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原镇位于秦岭北麓,渭河之南,西临尤河川,东与华县相依,属龙尾坡之上,长稔塬之首镇。境内三面均为台原地带,总面积79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7万人,耕地面积4.32万亩。
去年以来,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来,镇党委、政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镇情,提出了"兴牧、优果、强镇"的经济发展思路,紧抓"优果、养猪、劳务输出"三大产业,稳步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今年四月初,我镇组建成立了长寿原苹果协会,会员达420余人,管辖果园面积1万余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2个,为果农提供技术培训、果园管理、信息服务和果品销售等服务,办有果农自己的刊物《绿色农业》。截止八月底,我镇苹果协会已接待来自宝鸡、大荔、白水、蒲城、富平等地果农3000余人。
生猪养殖是我镇又一特色产业。为了使原区生猪养殖规模化、有序化发展,镇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并把养殖生产作为政府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现我镇群众性经济合作组织--"渭南长稔原生猪养殖协会"即将成立。正在筹建的协会会员有500多人,并有规范有效的协会章程。协会的成立将会在原区初步形成科学饲养、品种优化、疫病防治、饲料供应、生猪购销、信息服务等一条龙的模式。
龙头企业:丰原砖厂、丰原面粉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67万人 | 79平方公里 | 610502113 | 714000 | 0913 | 查看 丰原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杜桥街道 |
杜桥街道办事处位于渭南城区西部,是渭南城市西扩北进和建设发展的中心区域。辖区东至前进路,西至渭清路,南至朝阳大街,北至乐天大街。辖区总面积8.68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9100人。办事处辖3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12个社区委员会,共有辖区单位123个。党(工)委下辖党总支1个,支部32个,现有党员513人。3年来,新发展党员76人。 - 行政区划 杜桥街道办事处(610502001) 辖乐天、铁二十局、国贸、西岳、三贤路、红化、市财政、杜桥、渭纺、朝阳西路、中心广场、惠园12个社区居委会、盈田、车雷、五里铺3个村委会。 - 经济发展 近年来,杜桥办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健全机制,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推动了全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杜桥辖区GDP达到3.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村组两级集体收入1500万元。全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 取得荣誉 2005年被省综治委、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评为全省综治先进单位;05、06年被市综治委评为“平安乡镇”;06年被市委评为“市级先进党委”;三年来被区委、区政府评为综治先进单位、信访先进单位、司法先进集体、目标责任制考核三年全区第一名,计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
人民街道 |
临渭区人民街道位于渭南市城区中心,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办辖3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驻辖区中、省、市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80多个,总面积5.9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其中农业人口0.77万人。2008年底,工农乡企总产值达到399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1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全办共有企业420余家,其中办属企业5个,村组企业52个,私营企业发展到近30家,个体工商户1345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万人刑事发案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三秦街道之星”、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乡镇” 、“小康乡(镇)先进党委.”