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坪乡位于秦安县东部,毗邻县城。流域面积58.1平方米,海拔1220—1900米,西低东高,呈阶梯带状走向,属典型的浅山干旱地区,正常年份平均降雨量507,年均气温10.4C,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是苹果、桃等果品的最适宜的产区之一。全乡共辖22个村,46个村民小组,4571户23080人,有劳动力15690人,全乡耕地面积44314亩,其中粮田面积22028亩,人均1.65亩,果园面积29000亩。全乡现有人饮节灌水窖5403眼。2004年粮食总产量4472吨,人均196公斤,水果产量15000吨,产值2500万元以上,人均1200元以上。全乡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48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20522113 | 741000 | 0938 | 查看 刘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秦洼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秦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彭洼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彭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湾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大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任吴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任吴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湾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黄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寺坪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寺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崔河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崔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老湾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老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乔沟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乔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墩湾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墩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赤山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赤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川子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川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任沟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任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寨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张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陈寨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陈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树庄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树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何湾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何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邓坪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邓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刘坪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刘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周湾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周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杜寨村 | ·秦安县旅游·秦安县特产·秦安县十大特产·秦安县十景·秦安县 | 0 |
---- |
查看 杜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兴国镇 |
兴国镇地处秦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业流通、旅游的中心。兴国镇解放前称街泉镇,1954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1985年全镇11个村,7个居委会,共有6116户,25242人。其中农业3461户,16231人,工农业部产值433.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元。2004年1月撤乡并镇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末总户数23198户,总人口78843人。其中农业人口52191人,非农户26652人。全镇总面积6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586亩。人口密度1209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88亩。2005年全镇GDP9287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70万元,工业总产值90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4元。 兴国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有连接欧亚大陆桥“陇海线”的靖(远)天(水)公路,泾(川)甘(谷)公路,并与天(水)张(家川)、秦(安)隆(德),秦(安)甘(谷)三条省级公路和秦(安)远(门)等县级公路在县城(兴国镇)交汇,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沟通了省、市、县(区)间相互交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镇工业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从1985年的21家发展到今年的988家。初步形成了以蔡店、环城西路、秦南路三个工业小区为主,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的乡镇企业发展格局。全镇共有各类企业988个,从业人员8830人,总产值90500万元,实现利润837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250万元。 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由过去单一种粮发展到多业并举,至目前优质果园26470亩,规模养殖65户,温棚蔬菜生产,其中塑料大棚920个、480亩,日光温室55个、52亩。投资50万元建成小坪洼300亩优质桃品种引进,此项目已实施完成。农业基本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借西部大开发的良机,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返租倒包等形式,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南山、东山果园建设已上新台阶。. |
莲花镇 |
秦安县莲花镇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端,秦安县东北部,地处静宁、庄浪、秦安三县的交汇地带,自古素有“旱码头”之称。莲花镇1999年被甘肃省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乡镇,2000年撤乡建镇。全镇面积94.52平方公里,全镇共28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9556户,42074人,耕地面积63509亩,人均耕地1.51亩。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522元。 近年来,莲花镇党委、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围绕“农业稳镇,商贸活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以乡镇企业、林果业、餐饮商贸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以建材、淀粉加工、食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和小作坊已发展到162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150人,2005年底完成总产值13740万元,营业收入完成13250万元。建成了川道区千亩优质富士基地、老鹰顶千亩早酥梨基地和千亩优质桃基地等四处优质果园基地,2005年镇上又多方筹资300多万元建起200多座果窖,并在宏义果品公司建起了1座1000吨气调库,为林果支柱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底全镇水果园面积达23838亩,水果总产量达13881吨,总产值1632万元。一条两公里的商业街已经形成,商贸业年成交额达1亿元。 莲花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于1999年对莲花镇镇区进行了拆迁改造,拆迁面积达2多万平方米,通过六年来的改造建设,水、电、通信、有线电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投入建设资金4200多万元,小城镇的雏形基本形成。 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和投资融资环境,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并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工业园建设,逐步形成密集、高效型乡镇企业发展网络,立足我镇实际,发展资源优势,创办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积极开发了一批以果品,薯类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把股份制合作企业作为振兴企业经济的突破口,充分利用17000亩果园,年产果品6000吨和年加工薯类3000多吨的产业优势,积极组建果品集团公司和薯类加工集团公司。莲叶公路和蔡莲公路的建设,为莲花镇发展又注入新的活力,开放的莲花镇热情欢迎有识之士来莲花办厂经商。. |
西川镇 |
西川镇,位于秦安县城西郊,东接兴国镇,西邻王窑乡,南靠千户乡,北与叶堡乡相毗连,最南端和北道区西坪乡相濒临,东临河谷地带,葫芦河由北向南流经东部边缘,西小河自西向东流经11个村汇入葫芦河。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公里。310国道纵贯下王峡村至龙洼村共长17公里,径甘公路、秦王公路穿境而过,在镇政府所在地侯辛村形成主干线,联结县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镇共4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8105户,38939人,其中农业户7492户,38159人,全镇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公里。全镇南北走向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土地面积72.818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4156亩,人均占有耕地1.15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500亩。镇域海拔在1120—1865米之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1.5℃,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78天,具有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条件。 - 建于 2001年西川正式撤乡建镇,同时,又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新城区。2004年4月被列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西川镇党委、政府结合变化了的新形势,带来的新机遇,与时具进,大胆创新,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新城区开发为契机,以富民富镇为目的,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全力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镇粮食总产量6135吨,人均产粮152公斤,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677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8元。新城区农民、川口、牌楼、侯辛、宋场、张坡、郑桥、安坪、吴川等11村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4330人。有镇属单位13家,各类乡镇企业是235家,从业人员2279人,初步形成造纸、木器生产、塑料加工、茶叶加工、建材、砖瓦制造、建筑、纺织、绒线、特种养殖等门类的工业格局。2000年成立西川工业小区,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2001年获天水市乡镇企业建设“十强乡镇”,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2610万元。 - 历史名人 西川镇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辈有人出。唐代三部尚书权德舆故里在歹窑村,“陇上铁汉”安维峻诞生在镇神明川(今农民村),当代著名文学家张步云出生在安坪村。跨入新世纪,西川镇党委、政府将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继往开来,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使“三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协调发展,全面加快实现小康进程 |
陇城镇 |
陇城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45公里。东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镇域面积78.94平方公里,全镇现有3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6534户,总人口31272人;男16423人,女14849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2人,非农业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公里。全镇总耕地面积59310亩,其中山地53367亩,川地5943亩,人均耕地面积1.91亩;粮田面积49397亩,人均1.59亩。陇城镇地处清水河上游,境内有河流2条(清水河和南七河),清水河从张川县自东至西流入,形成一条较开阔的河谷地,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8.9℃。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69天左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较为肥沃,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都适宜种植。 陇城镇历史悠久,在距今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陇川繁衍生息,开垦种植。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女娲,就出生在陇城,故陇城素称“娲皇故里”。陇城地处古丝绸之路上,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古战场街亭就在境内,是古代西安经关中,通过关东南大道进入甘肃境内的第一重镇,历来是商贾云集、交通便利的通衢要道和驿站,是古秦安四大集镇之一。史料计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洲刺史部冶在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置有道、县、镇的建制。解放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立乡,2003年撤乡建镇。 改革开放以来,陇城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餐饮、商贸、运输、养殖、果椒、建材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且发展潜力较大。主要表现在: 交通较为便利:陇城地处三县交界地带,桥四公路从东向西横穿其境,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目前,正在计划修建改造的蔡河至马河县际柏油公路工程,已立项批准,投资500万元,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于蔡莲、叶莲等公路连为一体,彻底改善陇城与外界的交通状况。商贸流通较为活跃:陇城为秦安四大集镇之一,历来商贾云集,集日客流量较大。现有占地面积20亩,功能设施比较完善的综合市场一处,有营业用房60间,近1000平方米;售货大棚2栋1000平方米,摊位176个。建材、粮食、畜禽等市场已初具雏形。. |
郭嘉镇 |
郭嘉镇位于秦安县北部,距县城20公里,地处通渭、甘谷, 秦安县三县的交汇地带,也是全县的农业人口大镇,310国道和靖 天公路贯通全境,交通较为便利,商贸流通活跃,全镇有42个行 政村,111个村民小组,9113户,总人口45784人,其中非农业人 口868人,耕地面积99789亩,果园面积26528亩。2005年人均纯收 入1230元,全镇总的特点是山多川少,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 较为脆弱。2002年度,我镇被确定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后,镇 党委、镇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发展、促活经济的重要举措,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近年来,在小城镇建设上,主要抓小城镇建设和项目的衔接,以架通郭嘉大桥和争取立项综合市场建设为依托,坚持 "边拆边建、"自拆自建"的原则。2005年完成拆迁56户,拆除面积4860平方米,投人拆迁补偿资金74万元;新建郭嘉信用社、郭嘉中学,改造拓宽旧街道,由原来的6米加宽到20米。完成郭嘉信用社、供销综合楼及部分拆迁户面积5577平方米;架通了郭嘉大桥;启动了郭嘉中学综合楼面积平方2460米;协调解决了郭嘉法庭的选址。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悬殊较大,川道区以果品业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发展较快,浅山区面积推广地膜粮食种植,山区村突出花椒产业和冬暖棚建设等农业特色项目。. |
