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天水 >>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马关镇

马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马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关镇简介

  马关镇属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辖,位于张家川县西部,东接庄浪县盘安乡,南靠连五乡,西邻梁山乡,北与龙山镇接壤,2003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四方乡,将该乡的马堡、韦沟、东山3个行政村并入马关乡,全乡总土地面积51.5平方公里,地形主要以两道梁(新义梁、东庄梁)、两条沟(窦家沟、八杜沟)为总轮廊,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7.7℃,无霜期161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534.6毫米,有耕地39937亩,人均耕地1.4亩。马关乡共辖20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381人,其中回族人口9982人,占总人口的35%。2008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7743吨。马关乡素有“文化乡”美誉,全乡共有教育教学机构26个,教师280人,实现了“两基”如期达标。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年均高考上线人数26人。民间爱好书画、体育、雕刻、剪纸的艺人较多,已成功举办了4届乡镇书画展览。马关乡也是全县劳务输出大乡,年输转农村劳动力7800人次,年创收2340万元。全乡呈现出经济发展、人心安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可喜局面。
   邮编:741508
   区号: 093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84万人 51.5平方公里 620525105 741000 -- 查看 马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石川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石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山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西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义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新义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庄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东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草湾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草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花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黄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河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上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杜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八杜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台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西台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庄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西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豆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上豆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庄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小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庙湾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庙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赵沟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赵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堡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马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山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东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韦沟村 ·张家川县旅游·张家川县特产·张家川县十大特产·张家川县十景 0

----

查看 韦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张家川镇

  张家川镇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部,是县人民政府驻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总面积90.8平方公里,渭河支流后河、清水河在境内交汇,张(川)—麦(积)、张(川)—华(亭)、陇(县)—张(川)、张(川)— 蔡(河)等路穿越镇区。全镇共辖29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8246人,其中农业人口46059人,非农业人口12205人。回族人口52062人,占总人口的89%,共有耕地面积62464亩,2005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20公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8元。“十五”期间,张家川镇党委、镇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按照依托县城,发展农村,面向市场,奔向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稳镇、畜牧强镇、市场活镇、科教兴镇、项目促镇、依法治镇”的道路。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城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活力日渐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有了很大提高。以瘦牛育肥、小牛育大、屠宰加工、肉制品、皮毛加工运销等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以一个畜牧业示范区,3个大型标准化养殖场,10个养殖专业村的“一区三场十村”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已形成,牛、羊等大家畜存栏数量达1.6万(只),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6%,相关产业如清真食品加工、皮毛产品加工等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有一定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以蔬菜、中药材种植、小麦育种等为主的特色产农业,以小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修理为主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劳务输出等都已成为增加农收入,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共建成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示范基地4处;建成小商品、木材山货、畜禽产品、粮油等各类专业市场6个;实施良种推广、科技培训等农业项目13项;实施农村道路建设,镇区街道改建、拓建、新建,农村科技卫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草)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9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畜牧综合开发、圈舍改造、外地扶持帮助等扶贫开发项目14项。城乡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柱产业规模化、效益化提高,特色产业多样化发展良好发展格局。“十五”末人均纯收入比“九五”末增长了56%,全镇基本达到了村村通农机路、通广播电视电话、通电,解决了山区80%以上人口的人畜饮水困难。城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龙山镇

   龙山镇原名断山镇。因其山在陇口之冲,截然中止,不与众山相连而得名。一千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让后人扼腕叹息的街亭大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这块曾受-洗礼的土地上,全国四大皮毛集散地之一。龙山镇马河村是张家川县的最低点,张家川的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   龙山镇是该市唯一的皮毛集散地,同时也是省市文明示范建设镇之一。但是该镇旧城街道十分狭窄,路面高低不平,没有下水管道,垃圾遍地,雨天泥泞难走,是出名的“烂泥湾”。新上任不久的镇领导班子急百姓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积极开展旧城改造拆迁工作。该工程预计投资4000多万元。拆迁工作自4月10日开始至今,进展较为顺利,龙山镇派出所、医药站、供销社、县第二人民医院、镇政府、粮管所等单位带头实行拆迁,广大农民拆迁户也配合支持,拆迁工作进展顺利。目前用于拆迁户补偿、路面硬化铺油、下水管道和路灯安装的1000多万元已基本到位,100多农户拆迁补偿金基本兑现。龙山镇的清静与优雅独树一帆,这里还是张家川回族最为密集的镇子,清真寺村村相连,汇成此地最美妙的风景线。因为此地是全国的四大皮毛集散地之一,  

恭门镇

  自然环境:恭门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14公里。总土地面积22.26万亩,总耕地面积4.53万亩。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6°C,年均降雨653毫米,全年无霜期157天。   行政区划:辖27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117户,乡镇总人口24860人,乡镇从业人员14927人。   六通情况:27个村全部通电、通公路、通邮、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6个。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29人,病床12张。各类学校29所,在校学生4526人,教师155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877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349公顷,粮食总产量849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21元;财政收入156万元,财政支出156万元。   名优特产:长石、硅钙矿藏   旅游景点:老庵寺.  

