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邯郸 >> 临漳县 >> 临漳镇

临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临漳镇谷歌卫星地图)


临漳镇简介

  临漳镇(Linzhang Zhen),县0驻地。位于县境北部。面积48.64平方千米,人口7.50万人(2002年)。辖34个行政村,镇0驻南关村。磁(县)肥(乡)、临(漳)魏(县)、临(漳)柳(园)、临(漳)茶(棚)公路穿境。
  1953年建城关乡1958年改红光公社,1961年更名城关公社,1984年改建临漳镇。1996年坊表乡并入。1997年,面积46.4平方千米,人口7万,辖南街、南关、东烟寨、洛村、东街、东关、李家村、东北角、北街、北关、西北角、西尚村、西街、西关、西南角、西烟寨、东南角、西五岔口、东五岔口、岗陵城、西后坊表、炉耳庄、郝辛庄、-营、刘庄、东岗村、西岗村、西辛寨、西前坊表、后赵、前赵、王明寨、东前坊表、东后坊表34个行政村。
  -临漳县城简介
  临漳县城:  临漳县城,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叫“理王”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知县杨辛奏迁县于理王村,始筑土城及四门。后经历任知县多次修建,逐步形成城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临漳县城以十字街为中心,逐步形成“四街”、“四关”、“四城角”。
  四街
  东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东,故名东街。东街现有耕地1052亩,农业人口1156人。  南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南,故名南街。南街现有耕地194亩,农业人口881人。  西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西,故名西街。西街现有耕地881亩,农业人口1096人。  北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北,故名北街。北街现有耕地1271亩,农业人口1811人。
  四关
  东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东门外,故名东关,清咸丰年间为东关厢。东关现有耕地464亩,农业人口771人。  南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南门外,故名南关,清咸丰年间为南关厢。南关现有耕地213亩,农业人口860人。  西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西门外,故名西关,清咸丰年间为西关厢。西关现有耕地202亩,农业人口524人。  北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北门外,故名北关,清咸丰年间为北关厢。北关现有耕地1935亩,农业人口2787人。
  四城角
  东北城角:  该村原名理王店,即理王村。因位于县城东北角,逐步演变为东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665亩,农业人口1123人。  东南城角:  因位于县城东南角,故名东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850亩,农业人口1161人。  西南城角:  因位于县城西南角,故名西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408亩,农业人口1752人。  西北城角:  因位于县城西北角,故名西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500亩,农业人口772人。
  李家村
  李家村位于县城东关东侧。据查,明永乐年间,李姓从-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故名李家村。该村现有耕地2105亩,农业人口2335人。李家村是临漳县第一个党支部组织委员林源的故乡。
  西上村
  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在县城西北一里许,设有“社稷坛”。社稷坛也称社稷台,后在此逐步形成村落,因在城西,取名西台上村,又称西堂上村,后简化为西上村。该村现有耕地748亩,农业人口1205人。
  落村
  相传曾在此落过天书,故名落书村,后简化为落村。北宋时即有落村。因村滨漳河,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落村渡口。清乾隆年间为东、西二落村,咸丰年间至今为落村。该村现有耕地2580亩,农业人口1875人。
  岗陵城
  岗陵城历史悠久。《汉书》云:战国名将乐毅聘魏,被封为岗陵君,并为他筑城,曰岗陵城。据此,岗陵城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村落。该村现有耕地4600亩,农业人口3300人。
  东烟寨、西烟寨
  相传,此地原靠漳河,大雁栖落,烟雾缭绕,笼罩大地。后在此形成村落,名曰雁落寨、烟落寨。又据村民传说,原村紧靠漳河,时遭水患,村庄大搬迁,但不知迁往何地为好。于是村民将大量香箔点燃,叫神指点。香箔的烟落在何处,即在何处定居。此地为“烟落处”,在此定居,取名烟落寨。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烟落寨。清咸丰年至今为东烟落寨、西烟落寨。现简化为东烟寨、西烟寨。东烟寨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现有耕地518亩,农业人口619人。西烟寨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现有耕地1060亩,农业人口1374人。
  东五岔口、西五岔口
  明代漳河在此村附近流过,村北有五条路通向河口,因而该村得名五岔口。明正德《临漳县志》记载:五岔口。清乾隆年至今为五岔口。1962年该村一分为二,分成两个行政村:东五岔口、西五岔口。东五岔口现有耕地2820亩,农业人口1672人。西五岔口现有耕地1492亩,农业人口846人。
  “坊表”村名由来及演变
  “坊表”村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有东王表、西王表。明正德年为东王庙、西王庙。清乾隆年为东坊表、西坊表;咸丰年为坊表庄、西坊表、西后坊表、东后坊表;光绪年为东坊表、西坊表、东后坊表、西后坊表。今为东前、东后、西前、西后四个坊表。  东前坊表、东后坊表:  据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从-县迁来之民定居“王庙”之东,取村名东王庙,后改为东坊表。因人口增多,村分为二,在南者称东前坊表,在北者称东后坊表。现为两个行政村。  东前坊表现有耕地2005亩,农业人口2027人。  东后坊表现有耕地855亩,农业人口914人。  西前坊表、西后坊表:  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杨姓从-县迁居大善里村,村东有一座泰山庙,又称王庙,村名也逐渐叫成西王庙。明嘉靖年间,杨姓有人举官,嫌“王庙”二字不雅,村西又距兵部尚书石璞祖坟前的牌坊较近,借此改村名为西坊表。清代因受漳河水患,一部分人北迁,另建村庄,取村名西后坊表。原西坊表也改为西前坊表。现为两个行政村。  西前坊表现有耕地1185亩,农业人口1149人。  西后坊表现有耕地2435亩,农业人口2213人。
  前赵坦寨、后赵坦寨
  据查,宋朝时,一个有权势会武艺的人名叫赵坦在此建立村寨,取名赵坦寨。清《乾隆漳德府志》记载为赵坦寨。清康熙年间,漳河泛滥,把村冲毁,居民南移北迁,村分为二,在南者为前赵坦寨,在北者为后赵坦寨。现为两个行政村:  前赵坦寨现有耕地1190亩,农业人口972人。  后赵坦寨现有耕地1415亩,农业人口1208人。
  王明寨
  据传,元末明初有一员大将叫王明,领兵在此建过营寨,故村名叫王明寨。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王明寨。村名沿用至今。王明寨现有耕地3360亩,农业人口3072人。
  东岗村、西岗村
  岗村历史悠久、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有南刚、北刚,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为岗村集、东岗村,咸丰年为岗村庄、东岗村,光绪年为南岗村、东岗村、西岗村。今为东岗村、西岗村、南岗村、栗岗村。  据传,历史上这一代常遭漳河水害,明代人们选此高地定居,取名岗村。清代发展为岗村集。后来人口增多,村分为二:东岗村、西岗村,现为两个行政村。西岗村系老红军老战士黄金贵的故乡。  东岗村现有耕地2120亩,农业人口1700人。  西岗村现有耕地1955亩,农业人口1940人。
  -营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清代在此设营,故称-营。村名沿用至今。-营现有耕地2855亩,农业人口2167人。
  刘庄
  明初,刘姓兄弟二人从-迁此定居,取名刘家庄,后简化为刘庄,村名沿用至今。刘庄现有耕地1025亩,农业人口731人。  炉耳庄:  据《史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三年,史意从-炉家村迁此定居,取村名炉家庄。清初,该村四角建了四座砖窑,形似炉加耳,遂名炉耳庄。村名沿用至今。炉耳庄现有耕地2555亩,农业人口2601人。
  郝辛庄
  据《郝氏宗谱》记载,明永乐元年,郝姓从-迁居漳南王村垦荒营生。因王村北临漳河,时受水患,后部分郝姓西迁,另建新庄,名曰郝家新庄。后演变为郝辛庄。清咸丰年为郝辛庄,村名沿用至今。郝辛庄现有耕地2555亩,农业人口2204人。
  西辛寨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此村。北宋叫万金村。清康熙年间,漳河泛滥,将村冲没。居民迁此另建新村寨,故名新寨。清乾隆年为辛寨村,咸丰年为辛寨集,光绪年为辛寨村。1982年3月2日改为西辛寨。  西辛寨现有耕地890亩,农业人口921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7.5万人 48.64平方公里 130423100 056600 -- 查看 临漳镇谷歌卫星地图

