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武威 >> 凉州区 >> 火车站街街道

火车站街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火车站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火车站街街道简介

  火车站街街道位于甘肃省武威凉州区。下辖:
  620602005001 111 火车站社区
  620602005002 111 大新社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20602005 733000 -- 查看 火车站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火车站街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火车站社区 ·凉州旅游·凉州特产·凉州十大特产·凉州十景·武威旅游·武威 0

----

查看 火车站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大新社区 ·凉州旅游·凉州特产·凉州十大特产·凉州十景·武威旅游·武威 0

----

查看 大新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惠民社区 ·凉州旅游·凉州特产·凉州十大特产·凉州十景·武威旅游·武威 0

----

查看 惠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火车站街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大街街道

  东大街街道位于甘肃省武威凉州区。下辖:   620602001001 111 南苑社区   620602001002 111 大众社区   620602001003 111 文庙路社区   620602001004 111 会馆巷社区   620602001005 111 杨府巷社区   620602001006 111 古钟楼社区   620602001007 111 雷台社区   

西大街街道

  西大街街道位于甘肃省武威凉州区。下辖:   620602002001 111 达府社区   620602002002 111 雨亭巷社区   620602002003 111 靶场社区   620602002004 111 东小井社区   620602002005 111 仓巷社区   

东关街街道

  东关街街道位于甘肃省武威凉州区。下辖:   620602003001 111 福利路社区   620602003002 111 富民社区   620602003003 111 寺巷子社区   620602003004 111 东关花园社区   

西关街街道

  西关街街道位于甘肃省武威凉州区。下辖:   620602004001 111 科技巷社区   620602004002 111 体育路社区   620602004003 111 西苑社区   620602004004 111 皇台社区   

火车站街街道

  火车站街街道位于甘肃省武威凉州区。下辖:   620602005001 111 火车站社区   620602005002 111 大新社区   

荣华街街道

  荣华街街道位于甘肃省武威凉州区。下辖:   620602007001 111 荣华社区   620602007200 111 新关村   

宣武街道

  620602008001 111 惠政社区居委会   620602008002 111 姑臧社区居委会  

黄羊镇

  武南镇位于市区东南8公里,兰新、干武铁路交汇处。镇域面各84.5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207亩。辖1个街道办事处,16个村,即-、百塔、上中畦、下中畦、鲁子沟、小东河、唐新庄、范家寨、花盛、青石、元湖、大河、马行河、宋府、西寨、武南村,下设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0人,其中城镇人口20158人。镇政府驻武南村。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677万元,,财政收入115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8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7元。镇区内交通便利,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武(威)黄(羊)公路横穿境内,武南一级公路连通市区和镇区。兰州铁路局武威铁路分局驻该镇,武威南火车站是铁路系统部令47个编组站之一。随着欧亚大陆桥的开通,武南车站将成为兰州以西最大的国际列车编组站和物资集散地。境内百塔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藏归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见证。    近年来,武南镇围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抢抓机遇,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城镇功能显著增强。近年来,新建、改造、硬化道路14公里,安装路灯163盏,架设输电线路18.8公里;建成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各1个,铺设供排水管道28公里;建成全区农村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集贸市场;花有村、又一村、阳光小区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化住宅小区;镇区绿化覆盖率由1995年的7%提高到了17%。    创新机制,抓引带办,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乡镇企业1251户,从业人员6230人。涌现出了甘肃新茂实业有限公司、武威市福海木业有限公司、张义皮革厂、甘肃凉州麦芽厂、甘肃飞天塑胶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皮革加工、塑料化工、建设建材、卫生材料为主的工业格局。2000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460万元,利税432万元。   调整结构,壮大龙头,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建成日光温室1675亩;栽培各种食用菌1.5万平方米,250万袋;种植蔬菜11000亩,花卉3600平方米;发展规模养殖户1600户。.  

武南镇

  武南镇位于市区东南8公里,兰新、干武铁路交汇处。镇域面各84.5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207亩。辖1个街道办事处,16个村,即张林、百塔、上中畦、下中畦、鲁子沟、小东河、唐新庄、范家寨、花盛、青石、元湖、大河、马行河、宋府、西寨、武南村,下设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0人,其中城镇人口20158人。镇政府驻武南村。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677万元,,财政收入115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8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7元。镇区内交通便利,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武(威)黄(羊)公路横穿境内,武南一级公路连通市区和镇区。兰州铁路局武威铁路分局驻该镇,武威南火车站是铁路系统部令47个编组站之一。随着欧亚大陆桥的开通,武南车站将成为兰州以西最大的国际列车编组站和物资集散地。境内百塔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藏归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见证。    近年来,武南镇围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抢抓机遇,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城镇功能显著增强。近年来,新建、改造、硬化道路14公里,安装路灯163盏,架设输电线路18.8公里;建成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各1个,铺设供排水管道28公里;建成全区农村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集贸市场;花有村、又一村、阳光小区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化住宅小区;镇区绿化覆盖率由1995年的7%提高到了17%。    创新机制,抓引带办,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乡镇企业1251户,从业人员6230人。涌现出了甘肃新茂实业有限公司、武威市福海木业有限公司、张义皮革厂、甘肃凉州麦芽厂、甘肃飞天塑胶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皮革加工、塑料化工、建设建材、卫生材料为主的工业格局。2000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460万元,利税432万元。   调整结构,壮大龙头,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建成日光温室1675亩;栽培各种食用菌1.5万平方米,250万袋;种植蔬菜11000亩,花卉3600平方米;发展规模养殖户1600户。.  

清源镇

  清源镇位于城东沙漠边缘,镇域面积1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719亩。辖15个行政村,即:新地、新东、清泉、发展、新西、王家新庄、羊庄、东槽、中沙墩、蔡家寨、宣家庄、周府庄、清源、曾家堡、刘广寨,下设1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51人。镇政府驻蔡家寨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423万元,财政收入12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3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7元。有中小学17所,在校学生5175人;有卫生院4处。境内有省级文物频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和沙漠公园、市沙产业开发中心、区治沙站等单位驻在镇区;皇台万亩葡萄基地、清源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已初具规模。    制种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产业优势。近年来,制种产业前景看好,镇上同区种子公司、农科院、瓜菜研究所等单位联系,引进西红柿、籽瓜、玉米、辣椒等制种项目,发展制种面积6000亩。苗木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形成以蔡家寨村为中心,向周围村组辐射发展的趋势。苗木品种由原来较单一的白杨、沙枣等品槐、刺槐等经济林苗木40多个品种及牡丹、芍药、丁香等10多个花卉品种,运销范围达新疆、内蒙、宁夏等省区。规模养殖稳步发展,建立了东槽规模养猪示范点,引进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进行繁育推广;永康仔猪育肥中心年出栏4000头,发展规模日趋扩大。全镇规模养殖户达2560户。    清源镇今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大力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建立以酿酒葡萄、蔬菜种植为主的产业化经营区,建好以蔡寨商贸一条街为主的商业长廊,着力培育二、三产业和饮食业为主的各类服务项目,努力建成集休闲、娱乐、餐饮、旅游为主的小城镇。.  

