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地区 >> 英吉沙县 >> 乌恰镇

乌恰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乌恰镇谷歌卫星地图)


乌恰镇简介

  乌恰乡位于秀丽的喀拉克山南麓,距喀什市75公里,辖27个行政村,总面积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万亩,总人口3.6万人。乌恰乡土质肥沃,光照 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豌豆、小茴香等农作物为主,盛产色买提杏、巴旦木、西甜瓜、葡萄等干鲜果品。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怀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这个中心,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培 育出以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调稳粮食,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2003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426.69万元,粮食总产2528.5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9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15%,杏子等果品总产量 1797.26万公斤,人均纯收入53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42%,畜牧年末总存栏76800头(只),人均纯收入177元,占人均总收入的14%,劳务 输出5329人次,人均纯收入61元,占人均总收入的5%,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266元。虽然人均收入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全乡农业结构布局呈 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先后被评为“林果业发展先进乡”、“畜牧业发展先进乡”、“六好乡镇党委”和自治区级文 明单位。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乌恰乡综合经济实力居于全县之首,全乡形成了“粮食抓稳定,农业抓特色,畜牧抓改良,劳务抓 培训”的共识。展望未来,乡党委一班人,将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牧民脱贫致富为目标,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重点突出优势资源及特色产 业开发,依托屯河、冠农等果品和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杏子附加值,使杏子人均收入占到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形 成以林果业为优势,以畜牧业为重点,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的三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6万人 268平方公里 653123101 844000 0998 查看 乌恰镇谷歌卫星地图

乌恰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乌恰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英吉沙镇

  英吉沙镇位于英吉沙县城中部,四面被城关乡包围,面积6平方公里。镇南部是由西向东的喀腊克山,海拔高度1292米。年平均气温ll。4℃,年降水量18.4毫米,年无霜223天,春季有干热风,气温干燥。    建置沿革公元1419年,赛迪王朝(莎车王朝)时代,在现镇所在地的达西喀勒巷一带建成一个镇。1835年垒起了城墙。1913年英吉沙县置县时,此处为县府所在地,1950年为英吉沙镇,1956年2月成立镇人民委员会,1966年改称镇公所。1981年5月通过全民选举,成立镇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镇辖8个居民委员会,52个居民小组。    民族人口全镇4319户、22005人,其中维吾尔族18478人、汉族3457人、乌孜别克族9人、柯尔克孜族7人、回族17人、塔吉克族2人。    经济镇办企业集体企业1个,全年总收入40万元,利润2.9万元;个体私营企业407个,从业人员898入,总收入1011万元,利润73万元。镇小刀厂(个体),锻制小刀精致美观,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驰名全国,目前小刀型号有15种;有个体商业户648户,从业人员648人,年营业额63.5万元。    文教卫生镇有县属维吾尔、汉小学4所,69个班级,教员140名,学生3162名(其中汉族小学1所,15个班,教员29名,学生680人);有县属中学4所,72个班,教员197名,学生2665名(其中汉族中学1所、7个班,教员27名,学生201名);幼儿园1所,民族教员12人,儿童87名;文化室l所、广播站1个、卫生院l所,医护人员27名,床位20张,有X光机1台。    人民生活1998年,居民人均收入750元。镇区有电视机854台,摩托车400辆,洗衣机368个、电冰箱95个、各型号汽车24辆等。1998年居民存款835万元,比上年增24.6%。   ".  

乌恰镇

  乌恰乡位于秀丽的喀拉克山南麓,距喀什市75公里,辖27个行政村,总面积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万亩,总人口3.6万人。乌恰乡土质肥沃,光照 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豌豆、小茴香等农作物为主,盛产色买提杏、巴旦木、西甜瓜、葡萄等干鲜果品。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怀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这个中心,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培 育出以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调稳粮食,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2003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426.69万元,粮食总产2528.5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9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15%,杏子等果品总产量 1797.26万公斤,人均纯收入53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42%,畜牧年末总存栏76800头(只),人均纯收入177元,占人均总收入的14%,劳务 输出5329人次,人均纯收入61元,占人均总收入的5%,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266元。虽然人均收入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全乡农业结构布局呈 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先后被评为“林果业发展先进乡”、“畜牧业发展先进乡”、“六好乡镇党委”和自治区级文 明单位。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乌恰乡综合经济实力居于全县之首,全乡形成了“粮食抓稳定,农业抓特色,畜牧抓改良,劳务抓 培训”的共识。展望未来,乡党委一班人,将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牧民脱贫致富为目标,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重点突出优势资源及特色产 业开发,依托屯河、冠农等果品和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杏子附加值,使杏子人均收入占到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形 成以林果业为优势,以畜牧业为重点,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的三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芒辛镇