、 1997年、1998年、1999年连续三年被区委授予“功勋党委”称号;2001年授予“陕西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创建文明社区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机关”;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区委区政府授予双拥工作、廉洁务实先进单位;2005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劳务输出工作、民政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计生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一等奖;园里堡村、曙光村、尤西村三个村先后被省、市、区命名为“小康示范村”,2008年被市政府评为“市级政务公开先进单位”。 办事处经济区位优势明显,社会事业发展和谐。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办事处始终坚持服务、引导规范的原则,抓好市场建设,规范了辖区南塘小商品、北塘饮食服务、草市巷装饰装潢、朝阳东路医疗服务等四条街道的市场建设;引导建成了胜利街东段农药种子一条街。对人民街批发市场继续进行保护性管理,严防乱检查、乱收费现象抬头,市场已出现了新的发展商机。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和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突出培养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紧紧依托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全力实施以发展为中心的“五个一”动力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办事处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辖区内区上引进的重点项目有青岛啤酒渭南分公司、华阳太阳能、康华制药,市上重点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同时,主动维护好现有企业的周边环境。充分利用辖区闲置厂房、空地招商引资,使有效的资源充分发挥巨大效益。办事处还建立了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 行政区划 临渭区人民街道办事处(代码:610502002) 辖朝阳东街、南塘、东风影院、东风东街、东风中街、人民东街、人民中街、胜利东街、胜利中街、渭南锅炉厂、招商、乐天中街、民生北路13个社区居委会、园里堡、曙光、尤西3个村委会。 |
解放街道 |
解放街道办事处(610502003) 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位于渭南市城区中心,东至民主路,西至前进路,南至华山大街,北至老火车站。民主路、解放路、前进路纵贯南北,东风大街、朝阳大街、华山大街、西南京街横贯东西,辖区面积1.98平方千米,48830人。街道辖9个社区居委会(渭通、陕西路、渭南供电、印机、光华、市二院、幸福、西南京路、新世纪)。街道办事处机关驻东风大街中段。 |
向阳街道 |
渭南市临渭区向阳办地处渭南城区东段,东与华县接壤,西至民生路,北至三马路,南至沋河水库,辖区总面积43.8平方公里。全办辖26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7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城中村5个,辖区总人口4.75万人,其中村民2.5万人,居民2.25万人。 辖区主导产业有:程家村千亩核桃园(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地)、蔡郭村500亩大葱(市一村一品示范地)、赵家院300-400亩韭菜、蒋家村300亩笋、马沟村及淹头村500余亩的猕猴桃、赤水村300亩大樱桃,成立樱桃协会并建立了樱桃示范园地。 办事处主要职能是为辖区人民提供服务,如:为下岗职工、失业者、返乡农民工提供再就业机会,积极配合为其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小额贷款及劳务输出等工作;提供城镇居民办理医疗保险的政策咨询及承办城镇居民参保手续;为五保户及贫困家庭提供低保及各项社会救助等工作;为育龄妇女做好“三查”、优生优育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关爱工作。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中,我办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专业的清扫保洁队伍,为提高市民对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认识,我办利用宣传车、板报标语、电影及宣传单的形式对广大居民宣传创国卫的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知识,随着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的推进,我办的各项工作都在稳步开展,向阳的明天更加美好。 |
站南街道 |
渭南市临渭区站南街道位于市区南部城乡结合处,东临沋河,西连开发区,南依西塬与闫村镇、三张镇交接,北至西潼公路及朝阳大街西段,辖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总人口75000人,其中农业人口5700人。辖4个行政村,10个社区,驻中、省、市区单位85个。 机关单位 站南街道办事处机关,位于市区南部站北街东段,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办事处内设机构有八个办公室(党政办、农办、工业办、社区办、民政办、计生办、创卫、环卫办、)三所(财政所、司法所、劳动保障所)共十个科室,共有工作人员85名,办公地点设在站北路8号。 行政区划 站南街道办事处(610502005) 辖秦东、渭南师、西电、铁路鑫苑、四号、秦牛、红旗、佳苑、渭南职专、朝阳10个社区居委会、贠张、高田、韩马、李家堡4个村委会。 |
