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镇地处武功县西北部,距县城约16公里,南隔后河与杨凌区相望,西邻宝鸡市扶风县,是咸阳市西大门,西宝北线穿过镇区、武临路、武杨路南北直达乾县临平和杨凌农业高新开发区。 该镇辖区面积为46.7平方公里,人口45921人,共有28个行政村,1个社区和居委会,34个驻镇单位,28所中学。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15698人,其中农业人口11643人。由于是历史古镇,自古以来,以武功八景、人文景观誉满三秦。逢古历一四七,这里的-就成为周围四邻八乡经济贸易的主要场所。
经济状况
武功镇以粮食种植为主,兼有畜禽养殖,果树种植和以集贸餐饮、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全镇耕地面积41056.12 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年收两季,常年产量为1970.8吨,其中西塬拥有土地肥沃,适于小麦种植的良田近28000亩。近年来该镇畜禽养殖发展迅速,成为全县“二牛”、商品猪、笼养鸡基地。目前二牛存栏3620头,其中有300头二牛养殖场一个,50头养殖场一个,其它规模养殖厂共3个,总产值约2100万元;猪存栏7800余头,总产值约234万元;笼养鸡存栏50万只,总产值约500万元。另外,该镇果菜种植方面,果以弥猴桃、冬枣、核桃为主。目前通过争取市上日元贷款项目,建成东塬、川道子杂果经济林3500亩。全镇发展中小棚蔬菜约500余亩,露地菜700余亩,武功镇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成为全县最大的蔬菜批发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集市贸易比较繁荣,有南关十字瓜果市场、西坡口蔬菜批发市场、生猪交易市场、南街餐饮服装及生产资料市场。随着近几年城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学街、南街门店林立,逐渐成为比较兴旺的商业街。该镇重点企业有:武功武杨牧业有限公司,以二牛养殖为发展方向,现有“二牛”300多头;并引进胚胎移殖技术,提升了公司科技含量,公司总产值500多万元。武功后稷酒厂,与杨凌牛群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生产保健秦秘食疗酒。另外还有武功镇面粉厂、冷暖器材厂、武功镇水产站、渔业养殖场、多家楼板预制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59万人 | 46.7平方公里 | 610431102 | 712000 | 0910 | 查看 武功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普集街道 |
普集街道位于武功县正南端,北连县城,南靠渭河,东西分别与本县普集街乡、大-庄镇毗邻,镇政府设立在县城人民路东段。全镇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所辖30个自治村,4个社区居会委,农业人口34868人,城镇人口58802人,耕地24520.2亩。 该镇地处渭河一、二阶地,属关中平原老灌区,全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水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3.2—13.5℃,无霜期213天,是全县水、热、土条件最好,复种指数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农业区。 该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镇境内陇海铁路,西宝中线公路,西宝高速公路并向结通东西,且西宝高速公路武功进出口设在镇境内,周武公路纵穿南北,南通秦岭以南,北连武乾公路直接西兰公路,镇内县、乡公路连接各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 经济状况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亿元,较上年增长6.6%,工业总产值完成9112万元,较上年增长8.3%,农业总产值完成6750万元,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完成220万元,较上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镇百万元以上企业发展到53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786户。现已拥有化工、建材、造纸、铸造、建筑、锅炉等各类企业35个,工业产品金属铸件,机制黄板纸、常压锅炉及对笨二甲酸、二辛脂等产品销往国内各省市。 资源优势 普集镇资源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地,属重要的商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油菜及各类蔬菜,十多华里长的渭河中有取不之尽的沙石资源,除供给本县建筑业外,沙石还运往乾县、礼泉、永寿,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地下水蕴藏极为丰富,全镇252眼机井若同时开井,五天内可全部灌完所有土地。秦洋公司开发的热水资源,自喷每天流量13.5吨,水温98.7℃,富含硫硒等微量元素,是理想的沐浴好去处。以温泉为中心形成三条沿路开发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投资500万元建设的游泳馆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普集镇剩余劳动力丰富,仅在深圳、广东、北京等地的务工青年就有1675人。. |
苏坊镇 |
苏坊镇地处武功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辖20个自治村,2.81万人,38150亩耕地,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苏坊工业园区位于镇区,占地900亩,1999年苏坊镇被命名为省级“明星乡镇”。 近年来,苏坊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工业兴镇,奶业富镇,三产活镇”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2年全镇工农业产值4.48亿元,工业产值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1元。 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实施开放带动和龙头带动两大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发展乡镇企业,为他们提供信息、资金、土地、水、电、路等一条龙服务。