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 蒲城县 >> 苏坊镇

苏坊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苏坊镇谷歌卫星地图)


苏坊镇简介

  苏坊镇地处蒲城县西部边陲,东距县城22公里。境内多起状起伏之黄土台源,海拔417.7-484米。境内南北长11.9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54.2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800人。境内交通通讯便利,西禹公路横穿东西,苏施公里纵贯南北,并与西韩铁路相连。
   苏坊镇党委、政府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当地自然资源,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粮食、果业、畜牧业合高效设施农业,在全镇初步建成以粮食、果业、奶山羊和高效农业四大产业基地,为全镇经济的迅速发展注入活力,全镇粮食生产面积3.8万亩,年产优质小麦1500万公斤。苹果、酥梨面积1.8万亩,年产优质果品3600万公斤,“红富士”、“嘎啦”、“酥梨”、“早酥”等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并且依据果品优势,建成了县西最大的果品贸易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品贸易集散地。在畜牧养殖上,全镇已形成高义村、姚古村、苏坊村、党定村的奶山羊,绒张的养猪等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全镇奶山羊存栏6千多只,猪1260多头。
   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方兴未艾,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形成了桥村、绒张、苏坊大棚生产基地。已建大棚362座,产品以台湾农友公司的“洋香瓜”、“圣女果”为主,不仅占领了当地市场,而且产品远销西北五省。
   名优工业产品:苏坊镇乡镇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以麦草工艺品、化工、建筑、建材加工为主体的企业群体,是苏坊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麦草工艺品是苏坊一项传统产业,现有“苏坊镇麦草工艺厂”、“兴文麦草工艺厂”,职工176人,年产值276万元。苏坊镇麦草工艺吸取传统民间工艺技术,以麦草为原料,生产松鹤、花鸟、小型屏风以乃融山水、花鸟、人物为一体的大型壁画,年生产多种规格的工艺品8000多幅,1998年获省农博会金奖,其制作的“清明上河图”被录入上海吉尼斯世界大全,产品经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苏坊镇人民政府和32000多苏坊人民,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高的办事效率,最真诚的服务态度,热情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来苏坊投资开发,使素芳这块圣土绽放出更加辉煌璀璨的光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18万人 54.2平方公里 610526108 714000 0913 查看 苏坊镇谷歌卫星地图

苏坊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苏坊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街道

  城关街道地处陕西关中平原,是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全镇面积17.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30个村民小组,6所标准化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辖区交通便利,西禹高速横贯东西,蒲铜铁路、渭清省道纵贯南北。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安排部署,结合城乡实际,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想方设法壮大村级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积极主动搞好创卫工作,稳妥有效地实施城中村改造,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打造村强民富、和谐宜居的新城关的思路;坚持“五要-要”的行为准则,围绕“五破除五树立”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农业特镇,工业强镇,三产名镇”和“一村一品一名牌”的发展路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齐全。辖区138条巷道基本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正在实施。境内邮电、教育、医疗等机构完备,服务项目齐全。辖区内名胜古迹荟萃。有南寺唐塔,北寺宋塔,清-院,六龙壁,杨虎城纪念馆等。  

罕井镇

  "  罕井镇位于蒲城县城北18公里的尧山东北麓,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750米,西接大孔乡,北临白水县城郊乡,东与白县雷村乡毗邻,南与上王乡接壤。下辖27个行政村,13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402户,总人口5.7万人,总面积1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2万亩,是全县最大的建制镇,有丰富的石灰石和煤炭矿产资源。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及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切实践行“-”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齐心协力,克难攻艰,抓重点,干实事,镇域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截止二OO三年三月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017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镇达到309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708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53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120元。    政绩与成绩: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我们按照年初提出的“稳粮、优果、兴牧、保林”的发展思路,依托镇情村情,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设施农业调快、畜牧业调大、果业调优的方针,全面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3557亩以上,粮食总产达827万公斤。果业生产不断强化宣传,引导和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推广“四大技术”,突出抓示范园建设,全镇现已建成优质示范园3000亩,生产优质果品450万公斤,促进了农民增收。畜牧业由弱到强,已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镇上恢复了畜牧兽医站,健全了村级网络组织,为畜牧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OO二年底,全镇大家畜存栏达1.9万头,其中牛2013头,羊1.1万只,猪5298头,已形成以庙台、中山、王家为龙头的三大养殖基地,5个养殖重点村和21个养殖中心户,全年畜牧业产镇达到2000多万元。以县开展“绿色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抓住西部大开展发的机遇,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完成整片造林5000亩,四旁植树2.4万株,育苗312亩,渠路绿公405公里,退耕还林还草1800亩,四荒治理4000亩。.  

