1 公里,总面积为14.88平方公里,年日照时数3215小时,年平均气温1摄氏度,平均海拔1680米,是自治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005年,全镇总人口15500人,常住人口12396人,常住户4557户。有汉族、哈萨克族、维族、回族、蒙古族、满族8个民族,其中汉族9325人,哈萨克族2685人,维吾尔族111人,回族61人,蒙古族197人,藏族1人,满族14人。镇区有7个居委会,6个站所(财政所、武装部、电教站、计生办、社保所、派出所),1个建筑队,1所清真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人(汉族11人,蒙古族1人,哈萨克族2人,维吾尔族1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2人,均为汉族。1所卫生院(下设2个医疗点),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人,其中民族人员数5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数2人。    2005年底,巴里坤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686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9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856人(其中在职5750人,退休2106人),参加工商保险5725人,生育保险4410人。    巴里坤镇通过牵线搭桥、政策引导、典型教育等多种途径向外输出务工人员1800余人次,其中向奎屯货站、哈密红星二场等用人单位输送300名的待业、失业人员,实现短、中、长期就业,镇区居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能力有所增强。 ".  

博尔羌吉镇

  博尔羌吉镇以其南部的博尔羌吉山取名,意为“灰色的乱山”。于2003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由巴里坤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博尔羌吉镇距县城43公里,位于巴里坤湖西北地带,南至巴里坤湖南岸,博尔羌吉山北麓和赛克拜森山及其以东的连绵丘陵南麓。镇区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人口4000余人。镇政府设在化工区,镇区下辖两个居委会,镜儿泉居委会,人口约3000人;二红山居委会,人口1000余人。有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4个民族。其中汉族3700余人,哈族250余人。城镇人口206户,491人,其余是流动人口。    年均日照时数3211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613.4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104天,年降水量211毫米,蒸发量1638毫米,年平均气温-18℃—17.1℃,最高气温在7-8月份,昼夜温差为28.8℃—2.8℃。    矿产资源主要有芒硝、煤等资源,其中:煤储量约为4.9亿吨,芒硝储量4920万吨。化工产品有:硫化碱、芒硝、对氨基-、邻氨基-等,硫化碱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5,是全国三大硫化碱生产基地之一。    镇区现有小学 1所,(位于矿区),在校学生人数19人,其中民族学生10人,各类教师12人。    镇区现有医疗卫生所2个。    截至2005年9月30日镇区育龄妇女人数247 人,综合节育率94.33%,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  

大河镇

  大河镇因驻地南部有一条大泉水河而得名,民国期间名康乐乡,新中国建立初期称北区,1956年底撤乡建大河乡,1958年底改建为大河乡人民公社,1985年初又置大河乡,沿用至2002年。汉代以来,巴里坤不断有驻兵屯田,今大河镇干渠村仍保留着唐代伊吾军的统守营址“古城”。汉代屯田更盛,从雍正年间起,关内来的“兵屯”、“犯屯”、“户屯”各路屯垦大军共同开发民大河镇一带。乾隆时,有良田万顷。巴里坤县八景之一“屯稼堆云”就形象地比喻了大河镇农业丰收后麦垛连绵,高接云端的喜人景象。    地理位置及人口:    大河镇位于巴里坤县北部,南距县城15公里,东接县良种场、兵团红山农场、奎苏镇,西接大红柳峡乡,南连兵团红星一场,北与八墙子牧场、三塘湖乡接壤。地理位置为北纬43度40分——43度47分,东径92度58分——93度13分,总面积1162.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414.14平方公里,平原506.98平方公里,沼泽29.35平方公里,戈壁196.9平方公里。海拔最高3700米,最低1581米,平均海拔1637.6米,总的地势东高西低,由北向南倾斜。全镇下辖八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5706户19559人,其中贫困户184户712人,五保户58户67人,是一个由12个民族组成的大镇,其组成民族有:汉族18536人,维族14人,满族5人,哈族1308人,藏族2人,回族21人,土族3人,蒙族274人,土家族2人,锡伯族6人,裕固族4人,俄罗斯族14人。人口出生率7.91‰,自然增长率4.27‰。    种植业:    现有耕地面积16万亩,年播种面积7.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5万亩,大麦播种面积0.8万亩,油料、蔬菜合计500亩,马铃薯500亩,饲草料种植面积8000亩。    自然资源:    大河镇土地开阔,水草丰茂,是历史悠久的农牧业大镇,全镇可耕地面积14万亩,年有效耕种面积7万亩,草场总面积124万亩,其中天然草场110万亩,打草场14万亩,优越的自然条件给发展集约化农牧业提供了舞台。另外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炭、金、石英、粘土、芒硝等矿产,现在已形成的化工、采矿、农产品转化加工、特种养殖等初具规模。    矿产资源——煤炭、金、石英、粘土、芒硝。.  