乡镇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由原来的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90家,从业人员5500多人,以陕西神果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龙集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已跃入省、市“甲级队”明星企业行列,产值利润逐年以28%和26%的比例递增,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6亿元,利税1078万元,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和效益在武功独树一帜,位居第一。 近年来,苏坊镇党委、政府以超前的谋略积极建设苏坊工业园区,成立了苏坊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150万元拓宽镇区油路3公里,通信设施投资1250万元,其它公共设施投资1900万元,在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制定出了十二条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以园区为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吸引了珠海华丰公司、西安新宁纸箱厂等5个企业落户苏坊。投资2500万元的华丰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以来,企业产销两旺,2—8月份产值达1.2亿元,投资4000万元的华丰第二期工程已破土动工。2003年苏坊工业园区被咸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唯一的乡镇工业园区,武功县委、县政府也将苏坊工业园区列入2003年重点项目扶持建设。. |
武功镇 |
武功镇地处武功县西北部,距县城约16公里,南隔后河与杨凌区相望,西邻宝鸡市扶风县,是咸阳市西大门,西宝北线穿过镇区、武临路、武杨路南北直达乾县临平和杨凌农业高新开发区。 该镇辖区面积为46.7平方公里,人口45921人,共有28个行政村,1个社区和居委会,34个驻镇单位,28所中学。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15698人,其中农业人口11643人。由于是历史古镇,自古以来,以武功八景、人文景观誉满三秦。逢古历一四七,这里的-就成为周围四邻八乡经济贸易的主要场所。 经济状况 武功镇以粮食种植为主,兼有畜禽养殖,果树种植和以集贸餐饮、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全镇耕地面积41056.12 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年收两季,常年产量为1970.8吨,其中西塬拥有土地肥沃,适于小麦种植的良田近28000亩。近年来该镇畜禽养殖发展迅速,成为全县“二牛”、商品猪、笼养鸡基地。目前二牛存栏3620头,其中有300头二牛养殖场一个,50头养殖场一个,其它规模养殖厂共3个,总产值约2100万元;猪存栏7800余头,总产值约234万元;笼养鸡存栏50万只,总产值约500万元。另外,该镇果菜种植方面,果以弥猴桃、冬枣、核桃为主。目前通过争取市上日元贷款项目,建成东塬、川道子杂果经济林3500亩。全镇发展中小棚蔬菜约500余亩,露地菜700余亩,武功镇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成为全县最大的蔬菜批发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集市贸易比较繁荣,有南关十字瓜果市场、西坡口蔬菜批发市场、生猪交易市场、南街餐饮服装及生产资料市场。随着近几年城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学街、南街门店林立,逐渐成为比较兴旺的商业街。该镇重点企业有:武功武杨牧业有限公司,以二牛养殖为发展方向,现有“二牛”300多头;并引进胚胎移殖技术,提升了公司科技含量,公司总产值500多万元。武功后稷酒厂,与杨凌牛群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生产保健秦秘食疗酒。另外还有武功镇面粉厂、冷暖器材厂、武功镇水产站、渔业养殖场、多家楼板预制厂。. |
游风镇 |
游风镇地处武功县西北角,西接扶风,北邻乾县,距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杨凌20公里,区位优势相对较为明显。全镇辖17个自治村,9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734人,地貌走向为两塬一川,地形情况较为复杂,地域面积30.9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全镇产业布局主要突出农业发展,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实施了东塬油菜制种基地和西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二牛”发展、千亩杂果林带建设,多经种养业良性发展,全镇油菜制种和小麦繁育面积分别达到1800亩和2000亩,“二牛”存栏突破1900头,千亩杂果林带已初步形成,以黄姜、辣椒、西瓜为代表的多种种植面积已突破600亩,实现了全镇生产总值增加了3000万元。 取得成绩 2000年以来,游风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水平,其中“二牛”发展、康家坡小流域治理、“龙王沟”观光旅游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结合全县招商引资年和优化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该镇狠抓了投资环境整治工作,下功夫整治城镇环境卫生,提出了“人人都是招商引资环境”的口号,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是主动叩门招商,开展亲情招商,实施用项目带动战略。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成绩有:①游风镇4.8公里主干道路柏油硬化项目总投资505万元,现已在省扶贫办立项;②凤华集团与中国农科院畜牧业研究所合作,正式签定克隆胚胎移植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已到位资金50万元,项目正在实施中;③省市土地复垦项目,实施浮沱、桂营村、渠子村复垦土地288亩,总投资30万元,目前工程已全面完工。④宝鸡峡管理局渠道衬砌及新村三支渡槽重修项目总投资30万元,目前到位资金20万元,工程正在实施;⑤积极与县武装部联系引资20万元,完成了康家坡小流域治理二期工程;⑥争取国家投资20万元完成了董堡村道路建设项目,该项目已完成任务。 文教、卫生和自然景观 全镇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社火、高跷、卡拉OK大奖赛等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开展一次对“双文明户”、“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五好家庭”、“好公婆”、“公德老人”、“好媳妇”、“优秀教师”、“优秀示范标兵”的表彰活动,弘扬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正气。在教育方面,在全面实现“普九”的基础上,全镇入学率达到97%以上,中考成绩连年位居全县前列。. |
