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巴音郭楞州 >> 且末县 >> 琼库勒乡

琼库勒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琼库勒乡谷歌卫星地图)


琼库勒乡简介

  琼库勒乡位于且末县城东南城乡结合部,北与县城接壤,南与兵团农二师工程支队相邻,东隔车尔臣河与阿热勒乡相望,西临革命大渠与托格拉克勒克乡临界。315国道横穿本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境内有距今1300年前盛唐时期的来勒利克古城遗址,全乡总面积44平方公里。本乡地理位置优越,光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利、电力等设施完善,是一个以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和二、三产业的典型城郊乡。
   乡辖4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1521户5487人,其中:农业人口4379人,非农业人口1106人;维吾尔族4957人,汉族530人。现有耕面积17687亩,林地面积12000亩,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红枣等。有大、小渠道25条120公里,其中防渗渠总长54公里。
   2003年全乡总收入达2713万元,较上年增长2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4.3%;第二产业增长14.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0万元,增长8.6%。从事二、三产业农户达230余户。棉花种植7310亩,亩产128.9公斤,总产939吨,比上年增长13.7%。粮食种植8594亩,总产达3442吨,平均单产437公斤,最高单产达538公斤;人工种草(紫花苜蓿)1000亩,人工造林419亩,新定植红枣2138亩,年末全乡红枣面积达3846亩;发放畜牧贷款350万元,育肥养殖户180余户,年末存栏17287头只(其中生产母畜11985头只)比上年增长4.9%。年人均纯收入2900元,比上年增长20.3%。新维修防渗渠5.1公里,铺设沙石道路25公里,建桥涵闸门70座。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6期,培训2350余人次。拥有在校生387人,在职教职工82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初中生升入高中专院校共67人,升学率为94.8%。生育率保持低水平增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4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9‰。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44平方公里 652825201 841000 0996 查看 琼库勒乡谷歌卫星地图

琼库勒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琼库勒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且末镇

  且末镇成立于1981年,是且末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315国道穿城而过,东与阿热勒乡相临,南与琼库勒乡相望,西与托格拉克勒克乡相接,总面积4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菜队。总人口13836人,其中:少数民族8331人,汉族5505人;农村人口229人。人口出生率18.17‰,死亡率10.32‰,自然增长率7.85‰。有中学、小学各1所,在校学生5057人,入学率分别为98%、100%,各类专职教师342名。    全镇有耕地面积403亩,主要以种植小麦、棉花、玉米为主,其中:播种小麦面积184亩,亩产418公斤,比去年的406公斤增加12公斤,增长了3%;总产77000公斤,比去年的74753公斤增加2247公斤,增长了3%。棉花播种面积131亩,亩产121.8公斤,比去年的118公斤增加318公斤,增长了3.2%;总产达到16000公斤,比2002年的8024公斤增加7976公斤,增长99.4%。复播玉米113亩,亩产354公斤,比去年的250公斤增加104公斤,增长41.6%;总产40000公斤。2003年农业总产值979550元,农民人均收入2586.14元。    2003年,全镇年末牲畜存栏8315头(只),其中:羊6959只、牛442头、猪914头、驴4头、骆驼30峰。同时,针对且末镇养殖专业户大多以庭院养殖为主,既不利于牲畜的成长,又影响周边环境卫生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为20户养殖专业户租赁21亩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兴建,已在9月底完工交付使用。该养殖小区的建成,为我镇畜牧业稳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全镇唯有菜队属自然村,共有35个大棚,占地面积50亩,分别由8户蔬菜种植专业户种植,年产蔬菜2.5吨/亩。    2003年,全镇为98户居民发放牲畜贴息贷款315.5万元,用于育肥业、特色养殖种植业,育肥专业户达30户,养殖专业户达68户。      ".  