孙镇

  孙镇位于蒲城县东15公里处金粟山脚下,是蒲城县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地势北高南底,北部依山随塬地形成山前台塬地,中南部为蒲城中腰带塬地。全镇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4.5公里,总面积70.5平方公里。   相传孙镇是因孙氏家族人众而起名孙家庄,民国时改称洛西镇(洛河以西)。1946年定名孙镇,1961年这孙镇人民公社,1983年为孙镇乡,1995年再次定名孙镇人民政府。全镇现辖12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64个自然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汉族占99.9%。劳动力1.38万人。   著名爱国将领:“千古功臣“杨虎城就出生在孙镇南3公里的甘北村,孙镇因此而驰名远扬。在历届政府的重视下,将军创建于1932年的私立培民小学,是蒲城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虎城故居、花园以及杨母氏陵墓等保存尚好。并雕塑将军汉白金玉全身像一樽,新修长达3.6公里的柏油公路直通故居。近年来,杨将军的子妇、亲属、中、省、市、县领导、知名人士、中外游客等慕名前来谒拜,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人数多达3万人之多。   乡镇企业特别是建材企业驰名全省,依金粟山优质石料资源已生产30多年,年产4万吨、8万吨水泥厂6个,各种楼板厂、石灰、石料加工、门窗、发炮网、造纸、机械化施工等公私企业达20多家,形成孙镇的经济发展支柱。第三产业围绕着集镇建设不断扩大,从集镇中心向西环、南环路逐步延伸,镇文化、旅游、住宿、玩乐、宾馆多家,镇内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五所,全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消除文盲,农民文化达到高中以上约占26%。   蒲城电厂、渭南农科所、农业学校、县良种厂为孙镇乃至全省市县经济发展科学文化事业贡献卓著,为国家建设培育了万千栋梁之材,为地方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材特质基础。   今天,孙镇人民正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向着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工业化、集镇建设规模化的目标迈进。.  

兴镇

  兴镇,位于蒲城县城西13公里处,地势平坦,总面积为41平方公里。 兴镇,原名“旗仕坊”因在清乾隆年间,就以盛产优质白纸而称为“精纸坊”后因生意兴隆,而取名“兴市镇”辖18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534人,多数为汉族,有可数回族,其中农业人口26644人。耕地总面积43673亩,经济林作物酥梨3500亩,苹果3000亩,沙红桃500亩,日光温室50棚。 境内交通便利,西禹公路,西延铁路横贯东西,兴原公路,兴罕公路南北并行,邮电通信方便,电力充足,兴镇变电站主变容量11万千伏。 改革开放以来,兴镇经济飞速发展,第三产业突飞猛进,以企业为基础,电力为龙头的工业区正在形成,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23元,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党睦镇

  蒲城县辖镇。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析设党木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6.2公里。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口2.2万。渭(南)清(涧)公路南北过境。辖党北、党南、南社、沙坡头、洛北、林吉、水南、富家、高密、蒋吉、吝家、民地12个村委会。工业以粮油加工、造纸、建筑为主。农产有小麦、玉米、油菜子、棉花、酥梨、大棚西瓜。.  

高阳镇

  蒲城县辖镇。苹果优生区和主产区。1958年属尧山公社,1961年析设高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1公里。面积57.6平方公里,人口1.9万。罕(井)金(华山)公路东西过境。辖高阳、水峪、会通、伏头、清泉、安家、洼里、南加禄、东加禄、卓家、复升11个村委会。工业有水泥厂、煤矿。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境内果园遍布,盛产优质红富士、秦冠苹果,并产柿子、柿饼。.  