临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临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临漳镇

  临漳镇(Linzhang Zhen),县0驻地。位于县境北部。面积48.64平方千米,人口7.50万人(2002年)。辖34个行政村,镇0驻南关村。磁(县)肥(乡)、临(漳)魏(县)、临(漳)柳(园)、临(漳)茶(棚)公路穿境。   1953年建城关乡1958年改红光公社,1961年更名城关公社,1984年改建临漳镇。1996年坊表乡并入。1997年,面积46.4平方千米,人口7万,辖南街、南关、东烟寨、洛村、东街、东关、李家村、东北角、北街、北关、西北角、西尚村、西街、西关、西南角、西烟寨、东南角、西五岔口、东五岔口、岗陵城、西后坊表、炉耳庄、郝辛庄、-营、刘庄、东岗村、西岗村、西辛寨、西前坊表、后赵、前赵、王明寨、东前坊表、东后坊表34个行政村。   -临漳县城简介   临漳县城:  临漳县城,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叫“理王”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知县杨辛奏迁县于理王村,始筑土城及四门。后经历任知县多次修建,逐步形成城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临漳县城以十字街为中心,逐步形成“四街”、“四关”、“四城角”。   四街   东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东,故名东街。东街现有耕地1052亩,农业人口1156人。  南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南,故名南街。南街现有耕地194亩,农业人口881人。  西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西,故名西街。西街现有耕地881亩,农业人口1096人。  北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北,故名北街。北街现有耕地1271亩,农业人口1811人。   四关   东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东门外,故名东关,清咸丰年间为东关厢。东关现有耕地464亩,农业人口771人。  南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南门外,故名南关,清咸丰年间为南关厢。南关现有耕地213亩,农业人口860人。  西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西门外,故名西关,清咸丰年间为西关厢。西关现有耕地202亩,农业人口524人。  北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北门外,故名北关,清咸丰年间为北关厢。北关现有耕地1935亩,农业人口2787人。   四城角   东北城角:  该村原名理王店,即理王村。因位于县城东北角,逐步演变为东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665亩,农业人口1123人。  东南城角:  因位于县城东南角,故名东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850亩,农业人口1161人。  西南城角:  因位于县城西南角,故名西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408亩,农业人口1752人。  西北城角:  因位于县城西北角,故名西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500亩,农业人口772人。   李家村   李家村位于县城东关东侧。据查,明永乐年间,李姓从-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故名李家村。该村现有耕地2105亩,农业人口2335人。李家村是临漳县第一个党支部组织委员林源的故乡。   西上村   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在县城西北一里许,设有“社稷坛”。社稷坛也称社稷台,后在此逐步形成村落,因在城西,取名西台上村,又称西堂上村,后简化为西上村。该村现有耕地748亩,农业人口1205人。   落村   相传曾在此落过天书,故名落书村,后简化为落村。北宋时即有落村。因村滨漳河,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落村渡口。清乾隆年间为东、西二落村,咸丰年间至今为落村。该村现有耕地2580亩,农业人口1875人。   岗陵城   岗陵城历史悠久。《汉书》云:战国名将乐毅聘魏,被封为岗陵君,并为他筑城,曰岗陵城。据此,岗陵城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村落。该村现有耕地4600亩,农业人口3300人。   东烟寨、西烟寨   相传,此地原靠漳河,大雁栖落,烟雾缭绕,笼罩大地。后在此形成村落,名曰雁落寨、烟落寨。又据村民传说,原村紧靠漳河,时遭水患,村庄大搬迁,但不知迁往何地为好。于是村民将大量香箔点燃,叫神指点。香箔的烟落在何处,即在何处定居。此地为“烟落处”,在此定居,取名烟落寨。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烟落寨。清咸丰年至今为东烟落寨、西烟落寨。现简化为东烟寨、西烟寨。东烟寨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现有耕地518亩,农业人口619人。西烟寨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现有耕地1060亩,农业人口1374人。   东五岔口、西五岔口   明代漳河在此村附近流过,村北有五条路通向河口,因而该村得名五岔口。明正德《临漳县志》记载:五岔口。清乾隆年至今为五岔口。1962年该村一分为二,分成两个行政村:东五岔口、西五岔口。东五岔口现有耕地2820亩,农业人口1672人。西五岔口现有耕地1492亩,农业人口846人。   “坊表”村名由来及演变   “坊表”村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有东王表、西王表。明正德年为东王庙、西王庙。清乾隆年为东坊表、西坊表;咸丰年为坊表庄、西坊表、西后坊表、东后坊表;光绪年为东坊表、西坊表、东后坊表、西后坊表。今为东前、东后、西前、西后四个坊表。  东前坊表、东后坊表:  据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从-县迁来之民定居“王庙”之东,取村名东王庙,后改为东坊表。因人口增多,村分为二,在南者称东前坊表,在北者称东后坊表。现为两个行政村。  东前坊表现有耕地2005亩,农业人口2027人。  东后坊表现有耕地855亩,农业人口914人。  西前坊表、西后坊表:  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杨姓从-县迁居大善里村,村东有一座泰山庙,又称王庙,村名也逐渐叫成西王庙。明嘉靖年间,杨姓有人举官,嫌“王庙”二字不雅,村西又距兵部尚书石璞祖坟前的牌坊较近,借此改村名为西坊表。清代因受漳河水患,一部分人北迁,另建村庄,取村名西后坊表。原西坊表也改为西前坊表。现为两个行政村。  西前坊表现有耕地1185亩,农业人口1149人。  西后坊表现有耕地2435亩,农业人口2213人。   前赵坦寨、后赵坦寨   据查,宋朝时,一个有权势会武艺的人名叫赵坦在此建立村寨,取名赵坦寨。清《乾隆漳德府志》记载为赵坦寨。清康熙年间,漳河泛滥,把村冲毁,居民南移北迁,村分为二,在南者为前赵坦寨,在北者为后赵坦寨。现为两个行政村:  前赵坦寨现有耕地1190亩,农业人口972人。  后赵坦寨现有耕地1415亩,农业人口1208人。   王明寨   据传,元末明初有一员大将叫王明,领兵在此建过营寨,故村名叫王明寨。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王明寨。村名沿用至今。王明寨现有耕地3360亩,农业人口3072人。   东岗村、西岗村   岗村历史悠久、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有南刚、北刚,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为岗村集、东岗村,咸丰年为岗村庄、东岗村,光绪年为南岗村、东岗村、西岗村。今为东岗村、西岗村、南岗村、栗岗村。  据传,历史上这一代常遭漳河水害,明代人们选此高地定居,取名岗村。清代发展为岗村集。后来人口增多,村分为二:东岗村、西岗村,现为两个行政村。西岗村系老红军老战士黄金贵的故乡。  东岗村现有耕地2120亩,农业人口1700人。  西岗村现有耕地1955亩,农业人口1940人。   -营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清代在此设营,故称-营。村名沿用至今。-营现有耕地2855亩,农业人口2167人。   刘庄   明初,刘姓兄弟二人从-迁此定居,取名刘家庄,后简化为刘庄,村名沿用至今。刘庄现有耕地1025亩,农业人口731人。  炉耳庄:  据《史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三年,史意从-炉家村迁此定居,取村名炉家庄。清初,该村四角建了四座砖窑,形似炉加耳,遂名炉耳庄。村名沿用至今。炉耳庄现有耕地2555亩,农业人口2601人。   郝辛庄   据《郝氏宗谱》记载,明永乐元年,郝姓从-迁居漳南王村垦荒营生。因王村北临漳河,时受水患,后部分郝姓西迁,另建新庄,名曰郝家新庄。后演变为郝辛庄。清咸丰年为郝辛庄,村名沿用至今。郝辛庄现有耕地2555亩,农业人口2204人。   西辛寨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此村。北宋叫万金村。清康熙年间,漳河泛滥,将村冲没。居民迁此另建新村寨,故名新寨。清乾隆年为辛寨村,咸丰年为辛寨集,光绪年为辛寨村。1982年3月2日改为西辛寨。  西辛寨现有耕地890亩,农业人口921人。  