双王街道 |
双王街道办事处是原双王乡与白杨乡合并后成立的,成立于2001年11月。 双王街道属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行政管辖,境内东西长13.7公里,南北宽4.3公里。总面积59.51平方公里。位于渭南市城区以北,距城区3.2公里处。东与人民办西村相邻,西与临潼县以零河为界,南接渭南城区,北靠渭河,全办交通便利,渭双路、108国道、310国道.渭清路、崇业路南北穿过,沙王大桥、渭河大桥.渭富大桥。连接城区和渭北各地,五马路、渭白路.前进路.横贯东西。渭双路、渭白路是办事处通往城区的主干路。 双王街道办下辖17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驻市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2个。农户7189户。总人口30649人,其中农业人口29921人,非农业人口728人。办党委共一个党总支,29个党支部,有党员1112名。- - 行政区划 双王街道办事处(610502006)辖双王、槐衙、张刘、八里店、朱王、许村、罗刘、梁村、赵村、丰荫、乔村、红星、西庆屯、木屯、灵阳、张东、张西17个村委会。- - 内设机构 党政办公室、司法所、社区办、计生服务中心、创卫、环卫办、经济发展中心、农业服务中心、财所、民政办、人民武装部- - 特色产业 名优特产主要有大棚芹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大棚芹菜是本办的主导菜种,色泽好,杆子亮,无丝,香脆可口,口味纯正,品质优良,适合大中棚栽植。 西红柿是本办菜农的传统菜,种植时间悠久。张刘村的早熟西红柿(过年3、4月份可上市),甜酸可口,价格适中,填补了城市春季蔬菜品种稀少的空白,亩产可达3000公斤。 中、早熟西红柿品种西优12,粉色、肉厚、味酸甜,适应薄膜覆盖,亩产4000公斤,是全办菜农主栽品种。 黄瓜是本办菜农的传统菜,种植时间应追溯到解放前。目前,主栽品种为津研系列,抗病、产量高、品质好、甜脆可口,条直、深绿色、带刺,亩产4000公斤。 红薯是本办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蔬菜品种,赵村栽种的红薯大小适中,皮薄色红,肉质干面,深受城乡广大消费者青睐。[4] |
良田街道 |
良田街道位于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辖: 610502007200 220 安雷村 610502007201 111 安陈村 610502007202 112 良田村 610502007203 220 金花村 610502007204 220 圣店村 610502007205 220 上庄村 610502007206 220 大寨村 610502007207 220 庙南村 610502007208 220 庙北村 610502007209 112 姚家村 |
崇业路街道 |
崇业路街道办事处位于渭南高新区北部,辖区东至渭清路,西至西安临潼界,南至朝阳大街,北至渭河大堤,是渭南高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辖区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8680人。办事处下辖王贺、麻李、周家、郑家、大闵、白杨6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委员会(新二路、新区东路、金城社区)。 - 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崇业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借着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发展机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环境立区、产业强区、和谐兴区”三大主题,推动了全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2元。全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 取得荣誉 2008年被陕西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评为“先进集体”;2005年被市创卫指挥部评为“城中村整治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街道办事处”、“文明村镇”;还连续多年被区党工委、管委会评为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等。 |
阳曲街道 |
临渭区阳曲街道 |
信义街道 |
信义街道地处渭河北岸,南以渭河为畔,与向阳办及华县赤水镇隔河相望。渭河在境内流径18公里,国土总面积41.77平方公里,全乡辖17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000人,耕地面积4.1万亩。25个党支部,1个党总支,83个党小组,751名党员。108国道与渭清路孝巴路交叉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一个典型的近效农业乡。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苹果、桃、梨、葡萄、蔬菜等农作物。境内驻地设有邮电所、电管站、卫生院、粮站、棉绒厂、信用社、信义初级中学、双石学校等多家企事业单位。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砂石硬化村巷道路50余公里,恢复新建村砌渠道17公里,分布在安刘、洼张、郝家等村。去年,全乡配套机井540多眼,其中南焦、任李村新增机井23眼,地埋管道25.7公里,灌溉面积较往年增加了2500多亩。