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县渭干乡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奋进的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乡,成立于1962年,位于新和县城西9公里处,交通便利,国道314线和南疆铁路穿乡而过,全乡辖16个行政村、一个农场,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38户17350人,有男女劳动力7300人;有31个党支部,党员716名;32个团支部,团员1629 名;小学校9所,中学1所。总面积476.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70924亩,以生产粮、棉为主,林、果、畜为辅。200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906.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88.11元,农牧民人均增收574.84元。
按照“强畜优棉壮种业,大上林果兴园艺,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协会建龙头,创新机制求发展”的总体思路,渭干乡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加大基地建设。2003年建成了两个高标准的畜牧养殖小区,存栏优质奶牛200头、麦盖提羊1000只;建成20000亩棉花良繁基地、1000亩红枣基地、20000亩优质白杏基地、10000亩核桃基地、1000亩葡萄基地、10000亩优质苜蓿基地,培育15亩“皇朝一号”试验基地;建成保护地温室大棚100亩。近两年来,渭干乡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力度,全面实施“12322”工程(即人均1亩粮,2亩棉,3亩园,2头可繁母畜,2亩草),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坚持“靠阵地留人,以良好的环境和经常性的有益活动育人”的方针,渭干乡在基层阵地建设中,不断加大和改善干部职工工作环境,重视“五小工程”建设,贯彻实施“4211”工作机制,全乡呈现出“人人求进步、室室飘花香、庭前院后错落有致、大街小巷整齐划一”的良好局面,乡村干部职工安心基层工作,在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充分发挥着积极作用。
“争创一流”是渭干乡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要求,渭干乡于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夺取全县“三个文明”第一的好成绩,是地区级文明单位,乡党委于2003年6月被地区授予“六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全乡有11个村是县级“五好”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渭干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带领全乡各族群众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以昂扬向上的斗志为乡村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水平而努力奋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476.4平方公里 | 652925203 | 842100 | 0997 | 查看 渭干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和镇 |
新和镇位于却里塔格山南麓,渭干河西岸冲击平原上部,全镇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西宽1.7公里,南北长2.7公里,总面积3.8平方公里。东北与本县依其力克乡相接,西与塔什力克乡相邻,南与排先巴扎乡有一路之隔,国道314线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新和镇为新和县委、政府驻地,是新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3个行政村(托克苏村、尤鲁都斯村、琼阔恰村),紧邻镇政府所在地;6个社区居委会(托克苏社区、尤鲁都斯社区、琼阔恰社区、热斯特社区、新城社区、艾提古丽社区),有96个行政、企业事业单位。至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6784人(不包括县直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总户数1574户,其中城镇人口4519人,1051户;农村人口2229人,523户,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组成。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和-同志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努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全力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37万元,其中种植业总收入372.7万元,畜牧业总收入332.8万元,林果业总收入69.7万元,第二、三产业总收入6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25.2元。99年以来,新和镇先后两次荣获自治区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先进乡镇、两次荣获地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称号、地区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地区级“科技之冬”先进单位、地区级“红旗先进团委”、地区级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县级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县级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先进单位、“三五”普法先进集体、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单位、地区级先进职工之家、新和县人民满意政府、文明标兵单位、新和县-民族宗教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两年获新和县“三个文明”建设第二名的好成绩。 一、城镇经济发展迅速。 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优良的“软、硬”环境,使全镇城镇经济发展迅速。. |