奎苏镇

  “奎苏”系蒙古语“克斯陶勒盖”,意为“腹脐”,因奎苏村西部的低山丘位于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之间而得名。民国时期,这里属永丰乡所辖。新中国建立初期隶属东区,1953年建置为奎苏区。1956年撤区建乡,奎苏乡,辖4个高级社。1958年底为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自治区农垦厅以奎苏公社为基础,建立了奎苏农垦总场。1962年初,撤农垦总场,恢复奎苏公社建置。 “文革”中更名为东风公社。1980年恢复奎苏公社称谓。1985年初建置为奎苏乡。2001年10月撤乡建镇,为奎苏镇。    奎苏镇位于巴里坤县东部,东连伊吾军马场、红星一牧场、伊吾县,南以巴里坤山与哈密市为界,西邻红山农场、良种场、大河镇、三塘湖乡,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2005年全镇行政区划面积4645.63平方公里。政府驻地距县城34公里。海拔1824米。2005年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3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626户13630人。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6个民族。农业人口2500户,11112人。人口出生率 8.15‰,自然增长率4.21‰。    全镇耕地面积16万亩,年播种面积6万亩左右,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 3.34万亩,油料播种面积0.04万亩,马薯类播种面积0.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0.1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2.7万亩。主要特产有“金土豆”、“力坤”牌羊肉等。主要的矿产资源:煤、黄金等;野生动植物资源:马鹿、雪豹、野猪、盘羊、岩羊、雪鸡、天山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梭梭、毛芦苇等。旅游景点有南湾古墓群、水泉沟、乌沟。    年均气温0℃,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零下41℃。平均无霜期98天,年降水量205毫米至210毫米之间,年蒸发量1621.7毫米。    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859.16万元,同比增长7%。其中农业产值2259.18万元,同比增长26%; 牧业产值1462.49万元,同比下降3.7%;第二、三产业产值5088.39万元,同比增长3.4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231.2万公斤,油料3.6万公斤。年末牲畜存栏6.5万头(只)。全年畜牧产品产量:肉类总产1416.86吨,羊毛61吨,羊绒3.6吨,牛奶60吨,禽蛋5吨。年内完成农田防护林315亩,退耕还林1500亩。.  

萨尔乔克乡

  萨尔乔克乡位于巴里坤县县城以西36公里处,距303省道以南3公里处,东邻海子沿乡,西邻下涝坝乡,北邻大红柳峡乡,南接壤天山山脉。总面积2080平方公里。海拔2500米-30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6℃,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35℃。无霜期103天,年降平均水量在168.8毫米,年蒸发量在160.3毫米,日照时数2170小时。乡域内四季不分明,仅有冷暖两季,属于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由于气候干旱,以荒漠草原草场为主,分夏秋冬三季牧场。   1987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复,成立萨尔乔克乡。乡政府位于303省道以南3公里处,辖三个行政村、两个村民小组 ,即:苏吉东村、苏吉西村、自流井村、吴家庄子组、营盘组。总人口928户4832人,由哈萨克族、汉族、塔塔尔族、回族等五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4623人,汉族119人,塔塔尔族76人,维吾尔族10人。农业户口650户2600人。2005年出生人口60 人,自增率为8.3 ‰,   2005年全乡完成播种面积10956亩,其中小麦3096亩,经济作物马铃薯165亩,退耕还林1200亩,饲草料6495亩。其中,玉米982亩;苜蓿5466亩,豌豆47亩。牲畜最高饲养量80100余头(只),牲畜存栏56500头(只),出栏率45%,商品率30%。农牧民人均收入1995元,较上年增长270元.    2005年实现总收入1031.9万元,较上年增长70万元,增幅8%。其中牧业收入676.8万元,占总收入的65.6%,较上年增长4%,农业收入105.36万元,占总收入的10.2%,较上年增长8%,二、三产业收入249.74万元,占总收入的27 %,较上年增长15 % 。劳务收入100.89万元。较上年增长20.34 %.农牧民人均收入1995元,较上年增长270元。粮食产量达到464400吨,实现收入107.25万元,马铃薯16.5吨,退耕还林实现收入19.2万元。玉米2.95吨,苜蓿409.95吨,豌豆6.2吨。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68吨,其中羊毛8.5吨,羊绒4.5吨,牛奶120.15吨。出售牲畜24272头(只),自食肉类5964头(只)。年内共销售牛羊粪1840 方,实现收入9.2 万元,农牧民人均增收28元。2005年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270元,全乡共建成10个青贮窖。.  

