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天水 >> 武山县 >> 山丹镇

山丹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丹镇谷歌卫星地图)


山丹镇简介

  山丹镇位于县城西 5公里 处, 介于山丹河与渭河交汇处。有27个村委会,79个村民小组,5281户,24968人,总耕地面积37032亩,其中水地4841亩,山地32191亩,人均占地1.5亩,人均纯收入1096元。水资源丰富,素有“蔬菜之乡”的称誉,蔬菜面积达3500多亩,年产值1250多万元。丰富的鸳鸯玉矿藏资源,是“玉器之乡”发展的坚强后盾,玉器加工户已达260户,年产值1000多万元,车家川已成为玉器加工专业村。建筑业发展迅速,有4家建筑公司走出武山,闯入天水、兰州等建筑市场,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山丹蜂窝煤厂,以其质优价廉、服务上门而远销四方。.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5万人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620524106 741000 0938 查看 山丹镇谷歌卫星地图

山丹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周庄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周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堡子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堡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渭河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渭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车岸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车岸村谷歌卫星地图
车川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车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丹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山丹村谷歌卫星地图
贺店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贺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任门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任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贾河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贾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漆河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漆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干树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干树村谷歌卫星地图
明山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丁湾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丁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苏咀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苏咀村谷歌卫星地图
硬山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硬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龚山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龚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赵山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赵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任山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任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阳山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阳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崔山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崔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刘屲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刘屲村谷歌卫星地图
漆窑村 ·武山县旅游·武山县特产·武山县十景·武山县学校名录·天水旅 0

----

查看 漆窑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丹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城关镇为县城所在地,是全县主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全镇现有46个村委会, 15283户,43992人。区域面积115.54平方公里, 耕地40925亩,其中,退耕还林6481亩,年人均收入1286元。镇内交通便利,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视。    2000年以来,以旧城拆迁改造为突破口,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建成了具有现代格局和特色的新型城市,基本实现了再建一个新县城的目标。.  

洛门镇

  武山县洛门镇是陇东南商埠重镇。位于天水市西部,距武山县城14公里。镇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物产丰富。陇海铁路、316国道纵贯全镜,省道洛礼路横穿南北,素有"旱码头"之称。镇北5公里处有建于北魏的水帘洞石窟,镇东南10公里处有西北第一的温泉山庄,人文环境优越,是休闲、旅游之佳处。   洛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东西旱坪遗址为古战场兵家必争之地;古老的东华寺与新建的避暑山庄遥相呼应,观儿下、关帝庙等道观古刹历史悠久;镇北5公里处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帘洞石窟,石窟群山环抱、巍峨壮观,现有历代造像百余尊,壁画2000多平方米,浮雕和半圆雕塔8座;拉梢寺大佛气势宏伟,庄重肃穆,是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千佛洞壁画风格古朴,线条流畅,有满壁风动之感;镇南10公里处有水温39℃温泉圣地,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好去处;洛门书画汇粹,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素有陇-画之乡、武术之乡之美誉,“陇-痴”康务学,“陇上板桥”裴慎便是其中杰出代表;武术家康忠保自筹资金连续举办四届西北武术交流会,郭四苟三夺全省农民武术运动会套路桂冠;独具特色的洛门“担担面”与兰州“牛肉面”相媲美,享誉陇原;民间柳编工艺、渭北旋鼓、曲里唢啦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向人们展示着洛门的人杰地灵、人文汇粹。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门的自豪,也是洛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争取建立全县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积极筹建洛门二小、500户教师康居住宅楼和洛门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中心。文化做为一个地区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挖掘整理典籍,保护开发老0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加强宣传力度,向世人展现洛门的风貌、历史和文化,让洛门文化从生态意义走向物质化,这是大洛门文化振兴的关键,也是大洛门建设所要迈出的必由之路。仰韶文化、道观文化、石窟文化、书画文化、武术文化是洛门历史文化的主干。怎么样把大洛门文化作为经济社会的突破口,镇党委、政府把加快洛门大文化建设列入到政府重点工作中与经济建设一并研究部署,决心把洛门建成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大镇。一方面,坚持以史为鉴,整合各种文化力量和文化资源,使诸多文化相融合,要继承和吸收历史遗址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和各类不同的外来文化元素,立足现实、服务发展的思路,以历史文化内涵为起点,以开发利用为落脚点,以强化洛门经济社会发展为支撑点的原则,抓住水帘洞申遗工程这一历史机遇,全面挖掘整理洛门文化遗产,组织专业人员对丰富的文化宝藏进行挖掘整理,进行有效的保护修复,以现实需要为目的,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开发利用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快文化事业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互促进,齐头发展,要大力加强洛门文化的宣传力度,打文化品牌,对洛门大秧歌、渭北旋鼓、曲里唢啦、武术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进行精度加工,为提高大洛门文化圈起推动作用。抢抓机遇,不失时机的组建和发展洛门书画研讨协会、武术交流协会和水帘洞民族民俗演唱队。 行政辖区   镇辖18个村,1个居委会,6400多户、2.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近7000人,总面积29.07平方公里, 耕地1.58万亩。  