同时全面完成了全乡农网改造,电力充足,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意识不断增强,并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以农促牧,以牧促菜的良性循环,着力抓好粮、棉、油、菜及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三个养殖小区"和"三个示范园"。 该乡是近邻粮食产业区,全乡种植小麦2.4万亩,年总产7360吨,玉米2.7万库,年总产10800吨,其中地膜玉米1226亩,平均亩产1000斤。 全乡果业发展势头旺,主要以日本富士苹果、酥梨、优质桃、无核葡萄、冬枣为主,其中苹果592亩,酥梨1253亩,桃387亩,葡萄1610亩,冬枣60亩。 信义乡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不仅适应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适宜于各种蔬菜的种植,除了安刘等村的大棚蔬菜以外,还有陈滩、信义、刘宋等村露地蔬菜,即辣子、西芹、西红柿、黄瓜、白菜、萝卜等多种品种,以此带动全乡的蔬菜业发展。. |
桥南镇 |
临渭区桥南镇位于秦岭北麓,区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居全区之首,总人口22780人,是渭华起义的发源地。境内交通便利,三条县办公路及西(安)南(京)铁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素有"杂果之乡,畜牧强镇"的美誉。 90年代初,桥南镇的苹果远销云南、湖南、北京、四川等省市,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按照"调结构、兴杂果、强畜牧、促增收"的思路,采取政策扶持、科技示范、龙头带动、服务引导等措施,大力发展杂果、畜牧业,2004年全镇已建杂成果基地3个,面积3500亩,奶牛养殖小区1个,养鸡专业村8个。目前,杂果生产和畜牧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镇经济步入历史发展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一个开放开发,展翅腾飞的新桥南正在崛起。 1、 黄狗峪核桃基地:规模1500亩,年产量40万公斤,效益150万元。 2、 万岗岭核桃某地:规模500亩,预计二年后产量可达10万公斤,效益50万元。 3、 桥南镇梅子、杏、板栗,规模1500亩,年产量400万公,效益200万元。 4、 寺峪口奶牛养殖小区:规模100头,年产鲜奶50万公公斤,效益30万元。. |
阳郭镇 |
阳郭镇2001年12月由原阳郭镇和原员曲乡合并而成,位于临渭区南部,秦岭北麓的浅山地带,距渭南市区20公里,是秦岭北麓的出口,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渭蓝公路贯穿南北,关中环线穿镇而过,是西塬的政治工作,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辖32个行政村,160个村民小组,45个党支部,961名党员,总人口37600人,耕地面积4.71万亩,地域面积56平方公里。 阳郭镇交通便利,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镇电话普及率达46%,电视普及率达98.5%以上,城乡一体化逐渐形成,水、电、路、通讯、教育、卫生、有线电视网络、邮政、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设施功能齐全。 近年来,阳郭镇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水土条件较好,优先发展特种栽培,柿子、红薯色泽好、味甜著称。川道岭区水草丰富,奶山羊、秦川牛养殖发展迅猛,现已形成张胡、灵阳、屯张养秦川牛,灵阳、古范、西刘种植香菇,牛家黄姜等三个特色基地,手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阳郭镇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快,步子大,排在临渭区前列,全镇各类企业617个,其中资产千万元以上企业1个,百万元以上企业16个。2003年乡镇企业承包产值达1.5亿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人均纯收入1235元,千万元资产的渭塬精粉厂在西北享有盛誉,镇副食厂、进元、秦岭、秦龙饲料厂,新兴、春风草辫工艺厂等骨干企业已完成技术改造。目前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产销两旺,产品远销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
故市镇 |
故市镇地处物产富饶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南距秦东中心城市渭南18公里,东距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70公里,西距省会西安70公里,是渭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渭北首镇"之美誉。镇区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盛产粮棉。全镇总面积5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400亩,人口36756人,辖19个村,106个村民小组。 故市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活跃。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设集,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立镇,民国时设置"五一县"。镇内的渭阳楼是著名的渭华起义的发起地和指挥。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辖区内国内生产总值达2.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9亿元。八十年代,故市就以粮食、农副产品集散贸易闻名全国,是全国十大粮贸基地之一,是国家粮食价格监测直报点。 2000年4月,故市镇设立示范区以来,已接待来自江西、河北、甘肃、山东等全国各地的投资商37家引进企业9家,引资2300余万元。目前,示范区政策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商贾云集。. |