阿热勒乡

  且末县阿热勒乡位于车尔臣河东岸,距且末县城3.5公里处,三面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环抱,西面隔车尔臣河与县城隔河相望。阿热勒乡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大沙漠中的一个岛屿,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向。全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乡,2003年全乡人均收入3175元。乡政府驻地阿热勒村,全乡共有农牧民523户、2200余人,由维、汉、回、蒙、瑶等民族组成,以维吾尔族居多,汉族次之。    阿热勒乡属于干旱性沙漠气候,干旱而少雨,风沙大,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昼夜温差大,适合棉花、瓜果生长,其棉绒长,瓜果含糖量高。全乡2003年种植红枣4766亩;养牛604头、羊4087只;粮食产量1267吨;棉花种植面积为5756亩,总产量达到678吨;大棚蔬菜250亩;种植优质牧草420亩。由于该乡水缘、地缘优势,全县40%的蔬菜基本来自该乡。阿热勒乡是抑制全县东西沙漠推进的唯一途径,故其植树造林不仅有长远的可利用价值,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阿热勒乡人民2003年种植防风林3500亩,为全县人民的生活、生态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乡镇企业玉沙液酒厂在原来的基础上,由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10余个品种的玉沙系列白酒,成为我县知名品牌,远销库尔勒及其他周边地区。年生产能力由建厂之初的5吨扩大到现在的500吨。充分利用酒糟,促进全乡畜牧业增量、增效。    2003年完成水土开发4600亩,使该乡耕地面积由1.08万亩增加到1.54万亩。利用项目资金完成7.3公里的乡村柏油路铺设工程,全乡乡村公路主干道实现了柏油化。完成农村农网二期改造工程,全乡受益面达98%。完成农村防病改水二期工程,全乡92%的农民饮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闭路电视主线已拉到各村,76户农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占总户数的18%。    全乡现有维、汉中心学校1所,该校教师队伍强大,教学设备齐全,专任教师合格率为100%,全乡现有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村级技术学校3所,乡政府配有专职成人教育专干2名,兼职农牧民文化学校教师4人,全年培训农牧民达到87.9%。    文化站藏书达2000余册,并在农闲之际及时向广大农民进行开放,配备的活动室也在节假日对外开放。广播站1个,及时向全乡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  

琼库勒乡

  琼库勒乡位于且末县城东南城乡结合部,北与县城接壤,南与兵团农二师工程支队相邻,东隔车尔臣河与阿热勒乡相望,西临革命大渠与托格拉克勒克乡临界。315国道横穿本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境内有距今1300年前盛唐时期的来勒利克古城遗址,全乡总面积44平方公里。本乡地理位置优越,光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利、电力等设施完善,是一个以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和二、三产业的典型城郊乡。    乡辖4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1521户5487人,其中:农业人口4379人,非农业人口1106人;维吾尔族4957人,汉族530人。现有耕面积17687亩,林地面积12000亩,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红枣等。有大、小渠道25条120公里,其中防渗渠总长54公里。    2003年全乡总收入达2713万元,较上年增长2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4.3%;第二产业增长14.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0万元,增长8.6%。从事二、三产业农户达230余户。棉花种植7310亩,亩产128.9公斤,总产939吨,比上年增长13.7%。粮食种植8594亩,总产达3442吨,平均单产437公斤,最高单产达538公斤;人工种草(紫花苜蓿)1000亩,人工造林419亩,新定植红枣2138亩,年末全乡红枣面积达3846亩;发放畜牧贷款350万元,育肥养殖户180余户,年末存栏17287头只(其中生产母畜11985头只)比上年增长4.9%。年人均纯收入2900元,比上年增长20.3%。新维修防渗渠5.1公里,铺设沙石道路25公里,建桥涵闸门70座。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6期,培训2350余人次。拥有在校生387人,在职教职工82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初中生升入高中专院校共67人,升学率为94.8%。生育率保持低水平增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4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9‰。   ".  