永昌镇

  永昌镇位于城区北面,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700亩。辖22个行政村,即白洪、张英、校西、校东、东坡、烟下、中沟、南沟、和寨、和丰、山高、石碑、刘沛、梧桐、马旬、水么、张兴、下源、上源、白云、张义、羊桐村,下设1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563人。镇政府驻刘沛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963万元,财政收入26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55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1元。有中小学26所,在校学生8801人;卫生陆军4处。因元朝在西凉府城(今凉州城)北15公里建设新城永昌府(永昌路驻地)而得名。境内现有大元刺赐西宁王碑,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存于原地碑亭内,保存完好。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1999年,建成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职工近百人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张义面粉厂,现已发展成为全镇农产品加工的支柱企业。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的目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建立了东坡、和寨、校东规模养猪示范点,引进三元杂义优良品种4个;建成了年产1000头瘦肉型仔猪的永泰良种猪繁育场和集小鸡孵化、育雏、销售一体化的养鸡示范村——东波村。规模养殖户发展到3800户。瓜菜制种和玉米制种发展势头良好。瓜菜制种、玉米制种、脱水油白菜种植已成为永昌镇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商贸长廊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永昌经济开发区为纽带,向西延伸,四周扩散,东西辐射2.3公里,南北辐射2公里的集镇开发区,初步形成集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为一体的新型集镇。    永昌镇今后发展的定位目标是:发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努力建设以制种、蔬菜、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娱乐、旅游为主的小城镇。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力实施内调外引、科技兴镇、小城镇带动三大战略,确保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目标的实现,推动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双城镇

  双城镇位于城北25公里,北邻民勤县,西接永昌县。明清时期,因地处武威城北门户,常有驻军,故名双城堡。镇域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901亩。辖羊儿、河西、小果园、南安、前进、齐家湖、北安、安全、高头沟、达桐、幸福、中山、徐信、双城、宏庄、宏济等16个行政村,15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642人。镇政府驻尹家庄。双城镇是1995年国家建设部确定并首批公布的全国500家小城镇试点镇。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049万元,财政收入26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43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2元。武(威)双(城)公路、双(城)永(昌县)公路、双(城)洪(祥)公路,四条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有中小学20所,学生8455人;有卫生院3处。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双城镇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该镇乡镇企业起步早,基础好,规模大,产品优,连片集中,发展迅速,已撑起了双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建成了双城造纸厂、双城白板纸厂为龙头的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和以玛钢厂、双城 农机厂为头的农机加工业两个主导系列,并带动了一批私营企业的大发展。养殖业发展起步早,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对养殖品种进行了改良,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不断扩大暖棚养殖和氨化青贮饲草技术的范围和规模,努力向节粮型畜牧业方向转变。目前,已形成高头沟、徐信两个仔猪繁育基地和达桐、北安、河西三个瘦肉型猪养殖基地。订单农业迅速崛起。自1999年在高头沟村尝试并获得成功以来,2001年,动员全镇广大农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共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5万亩,发展双孢菇等优质食用菌类一万袋,订单农业发展呈方兴未艾之势。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双城镇提出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重点,以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总体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力争在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商流企业、规模养殖、食用菌发展等方面求得新的突破,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丰乐镇

  丰乐镇位于凉州区最西端。因地处西营河灌区下游,取其“年年丰收,人民安乐”故名。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328亩。辖10个行政村,即头牌、寨子、泉沟、丰乐、龙口、沙滩、昌隆、怀西、截河、新桥村,下设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428人。镇政府驻丰乐堡街。丰乐镇是全区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813万元,财政收入9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7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有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2300人;有卫生院2处。本镇龙口村有一座龙鼻子山,是著名的旅游佳景。    规模养殖稳步发展。共引进三元杂交优良品猪60头,建立了丰乐村六组百头养猪示范点、丰乐村三组千头养猪示范点各一处,新桥村百只养鸡示范点两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建成以国道312线为依托,以镇政府所在地丰乐堡街为中心,南北辐射0.7公里,东西辐射3公里,集停车住宿、餐饮娱乐、商留流通为一体的新集镇开发区,私营企业发展到166户。    丰乐镇今后发展思路是: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日光温室和养殖业为两翼,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搞好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培植税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走效益牵动、典型带动的路子,确保全镇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高坝镇

  高坝镇位于城区东南郊,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穿境而过。镇域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534亩。辖18个行政村,即:新关、一时在、碌碡、红崖、路南、高坝、马儿、新庙、台庄、同益、同心、丁家园、红中、沿沟、新民、二坝、石岭、建设村,下设1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城镇人口4648人。镇政府驻牛家花园。城区2路海石公交车通往镇政府驻地。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669万元。财政收入30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45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6元。有中学22所,在校学生7893人;有聋哑学校1所,卫生院1处,卫生院1处。镇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牛家花无(清代两江总督牛鉴故居)、唐翟公墓。    乡镇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形成支柱产业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一甘肃荣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职工8000多人。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农产品加工的骨干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已占据了全镇经济“四分天下有其三”的重要位置,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日光温室发展迅速,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日光温室的发展从引进、试种成功到目前规模,其品种由单一的黄瓜向辣椒、西葫芦、西瓜、茄子、西红柿、食用菌等多品种、多茬口方向发展,成为高坝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全镇日光温室面积累计达到3030亩,据测算,日光温室实现的经济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30%。.  