下吉镇 |
下吉镇位于渭南市北28公里,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总人口51568人,耕地面积108000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渭阳路、蔺富路贯穿其中。 改革开放以来,下吉镇经济飞速发展,第三产业突飞猛进,以加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园区已经形成,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发展。已形成酥梨、红提葡萄、冬枣为主的果业新格局。以秦川牛和优质奶牛为主力的养殖业基地。下吉镇-何伟光、下吉镇镇长杨宇英欢迎各界朋友到下吉投资办厂、游览观光。. |
三张镇 |
三张镇位于秦岭北麓,南倚秦岭,北瞰渭河,西南分别与临潼区零口镇铁炉乡接壤,东与本区阳郭、闫村镇隔沟相望,地形南北长而东西窄,幅原面积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503亩,现有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村66个,总人口30094人。 三张镇以砖瓦生产为龙头企业,自改革开放后得到蓬勃发展,历久不衰,年产量15000多万块,有建材乡镇之美誉。其次大棚韭菜初具规模,已达400余棚,远销太原、郑州、天津等各大都市。肉蛋奶等家庭养殖形势喜人,发展迅速,现存栏秦川牛5000多头,牲猪10840头,笼养鸡年存栏30余万只,肉蛋产量3000吨。另有香菇、桃、苹果等农副产品也有较大发展。. |
交斜镇 |
渭南市临渭区辖镇。1958年属卫星公社,1959年为故市公社交斜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改镇。位于区境东北部,镇政府驻交斜村,距市区24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来化、光一、光新、美王、雷丰、仁冯、五丰、辛兴、果园、芦任、新寨、兴禹、秋丰、光二、渭阳、交斜、团结、秋池、侯家1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工业以加工、制造为主。境内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县级保护文物来化塔。. |
辛市镇 |
辛市镇地处渭河北岸,与渭南市城区隔河相望。境内渭富路、渭大路、渭清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辖22个村、1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00人,耕地面积55640亩。街道占地500亩。林果11000亩。其中:酥梨6000亩,苹果4000亩,以葡萄为主的其它杂果1000亩。年平均粮食种植面积38000亩。以小麦、玉米、杂豆为主。蔬菜种植面积7000亩。其中:斜面温室、日光温室大棚120个,占地150亩。主栽品种为油桃、葡萄及蔬菜类西红柿、茄子、青椒、西葫芦等。辣椒4600亩。并建立起腌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网络。利用渭河滩地的水质优势,发展莲菜6500亩,并远销外地。 畜牧业是该镇的一大主导产业。现有大家畜4350头。其中:奶牛780头,肉牛3570头。生猪存栏4800头,笼养鸡33000只。 农机运输户260户,大型汽车85台,三轮车300台,四轮车400台,大型 收割机250台。机械化水平较高。 固定电话1100部,移动电话2480部,通信网络普及各个角落。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并逐步向小康迈进。 上涨渡位于渭南市临渭区辛市镇南2公里渭河北岸。辖马渡、新冯、里仁、东四四个自然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下水质良好,莲菜种植历史悠久。所产莲菜以其洁白细腻、滑嫩爽口、清脆甘甜、纯净无渣、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已发展到8000多亩,年产量12000吨,远销山西、内蒙、甘肃、西安等地。为搞好优质莲菜基地建设,于2002年成立了上涨渡莲菜协会。在为莲农提供产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 |
崇宁镇 |
渭南市临渭区辖镇。1958年属长丰公社,1959年建崇宁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市区15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樊庄、崇宁、郭村、王尧、严家、隐村、靳尚、五星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豆类,盛产苹果。1928年5月1日,在这里建立了陕西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崇宁区苏维埃。. |
孝义镇 |