海子沿乡

  海子沿乡地处巴里坤县城以西17公里处的美丽的巴里坤湖畔,南依天山,东接花园乡、西靠萨尔乔克乡。平均海拔1680米,年平均气温为1度,年平均降水量为202mm,无霜期平均为112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3160.8小时,大于等于0度天数约为187天,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为1958度,属于干旱、冷凉气候。区域内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地表水具有贫乏、不平衡和年际变化小的特点;地下水具有储量大、易开采的特点。全乡行政区划面积为2897.35平方公里,有天然草场321.5万亩,人工草场7466亩;有耕地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3万亩。乡辖三个村,总人口1416户6366人(卡子湖村414户2054人,海子沿村418户1932人,尖山子村584户2480人)。全乡有11个党支部,有党员298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128名,占党员总数的43%;有 “三类”15人;宗教人士15名(3名伊玛目和12名毛拉)。    2005年,全乡人口出生率为18.53‰,人口自然增长率15.3‰,已婚育龄妇女节育率为83.8%,符合政策率为100%,新出生婴幼儿107名。目前,我乡已经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有4户(均为农牧民家庭);领取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的家庭有76户,其中农牧民家庭有72户。    目前,全乡有19眼机电井, 13公里防渗渠道, 216座暖棚、暖圈,青贮窖9座, 7466亩人工草料基地,绿化总面积达到3586亩(其中防护林建设面积561亩)。自2002年以来,解决了60户供水到户的问题,完成品种改良2.6万头(只),引进黑白花奶牛39头,完成黄牛冷配87头、牵引0316头,完成5.5万只的小畜品种改良。    据统计,目前全乡有96户个体户,50家商店,14家饭馆,7家电焊铺和白铁加工,5家理发店,6家手工刺绣(已经进入市场销售),5家摩托车修理铺,4家裁缝店,4家小规模磨房,1家私人面粉加工企业。集体经济仅限于小畜群养殖,集体没有企业,集体经济匮乏。    2005年全乡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2.8万头只,出栏数达到4.1万头只,存栏数达到8.7万头只,母畜比例达到67%,国民生产总值为1537.35万元,较去年增长5.13%。其中,农业总产值为270.42万元,较去年增长6.35%;牧业总产值为1156.39万元,较去年增长4.36%。.  