南东坊镇

  南东坊镇 (辖18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 “东坊”村名由来及沿革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此村,叫“东方”。清乾隆年有北东方、小东方;咸丰年为东坊、小东坊、南东坊、北东坊。光绪年为南东坊、北东坊。今为南东坊、北东坊、小东坊。   据传,北宋真宗年间,杨家将与北辽国萧太后交战,曾在此设有军帐房,因该村在南,故为南帐房。随着历史沿革,字间变化,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南东坊。  南东坊现分四个行政村:  南东坊一村,现有耕地1226亩,农业人口860人。  南东坊二村,现有耕地2341亩,农业人口1916人。  南东坊三村,现有耕地1261亩,农业人口1034人。  南东坊四村,现有耕地1119.5亩,农业人口974人。   -小东坊:   据传,宋真宗年间,扬家将与北辽国萧太后战,曾在该村建立一个较小的军帐房,称小帐房。随着历史沿革,字音变化,演变成现在的村名小东坊。小东坊现有耕地1207亩,农业915人。   -北头:   据传,宋真宗年间,宋朝与北辽国交战,真宗皇帝到阵前督战,住在此村,遂取名御家店。明洪武初年,该村举官人数之多是头一位,此村又在旧县城北路,故由御家店改名北头村。清乾隆年叫小北头,咸丰年为北头村,村名沿用至今。北头现有耕地1229亩,农业人口1211人。   -南岗村: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此村,叫南刚。据查,该村南边有一个岗,故名岗村。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原岗村被冲毁,后以牛姓为主的村民搬迁,另建新村,取名牛家岗村。后以方向定名,改名为南岗村。南岗村现分两个行政村:  南岗一村,现有耕地2689亩,农业人口1970人。  南岗二村,现有耕地1493亩,农业人口1055人。   -杨家铺: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此村叫杨贾,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为羊家铺,咸丰年为杨家铺。村名沿用至今。据传,宋真宗年间,杨家将与北辽国萧太后交战,杨家将在此驻扎,故名杨家铺。杨家铺现有耕地936亩,农业人口879人。   -栗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张修屯: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有南章仇。清乾隆年为彰邱屯,咸丰年为张修屯,光绪年至今仍之。倨传,元末此地战争频繁,村庄破坏严重。该村张姓躲进地道未遭杀害,重修家园,故名张修屯。张修屯现有耕地2822亩,农业人口1971人。   -武学:   武学历史悠久。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为五效。乾隆年为五学村,咸丰年至今为武学村。倨传,明初该村建有武术拳房,练习武艺,故名武学。武学现有耕地1996亩,农业人口2001人。   -三村:   三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尖冢。明正德年为尖冢渡口。清乾隆年为三宠村,咸丰年为三宠庄,光绪年为三庞村。  据查,北宋真宗年间,该村西南有三个冢,故名三冢村。经历史沿革,又名三宠村,后简化为三村。三村现分三个行政村:  东三村现有耕地1695亩,农业人口1186人。  中三村现有耕地2846亩,农业人口2229人。  西三村现有耕地1694亩,农业人口1250人。  明代兵部尚书石璞三宠村人。   -前小庄、后小庄、陈家小庄: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此地原有小庄村。咸丰年为前小庄、后小庄、光绪年为小庄村、西小庄、后小庄。今为前、后、陈三个小庄。  据查,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原小庄被冲毁,村民外迁,村分为三。以郭姓为主的村民搬到原村西边定居,起名郭家小庄,后又以方向定名为西小庄,1982年3月2日改为前小庄。另一部分村民搬到原村北边定居,起名后小庄。以陈姓为主的村民搬到原村东边定居,起名为陈家小庄。  前小庄现有耕地886亩,农业人口570人。  后小庄现有耕地609亩,农业人口437人。  陈家小庄现有耕地1918亩,农业人口1225人。  