鸳鸯镇

  鸳鸯镇位于武山西部,距县城15公里,位于渭河榜沙河的交汇处,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总人口28759人,耕地面积31212亩,辖17个村委会。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海拔在1500—2440米之间,光照充足,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武漳公路、鸳陇公路及陇海铁路穿越镇区,陇海铁路天兰段在本镇设有三等车站,交通十分便利,是武山西部的商贸中心镇。鸳鸯镇矿产资源种类较多,非金属矿藏丰富。主要有水泥矿石,玉石等。利用资源价格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兴建的矿产加工、销售、建材工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省级企业—武山水泥厂,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和影响力。近年来,鸳鸯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养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山区以种植小麦、药材为主,川区以洋葱、蔬菜为主,近几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成了150个第三代日光温棚,使鸳鸯镇走出一条高校优质生态型蔬菜产业发展的路子。.  

滩歌镇

  滩歌镇位于武山县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全镇2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3.6万人,镇域总面积18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其中,川水地4749亩。年降水量500毫米,境内有大南河等三条较大河流,水资源丰富,素有“陇上江南”之称。交通便利,贺岷公路和洛马公路交汇通过。农业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商贸繁荣。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滩歌古称威远寨,原名枭蓖寨,由唐代末年吐蕃枭波部族修建。1014年秦州(今天水)知州张佶更名威远寨,次年九月新任知州曹玮扩建,并任命蕃官带兵驻守。宋廷于1078年设置行政区划威远镇,当地居民多在草滩上载歌载舞,既而更为滩歌镇。滩歌自古商贸繁荣,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茶马等市,有多种民族在这里繁衍发展,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6%,矿藏有金矿、铜矿等,辖区内小陇山林带中珍稀动物较多。旅游资源丰富。镇内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一条街,隋唐名刹万花寺和老君观、奎星阁、文昌宫、北宋摩崖石碑、威远寨古堡等名胜古迹。省级卧牛山森林公园,气候宜人,风光秀丽,3120米的天水第一高峰天爷梁景区,山势险峻,苍松如海,集华山之险与黄山之秀于一身,是旅游、度假、避暑的绝美胜地。书画、剪纸、刺绣、武术、高脚子等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独具风情,尤其兼具汉藏舞蹈艺术风格的滩歌旋鼓已成为地方一大文化品牌。.  

四门镇

  四门镇位于武山县东南部,东西宽13.6公里,南北长19.5公里,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8万亩,其中川水地3076亩,人均占有耕地1.55亩,共有30个村委会,3.11万人。地势为锅盆形,海拔在1560—2700米之间,年降水量550毫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四季分明。 水资源丰富,西河、南河流经镇内,总长40公里,年径流量0.8亿立方米。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利于发展蔬菜产业。四门镇矿藏和旅游资源丰富,裸露的金刚石硬度高,色泽花纹居上品,储存量初步测定16亿立方米。境内有全县海拔最高的云雾山景点,山上有绵延15平方公里的天然牧场;还有终年经声不绝的华严庵、三台山、光明寺、魁星阁、庞德故里等景点。 四门交通方便,洛礼路、洛马路穿镇中心而过,村村通农机路。集市贸易繁华,蔬菜、瓜果、服装、布匹、五金、百货等月成交额120万元。中药材购销两旺,年成交额达80多万元。餐饮、住宿、运输等服务功能齐全。.  

马力镇

  马力镇位于武山县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与漳县接壤,地域面积204.67平方公里。是全县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全镇现辖34个村委会,4.06万人。耕地面积为6.69万亩,其中川地8320亩。镇内交通便利,武漳、滩马公路贯穿全境,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教科卫生、通讯等事业发达,全镇有完全高中一所,附中二所,完全小学25所,幼儿园4所。水电站两处,移运通讯网络覆盖全镇,80%的村已通电话。镇区商贸流通发达。气候温润,水资源丰富且无污染,龙川河、榜沙河流经全镇14个村,所形成的河谷川地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北顺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产品供应兰州、汉中等地,棚均收入8000元以上,蔬菜生产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镇区矿产资源丰富,红沙岩矿、硅酸盐矿贮藏量达2亿立方,镇区工业以砖瓦、酿酒为主。全镇共有砖瓦厂20多家,其中王门机砖厂年生产砖1000多万块,产值达100万元;镇区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现已建成250多主街道开发建设全面完成,街道铺油、绿化、亮化等工作使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水帘洞单元之一木梯寺坐落镇内。    马力镇正以崭新面貌吸引着四方游客和各路客商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开发。   ".  