下涝坝乡

  下涝坝乡于1984年初建乡,乡政府设在下涝坝村,因峡谷小溪下游筑有一蓄水塘坝而得名。下涝坝乡位于巴里坤县城偏西北128公里处,东连萨尔乔克乡,南接哈密市,西毗木垒县,北邻大红柳峡乡。省道303线哈—巴—木—乌公路贯穿全境。该乡地处北纬43.5°,东经92°,行政区划面积2474平方公里。乡辖2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总人口1061户5968人(其中哈萨克99.9%),(少数民族3150人)。境内有效草场面积370万亩,完成总播面积5340亩,其中:套播小麦3000亩,饲草料5242亩,以土豆为主的经济作物98亩。位于中纬高寒地区,四季不分明,只有冷暖之分,无霜期110天,年降水量150毫米,气温日变化大,年平均气温3℃,年均日照时数3100—3400小时,年均大风天数15天,年均风速4.5—5.1米/秒。重要的动物资源有雪豹、鹅喉羚等。    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1286.84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1.50万元,増长7% ;第二产业増加值35.03万元,増长30%:第三产业増加值210.31万元,増长11%。    年末牲畜存栏8.2万头(只)。年内完成造林面积130亩。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中级以上3人。乡属九年一贯制学校三所,在校学生745人(民族745人);教师91人。广播人口覆盖率 86%,电视普及率达到75%。    有卫生机构1个(其中:卫生院1个;卫生室、医疗点2个),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8人(民族 8人),病床 4张。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68元,较上年增加253元。截至2005年底,全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1340人。    2005年输出劳动力11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92万元,人均增收53元。".  

石人子乡

  石人子乡成立于1985年,由巴里坤县政府批准成立,因辖区内有一尊北魏时期的石人像而得名。    石人子乡地处巴里坤县城以东12.5公里处,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76.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580——2100米之间,主要区域位于东经92°15′至92°30′,北纬42°20′至42°37′之间。全乡下辖4个村委会19个村民小组,分别是石人子村、卅里馆子村、大泉湾村、韩家庄村。全乡共有居民2668户9103人,其中:农业人口1889户8135人。全乡共有6个民族,分别是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俄罗斯族、回族、土族。其中哈萨克族583人、蒙古族657人、俄罗斯族1人、回族3人、土族1人。2005年人口出生率为7‰,自然增长率1.8‰。    全乡有可耕地4.5万亩,年均种植约3.6万亩。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47万亩,饲草料面积1.04万亩,蔬菜0.05万亩。以种植大麦、小麦为主,年总产量大麦约4000吨、小麦7000吨。石人子辖区内具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季节性径流达2617万立方米,年引水量约700万立方米。    石人子乡年均气温1℃,最高气温33.5℃,最低气温43.6℃,无霜期在104—132天之间,年降水量在202—250毫米之间,年蒸发量约200毫米,日照时数为3213小时。    2005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6638.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39万元,同比增长26.15%;第二产业增加值24万元,同比增长0.67%;第三产业增加值25.84万元,同比增长5.8%;农业牧渔业总产值2659.86万元,同比增长26.15%。其中农业产值1465.26万元,牧业产值1194.6万元。粮食产量6569吨,经济作物1000吨,年末牲畜存栏3.91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150吨,羊毛60吨,牛奶240吨,水产品4吨。年内完成造林面积246亩。    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265万元,实现纯利润632万元,拥有各类农用拖拉机1176台;工业总产值完成5408万元,比上年增长37.25%,实现工业增加值1571万元,增长17.77%。年内完成住宅建筑面积35378平方米;年末固定电话达1171户,移动电话用户810户。.  

花园乡

  花园乡建于1956年,其名是取所辖花庄子村的“花”和南园子村的“园”而得名。民国期间属永丰乡辖。新中国成立初归城关区管辖。1956年建置花园乡。1958年底,曾与石人子乡一起组成花园公社。1960年撤花园公社,恢复石人子公社建置,将花园公社的南园子大队划归城镇,花庄子划归 萨尔乔克乡。1975年重建花园公社,辖花庄子、南园子大队和花园牧场。1985年初建乡。    花园子乡乡政府设在县城以西5公里处,南依天山东端的巴里坤山,北临巴里坤草湖,东邻石人子乡,西连海子沿乡。花园乡辖3个行政村,分别是南园子村、花庄子村、头道河子村,有21个村民小组。全乡面积592.32平方公里。全乡有村民1843户、6378人。有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4个民族,其中汉族5650人,哈萨克族626人,蒙古族85人、回族17人。    该乡年平均气温1℃,最高温度33℃,最低温度-36℃,年降水量180一200毫米,无霜期102天。    全乡有可耕地3.7万亩,已耕地2.8万亩。 2005年全乡小麦种植面积达1.3万亩, 种植多穗玉米0.4万亩,经济作物0.13万亩,苜蓿0.97万亩。    2005年全乡总收入达3294.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45.19万元;牧业收入1139.36万元;渔业收入1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47.2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50.5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为0.27万元。    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27万头(只)。全乡完成黄牛改良2077头,牲畜育肥2.85万头(只),母畜比例达到70%。    种植业机械1247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6台,畜牧业机械61台,运输机械627辆。2005年完成植树造林185亩,育苗10亩。    全乡有直属站所13 站(所),分别是武装部、妇联、农机站、农科站、农经站、文化站、广播站、电教中心、会计核算中心、计生办、财政所、水管站、电管站。垂直站所5站(所),分别是国土资源所、司法所、草原站、兽医站、医院。全乡专业技术人员115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5人。2005年末,全乡有线电视履盖率达到100%,入户率达30%。    有学校3所,在校学生379名,其中民族学生103人(哈萨克族77人、蒙古族25人、藏族1人)。有教师 86 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5人。.  