五营镇 |
地处秦安县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是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所在地。全乡辖32个行政村,7731户,39851人,区域总面积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500亩。多年来,五营乡党委、乡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保持农村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农业稳乡,工业强乡,科技兴乡,旅游富乡”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小城镇拉动、产业带动战略,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山果川菜办企业,一、二、三产业齐发展”的经济发展路子。主要实施了“112233”工程(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这一历史机遇,稳定粮食生产这一基础,发挥旅游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两大优势,走好旅游兴乡、劳务富民两条路子,建成规模养殖、瓜果蔬菜、中药材种植三大基地,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规模养殖、劳务输转已成为我乡的两大支柱产业,果品蔬菜生产初具规模,旅游业已见雏形。2004年,五营乡党委被省委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五营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乡镇”。三年来,全乡共新修优质梯田5800亩,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500亩,新修、拓宽农路27条185公里,完成东部人饮水窖3046眼,新建电提饮工程3处,争取并实施了投资49万元的邵店至鱼尾13.7公里农路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了投资25万元8公里的王五公路村村通达建设项目,完成了投资52万元的邵店小河桥工程项目,建成了投资45万元的五营工商楼,投资78万元的五营乡文化站和大地湾文化中心。完成了蔡莲路五营段7公里的拆迁、扩建工程。争取投资276万元的杨梁公路以工代赈项目正在实施。完成了五营乡小城镇建设地形测绘,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2004年底,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7元,财政收入120万元,劳务输出1.1万人(次),劳务收入3100万元,建成规模养殖示范村3个,规模养殖户325户,养殖收入2400万元。. |
叶堡镇 |
叶堡镇位于秦安县中部,距县城北10公里处。地形东西狭长,西部是河谷盆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源充沛;东部是高山梁峁区,梁顶宽平,黄土深厚,沟壑纵横。全乡海拔在1200m至1800m之间,平均气温10.3℃,年降水量486.9mm,无霜期160天左右。葫芦河在西部由北向南纵贯川区6公里,显亲河由西向东入境内5.5公里,在牌楼村东交汇,形成三级阶地的叶堡盆地,水资源丰富,是秦安县城的供水源地。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8356户, 38519人。全乡总面积94.97km2,人口密度405人/km2,总耕地面积49719亩,人均耕地1.3亩。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7645吨,国内生产总值845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7万元,财政收入4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元。全乡现有县三中、两所初级中学,镇区辖有信用社、邮电所、派出所、卫生院、工商所等10家乡属单位。叶堡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乡境内的阳兀川(历史上称显亲川或敬亲川),从西汉时始治著名的成纪县至唐朝,曾是几个朝代的州、县治地,历时800余年。金城村附近杨家沟,一九六五年发掘唐墓五处,出土的三彩俑、马、牛等180余件均为国家珍贵文物。全乡交通便利。310国道、省道靖天公路、叶莲公路、秦静公路、叶好公路等国家和省、县、乡四级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形成了以叶堡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在川道区形成了以发展大棚蔬菜和优质果园为主的框架模式;在浅山区形成了以发展优质桃园和花椒园为主的模式;在高山区形成了以发展优质牧草和种植中药材为主的模式。全乡蔬菜面积达1780亩,就大棚蔬菜一项总面积达到1000多亩,形成相当规模,主要生产的蔬菜有黄瓜、西红柿、大白菜等10余种,年产量达1990吨,年产值达320余万元,户均收入3960元。川区的叶堡、侯滩、何坪、金城等八村已成县城蔬菜的主要供给地,占到县城供给总额的35%左右。 全乡果园面积22885亩,其中苹果、桃的种植面积最大,分别是14335亩和7478亩。年产果品6739吨,产值580余万元;全乡现有花椒园7938亩,年产干椒150吨,产值近150万元。全乡农产品商品率已达到28%左右,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劳务输出人数占全乡总人口的41%左右。. |
魏店镇 |