山丹镇

  山丹镇位于县城西 5公里 处, 介于山丹河与渭河交汇处。有27个村委会,79个村民小组,5281户,24968人,总耕地面积37032亩,其中水地4841亩,山地32191亩,人均占地1.5亩,人均纯收入1096元。水资源丰富,素有“蔬菜之乡”的称誉,蔬菜面积达3500多亩,年产值1250多万元。丰富的鸳鸯玉矿藏资源,是“玉器之乡”发展的坚强后盾,玉器加工户已达260户,年产值1000多万元,车家川已成为玉器加工专业村。建筑业发展迅速,有4家建筑公司走出武山,闯入天水、兰州等建筑市场,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山丹蜂窝煤厂,以其质优价廉、服务上门而远销四方。.  

温泉镇

  温泉乡位于武山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东、北连甘谷磐安镇,西毗四门镇,南接礼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北狭长,总面积137.54平方公里,地处秦岭北麓云雾山与劳头山峡谷地带,地质构造特异,南北气候相差悬殊,海拔在1580米至2260米之间,无霜期110—140天,日照1400—2000小时左右,年均气温5.7---7.2℃,年降雨量500--588mm左右。    境内有日涌1500吨,富含硫酸钠氡的矿泉水,水温达50℃以上,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有“温泉水治百病”之誉,对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辖区内建有甘肃省武山矿泉疗养院、兰州铁路局疗养院,设施先进齐全,集旅游、体闲、娱乐、度假、疗养为一体,环境幽雅、清静舒适,素有“西北第一”的美誉,是古宁远“八景”之一。    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该乡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开发了2.5万亩的温泉大草原和2万亩的天然林资源。温泉大草原空旷而美丽,有很好的天然气息。加快了温泉小城镇建设,扩大影响力,创造宽松的旅游环境。由中国西北市政设计院设计规划了长500米、宽18米的“温泉旅游一条街”已投资800多万元进行了修建,主街道建设基本完成。人工湖、蒙古包、打靶场、跑马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游乐设施正在筹建当中。    矿产资源将成为温泉新的支柱产业。根据地质资料和近两年探测显示,温泉有大量的钼矿,是中浅成火山岩体,矿化比较均匀,面积253.68万平方米。这是继东秦岭烂泥湖、金堆城两个超大型钼矿床之后,在西秦岭又一重大发现。.  

桦林镇

  桦林乡地处武山西部,与鸳鸯镇为邻,陇海铁路和316国道横贯东西,黄河支流渭河由西向东贯穿全境,有6村座落河谷川区,平均海拨1790米,年降雨量280毫升,年平均气温11.1℃,全乡总面积为10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750亩,川水地3833亩,山地33917亩,人均占有耕地2.2亩。有17个村3405户17233人,其中农业人口16999人。    近年来,桦林乡紧紧围绕“打井修渠保粮,退耕还林绿化,劳务产业兴乡,科技教育强乡”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了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糜谷、胡麻、油菜、药材等为主,兼种少量蔬菜,复种面积2300多亩,玉米面积8950亩,小麦面积14100亩,洋芋3800亩,药材150亩。林业:全乡造林面积6627亩,其中荒山造林3060亩,退耕还林3567亩,果园1717亩,主要品种为苹果,年产量达1160吨。水利设施:现有机井26眼,主要灌渠有陇天渠、大磨渠等4条14.84公里,灌溉面积达3060亩,其中保灌面积2880亩。交通道路:316国道过境路段7公里,有农二级公路15公里,其它农机路8条58公里,实现了农机道路村村通。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种有白云石、滑石、花岗岩、石灰石等,贮藏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有1处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岗岩采石厂。    劳务特色产业突出 全乡劳动力8535个,年输出劳动力4800人次,分布在兰州、新疆、宁夏、山西、内蒙、北京、上海、深圳等11个省市(区),从事行业主要有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制造业等8大行业。现有规模化务工基地5个,有龙头企业5家,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建筑公司17家,2000万元以上的集团公司1家,有公司经理22名,工程师31名,经济师8名,会计师5名,技工420名,年收入达到1450万元以上,劳务产业已成为全乡名符其实富民兴乡的支柱产业。    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教育:目前全乡有学校11所,其中初中1所,乡村幼儿院1所。在校学生2791人,其中初中794人,小学1997人。教师人数90人,其中初中37人,小学53人。适龄儿童入学人数1997人,入学率98%。卫生: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医疗点17个,共有医生23人,卫生护理员21名。.  

