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延安市 >> 子长县 >> 马家砭镇

马家砭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马家砭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家砭镇简介

  马家砭镇位于子长县东部,距县城瓦窑堡 27 公里,东、北、南部与清涧、子洲、延川三县相毗邻,是子长县的东大门。镇政府驻地马家砭村是全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全镇南北长约 45 公里,自然总面积 200 平方公里。 205 省道、神延铁路横穿中部。境内山峁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 1100 米 左右。且无煤炭、石油等地下资源,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气候属暖温带冷温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气温日差较大。土质属绵黄土系,有利于农业生产。
  全镇辖36个行政村,4024户,18736人,耕地8万亩,可利用使用面积近20万亩,人均10亩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团结实干,带领广大群众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致力于扶贫攻坚和产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25个村通程控电话、告别贫困,越过了温饱线。1999年秋冬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现已退耕还林3.3万亩,新种草2.5万亩,林草总面积5.8万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舍饲养羊回升到8000余只,养牛2000多头,养猪10000多头,养殖业初具规模,呈上升势头。按照“南梨、北杏、沟桑、川棚栽”的产业格局,新栽植砀山酥梨、水晶梨等名优特品种梨果8000亩,仁用杏(山杏山桃)5000亩,良桑(本地桑)1500亩,建蔬菜大棚354个。
   为了抢抓西部开发机遇,加快发展,富民强镇,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立草为业兴成头,发展养殖立支柱,开发梨果强骨干,蔬菜工副作补充”的经济发展思路,围绕一条主线——退耕还林(草),搞好产业结构建设,治沟打坝增良田,兴修水利增效益,硬化道路上等级,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三个突破”——主牧草畜业、壮大棚栽业、搞活商贸业,奠定富民产业基础。新辟建马家砭——苗家沟商贸街,招商引资,活跃市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87万人 ·子长县旅游·子长县特产·子长县十大特产·子长县十景·延安旅 610623104 716000 0911 查看 马家砭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家砭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马家砭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瓦窑堡街道

  瓦窑堡地处子长县城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子长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总占地面积138.8平方公里,总退耕面积55063.4亩,全镇辖26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常住农业人口24658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为2214元。   瓦窑堡镇矿产资源丰富,优质3号煤面料资源畅销省内外,境内有煤矿20个,年产量达100万吨,石油资源的蓄储量达1000万吨。全镇的产业主要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抓住机遇,重点在城镇建设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狠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安定东路、齐家湾小区进一步开发,城市基本功能逐步健全。随着石窑坪、刘家沟、稍木则沟等小区的开发,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目前全镇具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45家(含洗煤厂7家),大型养殖户54户,大棚194座。从事运输、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达3000多家,为广大农民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瓦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扭住发展经济不放松,按照:“围绕主题、提升产业、强化基础、示范推动、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振奋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创五型(即:学习型、创新型、制度型、务实型、服务型)政府,五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党委而努力奋斗。.  

杨家园子镇

  杨家园子镇位于子长县东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 205省道、神延铁路穿境而过,秀延河横贯其中,是全县自然条件较好的川道镇之一。全镇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7个村民小组,3321户,13772人。总占地面积15.64万亩,可利用土地面积8.7万亩。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乡镇企业为辅的乡镇。   全镇共有工商、财政、税务、邮电等机关单位13个,干部职工268人。有支部32个,其中农村支部25个。全镇共有工商、财政、税务、邮电等机关单位13个,干部职工268人。有支部32个,其中农村支部 25 个。全镇共有党员 523 人,其中农民党员 378 名。党员队伍每年都以一定比例递增,保持了基层党组织旺盛的生命力,为发展农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全镇共有耕地 5.76 万亩,已退耕还林(草) 3.3 万亩,人均占有耕地 1.5 亩。全镇已建起日光温棚 877 多座,拱棚 134 多座,反季节蔬菜种植户与日俱增,已成为全县的蔬菜种植千棚大镇之一。全镇有梨果园面积 1500 亩;部分村养殖已形成一定规模。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以蔬菜、瓜果为主。 2002 年全镇实现了农业总产值 4482 万元,粮食总产量 2074 吨,人均纯收入 1100 元。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全镇 25 个行政村全部通电通路, 24 个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到了每百人 9 部;近年来新修高标准农田 4000 余亩;新建淤地坝 12 座; 8 个行政村吃上了自来水; 19 个行政村农用电网得到了改善,基本实现了用电集装化;小城镇建设也正在实施之中。   社会各项事来得到长足发展。全镇共有学校 19 所,其中中心小学 1 所,完全小学 3 所。卫生院 1 所,各村三室齐全。 4 个行政村接通了有线电视, 21 个行政村建起了地面卫星插转台,农村电 0 视覆盖率达到了 95% 以上。   乡镇企业发展规模有了新的突破。全镇有机砖厂两个,年产值可达 200 万元,有个体工商户 92 户,可实现利润 180 多万元。私营运输一直是全镇经济收入的强项,有大型货车 30 余辆,小型客运车 20 余辆,小型机动三轮、四轮 400 余辆。.  

