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延安市 >> 甘泉县 >> 下寺湾镇

下寺湾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寺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下寺湾镇简介

  下寺湾镇位于甘泉县西北部,洛河上游,距县城36公里,镇域面积443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200人,有驻镇事企业单位22个。
   下寺镇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大陆性气候。有耕地28885亩,其中川台地8408.8亩。森林面积28万亩,盛产桃、杏、黑木耳等森林特产,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丰富的建筑用砂、天然气以及石油资源。
   “九五”以来,下寺湾镇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实际,抢抓机遇,紧紧围绕“菜上下功夫,双杏上谋发展,羊子上保增收,三产上求突破”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科教兴镇、产业强镇、依法治镇战略,使全镇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产水平显著提高。2001年底,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39.95万元,财政收入126万元,农村人均产粮稳定在800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2元。
   2002年,下寺湾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大产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蔬菜生产以实现千棚镇为目标,目前完成新建大棚486棚,使大棚总量大到842棚。发展弓棚856棚,种植大露菜2300亩。舍饲养羊坚持“以禁牧促舍饲,以种草促舍饲”的原则,全镇川面村全部实行封山禁牧,种植密植玉米1000亩,种草1000亩,完成圈舍改造180个。完成春季造林补植7122.3亩,实现2002年的开门红。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规划新建商用房460间1.8万平方米,使商用房总量达到954间,形成长870米的小区新街,预计9月底工程可全部结束,必将推动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坚信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西部大开发的曙光中,下寺湾镇必将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443平方公里 610627101 716000 0911 查看 下寺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下寺湾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寺湾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美水街道

  甘泉县美水街道地处县城郊区,全镇辖12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共有1460户6214人,土地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1.3万亩,其中川台地5200亩,现有日光温室大棚1332座,猪存栏8000余头,鸡存栏90000余只,退耕34000余亩。    该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发姚店、太皇山、关家沟、杨家砭、金庄小区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同时,加强地方道路、人畜饮水、环保、医疗、计划生育、教育、广播、 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投资150万元完成了金袁路的道路改造; 投资45万元完成姚店小区的综合整治工程;投资120万元,解决了全镇12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教育、文化、科技、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四制”改革不断深化,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扫盲工作全面完成;村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健全,强化免疫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100%;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秧歌调演获县上评比第一名, “七·一”合唱比赛获综合二等奖,2004年度评为“省级体育工作先进镇”,计划生育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基层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整体水平稳步提高,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 ‰ 以内;有线电视、电话等普及入户率进一步提高,9个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12个村通程控电话,入户率达60%以上。   总之,通过坚持不懈的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城关镇的三个文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21万元,较上年增长22%;农业总产值1768万元,较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2897元,较上年人均净增382元,增长15%;完成财政收663万元,较上年净增113万元,增长20.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 ‰ 以内。城关镇连续6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党委”,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示范镇建设先进乡镇”、 “治安模范乡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乡镇”。.  

下寺湾镇

  下寺湾镇位于甘泉县西北部,洛河上游,距县城36公里,镇域面积443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200人,有驻镇事企业单位22个。    下寺镇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大陆性气候。有耕地28885亩,其中川台地8408.8亩。森林面积28万亩,盛产桃、杏、黑木耳等森林特产,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丰富的建筑用砂、天然气以及石油资源。    “九五”以来,下寺湾镇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实际,抢抓机遇,紧紧围绕“菜上下功夫,双杏上谋发展,羊子上保增收,三产上求突破”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科教兴镇、产业强镇、依法治镇战略,使全镇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产水平显著提高。2001年底,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39.95万元,财政收入126万元,农村人均产粮稳定在800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2元。    2002年,下寺湾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大产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蔬菜生产以实现千棚镇为目标,目前完成新建大棚486棚,使大棚总量大到842棚。发展弓棚856棚,种植大露菜2300亩。舍饲养羊坚持“以禁牧促舍饲,以种草促舍饲”的原则,全镇川面村全部实行封山禁牧,种植密植玉米1000亩,种草1000亩,完成圈舍改造180个。完成春季造林补植7122.3亩,实现2002年的开门红。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规划新建商用房460间1.8万平方米,使商用房总量达到954间,形成长870米的小区新街,预计9月底工程可全部结束,必将推动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坚信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西部大开发的曙光中,下寺湾镇必将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道镇镇