  芒辛乡地处英吉沙县东部,库山河冲击扇下游,距县城3.2公里。全乡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1300米,辖区总面积83.99平方公里,315国 道自北向南贯穿其境,214省道横跨东西,交通便利。全乡年平均气温11.4摄氏度,无霜期233天,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复种指数高。全乡共有15个行 政村,2.2万人,耕地总面积2.3万亩。    近几年来,芒辛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资源优势,主攻林果业,促进畜牧业,快 上二、三产业,探索出一条“兴瓜菜,扩林果,促畜牧,抓劳务,靠三产,稳定粮”的经济发展思路。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3249.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 1220元以上,走在全县的前列。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中有升,2003年达1216.46万公斤;兴建温室大棚457座,占地约450亩,种瓜1500 亩,产值达300万元;1000亩蔬菜(番茄)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资格认定;以杏、巴旦木为主的林果业达到15400亩,产量为6000 吨,产值达597.77万元;畜牧年底存栏数为21060头(只),产值达370.1万元;劳务输出1320人次,创收220万元。特色手工业远近闻名, 已有300余年的制刀历史,是名扬中外的英吉沙小刀的发源地,现已注册小刀品牌8个,全乡全年生产小刀60000把,产值达80万元;土陶制作在2002 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内旅游交易会优秀奖。招商引资实现新的突破,今年以来,吸引投资额已达200万元,一批制砖、小刀制作、面粉加 工、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落户芒辛。    伴随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芒辛乡的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乡建有中学一座,中心小学6所,在校师生6000余人;乡卫生院经过1998年、 2000年的维修和扩建,已初步满足了本乡农民就医需求;农网改造完成,有线电视、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乡。    2004年,芒辛党委、人民政府将继续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财政实力三大核心目标,加速农业种植产业化、农村面貌城镇化、农民增收多元化 进程,实现全乡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度跃升,力争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93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以上。   

萨罕镇

  萨罕乡位于英吉沙县以东13.7公里处,地理位置东经76°19′,北纬38°56′,境内海拔高度1264米,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东西长60公里, 南北宽约13公里,总面积为483.3平方公里;全乡共有站、所、社、院25个,学校8所;所辖一个巴达木示范基地,21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总 人口23100人,耕地面积36000亩。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以林养牧。种植农业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油料、瓜果等。    萨罕乡采用农林间作的形式,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如今全乡已形成了以色买提杏为主的32000多亩林果园,实现了上有果树,下有小麦、棉花、油料、瓜果,形 成了立体种植模式;畜牧业发展上,突出了“两大、一小”特色,着力实施以林果促畜牧的发展战略,2003年牲畜存栏4.6万头(只);鼓励和支持富余劳动 力外出打工,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开展多种经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4570.87万元,与2002年相比,增加 1198.69万元;第一产业,增产值达4151.05万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产值达74.75万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5%; 第三产业增产值达45.97万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80%。全年人均纯收入1098元,增收185元。萨罕乡农民群众有着维吾尔族人特有的热情、纯朴 和精明,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天赋,目前全乡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多达52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2.5%。二、三产业与林果业、畜牧业一样,逐渐成为萨 罕乡经济发展的主流。    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到2004年年底,全乡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99%;交通便利,全乡已完成柏油路面14公里,加上正在修建的18公里,共 计32公里,到今年8月底,将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讯网络普及全乡各个角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适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 在11‰以内,努力创造了适合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该乡2002年--2003年被喀什地区评选为“文明示范乡”。    目前全乡已有16000余亩开始挂果,预计到2007年全乡有23600余亩果树将进入盛果期,仅果树人均收入就可达到1100元。畜牧业到2007年, 达到户均存栏2头牛,人均存栏2只羊、4只鸡、15只鸽子。.  