魏店镇位于秦安县城北50公里处,西连通渭县,北、东接静宁县,南邻本县郭嘉镇、安伏乡。乡政府驻地魏南村。 全乡共有33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村,总户数6549户,其中农业户数6267户,总人口33492人,其中农业人口32556人,非农业人口936人,人口密度 241人/平方公里。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南北长14.6公里,东西宽9.7公里,北高南低。最高山为高高山,海拔1880米。主要河流为显清河,源于通渭县吉川乡,全长58.5公里(魏店乡境内11.5公里),向南汇入葫芦河。气候条件属陇中温带半湿润气候,有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冬干夏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10.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4℃,最冷月(一月)平衡气温-3.4℃。年平均降雨量501.5mm。有干旱、暴雨、冷雹、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土壤土质以黄绵土为主,有少量的红禳土和黑垆土,全乡土地总面积13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3630亩,其中川地2010亩,人均占有土地6.06亩,人均耕地2.8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洋芋,其次为糜子、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籽、果类、蔬菜等。其中苹果、梨较为有名。. |
安伏镇 |
安伏乡位于秦安县城偏北部,全乡辖28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36218人,总面积71.42平方公里,属黄土梁峁沟壑地形,海拔在1300-1800米之间,葫芦河流贯穿乡东部边缘及东南部,形成一条峡谷,谷深而窄,两岸悬崖峭壁,出峡后为安伏河谷盆地,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0.3摄氏度,年降雨量为486.9毫米,无霜期160-170天。省道304线莲叶公路与葫芦河并行贯穿乡东部及东南部,秦安县城至魏店乡的简易公路穿过境内。全乡有乡村卫生机构53个,其中:中心卫生院1所,医生61人;有各类学校29所,独立初中3所,在校教职工197人,其中在校学生4141人。近年来,安伏乡结合乡情,立足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优花椒支柱产业,形成了以花椒为主的果椒支柱产业,全乡现在果椒园面积4.1万亩,苹果、梨、桃、李等1.49万亩,年产水果万吨,花椒29100亩,其中优质大红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年产花椒2000多吨,年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花椒人均纯收入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安伏、安川、杨寺、龚川、 剪湾等10个村已基本实现了椒园化,产品色泽油润,清香四溢,麻吨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畅销四川、陕西、云南 、广西、湖南、湖北、新等十多个省市。全乡现在花椒专业市场1个,有花椒经纪人200余人,有花椒专业协会7个,从业人员1200多人。花椒产业已成为安伏乡新的经济增长点。. |
千户镇 |
基本概况: 千户乡位于秦安县西部半山区,与甘谷县、麦积区交壤,总区域面积76 .84平方公里。沟壑梁峁地形,海拔在1400—1870米之间。气候干燥,年均气温8.1℃,降雨量547.7毫米,无霜期130天左右。有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全乡总户数5430户,总人口26194人,乡村劳动力10829人,总耕地面积50450亩,全乡辖34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村村通电,通电话,泾甘公路纵穿境内,村村通农机路。有乡村卫生医疗机构71个,中心卫生院1所,位于千户乡政府的所在地—千户村。全乡共有中小学18所,在校学生5219人,其中中学生1210人,小学4009人,有教职工157人。教室面积达 5184平方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秦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千户乡党委、政府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重要思想,真抓实干,知难而进,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粮食稳乡、牛市富乡,花椒强乡,项目促乡”的总体思路,全面开展各项工作。0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千户乡党委抢抓机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苹果、花椒为主的林果业,增加农民收入,已退耕还林6000亩。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按照“乡风文明,生活宽余,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迈进。二OO五年,全乡粮食总产量6419吨,苹果总产量5236吨,花椒2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元。支柱产业: 1、以牛羊集为龙头的养殖业,千户乡的牛羊集位于千户村,占地10.7亩,是陇东南地区较大的牛羊集之一,每年秋冬两季,是牛羊交易最活跃的季节,来自平凉、陕西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日成交大牲畜在500头以上。 近年来,千户乡党委、乡政府狠抓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从陕西、盐关等地引进大量的良种牛,供当地群众饲养,发展规模养殖,以增加农民收入,有养殖户215户,养殖秦川牛320头。同时,在四坪、周湾发展规模养鸡,在吊湾、川珠发展规模养猪。. |
王尹镇 |
王尹乡位于秦安县东南部,东连云山、兴丰两乡,南接北道区石佛乡,西、北与兴国镇接壤.面积70.3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总人口29030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1618元。乡政府驻地尹家川村,西北距县城11公里。王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唐朝中期名相权德舆等历史名人,为世人所称颂;龙泉寺、普济堡、齐家文化等文物古迹,令游人叹为观止。王尹乡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省道二O七线靖天段纵贯西南,康尹公路横穿西北。王尹人民具有三大传统优势:重视农业、重视教育、习惯经商。王尹人民最大的创造是逐步走向世界的草编工艺品。近年来,历届乡党委、政府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克服各种困难,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全乡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乡情,乡党委、政府将乡村道路的开挖和加宽整修、改善交通条件工作常抓不懈。