永丰镇

  永丰镇位于蒲城县东约30公里处,省道106线穿境而过,属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形复杂,地貌独特,山、水、川、塬兼备。东邻澄县韦庄镇,西以洛河为界与东陈镇相邻,南与大荔县段家乡相连,北接澄县的交道镇。三面依塬,一面系水,东高西低,中部平坦,形成盆地,素有永丰川之称。南北长15.1公里,东西宽7.6公里,总面积74.9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652人。永丰镇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3.3℃,降雨量500-600mm,无霜期230天。   大浴河“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宛如游龙的洛惠渠,气势恢宏的曲里渡槽,横跨洛水的洛西倒虹,历史悠久、巍峨雄伟、玲珑秀丽、建筑精细的海源寺塔,久负盛名的蒲城八景之一“温汤晚浴”,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鸟翔鱼跃的大浴河水库,组成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游图。无论你是骑车还是漫步于林荫蔽日的洛惠渠岸,即能尽情享受这些瑰宝艺术给你带来的欢乐,又能领略永丰半壁河山秀丽风景之娇美,心圹神怡,乐而忘返。耸立苍穹的永丰战役烈士纪念碑下掩埋着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忠骨。他们的鲜血滋润了永丰人民纯朴勤劳、爱党爱国、团结奋进的民情风格,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永丰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屈不挠、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他们的英灵荫护着永丰大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永丰宝贵的精神财富。   永丰镇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基础设施完备,石马山、太湖山石灰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石灰石储量达650万吨,形成了六大水泥支柱企业,年产水泥75万吨。洛东集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工艺流程规范严格,产品质优价廉,服务文明守信,用户遍及省内外,多次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洛东”牌水泥被评为全省著名商标;后稷在永丰川“教农稼”说明农业生产条件之优,五十年代永丰荣获国务院的表彰和奖盛,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全镇公路总里程达5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西禹公路、西韩铁路及西禹高速穿境而过;程控电话装机达5000多门,16个行政村达到村村通电话,有线电视网络延伸至村;主变容量0.4万千伏安的变电站保证了全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荆姚镇

  蒲城县辖镇。酥梨优生区和主产区。1958年属兴镇公社,1961年析设荆姚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7.5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3万。兴(镇)原(仁)公路过境,村际间已实现油路环通。辖荆中、荆东、荆西、甘泉坊、板桥渡、纪村、唐村、孟东、孟西、南姚、大户惠、王村、西常、高都、明德、东张、原王、王子18个村委会。工业有机械加工、粮油加工、建筑建材,主要产品有球磨机、面粉、油脂、方便面、芒硝。为 ? 蒲城县粮棉主产区,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境内梨园遍布,盛产蒲城酥梨。.  

苏坊镇

  苏坊镇地处蒲城县西部边陲,东距县城22公里。境内多起状起伏之黄土台源,海拔417.7-484米。境内南北长11.9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54.2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800人。境内交通通讯便利,西禹公路横穿东西,苏施公里纵贯南北,并与西韩铁路相连。    苏坊镇党委、政府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当地自然资源,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粮食、果业、畜牧业合高效设施农业,在全镇初步建成以粮食、果业、奶山羊和高效农业四大产业基地,为全镇经济的迅速发展注入活力,全镇粮食生产面积3.8万亩,年产优质小麦1500万公斤。苹果、酥梨面积1.8万亩,年产优质果品3600万公斤,“红富士”、“嘎啦”、“酥梨”、“早酥”等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并且依据果品优势,建成了县西最大的果品贸易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品贸易集散地。在畜牧养殖上,全镇已形成高义村、姚古村、苏坊村、党定村的奶山羊,绒张的养猪等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全镇奶山羊存栏6千多只,猪1260多头。    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方兴未艾,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形成了桥村、绒张、苏坊大棚生产基地。已建大棚362座,产品以台湾农友公司的“洋香瓜”、“圣女果”为主,不仅占领了当地市场,而且产品远销西北五省。    名优工业产品:苏坊镇乡镇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以麦草工艺品、化工、建筑、建材加工为主体的企业群体,是苏坊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麦草工艺品是苏坊一项传统产业,现有“苏坊镇麦草工艺厂”、“兴文麦草工艺厂”,职工176人,年产值276万元。苏坊镇麦草工艺吸取传统民间工艺技术,以麦草为原料,生产松鹤、花鸟、小型屏风以乃融山水、花鸟、人物为一体的大型壁画,年生产多种规格的工艺品8000多幅,1998年获省农博会金奖,其制作的“清明上河图”被录入上海吉尼斯世界大全,产品经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苏坊镇人民政府和32000多苏坊人民,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高的办事效率,最真诚的服务态度,热情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来苏坊投资开发,使素芳这块圣土绽放出更加辉煌璀璨的光彩。.  

