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县辖乡。1950年属乌夏巴什7区,1958年析建伯西热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以东,距县城7公里。面积450平方公里,人口2.2万,维吾尔族占97.75%。315国道过境。辖布克松维、塔热木巴格、坎特伊其、亚博依、斯也克、巴什欧壤、索皮拉、巴什喀拉巴格、喀拉巴格、欧壤、巴格艾日克、色格孜勒克博依、塔木巴格、博亚克恰喀、托万欧壤、巴什也依克、也依克、阿亚格也依克18个村委会。地势平坦缺水。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盛产葡萄、苹果、石榴。境内建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烈士陵园,属自治区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2万人 | 450平方公里 | 653126201 | 844000 | 0998 | 查看 伯西热克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喀格勒克镇 |
喀格勒克镇政府位于叶城县文化中路,我镇属城市经济型非农业乡镇,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人。镇党委班子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长期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0主义势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特别是通过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道德更加纯洁、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达3400万元,比2000年的2200万元增加了1200万元,增长率达54.55%,五年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达1570元(包括低保金),比2000年的675元增加了895元,剔除低保金,增长率达39.26%,五年年均增长7%;自2001年以来,招商引资项目累计达到19个、引进资金累计达到1000余万元,预计年产值达1900万元,利润达200万元,其中2005年招商引资企业8家,引进资金517万元。五年来,镇党委深入扎实地推进居民就业再就业工作,共拓展就业岗位830个,实现居民就业和再就业2300人次,其他各项指标较五年前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镇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全镇共有19个企业,其中加工企业15家,养殖企业4家。2005年招商引资企业8家,引进资金517万元。全镇经商大户79家,从事五小店小商品经营户2600多户。五年来累计组织劳务输出15000人次、安置就业3100余人。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务输出成为我镇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这届党委班子成立以来,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始终把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作为工作的着重点,大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内外条件。. |
恰尔巴格镇 |
恰瓦克镇地处平原,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夏长春秋短,无霜期200天,年平均气温12—15度,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海拔高度750米,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5毫米。全镇总人口3928户17834人,其中男8944人、女8136人,非农业人口924人。有维吾尔、回、汉等民族。全镇总面积2800公顷,其中耕地2546公顷,林地131.2公顷,水域1.1公顷,交通用地37.4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43.6公顷,未利用土地40.7公顷。2005年人均收入2003元。 恰瓦克镇现有耕地面积3.8万亩,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为主,2005年农业总产值489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3元。全镇小麦面积1.4万亩,单产450公斤,粮食种植每亩可得产值678元,总产值949.5万元,玉米总产达7622吨,总产值达731.65万元;棉花总产达20180担,总产值达1274.02万元;在棉田中套种小茴香总产达286吨,创造经济价值200.2万元。 该镇已有核桃3.5万亩,计687280株,林果园艺业总产值达515.78万元。2005年我镇核桃全部嫁接完毕,基本进入管护期,2007年挂果,到2010年全面进入丰产期。每棵核桃树平均产果15公斤,总产可达5400吨,总收入达3240万元。大力发展以核桃基地建设为主的林果业,发展特色林果业,力求上规模、出效益,实行多元化发展。全面实施核桃嫁接改优工程,加大管护力度,肥水到位。 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已建成大棚900亩860座,大棚总产值达54.06万元。主要分布在312国道旁2村、5村、6村及棋盘路旁9村、拜西拜格路旁8村。已建成2、7、9村等三个设施农业基地。充分利用广告效应,大力发展茄子、辣子、西甜瓜等,积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做好做好销售问题,引导实施蔬菜包装和种植无公害蔬菜。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南疆的辣子、茄子基地,按每亩3000元算,年产值可达240万元,人均纯收入130元。另外,转换种植品种,使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品种逐步从种植蔬菜向林果、苗木、花卉发展,改变只用牛羊粪的传统习惯,大力推广鸡粪、人粪、猪粪、油渣发酵等高效肥料,通过修建化粪池,沤化高效有机肥,以增加肥效,提高大棚种植效益。. |
乌夏巴什镇 |