马鹿镇

  一、基本情况简介    马鹿镇位于张家川县东南部,距县城37公里,S305线穿境而过。境内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5.8℃,年降雨量700毫米以上,无霜期149天,属典型的高寒湿润区。总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不规则长方形,总面积27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亩。全乡辖16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2869户,13017人。当地的农作物主要以大马、蚕豆、小麦、玉米、洋芋种植为主,马鹿乡也是张家川县畜牧业大乡之一。2005年底,全乡大家畜存栏8276头(匹),粮食人均产量32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元。   马鹿乡有“清、幽、秀、雅、雄、奇、险、俊”的自然风光,境内关山巍峨、群峰争秀、山峦迭翠、空气清新、水碧林郁、鸟语花香,各种景点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发展生态旅游,前景可观。   二、“十五”发展回顾    在“十五”期间,乡党委、乡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本乡实际出发,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西部大开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为目标。围绕坚持强化一个基础(农业);发展壮大四个产业(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劳务输出业、旅游业)抓好两大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走好两条路子(农科教相结合的路子、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的发展思路,促进全乡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梁山镇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乡。1961年设梁山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其中回族占49.2%。天(水)宝(鸡)公路过境。辖梁山、阳纁、杨崖、杨渠、樱桃沟、丹麻、唐刘、斜头、高营、五房、岳山、吕湾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薯类。阳屲村为县小尾寒羊生产基地。.  

马关镇

  马关镇属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辖,位于张家川县西部,东接庄浪县盘安乡,南靠连五乡,西邻梁山乡,北与龙山镇接壤,2003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四方乡,将该乡的马堡、韦沟、东山3个行政村并入马关乡,全乡总土地面积51.5平方公里,地形主要以两道梁(新义梁、东庄梁)、两条沟(窦家沟、八杜沟)为总轮廊,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7.7℃,无霜期161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534.6毫米,有耕地39937亩,人均耕地1.4亩。马关乡共辖20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381人,其中回族人口9982人,占总人口的35%。2008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7743吨。马关乡素有“文化乡”美誉,全乡共有教育教学机构26个,教师280人,实现了“两基”如期达标。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年均高考上线人数26人。民间爱好书画、体育、雕刻、剪纸的艺人较多,已成功举办了4届乡镇书画展览。马关乡也是全县劳务输出大乡,年输转农村劳动力7800人次,年创收2340万元。全乡呈现出经济发展、人心安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可喜局面。    邮编:741508    区号: 0938  

刘堡镇

胡川镇

  一、 乡情简介    胡川镇地处张家川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东接恭门镇,南邻清水县黄门乡,西依大阳乡和清水县松树乡,东北与张川镇相连,西北与大阳乡、木河乡毗邻。全乡共有16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3409户,16429人,占地面积65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年均降雨量536毫米,气温7℃左右,无霜期158天,张清公路和后川河横穿全境。总耕地面积40967亩,其中粮田面积35006亩,人均2.2亩。2005年底,粮食总产量8528吨,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5元。境内草地面积较大,独具发展畜牧业的天然条件。此外,丰富的沙、石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为发展采石业和交通运输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十五”发展情况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谋发展,艰苦创业奔小康。紧紧围绕“产业富乡、畜牧强乡、科教兴乡”的发展思路,以蔬菜、采石、畜牧、劳务为主的产业初具规模。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围绕“三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全乡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先后引进航天一号黄豆、酒试玉米等名、优、特、新品种,使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坚持走“畜牧强乡”的路子,畜牧优势产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以户为主的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累计达210户,以个体私营为主的 一体化养殖小区1个,在全乡3村186户建成一体化的圈舍186座。2005年底,全乡畜牧业产值达 580万元,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兴修梯田2万亩,退耕还林3639亩,荒山造林1300亩。建成泵站扬水工程2处,人饮水窖706眼,解决了4村266户5697人的饮水困难。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发展抓项目毫不动摇,认真实施并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五年来共争取各类项目15个,资金1050万元,相继完成了南梁路、胡川光彩小学、宁马村人饮工程、乡政府大楼和胡川中学教学楼等工程建设。累计修建农机路5条62公里,桥2座,改造农电线路7村,实现了村村通农机路、通电的目标。.  

