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地理位置处于潼关中西部,塬宽平缓,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金融、卫生、交通、文化中心。东以禁沟为界与南头、太要、秦东三省乡镇相邻,西与高桥、安乐二乡相望,南以秦岭为屏障与安乐相连,北与秦东镇接壤。站在北塬头可见滚滚黄河从脚下流淌。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和十二连峰火台,南有陇海铁路横贯东西,中有310国道给贯南北,潼港公路、潼安公路直通全镇,即将开工的潼洛公路,更具有加快流通和西部开发的交通优势。
全镇区域面积28.12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委会,56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9700人(其中农业人口13561人,非农业人口26139人),耕地面积22342亩。文教卫生设施齐全,现有卫生院1所,初中2所,小学16所,党委下设31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79名。
城关镇产业以农为基础,以商业为龙头,工商企业综合发展。近年来,在这人杰地灵,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上,-孙永亮、镇长张明亮同志团结带领一班人,坚持实践-重要思想,坚持以奔小康统揽全局,励精图治,大胆创新,与时俱进,采取得力措施,种、养、加、工、商等有了新的起色,多次被县评为先进党委,小康示范镇,成为潼关一颗灿烂的明珠。
城关镇产业结构
立足镇情,确立“强农、重工、活商”的经济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和高效农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建起了周家城、三堡、上屯三个种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桃龙头、兔支柱、第三产业跨大步”的新格局。已发展中华圣桃76户,面积突破500亩,苹果、树梅、仁用杏、薄皮核桃、红提葡萄、食用仙人掌、花卉、药材等品种多样的种植都已初具规模。建成规模兔厂3个,养兔专业户350余户,存栏肉兔6000余只,长毛兔、肉犬、肉牛、肉羊、蛋鸡,各具特色。
2、第三产业势头强劲。在发展方向上,充分发挥近靠县城的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运输、餐饮、修理、服务、农产品加工和非公有制私营股份企业发展,从事个体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全镇现有私营企业17个,个体工商户493户,从业人员到达5690余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海益达氨基酸公司更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成为新的亮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万人 | 28.12平方公里 | 610522001 | 714000 | 0913 | 查看 城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街道 |
城关镇地理位置处于潼关中西部,塬宽平缓,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金融、卫生、交通、文化中心。东以禁沟为界与南头、太要、秦东三省乡镇相邻,西与高桥、安乐二乡相望,南以秦岭为屏障与安乐相连,北与秦东镇接壤。站在北塬头可见滚滚黄河从脚下流淌。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和十二连峰火台,南有陇海铁路横贯东西,中有310国道给贯南北,潼港公路、潼安公路直通全镇,即将开工的潼洛公路,更具有加快流通和西部开发的交通优势。 全镇区域面积28.12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委会,56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9700人(其中农业人口13561人,非农业人口26139人),耕地面积22342亩。文教卫生设施齐全,现有卫生院1所,初中2所,小学16所,党委下设31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79名。 城关镇产业以农为基础,以商业为龙头,工商企业综合发展。近年来,在这人杰地灵,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上,-孙永亮、镇长张明亮同志团结带领一班人,坚持实践-重要思想,坚持以奔小康统揽全局,励精图治,大胆创新,与时俱进,采取得力措施,种、养、加、工、商等有了新的起色,多次被县评为先进党委,小康示范镇,成为潼关一颗灿烂的明珠。 城关镇产业结构 立足镇情,确立“强农、重工、活商”的经济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和高效农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建起了周家城、三堡、上屯三个种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桃龙头、兔支柱、第三产业跨大步”的新格局。已发展中华圣桃76户,面积突破500亩,苹果、树梅、仁用杏、薄皮核桃、红提葡萄、食用仙人掌、花卉、药材等品种多样的种植都已初具规模。建成规模兔厂3个,养兔专业户350余户,存栏肉兔6000余只,长毛兔、肉犬、肉牛、肉羊、蛋鸡,各具特色。 2、第三产业势头强劲。在发展方向上,充分发挥近靠县城的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运输、餐饮、修理、服务、农产品加工和非公有制私营股份企业发展,从事个体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全镇现有私营企业17个,个体工商户493户,从业人员到达5690余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海益达氨基酸公司更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成为新的亮点。. |
秦东镇 |
潼关县秦东镇原名港口镇,2002年元月并乡建镇后,由原港口、秦东镇合并而成,并正式更名为秦东镇。该镇北隔黄河与山西省风陵渡相望,东出秦地与河南灵宝为邻,西接华阴市,现南靠潼关县城,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美誉。全镇区域面积64.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8523人,其中农业人口17981人。 秦东镇地理位置优越,境内电力供应充足,通讯设施发达,交通便捷。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同蒲铁路、207省道穿境而过、交错通行。镇政府所在地为潼关旧城旧址,历史遗存丰厚,人文景观独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勤劳、智慧、勇于拼搏的秦东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带领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围绕党的富民政策,努力开拓新视野,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截止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657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0360万元;财政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08元。 农业生产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近几年,全镇累计投入农业建设奖金146.9万元。建成南塬农业综合开区1个,新打、修复机井22眼,整修渠道19公里。