乌夏巴什镇位于叶城县中南部,镇政府距县城63公里。镇辖区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2125平方公里。镇境东临和田地区的皮山县,南接叶城县的西合休乡,西与柯克亚乡为邻,北同洛克乡、宗朗乡、铁提乡毗连,位于喀喇昆仑山麓,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属暖温带大陆型气候。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北部农区处于乌夏巴什-----宗朗山间盆地,海拔1800---2000米,南部、西部系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境内的苏盖提冰川和太坎冰川是提孜那甫河和乌鲁克乌斯塘河发源地。气候垂直差异较大,山间盆地年平均气温9.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6℃,年大于10℃的积温3500℃。年平均降水1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0天。由于地处山区,每年春季3-5月份气候干燥,风沙肆虐,尘土飞扬,严重时3米之外见不到人,夏秋两季的7、8、9三个月内,时有暴雨,并引发山洪,沿乌鲁斯塘河渲泄,沿河两岸的村庄时常遭受洪灾。每年10月上旬,天气开始降霜变冷,并于10月下旬开始降雪,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3月底气候异常寒冷。 全镇辖20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五个民族。截止2004年底,有村民3891户19079人(男9964人、女9115人),其中维吾尔族18998人,汉族61人,塔吉克族11人、柯尔克孜族4人。其中农村人口17086人,城镇人口1993人。 卫生院1所,病床15张,医护人员22 名。有沥青公路通县城,镇内有简易公路73公里,有邮电所1个,公路、邮路、电话通各村。台斯村委会有布尔特罕纳佛教遗址,有佛窟、佛像(残)3座,有岩画残迹。 乌夏巴什镇有60座清真寺,哈提甫25人,买子目38人,塔里甫55人,信教群众11500人。武装部应编专武干部8人,实编8人,民兵编制1营,15连,民兵独立应急排1排。基干民兵30人,普通民兵1020人,民兵信息人员10人。 大农业、林果业、畜牧养殖业发展情况 乌夏巴什镇经济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全镇有耕地5.1万亩,有果园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42000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进一步优化,林果业得到不断发展。. |
洛克乡 |
洛克乡位于叶城县东南方,距县城12公里,东与和田地区皮山县交界,西与我县伯西热克乡为邻,南于宗朗乡相接,北部与阿克塔什农场接壤,分洛克、卡尔巴什曼、博尔三大片区。整个地势南高北低,东、南、北三面靠近戈壁滩,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形成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的恶劣气候。十分适合石榴、核桃等特色林果业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全乡辖13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共3131户14870人,其中维吾尔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8%以上。 经济状况 洛克乡地处平原,主要以农业为主,全乡土地面积1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万亩,人均耕地2.5亩,属农业乡,种植业以小麦、棉花为主,粮食总产量15088吨, 人均占有粮1010公斤。土地沙碱性大,十分适合棉花的种植,是我县的产棉大乡之一,2005年全乡棉花总产达到了2.7万担。大棚226座,拱棚100亩,已形成了6村4组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林果业面积2万余亩,其中杏11400亩,石榴6306亩,核桃4923亩,逐步形成了5村4组石榴丰产园区、9村2组和13村杏树丰产园区,2006年春,全乡定植核桃8000亩,使核桃面积扩大到1.3万亩。上年末牲畜存栏52300头(只),其中大畜7428头,小畜38382只。2005年全乡总收入5211.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836.9万元,占总收入的54.44%,林果业收入482.3万元,占总收入的9.2%,畜牧业收入1609.7万元,占总收入的30.89%,二三产业收入282.2万元,占总收入的5.47%,全乡人均纯收入1756元。“十一五”期间,我乡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和发展有优势和主动权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力争在经济增长方式、干部队伍作风、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力争在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乡容村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上实现“五个突破”,着力构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十分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人均1亩千元田、人均1亩精品园、户均100只家禽、户均有1人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全乡年均出栏10万头(只)牲畜“五个一”工程。. |
伯西热克乡 |
叶城县辖乡。1950年属乌夏巴什7区,1958年析建伯西热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以东,距县城7公里。面积450平方公里,人口2.2万,维吾尔族占97.75%。315国道过境。辖布克松维、塔热木巴格、坎特伊其、亚博依、斯也克、巴什欧壤、索皮拉、巴什喀拉巴格、喀拉巴格、欧壤、巴格艾日克、色格孜勒克博依、塔木巴格、博亚克恰喀、托万欧壤、巴什也依克、也依克、阿亚格也依克18个村委会。地势平坦缺水。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盛产葡萄、苹果、石榴。境内建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烈士陵园,属自治区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