托格拉克勒克乡

  托格拉克勒克乡位于且末县城以西1.5公里处,总面积52平方公里,维吾尔族语意为一片胡杨林。乡辖6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和1个开发区,共有1173户5577人,其中:维吾尔族4997人,占总人口的87%;汉族749人,占总人口的12%;回族12人。乡境内有供销社、医院、信用社、1所中学、1所中心小学、3所普通小学,共有师生1482人。    托格拉克勒克乡无独立水源,主要靠引用革命大渠水进行灌溉。该乡有耕地1.42万亩、林地0.756万亩、草场6万亩、戈壁沙滩37.64平方公里。2003年,农业总产值2390万元,比上年增长3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300万元;农民人均收2236元,比去年增加525元,畜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5%,基本实现了由经粮“二元结构”向草经粮“三元结构”的转变,确立了以草、枣、牛为主的城郊型农村经济结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其中:粮食作物面积5000亩,总产量达4324.2吨;棉花面积5000亩,总产量525吨;红枣种植面积10000 亩,苜蓿播种面积1761亩,蔬菜250亩。全乡年末牲畜存栏 15497头(只),千头牛示范村1个,黄牛1200余头;良种牛自繁自育基地1个,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2个,养殖户221户,并成立养殖协会1个,以“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逐步壮大,年产活畜14252头(只)。鱼塘3个,现有鱼池10个,年产活鱼20万尾。全乡共有86个大棚,种植10余种蔬菜,年产蔬菜12吨/个。坚持工业强乡,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年产200吨的面粉厂1个,1500万块的砖厂三个,冷贮保鲜库一个。新建小康示范村1个,共有小康示范户80余户,乡内新修柏油路8.6公里,基本形成了村村通柏油路的良好局面。   ".  

巴格艾日克乡

  且末县巴格艾日克乡位于县城以北4.5公里处,东临车尔臣河,西接英吾斯塘乡,南靠托格拉克勒克乡,北于苏尕克布拉克开发区接壤,总面积48平方公里。下辖克仁艾日克村、科台曼艾日克村、巴格艾日克村、阿其玛艾日克村、江达铁日木村、其盖喀什村共6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维、汉、回、满、蒙古、傣6个民族,全乡共有农户732户共3765人,少数民族3606人,占83.3%;汉族352人,占16.7%。    巴格艾日克乡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境内有车尔臣河第二分水枢纽,车尔臣河流经阿其玛艾日克村和江达铁日木村。天然草场近3万亩。全乡耕地11659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等。2003 棉花播种面积 6500亩, 总产810吨。冬小麦播种面积4350亩,单产 400公斤,总产1740吨。玉米播种面积2758 亩, 其中正播135亩,复播2623亩,总产995吨。其它作物332亩,种植业总收入1268万元。2003年,全乡防护林3252亩,经济林3076亩,其中红枣2832亩、杏树144亩、桃树100亩,育苗48亩,林果业总收入16.7万元。2003年牲畜存栏 13845 头(只),其中母畜8715头(只),新建综合养殖小区2个。2003年,特色牲畜年末存栏3224头,畜牧业总收入271万元。2003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53.07万元,人均GDP达 0.4367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9%、14.3%,人均收入2801元,比上年增长436元。    充分利用本乡资源优势、地缘优势 ,建成集天然胡杨林观光、水上游车、沙漠风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村梧湖度假村,实现年内旅游上万人次,年收入达2万余元。出栏万只以上生产规模养鸡场2家,日产鲜蛋200公斤,年销售收入达50万元。5家中等规模的养猪场年出栏肉猪400头,是且末县猪肉市场的重要供货源。乡奶牛场日产鲜奶260公斤,日产酸奶500瓶,奶制品在我县市场行情看好,供不应求。渔塘210亩,其中新增渔塘150亩,年产各类经济鱼10吨。2003年,从陕西礼泉县引进沙红桃苗木在乡政府建成百亩中国沙红桃示范园。.  