贞元镇 |
该镇位于武功县城北15里处,北与乾县接壤,东与长宁镇为邻,西与代家乡相连。西宝北线横贯东西,乾普公路纵穿南北,交通便利。全镇辖区面积40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共有21个自治村,121个村民小组,7336户、34046人,非农业人口5120人,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1.3亩。 经济状况 该镇经济繁荣,逢农历二、五、八-,日交易额达10—15万元。截止2003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50万元,农业总产值4219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27万元,商业零售总额2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0元。贞元镇水利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渭-一、二、三支渠横贯东西,由宝鸡峡干渠引水的高望川导洪纵穿南北,灌溉面积约35000亩,全镇共有(深水)机井92眼,农灌条件优越,年粮食总产量为2.2万吨 取得成就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养殖业发展迅速,“二牛”养殖已初具规模,被县上确立 为“二牛”养殖基地,肉牛存栏2600头,奶牛存栏600头,小尾寒羊存栏300只,生猪存栏24000头,笼养鸡35000只;建成以苹果、桃、葡萄、枣、梨为主的杂果经济林5350多亩;已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及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计划再发展10000亩。 工业基础较好。全镇非公有制15户,主要产品以建筑、机械、化工、制药、建材、锅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特别是渭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由弱到强,已发展为一个大型建筑机械生产厂家,产品远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2003年,该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加强环境整治,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现已引进项目4个,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按照发展规划,该镇将紧抓招商引资的良机,以第二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贞元的交通枢纽优势,狠抓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房地产、商贸、文化娱乐等产业。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规模管理商留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木材交易市场,使其向规模化、规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对107省道、乾普公路过境段进行拓宽改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镇区面积达2.5 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500万元。将贞元镇建成集农工、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城镇。. |
长宁镇 |
长宁镇位于武功县城东北十公里,东邻兴平马嵬镇,南连武功县小村镇,西接贞元镇、南仁乡、北靠河道乡。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4.4公里,面积28.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长宁街道。因唐初曾一度在此设扶风县,所以至今人们习惯称长宁为“东扶风”。长宁镇辖25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居民6372户、31081人;其中农业人口29874人,非农业人口1207人。 经济状况 长宁镇交通便利,西宝线东西穿境而过,长小路南北连接西宝北线与中线,2006年新筑通村水泥路15.8公里拥军路、阳光路、南环路连接90%以上的自然村。地理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6万亩耕地平坦肥沃,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近年蔬菜种植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大蒜、辣椒较为驰名,已形成6000余亩的种植规模。是全镇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骨干产品。同时长宁镇以早熟苹果、秋黄瓜为主的新兴特色种植业发展热头良好,在镇东南片已形成600亩的秋黄瓜,前景非常看好,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扩大。苹果种植以“皇家嘎拉”早熟品种为主已发展到700多亩。随着产业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大,以牛、猪、鸡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奶牛存栏1100头,秦川肉牛存栏913头,新建养猪场4个,生猪存栏13000余头,笼养鸡存栏36000只,出现了粮、菜、果丰,猪、牛、鸡兴的大好局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投入,已有22个行政村投资300万元对低压电网进行了改造。5个村埋设节水灌溉输水暗管3700余米,新打机井13眼,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长宁镇手工业基础较好,以传统的手工制刷和食醋酿造为主,手工制刷现在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一家一户的手工制作到半自动化机械制作,已形成家家是作坊,户户是工厂的局面。目前毛刷种类繁多,远销全国各地,工业用刷占到了一定比例,群众联合成立制刷有限公司,与外地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长宁四镇的食醋酿造久负盛名,9000余大瓮醋酿销往关中城乡,年耗玉米3000余吨,食醋产量近万吨。以焦村赵家、胡家、布家和岗子为主的棉线贩运生意兴隆。近年又兴起了洗沙业,已建成洗沙厂三个,带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
小村镇 |