铁提乡 |
铁提乡地处叶城县南郊,东与伯西热克乡为邻,西与依提木孔乡接壤,南与棕朗乡、克柯亚乡毗邻,距县城3.7公里。现有人口14423人,耕地面积2.43万亩。乡辖11个自然行政村和1个汉族农场,45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行政村的村名按顺序分别是:一村:阿亚克拜什铁热克村、二村:托普古村、三村:阿亚克托普古村、四村:热米赞巴格村、五村:恰其巴格村、六村:托万恰喀村、七村 :铁提村、八村:尤勒滚加依村、九村:色日克吾斯塘村、十村:英艾日克村、十一村:拉依旦村。 铁提乡石榴基地建设情况简介 作为中国石榴之乡的叶城,以石榴果大、皮薄、味甜、籽满而久负盛名。近年来铁提乡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光照、气候资源优势,立足石榴这一传统资源,大力推进石榴基地建设,被叶城县确定为石榴生产基地之一。从1999年开始大面积定植,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铁提乡在林果业生产中,立足特色,坚持走名、优、特、高效精品的路子,石榴基地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于2003年开始陆续挂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了24000亩精品石榴基地。2005年年底,全乡石榴挂果面积3000亩,产总量150吨,2007年铁提乡的石榴将进入挂果盛产期,产量和产值不可估量。 铁提乡各族人民欢迎各地朋友前来参观指导、洽谈商务、交流合作、共谋发展。 铁提乡大葱生产情况简介 叶城县铁提乡离城较近,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水资源和光热条件,非常适合大葱的栽培和生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乡已经建成了以汉族农场为中心,辐射带动全乡约3000亩、2700吨规模的大葱种植特色产业,并且在逐年增加,根据近些年来市场的调查,铁提乡的大葱以茎长、茎粗及味辣而闻名全疆,每年畅销区内外,且货源及为紧张,常常有供不应求的趋势,由其以第二年春季黄芽葱更为明显,同时大葱的半成品加工程序简便宜行等特点,深受农户、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喜爱、亲睐,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因此铁提乡在今后的产业调整过程中,将陆续加大大葱的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品种,形成更大的规模,努力满足市场多元化的要求。. |
恰萨美其特乡 |
恰斯米其提乡地处城郊结合部,呈马蹄型环绕县城,与全县七乡二场接壤,交通便利,信息灵通,315国道贯穿其中,位于喀什地区、西藏阿里地区的结合部。与驻叶部队、驻叶单位相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经过这几年的城市建设规划,街道及周边内环境优美,道路宽阔。 全乡总面积19平方公里,汉、维吾尔、回、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交错杂居,人口15973人 ;2005年年底农业生产总值达2337万元,较2004年增长14.8%,农民人均收入达2079元,较2004年增加319元,增长18.2%。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该乡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极端干旱气候区,夏季炎热,极端最高气候温度39.5℃,冬季冷,极端最低气温22.7℃,气温年、日较差大,平均年日较差30.7℃,日较差13.3℃,年平均气温11.3℃,年降水量54毫米,年日照时数2746小时,无霜期228天,海拔均在1500—1300米间,光热资源丰富,能满足喜温作物生长发育要求,可适应两年三熟制和立体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植树造林,退耕还田,增加绿带面积,叶城县的环境大大的得到了改善,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地更绿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人民政府的带领下,共同谋发展,求稳定,全乡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 经济概括及特色产业 大农业:全乡耕地面积1.4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积极实施稳定耕地面积,提高单产的思路发展大农业。 设施农业:建成温室大棚4500亩,3200座,这已形成我乡的一大特色,包括油桃、西瓜、西兰瓜等瓜果大棚、西红柿、葫芦瓜、皮牙孜等蔬菜大棚,并专门建立了两个示范基地,对全乡民族农民进行相关的指导培训。特别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在南北疆久负盛名,成为了南疆各地和西藏阿里地区的蔬菜供应基地,引来了各地的批发商的青睐。今年,设施农业年总收入达1600万元以上,平均每座大棚收入5000元以上。 林果业:在全乡100多座大棚里栽植了葡萄、油桃、桃等优良品种的果树。在油桃大棚冬季管理上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使2005年油桃大棚收入最高达到了1万多元。同时乡党委、政府在老果园改造和低产经济林改造上帮助农民想办法、探路子。. |
吐古其乡 |
吐古其乡位于叶城县县城西北3 . 5 公里处,全乡辖16 个行政村、2 个场,69 个村民小组,人口15759 人,全乡有维、汉、回三个民族,;党支部31 个,中学1 所,小学9 所,中小学学生共有3066 人,教师185 人;全乡总面积84084 亩,耕地28900 亩,2005 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1975 元。2005 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为4915 万元,比上一年增加629 万元,同比增长15 %。为进一步优化全乡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乡党委政府提出了“优化种植增效益,发展林果求增收,扩大畜牧促发展,二三产业壮实力”的经济发展战略。 1 、种植业方面.大力推行良种多熟制,2006 年,全乡种植种植花生5000 亩,棉花2000 亩,双膜瓜2000 亩。其中,套种苗香5500 亩;种植小麦13000 亩;蔬菜1000 亩。在设施农业建设方面,全乡种植温室大棚800 座,达1000 余亩。 