英吾斯塘乡

  且末县英吾斯塘乡位于且末县城以西10公里处,315国道横穿境内。东接托格拉克勒克乡,南至昆仑山脚下,西邻民丰县沙吾宰克乡,北连巴格艾日克乡,东西长20公里,南北长531.7公里,总面积10634平方公里。全乡共辖7个行政村民委员会,28个村民小组,全乡有居民1402户、5760人,其中维吾尔族5096人、汉族664人,有中学1所、小学5所(民族4所,汉族1所),在校学生1420人(汉族学生170名),各类专职教师112名。乡卫生院1所,有专业医务人员27人。    英吾斯塘乡主要靠引用革命大渠水进行灌溉。全乡有耕地29780亩,草场面积15.7万亩,天然林面积11700亩,200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271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5743亩,总产量5918吨;棉花播种11206亩,总产量1141.1吨;油料播种面积66亩,产量9吨;苜蓿播种面积1256亩,总产942吨;全乡由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全乡年末牲畜存栏3.35万头(只),农村人均收入3488元。    全乡主导产业仍然是种植棉花。2003年棉花行情看好,棉花价格大幅上扬,创历史新高。全乡仅棉花一 项就增收374.4万元,人均增收650元。同时,乡上逐步调查产业结构,发展干果业和畜牧业。栽种优质红枣3800亩,播种优质大叶苜蓿1256亩,全乡修建养殖育肥圈44座,养殖牛、羊在50头(只)以上的有35户;养殖生猪大户有8户,均养殖在100头(只)以上。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特种动物养殖(养狗、养驴),现已修建玉隆特色养殖小区一个,共10户,现养各类狗260只,关东驴57头。2003年全面完成农村电网输电线路改造工程。   ".  

阿克提坎墩乡

  阿克提坎墩乡位于且末县城以北23公里处,东以车尔臣河相隔与恰瓦勒墩相望,西与阔什萨特玛乡交界,南与巴格艾日克乡为邻,北接塔它让乡。其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106平方公里。    全乡现有总人口761户,2678人,主要有维、汉、回三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汉族占47%。现有劳动力848人。    全乡现辖4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1个博湖灾民安置点和1个农业综合开发区。乡境内现驻有县棉麻二厂、油脂公司、县石油公司北三乡加油站、信用联社、移动营业厅、县中心苗圃等单位。    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7892亩,其中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1620亩,棉花种植面积14782亩,饲草种植面积600亩,玉米种植面积228亩,林地种植面积172亩,红枣种植面积490亩。2005年末畜牧存栏14574头(只)。    2005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347万元,比上年的2656万元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5%,第二产业增长50%,第三产业增长27%。农民人均纯收入5625元,比2001年的3040元增加2585元,年均增长21%。经济结构呈现草、枣、牛、鱼、三产等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比例达到3:10。交通、手工业、商业、餐饮、服务业均有较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目前,全乡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  

阔什萨特玛乡

  阔什萨特玛乡汉语意为“一对草房子”,1951年为第二区巴格艾日克公社荒地,1958年从其他公社抽劳动力挖渠引水,开荒种地,在此成立第四人民公社,1967年7月,第四人民公社更名东风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阔什萨特玛人民公社,1984年两次更名为阔什萨特玛乡至今。阔什萨特玛乡位于县城以北25公里处,东与阿克提坎墩乡交界,西与托乎拉克乡为邻,南与巴格艾日克乡接壤,北与塔提让乡相连。全乡总面积 119平方公里。阔什萨特玛乡辖有4个行政村(阔什萨特玛村、苏尕克布拉克村、阿勒玛铁热木村、托盖苏拉克村)一个牧民定居点、两个博湖移民安置点和三个农业综合开发农场(新泰农场、绿茵农场、泰昌农场、)总人口2630人,有劳动力885人,主要以维、汉、回等三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218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3%。    2003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152亩,较上年减少331亩(复播面积较上年度减少了689亩),小麦总产560吨,单产373公斤,棉花总产1455吨,单产129.2公斤,比去年增加1.4公斤,增长1.1%。2003年我乡生产总值25460525元与2002年同期的15325071元相比增长46.88%,人均收入4612元,较上年增加1342元。    一是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业,适当发展肉驴产业;阿勒玛铁热木村为繁殖和育肥羊的重点村,并适当发展养牛业;托盖苏拉克村为发展肉驴产业的重点村,该村草场面积大,长期以来又形成了很好的养驴和育肥驴的基础,完全适合肉驴养殖产业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面优势资源,加大水面养殖开发力度,形成良性循环;苏尕克布拉克村为发展水面养殖的重点村。乡境内有众多的天然湖面,群众习惯喂养鸭、鹅和鱼等水产品,经验较为丰富,发展水面养殖很有潜力;努力实现""千只鹅、万只鸭和人均两亩养殖水面""的发展目标。三是依托红枣,花期长,蜜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养蜂专业户,建设养蜂基地,培育蜂蜜产业。两个博湖移民点的多数家庭熟悉养蜂技术,形成了养蜂专业村。    科技兴乡,教育为本,我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和培养科技人才,鼓励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抓好科普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塔提让镇