孙陶集镇

  孙陶集镇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县境南部,与河南省接壤。面积70.4平方千米,人口5.47万人(2002年)。辖50个行政村,镇0驻集孟村。   孙陶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叫孙陶,明代仍之。后发展为集市,清乾隆年至今为孙陶集。据查,最初孙、陶两姓迁此建村,取名孙陶。   -村庄简介   孟村   孙陶集北侧为孟村。据查,最初孟姓迁此建村,取名孟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孟家村。咸丰年至光绪年为东孟家村,后简化为孟村。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孙陶集和孟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即一个行政村,称集孟村。1982年3月2日改为孙陶集。孙陶集耕地面积1990亩,农业人口2213人。   三宗庙   据查,明人,陈姓、吕姓、何姓在村东头分别修建了三个宗庙,因此称三宗庙。后该村发展成为集市,明正德年为三宗庙集。清乾隆年至今为三宗庙。三宗庙耕地面积1528亩,农业人口1515人。   西马庄   据查,明初马姓从-迁此建村,取名马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马家庄。后改名为西马庄。西马庄耕地面积804亩,农业人口691人。   西羊羔屯   东魏、北齐时这一带为牧羊场地,后形成村落。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羊毛屯,咸丰年以来皆为羊羔屯,1982年3月2日改为西羊羔屯。西羊羔屯耕地面积922亩,农业人口769人。   李庄   据查,明初,李姓从-迁此建村,取名李家庄。简称李庄。李庄耕地面积1046亩,农业人口918人。   苗庄   据查,明初,苗姓从-迁此建村,取名苗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苗家庄,后简化为苗庄。苗庄耕地面积996亩,农业人口987人。   小郭村   (高家庄):  此地原有两个村:郭家村、高家庄。据查,明初,郭姓、高姓从-迁此建村。郭姓在东部,取名郭家村。高姓在西部,取名高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郭家村、高家庄。后高家庄被漳水冲毁,村民搬到郭家村,两村合并。因村不大,称小郭村。小郭村耕地面积630亩,农业人口528人。   镇河村   (郭家庄、东薛村、西薛村):  据查,明代此地有三个村:郭家庄、东薛村、西薛村。清乾隆年间,漳河改道,迫使东薛村、西薛村搬迁,与郭家庄合并。村民意愿从此再不受漳河危害,故取名镇河村。镇河村耕地面积1477亩,农业人口1815人。   陈村   据查,明初,陈姓从-迁此建村,取名陈家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陈家村。简称陈村。陈村耕地面积1725亩,农业人口1428人。   马许村   (马庄、许村):  此地原有两个村:马家庄、许家村。据查,明初马姓、许姓从-迁此建村。马姓在西部,称马家庄,简称马庄。许姓在东部,称许家村,简称许村。后两村合并,取名马许村。马许村耕地面积1246亩,农业人口1226人。   杜家堂   据《杜氏族谱》及杜氏先祖碑文记载,明初,杜永资从-迁此定居建村,取村名为杜家堂。清宣统二年漳水暴涨,原村冲毁,部分杜姓搬迁于此,仍名杜家堂。杜家堂耕地面积694亩,农业人口925人。  清末著名文人杜愉为杜家堂人。   香房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香房村。据查,清代从韩村搬来八户人家定居于此,设房制香,取村名香房。香房耕地面积887亩,农业人口646人。   段汪   明嘉靖年间,漳河发大水,此地一片汪洋。村民在村西边打迎水坝,分段截流,制止了水灾,故定名段汪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段汪村。段汪耕地437亩,农业人口451人。   商村   据查,明初,商姓从-迁此建村,取名商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商家村,简称商村。村名沿用至今。商村耕地面积884亩,农业人口1199人。   豆腐营   据查,明初,北京密州(今密云县)十里理论庄一位姓贾的在彰德府(今安阳)赵王府任武职。他在此安营扎寨,故名豆腐营。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豆腐营。村名沿用至今。豆腐营耕地面积2004亩,农业人口1633人。   梁家店   据查,明代此地为漳河渡口。后来,几户梁姓在此开店,故名梁家店。清光绪年至今为梁家店。梁家店耕地面积655亩,农业人口623人。   东芦村、西芦村   北宋有卢村,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为卢家村,咸丰年为东卢村和西卢村,光绪年至今为东芦村、西芦村。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王还、王迁兄弟二人从-迁居卢村。因村边池塘盛长芦苇,故得名芦村。后村分为二:东芦村、西芦村。  东芦村耕地面积2665亩,农业人口2136人。  西芦村耕地面积1284亩,农业人口1464人。   古辛屯   古辛屯原名小屯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小屯村。咸丰年至光绪年皆为小屯村。因迁来之民到此建新村,取名古新屯。后演变为古辛屯。古辛屯耕地面积1414亩,农业人口1143人。   三王村   据查,明初,王姓兄弟三人从-迁此建村,取名三冢王村。清乾隆年、咸丰年、光绪年皆为三冢王村。后简化为三王村。三王村耕地面积1309亩,农业人口1110人。   西郝村   据《郝氏家谱》记载,明初郝姓从山西屯留县迁此建村,取名郝家村。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郝家村,简称郝村。1982年3月2日改为西郝村。西郝村耕地面积770亩,农业人口588人。   