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荒移村为主的黄姜经济药材种植基地;南刘古城酱菜厂为龙头的潼洛川莴笋种植基地;以家畜散养,规模经营为主的西塬牛羊养殖基地;以秦东肉牛养殖厂为龙头,以公司+农户模式运营的肉牛养殖基地。以退耕还林为主要形式的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全镇退耕还林面积已达7471亩,占总面积的48%。完成黄河滩涂防护林带12公里,以及军民共建小流域治理了平方公里。使往日的荒沟荒坡披上了绿装,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镇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恒发冶炼厂是1997年引资1200万元兴建的大型冶金企业,生产以粗铅选炼为主。建成投产以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00余人,年利润400多万元。古城酱菜厂是农民企业家屈堪美创办的私营企业。采用潼关酱菜传统工艺,生产的古潼牌系列桨菜驰名中外。2001年,该企业新建真空软包装生产线,实现了酱菜的小袋真空包装,储运时间更长,品质更佳,曾先后荣获杨凌农业博览会后稷金像奖等多项荣誉。. |
太要镇 |
太要镇位于潼关县城东南13公里处,属潼关重镇之一,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由南向北分山地、残塬沟壑和河道三种地貌类型,东与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接壤,南与本省商洛市洛南县为邻。总面积69.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9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6910人,汉族居多,有少数回族、满族、俄罗斯族。 据史料记载,镇区原为湖泽之地,名曰太湖,太要之名取自太湖畔要地之意,自古延用至今,为潼关老集镇之最,是县城东片的政治、经济、文化、物资交流中心,素有“秦东不夜城”的美称。 境内交通便利,陇海铁路、310国道横穿东西,新建的黄金路立交桥、太要火车站、潼李公路、南蒿路、太蒿路、太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作为物资散地商贸中心的太要集市把东南西北连为一体。邮电通讯十分发达,开通了5000门数字程控电话,中国移动、联通信号山外无盲区,镇办有线电视台辐射全镇。 太要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日照2269小时,无霜期190天。境内有太峪河、麻峪河、东桐峪河3条河流,有全县最大的水库太峪水库,连同40余眼机井使全镇3.34万亩耕地中的40%以上具有灌溉条件。辖区有山地面积13.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2.9%,其中天然林主要有油松、华山松、刺槐、山杨、大叶杨等,经济林主要有柿树、核桃、花椒等,分布在沿山一带的山坡、塬区沟坡地带。野生中药材主要有连翘、五味子、柴胡、远志等,产品畅销-豫三省。秦岭山地,塬区沟坡及四荒地,地域广阔、植被良好,是发展畜牧业和中药材的理想场所。 太要镇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环境良好。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以黄金为龙头的非国有企业,以市场为信托的商贸服务业,以干果类经济林为主的林果业为主的林果业,以蔬菜、药材、菌类为主的种植业,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3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47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00余万元,粮食总产量6831吨,黄金产量1万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45元。. |
桐峪镇 |
潼关县桐峪镇地处陕、豫两省交界的小秦岭金矿区,南依秦岭与洛南县相连,西北与本县太要镇毗邻,东接河南灵宝,全镇下辖十个村民委员会,50个村民小组,2354户,农业人口10437人。陇海铁路、黄金路专线与310国道相连,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交通比较方便。全镇总面积8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80亩,镇驻地规划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镇驻地总人口28464人,其中含两个村委会2970人,常驻职工居民12130人,非居住职工1364人,外来流动人口12000人.镇区始建于1988年,由原李家村乡迁此,改为建制镇。投资1500万元,新修商业街两条,增设了商业、文化、教育、以及配套的市场、水、电、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目前镇区范围内有冶金部和县办国有金矿六个,金融机构5家,中小学校5所,有俱乐部、老干部、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站和三家医院及各类工商户400多个,非农产业集中镇区以内。 桐峪镇地处小秦岭金矿区,形成了以黄金生产为龙头、以镇区为中心、以矿山配套、药材种植、商贸、经营、饮食服务、文化娱乐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二00二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360万元,农业产值68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4520万元,工农业总收入17738万元(均不含地方、国营企业收入)。人均GDP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4元,商品贸易零售总额1200万元.今后几年全镇经济发展规划一是在工业方面发展黄金和黑色金属采选,以及石墨、蛭石、建材、食品加工等;二是在农业方面发展深井提水和管道引水,发展塑棚蔬菜,建设畜、禽养殖基地;三是在其他产业方面,发展商贸服务业,扩大市场,增加交易额,争取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改善基设施,设立科技培训中心,以职业培训为主,广泛进行就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形成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社会发展中心。 在镇区建设方面,近期以内计划实施项目:1、筹资600万元解决镇区用水问题;2、投资200万元整修街道、主要路段,架设路灯;3、扩大镇区规模、整修黄金路线、整治环境、改善投资环境;沿山营造生态林,美化镇区周边环境,远期完成环卫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及居住小区建设。. |
代字营镇 |
代字营乡位于潼关县东部,与河南省相邻,310国道穿乡而过,扼守着入陕能豫的咽喉。全乡辖8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12216口人,总面积22.7平方公里,有耕地18422亩,地势平坦,水利条件优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近年来,代字营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全乡陆续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山川秀美工程、畜牧产业化等各项富民工程,扶持建立重地养殖公司、面粉加工厂、尖角冷库等一批种养加龙头企业,2002年农业总产值达100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65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80.70元,实现了乡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