  塔提让镇位于且末县城东北47公里处,是典型的半农半牧镇,是且末县经若羌县通向首府库尔勒的东大门。东接若羌县,北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阿克提坎墩乡,西接阔什萨特玛乡,总面积178.5平方公里。全乡辖5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主要有维汉两个民族构成,总人口7417人。近年来,当地以“增粮促畜、控棉强枣;依农兴商、创建重镇”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296.94万元,比上年增加378.34万元;农牧民纯收入达15672.7元,比上年增加772.2元。当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聚集中心、辐射周边、活力与实力并举的集镇已基本成形。   2015rh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该县塔提让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其所辖行政区域、隶属关系、政府驻地均保持不变。这是该县经批准成立的第2个镇。   同时,批复同意调整塔提让镇行政区域界线,将且末县直辖的26848平方公里划归塔提让镇管辖。调整的区域界线走向为:西起1175高程点(东经85°00′00〃、北纬39°00′00〃)折向东南的阔什萨特玛乡托盖苏拉克村、阿克提坎墩乡伊斯克吾塔克村至车尔臣河,沿车尔臣河折向东北至巴勒达克托喀依南,再折向东南至恰瓦勒墩(东经86°00′00〃,北纬38°25′58〃),然后折东南经12222、1272、1273高程点至优努斯萨依河,沿河而下至2532高程点后折向东,经2078、2321高程点至且末与若羌县行政区域界线,再沿且末与若羌县行政区域界线折向北至且末,若羌、尉犁县三线交汇点后,沿尉犁县与且末县行政区域界线折向西至1028高程点(东经85°00′00〃、北纬40°10′32〃),再折向南至起始点闭合。   

阿羌乡

  位于县城南面96公里处,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山与沙漠占总面积的90%以上,平均海拔3100米。2002年被列为自治区级贫困乡。下辖4个行政村、5个村民小组、29个牧点。全乡现有人口1169人,均为维吾尔族。气候干燥多雾少雨,平均年降水量157毫米,年蒸发量2308毫米,无霜期为120天,1月最低气温-20℃,7月最高气温36℃,一般风力4-5级,最大风力12级。全乡为半牧半农经济,草场为131.25万亩,主要以根系粗壮、枝叶小、腊质多的芨芨、蒿草、黑刺等,现有耕地3047亩,主要种植饲草(苜蓿)、豌豆、青稞、小麦等,无自然林木,有人工林2.8万株。乡境内主要山脉为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如铜、锌矿石、玉石等,主要河流14条,湖14个。境内野生动物有盘羊、青羊、狼、雪鸡、牦牛、骆驼等。    目前,全乡七站八所健全。乡有综合学校一所,教师29人,学生273人,小学6个年级7个班159人,初中3班114人;小学喀特勒什分校2个班37人;各村均已解决了照明用电,各村都有电视发射器一台,广播发射接收器一台;乡卫生院一所,职工11人,病房2间,床位8张;全乡有文化站一个,建筑面积300m2;邮电所一个,职工1人,安装有卫星电话。治保会4个20人,调委会4个23人;村联防队4个36人,重点人口3名。    近年来,阿羌乡把牧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确立了“立草为业,养加结合,依托资源,加快发展”的总体经济发展思路和“一个依托、两个帮扶,三个产业,四个目标”的“1234”经济发展战略。即依托矿产资源,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深入开展“二帮一”党员联系富裕户共同帮助贫困户的“结富帮困”活动;做大做强草业、地毯业、矿业三个产业;对山羊、驴、绵羊、牦牛进行品种改良,实现人均3亩草,人均圈养6只羊,人均增收300元的目标。思路就是出路,思路清析的乡党委、政府在县委确定的“3821”经济发展战略上,结合本乡实际,找准了乡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2003年,阿羌乡牲畜存栏已由2002年的39979头(只)增加到2003年的44449头(只),增长了10.6%。牲畜成活率由2002年的78%提高到现在的93%,羊羔成活率和存栏数都达到了历史较好水平。.  