三塘湖镇

  三塘湖镇是以南北走向的丘陵中分布的三片水草地取名,为古丝绸道上驼商的必经之地,有巴里坤“草原哨卡”之称。民国时期归康乐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后为北区六乡。人民公社化时是大河公社六大队。1962年成立三塘湖人民公社。1985 年改名为三塘湖乡人民政府。    三塘湖乡距巴里坤县城以北88公里处,东接奎苏镇、伊吾县淖毛湖镇,南与奎苏镇、八墙子乡相连,西与大红柳峡乡毗邻,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处东经93°51′30""至94°17′,北纬43°48′至44°18′,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900~990米。三塘湖乡辖五个行政村。全乡共390户,1373人,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六个民族,其中汉族1266人,哈萨克族90人,回族7人,蒙古族6人,壮族6人、维吾尔族3人。农业人口333户1254人;人口出生率为0.78‰,自然增长率为2.34‰。    现有耕地0.51万亩,总播面积3120亩,其中晚熟哈密瓜2223亩,小麦50亩,玉米300亩,蔬菜150亩,草料种植面积117亩,经济林180亩,油料100亩。    矿产资源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芒硝、铁、金、石膏、食盐、膨润土等矿种。野生动物主要有黄羊、大头羊、野山羊、猞猁、狼等。野生植物主要有梭梭、梧桐、红柳等。主要特产有晚熟哈密瓜、李光杏、淡水鱼等。旅游景点:胡杨林、玛瑙滩、水库、烽火台。    巴里坤县三塘湖乡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4.4mm,年均蒸发量3785.5mm,极端最高气温40.3℃,冬季寒冷,极端最低气温-28.5℃,年平均气温8℃。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3785.5小时。    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516.8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收入331.58万元,增长30.78万元,比上年增长 10.2 %;牧业收入128万元;第二产业2.6万元,增长0.2万元,增长8%.;第三产业收入54.9万元,增长10.27万元,增长20.9%.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6.58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331.58万元,增长10.2 %;,牧业收入125万元,减少5.16万元,减幅6%;主要农产品产量:哈密瓜1890吨,粮食15吨,油料10吨。.  