2 、畜牧业方面.不断深化“两大一小”战略,坚持自繁自育,品种改良的工作方针,确保短、平、快家禽养殖上规模、上档次,实现流动式发展的目标。2005 年牲畜存栏30206 头(只), 出栏牲畜24111 头(只);家禽存栏35000 只,家禽出栏267500 只。为壮大我乡畜牧业,乡党委政府积极进行畜牧养殖小区、专业村和标准棚圈的建设,发展畜牧养殖。 3 、林果业方面.围绕产业规模化、品种优良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的“四化”丰产高效精品林果业发展途径,坚持名、优、特高效精品的路子,突出特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突出抓好定杆整形、嫁接修剪、水肥投入、病虫防治和科学管理工作,切实形成特色优质林果产业带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我乡共有核桃22750 亩,杏树1200 亩,2005 年全乡产干果1000 余吨,鲜果1500 余吨。 4 、二三产业方面。坚持从转变农民观念入手,强化服务意识,坚持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路子,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农民由单一的拾棉花输出劳动力向“美满”油系列、地毯加工、苇席编织、铁器制作、木材加工、民族刺绣、工艺品制作、艾提来斯和营销业、运输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二、三产业。". |
江格勒斯乡 |
江格勒斯乡位于叶城县东北面24公里处,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位于喀喇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东北面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西南与泽普、莎车相邻,形成三县交汇的窗口。属于典型干旱大陆性温带气候。全乡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地形平面呈长形,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9.2公里。全乡可开垦地6.4万亩,现有耕地5.3万亩。辖18个行政村、2个园艺场,67个村民小组,人口1.91万。聚居着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汉、回、哈等6个民族。 古往今来,这里曾是一片荒漠瀚海,无情的风沙无时不在企图吞噬所有生命。岁月悠悠、时光轮回,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世代生长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智慧的力量和辛勤的汗水,不断与恶劣的环境做着顽强的斗争,通过大量的开沟引渠、垦荒屯田、植树造林,造就了一片生机活泼的沙漠绿洲,并享有叶城县产棉大乡一枝独秀的称号。 曾几何时,江格勒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变,信息闭塞,传统的种植业一度持续占据经济总量的主导地位,相对制约了社会全面进步。近年来,尤其是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江格勒斯趁势而上,抢抓机遇,发展第一务。按照“优粮棉、扩果蔬、增畜禽、抓市场”的发展思路,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精品产业,在保持粮棉定植的同时,迅速崛起、不断壮大的畜牧业、林果业、二三产业构成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增长格局,推动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全乡经济快速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社会稳定形势良好,人民安居乐业。2005年全乡生产总值7400万元,人均收入2389元。 江格勒斯乡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适合各类作物生长,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茴香、豌豆、红萝卜等,瓜菜类有西瓜、甜瓜、黄瓜、辣子、西红柿、豇豆、大葱、白菜等。江格勒斯是果品之乡,四处飘逸着果实浓郁的香甜,全乡现有林果面积4.8万亩,年产核桃70吨、独具特色的恰气孔小白杏150吨、红提葡萄20吨。 江格勒斯乡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喜歌善舞的维吾尔族群众在茶余饭后、重大节日总会自发组织文体活动。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买西来甫”、“赛乃木”歌舞,展示着当地群众的豪迈与热情,悠扬欢快的“热瓦甫”、“杜塔尔”乐声把人带入天堂的意境。独占鳌头、持续立于不败之地的体育运动“摔跤”、“赛马”,展现着全乡的生机与活力。. |
加依提勒克乡 |
加依提勒克乡位于县城北部约11公里处,东与吐古其乡为邻,西同巴仁乡、乌吉热克乡、泽普县接壤,北与江格勒斯乡毗邻。南北长20.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97.38平方公里,总人口20068人。境内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典型干旱大陆性温带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少雨干燥,光热时间长,春季多风沙、呈浮尘天气,多年年平均最高气温31.9 'C,最低气温零下11.61℃,年平均降水量53.2毫米,平均蒸发量2491毫米。境内大部分处于北部冲积扇地带,部分处于扇沿地带,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高,72%是灌淤土,17.5%是草甸土,10.5%有机质含量0.61%,速效磷含量1.92PPM的潮土。全乡有7条泉水沟,年平均流量0.27亿立方。 全乡辖23个行政村、1个园艺场(巴什通塔什村、通塔什村、奥克艾日克村、贝勒克其村、尤喀克霍依拉村、托万加依提勒克村、布里米吾斯坦村、库木其墩村、哈拉斯坦村、托莫贝西村、托格勒克村、尤喀克加依提勒克村、库木墩村、巴合西艾日克村、朗喀巴格村、栏皮墩村、栏干村、苏坦艾热克村、库木巴村、库兰其村、阿克姜其特村、热依孜艾日克村、阿拉萨依干村、依拉瓦提园艺场),8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039户,总人口20068人,耕地面积5.28万亩,是一个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大乡。 