龙台镇

  龙台乡位于武山县南部,地处西秦岭北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各村公路互通互连,交通较为便利。    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共辖13个村,共13174人。总耕地面积22663亩,人均1.7亩,主要作物有小麦、洋芋、胡麻、油菜籽、蚕豆、蔬菜等。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7.8℃,无霜期140—160天,海拔在1860米—2160米之间,小气候特征明显,形成了南部林区悬冰未解,老君山旁杨柳含笑的自然景观。北部有老君山森林公园,苍松翠柏,奇石飞瀑,堪称华山之险,峨眉之秀,是我县主要风景区之一。南部境内是小陇山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区,青山绿水,风景宜人,更是避署的好去处。 近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突破口,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劳务输出是全乡的支柱产业,部分村务工人员达500多人,全村劳务总收入达300多万元,人均2000元以上,同时培养锻炼出了一批创业典型人物,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全乡坚持“稳定市场,提高素质、注重效益”的原则,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组织与群众自找门路相结合,计划输出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劳务产业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致富路子。.  

榆盘镇

  榆盘镇地处武山县北部,全乡共辖18个村,总人口16144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亩,全部为旱地,人均耕地2.96亩。退耕还林10533.84亩,配套荒山造林8000亩,是全县退耕还林万亩乡之一。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为油料、药材。实现了村村通电, 316国道纵贯南北11公里,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洋芋是榆盘的一大产业,目前种植总面积达到2万多亩,总产值近1800万元。加快养殖业发展,以仔猪繁育为主,树立典型,示范带动,鼓励规模化发展。全乡已有养猪、养羊典型示范户90户,规模养殖户150多户,生猪存栏已达4085头,圈养小尾寒羊435只。积极搞好劳务输出工作,全年输转劳务4500多人次,收入达2000多万元。    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以小城镇建设为主,开发改造建设榆盘市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建成了龙榆公路等3条主干乡、村公路。兴修梯田5000亩,治理小流域,建蓄水坝7处。兴建水窖1000余眼,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实施“村村通”工程,使全乡电视覆盖面达到98%。加快通讯业的发展,70%以上的村通了电话,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  

高楼镇

  高楼乡位于武山县西面半干旱山区,距县城3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840米左右,平均气温9.6℃,属温带大陆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80mm。有21个村3743户18805人,全乡总耕地面积46957亩,其中川地2395亩,山地44562亩。漳河由西向东流过,水资源充足,加之土质肥沃,特别适宜种植业发展。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引导,扶持带动,高楼乡的种植结构近年来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按照“川道蔬菜山区药材”的发展思路,在山区15个村在保证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种植中药材3500多亩,种植洋芋3100多亩,户均达到1亩药材、1亩洋芋。地膜粮食种植达到2100亩,复种套种各类经济作物800多亩,不但保证粮食自给,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蔬菜大棚和冬暖棚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建成大棚69个,冬暖棚9座,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00多亩,值得一提的是高楼的辣椒,皮薄肉厚、色鲜味香、储存时间长,深受人们青睐。    大力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兴修灌渠进水口2处,开挖渠道2公里,衬砌渠道4公里,改造人饮工程3处,建成“121”水窖1870多眼,配套手动压泵500多个。高漳公路丁门至漳县孙家峡段全面打通,付家门至叶兵农三级公路正在修建,为进一步开发铁笼山旅游资源做好了准备。电力、电信、通讯事业近年来有了空前的发展,全乡农电、电视、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移动信号覆盖面达60%以上。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乡有村级小学18所,中心小学1所,初级中学2所,有教师121人。    特色经济发展较快。传统木雕工艺,已有很久的历史。在政府的重视、扶持和引导下,仿木雕刻工艺,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仿古供器、团桌、花架等在省内外已占有很大市场,现已发展木雕加工点4个,民间木雕艺人13人。养殖业迅猛发展。在退耕还林区套种牧草,带动了小家畜的养殖,目前,全乡已形成养殖大户40多户,羊只存栏达到2100多只,养猪350多头。    旅游业发展具有潜力。位于高楼乡南部,作为三国古战场之一的铁笼山,有着悠远的历史流传,许多景点在民间都有神奇的传说,开发铁笼山旅游资源,是挖掘历史韵味,打造地方品牌,发展地域经济的重要举措。.  