耿小庄   据查,明初,耿姓迁此建村,因村小,取名耿小庄。清咸丰年以来皆为耿小庄。耿小庄耕地面积700亩,农业人口650人。   水牛李   据碑文记载,明初,李好德从-县赶二水牛迁此,克昌厥后,绵延子孙,成为村落,故名水牛李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水牛李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水牛李。水牛李耕地面积2514亩,农业人口1706人。   冯村   据查,明初,冯姓迁此定居,故定村名为痛快家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冯家村,简称冯村。冯村耕地面积358亩,农业人口371人。   尚村   尚村历史悠久。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淳于。明正德年为唇于。清末,该村刘姓居官,认为高尚,改村名为尚家村。清乾隆年以来皆为尚家村,简称尚村。尚村耕地面积656亩,农业人口587人。   陈小庄   据查,明初,陈姓从-迁此建村,因村不大,取名陈家小庄。后演变为陈小庄。陈小庄耕地面积592亩,农业人口537人。   大楼王   据查,明代此村有一位名叫王虎臣的人,家有土地千顷,有权有势。他盖了座楼房又高又大,在方圆村庄独一无二,故起村名大楼王村。清咸丰年至今皆为大楼王村,简称大楼王。大楼王耕地面积883亩,农业人口866人。   潘村   据查,明初-潘姓迁此定居,取村名潘家村。简称潘村。潘村耕地面积771亩,农业人口832人。   南赵庄   据查,明初,赵姓从-迁此建村,取中赵家庄。1982年3月2日改为南赵庄。南赵庄耕地面积666亩,农业人口641人。   沙河岸   据查,明初,-迁来之民在沙河岸上定居,取村名沙河岸。因该村位于东岸,故名东沙河岸,后复名沙河岸。清咸丰年以来皆为沙河岸。沙河岸耕地面积1880亩,农业人口1572人。   西孙村   据《孙氏家谱》记载,清初,临漳北关孙姓迁此定居,取名孙家村。因重名,1982年3月2日改为西孙村。西孙村耕地面积885亩,农业人口830人。   兴王村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王举明从山西屯留县西体村迁此定居,逐渐兴旺起来,故取名为兴王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兴王村。兴王村耕地面积2175亩,农业人口1782人。   张家店   据查,明代此地为一河口,一位姓张的在此开店,故称张家店。清光绪年以来皆为张家店。张家店耕地面积340亩,农业人口196人。   胡郭村   据查,明初,郭姓从-迁此建村,取名郭家村。后来胡姓迁入,改名为胡郭村。胡郭村耕地面积1481亩,农业人口1085人。   常小庄   据查,明初,常姓从-迁此定居,因村不大,故取名常小庄。清光绪年以来皆为常小庄。常小庄耕地面积352亩,农业人口198人。   郝家庙   据查,明末此地有一位姓郭的在京城担任提牌官,修了座家庙,故取村名郝家庙。清乾隆年至今皆为郝家庙。郝家庙耕地面积1649亩,农业人口1001人。   陈家堂   据查,此地有一位姓陈的在京城做了官,他在该地修了个庙堂,故叫陈家堂。清光绪年以来皆为陈家堂。陈家堂耕地面积979亩,农业人口771人。   大韩村   明初,韩姓从-迁此定居,取名韩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韩家村。咸丰年至光绪年皆为韩家村。1949年该村与大碾村合并后取名大韩村。大韩村耕地面积1186亩,农业人口749人。   大碾村   明初,张姓从-迁此建村,因有一盘大碾,故取名大碾村。清光绪年以来皆为大碾村。现该村归大韩村辖。   郭村   明初,郭姓从-迁此建村,得名郭家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郭家村。简称郭村。郭村耕地面积1256亩,农业人口888人。   司庄   明初,司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司家庄。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司家庄。简称司庄。司庄耕地面积2656亩,农业人口1622人。   王家庄   据查,明初,王姓从-迁此建村,取名王家庄。清咸丰年至今皆为王家庄。王家庄耕地面积924亩,农业人口827人。   刘家村   据查,明初,刘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刘家村。清咸丰年至今皆为刘家村。刘家村耕地面积1667亩,农业人口1178人。   姚庄   据查,明初,姚姓从-迁此建村,取名姚家庄。清光绪年以来皆为姚家庄。简称姚庄。姚庄耕地面积1168亩,农业人口807人。   蔡村   据查,清代蔡姓从东边的漳河边迁此定居,得名蔡家村。清光绪年以来皆为蔡家村。简称蔡村。蔡村耕地面积1531亩,农业人口835人。   孟村   北宋叫孟村,属安阳县,后划归临漳县。据查,明初孟向、孟会从-迁此定居,取村名孟家村。清乾隆年、咸丰年、光绪年均为孟家村。今简化为孟村。孟村耕地面积732亩,农业人口552人。   李村   明初,李姓从-迁此定居,取名李家村,清光绪年以来皆为李家村。简称李村。李村耕地面积949亩,农业人口743人。   杨村   明初,杨士洪、杨士能兄弟二人从-迁此定居,取名杨家村。清光绪年以来皆为杨家村。简称杨村。杨村耕地面积1116亩,农业人口915人。   何屯   据查,元末,三宗庙村何森搬迁此地定居,取名何家屯。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何家屯。咸丰年至今皆为何家屯。简称何屯。何屯耕地面积1635亩,农业人口912人。   孟家铺   据查,宋代该村与穆村之间有一大坡,得名“穆家坡”,村民称“铺上”,后演变为孟村铺。民国时期属安阳县第三区,1949年10月从邺县划归临漳县。阵村耕地面积2951亩,农业人口1726人。   教书屯   北宋此村叫校书(宋代官名),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以来皆为教书屯。相传,北宋有一校书在此定居,得名校书屯,后演变为教书屯。教书屯耕地面积3887亩,农业人口2261人。  