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6739.3万元,人均收入2317元,比2004年同比增加279元,增长13.7%。全乡种植业总产值3364.7万元,人均纯收入1186元,比年初确定的计划增收87元,增长7.9%。畜牧业总产值2043万元,人均收入576元,比年初确定的计划增收75元,增长15%。林果业总产值达到323.7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63元,比年初确定的计划增收9元,增长6%。二、三产业产值达872万元,比去年增加21.5%,人均收入达382元,比去年增收50元,增长15%。 1、做大做强畜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核心,全面实施畜牧业“两大一小一特”的发展战略,提高科学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的水平。坚持走“富裕户养大畜、一般户养小畜、贫困户养家禽,以小畜换大畜”的滚动式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养牛业,稳步发展养羊业,全面发展家禽养殖业。鼓励兴建一批养殖专业村,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坚持走自繁自育的路子。. |
巴仁乡 |
巴仁乡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乡,位于叶城县北部6公里处,地处城郊结合部,下辖10个行政村、2个农场 ,16个站所社,1所医院,全乡常住总人口8106人,农户1650家,共31个村民小组,1个党总支,22个党支 部,5所小学,1所教学点,1所乡中学,占地总面积2.4万亩,耕地面积2.1万亩。 近几年来,巴仁乡立足乡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稳粮、优棉、增畜、扩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保证人均1亩口粮田,使粮食面积稳定在8000亩左右。调整优质棉花种植面积,根据市场行情及各村的实 际,合理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支持养殖大户及养殖小区建设,在抗震安居工程中坚持“四个结 合”做好牲畜棚圈建设,建设标准式暖棚,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保障,建起乡黄牛养殖改良小区、5村畜牧 业养殖小区等。大力发展林果业,近年来高密植定植核桃、杏、桃等优良果树1万余亩,建起了560亩的中 华寿桃精品园。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巴仁乡园艺场红薯、辣椒种植有多年历史,远销全疆各地,销路较 好,有一定影响力。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采取“结对子”的方法,鼓励其他各行政村维吾尔族农 民也种植红薯、辣椒等,搞活了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自2000年以来,共建蔬菜大棚近607座,并成立了蔬菜协会,参与市场竞争, 共同谋取发展,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乡镇企业建设,鼓励吸引外来人员到我乡投资建厂,巴 仁乡现有机砖厂4座、面粉加工厂3座及其它各类小型加工企业若干。 巴仁乡地处城郊,与315国道相邻,交通十分便利,环境资源得天独厚,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巴仁乡7村 有占地4平方公里的水库游乐园一座,经过承包商的精心修建后,已成为夏季旅游的好去处,每年约有 5000多人次来此游玩。". |
乌吉热克乡 |
乌吉热克乡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20公里处,是全县重点贫困乡(镇)之一。有18个行政村,1个园艺场。乌吉热克乡属灌溉农业区,水源主要引用七一大渠中高山融雪水,该河径流时极下均街,来水与农业用水极不协调、洪枯悬殊。总人口17100人,总户数3360户,耕地面积5.2万亩。大部分都是维吾尔族、由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汉族组成。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春秋短,年平均气候12度,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年平均将水量50毫米。2005年人均收1801元。 乡行政区划: 乡位村名区:乡政府居住在本乡17村3组,距县城20公里处,乡东南方向靠巴仁乡约10公里处,乡东北方向靠江格勒斯乡23公里处,乡南北方向靠恰尔巴格镇8公里处。村:1村乡居住政府南部2公里处:叫阿亚克古勒巴格村,2村在乡政府南部3公里处:叫巴什古勒巴格村,3村在乡政府南部9公里处:叫巴什硝尔艾日克村,4村在乡政府东南部7公里处:叫欧吐拉硝尔艾日克村,5村乡政府东南部7公里处:叫阿亚克硝如克村,6村在乡政府东南部5公里处:叫巴阿热克村,7村在乡政府东部6公里处:叫巴什阿瓦提村,8村在乡政府东西部7公里处:叫阿亚克阿瓦提村,9村在乡政府北部9公里处:叫咯斯咯通村,10村在乡政府北部5公里处:叫阿亚克乌吉热克村,11村在乡政府西北部5公里处:阿亚克咯恰村,12村在乡政府南西部7公里处:叫欧吐拉喀恰村,13村在乡政府西部7.5公里处:叫巴什喀恰村,14村在乡政府南北部5公里处:叫吐格曼贝希村,15村在乡政府西南部4公里处:叫贝希乌吉热克村,16村在乡政府西南部2公里处:叫和田买里斯木村,17村在乡政府西南部0.5公里处:叫墩霍依拉村,18村在乡政府西北部7公里处:叫多浪买里斯村,19村在乡政府西南部7.5公里处:园艺场 经济概括: 农业:全乡种子棉花万14000亩,种子玉米万1750亩,种子小麦1750亩,种子水稻2000亩。2005年新建大棚300亩,并对全乡的旧棚进行一次全面的修复和加固,力争每座棚实现纯收入4000元,总收入2344000元,实现人均增收120元的目标,2006年共建蔬菜大棚528座,进行了:(辣子、西红柿、西瓜、甜瓜、白菜、恰马谷等品种种植,)。2005年种植经济林面积达43000亩,其中:枣树100亩,樱桃500亩,杏树300亩,桃树200亩。. |
夏合甫乡 |