金羊镇

  金羊镇地处甘肃凉州城区北郊,镇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640亩。辖15个行政村,即:东沟、窑沟、新城、杏园、新鲜、寨子、蔡庄、三盘磨、宋家园、皇台、海上、海藏、松涛、平苑、五一村,下设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845人。镇政府驻平苑村。有普通中学2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5792人;有卫生院1处。   1996年获省委、省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乡镇”称号;蔡庄村1998年荣 获省委、省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十强村”称号;三盘磨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该镇物阜人殷,人文荟萃,素有“金盆养鱼”之美称。   -   镇区内名胜古迹   镇区内的雷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闻名遐迩的国家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久负盛名的宗教圣地海藏寺、松涛寺、东岳台、尹夫人台、皇娘娘台等历史文化遗存;还有雷台公园、海藏公园、石羊河流域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娱乐景区。   -   金羊镇—“建筑之乡”   金羊镇以建筑业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发展突发猛进。被誉为河西“建筑之乡”。现已发展建筑工程队150多户,足迹遍布河西地区及新疆、青海等地,年创产值2.5亿元。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材、印刷、农用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主要支柱产业。  

和平镇

  和平镇位于城区南郊,镇域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120亩。辖10个行政村,即:南园、枣园、新胜、和平、大众、韩寨、中庄、牌楼、臧庄村,下设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700人,其中城镇人口2500人。镇政府驻王家花园。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55万元,财政收入31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7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0元。国道312线、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镜,城市二环路从南园、枣园、牌楼三村通过,武威火车站座落于镇区东南,城区5路海石公交车经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有中小学11所,在校学生3496人;卫生院6处。乡镇企业发展突发猛进,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已形成集农、工、商贸、交通、修理为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建筑、建材为主的装璜业,以乳品加工、油类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品质和品种有了较大的改善。近几年来,立足本镇实际,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按照产业化要求,积极发展奶牛规模养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已形成,以中庄、新五“分户饲养,集中管理”模式和牌楼村的“小群体,大规模”饲养防疫、育种等技术相互配套,以中国黑白花为主的奶牛养殖业和南园的温棚养猪已成为和平镇特色优势产业。全镇奶牛存档达1818头。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以集镇开发区、二环路建筑建材区、立交桥交通运输区及新五四闸商业服务区为依托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镇个体私营企业已达860户。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平镇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物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在小区建设、奶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羊下坝镇

  羊下坝镇位于城北8公里处,乡域面积2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803亩。石羊河从南到北顺流而下,林草茂密,绿树成荫。辖10个行政村,即上二沟、下二沟、三沟、四沟、五沟、六沟、七沟、上双、丁家湾、地湾,下设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421人。乡政府驻下二沟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0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9元。有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4078人;有卫生院3处。    制种业和日光温室发展迅速,优势比较突出。瓜菜制种与日光温室的发展从引进、试种成功到形成目前集中连片种植的趋势,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其品种也由单一型向多品种、多茬口方向发展。各类制种面积达1382亩,日光温室面积累计达到48亩。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武民公路横贯全乡,具有优越的沿路优势,以公路为依托,以原乡政府所在地堡子街为中心,建成了以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为一体的新型集镇开发区。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羊下坝乡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节水 、节地、节能的高产、优质、高 的农业体系,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制种业和优质粮食生产,壮大支柱产业,突出发展规模养殖和日光温室生产,着力发展良种特种畜禽养殖,努力改善软硬件环境,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加快近郊城市化进程步伐。.  

中坝镇

  中坝镇位于城区北郊,地处武民公路的咽喉要道。乡域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881亩。辖7个行政村,即上坝、汪泉、花寨、中坝、下畦、头沟、高楼村,下设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669人。乡政论驻花寨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254万元,财政收入11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180万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2706元。有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3108人;有卫生院1处。    近几年来,中坝乡按照“扩菜养畜壮支柱,兴办活商抓旅游,发挥优势输劳务,千方百计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了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华都公司和华隆贸易公司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带动了全乡乡镇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日光温室蓬勃发展,已形成规模优势,已累计达到2224亩。瓜果产业已形成明显优势。依托高楼湖的开发建设,开辟了新型旅游景点,大力发展餐饮、娱乐、服务业,正在努力创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不为一体的旅游产业。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中坝乡立足改革求发展,实施内调外引战略,突出抓好生态农业建设,推进农 业产业化进程,加速乡镇企业发展,走好市场引导、典型带动,开放开发,科教兴乡四条路子,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永丰镇

  永丰镇位于凉州区西部,旧名四十里铺,因境内有古建筑“永润宫”,解放后人民寄寓“乐业永丰”之意而得名。乡域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800亩。辖毛沟、永丰、沿沟、大路、四十里、四坝桥、朵浪、朵云8个村,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582人。乡政府驻在四十里铺集镇。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297万元,财政收入8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有中小学9处,在校学生2614人;有卫生院1处。乡内祖师宫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西路红军将领徐向前、李先念等指挥作战的地方,是红军血战河西的遗址之一。    按照“依靠科技促速度,增效益;强化基础促发展,增后劲”的工作思路,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四十里铺开发区是区属“乡镇企业示范小区”,小区内有市、区大中型企业3家,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00家,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四十里铺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形成了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业、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玉米制种业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日光温室面积已达275亩,形成了以5000只大型鸡场、永丰规模养殖示范点为代表的规模养殖户176户。特禽养殖也有初步的发展,已引进蜜蜂、美蛙、蝎子等品种。    永丰乡确定了今后发展目标:发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经济作物产业化示范区、养殖规模化示范区和乡镇企业省级示范区等宏伟目标。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以日光温室、规模养殖、玉米制种为支柱,积极发展以祖师宫为中心的旅游业,使永丰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明星。.  

古城镇

  古城镇地处凉州区南部,乡域面积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179亩。辖古城、下古、六林、祁山、上古、八五、九五、三畦、三坝、光明路、小河、中河、上河13个村,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176人。乡政府驻古城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907万元,财政收入9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6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0元。有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16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0元。有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1903人;有卫生院2处。因汉唐时曾设有屯兵戍边之也而得名。古城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其中磨嘴子汉墓群闻名遐迩,塔儿湾西夏文物更是名扬海外;另有历史记载国的杂木寺、千佛洞、水母三娘洞、西夏村落遗址等旅游景点,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旅游开发前景。    规模养殖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规模养猪20个,规模养猪户510户;充分利用沿山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全乡大发展规模养羊,规模养羊户达36户;淡水养鱼,特别是红鳟鱼的养殖在当地已有一定的规模。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全乡有以陶瓷、磷肥、餐饮、商贸、交通运输业为主的乡镇企业103家。小城镇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实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聚集、辐射功能、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商贸小集镇,以小城镇为依托的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乡上确立了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中心,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科技兴农、城镇带动战略,壮大种植、养殖、商贸三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校尉乡位于凉州区南部。乡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万多亩。辖东河、头坝、陈庄、长流、校尉、五畦、河北7个村,5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555人。乡政府驻校尉村,因乡内古时曾设校尉营而得名。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85万元,财政收入9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5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有中小学7所,在校学生2120人;卫生院1处。.  