目前,全乡村村通农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小城镇建设已与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院签订合同,近期将进行实地勘测。农村有线电视覆盖李磨全村。通过三年的努力,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0%、96%,电话普及率达35%,26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狠抓经济发展。首先,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努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积极实施科教兴乡,优化种植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亩产达149公斤,粮食总产达6674吨。其次,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支柱产业。①林果业发展比较迅速,成为全乡主导产业,面积1.6万亩,果品总产量达720吨。②养殖业作为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全乡已发展各种养殖户65户,饲养各种畜禽16560头(只)。⑧草编加工业久盛不衰,草编工艺是我乡独具特色的加工业,产品已畅销全国,并逐步走出国门,全乡从业人员7800余人,经纪人76人,实现创收352万元。④劳务输出蓬勃发展,王尹乡自古就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习惯,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外经商,现已成为全乡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全乡共有输出劳动力5000多人,年创收达2269万元,人均劳务收入758元。. |
兴丰镇 |
兴丰乡位于秦安县东南部,秦远公路穿境而过。东接清水县王河、远门二乡,南接云山、王尹乡,西邻兴国镇,北与中山乡接壤,乡政府所在地兴丰村,距县城22公里。全乡23个行政村坐落于三道山梁和两道河谷地带上,最高海拔范山梁1880米,最低海拔拔湾河谷1420米,平均海拔1680米。兴丰乡属大陆性的温带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10.5小时,年平均气温9.8℃,年平均降水量500-560毫米,无霜期158天。兴丰乡辖23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全乡7203户、34215人,其中农业人口6866户、33808人。全乡耕地面积66266亩。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827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720亩,粮食作物总产量8595吨。全乡果园面积13210亩。水果产量4760吨。全乡梯田面积49312亩,有水窖4590眼。2005年底,全乡大家畜存栏5000头,其中牛1700头,驴2930头。年末猪存栏8000头,羊存栏2300只,鸡存栏5万只。全乡有乡村干部120人(其中乡干部51人,村干部69人)。乡干部中女干部7人,党员干部23人,行政干部15人(其中工人1人),领导8人(包括书记、乡长、人大主席、副书记3人、副乡长1人、武装部长1人);乡干部中,本科文化程度3人,大专30人,中专8人,高中5人,初中5人;30岁以下17人,30-45岁22人,45岁以上12人。全乡有普通中学1所,在校学生1651人,专职教师58人;农村小学校23所,在校学生4480人,专职教师114人。乡中心卫生院1所,医生11人。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完成6545万元,财政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各项储蓄余额1560万元。兴丰乡历届党委、政府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种草养畜。目前,全乡牧草面积已达8000多亩,其中,优质牧草面积5000亩。按照“小群体、大规模、一村一业”的养殖发展思路,发展养牛300多户、600多头。建立了范山、硬洼、燕湾、李山4个养牛基地,兴丰规模养殖(养猪、养鸡)基地和槐阳养鸡基地。劳务经济是全乡经济的另一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有外出务工人员4500人,经商人员300多人;办企业100多人,其中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4户。. |
中山镇 |
甘肃省秦安县中山镇位于秦安县东部山区,本区跨越清水河、葫芦河两个流域,距县城33公里,地处东径105°21′-106°02′,北纬34°44′-35°11′之间,东与五营乡接壤,南同兴丰乡,清水县王河乡相邻,西靠刘坪,北依莲花乡。 沿革编辑 1950年设中山乡,1962年改为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中山、车山、九龙、山后、北庄、香山、武坡、张麻、佘王、郭箕、肖渠、渠子、簸箕、蔚文、东寨、苏峡、牛杨、刘箕、河湾、姚沟、观音、宋坡、下陈、元锋、孙赵、县家湾、酸刺坡、景家28个行政村。2004年,原古城乡的后沟、胡家崖湾、缑湾、吊坪、郭屲、何山6个行政村划归中山乡管辖。 2005年,全镇总面积118.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251.8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6个村:撤销渠子村,并入酸刺坡村;撤销张麻村,将张麻村的张麻家自然村并入东寨村,将张麻村的贾家山自然村、张家湾自然村并入宋坡村;撤销九龙村、武坡村,并入北庄村;撤销刘箕村,并入中山村;撤销观音村,并入下陈村。 2017年1月经甘肃省民政厅研究同意,撤乡改镇。 |
刘坪镇 |
刘坪乡位于秦安县东部,毗邻县城。流域面积58.1平方米,海拔1220—1900米,西低东高,呈阶梯带状走向,属典型的浅山干旱地区,正常年份平均降雨量507,年均气温10.4C,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是苹果、桃等果品的最适宜的产区之一。全乡共辖22个村,46个村民小组,4571户23080人,有劳动力15690人,全乡耕地面积44314亩,其中粮田面积22028亩,人均1.65亩,果园面积29000亩。全乡现有人饮节灌水窖5403眼。2004年粮食总产量4472吨,人均196公斤,水果产量15000吨,产值2500万元以上,人均1200元以上。全乡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480元。. |
王铺镇 |