叶城县夏合甫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77亩,辖18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全乡3657户,农业人口16227人,由维、汉、塔吉克、回、东乡族等民族构成,有一个党总支,35个党支部,628名党员。当地气候干燥,少雨,水土条件良好,光热资源丰富,是农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是一个以粮、棉、畜、林四大产业为主的农业大乡。优质核桃、杏、大米等农产品在疆内外久负盛名。种植业方面:在确保粮食的基础上,保证投入,优化品种,效丰产适应市场竞争,引导农民种植适合生长的一些效益比较明显的经济作物,把正播、复播、套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地多收""。小麦单产达446公斤,总产达6690吨;推广棉花套种茴香6000亩,单产达40公斤,人均收入增加45元。畜牧业方面:突出特色养殖,全力做大“一小”,充分发挥各村育雏室的作用,做优特色养殖,促进低成本、高效益的短、平、快家禽养殖上规模、上档次,鸡达到30万只,实现户均养鸡100只,实现滚动式发展目标。2006预计牲畜存栏3.82万头(只),同比增长2%。出栏商品畜2.83万头(只),同比增长2%。林果业方面:全乡现有核桃18352亩,18.3万株,年产优质核桃330吨,产值297万元。杏子5160亩,11万株,年产量2380吨,产值238万元。嫁接果树成活率达到92%。设施农业方面:该乡设施农业已达1100亩,852座,初步形成了“春抓早、秋延后、冬补缺”的设施农业种植格局,主栽品种有辣椒、番茄、西甜瓜等,温室大棚年产辣椒1050吨,番茄900吨,西甜瓜550吨。不断加大科学技术指导力度,以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为目标,实行“绿色革命”,进行蔬菜及果品的储放、半加工、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供、销良性循环。年输出劳动力转移3000余人次,2005年人均收入2095元,增收230元,增长12.3 %。 ". |
依力克其乡 |
依力克其乡位于叶城县西北20公里处,地处西部戈壁滩边缘,辖14个行政村,2个农场,67个村民小组。全乡总耕地面积3.64万亩,人均3 亩地。现有农业人口1.12万,其中:维吾尔族占93%;汉族占6%;其他民族占1%。属于叶城县以林果业为主的平原乡之一。 依力克其乡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光热充沛,少雨干燥,蒸发强烈,平原地区年均降水54毫米,年均蒸发2480毫米,全年日照2742小时,平均无霜期为228天。水土条件良好,光热资源丰富,是农产品、矿产资源的重要基地。其近年来培养的优质依力克其杏已在疆内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境内还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铜、铁、玉石、大理石、石英石、花岗石、滑石、煤炭等20余种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依力克其乡具备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在党的-精神指引下,着眼与全疆乃至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 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集中力量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扶贫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整体效益提高,推进经济优势转移进程。2005年底实现生产总值3400万元,增长11.7%,人均收入1930元,较上年增加217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119万元,占总收入的49%;林果业收入442万元,占总收入的22.7%;畜牧业收入642万元,占总收入的16.8%;农村二、三产业及劳务输出收入286万元,占总收入的11.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面落实中央1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全乡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事业红红火火、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
依提木孔乡 |
依提木孔乡位于县城西南1公里处,处于北部冲扇地带,属于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是宽约15公里的山麓砾石带,中部土壤较薄,北部是肥沃的良田,东西两部由喀和公路棋盘路两条公路贯穿。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2度,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海拨高度800米。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55.6毫米。 辖27个行政村、1个园艺场、118 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97万亩,总人口26250人,5100户,总劳力5400人,民族24800名、汉族1450名,有45个基层党支部,975名党员,有53个基层团支部,有团员997名,青年6850名,民兵1480名,在全乡范围内有85座清真寺,116名宗教人士。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年,是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一年。一年来,我乡各族干部群众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团结一心,扎实苦干,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乡国民总产值为7877.1万元,国民净收入5027万元,人均收入1906元,比去年同比增收225元,增长13%。其中:人均种植业纯收入834元,占人均收入的43.80%,畜牧业人均收入458元,占总人均收入的24%,比去年增长11%。二三产业人均收入为202元,占总人均收入的10.6%。比去年增长18%。劳务输出人均纯收入46元,占人均收入的2.4%,比去年增长77%,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创建村级“五好”基层14个,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保证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 我乡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大田种植上主攻棉花地套种小茴香及小麦地套种玉米和玉米地种豌豆、绿豆等经济作物的套种,套种面积比去年翻一翻。2005年小麦种植总面积24500亩,总产11883吨,单产达485公斤,完成粮食定购任务1800吨,完成率达113%,(多熟制)套种玉米种植面积15500亩,单产达665公斤,总产10307.5吨,复播玉米7000亩,单产达465公斤,正播玉米1300亩,单产达到900公斤,棉花种植6400亩,平均单产120公斤,总产达1.54万担,棉花地套种茴香种植面积6400亩,单产40公斤,总产近256吨。. |