张义镇

  张义乡位于凉州区张义盆地,总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水浇地16936亩,山旱地51571亩,有牧草地33937亩。辖堡子、张庄、石头坝、康庄、大庄、河湾、沙金台、长达沟、夹台9个村、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565人。乡政府驻堡子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15万元,财政收入6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元。有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2809人;有卫生院1处。张义堡古城遗址历史悠久,是汉代张掖县驻地。    全乡地处偏远山区,保灌面积少,平川区是小麦生产的主要地区,三个纯干旱村是豆类作物、地膜洋芋的主要生产地,西山的油菜籽、青豆、青稞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乡政府所在地店铺林立,工商业比较发达,集镇建设初具规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现有个体私营企业89户,从业人员148人。乡镇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饮食服务、交通运输业为主。近年来,张义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已建起蔬菜大棚14座,种植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芹菜、西葫芦等;建成食用菌培育基地1个,年培育食用菌16500多袋,花卉培育棚1个。养殖业以猪、牛、羊、鸡并举,稳步发展。特禽养殖逐渐兴起,建成了养蝎暖棚2 个、鹿场1个、蓝狐培育基地1个。    张义乡今后发展思路:通过发挥沿山优势,发展畜牧业;退耕还林,发展特色农业;招商引资,扶持乡镇企业;加大劳务输出、移民搬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共同建设张义辉粕的明天。    上泉乡位于凉州区南端的边远山区,海拔2230~2600米。乡域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230亩,其中山旱地55684亩,水浇地546亩,人均耕地4亩,林地面积1162亩,可利用牧草地60065亩。辖10个村,即夹皮沟、大沟、上泉、牌楼乐观、大甘沟、小甘沟、萱麻山、六道沟、甘沟口、楼儿山村。5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984户,人口13839人。乡政府驻上泉村。上泉乡历史上以种植青稞、禾禾(豆麦混种)、豆类、洋芋、油菜、胡麻为主,近几十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农作物种植结构有了变化,以种植小麦、豆类、洋芋为主。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857万元,财政收入2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7元。有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1765人;有卫生院1处。.  

发放镇

  发放镇位于城区东北郊,乡域面积19.3平方公里,其中拼地面积20102亩,辖10个行政村,即:双河、新兴、安置、马儿、发放、贾家墩、双桥、小路、马莲、屯庄村,下设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14人。乡政府驻地发放村,因明初移民时,在此设立移民发放安置机关而得名。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194亿元,财政收入9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0元。有中小学11所,在校学生3702人;有卫生院1所。    日光温室发展起步早,效益明显。日光温室的发展从引进、度种成功到形成上前规模优势,累计发展面积达17496亩。规模养殖稳步发展,规模养殖户达1315户,养殖业收入达534.2万元。依托城郊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放乡利交通便利、劳动力富裕,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解放,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全乡私营企业达5户,个体工商户达83户。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发放镇根据区位优势和地域优势,确定了今后发展的定位目标:发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蔬菜产业化经营示范园,努力建成蔬菜种植大乡。     双树乡位于城区东北郊,东靠腾格里沙漠,因境内有双树堡而得名。乡域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08亩。辖8个行政村,即:西沟、六畦、双树、东沟庙、朱家庄、沙子沟、王家墩、下沙子,下设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37人。乡政府驻西沟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055万元,财政收入6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1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0元。有中小学9所,在校学生2169人;有卫生院1处。.  

西营镇

  西营乡位于凉州区西部,以境内有古“西把截营堡”而得名。乡域面积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680亩。辖五沟湾、三沟湾、二沟、营儿、陈鲁、后兴、前兴、永丰、杂沟9个村,下设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322人。乡政府驻西营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63万元,财政收入5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8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有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25599人;有卫生院2处。境内有药王泉1处,泉水温度达68摄氏度,含丰富的矿化物,水中达到“有医闻价值浓度”的成份有氧、锂、偏硼酸等矿物质,对人体有明显的医疗保健作用,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   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油菜籽、日光温棚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畜牧业、效能运输业和煤炭加工销售为全乡的三大支柱产业,其中畜牧业以养羊、良种母牛和良种羊改良为主。依托九条岭、大沙沟煤矿的优势,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从事交通运输的车辆达744辆,其中客车23辆,大货车261辆,各种农用车460辆,主要运输业收入达3680万元。煤炭加工销售业发展迅猛,现有煤炭加工销售网点200处,年加工销售煤炭15万吨,现已发展成为全区规模最大的煤炭集散地。   近年来,西营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和社会稳定这一主题,转变观念,开拓进取,使全乡社会各项事业得以稳步协调发展,一个富裕、文明的西营乡正在迅速崛起。    将西营乡撤并于红得镇,同时更名为西营镇。合并后的西营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614人,区域面积约357平方公里。.  

四坝镇

  四坝镇位于凉州区北端,东邻石羊河,南与永昌镇毗邻,西连双城镇,北与民勤县的蔡旗乡和永昌县的朱王堡镇接壤,是一个鸡鸣闻三县的地方。乡域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18亩。辖7个行政村,即南仓、北仓、寨子、四坝、前庄、海湾、三岔村,下设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373人。四坝以地处旧水系“永渠下四坝”得名,乡政府驻杨家寨子。四坝乡地势平坦,土 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全区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690万元,财政收入23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7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有中小学8所,学生3200人;有卫生院1处。境内文物古迹遗存丰富,有多处汉墓群,坐落在三县(区)交界处的休屠王古城遗址宏伟壮观(现有遗址保留),这是匈奴在凉州活动的历史见证,是凉州历史上的城雏形。四坝乡是著名的“滚鼓子”舞蹈艺术发祥地,曾连续夺得全国、全省舞蹈大奖,是西部文化的艺术奇苑,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四坝乡福利综合厂,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职工50多人,其名牌产品“石羊河”挂面和面粉占据了市场的较大份额。日光温室发展迅速。种植有辣椒、西葫芦、茄子、西瓜、西红柿等多个品种,二代日光温室面积已累计达到650亩,已成为四坝乡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规模养殖稳步发展。建立起就标准瘦肉型圈舍分离示范组一处,规模养殖户达300戾。制种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为省内外各制种单位繁育了小麦、玉米、西红柿、西瓜、郁金香等各类新品种十多个,为科技兴农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根据本乡地域优势,乡上确立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发展农作物及瓜果蔬菜制种区和蔬菜、畜牧产业化经营示范区,努力建设以肉类、蔬菜、良种供应为一体的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畜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放,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洪祥镇