玉家湾镇

  玉家湾镇位于子长县北部,距县城 25 公里。全镇 2642 户, 12130 人、 30 个行政村、 70 个自然村、 112 个村民小组。全镇总土地面积 16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2 万亩,其中川台地 787 亩, 坝地 3022 亩,农田 6905 亩。      玉家湾镇地下资源极为丰富,有煤、石油、铵泥、石灰石等矿产资源。铵泥开采曾列入省级“星火”计划。特别是石油贮藏分布广,油质好,被子北试采队列为重点开采乡镇,重点油区达16个行政村。      全镇有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18所,在校学生248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2002年顺利通过“普九”验收。有乡级卫生院一所,计生站一所,村卫生室30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健全。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99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镇造林面积达29481.2亩,生态林20881.2亩(荒山造林7525亩),经济林8600亩,梨果园350亩,桑园2600亩,人工种草达1396.75亩。   近年来,政党委、镇政府确定“强薯、壮收、兴菜、活桑、狠抓小杂粮”的经济战略决策,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加快基础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开发以初具规模。全镇洋芋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其中良繁、大垄种植7700亩,地膜种植2000亩。舍饲养羊3200只,其中小尾寒羊850只,白绒山羊1350只。温室大棚266座,另拱棚200个,其中玉家湾村建成百棚专业村。   玉家湾镇素有将军乡之称。以贺晋年为首的贺氏三将军,都出生在玉家淡镇贺家湾村。他们早期学习传播马列主义与任家砭村女英雄任志贞一起搞革命活动时留下了多处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同时当时追随他们一起搞革命工作的有志青年现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党政单位工作,为玉家湾创造了宝贵的人文环境。   玉家湾镇投资环境优越,镇政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放活地方政策。制定了许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特别石油开采被子北试采队确定为重点采区后,收进长庆、河南、宁夏等数省井队开采石油。同时由于土质好,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引进绥德投资商兴办年产8000万的机砖厂。.  

安定镇

  安定镇位于子长县西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 15 公里;全镇 3659 户 18200 人,辖 28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总土地面积 211.7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 2 .9 万亩。 99 年始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以来,累计退耕面积 9.3 万亩,人均 5.1 亩。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镇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充足,水源充沛。子靖公路穿境而过,麻河川、中山川、秀延川 160 公里乡村公路网四通八达。麻河川程控电话的开通和中山川手机基站的建成,使安定镇电话网络覆盖面达到 95 %以上,与外界联系进一步增强。享有盛名的中山川水库丰富的蓄水和川流不息的秀延河水,通过红旗渠、胜利渠、秀延渠三大干渠,为县城工业生产用水和群众生活用水满足供应。   安定镇物产富饶 , 盛产优质陕北小米、绿豆、洋芋等小杂粮。手工洋芋粉条远近闻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前景广阔。镇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砂、石灰石为传统矿产。石油、天然气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大规模长久的开发价值。   进入新世纪,安定镇党委、政府率领全镇人民在搞好山川秀美工程和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初步形成梨果、薯类、大棚菜、草畜业四大主导产业。梨果面积 l 万亩, 2005 年全部高接换头世界级水晶梨。洋芋种植 2 万亩,产值 1000 万元。大棚菜发展到 720 棚,产值 288 万元,正向干棚镇迈进。种草 3 万亩,羊子存栏 1 万只,生猪存栏 l 万头。 2002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1560 元。   安定镇自隋唐即为边关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朝始设县,历代成为地方政治中心,境内文物丰富。距镇政府 1.5 公里的钟山石窟,北宋年间建造,被中外专家誉为 “ 第二敦煌 ” ,是敦煌、龙门之后的中国第五大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内整体塔雕造型逼真、姿态万千,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国内外的游人络绎不绝。明代古城墙和衙门旧址极具观赏价值。加快对钟山石窟、旧县衙、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步伐,突出文物观赏和人文古迹追寻,开发旅游产业,全力打造安定镇旅游名镇,将成为安定镇经济增长的亮点。   安定镇创优投资环境。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 , 制定出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安定投资创业,共创辉煌。.  