宗朗乡 |
宗朗乡位于县境中部,乡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50公里处。乡辖区南北长14.25公里、东西宽8公里,面积72.75平方公里。乡境东临洛克乡,南和西接乌夏巴什镇,北与伯西热克乡、铁提乡毗连。乡境处于中部中山地带的乌夏巴什-宗朗山间盆地,海拔1700-1900米。大片的砾-壁包围着乌鲁克乌斯塘河两岸的绿洲,土层较薄。 气温较平原低,年平均气温10.8 oC,1月平均气温-6.4 oC,7月平均气温22.7 oC,年≥10 oC的积温3760 oC。 宗朗乡辖6个村,分别是:艾山亚村、阿亚格宗朗村、巴什宗朗村、阿依坎特村、阿亚格康萨依村、巴什康萨依村。共31个村民小组,有居民1272户, 5322人, 997个劳动力,贫困人口为3412人。 经济概括: 全乡总耕地面积为22000亩,现有耕地17836亩,人均占有耕地3.1亩。主产小麦和玉米,2005年全乡小麦总面积为6500亩,总产量258.7万公斤,亩产398公斤,总产值302.211万元,人均收入592.9元;正播玉米面积为4000亩,亩产达850公斤,总产量297.5万公斤,总产值252.875万元,人均收入497元;复播玉米面积为3000亩。全乡有牲畜15489头(只),适龄牲畜14525头(只),其中适龄牛1235头,适龄羊13290只。全乡共有家禽79090只,其中鸡、鸭61933只,鸽子17157只;其他牲畜510只。黄牛冷配400余头。林果业面积为12000亩,现有杏树37万株,人均占有70株,挂果杏树12.1万株。 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情况:2005年,全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39.72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913.47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33.4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131.49万元;二、三产业及劳务输出总产值61.36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实现1720元。 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756万元,人均收入较2005年翻两番,达到6880元。其中种植业人均收入达到158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4.5%;林果业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1%;二、三产业及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到8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1.5%;壮大集体经济方面,乡集体收入达到40万元,6个村集体收入达到60万元。. |
柯克亚乡 |
柯克亚乡位于叶城县城西南219国道62公里处,全乡总面积3662.5平方公里。共下辖17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3571户,总人口17827人。居住着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两个民族,其中塔吉克族有132户559人。全乡耕地总面积为11984亩,人均占有0.71亩。由于柯克亚乡地处山区,各村相对疏远分散,故分为四个片区进行管理,即柯克亚片区(5个村,1372户6862人,耕地4745亩)、西合甫片区(6个村,1070户5352人,耕地4271亩)、莫木克片区(3个村,548户2710人,耕地1734亩)、果萨斯片区(3个村,581户2903人,耕地1234亩)。乡党委、政府设在柯克亚片区,西合甫片区与莫木克片区距乡政府有40余公里,果萨斯片区距乡政府165公里。2005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173.9元。全乡共有党支部33个(其中包括一个教育总支部),党员总数662个, 其中:干部职工党员186人,农民党员476人。 柯克亚乡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的山区乡,所处地理位置平均海拔2200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干旱区,夏洪冬寒,气温年、日温差大,平均年温差30.7℃,日温差13.3℃,年降水量180毫米,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无霜期达200天。柯克亚乡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蕴藏着石油、石灰石、大理石、红土、铁、煤、铜、铅锌、玉石等大量的矿产资源。石灰石矿主要分布在219国道90公里至130公里国道沿线,玉石矿主要分布在219国道137公里沿线,大理石矿主要分布在219国道126公里沿线,煤、红土矿主要分布在柯克亚乡普萨村,铜、铅锌、铁矿主要分布在果萨斯、莫木克山区,各类矿产储量十分丰富。 在大农业生产上,乡党委、政府从粮食作物的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到收割,都安排驻村干部进行全程的检查督导,提供技术服务,并及时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督促后进。通过辛勤的努力和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丰产丰收。2005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11744亩,实现单产477公斤,总产5607.4吨,比去年增产40吨,增长0.7%,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480亩,单产383公斤,总产3630.8吨;玉米种植面积2264亩, 单产873公斤,总产1976.6吨。. |
西合休乡 |