尤鲁都斯巴格镇 |
尤鲁都斯巴格镇位于新和县城西南部,距县城直线距离17公里,东与新和县渭干乡相邻,南接玉奇喀特乡,西连温宿县,北邻却勒塔格山与拜城县为界。全镇平均海拔1009米,最高点为2212米,最低点980米,镇东西长90余公里.南北宽30余公里。总面积866.67平方公里。 该镇辖区,清乾隆二十四年后(1759),属库车办事大臣辖属,由沙雅尔伯克直接统治。光绪三年(1877),属沙雅尔善后分局。光绪十年(1884),属库车直隶抚民厅辖地。光绪二十九年(1902),库车改厅为州,没立沙雅县,今尤鲁都斯巴格镇、玉奇喀特乡一带,属沙雅县北乡第六区管辖。民国29年(1940)7月1日,将大尤都斯庄(下辖14个小庄)划归托克苏县。民国33年(1944、5月,今大尤都斯一带属信义乡与和平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将信义乡、和平乡合并,建立第四区,辖区包括今尤鲁都斯巴格镇和玉奇喀特乡。1953年10月,设立新四区,改原第四区为第五区,今尤鲁都斯巴格镇一带属新四区辖。1957年5月,成立尤鲁都斯巴克区。1958年10月,成立大尤都斯公社。1984年7月,将大尤都斯公社分为叶先巴扎、玉奇喀特2乡。1990年,改叶先巴扎乡为尤鲁都斯巴格乡。2000年12月撤乡建镇。 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现辖1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2个站所,10所中小学校。2004年总人口为3453户19167人(汉族250人,维吾尔族18907人,其他民族10人),其中城镇户口204户2482人,农业人口3249户16685人。有可耕地面积78000亩(实际播种面积65000亩)。土要河流有渭干河,源出寸:天山腾格里峰,全长约40公里,在新和境内长41公里,年径流量21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约1亿立方米,水动储量为11.885万立方米,风力资源丰富。 该镇属大陆性温暖带干旱性气候,空气干燥,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0.5℃,年际变动在9.8—11.3℃之间,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26.8℃,年平均温差33.4℃,年平均降水量63.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992.7毫米,全年平均日照2894.6小时,无霜期201天左右(无轻霜日)。每年三月开始,镇域内主要有偏北风和西北大风,七月结束:风力强,时间长,个别年份最大可达11—12级,风后常伴有浮尘天气... |
塔什艾日克镇 |
塔什艾日克镇位于国道314线789公里处,距新和县城2.5公里,下辖15个村(即:吐格曼拜西村、库什艾日克村、库台曼村、若先巴格村、乔番巴格村、阿孜买力村、阿图什东村、塔什艾日克村、波斯坦村、奴瓦西拉木村、库尼博孜村、阿其冬村、阿尔吐格曼村、库木西力克村、英瓦提村)和一个农场,40个村民小组,总人13166人,全乡有21个党支部,520名党员,其中农牧民党员360名。全乡耕地面积4.8601万亩,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771。7万元,人均收入1505.88元。全乡以维吾尔族为主。全乡现有干部职117名,其中乡机关56名,站所61名,男81名,女36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7名,中专文化程度53名,20—30岁59名,41—50岁21名,50岁以上6名。 塔什艾日克乡为行政职能单位,设置人大主席团、纪检委、人武部三个机构(纪检委和人武部机构规格为副科级),乡群团组织设团委和妇联(机构规格为股级);设立三个综合办事机构,即:党政、党建办公室、经济发展力、公室、综合治理和社会事务办公室;乡党政机关核定行政编制29名,乡党委领导职数5名(包括纪检委书记),其中-1名,副书记3名:乡政府领导职数5名,其中乡长1名,副乡长5名(超编1名),乡人大主席团领导职数1名,科技副乡长1名;人武部行政编制8名(缺编1名),其中领导职数1名。党政党建办公室核定行政编制4名,其中股级领导职数1名;经济发展办公室核定行政编制3名,其中股级领导职数1名:综合治理和社会事务办公室(合计划生育)核定行政编制2名,其中股级领导职数1名:后勤服务事业编制3名。 塔什力克乡党委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0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塔什力克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地区三干会精神,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突出特色,壮大二、三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按照这一总体思路,以发展林果业为突破口,以畜牧业为基础,走林果草畜综合增收的路子,使林果业得到迅速发展,畜牧业得到快速壮大。. |
依其艾日克乡 |