库拉木勒克乡

  库拉木勒克乡位于县城东南部,昆仑山脚下,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边远高寒山区贫困乡。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2公里,东与吐拉牧场交界,西与阿羌乡相邻,南与西藏相望,北以315国道为界。全乡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主要地貌南部为高寒山区,北部为戈壁平原和沙漠,平均海拔2800米。全乡总面积14710平方公里,荒漠草场256.4万亩。全乡辖4个行政村,共有农牧民283户1264人,均系维吾尔族,有农技站、农经站、派出所、兽医站、计生办、财政所、人武部等站所机构;有中心学校、卫生院各1所,在校学生354 人,有各类专职教师38人,有各类专职医务人员18人。    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8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7.4万元,牧业收入200.7万元。2003年末牲畜存栏36270万头(只),其中母畜26430头(只),全乡耕地总面积2982亩,粮食面积1896.7亩,总产20.3万公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16元。    全乡现有冬暖棚圈200个,2003年出栏上市销售牲畜14058头,饲养鸡、鸽家禽近3000只,80%以上的牧业户开展了圈养育肥业,2003年,引进绒山羊84只,引进肉牛15头。生态移民新迁定居贫困牧民25户,新植红枣3500 株,新植防风固沙林7.9万余株。以苜蓿为主的草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立草为业、草业先行、牧草并举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2003年新种苜蓿617亩,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织毯业经营模式已经起步。2003年竣工完成35KVA高压输电和10KVA低压送电线路54公里。同时完成9.08KVA的太阳能光伏电站1座,实现了全乡4个行政村的顺利通电,并按国家要求达到了同网同价的标准,新装完成了35兆无线介入网电话工程,安装电话29部。防病改水工作进展顺利。3个行政村的办公场所初设工作已经完成,2004年可以投入使用。   ".  

奥依亚依拉克乡

  奥依牙依拉克乡距离县城260公里,东邻昆其布拉克牧场,西邻和田地区民丰县,南邻西藏,北接英吾斯塘乡。全乡南北20公里,东至西300公里,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    奥依牙依拉克乡乡政府驻地在奥依牙依拉克村,下辖4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4个农业点,19个牧业点。农牧民全部是维吾尔族,全乡共有农牧民295户1201人,其中劳动力422人。全乡有公路4条,各村有简易公路相连,各村之间相距较远,路况差,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最远的色热阔勒村距离乡政府150公里,阿尔帕村距离乡政府43公里,最近的布古纳村距离乡政府13公里。    奥依牙依拉克,维语,意为深远的宽草场,1958年合作化时改为红旗合作社,1962年划为大队,1981年命名奥依牙依公社,1984年更名为奥依牙依拉克乡。    全乡地势东南较高,西北偏低,有天然草场187万亩,天然草场属典型的荒漠型草场。有耕地2513亩,耕地土壤结构为沙土混合,有林地面积510亩,主要种植山柳,沙枣等树木。    全乡平均海拔2843米,属高山气候,年降水量为157毫米,年平均气温8℃,一月份平均气温-30℃,七月份平均气温38℃,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07天,全年常刮西北风,风力一般4—5级,最大风力9—10级。    全乡以牧业为主,牲畜主要有:绵羊、山羊、驴、马、骆驼、骡子、牦牛。2003年来牲畜存栏头数为39127头(只),其中生产母畜22212头(只),生产母畜比例为57%。全乡耕地2513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豌豆、苜蓿、土豆等。2003年,我乡种植小麦1001亩、豌豆604亩、人工饲草880亩。    乡境内野生动物有:狼、狐狸、黄羊、野鸭、雪鸡等。    乡党委、政府下辖有武装部、农经站、财政所、农技站、兽医站、派出所、计生办、广播站、文化站等职能机构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有中心校1所,分校2所,乡卫生院1所,各村设有卫生室。    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7.50元,其中: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76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4%;670元以下的特困人口68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由于大部分农牧民生活十分贫困,2001年奥依牙依拉克乡被自治区确定为扶贫工作重点乡。.  


琼库勒乡特产大全




琼库勒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