城关乡

  城关乡位于县城周围,全乡总人口1.2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8700余人;总面积36169亩,其中耕地面积9977亩;共有13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主要以粮食、瓜菜、畜牧、林果业为主,农民的思想比较开放,经济发展较快,人均收入高于全县人平均水平。    城关乡始终把发展作为全乡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具体工作的落实,取得了较为明显 的效果,确保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采取了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加快发展商品致富型林果产业的速度,基本实现了以品种改 良为重点、实施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战略,基本上做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同时,充分利用城郊优势,尊重农民意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植优质早熟 瓜、反季节蔬菜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大增加。二是狠抓了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三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 从思想、组织和作风上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2003年,全乡生产总值达1440.85万元,较上年增长16.3%。其中,粮食收入达978.06万元,瓜收入达51.81万元,菜收入达 120.41万元,林果业收入达85.87万元,畜牧业收入达183.46万元,二、三产业收入12.47万元,外出劳务收入69万元。    在以后的发展中,一是在巩固粮食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瓜菜、草料、油料等其它特色作物;二是继续抓好商品型林果产业,从加大定植力度向加强管 理转变,尽快使林果业产生规模效益;三是继续抓好示范小区建设,坚持以品种改良为中心,努力提高畜牧科技水平,通过畜牧大户带动牲畜品种改良步伐,努力提 高畜牧科技水平,完善疫病防治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四是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今后两年,将在抓好5 村、13村现有大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在8村、9村再建温室大棚100座。五是充分利用城郊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进一步转变观 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服务引导工作,进一步激发农民自愿外出打工或从事营销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  

乔勒潘乡

  英吉沙县辖乡。1950年属城关一区管辖,1958年建乔勒潘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喀拉克山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1万,均为维吾尔族。辖艾温、尤喀克艾日克、托万艾日克、巴依艾日克、尤喀克吾斯塘、阔曲买艾日克、阔什马霍伊拉、萨依勒克兰干、英霍伊拉、哈萨克拉艾日克、巴格艾日克、央其艾日克、江尕勒艾日克13个村委会。有拖拉机修理站、面粉厂等乡镇企业57个。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盛产花椒。鲜果以梨、苹果、杏为多。.  

龙甫乡

  龙甫乡于县城西北8.7公里,东与城关乡接壤,东北与乔勒潘乡相连,南隔喀腊克山与乌恰乡相邻,西连艾古斯乡,北与阿克陶县交界。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呈倾斜地面,总面积为14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民国2年(1913),龙甫和乔勒潘是英吉沙县的一个区。1950年龙甫为一个乡,1958年成立龙甫公社,1966年改名团结公社,1978年改为龙甫公社,1984年改为龙甫乡。    民族人口全乡1336户、6163人,农业人口5926人、非农业人口237人;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还有汉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    行政区划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37个村民小组。    经济1998年,农业总产值1116.32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耕地总面积22797亩。粮食面积15700亩(其中套种500亩),总产量4430吨,比上年增长4.2%;棉花面积10000亩,总产量511吨,比上年增长6.5%;年末牲畜存栏19340头,林地面积614.4公顷,年植树造林54.4公顷,育苗2公顷。    乡镇企业总收入37万元,利润2万元,企业37个,从业人员75人。有各种型号拖拉机17台、配套机具23架。    文教卫生有初级中学1所,7个班,教员19名,学生283名;小学4所,41个班,教员38名,学生1306名;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6名,病床6张。有放映队、文化站、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新修乡村公路60公里,打机井12眼,乡直机关柏油路面通至县城。    人民生活1998年,人均占有粮食775.54公斤,人均收入656元。农户有各种汽车13辆、各种型号拖拉机78台、配套机具39架、摩托车38辆、收录机980部、电视机830台。全乡开通程控电话13部。   ".  

色提力乡

  色提力乡位于英吉沙县境北部,距离县城10公里,315国道穿乡而过,地理位置处于东经76°13′,北纬39°00′,总面积109.27平方公里,耕 地面积16690亩。全乡共有10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1854户,8576人,主要以维吾尔族居民为主,占总人口的99.93%。乡属站、所、 社、院等机构15个,人员46人,初级中学1所,乡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7所,教职工100人,在校学生1987人。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种植小麦、棉 花、玉米、西瓜、甜瓜为主,林果业以色买提杏为特色产业,畜牧业以麦盖提羊、塔什库尔干羊、西门塔尔牛为主。    近年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积极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不畏艰苦、真抓实干,逐步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收、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2003年全乡 国内生产总值达14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种植业实现稳中求进,年产粮食达6450吨,人均占有粮食820公斤,粮食生 产自给有余;棉花年总产6000吨以上;林果业持续健康发展,全乡现存活优质色买提杏树32万株,人均41株,年产值约200万元以上,且逐年增长;畜牧 业数量不断扩大,目前全乡牲畜存栏总数达21220头(只)。乡村道路及水利建设等得到很大改变,全乡80%的村通上柏油路,基本实现了送水到户,人民群 众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视入户率达到96%以上。    色提力乡党委、人民政府将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及-提出的“全面加快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奋斗目标,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加强粮食安全,积 极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把第一产业做大做强,3—5年内随着果树丰产期的到来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三番的奋斗目标。   ".  