依其艾日克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南,地处天山南麂,塔里木盆地北缘,国道314沿线和库、沙、新三县三角地带,全乡;属大陆性温暖带干旱气候,昼夜温差悬殊厂全年平均无霜期200天,降水稀少,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光照充足。距新和县一公里,全乡总面积为13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3315亩,人均占有耕地:2.9亩,有13个村人均耕地不足2亩。全乡有农户4810产,总人口23140人;其中农业人口21160人人,占总人口的91.2%,下辖21个行政村11个农场,74个村民小组,2所中学,16所小学,4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38名,主要有维、汉、回等民族,是一个人多地少、交通便利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林果业、个体工商业乡镇企业综合发展郊区农业大乡。 有21个村及1个农场;是:托乎库本村、托特塔西村、央达克村、阿合雅村、英瓦提村、托克切克村、加衣村,奥衣买里村、菜场村、英买里村、依其艾日克村、红光村、吾宗阔恰村、卡尔塔西村、米纳尔村、孜勒塔木村,先拜村、奥衣巴克村、提根村,衣斯村、玛村、水稻农场。 资源:依其艾日克乡水、土、光热条件得天独后,耕地面积63315亩2003年播种粮食作物面积27000亩(含复播玉米)播种经济作物面积21140亩,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是新和县粮棉生产大乡,盛产棉花、小麦、玉米、油料作物及红提、木纳格葡葡、薄皮核桃、白明星杏等水果。目前,全乡栽植红提葡萄和白明星杏各1万亩的高准的林果业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 红提葡萄粒大味美,易储易运;薄皮核桃皮薄易除、果肉厚重,营养价值更是高高在上,白明星杏果实个大,易储存,口感绵甜爽口,县域内外闻名遐迩。 主要经济指标:2003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348.2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9.6%,其中种植业总收入4880.5万元,畜牧业总收入,1721.98万元,林果业总收入达443.65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937.8元,人均增收比上一年增加337.9元;第二产业总收入达363.24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为266.97万元;外出劳务总收入达58.5万元,牲畜总存栏58680头,(只),比上一年增长了5.7%,牲畜出栏33980头(只),比上一年增长了6.3%;林业完成6580亩,荒地造林种草6300亩,三北四期1630亩,林木成活率达85%以上。. |
排先拜巴扎乡 |
排先巴扎乡位于新和县城南部,直线距离8公里,东与依其艾日克乡接壤,南与沙雅县英买里乡毗领,西至塔什艾日克乡,北与新和镇托克苏村相连。总面积92603亩,耕地面积61957亩,全乡下辖15个行政村,1个农场,55个村民小组,7所中小学校,20个站所,农户2954人,人口15229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2179.9元。 乡党委下属28个党支部和1个党总支,其中村党支部15个,机关站所支部6个,学校支部7个,全乡党员总数603名,占总人口的3.9%,其中少数民族党员591名,汉族党员12名;女党员112名,职工党员179名,农民党员424名;35岁以下的255名,占总数的42.3%;“三老”人员65名。 特色经济简介 (一)沙玉葡萄 2001年以来,排先巴扎乡坚持“三十字”发展方针,落实县委、政府关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始终把发展“沙玉葡萄”作为重点,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基地化发展,为创建葡萄基地乡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全乡有“沙玉葡萄”2800亩(其中:庭院1277亩,长廊123亩,连片种植1400亩),产量达到644吨、2002年人均收入1692元(其中:林果业收入210元,占人均收入的12%,葡萄收入110元,占林果业收入的52%)。 2003年集中连片新植沙玉葡萄1500亩,2004年新植20000亩,全乡现有沙玉葡萄24300亩,计划2005年新植5000亩,累计达到3万亩,创建沙玉葡萄乡,实现人均2亩沙玉葡萄。到2005年实现人均沙玉葡萄占人均收入的10%(目前占3%)。 (二)退耕还林 自2002年,中央提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排乡党委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认真领会退耕还林政策,吃透精神,抢抓机遇,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牧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一起,达成共识,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全乡共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达8130亩,新植各类苗木32万株。2003年,全乡退耕还林7300亩。目前全乡退耕还面积15430亩。计划2005年起退耕还林项目将发挥效益,除每亩套种的苜蓿可增养2只牧畜外(羊)增加400元。果园内套种的红枣等将有150元/亩的收入。. |
渭干乡 |
新和县渭干乡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奋进的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乡,成立于1962年,位于新和县城西9公里处,交通便利,国道314线和南疆铁路穿乡而过,全乡辖16个行政村、一个农场,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38户17350人,有男女劳动力7300人;有31个党支部,党员716名;32个团支部,团员1629 名;小学校9所,中学1所。总面积476.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70924亩,以生产粮、棉为主,林、果、畜为辅。200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906.