叶城县辖乡。民国期间属石霍休乡,1955年为六区,1958年成立六公社,1972年改为西合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15公里。面积1 820平方公里,人口0.5万,有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83.3%。有简易公路连接219国道。辖帕合甫、西合休、博隆、尤隆、巴什却普、阿亚格却普、亚尔阿格孜、库兰阿古、热斯喀木9个村委会。地处喀喇昆仑山高山地带,多冰雹。有煤、黄铁矿、东陵石、大理石、石灰石、玉石等矿产资源。以牧业为主,兼营农林业,粮食不能自给。. |
棋盘乡 |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棋盘乡位于叶城县西南部,距县城71公里,地处喀喇昆仑山北簏,整个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干旱大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气温年、日温差较大,平均年温差30.7℃,日温差13.3℃,无霜期200天,海拔在1900—4700米之间,1村—13村全长约150多公里,东与柯克亚乡为邻,西与莎车县交界,北与萨依巴格乡、依力克其乡为邻,南与西合休乡交界,属于国定贫困乡(镇)之一。 (二)社会状况: 全乡辖13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162人,2829户,其中劳动力3100人。由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汉族等5个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2743户,12695人,占总人口的96.45%;塔吉克族46户,267人,占总人口的2%;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1.55%。 (三)经济状况: 全乡有耕地1830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为主。全乡种植小麦1.25万亩,在追肥、除杂、灌溉上下工夫,小麦亩产达到404公斤;杏树面积15000亩868132株,主要以优质赛买提杏、托合提乎达杏为主,通过品种优化、科技培训、水肥投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的落实,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大、提高杏树的嫁接改优和杏产品的知名度,年产鲜杏3000吨、杏干200吨、杏仁60吨;核桃树14570株;积极推广“良种、良养、良料和科学防疫”的饲养技术,加大品种改良,改善畜群结构,加快了全乡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乡牲畜存栏59588头(只),家禽143200只,其中:牦牛2703头;黄牛1960头;羊(山羊)47247只;适龄母牛2800头;母羊38500只。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扶贫帮困,稳粮、扩园、改畜,发展二、三产业及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措施,在全乡初步形成了以发展林果业、畜牧业、二三产业为支柱的结构布局,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丰产田,户均一个丰产园、一个牲畜棚圈和户均一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奋斗目标,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牧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026万元,第一产业总产值3547万元。. |
萨依巴格乡 |
萨依巴格乡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乡,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全乡辖21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人口19091人。其行政村分别是:玉组木吕克村、喀赞其村、巴什欧尔达巴格村、阿亚格欧尔达巴格村、督村、喀勒塔恰斯木克村、依拉砍特村、阿依砍特村、达汗拉村、阿亚格库其村、萨依恰喀村、巴什库其村、托格拉勒村、阿亚格托格拉勒村、巴什托格拉勒村、喀拉塔什村、萨依巴格村、萨亚特村、库普其村、亚克萨依村、阿亚格督村。 当地气候干燥,少雨。适合种植小麦、棉花、玉米、核桃。有耕地面积39022亩,人均占有耕地2.06亩。建有大棚86个,7个畜牧养殖小区。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全面进行了扶贫开发规划的编报工作,并制定了解决 特困人口温饱计划及措施,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户逐级 签定责任状。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狠抓核桃基地建设,核桃 已成为我乡的主导产业之一,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全乡共有核桃62万株,人均占有核桃30株,2005年全乡核桃总产量2100吨。 (一)畜牧业发展情况 2005年底,我乡牲畜存栏头数为44800头(只),其中适龄母畜31360头(只),今年幼羔成活30419头(只),今年出栏生畜30402头(只),其中商品畜21281头(只),肉类产品达1225吨,乳产品1600吨,禽蛋290吨,羊毛62吨,乡孵化场雏鸡和农民自己孵化出雏鸡总共320180只,畜牧业收入在整个农业收入中所占比例达21%,畜牧业人均收入达385元,今年增加70元。 今年新种苜蓿1500亩,全乡苜蓿总面积达8500亩,今年种植青贮玉米6200亩,新建青贮窖310座,全乡青贮窖总数达1213座,青贮饲料41950吨,粉碎麦草5.4万吨,为生畜安全过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广泛开展科学养畜宣传教育,创建养殖小区5个,全乡240户建造标准圈棚,为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我乡加大畜种改良宣传力度,建立健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明确责任,提高效益的工作机制,为了优化品种,固定800只公羊,为改良绵羊品种,确定了方向,对117头劣质公牛和210头劣质公羊实施去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