孝义镇位于渭南市区东北约25公里,是一座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镇,地势略呈西高东低之势,坡度平缓,总面积36 平方公里,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年降水量555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度,土壤多半为半沙土。东接大荔,南隔渭河与华县侯坊相对,北与交斜相连,西邻南师、信义两乡。 境内辖13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37个自然村落,总人口2.3万人,总耕地面积42571.4亩。 据渭南县志光绪二十年记载,因明代初年,严邦佐的“孝子义犬”之说而改名孝义,孝义镇是经济发达的古镇。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是一个人才辈出、甲第连云的殷实时代。先后出现了严赵乔柳王吴等大大小小的富豪家族,经营诸业,遍及省内外。曾有一次从外地运回孝义的银两,从仓渡码头卸船,车拉骡驮,连绵十四五里。而与孝义镇隔渭河相对的赤水镇,山塬之下,溪流多,树木丛杂,蚊子多而且大,对于孝义之富,时人号曰“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美称。 为了培育北大主导产业,明晰全镇的发展思路,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结合本镇的自然条件、产业现状,现将“一村一品”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农业产业现状 通过镇上组织镇、村、组三级干部,逐村逐组逐户摸底调查汇总整理。结果显示:全镇人口22391人,耕地面积35443亩,果树面积13956亩,占耕地面积的40%左右,其中酥梨面积12380亩,梅子、葡萄727亩,其它杂果849亩;蔬菜、药材、薯类面积5723亩,占耕地面积的16%左右,蔬菜以山药(680亩),黄花菜(2217亩),芦笋(1898亩)为主;药材生地(266亩)为主;薯类以红薯(662亩)为主;棉花、粮食作物1576亩,占耕地面积的44%左右,其中棉花面积7538亩。. |
吝店镇 |
蔺店镇位于渭南城区北30公里处,北与蒲城县党睦镇接壤,南和固市、南师两个乡镇毗邻,西接下吉镇,东依凭信、官路两个乡镇,渭清、双官路纵横南北,横跨东西,穿街而过,交通极为便利。 蔺店镇辖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794亩,有效灌溉面积97%以上,20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202人。 蔺店镇交通便利,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镇电话普及率达47%,电视普及率达98.5%以上,城乡一体化逐渐形成,水、电、路、通讯、教育、卫生、有线电视网络、邮政、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设施功能齐全。以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一流的投资环境,本着客商至上,信誉第一的理念和"你投资、我保护、你发财、我发展"的宗旨,蔺店镇-郭小渭、镇政府镇长卫开明携全镇三万人民热忱欢迎八方客商前来投资建设,发展发财,共创世纪伟业。. |
官底镇 |
官底镇位于渭南市西北35公里处,与蒲城、富平、闫良、临潼四县区接壤,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优越,属传统的农业大镇,是省政府命名的秦椒生产基地,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1958年为渭南县官道公社官底管区,1962年改名为官底公社,1984年更名为官底乡,1998年更名为官底镇,辖21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总人口3.34万人。 境内交通方便,北临西韩铁路,渭富路、渭闫路穿境而过,全镇在全区第一家实现村村通油路,境内油路总长40公里;村村通电话,通讯方便;安装有92台变压器,总容量7755千伏安,电力供应充足。 境内由南向北有4座梯级抽水站和8条支渠,26条斗渠,9条直引渠,渠道全长57.6公里,有670眼配套机井,为渠井双灌区,耕地面积6.04万亩,均为有效灌溉面积。 改革开放以来,官底镇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官底镇充分发挥渠井双保的资源优势,按照"压粮、稳辣、扩菜、强养、促加工"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壮大支柱产业,已基本建成日光温室、辣椒、秦川牛、生猪养殖、笼养鸡五大农业基地。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财政收240万元,粮食总产值27112万公斤,存栏秦川牛4476头,生猪6607头,奶山羊4191只,笼养鸡5990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得到改善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官底镇企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有官底油脂厂、官底面粉厂、官底造纸厂、官底纸箱厂、官底预制厂和渭北聚香园农副产品加工厂,主要产品有食用油、面粉、机制纸、纸箱、水泥制品和泡椒。乡镇企业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区前茅。到2001年底,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26个,从业人员627名,固定资产1168万元,全镇工业总产值8262万元,成为振兴官底经济的重要支柱。 境内左家村北宋抗辽名相寇准的陵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有清代所立石碑一座。. |