  洪祥镇位于凉州区西北部,取洪福吉祥之义而得名。乡域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3672亩。辖8个行政村,即刘家沟、洪祥、天泉 、新泉、陈儿、果园、陈家沟、陈春,是设1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000人。乡政府驻刘家沟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300万元,财政收入3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2元。有中小学9所,学生1587人;卫生院1处。境内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1处——陈春堡。洪祥的鸽子养殖在历史上就有记载,现已形成规模;大标种植历史悠久,其品质享誉河西。    制种产业和大蒜种植发展迅速。近年来,制种产业,从小范围引进到大规模的种植,已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2001年发展制种面积12000亩,其中玉米制种11800亩,瓜菜制种50亩,小麦制种15亩。利用先进技术嫁接传统大蒜种植,大力推广地膜种植技术,提早蒜苔上市时间,保证蒜头质量,紧抓对外销售,促使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规模养殖稳步发展,其品质和品种有了较大改善。2001年,牛、羊饲养量分别达8060头和19450只,分别出栏1800头、5652只。    洪祥乡今后发展目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成以现代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城镇。具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为目标,抢抓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小城镇建设和科技兴乡等五个方面取得成效,不断培育和壮大乡镇企业实力,推动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谢河镇

  谢河乡位于城区东南太平洋8公里处,乡域面积42平方公里,基中耕地面积3万多亩。辖四上、五坝、新路、四中、五中、武家寨、谢河7个村,68个村民小组,总人咒骂13544人。乡政府驻武寒寒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67万元,财政收入乡随俗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有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2785人。有卫生院1处。    谢河乡地势平坦,土地把沃,兰新铁路、国道312线横贯东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利用优越的沿路优势,通过招商引次,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目前全乡有各类企业123家。乡镇企业,已成为谢河乡经济发展的龙头,特别是谢河机械厂誉满河西,生产的各种类型的磨面机获得过八项专利。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乡政府为中心,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集住宿、修理、餐饮、商贸为一体的小集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和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各种类型的规模养殖点20处,发展各种类型的规模养殖户1030户,发展特种养殖7户。日光温室落户山水灌区,具有较大的潜力,短短几年已发展了205亩,其品种也由单一的黄瓜向西葫芦、西红柿、西瓜、食用菌等多品种、多茬口发展。    谢河乡根据地域优势,确定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集修理、餐饮、商贸为一体的小城镇,发展节水型农业,建成无公害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区和肉类生产基地。以“修水利,强基础设施;抓科技,增加农民收入;上乡企,培财政税源;搞商贸,推动商业流通”为基本思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使谢河乡这颗国道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金沙镇

  金山乡位于凉州区最西端,西与永昌县接壤,南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典型的三县交界地带。乡域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00亩。辖小口子、大口子、炭山、营盘、崖湾、金山6个村,39个村民不组,总人口7056人。乡政府驻营盘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491万元,财政收入12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8元。有中小学7所,在校学生113、27人;有卫生院1处。乡内石佛崖石窟群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金山乡地域辽阔,滩多山广,拥有广阔的草场,生产的牛、羊以肉质鲜嫩享誉全区,有着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利用这一优势,乡上大力发展以养羊、养牛为主的养殖业,2001年,牛存栏1250头,着存栏7448只,猪存栏4337头,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方式已初步形成。依托乡境内煤炭储量丰富的优势,煤炭生产已成为全乡支柱产业之一,以煤炭为主的运输、加工、销售及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沿国道“312”线的空星墩滩,具有三县市交界的区位优势,地域开阔,是发展餐饮、娱乐、服务业的新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别具特色的新型集镇已初具规模,以集镇为依托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金山乡今后发展思路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和壮大煤炭运销业、运输业、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推动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全乡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松树镇

  松树乡位于市区西部,莲花山脚下。乡域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875亩。辖槐树、上三畦、莲花山、科畦、松树、上二畦、中堡、团庄、冯良10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315人。乡政府驻松树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302万元,财政收入10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1元。有中小学11所,在校学生2731人;有卫生院1处。2000年荣获“全省体育先进镇”称号。境内莲花山寺是凉州著名的四部寺之一。整个莲花山风景区佛道寺观众多,风景优美,是凉州一大旅游胜地。    近年业,规模养殖稳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建成中堡四组奶牛基地、槐树十组育肥牛基地;投资20万元在南河村四组新建千差距养猪场1处。全乡规模养殖户达到1520户。乡内312国道线、武九公路横贯全境,利用优越的沿路优势,松树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建成武九公路“三、六、九”公路为中心的集贸市场,新建成空心砖厂1个,新上沫煤转化项目1个,建成钢球厂1个,私营企业达176户,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松树乡今后发展思路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业、以莲花山为主的旅游业,壮大乡镇企业实力,促进全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怀安镇

  怀安乡位于凉州区西北部,乡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939亩。辖怀安、高寺、芦家以、三中、北河、二十里、驿城7个村,下设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191人。因古代在此设怀安驿而得名,乡政府驻驿城村,312国道线横贯境内。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398万元,财政收入8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5元。有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2663人;有中心卫生院1处。    怀安乡地处西营河下游,是山水、井水混合灌溉农业区。规模养殖、制种业、乡镇企业为三大支柱产业。其中规模养殖按照“乡上抓龙头、村上抓重点、农户上规模”的思路,坚持走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畜牧产业化之路,形成了养牛业、养猪业、养羊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已建成千头肉牛繁育示范点1处,二元、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繁育示范点2处,肉羊示范配冻点1处,尤其是小尾寒羊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区重要的繁育基地,规模养殖户达1200多户,并成立了怀安乡畜牧产销协会。依托驻怀安乡的银丰种业公司和西凉瓜菜研究所,大力发展制种业,制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以单一的玉米制种向蔬菜、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乡镇企业168家。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怀安乡根据区位和地域优势,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和目标;坚持发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和畜牧产业化的经营示范区,把怀安乡建成蔬菜业大乡、畜牧业大乡,推动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下双镇