英也尔乡

  英也尔乡位于县城东北12.4公里。东南靠萨罕乡,西部接色提力乡,西南与芒辛乡接壤,北与疏勒县交界,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地势东北低西南高。乡地处下游,地势平坦,土壤盐渍化十分严重,已开挖渠道采取排碱措施。    建置沿革民国2年(1913),归萨罕管辖,民国33年(1944),成立英也尔乡。1950年5月归萨罕区管辖,1958年为萨罕公社的一个管理区,1961年改为英也尔公社,1966年更称红卫公社,1978年改为英也尔公社,1984年恢复英也尔乡乡名,现乡内共设10个站、7个所、2个社服务机构。    民族人口全乡2283户、10167人,农业人口9923人、非农业人口244人,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还有汉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    行政区划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56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    经济1998年,全乡农业产值1344.1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耕地总面积15798亩,粮食面积13550亩(其中套种5800亩),总产量5228吨,比上年增长0.6%;棉花9300亩,总产量678吨,比上年增长1%;年末牲畜存栏18785头,比上年增3.1%;林地面积632.3公顷,年植树造林76.8公顷。    乡镇企业总收入100万元,纯利润6.4万元,企业86个,从业人员185人。有各种型号拖拉机11台、机具49架、各种机动车25辆。    文教卫生初级中学1所,13个班,教员29名,学生495名;小学5所,49个班,教员44名,学生1923名;卫生院1所,有医护人员15名,病床9张。基础设施新铺柏油7.8公里,打机井2眼。乡直机关柏油路通至县城。    人民生活1998年,人均占有粮食571.14公斤,人均收入798元。农户有各类型号拖拉机82台、配套机县191架、摩托车250辆。全乡开通程控电话3部。   ".  

克孜勒乡

  克孜勒乡位于英吉沙县东南部,距县城直线距离40公里,315国道贯穿而过。全乡14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人,辖区面积15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45亩;林果面积2.8万亩,人均1.3亩。    近年来,克孜勒乡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2000年,乡国民生产总值215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2003年乡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 2761.76万元,增长了606.0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2650.98万元,第二产业151.8万元,第三产业9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036元,比2002年提高了358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治安的不断好转,2002年以来,全乡未发生一起特大刑事案件,各类违法犯罪等破坏社会治 安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卫生条件和公共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乡卫生院由早先1名医生看病的诊所,发展到现今有4名医师(2名助理医师)、500多平米20 间病房、36张病床的乡卫生院。随着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90%以上,解决了大多数农民的看病问题。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全乡,广播已实现了“村村 通”。通讯也十分便利,移动通讯信号辐射全乡,固定电话连接了全乡所有的村。全乡有1所中学(另设1处教学点),7所小学(另设2处教学点),拥有中小学 教师190名。到目前,全乡有5个村被评为“五好村”,2000年克孜勒乡荣获英吉沙县“文明乡镇”荣誉称号。    克孜勒乡是交通重镇,处于喀什经英吉沙至莎车、泽普、叶城到和田等县、地区的必经之路,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克孜勒乡的种植基础较坚实,富饶的光热资源,使 全乡以林果业为龙头的产业化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今明两年,通过把现有的1.3万亩杏子扩大到2万亩,1.3万亩的巴旦木扩大到2万亩,初步达到人均1亩 杏、1亩巴旦木,采取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产量、大力进行林果品种优化提高质量,实施科学化管理增强果品竞争力,努力创造品牌效益,为果品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 础,特别是在巴旦木方面,积极引进外资探索开发果品深加工项目。    克孜勒乡定位一杏一果,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努力创建成为喀什地区杏、巴旦木原产品重要产出基地之一,积极抢占区内外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  

托普鲁克乡

  英吉沙县辖乡。1950年属克孜勒四区管辖,1958年成立托普鲁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21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人口1万,均为维吾尔族。辖克什拉克、托普鲁克、克力枰兰干、乌堂、克力皮群、加依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轧花、面粉加工等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干鲜果品以梨、桃、葡萄、巴旦木为多。.  