官路镇 |
官路镇座落在临渭区东北40余公里处,北临蒲城党木乡,东接大荔羌白镇,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南距108国道仅5公里,西距省道渭清路4.5公里,中为310县道贯穿南北,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大棚西瓜,早春甘蓝、西葫芦、秋延辣椒为主导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新途径。 自90年引进大棚西瓜至今已有13年的历史,已成为镇一大支柱产业,年栽植面积万亩以上,年产量60000吨,主要品种以:益农、西农8号、绿宝8号、金钟冠农为主,其特点是品质优,口感好,耐运输,深受广大瓜农和客商的青睐。98年从安徽省引进秋延辣椒,经两年试种,其经济效益可观,截止2002年已栽植10000多亩,产量可达25000吨,主要品种有卞辣、湘研十三、秦椒十三,官北八号等。仅此两项全镇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800元。竭诚欢迎各地客商前来洽谈,订购。. |
丰原镇 |
丰原镇位于秦岭北麓,渭河之南,西临尤河川,东与华县相依,属龙尾坡之上,长稔塬之首镇。境内三面均为台原地带,总面积79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7万人,耕地面积4.32万亩。 去年以来,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来,镇党委、政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镇情,提出了"兴牧、优果、强镇"的经济发展思路,紧抓"优果、养猪、劳务输出"三大产业,稳步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今年四月初,我镇组建成立了长寿原苹果协会,会员达420余人,管辖果园面积1万余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2个,为果农提供技术培训、果园管理、信息服务和果品销售等服务,办有果农自己的刊物《绿色农业》。截止八月底,我镇苹果协会已接待来自宝鸡、大荔、白水、蒲城、富平等地果农3000余人。 生猪养殖是我镇又一特色产业。为了使原区生猪养殖规模化、有序化发展,镇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并把养殖生产作为政府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现我镇群众性经济合作组织--"渭南长稔原生猪养殖协会"即将成立。正在筹建的协会会员有500多人,并有规范有效的协会章程。协会的成立将会在原区初步形成科学饲养、品种优化、疫病防治、饲料供应、生猪购销、信息服务等一条龙的模式。 龙头企业:丰原砖厂、丰原面粉厂。. |
阎村镇 |
阎村镇地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西塬北部,距市区9公里,渭蓝公路穿镇而过,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总面积2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22亩。明清时设冯光里,民国时称清明乡,建国后因政府驻阎村而得名,1961年为阎村公社,1984年改为阎村乡,1998年撤乡设建制镇,辖12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4565户,总人口18912人。 近年来,阎村镇党委、镇政府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适时确立了"建材着重搞技改,塬头生态绿化带,特种养殖短平快,基础招商不懈怠"的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稳农重工,抓点示范,全面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9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5元。 企业技改增效益 阎村镇素有"建材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经过技术更新,升级改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劲,全镇拥有机砖、机瓦厂33家,年产标砖3.03亿块,空心砖1600万块,机瓦600万页,年产值44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约占临渭区机砖生产总量的80%,机砖质量享誉秦东,行销渭河两岸及毗邻县区,机砖生产为全镇主导产业。秦兴机瓦厂的"秦兴"机瓦,李庄空心砖厂的空心砖以及"阎"字牌标识的机砖等名牌产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供不应求。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运输、机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到2004年底,企业员工总数5000余人,从事生产运输车辆700多台,从业人员1200多人。 狠抓产调帮民富 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奶牛、全蝎养殖,香菇、蘑菇栽培产业。目前,已建成了申郭村李庄村两个奶牛养殖小区,李庄村秦川牛养殖示范基地,全镇奶牛存栏416头,秦川牛1300余头;建成了李庄全蝎养殖示范基地,养蝎240万只,成为全区最大的养殖基地;栽培香菇、蘑菇85万袋,年产鲜菇260万公斤,此外,黄姜、之胡等中药材和速生杨种植正稳步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门路。. |