龙阳镇

  蒲城县辖乡。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析设龙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4.7公里。面积51.7平方公里,人口2.2万。西(安)韩(城)铁路过境,洛河沿镇界东南缘流过。辖龙阳、车王、南湾、西湾、望溪、蒲石、店子、三家、小寨、汉帝、统一11个村委会。为县粮棉主产区,农产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油菜子、大棚西瓜。泡桐树较多,实行桐粮间作。.  

东陈镇

  东陈镇位于蒲城县城东20公里处,辖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7个村民小组,人口1.7万,耕地面积45511亩。国家重点企业——中国华电集团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地区最大的油脂、饲料企业——陕西石羊股份有限公司位居我镇,规划4平方公里,集镇上常住人口近万人,个体工商户400多个,私营企业80余家,从业人数1500余人。   近年来,东陈镇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集镇为目标,紧紧围绕“依托蒲城电厂、凭借新兴集镇、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振兴东陈经济”的发展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基础设施成绩斐然,镇容镇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城镇功能日益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4年度全镇工农业产值达4.28亿元,其中乡镇企业3.95亿元,农业3300万元,劳务输出14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人口自增率5 ‰ 。2001年至2004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共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0余项,分别为石羊集团东陈油脂厂300吨/日扩大为600吨/日项目;康钰纸业有限公司新上两组3000吨/年生产线技改项目;安泰面粉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技改复产项目;退耕还林3000亩,补植2000亩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的镇东路南段1.7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投资100万的集镇给排水项目,投资130余万元的全镇人畜饮水工程;投资98万元的东陈镇希望小学和投资18万元的镇卫生院住院部的修建及刘家庄扶贫开发项目等。2003年至2005年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实施了尧堡村11组,白起寺村10组和刘家庄7组近百户农民的整体搬迁,白起寺8、9、11组巷道硬化和刘家庄、尧堡村级道路硬化等。这些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中西部合作示范区”、“省级文明镇”、“省级小康(乡)镇先进党委”、“省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省民政工作全优镇”、“市文明机关(2003--2007)”和“市级义务教育先进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今天,东陈人民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向着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工业化、集镇建设规模化的目标迈进。.  

坡头镇

  蒲城县辖乡。1958年属兴镇公社,1961年析设坡头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2.4万。西(安)禹(门口)公路和罕(井)兴(镇)公路过境。辖坡头、桥陵、安王、东山、六井、梁家、曹家、坊里、联兴、山王、五星、路家12个村委会。工业有水泥、白灰、机械加工等厂。农产有小麦、苹果、柿子。境内桥陵系唐睿宗李旦墓寝,神道两侧有硕大石刻40余尊,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滨镇