柳园镇

  柳园镇(Liuyuan Zhen)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0千米。面积71.1平方千米,人口5.32万人(2002年)。辖53个行政村,镇0驻南关村。茶柳公路和蔡习公路交会过境。    乡村代码   代码 130423103:~201柳园南街村 ~202柳园东街村 ~203西街西村 ~204西街东村 ~205柳园北街村 ~206董村 ~207后三村 ~208北杨村 ~209柴村 ~210石村 ~211刘村 ~212五龙庙村 ~213高村 ~214尹村 ~215薛村 ~216南杨村 ~217尚庄村 ~218胡口村 ~219柳园陈村 ~220吕小庄村 ~221李小庙村 ~222罗村 ~223袁村 ~224涉县庄村 ~225东南王村 ~226张羊羔村 ~227李羊羔村 ~228郑羊羔村 ~229任羊羔村 ~230祝羊羔村 ~231高家店村 ~232辛小庄村 ~233二分庄村 ~234理王屯村 ~235东郝村 ~236吴村 ~237南邓庄村 ~238西辛庄村 ~239樊营村 ~240李营村 ~241胡营村 ~242贺营村 ~243申家海村 ~244老田村 ~245刘广营村 ~246新营村 ~247马村 ~248东冯村 ~249西冯村 ~250东申村 ~251小张庄村 ~252赵村 ~253彭庙村    历史沿革   1953年建柳园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  1996年马村乡并入。  1997年,面积71.7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辖南街、东街、西街西、西街东、北街、董村、后三村、北杨村、柴村、石村、刘付、五龙庙、高村、尹村、薛村、南杨村、胡口、陈村、吕小庄、李小庙、罗村、袁村、 涉县庄、东南王、张羊羔、李羊羔、郑羊羔、任羊羔、祝羊羔、高家店、辛小庄、西辛庄、二分庄、理王屯、东郝村、吴村、南邓庄、樊营、李营、胡营、贺营、申家海、老田村、马村、东冯、西冯、申村、小张庄、南赵村、彭庙、尚庄、刘广营、新营53个行政村。    各村简介   (辖53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   柳园集:   据《临漳县志·邺下苦宁跋》记载:“临漳有涉县地也。查询父老人等,咸谓明永乐年间,涉县势官郭太师花园内有三川柳被漳水冲走。家人沿河岸踏寻,至临漳属,见三川柳,遂指柳,指地名曰涉县柳园地。”柳园以此得名。后来柳园发展成为集市,明正德年为柳园集,村名沿用至今。  柳园集为漳河南重镇,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现分为五个行政村:  柳园东街耕地面积1520亩,农业人口1172人。  柳园南街耕地面积2591亩,农业人口1904人。  柳园西街耕地面积1403亩,农业人口1054人。  柳园北街耕地面积1235亩,农业人口897人。   涉县庄:   据《临漳县志》记载,临漳有涉县地50顷19亩4分9厘。里老咸云,明永乐年间,涉县大官郭太师花园内有三川柳,漳水泛滥,园柳冲没,家人沿河找寻,到临漳县见有柳株,遂指为涉县柳园地,以漳发为佃户,聚居村落为涉县庄,该村以此得名。清咸丰年为涉县庄,村名沿用至今。涉县庄耕地面积1365亩,农业人口805人。   六个“羊羔”村:   柳园镇北现有李、郑、祝、张、梁、任六个羊羔。据《临漳县志》记载,东魏、北齐时这里是牧羊区,逐步形成村落。北宁叫羊傲,后演变为羊羔。明初,李姓、郑姓、祝姓、张姓、梁姓、任姓先后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李羊羔、郑羊羔、祝羊羔、张羊羔、梁羊羔、任羊羔。村名从清咸丰年沿用至今。  李羊羔耕地面积1496亩,农业人口1125人。  郑羊羔耕地面积888亩,农业人口479人。  祝羊羔耕地面积833亩,农业人口518人。  张羊羔耕地面积1301亩,农业人口903人。  任羊羔耕地面积1430亩,农业人口958人。  梁羊羔农业人口300多人,现归任羊羔辖。   高家店:   据查,明初,高姓从-迁此定居,在村里开店,取名高家店。清咸丰年为高家店。村名沿用至今。高家店耕地面积345亩,农业人口310人。   辛小庄:   据查,清乾隆年间,原村望而却步被漳河冲毁,部分村民东迁另建新村。因村庄小,取名新小庄,后演变为辛小庄。辛小庄耕地面积909亩,农业人口727人。   西辛庄:   据《临漳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岗上李秦是朝中黄门大官,在村东、村西修建了两座庄园,雇人看管。人们逐渐在此定居,形成村落。此村在西,取名西新庄,后演变为西辛庄。清光绪年为西辛庄,村名沿用至今。西辛庄耕地面积2479计较,农业人口1505人。   二分庄:   据查,清乾隆年间,漳河泛滥,洪水冲毁了一些村庄。李姓0迁此定居,取名二分庄。清咸丰年有二分庄。村名沿用至今。二分庄耕地面积799亩,农业人口1010人。   南邓庄:   据查,明初邓姓从-迁此定居,取名邓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邓家庄,简称邓庄,村名沿用至今。1982年3月2日改为南邓庄。南邓庄耕地面积2628亩,农业人口1666人。   吴村:   据查,明初,吴姓迁此定居,关在此村打了一眼井,取名吴井台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吴家村,简称吴村。村名沿用至今。吴村耕地面积455亩,农业人口979人。   理王屯:   据查,明初,李、王二姓从-迁此定居,取名李王屯。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李王屯,后演变为理王屯。理王屯耕地面积1308亩,农业人口1175人。   郝村:   据查《临漳县志》记载,此村原名花村。后郝姓迁此居住,人口居多,改名郝家村。清咸丰年为郝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郝村。郝村耕地面积1086亩,农业人口893人。   北杨村:   据查,明初,杨姓从-迁此定居,取名杨家村。因该村位于柳园北,改名北杨村。北杨村耕地面积700亩,农业人口535人。   后三村(贾村、郭小庄、许村):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建立生产大队时,将南村、郭小庄、许村三个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成为一个行政村。因位于柳园之北,故取名后三村。后三村耕地面积1476亩,农业人口1044人。   