  甘泉县辖乡。1958年成立道镇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南,距县城19公里。面积391平方公里,人口1.0万。西包公路和西延铁路穿境而过。辖三岔口、柴窑、贺庄、坡底、麻子街、南义沟、米家沟、蒙家湾、漫庄河、蒲家沟、纸坊、六里峁、府安、道镇、阳庄、寺沟河、兰家川、南寨、甄家湾19个村委会。农产以玉米、糜谷、烤烟为主。是 x 甘泉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石门镇

  石门镇地处甘志路18公里处,辖19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75户7309人。总流域面积259平方公里,有耕地3.5万亩,其中川台沟坝地1.27万亩,有林地18.6万亩。矿藏资源比较丰富,埋藏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已大规模开发,天然气尚未开发。境内有三国时青州城遗址,北魏时石门石窑寺。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乡经济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442万元,财政收入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5元,人均产粮稳定在千斤以上,人口自增率为3.2%。   以蔬菜、烤烟、林果、畜牧业农村主导产业开发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全乡累计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73座,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亩, 栽植经济林果6500亩,羊子存栏达到19777只,发展舍饲养羊234户,大家畜存栏4781只。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48平方公里。石门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小城镇建设全面展开。   教育以“两基”为契机,全面推行教育“四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全乡教师的积极性。程控电话和电视覆盖全乡。   今后乡党委、政府将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以山川秀美工程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积极实施“到到户”工程(政策宣传到户、思路调整到户、产业实施到户、服务落实到户、增收体现到户),着力发展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产业,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把石门建设成为文明、富裕小康乡而努力奋斗。热诚欢迎省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办厂。.  

桥镇乡

  桥镇乡位于甘泉县西北部,距县城53公里,与志丹、富县接壤,总面积32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 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86人,其中农业人口5696人。   近年来,该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覆盖全乡,甘志路纵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电力供应充足,35千伏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秦直道。   该乡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资源丰富,有林地24309公顷,耕地面积1183公顷。生产玉米、 谷子、荞麦、洋芋等农产品以及山桃、山杏、黑木耳等土特产品。地下资源主要有石油,贮量较大。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两增一保”为目标,全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4元,人均产粮509公斤,乡财政收入76.9 万元,人口自增率为12.75‰。   该乡根据土地辽阔,水草丰富等特点,紧紧围绕“户均一圈羊,两棚菜,二十亩林草”的发展思路,狠抓蔬菜、林草,羊子三大产业,目前全乡共建日光温室大棚167座,羊子存栏达到12190只,舍饲养羊255户, 退耕还林草16301亩,其中种草4253亩。同时,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乡党委、政府将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真诚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办厂。.  

劳山乡

  劳山乡北依湫沿山与宝塔区接壤,南邻甘泉县城,因劳山战役而弛名。全乡镇10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09 人, 其中农业人口5028人。总流域面积1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 15.5万亩,荒山荒坡3.34万亩,有耕地1.57万亩,其中川台地3580亩。    境内交通便利,210国道、西延铁路纵穿劳山乡,乡村道路实现了砾石化。地处210国道线上的“劳山烈士陵园”和湫沿山山腰的“周总理遇险纪念碑”,是对群众特别是青少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劳山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上千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8元, 乡财政收入41万元。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网覆盖全乡,无线通讯网路健全,已建成移动、联通信号塔,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畜牧、蔬菜、经济林果三大产业,三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羊子存栏达到11700只,以村民王二喜舍饲养羊每只羊子生产羊绒1.2 斤为典型的舍饲养羊发展迅速,舍饲养羊已达150余户; 以林沟养鸡为典型的养鸡业已形成规模,现在共有养鸡专业户16户,养蛋鸡17500多只,温室大棚养鸡15棚, 并成立了养鸡协会;养猪初具规模,现存栏200余头。 大棚蔬菜发展势头较好,今年共建日光温室大棚102座,累计达到183座。 以葡萄为主的经济林果发展较快, 目前栽植苹果660亩,枣树100亩,葡萄300亩,仁用杏1.5万亩。退耕还林草力度加大,累计退耕2.9万亩,种草2. 3 万亩。210国道沿线的村庄全部实行封山禁牧。 拐沟村形成林牧复合型、川道村形成菜牧复合型农业经营模式。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该乡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推形“四制”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使全乡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下寺湾镇特产大全




下寺湾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