大阳镇

  大阳镇位于张家川县中西部,距县城12公里,境内平均海拔1650—1850米,年平均温度7—8摄氏度左右,属黄土梁峁沟壑山区。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3960户,19104人,是一个回族聚居的典型贫困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30888亩,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由于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加之常常是十年九旱的年景,决定了全乡处于雨养农业的命运。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609.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其中65%以上属于劳务输出和畜牧两个支柱产业所带来的收益。   “十五”期间是我乡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全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统筹全乡经济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发展抓项目,小康抓畜牧,保证抓党建,全力抓落实”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教兴乡,畜牧强乡和劳务输出”三大战略,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夯实两个基础,实现三个增长,培育四个基地, 发展五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就是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主线;夯实两个基础就是加强基层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个增长目标;培育和开发畜牧养殖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千亩优质果园基地、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四个基地;发展畜牧业、草产业、劳务输出业、皮毛加工业、运输业五个产业。同时制定了“十五”期间全乡年均生产总值增长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扩大了优质牧草、冬油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共累计种植优质牧草3034.1亩,冬油菜520亩,种植优质果园1335亩,形成了两大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农业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逐步向畜牧和经济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推广15个粮食作物新品种(系),创办各类农业综合示范区,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粮食总产基本保持平衡,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9.3个百分点。积极实施畜牧强乡战略,畜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乡累计完成圈舍改造352座,大家畜饲养量由“十五”初的1800多头(匹)增加到“十五”末的3457头(匹)。.  

川王镇

  川王镇是一个纯回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与龙山相距8公里,北面与庄浪县接壤,总区域面积50.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属黄土梁峁沟壑土地。全乡共有16400人,16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2822户人,有耕地面积30293亩,其中粮田面积22310亩,大家畜3462头,退耕还林面积2954.8亩,种草1790亩,主要以畜牧业和皮毛贩运业为主。二OO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6元,人均产粮240公斤。   “十五”发展情况    “十五”开局,川王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川王乡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确立了“十五”期间发展的总思路和目标。   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一中心,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夯实村级班子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基础,突出退耕还林、草产业、畜牧业三个重点,积极培育良种引进、育苗、反季节蔬菜示范、花椒园四个基地,发展皮毛贩运、劳务输出、加工、运输和中药材种植等五个产业,走养畜、种草为主体的畜牧强乡之路。    总的奋斗目标是: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11.5%,“十五”末突破20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年增长8%,“十五”末达到1503.56万元;粮食总产量年增长4.8%,“十五”末达到4620.2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达到105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和目标,川王乡党委、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借助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抓了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五年来,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43期,培训农民达到11200人/次,使得每位受训者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其次,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狠抓了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共种植地膜玉米2093亩,修建标准化圈舍214间,氨化池280座,新饲养基础母牛769头,彻底解决了全乡606户、3013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夯实了发展畜牧业的基础。.  

张棉乡

  一、乡情简介    张棉乡属后山偏远乡镇,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北面与庄浪县接壤,总区域面积94.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40米,属黄土梁峁沟壑土地。全乡共有11213人,11个行政村,58个村民小组,2291户人,有耕地面积26756亩,其中粮田面积18356亩,大家畜6358头,种草10295亩,主要以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为主。二OO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元,人均产粮278公斤。   二、“十五”发展情况    “十五”开局,张棉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张棉乡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确立了“十五”期间发展的总思路和目标。   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一中心,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夯实村级班子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基础,突出退耕还林、草产业、畜牧业三个重点,积极培育良种引进、发展劳务输出、加工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走养畜、种草为主体的畜牧强乡之路。   总的奋斗目标是:全乡生产总值年增长11.5%,“十五”末突破2000万元;农业总产值年增长8%,“十五”末达到1105万元;粮食总产量年增长4.8%,“十五”末达到308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达到100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和目标,张棉乡党委、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借助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抓了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五年来,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8期,培训农民达到10000人/次,使得每位受训者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其次,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狠抓了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共种植地膜玉米1884亩,修建标准化圈舍260间,氨化池280座,新饲养基础母牛860头,彻底解决了全乡650户、2800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夯实了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三是多方位、多领域探索农民增收的渠道。同时,狠抓了村级队伍建设和村阵地建设,“十五”期间共完成五村的阵地建设,总投资14万元。五是完成退耕还林2030.8亩,共涉及7村,1300余户,7858人。.  