  下双乡位于凉州区北部,乡域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820亩。辖7个行政村,即蓄水、沙河、涨洒、南水、下双、沙河、于家湾村,下设5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31人。乡政论驻下双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74万元。财政收入9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9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1元。有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2425人;有卫生院1所。    特色优势产业效益显著。下双品牌辣椒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种植面积达4500亩。以品牌辣椒、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蔬菜业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规模养殖日益扩大。下双乡东靠沙漠,地势宽广,有发展饲养养牛、养羊的有利条件,“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格局正在逐渐形成,有规模大户1200户。同时,建立了武威蓝狐养殖厂,现有蓝狐、雪狐等5个品种种300多只,仔狐800多只,已成为河西最大的蓝的养殖场之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下双大庙、西沙滩汉墓群、蓄水瓦罐遗址、东沙窝汉长城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单位——沙河魁星阁;另有中泰葡萄园、度假村和于家湾假休闲区。融大漠风光、文物考古、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正在形成。    在“十五”发展时期,下双乡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企业增 、财政增税为目标,突出发展蔬菜、畜牧、制种等支柱产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事业全面发展。.  

清水镇

  清水乡位于城东8公里处,因地处清水河流域而得名。乡域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306亩。辖上四沟、王锐沟、苏邓沟、张清堡、蚂蝗沟、王盛寨、菖蒲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998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3300万元,逐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有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3800人;卫生院1处。乡内张清堡古槐是市级文物保护。张清古槐虽历几百年风雨而不衰,枝繁叶茂,林荫蔽日,是凉州有名的古树。    日光温室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现已建成王盛寨、菖蒲村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示范点,全乡日光温室已发展到1000多座,其品种由单一的黄瓜向辣椒、西葫芦、西瓜、茄子、西红柿、食用菌、草莓等多品种、多茬口方向发展,成为清水一大特色优势产业。食用菌种植成为群众增加收入的新亮点,已建成王锐沟、苏邓沟食用菌种植示范点片,品种已由单一的平菇,发展成为集香菇、双孢菇、茶树菇、鸡腿菇等品种多样的食用菌种类。河西村的草莓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全区草莓种植的重要基地。规模养殖具有主导产业优势。已先后建立了张清堡百头牛场和以苏邓沟、河西沟为点片的规模养猪示范点。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清水乡提出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为目标,做强做大五大产业(日光温室蔬菜、食用菌、养殖、花卉、草莓),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招商引资、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兴乡方面求突破,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河东镇

  河东乡位于凉州区南部,乡域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897亩。因古代在此设河东堡而得名。辖上腰、下腰、新腰、王庄、河东、头坝、乐安、汪家寨、五桥、软赐地、达家寨11个村。79个村民小组,总人 口5247人。乡政府驻汪家寨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值4684万元,财政收入8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9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9元。有中小学11所,在校学生3305人;有卫生院1处。    规模养殖稳步发展,品质、品种有较大的改观。截止2001年底,共引进优良品种12个,规模养殖户达1200户。建立了4个暖棚规模养殖示范点,已初步形成集养殖、贩运、屠宰为一体的格局。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有乡镇企业40家。其规模效益逐年提高。以乡政府所在地汪家寨为中心,东西1公里街道已形成集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为一体的开发区,以集镇开发区为依托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河东乡根据区位优势和地域优势,确定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发展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不断培育和壮大乡镇企业,努力发展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以玉米为主的制种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业和二三产业,推动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和镇

  五和乡位于凉州区西北部,乡域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758亩。辖沙金、五和、五爱、下寨、侯吉、胜利、支寨、新沟8个村,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467人。乡政府驻侯吉村。五和地处西营河下游,有五个浇水口子,在旧社会常因浇水闹纠纷而不和,解放后为了团结协调用水而取乡名“五和”。2001年,完成农业总值产2076万元,财政收入7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9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有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2728人;有卫生院2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层次、特色化、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推广应用,农作物品种不断改良升级,使单位面积的产量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基本形成支柱产业。养殖业重点以养猪为主,已建立了下寨六组规模养猪示范点,引进 优良杂交品种长白、杜洛克公猪、母猪,年出栏1200头瘦肉型猪;建成年出栏150头的五爱七组赵龙养猪场;建成年产蛋1.8万公斤的五爱六组鸿昌养鸡厂。规模养殖户达886户。乡镇企业稳步发展。仁和面粉厂、新沟红砖厂、如意食品加工厂等企业安置剩余劳动力近千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乡政府为中心的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更多的客商来投资经商办企业,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五和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出“调整结构创特点,抓好种子壮支柱,发展畜牧扬优势,兴办企业促经济,依靠科技增收入”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和规模养殖示范区,努力建成以优质小麦、玉米生产、食用菌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肉类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长城镇

  长城乡位于凉州区东端,三面为腾格里沙漠环绕,是沙海中的一片绿洲。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623亩。辖红水、西湖、前营、大湾、岸门、新庄、上营、高沟、十二墩、长城、五墩11个村,1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因明长从乡内穿境而过而得名,乡政府驻大湾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189万元,财政收入7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0元。1996年,率先成为全区左小康的四个乡镇之一。有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3307人;有卫生院1处。境内明长城遗址和高沟堡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乡利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毗邻的八十里沙漠,沙米、沙葱、沙盖、黄毛菜籽、锁阳等天然绿色食品蕴藏丰富,广大群众利用 农闲时节,进沙漠、打沙米、拾沙葱,挖锁阳、收黄毛菜籽、烧蓬灰,每年沙产业经济收入近百万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融离是长城乡发展制种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制种业发展突发猛进,并已形成产业优势。上前制种面积达9500亩。主要有小麦、玉米、果蔬三大系列,制种业年总收入达1200万元。依托沙漠边缘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了岸门村规模养牛示范点,年出栏牛300多头。全乡有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养殖组17个,规模养殖户830户,所产羊肉因质质鲜嫩,无膻味而名扬凉州。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长城乡提出: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科技兴乡四个方面求突破,大力发展以制种为主的粮食生产、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正在开发的沙产业,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吴家井镇