  洛滨镇位于蒲城县东北25公里处,东与澄城县交道乡尧头镇接壤,南与东陈镇、孙镇相连,西与白水县雷村乡为邻,北与白水县西固乡、冯塬毗邻。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18.5公里,面积119.3平方公里,镇区面积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198人。2007年底,农业人口7800户30056人,均为汉族。全镇总耕地面积8.8万亩。   海拔350-700米,地形自西向东呈阶梯状,西高东低,西部地势平坦,东部洛河自北向南流经全镇,洛河两侧皆为沟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3℃,年平均降水量540毫米,无霜期201天,年日照2385小时。   -   行政区划   洛滨镇辖区马湖、前洼、东池、富塬、永平、马庄、洛西、蔡邓、南店、庆兴、韩河、杏尧、蒙坡、党湾、西头、坡底、韦村、苏家坡、寺庄、避难堡20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落,143个村民小组。   -   自然资源   洛滨镇内矿藏有煤、石灰石、硫铁矿、陶土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地下水资源丰富,境内有蒲城县袁家坡水源地、韩河人饮工程抽水站,为城区提供了充足高标准的自来水。因居洛河之畔,境内有抽水站9所,机井6眼,有效灌溉面积达2.8万亩。   洛滨镇地形多样,土特产丰富。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柿子、大枣、花椒等,尤以苹果为最佳适生区。全镇现有果树2.6万亩,年产鲜果2.4万吨,通过技术革新,已建成优质示范园5000亩。所产果品色泽鲜美,皮薄味美,香甜可口。口味醇香的洛滨苹果深受全国各地客商青眯。每年采收季节,客商就会竞相而至,慕名而来。   -   经济发展   农业   洛滨镇因其丰富的水力资源,粮食产量稳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及其豆类。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粮食稳步增长、果业优势发展、畜牧业兴旺、林业幅度增长的良好态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50550亩,总产量715.15吨,小麦平均亩产140公斤。   林业发展迅速。西部大开发后积极响应“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号召,洛滨镇先后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大型林业工程,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杂林木资源丰富,树种以刺槐、油松、杨树为主,截止2007年底,退耕还林(草)面积达18331.6亩,天然保护林1460亩。   畜牧业迅猛发展。在兴牧工程上,突出特色养殖,以南店村为主,发展奶牛养殖,现已发展到奶牛249头,日产鲜奶1.8吨。运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由陕西正立公司投资的机械化挤奶站已于2002年底投入使用,秦川牛养殖已成规模,以西头、坡底、韦村三个村为养殖基地向四周辐射,全镇现秦川牛存栏2372头。境内有规模养猪场3家,全镇猪存栏3473头,羊存栏7076只,千只以上养鸡场5家,总存栏2.3万只。设施农业,塑棚340个。   乡镇企业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洛滨镇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以果品贮藏、建材业为主、建筑业等为补充的企业发展体系。镇属企业2个,股份制企业1个,私营企业11个,果品年贮藏量2.6万吨,水泥年产量4.4万吨,从业人数650人,2007年创造工业总产值5155万元。   第三产业   洛滨镇街道宽阔平整,农历三、九-,辐射方圆10余公里,集市贸易繁荣,行业多样,沿街门面林立,百货、烟酒、副食、五金、医药、生产资料、庄稼医院、理发、缝纫、旅社等门类齐全,服务周到。   交通、邮电 洛滨镇境内交通方便,西延铁路沿河间贯穿全境。境内有坡底、苏家坡、韩家河三个火车站。孙蔡公路纵贯南北全境,境内长14.5公里,南通西禹路,东北以洛河三眼桥可至澄城县。镇域西马公路延伸达10公里,麻街洛河大桥连接洛河东西,村村通油路,油路面长36.5公里,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   洛滨镇境内有蔡邓、马湖两所邮政所,有马湖、蔡邓、西头三所电信所,2007年底全镇程控电话装机量达6700部。有移动、联通通讯塔6座,通讯网络发达。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迅速,现有有线电视用户16村4400户。洛滨镇广播电视站曾受到国家广电部表彰。   文化、文物、旅游 洛滨镇群众文化活动以秦腔自乐班、民间社火、庙会文化为主,农闲佳节时,富于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八仙板、高翘、芯子、旱船、血故事、耍龙灯等民间社火热闹非凡。   洛滨镇地处洛河之畔,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有:晋重耳避难遗址位于避难堡村南,现存土窖两孔,为晋文公避难居室。位于西头村的汉代澄邑漕仓遗址,仅存汉代瓦当两个,人宗庙大殿一座。三国魏名将邓艾墓位于坡底村东。龙首坝位于苏家坡村,以洛河山川豁口处,是引水入洛(洛惠渠)的拦水工程。由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设计并组织施工,坝长178.67米,宽16.2米,是一座拱形石砌溢流坝。该坝在1949年前属全国第一大坝,后人为纪念李仪祉功德,在他的故居富塬村建成了纪念馆,雕塑石像一座。龙首坝景区风景秀丽,瀑布、沙滩、水潭、怪石、草场、天然红柳林浑然一体,素有“小壶口”之称,吸引着大量游客。   教育、卫生、计生 洛滨镇境内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16所,单设6所,拥有教职员工349人,学生5400名,县属地段医院1所,卫生院2所。镇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全镇计划生育工作,2007年全镇计划生育率96%,人口出生率6.98,人口自然增长率3.8‰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680元。   洛滨镇政治稳定,经济活跃,在当地政府的-下,稳步迈向小康。  