王铺乡位于秦安县北部,高寒阴湿,是全县海拔最高处,最高海拔2012米,距县城42公里,区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032亩,粮田面积54450亩,粮食总产量916吨,亩产160公斤,人均产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1184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280万元;全乡总人口30123人,农业人口28958人,劳动力14260人;全乡梯田累计11800亩,水窖10147眼,果园14730亩,其中梨2594亩,苹果11800亩,杏146亩,其他196亩;已婚育妇女5278人,节育4846人,当年出生347人,出生率为12.3‰,计划生育率占79.82%,人口自然增长率8.00‰;有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27所,村学19所,教职工213人,全乡在校学生4384人,中小学生入学率达99%。全乡共有35个村委会,119个村民小组,38个党支部,全乡共有党员796人,其中女性100人。 全乡有农贸市场2处(王铺农贸市场和郭集市场),以经营日用小商品和粮食、中药材贸易为主。在青林村地域有原始森林1处,面积50亩,有古文化遗址3处,分别位于邵庄、庞河村和榆木村以及罗孟村,为齐家文化遗址。在与甘谷大庄乡接界处有北魏时期遗留下来的观音寺1处。王铺乡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业是主要产业,以冬小麦、玉米、洋竽、胡麻、油菜子等为主。近两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以岳谢、杨崖、周岔、梁岘、阳洼等村养牛、养羊为主的养殖业和以攸麦、扁豆、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及以苹果、花椒为主的果椒栽培和中药村种植、优质洋竽等五类产业初具规模。其他经济收入以劳务收入为主,劳务人员3000人左右,劳务收入1200万元左右。. |
王窑镇 |
王窑乡距县城17公里,属全县最贫困、偏远的山区乡镇之一。全乡25个村委会,97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4652户,22777人,区域面积为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996亩,村镇现有房屋23.33万平方米,自来水爱益村2个,309户、1579人;现有标准化卫生院一处,医疗设施齐全;有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14所,四年制小学5所,教学点1所,共有教职工177人;共有村劳动力11966人;农作物播种面积为5618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8480亩,粮食作物总产量为6597吨,人均产粮289.6公斤。其中小麦21000亩。薯类播种面积为5200亩、972吨;果园面积为9890亩,果品产量为4892吨,主要以苹果园为主,为8180亩,产量为3390吨。 全乡现有大牲畜4500头,年末猪存栏数为8300头,羊存栏为2055只,鸡存栏为5万只;农村用电量为112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为7515吨;现有水窖4953眼,沼气150眼,水平梯田35670亩。截止2005年底全乡共有优质花椒园12900亩,花椒产量为408吨,其中优质无公害花椒6000亩;中药材面积为3000亩。2005年全乡人均纯收入为1164元,工业总产值为3263.8万元。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乡党委、乡政府一班人的辛勤工作下,通过教育引导、服务转型、市场调研和信息指导的同时,狠抓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引导群众从单一种粮观念中走出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全乡的优质大红袍花椒目前已成为全乡的主导产业,并通过优质无公害花椒基地的建设,以严管理、无公害、精包装、强品牌来求效益,全乡共有优质花椒园12900亩,其中优质无公害花椒6000亩,花椒产量408吨,产值达816万元;乡村两级正积极引导群众以每年3000亩的速度从前向后、由北向南发展壮大花椒园面积,无公害花椒基地以乔庙村为中心,向后辐射,在3—5年内使得优质花椒园达到23000亩左右,无公害花椒园达到20000亩。在罐岭片南山8村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达到5000亩,主要以党参、冬花、柴胡、板兰根等为主,建立第二个农业主导产业。由于我乡基础备件差,现有的花椒购销公司规模小,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农业的生产和市场竞争需要,还需有远见的投资商来我乡投资恰谈,共商王窑乡的农业发展大计。. |
云山镇 |
基本情况: (一)、区域位置云山乡位于秦安县东南部。东连清水县土门和远门乡,南接清水县郭川乡和天水麦积区石佛乡,西与王尹乡接壤,北邻兴丰乡。面积58.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乡人民政府驻云山村,北距秦安县城22公里,南距天水市区31公里。(二)、自然条件云山乡地处云山梁,是秦安县四大梁之一。全乡境内梁沟相间,植被较少,水土流失较严重。南小河由南向西流经谢马、潘河等6个村,约9公里出境,水资源缺乏。最高的梁家山,海拔1806米,最低的潘家河,海拔1360米。全乡气候高寒阴湿,常年多风。日照时数少,热量资源不足,年平均气温9℃,年降水量为540mm,无霜期为130天。(三)、行政区划云山乡下辖云山、杨吴、吴大、康崖、张湾、葛赵、霍李、潘河、下寨、上姚、兴隆、高党、张沟、李川、卢坪、徐张、蒲山、南沟、谢马、西庄、背洼等21个村民委员会,59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全乡3912户,190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0人,贫困人口为6124人,人口密度为317人/平方公里。(四)、农业及农村经济概况2005年,全乡夏粮播种面积163000亩,产量2461吨,秋粮播种面积20430亩,产量4159吨,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洋芋、高梁、谷子、糜子等,经济作物主要为冬油菜、胡麻、中药材等,其中中药材播种面积1450亩,产量68.7吨。大牲畜年未存栏4400头,猪存栏10500头,羊2800只,人工种草面积6160亩,人工造林面积28360亩。全乡农业经济总收入为3306.7万元,人均纯收入1423元。(五)、工业、交通、通讯云山乡现有砖瓦厂等乡镇企业292个,从业人口920人,实现年产值1550万元。建农二级农路12条82公里,村级农路37条25公里。实现电话村村通,全乡共安装固定电话1286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