马家砭镇

  马家砭镇位于子长县东部,距县城瓦窑堡 27 公里,东、北、南部与清涧、子洲、延川三县相毗邻,是子长县的东大门。镇政府驻地马家砭村是全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全镇南北长约 45 公里,自然总面积 200 平方公里。 205 省道、神延铁路横穿中部。境内山峁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 1100 米 左右。且无煤炭、石油等地下资源,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气候属暖温带冷温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气温日差较大。土质属绵黄土系,有利于农业生产。   全镇辖36个行政村,4024户,18736人,耕地8万亩,可利用使用面积近20万亩,人均10亩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团结实干,带领广大群众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致力于扶贫攻坚和产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25个村通程控电话、告别贫困,越过了温饱线。1999年秋冬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现已退耕还林3.3万亩,新种草2.5万亩,林草总面积5.8万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舍饲养羊回升到8000余只,养牛2000多头,养猪10000多头,养殖业初具规模,呈上升势头。按照“南梨、北杏、沟桑、川棚栽”的产业格局,新栽植砀山酥梨、水晶梨等名优特品种梨果8000亩,仁用杏(山杏山桃)5000亩,良桑(本地桑)1500亩,建蔬菜大棚354个。    为了抢抓西部开发机遇,加快发展,富民强镇,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立草为业兴成头,发展养殖立支柱,开发梨果强骨干,蔬菜工副作补充”的经济发展思路,围绕一条主线——退耕还林(草),搞好产业结构建设,治沟打坝增良田,兴修水利增效益,硬化道路上等级,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三个突破”——主牧草畜业、壮大棚栽业、搞活商贸业,奠定富民产业基础。新辟建马家砭——苗家沟商贸街,招商引资,活跃市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南沟岔镇

  南沟岔镇位于县城东北部50公里处,重耳川中上游,全镇共有23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1.2万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1747元。现有耕地面积22444亩,高标准农田3450亩。石油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油质好,煤炭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以人为本为发展理念,坚持把产业开发作为强镇富民之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合理调整结构,转变开发思路,构建产业新格局,全力打造经济强镇、产业大镇、文化名镇,全镇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在乡镇综合考核中位居全县第一。   ——退耕还林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99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机遇,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人马管到底的工作思路,设立了“两线一区”管护责任区,在全镇上下掀起植树种草,再造秀美山川热潮。截止目前,全镇累计退耕还林3.7万亩,退耕还草3.6万亩,林草覆盖率占到全镇总土地面积的35%,全镇气候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以草畜业为龙头的主导产业已具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南沟岔镇立足大农业的角度,用抓工业的思维和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定位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冲破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状态,走向“专而联”,强化产业向基地化发展,先后与正大、隆发两家饲料公司、河南双汇肉联厂合作,使企业与农户在草畜业开发中实行利益互补,让企业在提供饲料供应的同时,为农户在产业、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业生产跳出了固有模式,初步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全镇现有羊子存栏9564只,鸡存笼1.6万只,生猪存栏5303头,大家畜存栏692头,已建成各类养殖大户103户,良种畜基地4个,初步走了良种化繁育、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牧业收入占到农户总收的40%。棚栽业开发中,按照“开发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种植标准化、产销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三菜并举”,制定了发展棚栽业的八优惠政策,使棚栽业也从困境中迈出新的步伐。.  