  吴家井乡位于城区东南38公里处,毗邻腾格里沙漠,乡域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609亩。辖吴家井、新建、七星、四方墩4个村,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人。乡政府驻吴家井村。吴家井原属放牧区,1974年从张义、上泉、中路、祁连(今属天祝县)搬迁移民,1976年成立吴家井的指挥部,1983年正式建乡。因旧时一吴姓牧主在区内打水井一口,故称吴家井。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977万元,财政收入9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10元。有中小学54民,在校学生1208人;有卫生院1处。    利用地处沙漠边缘、环境隔离等优势条件,蔬菜制种、瓜类制种为主的制种业已蓬勃兴起,2001年,玉米制种面积达4200亩,可提供玉米良种170万公斤。蔬菜产业优势突出,以辣椒为主的无公害大田蔬菜达5500亩,其中辣椒面积2760亩。种植质优、价高、适销对路的美国红辣椒1050亩,年产优质辣椒820万公斤。日本理想大根萝卜、夏季胡萝卜、大田小白菜等产品都独具特色,得到各地客商的青睐。养殖业按“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猪、牛、羊、鸡、特种养殖正在 兴起。已试养成功蚂蚁、肉狗、蟹子等。目前已建成养扣场1个,户均15头牛以上的规模养牛示范点1个,规模养羊示范点1个,瘦肉型规模养猪示范点1个。吴家井所产羊肉肉嫩、味美、无膻味而被消费者所推崇。以吴家井什字为依托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有以木材加工、电焊、缝纫、百货、饮食、家电、机电等为主的个体工商户204个。    根据区域特点,乡上确定 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生态农业稳步、科技教育兴乡、第三产业活乡、乡镇企业富乡、抓好“一个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三个调整”(产品、品质、产业)、发展“五型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链条农业、特色产业、非农业),促进全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思路,罗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小集镇建设、规模养殖、种植业、食用菌生产、沙产业开发等方面取得成效,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金河镇

  2017年02月10日,根据省民政厅《关于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等11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市民政局《关于凉州区东河乡等11个乡撤乡改镇的通知》,撤销东河乡,撤乡改镇后更名为金河镇,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东河乡位于凉州区东部,乡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539亩。辖王景寨、陈家寨、郑家庄、李家寨、旧家庄、大庄、老庄、蔡家滩、沟口9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615人。乡政府驻郑家庄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205万元,财政收入62万元,乡镇企业人总产值43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3元。有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2893人;有卫生院1处。东河乡文化遗迹丰富,2000多年的前王景寨故城遗址、王景寨汉墓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有马家窑文化系列的许多珍贵文物。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集镇建设全面展开。全省最大的330千伏变电所正在开工建设,街道已架设路灯25盏。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瓜菜制种悄然兴起。年制种面积达5000轩,收入达52万元。畜牧业持续发展。在王景寨、陈家寨两村建成养牛、养羊示范点,培育示范户120家;在大庄村建立了规模养猪示范点,户户有高标准的圈舍,户均猪出栏在30头以上;乡政府多方引资20万元建成了千头养猪厂1个。全乡规模养殖户达1230户。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业进一步发展,脱水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订单农业快速发展,促进了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乡有以荣达工贸公司为主的个体驻营企业3家。    东河乡今后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农业增产,农民民增收,财政增税),实现两大突破(种植结构和非公有制经济),确保两个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150元,财政税收每年递增10%),坚持四个不变(抓特色农业的信心不变,坚持发展东河一条街的信心不变,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措施不变,激励经济再上新台阶的优惠下策不变),抢抓机遇,推动全乡各项事业折蓬勃发展。.  

新华镇

  新华镇位于城区南15公里处的祁连山东北麓,乡域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199亩。辖缠山、夹河、李府、头坝、徐庄、新华、马莲、马蹄、深沟9个村,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4人。乡政府驻头坝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159万元,财政收入8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4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1元。有中小学11所,校学生2799人;有卫生院1处。乡内磨嘴子汉墓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出土大批汉简、木雕、丝、麻、草编制物等珍贵文物而闻名于世;亥母洞寺以出土大量西夏经卷、文书陶器等文物驰名中外。其中《维摩诘所说经》对研究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    近年来,乡上按照“结构调优、质量调好、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思路,面向市场,围绕特色,立足资源,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采取二压三扩措施(压夏、压粮、扩秋、扩经、扩草),改变目前的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小麦为主的夏禾作物面积达到了11253亩,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了5000亩,夏秋比例为46:54,粮经比例为63:37,地膜覆盖面积达到了12200亩,良种推广率达到了95%,牧业方面按照“以牛为主、长短结合、五良配套、科技增效”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为主的食草蓄牧业。截止目前,规模养殖户已达910户,牛、羊、猪存栏比去年同期分别净增980头、2460只、2970头。乡镇企业坚持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个体私营为主、小型项目为主的路子,动员群众兴办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52个,目前已形成了以全省大型二档建筑企业全圣建筑公司为龙头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2800万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新形势下,新华乡立足改革求发展,实施内调外引战略,突出抓好生态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扶持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金塔镇

  金塔镇位于凉州区南部,乡域面积约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838亩。辖金塔、青铜、日畦、湾子、中心黄康寨、何家湾、右二坝、右五坝9个村,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519人。乡政府驻日畦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048万元,财政收入12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5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2元。有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2600人;有卫生院1处。金塔乡因境内有金塔寺而得名。金塔寺是凉州四部寺之一,由西藏著名的佛教领袖萨班主持扩建。“金塔晴霞”被誉为“凉州八景”之一。    近年来,日光温室发展迅速。目前日光温室面积已达360多亩。养殖业采用暖棚养殖有一定的发展全乡规模养殖户达1343户,收购贩运户达240多户。以建筑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其中乡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业务遍及玉门、金昌、民勤、古浪等市县,年输出4000人(次),创收200多万元。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个体工商户达到349户。    面对新形势,金塔乡提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着力发展蔬菜、畜牧产业,把金塔乡建成重要的蔬菜、畜产品生产营销基地和乡镇企业强乡,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大柳镇