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88.11元,农牧民人均增收574.84元。 按照“强畜优棉壮种业,大上林果兴园艺,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协会建龙头,创新机制求发展”的总体思路,渭干乡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加大基地建设。2003年建成了两个高标准的畜牧养殖小区,存栏优质奶牛200头、麦盖提羊1000只;建成20000亩棉花良繁基地、1000亩红枣基地、20000亩优质白杏基地、10000亩核桃基地、1000亩葡萄基地、10000亩优质苜蓿基地,培育15亩“皇朝一号”试验基地;建成保护地温室大棚100亩。近两年来,渭干乡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力度,全面实施“12322”工程(即人均1亩粮,2亩棉,3亩园,2头可繁母畜,2亩草),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坚持“靠阵地留人,以良好的环境和经常性的有益活动育人”的方针,渭干乡在基层阵地建设中,不断加大和改善干部职工工作环境,重视“五小工程”建设,贯彻实施“4211”工作机制,全乡呈现出“人人求进步、室室飘花香、庭前院后错落有致、大街小巷整齐划一”的良好局面,乡村干部职工安心基层工作,在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充分发挥着积极作用。 “争创一流”是渭干乡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要求,渭干乡于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夺取全县“三个文明”第一的好成绩,是地区级文明单位,乡党委于2003年6月被地区授予“六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全乡有11个村是县级“五好”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渭干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带领全乡各族群众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以昂扬向上的斗志为乡村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水平而努力奋斗。. |
玉奇喀特乡 |
"玉奇喀特乡位于新和县城西南面,距县城24公里。东邻渭干乡,西接阿克苏市,南连沙雅县,北依尤鲁都斯巴格乡,总面积7234.6平方公里(含尤鲁都斯巴格乡及五一水库北面山区)。 乡政府驻地在玉奇喀特乡村,乡驻地北部1.8公里处有规模很大的玉奇喀特古城,“玉奇喀特”系维吾尔语,意为三重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玉奇喀特乡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乡人民扬起改革开放的风帆,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使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区域色的养殖业、林果业和种植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各项事业与改革开放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玉奇喀特乡位于新和县城西南部直线23千米处。全乡总面积573.32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4800公顷。辖14个行政村,3个农场,54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8821人,其中少数民族1839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75%。 玉奇喀特乡光热丰富,水源充足,主要盛产棉花、小麦、玉米、瓜果、蚕桑等。2002年种植棉花2516.8公顷,总产达4. 37万吨,每公顷产1.74吨,是新和县的棉花主要产地。由于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生产的木拉格葡萄、白杏、香梨、甜瓜等瓜果品种优良。其中,出产的白杏,白如玉石,晶光透明,甜如蜜糖,供不应求。 玉奇喀特乡各族人民勤劳朴实,多才多艺,特别是维吾尔族民间工匠制作的民族乐器“都他”,制作精细,音色优美,在全疆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享有盛誉。 玉奇喀特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境内有始建于汉代时期的玉奇喀特古城、克孜尔协古城、尤勒贡协尔古城、沙力塘协古城;其中,玉奇喀特古城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20年以来,特别是1991年以来,玉奇喀特乡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区域色的养殖业、林果业和种植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思路。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1.8万吨。. |
塔木托格拉克乡 |
塔木托格拉克乡辖9个行政村:塔木托格拉克村、库英地艾日克村、阿克库木村、乔拉克吐尔村、拜什托玛村、英也尔村、英艾日克村、兰干村、乔拉克协海尔村。古迹有通古斯巴西古城、乔拉克协古城。 沿革 原属塔什艾日克乡。2000年12月19日,将塔什艾日克乡的乔拉克协海尔村、拜什托玛村、英艾日克村、塔木托格拉克村、阿克库木村、英也尔村、库英地艾日克村、乔拉克吐尔村、兰干村等9个自然村分出设立塔木托格拉克乡。 所辖村代码 652925205:~200阿克库木村 ~201库英地艾日克村 ~202乔拉克吐尔村 ~203拜什托玛村 ~204英也尔村 ~205英艾日克村 ~206兰干村 ~207塔木托格拉克村 ~208乔拉克协海尔村 ~500卡尔东农场 ~501屯固子巴什农场 ~502种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