龙背镇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龙背镇,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动距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56公里,西距陕西省会古城西安62公里,北距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的故乡蒲城县48公里,南依滔滔渭水与陕西"东府明珠--渭南市"城区隔河相望。龙背乡名称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周处当年入水斩蛟,三天三夜始浮水面, 蛟背显现之处即谓"龙背",附近也有青龙、赤水等名可作印证。龙背乡地处渭河一级阶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质上成且埋藏较浅,灌溉便利,是临渭区农业生产发达的乡镇之一。龙背乡地处城郊,省道201从西部穿乡而过,区道安孝路横贯全乡,兴建中的郑西高速铁路从南部穿乡而过,新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国道310和正建的陕西关中环线、渭蒲高速都在距离不远的渭南市经过,周边环境优越,乡内交通便利,程控电话、移动通讯、互联网、有线电视相继开通,信息畅通,适宜兴办各类企业。由于距离渭南市中心仅7公里,所以经济结构呈现郊区型特点,盛产果菜。龙背人善于接受新事物,栽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在全市栽植酥梨、莲菜等等,并远销湖北、广东、四川等地,成了远近闻名的果菜之乡。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酥梨、桃、葡萄、杏李等果类和黄瓜、茄子、萝卜、辣椒等蔬菜为主导的结构。现有果菜面积1.5万亩,建有"七个基地,一个市场",年可提供各类优质果品2万吨,绿色无公害蔬菜1.5万吨,同时还可提供各类优质苗木50万株。全乡人口2.26万,耕地3.18万亩,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财政收入110万元,建有初级中学一所,卫生院一所,邮电、公安、饭店、旅社一应俱全,热忱欢迎各界同仁来龙背观光、旅游、考察、洽谈,共谋发展,共创伟业。. |
官道镇 |
官道镇位于渭南市临渭区以北17公里处,东靠固市镇,南邻 辛市镇,北接下吉镇,西连田市镇,属渭北平塬地带。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辖区总面积5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600亩。 2001年12月,因撤乡并镇,原周家乡和原官道乡合并成现在的官道乡。政府驻地位于渭阳路与故田路十字西二公里处,现辖23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451人,其中劳动力19462人,非农业人口1215人,辖区总面积5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600亩。少数群众信奉天主教,辖区张南韩家村建有天主教堂两所。 境内交通便利,除渭阳公路穿境而过之外,北邻双官路,南接渭富路,有通往渭南、临潼、三原、咸阳、华山、富平、蒲城等地的客车。全乡村村通沙石路。邮政、电讯设施齐全,程控电话已开通1653部,广播电视普及率达到92%以上,辖区有1所供电站,1所变电站,2所供电所,电力供应充足,基本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求。 近年来,官道乡紧抓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迅速发展。以农业为主发展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在巩固传统优质小麦、高产玉米等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冬枣、酥梨为主导的种植业,以秦川肉牛、奶牛、鸡等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正在迅猛发展;第三产业以集市街道为主体迅猛增长,其它社会服务业也正在加速发展。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9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50万元,企业总产值14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6元,财政收入完成291.5万元;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 以下,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全乡人民在十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正在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而奋力向前。 农业资源。 辖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左右,平均降雨量542.7毫米,年日照2280小时,无霜期242天,地处东方红灌区的中游,水利资源优厚。境内已步建成粮(小麦、玉米)、棉花、油(花生、芝麻、油菜)、果(冬枣、酥梨)、菜(辣椒)、林(速生杨、杂果)等六大农业商品基地。目前全乡冬枣面积1.6万亩,酥梨面积3750余亩,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