杨河镇

  杨河乡地处武山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南界礼县,西毗眠县,位于两地(定西、陇南)三县(武山、礼县、眠县)交界之处。总面积162.6平方公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8公里。全乡共辖2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7716亩,人均1.7亩。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总产4004吨,劳务输出4000人次,创收1200万元,为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兴办了一批洋芋良种、药材、蚕豆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交通道路建设进展迅速,全乡24个村村村通了公路,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电力建设有成效,加大投资,改造新建了农电线路,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完成全乡的农网改造。农田基建成效显著,已建成标准化梯田6000亩,有效地保持了水土,增强了农业后劲。通讯业发展迅速,已建成移动、联通通讯机站2个,18个村 188户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移动、联通、程控三网覆盖的通信网络,为当地提供了十分方便的信息交流条件。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德援项目造林3000亩,荒山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10万亩,退耕还林11200亩。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世行项目覆盖15村1123户4830人;争得2两村WFP农业综合发展项目,栽植优质核桃120亩,配备水井100个;完成9村人饮解困工程,打水窖655眼;引进良种仔猪50头,小尾寒羊124只;启动了杨河村整村推进项目。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旧街道的拆迁改造工程,拆迁面积 4525平方米。经过近二年的不懈努力,截止目前共新建大小楼房31栋605O平方米。并完成街道亮化、绿化工程,安装路灯28盏,栽植侧柏、金丝柳2000株。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投入83万元,建成杨河商贸城门面16套750平方米,为发展当地经济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和场所。  

咀头乡

  杨河乡地处武山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南界礼县,西毗眠县,位于两地(定西、陇南)三县(武山、礼县、眠县)交界之处。总面积162.6平方公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8公里。全乡共辖2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7716亩,人均1.7亩。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总产4004吨,劳务输出4000人次,创收1200万元,为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兴办了一批洋芋良种、药材、蚕豆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交通道路建设进展迅速,全乡24个村村村通了公路,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电力建设有成效,加大投资,改造新建了农电线路,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完成全乡的农网改造。农田基建成效显著,已建成标准化梯田6000亩,有效地保持了水土,增强了农业后劲。通讯业发展迅速,已建成移动、联通通讯机站2个,18个村 188户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移动、联通、程控三网覆盖的通信网络,为当地提供了十分方便的信息交流条件。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德援项目造林3000亩,荒山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10万亩,退耕还林11200亩。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世行项目覆盖15村1123户4830人;争得2两村WFP农业综合发展项目,栽植优质核桃120亩,配备水井100个;完成9村人饮解困工程,打水窖655眼;引进良种仔猪50头,小尾寒羊124只;启动了杨河村整村推进项目。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旧街道的拆迁改造工程,拆迁面积 4525平方米。经过近二年的不懈努力,截止目前共新建大小楼房31栋605O平方米。并完成街道亮化、绿化工程,安装路灯28盏,栽植侧柏、金丝柳2000株。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投入83万元,建成杨河商贸城门面16套750平方米,为发展当地经济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和场所。.  

沿安乡

  沿安乡位于武山县城南面,距县城75公里,与岷县、礼县接壤。全乡共有20个村3222户15385人。总面积18.3万亩,其中耕地3万亩。水、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农、工、商、贸发展较为迅速,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农业方面: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蚕豆、洋芋为主,种植面积26300亩,其中小麦9000亩,总产1453.1吨,蚕豆5000亩,总产875吨,洋芋6000亩,总产720吨。经济作物以油料、蔬菜、药材为主,种植面积3600亩,其中油料250亩,蔬菜500亩,药材600亩。    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全乡有天然林28500亩,荒山造林4300亩,退耕还林面积6151.7亩。农网建设。实现了全乡村村通电,并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农路建设。建成了8.1公里二级公路,拓宽农机路6公里,兴修田间道路23条120公里。水利建设。投资6万元解决了2村的人畜饮水。投资25万元完成南河灌渠5.2公里。    教育事业: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6所,教师77名,学生2508名。全乡共有适龄儿童2061人,入学率达95.6%。去年投入12万元完成部分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教室8间,宿舍11间,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远程教育项目顺利实施,配套电脑32套。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受补学生1009名,补助资金78853元,免学杂费共2万多元。    医疗卫生:全乡有中心卫生院1所,现有医务人员7人,村卫生所20个,医务人员24人,四苗接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非公有制经济:全乡有个体工商户269个,收入300多元,投资50万元建成了蜂窝煤厂一处。    小城镇建设:修建农贸市场一处,占地40亩,兴修商品楼2栋,铺面24间576平方米,结合杨岷路建设,修建了商品街一条,全长1000米。.  


山丹镇特产大全




山丹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