大红柳峡乡

  大红柳峡乡是巴里坤县五大牧业乡之一,地处县城西北部180公里,西邻木垒县,北与蒙古国接壤,行政面积1444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7%,乡辖三个行政村,一个自然村,有农牧民929户3192人,其中汉族42人、哈族3150人。农业人口743户2826人,人口出生率8.2‰,自然增长率6.7‰。耕地面积5000亩,播种面积4430亩,粮食播种面积1350亩,饲草料种植面积2500亩,重要自然资源有草场资源,草场面积420.5万亩、野生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煤、金、等。有一个昌家庄子民族风情旅游景点。气候:年均气温4℃,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31℃。无霜期 103—130天,年降水量100—250㎜大红柳峡乡地名由来演变情况,建制沿革情况:大红柳峡乡,以驻地在大红柳峡村取名。清乾隆年间,这里已有垦植的农户,1931年后,为西游牧乡所属,解放初为镇西游牧区所辖,1956年隶属萨尔乔克区,1958年划归公私合营牧场,1980年转为大红柳峡国营牧场,1985年建置为乡。    2005年各项工作简况、主要业绩: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882.7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809.28万元,比上年增长6%;第二产业产值18.6万元,比上年增长9%;第三产业产值54.9万元,比上年增长15%。    农林牧业总产值809.28万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123.69万元,牧业产值685.59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216吨,棉花45吨。农业新技术推广情况:积极做好农牧民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有30名贫困农牧民青年取得地区人力培训中心颁发的就业资格证书。在""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期间,巡回对农民进行培训10天1694人,发放860份宣传材料,在9月份牧民较集中期间,举办培训班6次,有效提高科技在牧民生产中的含量,不断增强牧民的自我发展意识。全乡深入开展宣传学习农机知识,青贮玉米知识,参加学习人员1315人次。进一步加强驾驶员的培训知识。年内又有9人通过培训取得驾驶证,没有发生一起农机事故。年末牲畜存栏6.52万头(只)。全年畜牧产品产量:肉类总产510.25吨,羊毛33吨,羊绒3.5吨,牛奶198吨,驼毛1.9吨。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大力改善水利设施条件。.  

八墙子乡

  八墙子乡原为食品牧场,八十年代是原商业部肉用羊定点供应基地。1958年成为食品牧场,1980年转为国营牧场,1987年建乡,现在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八墙子乡人民政府、八墙子牧场)。    行政区划    八墙子乡辖一个行政村三个自然村,两个牧民定居点。行政村名为阿格喜沃巴村,自然村名为牛圈湖村、大熊沟村、牧业村。牧民定居点名为下戈壁牧民定居点、牛圈湖牧民定居点。    地理气候    八墙子乡地处巴里坤县北部,距县城43公里,东邻红山农场、伊吾县,南接大河乡,西毗大红柳峡乡,北与蒙古国接壤。所在地理位置东经93度27分—30分之间,北纬43度37分之间。乡行政区划面积916.2平方公里,地处中纬度高寒地带,四季不分明,只有冷暖季之分,无霜期104天,年降水量209毫米,年蒸发量平均1638毫米,气温日变化大,年气温0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17.6摄氏度,年均日照时数3269小时,年均大风天数9天,全年盛行西北风,主要集中在3—5月份,年均风速3.2—3.6米/秒。    人口、民族    全乡总人口410户,1854人,农业人口348户,1458人,其中哈族占98%人。2005年底有低收入贫困户32户,108人(三类贫困户除外)。    自然资源    八墙子乡主导产业是畜牧业,农牧民收入的80%来源于畜牧业,乡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盛产麻黄、甘草等药用植物,目前已探明有黄金、铁矿等矿产。生息的野生动物有马鹿、雪豹、雪鸡、鹅喉羚等动物。    国民经济    八墙子乡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有天然草场170万亩,其中有效草场156万亩,有永久性暖棚83座。现有耕地10000亩。    全乡2005年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4.3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数达到3.42万头(只),母畜比例为70%,全年销售牲畜0.9万头(只)。全乡实现经济总收入489.54万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牧业收入419.94万元,比上年增长5.8%,农业收入5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二、三产业收入16.1万元,劳务输出251人,收入34.5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235元,人均增收275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畜牧业人均收入1674元,农业人均收入214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111元,劳务输出 人均收入238元)。.  

黄土场开发区

  黄土场开发区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下辖:   652222401200 220 黄土场村   652222401201 220 阿依纳布拉克村   652222401202 123 巴彦德村   652222401203 220 克依干库都克村   

兵团红山农场

  兵团红山农场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下辖:   652222500400 123 机关社区   652222500501 220 一连   652222500502 220 二连   652222500503 220 三连   652222500504 220 四连   652222500505 220 五连   652222500506 220 六连   652222500507 220 七连   652222500508 220 八连   652222500509 220 九连   652222500510 220 园艺一场   652222500511 220 牧业一连   652222500512 220 牧业二连   652222500513 220 牧业三连   652222500514 220 园艺二场   


奎苏镇特产大全




奎苏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