涧峪岔镇

  涧峪岔镇位于子长县北部,地处淮宁河上游,北部与子洲、横山县相连,西部与李家岔镇、栾家坪乡相接,东南与南沟岔、玉家湾镇为邻。全镇辖22 个行政村、 104 个自然村、2730 户、总人口12703人、总面积 178.7 平方公里。   该镇地下资源比较丰富,石油储量大,油质好,2001年开始开发,成为子北油田的主采区;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涧峪岔镇多为沟壑山峁地形,自然条件差。近年来,该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了县、乡道路黑色化,乡村道路沙石化的目标,程控电话网络覆盖面达80%以上,移动通讯面达75%以上;人畜饮水工程全面启动,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基本解决。新建3.5变电站一所,农村电网改造进展顺利。   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50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71元,人均粮食达209公斤。   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启动。99年以来,该镇加大了退耕还林(草)力度,造林5万亩、种草3万亩,荒山荒坡得到全面治理。随着退耕还林的深入实施,全镇草畜业和蚕桑业两大产业开发初具规模,舍施养殖小尾寒羊已成为全镇的龙头产业。全镇已有养殖大户,户均养羊达到30只以上。桑园面积发展到3.1万亩,己形成蚕桑专业村6个,年养蚕6000张。   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2所,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18所,学生2720名、教职工189名,“两免一补”政策已普及全乡;有地段医院1个,村卫生室25个,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就医要求。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顺利召开,镇党委、镇政府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狠抓养殖和蚕桑两大产业的身层次开发,全面实施富民工程,抓好小城镇改造和建设,强化基础、美化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强镇的目标。.  

李家岔镇

  李家岔镇地处延安市北部的白于山区,距子长县城30公里,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全镇辖34个然村,1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058人,总土地面积380.42平方公里,与靖边、安塞、横山等地接壤,地势呈东高西低,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2℃,年降雨量450mm左右,无霜期145--150天。境内土地资源广阔,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等。   200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针,按照“强基础、兴产业、促增效、奔小康”的经济发展思路,启动实施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畜、林牧主导、强镇富民”的发展模式,着力建设以“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8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人口自增率为7.2‰。   农业生产:现有耕地面积47645亩,人均2.5亩,累计退耕还林8.6万亩,其中经国家确认兑现3.96万亩,荒山造林4.2万亩,人口种草保留面积5.3万亩,发展养殖专业村16个,舍饲羊子1.4万只,全镇林草覆盖率达到45.2%,较治理前提高了32.4个百分点,受到了市、县的一致好评。粮食生产主要有谷子、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以洋芋、蔬菜、瓜果、油料为主、尤以盛产洋芋出名,素有“洋芋之乡”的美誉,全镇主导产业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壮大畜牧业、优化畜产业、发展棚栽业、推进蚕桑业”。2002年主导产业开发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其中畜牧业以舍饲养殖槐山羊为主,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种羊基地和羊肉生产基地。该镇盛产优质羊肉,因地处高原,天高气爽,日照充足,羊子所食饲料干净、卫生、无污染,加之群众有科学的饲养方法,羊子常食一种当地独生的名叫地角叶的香料科植物,使这里的羊肉鲜嫩精美,奇香扑鼻、远近闻名。.  

余家坪镇

  余家坪镇位于子长县南部,是子长县的南大门,东邻热寺湾乡, 南接延川县高家屯乡,西与寺湾乡和宝塔区贯屯乡接壤,北靠瓦窑堡镇。全乡辖 22 个行政村, 36个自然村,总面积 115.27平方公里,全乡有2108户9408人。有初级中学 l 所,小学 11 所,在校学生 1586 名 , 其中小学生 1160 名,中学生 426 名,全乡 22 个村都有卫生室,有乡村医生 40 名,乡村初级卫生 保健网络健全。   全乡 22 个行政村全部通电、通车、 205 省道从乡境东部穿过。全乡有 20 个村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乡,有线电视传输光缆穿乡而过,有 4 个接通了有线电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功能齐全。   余家坪乡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煤、石灰石、石材,其中以煤分布最广、贮藏量最大,煤层最厚处达 3.4 米,以羊马河川一带最为丰富。全乡共有大小煤矿 11 处,年产优质煤 80 万吨;石油在全乡 22 个村均有分布。各村都分布有石灰石,建筑用优质石材。   牧草资源丰富。自从 1999 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全乡造林 26711.3 亩,种草近 4 万亩,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被誉为“万亩草场基地”。因此以畜牧业为龙头,煤炭开发为主,设施农业、梨果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初现端倪,经济效益明显,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2 年全乡农业总产值实现 1443 万元,工业总产值实现 989 万元, 200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260 元。   余家坪乡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坚持依托资源,择优突破,全面发展的方针,走农民脱贫致富靠畜牧、梨果、煤炭奔小康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养畜业,顺应市场发展梨果业,全面开发煤炭业。在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小康杜会。.  


马家砭镇特产大全




马家砭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