小村镇是2001年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后,由原薛固乡和小村镇合并组成的新建制镇。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武功县东南隅,东与兴平市接壤,南隔渭河与周至县相望。西、北与普集街乡、南仁乡、长宁镇为邻。全镇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28个村民小组,10821户,42096人。其中,城镇居民3574户,9307人,农户7247户,32789人。镇域面积23.9平方公里,耕地22256亩。农村人均耕地0.7亩,是人口密度较高的乡镇之一。 小村镇交通十分便利,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西宝公路中线,普长公路和县南环路等国、省、县道穿境而过,23公里镇道纵横如网,并全面实现了镇道柏油化,村道水泥硬化。 小村镇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耕作条件优越,基础雄厚,是传统的农业镇。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78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8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7元,镇财政收入完成201.3万元。 农作物种植以大蒜、玉米、小麦、辣椒、蔬菜为主,形成“双千田”10000亩,“吨粮田”4000亩,年产粮食12万吨。农作物尤以盛产辣、蒜闻名全国,是陕西省大蒜出口创汇重要基地,咸阳市大蒜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现大蒜面积发展到19000亩,辣椒3000亩,大棚菜发展到150亩,杂果500亩,种植业形成“玉米—大蒜,辣椒—小麦”的间作高效栽培模式和“大蒜—西红柿—冬菜”一年三收万元钱立体高效农业模式。咸阳恒锐科技示范园,占地500亩,已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重点项目。西宝高速公路绿色通道长廊建设占地500亩,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养殖业主要以牛、猪、鸡、渔四业为主,其中规模养牛场3个,奶牛、肉牛养殖存栏1713头,笼养鸡6.8万只,生猪存栏2.55万头,养渔水面300亩。是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全镇电力变压器130多台,配套深井泵310多眼,发展暗管节水灌溉3000亩,加之有渭惠渠流经,实现了农业渠井双保险,旱涝保丰收。全镇拥有各种农业耕作运输和加工机械1000多台,基本上形成了田路林网化,渠道衬砌化,灌溉水利化和耕作机械化. |
大庄镇 |
大庄镇地处武功县西南角,东距县城2.5公里,南与周至县隔渭河相望,西与杨凌农业示范区接壤,有武功县西大门之美称。北到渭北二道塬,与代家乡、武功镇、南仁乡相接,镇域面积28.2平方公里。全镇辖25个行政村,1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西宝中线交通要道横贯东西,曹代路、县环南路贯通南北,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庄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精心部署、凝心聚力、争创一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各项工作全局。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加强,先后累计硬化通村公路19条共63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村间街道硬化率达到92%。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东方造纸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带动效应日益明显,镇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1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5.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9亿元,农业产值1.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584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庄镇科学制定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两大园区(东方纸业园区、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三大基地(设施农业基地、生态养殖基地、特色种植基地),实施五大战略(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工业强镇、基础突破、人文带动)”。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大庄镇充分依托杨凌农业示范区的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建设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即:南部苗木花卉、清水莲菜,中部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北部良种繁育、优质杂果,城区商贸物流、工业企业。现已发展清水莲菜1000余亩;苗木花卉5500余亩;建成设施大棚632座;发展核桃苗等优质杂果1500余亩;建成微生态养猪小区4个,生猪存栏5000余头;形成了倪家锅盔、-麻花、布王藤编、贺家、圪劳无公害蔬菜包装配送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产品已远销到省内外。以东方造纸工业园区为代表的非公经济发展迅猛,东方纸业集团顺利通过了国家污染治理环保测评,先后完成污水治理投资860万元,现已有19各分公司共46条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其他建材、化工等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文化、教育、卫生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近年来先后建成标准化校舍3座,建成教育教学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以 “三查两清一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计划生育率达到9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其他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县的前列,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乡镇。目前,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大庄正在悄然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