苏盖提乡

  苏盖提乡位于英吉沙县城南23公里处,有14个行政村,总人口1.96万人,耕地面积2.94万亩,属典型的以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为主的农业乡。乡党委下辖29个基层党支部,党员679名。    近几年,苏盖提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中央开发西部和自治区加快南疆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着力解 决影响农村发展的不利因素,坚持“稳粮、优棉、管园、上畜”的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到2003年全乡生产总值达到2532.74万 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239.85万元,二、三产业产值57.26万元,种植业收入1555.78万元,林果业收入406.65万元,畜牧业收入 279.47万元,劳务输出收入223.0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1700多万元,先后对6000多亩低产田进行了改造,修建防渗渠52公里,打抗旱机井 39眼,还修建了1座自来水厂,先后对50多公里的自来水管道进行了更换,全乡80%以上的农户通上了自来水。同时,采取缩减村干部编制和减免贫困子女学 杂费等措施,年为农民减负5.74万元。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推进。一是以推行“4211”工作机制积极转变乡村两级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大大提高了办 事效率,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扎实落实“学习宣讲日”、“民主日”、农民党员“设岗定责”三项制度,深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稳定局面更加牢 固。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和长期作战的思想,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群防群治机制,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教卫 生健康发展。全乡设乡中学和乡中心小学各1所,另有11所村小学,共有学生35640名,升学和入学率均达到100%。全乡形成了良好的讲卫生、讲文明氛 围,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人关心和生态环境。    林果业和畜牧业是苏盖提乡潜在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基本实现了科学规划,规模化种植,老果园改造已逐步产生效益。去年全乡新定植果树3100 亩,对16万株旧品种进行了改造,果树品种基本达到了优良化。在畜牧业发展上,苏盖提乡具有丰富的草原,面积达4000余亩,足够为邻近几个乡农民提供畜 牧饲草。.  

艾古斯乡

  艾古斯乡现有总人口8498人,1861户。全乡耕地面积1.75万亩,并且都已定植了优质色买提杏.总株数达38.5万株,基本实现了人均2亩园、人均占有45株的目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杏花村”。该乡现年产鲜杏可达2万余吨。    近年来,该乡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色买提杏,走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发展道路,使该乡的特色资源优势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变,保证了全乡经 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均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加。该乡依托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壮大色买提杏的过程中,加大科学管理力度, 增强了群众进行科学管理的意识,杏子的品质及单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97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500多元,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3元, 仅杏子的收入达871元,占人均收入的63.4%,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力改善,人均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该乡通过多年的努力下,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有电话、村村都通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和手机用户普及率达全乡总户的20%,电 视收视率达80%以上。彻底改变了过去通讯难、行路难、吃水难得问题。在发展壮大色买提杏产业的过程中,农民得到了实惠,能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政的各项决 议、决策上来,并自觉参与农业生产、党建、计生、扶贫等各项事业的建设当中来,全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保证了全乡的三个文明 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意识、维稳意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想越来越统一,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确保了全 乡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一系列全国、全疆杏子会议在该乡的召开,色买提杏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并且通过发展色买提杏,也带动了该乡旅游业和其它服 务行业的发展。    该乡特色产业色买提杏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潜力非常乐观。国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将为该乡今后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色买 提杏提供广阔的前景。屯河、冠农天府两大龙头企业在该乡境内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拓展色买提杏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将继续为该乡农 民人均增收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预计到2007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2450元,其中:林果业收入可达1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   ".  

依格孜也尔乡

  英吉沙县辖乡。1987年从托普鲁克乡析出,设依格孜也尔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245 平方公里,人口0.4万,均为维吾尔族。村村通公路,境内有依格孜也尔河。辖依格孜也尔、尤喀克霍伊拉、托万霍伊拉、塔格勒克艾日克4个村委会。地处依格孜也尔河下游,大部分为戈壁。有铁、铝、石灰石、煤、铅、石膏等矿藏。有面粉加工、拖拉机修理等乡镇企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干鲜果品以梨、杏、巴旦木为多。地产巴旦木壳薄仁满,果仁味道甜美。建有200公顷的巴旦木林场。建有水电站1座。.  


乌恰镇特产大全




乌恰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