董村街:   据查,明初,董姓从-迁此定居,取名董家村。因与柳园相连,1982年3月2日改为董村街。董村街耕地面积770亩,农业人口459人。   柴村:   据查,明初,柴从-迁此定居,取名柴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柴家村,简称柴村。村名沿用自今。柴村耕地面积1159亩,农业人口675人。   石村:   据查,明初,石姓从-迁此定居,取名石家村。清咸丰年为石家村,简称石村。村名沿用至今。石村耕地面积734亩,农业人口464人。   刘村:   据查,明初,刘姓从-迁此建村,取名刘家村。清咸丰年为刘家村,简称刘村,村名沿用至今。刘村耕地面积1156亩,农业人口619人。   高村:   据查,明初,高姓从-迁此建村,取名高家村。清咸丰年为高家村,简称高村。村名沿用至今。高村耕地面积727亩,农业人口411人。   东南王:   据查,明初,王姓从-迁此建村,取名王家村。清咸丰年为王家村。该村因位于柳园集东南,后改为东南王村,简称东南王。东南王耕地面积1757亩,农业人口1244人。   五龙庙:   据查,明初,该村叫张家庄。村西北有一水坑,因连年旱灾,村民在此求雨有灵,就盖了一座五龙庙,从此村名改为王龙庙。清咸丰年为五龙庙,村名沿用至今。五龙庙耕地面积2055亩,农业人口1019人。   袁村:   据查,明初,袁姓从-迁此建村,取名袁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袁家村,简称袁村。村名沿用至今。袁村耕地面积814亩,农业人口495人。   尹村:   据查,明初,尹姓从-迁此建村,取名尹家村。清咸丰年为尹家村,简称尹村,村名沿用至今。尹村耕地面积414亩,农业人口225人。   罗村:   据查,明初,罗姓从-迁此建村,取名国家村。清咸丰年为罗家村,简称罗村。村名沿用至今。罗村耕地面积459亩,农业人口331人。   薛村:   据查,明初,薛姓从-迁此建村,取名薛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薛家村,简称薛村。村名沿用至今。薛村耕地面积747亩,农业人口489人。   吕小庄:   据查,清代有个姓吕的当了提牌官,家盖了一个门楼,很出名,人称门楼小庄。后因吕姓居多,改为吕小庄。吕小庄耕地面积605亩,农业人口406人。   李小庙:   据查,明初,李姓从-迁此定居,在村盖了一座小庙,故取村名为李小庙。李小庙耕地面积960亩,农业人口653人。   南杨村:   据查,明初,杨姓从-迁此定居,了中杨家村。因该村位于南部,改名南杨村。南杨村耕地面积1830亩,农业人口1027人。   胡口:   据查,明初,胡姓从-迁此定居,因地处河口,故取名胡家口。清咸丰年为胡家口,简称胡口。村名沿用至今。胡口在临漳最南边,南界安阳县。胡口耕地面积1971亩,农业人口1708人。   南陈村:   据查,明安,陈姓从-迁此定居,取名陈家村。清咸丰年为陈家村。1956年简化为陈村,1982年3月2日改为南陈村。南陈村耕地面积1140亩,农业人口827人。   马村:   据查,-马隆迁此定居,取名马家村。清光绪年为马家村,简称马村。村名沿用至今。马村耕地面积3522亩,农业人口2044人。   刘光营:   刘光营在明代以前叫花瓶洼村。明初,赵王坐彰德府时,殿前金牌第一校尉刘光将军在此扎营,改名刘光营。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刘光营,村名沿用至今。刘光营耕地面积7563亩,农业人口6642人。为临漳县第一大自然村 。其中刘光营村东北部的姜子牙庙香火极为旺盛。每年来此拜谒许愿之人多达数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三月初一庙会,更是热闹非常。   新营:   1978年,樊营、李营一部分农户迁此建村。1982年3月2日命名新营。新营耕地面积1096亩,农业人口366人。   贺营:   贺营在明代叫古常营。后因一姓贺的人被选为郡马,村名遂改为贺家营。清咸丰年为贺家营,村名沿用至今,简称贺营。贺营耕地面积999亩,农业人口658人。   李营:   据查,宋代杨家军曾在此扎营,后逐步形成村落,因李姓居多,故称李家营。清《乾彰德府志》记载为李家营,简称李营。村名沿用至今。李营耕地面积3595亩,农业人口1993人。   樊营:   据查,宋代杨家军曾在此扎营,后逐步形成村落,因樊姓居多,故称樊营。樊营耕地面积4998亩,农业人口2917人。   胡营:   据查,宋代杨家军曾在此扎营,开成村落,因胡姓居多,故称胡营。胡营耕地面积2080亩,农业人口1300人。   小张庄:   据查,明初,张姓从-迁此定居,故称张家庄。因村不大,和别处张家庄重名,1982年3月2日改为小张庄。  小张庄耕地面积139亩,农业人口55人。   东冯村、西冯村:   据查,明初,冯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冯家村。后村分为二:东冯村、西冯村。现为两个行政村。  东冯村耕地面积648亩,农业人口307人。  西冯村耕地面积817亩,农业人口452人。   申家海:   明初,-申姓迁此定居,因四周较低,经常积水,故称申家海。清咸丰年为申家海,村名沿用至今。申家海耕地面积1593亩,农业人口901人。   老田村:   据查,明初该村叫任家庄。明末崇祯叔叔朱云安路过住此,改名朱云安庄。后田姓居多,改名老田村。清咸丰年为老田村,村名沿用至今。老田村耕地面积837亩,农业人口578人。   申村:   据查,明初,有个地方官叫申喜,常住此村,故取村名申家村,简称申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申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申村耕地面积3588亩,农业人口1722人。   赵村:   据查,明初,赵姓从-迁此定居,取名赵家村。清咸丰年为赵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赵村。赵村耕地面积1568亩,农业人口904人。   彭庙:   据查,明初彭姓从-迁此定居,建有三皇庙、关爷庙,村名遂称彭家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彭家庙。村名沿用至今。简称彭庙。彭庙耕地面积922亩,农业人口433人。   尚庄:   据查,明初尚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尚家庄,简称尚庄。尚庄耕地面积320亩,农业人口234人。   庞家村:   清咸丰年和光绪年即有庞家村,后演变为庞家湾。现和老田村为一个行政村。  