木河乡

  木河乡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中西部,距县城12公里。全乡共辖15个村,72个村民小组,3724户,19132人。2006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670 吨,人均产粮食297 公斤,人均纯收入1304元。   木河乡位于甘肃省张川县中部偏西,平均海拔1650米,年均降雨盆55毫米,年平均气温3℃,全年无藉期156天。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059万亩,乡镇行政区域面积3828万亩。行政区划:辖村民委员会15个。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960户,乡镇总人口19104人,乡镇从业人员1 1260人。六通情况:通电的村15个,通邮的村15个,通电话的村15个,通公路的村8个,通自来水的村4个。经济指标:2。。5年,国内生产总值1227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793万亩,粮食总产量5272吨,财政总收人114.7 万元,财政支出1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268元。文教卫生:学校总数巧所,在校学 生总数4209人,教师总数150人;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数20人.病床4张。   2006年,木河乡党委、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统筹全乡经济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发展抓项目,小康抓畜牧,保证抓党建,全力抓落实”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教兴乡,畜牧强乡和劳务输出”三大战略,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夯实两个基础,实现三个增长,培育四个基地, 发展五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就是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主线;夯实两个基础就是加强基层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个增长目标;培育和开发畜牧养殖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千亩优质果园基地、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四个基地;发展畜牧业、草产业、劳务输出业、皮毛加工业、运输业五个产业)。2006年,木河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乡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可喜局面。  

连五乡

  连五乡位于张家川县西北部,北与平凉市庄浪县为邻,东、南、西分别与川王、龙山、马关三乡(镇)接壤,总面积42.7平方公里,分布在以连五梁为主梁的一梁两沟四面坡上。耕地面积35164亩,林地4700亩。全年无霜期163天左右,平均海拔1865米,高差500米,年平均气温7.45℃,年均降雨量500mm,夏季凉爽湿润,冬季严寒干燥,昼夜温差大。全乡辖14个村民委员会,68个村民小组16398人,每平方公里382人。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谷子、糜子、荞麦。经济作物有油菜、胡麻。果品有苹果、梨、花椒、杏等;有6067亩优质紫花苜蓿和红豆草。2005年粮食总产量497.7万公斤,大家畜存栏5530头(匹),猪羊7600头(只);劳务输出人数2950人,增收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6元。“十五”期间,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已基本完成。   一、农民增收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大力实施良种、植保、旱农、沃土四大工程,保粮增产出效益,粮食总产较“九五”来增长16.5%。二是种草养畜,借助畜牧求发展,牵着牛羊奔小康。投资65万元建起舍饲冬暖棚650个,建成养殖专业村五个,养殖大户20个,年畜牧收入160万元,畜牧产业化雏形基本形成。三是以劳务输出为重点,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占到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四是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快了农业向产业化发展。全乡有农、牧、林、果科技示范点5个,推广科技成果5项,年均增收30万元以上,年培训农民1600人(次)。五是遍地开花,见缝插针,引导农民利用一切庭院地角种菜种花,美化了环境,保证了食用,增加了收入。六是利用连五仅有的技术条件,扶建了10家私营企业,年增产值60万元,利税15万元,转移劳动力16人。.  

平安乡

  "  平安乡位于张家川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2km,座落关山西南延伸地带中,境内森森茂密,树种繁多,有鹿、獐、林麝等多种野生动物,还有甘草、天麻、麝香、鹿茸等多种名贵中药材,盛产蕨菜,储藏铁、铜、镍等多种矿产资源。境内海拔2200-2500m,平均降雨量650mm左右,平均气温3℃,≥10℃有效积温2200-2300℃小时,是典型的高寒阴温区,光照时数1990小时,无霜期不足160天,气候湿润,草山丰富。   全乡有10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1780户,农业人口8255人,其中回族6038人占73%,耕地面积5630亩,草山面积6万余亩,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农牧业兼营地,2005年底,粮食总产量2745吨,人均纯收入1040元,平安乡是交通闭塞、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达的乡,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为主,辅助于劳力输出,这三种构成了全乡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其中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全乡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有四个村群众已用上了自来水,占全乡总村数的25%,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44%。   “十五”期间,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按照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提高科技水平为手段,以调整产业经营化为方向,从加强农业基础、提高畜牧产业化效益着手,立足实际,全力实施“一保证”(粮食生产)、二扩大(脱毒种毒繁育、草产业开发基地)、三发展(规模养殖,劳务输出,退耕还林)、四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计划生育、农田基建、科技兴乡)战略,走好(产业结构调整、后续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村级集体积累建设)五条路子的经济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乡回汉群众抓机遇,通过外引内繁,强化服务,推动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较好的完成了“十五”时期,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05年底,全乡粮食总产量达3745吨,较“九五”未增加,增加1100吨,年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40元,较“九五”未增加410元,年平均增长5%。   .  

阎家乡

  "一、基本情况    闫家乡位于张家川县东部山区,距县城30多公里,全乡共辖14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2086户,9771人。其中回族766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8.5%,是回汉杂居的典型的贫困乡镇,全乡现有耕地34888亩,人均占有耕地3.6亩,2005年度人均纯收入928元,人均占有粮345公斤,境内山大沟深,气候差异大,全年平均气温5-7℃,无霜期约220天,平均海拔1880米,无雨期163天,大于10℃的有效积温2030小时,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  


马关镇特产大全




马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