陈庄镇

  蒲城县辖乡。酥梨优生区和主产区。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析设陈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56.3平方公里,人口2.4万。渭(南)清(涧)公路和西(安)韩(城)、西(安)延(安)铁路过境。辖陈庄、西陈、东明、三永、群丰、白卤、东鲁、薛家、武家庄、内府、富新11个村委会。农产有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子、蔬菜、大棚西瓜。境内梨园遍布。.  

桥陵镇

  桥陵镇   610526114200 122 三合村委会   610526114201 122 扬庄村委会   610526114202 122 花王村委会   610526114203 220 西曹村委会   610526114204 220 高家村委会   610526114205 220 谢家村委会   610526114206 220 义龙村委会   610526114207 220 畏山村委会   610526114208 220 赵山村委会   610526114209 220 武家村委会   610526114210 220 齐家村委会   610526114211 220 北刘村委会   610526114212 220 巷刘村委会   610526114213 220 后泉村委会   610526114214 220 十里铺村委会   610526114215 220 白家渠村委会   610526114216 121 大孔村委会   610526114217 220 赵坡村委会   610526114218 220 晓光村委会   610526114219 220 草原村委会   610526114220 220 大西村委会   610526114221 220 东场村委会   610526114222 220 金光村委会   610526114223 220 日光村委会   610526114224 220 三胜村委会   610526114225 220 玉丰村委会   610526114226 121 坡头村委会   610526114227 220 桥陵村委会   610526114228 121 安王村委会   610526114229 220 坊里村委会   610526114230 220 六井村委会   610526114231 220 曹家村委会   610526114232 220 梁家村委会   610526114233 220 联兴村委会   610526114234 220 东山村委会   610526114235 220 山王村委会   610526114236 220 路家村委会   610526114237 220 五星村委会   610526114238 220 桥陵东村村委会   

椿林镇

  蒲城县辖乡。酥梨优生区和主产区,桔杆养牛基地。1958年属超美公社,1961年析设椿林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8公里。面积45.1平方公里,人口1.8万。西(安)属(门口)公路和西(安)延(安)铁路并行东西向过境。辖椿林、护难、岳兴、平峨、万兴、汉村、保南洼、白家原8个村委会。工业有建筑、建材企业。农产有小麦、玉米、辣椒、桑蚕、酥梨。.  

龙池镇

  蒲城县辖乡。西瓜优生区和主产区。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析设龙池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8.6公里。面积41.8平方公里,人口1.9万。原(仁)钤(铒)公路东西横穿乡境。辖龙池、金星、五四、康家、屈家、东社、张家、七一、埝城、武家10个村委会。农产有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大棚西瓜。.  

尧山镇

  蒲城县辖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1961年析设翔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北,距县城5公里。面积72.8平方公里,人口2.6万。西(安)禹(门口)公路、铜(川)蒲(城)铁路过境。辖翔村、桑渠、六合、八福、马家、太山、草地、池阳、陶池、山阳、西坡、光陵、西山、贝阳、延兴、阎家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建筑建材为主。农业主产小麦、蔬菜、果品。境内有唐穆宗光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撤销上王镇、翔村镇,合并设立尧山镇。  


苏坊镇特产大全




苏坊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