  大柳镇位于凉州区东北部,乡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911亩。辖7个村,即桥坡、大柳、烟房、东社、西社、王城、湖沿村,下设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951人。乡政府驻东社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980万元,财政收入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0元。有中小学9所,在校校学生2080人;有卫生院1所。乡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王城中学校内的魁星阁和十二中校内的关帝庙),王城堡魁星阁远近闻名,“王城堡的社会重打一上来”古语闻名凉州,催人奋进。    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日光温室向二代日光温室的转变,日光温室面积已累计达到792亩。规模养殖稳步发展。建立和引进三元杂交猪等优良品种,年出栏10000头瘦肉型白条猪全乡规模养殖户达到96户。酿酒葡萄种植初具规模。2001年,大力发展酿酒葡萄1035亩,可望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柳镇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思路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税收为中心,以发展物色优势产业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市场运销和生态建设,推进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康宁镇

  康宁镇位于凉州区西部,乡域面积1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704亩。辖山湾、西湾、新寨、东源、龙泉6个村,5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91人。因境内有“康宁寨”而得名。乡政府驻西湾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017万元,财政收入19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4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有中小学7所,在校学生2425人;有中心卫生院1处。东湖村郭家山有早期人类生活遗址和汉墓群,曾发现有马家窑文化系列的彩陶罐等碎片,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效益逐年提高,特别煤炭运销业发展突飞猛进,现有乡镇企业114家。日光温室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日光温室从1997年引进试种成功发展到目前的100多座,成为康宁一大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规模养殖稳步发展,具有主导产业优势。养殖业重点突出了养羊、养猪。2001年全乡100只以上的养羊户22户牛存栏2823头,猪6572头,羊6536只,建立了优质牛繁育中心1处。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快捷途径,以九条岭煤矿开采.运输.加工为依托.每年输出劳动力1800人。    再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康宁乡根据本乡实际和优势,确定今后主要发展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以集镇建设.煤矿开采.加工.运销为主的二.三产业,以香菇生产为主的蔬菜产业,以集镇建设、煤炭开采、加工、运销为主的二、三产业,以香菇生产为主的食用菌等支柱产业,推动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九墩镇

  九墩镇位于凉州区北部腾格里沙漠边缘,乡域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543亩(包括一四九农场874亩)。辖6个行政村,即:小泉、史家湖、九墩、光明、平乐、下窝村,下设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525人。乡政府驻九墩村。因境内有古长城第九墩烽火台遗址而得名。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579万元,财政收入5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0元。省道210线贯穿全境。有普通职业中学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860人;有卫生院1处。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建成的九墩粮油加工厂,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职工28人,形成了集良食加工、优质挂面、规模养殖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九墩预制厂生产的各种型型号楼板畅销凉州、民勤;九墩综合加工厂生产的人造纤维板,市场前景广阔。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九墩经济振兴增强了新的活力。同时,利用武民公路贯穿全境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餐饮、运输、商流、加工等第三产业96家。规模养殖起步早,发展快。建立了下窝村肉牛生产基地、史家湖规模养猪示范点、平乐村规模养牛示范点,规模养殖户达1100户。特色产业方兴未艾。九墩乡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引进品质优、产量高、销售广的大板黑瓜籽,产品远销国仙外市场。制种业蓬勃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现已形成以玉米制种为主,西瓜、西红柿、生菜等瓜果蔬菜制种为辅的繁育体系。    根据区位优势,九墩乡确定了今后的奋斗目标:突出发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和特色产业经营示范区,努力建设富乡富民乡镇。基本思路:突出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推动九墩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柏树镇

  柏树镇位于城区西南郊,乡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393亩。辖清水、中畦、接引、右三、小寨、下五畦、桥儿、张寨、杨寨、柏树10个村,下设6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乡政府驻柏树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099万元,财政收入8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37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015人;有卫生院1处。   柏树镇地势平缓,属山水、井水混灌区。近年来,形成了食用菌为主的蔬菜生产和规模养殖两两大特色产业。食用菌生产做为全乡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年生产食用菌达60万袋以上,规模养殖迅速发展,建立了中畦村规模养牛示范点,日产鲜奶3.4吨,建成养猪场1处,年出栏猛进87头。2001年,规模养殖户达到601户。乡内以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为主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现已形成皇台小区、右三集贸市场、柏树什字、下五畦集贸市场等。全乡有以工业、建筑、建材、饮食服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为主的乡镇企业219家。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柏树乡建设成为“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柏树乡提出:发挥沿沿山、沿城郊的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推广为动力,突出一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两个支柱(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做好三项工作(费改税、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实现四大目标(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环境逐步改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狠抓“五个一”增收工程,全面推动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韩佐镇

  韩佐镇位于凉州区东南部,312国道线与韩古公路贯穿全境。乡域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000多亩。辖禅术、二畦、红花、韩佐、头畦、高坝、阳畦7个村,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因乡内曾有韩佐寨而得名。乡政府驻韩佐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694万元,财政收入6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44元。有中小学8处,在校学生2001人;有卫生院1处。    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特”的思路,乡上积极建设优质小麦、加工型玉米、优质大白葱、大白 菜、商品畜禽五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大白葱生产在全乡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年产大白葱2.5万吨,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规模养殖稳步发展。二畦村瘦肉型仔猪纯繁点属全区四大瘦肉型仔猪560头,猪品种改良率已达65%,规模养殖户556户。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突飞猛进,小区开发初见成效。现有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124家,其中马家油坊生产的食用油誉满凉州。乡上通过制定引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扶持当地能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现已形成集汽车修理、停车住宿、餐饮娱乐、面粉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韩佐乡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金山镇

  金山镇位于凉州区最西端,西与永昌县接壤,南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典型的三县交界地带。乡域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00亩。辖小口子、大口子、炭山、营盘、崖湾、金山6个村,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56人。乡政府驻炭山村。   有中小学2所,在校学生113、27人;有卫生院1处。乡内石佛崖石窟群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金山镇地域辽阔,滩多山广,拥有广阔的草场,生产的牛、羊以肉质鲜嫩享誉全区,有着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利用这一优势,乡上大力发展以养羊、养牛为主的养殖业,牛存栏1250头,着存栏7448只,猪存栏4337头,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方式已初步形成。依托乡境内煤炭储量丰富的优势,煤炭生产已成为全乡支柱产业之一,以煤炭为主的运输、加工、销售及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沿国道“312”线的空星墩滩,具有三县市交界的区位优势,地域开阔,是发展餐饮、娱乐、服务业的新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别具特色的新型集镇已初具规模,以集镇为依托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金山乡今后发展思路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和壮大煤炭运销业、运输业、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推动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全乡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火车站街街道特产大全




火车站街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