称勾集镇

  称勾集镇(Chenggouji Zhen)面积61.5平方千米,人口4.13万人(2002年)。辖33个行政村,镇0驻称勾村。临砚公路过境。  沿革 1958年改红旗公社,1961年更名称勾集公社,1984年改镇。1996年楼阳乡并入。1997年,面积61.5平方千米,人口3.9万,辖称西、称东、南寨、东寨、集后李、黄村、前齐庄、后齐庄、李学官、北杨庄、薛庄、高河口、宋村、葛村、钱村、呼东、姚村、鸡李村、王村、小呼村、郭小屯、楼郭村、杨庄、舒刘村、尚家台、西刘村、常西、常中、常东、新后屯、和义庄、砚瓦台等33个行政村。  

狄邱乡

  狄邱乡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千米。面积35.5平方千米,人口2.76万人(2002年)。辖21个行政村,乡0驻东狄邱村。   据《临漳县志》记载,唐武则天时,狄仁杰任大名府按抚使,封狄梁公。狄死后曾丘于此地,故名狄丘。丘东为东狄丘,丘西为西狄丘。北宋叫狄丘。清乾隆三十六年,知县周元谦改狄邱为东、西二狄安,光绪年至今为东、西二狄邱。  1961年设狄邱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35.5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北孔村、北张村、郝王村、后野郭、双庙、东申村、元村、前野郭、东狄邱、西狄邱、后庄、牛村、张村、冉店、北杜西村、北杜东村、西申村、北贾村、邓庄、王庄、后村21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辖21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   东狄邱、西狄邱   东狄邱耕地面积3776亩,农业人口1883人。  西狄邱耕地面积3308亩,农业人口2465人。   白家集   白家集位于东狄邱南侧。据查,清初,此村有一名士叫白朔,字汉公,很有声望,以其名氏起名白家村。后此村成为集市,又改名白家集。至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仍为集日,名曰“花集”。现此村属东狄邱辖。   后村   后村历史悠久。据王国良《长城考》记载,东汉初年为防御外族入侵,设十里一堠。堠为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在堠的遗址上定居,故名堠村。北宋此村叫堠村,清咸丰年有东堠村,后演变为后村。后村现有耕地1311亩,农业人口1107人。   王庄   明初,王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王家庄。清乾隆年以来皆为王家庄,后简化为王庄。王庄耕地面积2627亩,农业人口1821人。   邓庄   明初,邓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邓家庄。清乾隆年以来皆为邓家庄,后简化为邓庄,邓庄耕地面积2090亩,农业人口1682人。   小王庄   小王庄位于邓庄南侧。据《王氏家谱》记载,王姓从理王屯迁此定居,取名小王庄。现该村属邓庄辖。   北贾村   明初,贾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贾家村。清乾隆年以来皆为贾家村,后简化为贾村。现为北贾村。北贾村现有耕地1502亩,农业人口1088人。   西申村   明初,申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申家村。因此村在西,后改名为西申村。西申村现有耕地521亩,农业人口396人。   北孔村   明初,孔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孔家村。因此村在北,故称北孔家村。后简化为北孔村。北孔村现有耕地2413亩,农业人口1654人。   小庄   小庄位于北孔村西侧。明初,孙姓从-县迁此定居,因人口少,取名孙家小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谷家小庄。清咸丰年为谷小庄,光绪年为谷家村。后演变为小庄。此村属北孔村辖。   张家村   明初,张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张家村。村名沿用至今。张家村现有耕地1692亩,农业人口1172人。   牛村   明初,牛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牛家村,后简化为牛村。牛村现有耕地836亩,农业人口627人。   冉店   明初,冉姓从-县迁此定居,因该村临通往旧县城(今杜村乡小庄)的大道,开店的多,故名冉家店。清乾隆年为冉家店,后演变为冉店。冉店现有耕地1323亩,农业人口796人。   后庄   狄邱村北曾有一寺院。明初,从-县迁来几户居民在寺院之北定居,故名后庄。该寺院已于1950年改建为学校。后庄现有耕地660亩,农业人口435人。   北杜村   清咸丰年为北杜村庄,光绪年为北杜村,村名沿用至今。北杜村分为两个行政村:北杜东村现有耕地1926亩,农业人口1650人;北杜西村现有耕地1884亩,农业人口1689人。   北张村   北张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时叫张村,明嘉靖年仍之。清咸丰年至今为北张村。因在张村集之北,故名北张村。北张村现有耕地1908亩,农业人口1387人。   双庙   明初,从-县迁此定居的人在村里修了两座庙,故村名叫双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双庙村。清咸丰年为中双庙、西双庙。光绪年至今为双庙村。两座庙原位于村中间,将村分为东、西两部分,50年代因修临柳公路而拆除。双庙现有耕地1751亩,农业人口1242人。   前野郭、后野郭   古时,外城叫郭。临漳旧县城(今杜村乡小庄)在野外建郭时,此村建于郭下,故称野郭。明正德年为野郭屯。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陈家野郭、李家野郭、邢家野郭。清光绪年为陈家村(即北野郭)、邢家村(即邢家野郭)、李家村(即李家野郭)。现为前后二野郭。  前野郭现有耕地2064亩,农业人口1028人。  后野郭现有耕地1789亩,农业人口906人。   东申村   明初,申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申家村,后简化为申村。1982年3月2日改为东申村。东申村现有耕地1690亩,农业人口903人。   北袁村   明初,袁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袁家村,后简化为袁村。1982年3月2日改为北袁村,北袁村现有耕地1068亩,农业人口656人。   郝王村   郝王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王村。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王村屯。据《郝氏宗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郝姓先祖迁此定居后,逐步演变为郝家王村。1960年简化为郝王村。  郝王村耕地面积3039亩,农业人口2030人。   岳家庄   岳家庄位于郝王村东侧,原来两村只有一路之隔,现已成为一体。据查,岳姓来此定居后取名岳家庄,现和郝王村为一个行政村。   三陶王村   三陶王村位于双庙村东、东申村村北。此村历史悠久,北宋即有此村,叫王村。据传,明初三户陶姓迁此定居,取名三陶王村。清咸丰年至民国时期为三陶王村。后因战乱陶姓外迁。王姓也陆续外迁他村。40年代末,最后一户王姓也迁居东申村,村庄逐废,现该村遗址犹存。   赵家庄   赵家庄位于郝王村村南一华里处。此村历史悠久,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赵家庄。清光绪年《临漳县志》记载也有赵家庄。清末民初居民陆续外迁他村,村庄逐废。今赵家庄遗址犹存。   三皇庙、铁炉村   据查,明永乐年间,村西有座庙,庙内有天皇、地皇、人皇三尊铁铸神像,因此村名称三皇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三皇庙,村名沿用至今。  清咸丰年以来且有铁炉村,此村在三皇庙南侧,现和三皇庙形成一体,为一个行政村。三皇庙现有耕地2045亩,农业人口980人。   梁庙   明初,梁姓从-县迁此定居后盖了两座庙(关帝庙、奶奶庙),村名遂称梁家庙,简称梁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梁家庙,村名沿用至今。梁庙现有耕地838亩,农业人口542人。   奶奶庙   据查,明代该村西头曾建一庙,庙里有两个神像:一个叫大奶奶,一个木奶奶。群众称此庙为奶奶庙,故该村以此庙而得名。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奶奶庙,村名沿用至今。奶奶庙现有耕地2806亩,农业人口1765人。   白龙庙、段家村、孟家村   据传,明代此处有东郭村、西郭村。后来漳河发大水,冲来一个木质白色龙头,两村人迷信是龙显灵,就合建一座白龙庙。从此两个村合并,改名白龙庙。  清咸丰年、光绪年至民国时期有段家村、孟家村,二村在白龙庙东侧,现和白龙庙形成一体,为一个行政村。白龙庙现有耕地1423亩,农业人口825人。   刘路口、小申村   据查,明初该村西头为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十字路口,因刘姓居多,故取村名为刘家路口。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刘家路口,后简化为刘路口。村名沿用至今。  刘路口南侧有小申村,两村原只隔一条路,现已形成一体,和刘路口为一个行政村。  刘路口现有耕地1496亩,农业人口843人。   张路口   据查,明代该村是交通要道路口,有3个马车店,因张姓居多,故村名为张家路口。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张家路口,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张路口。张路口现有耕地936亩,农业人口572人。  0临漳县工委第一任-李亭(1938年8月任职)为张路口村人。   黄开河   据碑文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县城南15里许,村名开河。后因黄姓居多,故村名改为黄开河。清咸丰年为黄开河庄,光绪年为黄开河。村名沿用至今。黄开河现有耕地2107亩,农业人口1220人。   李家寨   明初,李姓从-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为李家村,后简化为李村。1982年3月2日改为李家寨。李家寨现有耕地652亩,农业人口347人。   木锨刘   据查,此村原名刘氏屯,以生产木锨出名,后人称之为木锨刘村,清咸丰年以来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木锨刘。该村现有耕地1667亩,农业人口896人。   许村   明初,许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许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许家村,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许村。许村现有耕地1128亩,农业人口688人。   徐村   明初,徐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徐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徐家村,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徐村。徐村现有耕地1204亩,农业人口680人。   西花佛堂   据明隆庆六年庙碑记载,元末干戈扰攘,此乡久虚无人。明初程、李二氏自-迁居此乡,率众在古寺遗址上重建殿宇,内雕石质花佛,名曰“花佛堂”,村随庙得名。此村位于庙西,故名西花佛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西花佛堂,村名沿用至今。庙宇已于50年代改建为学校。西花佛堂现有耕地2559亩,农业人口1570人。   刘江堂   据传,元朝该村刘江、刘海兄弟二人在朝居官,为光宗耀祖,在村修一家庙。信佛后,将其家庙改为神庙。因庙南临滏水,为庙取名镇河堂。此村刘姓居多,改村名为刘江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刘江堂。村名沿用至今。刘江堂现有耕地627亩,农业人口381人。   花王村   据查,此地原位于临漳旧县城东门外。明初,王姓迁此,善于种花,取村名为花王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花王村。村名沿用至今。花王村现有耕地801亩,农业人口500人。   南孔村   明初,孔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孔家村。因此村在南,故称南孔家村。后简化为南孔村。南孔村现有耕地1365亩,农业人口805人。   武家堂   据查,明代此村西头有个菩萨庙,群众称庙堂。庙东武姓居多,因此取村名武家堂。清咸丰年为武家堂,村名沿用至今。   孔家店   据查,明初,从河南开州(今濮阳)至河北彭城的大路由此通过,孔家开店在此定居,故取村名孔家店。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孔家店,村名沿用至今。   齐家店   据查,明初,从河南开州(今濮阳)至河北彭城的大路由此通过,齐家在此开店定居,故取村名齐家店。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齐家店,村名沿用至今。   武孔齐   武家堂、孔家店、齐家店三个自然村已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取村名为武孔齐。该行政村现有耕地1648亩,农业人口857人。   郭家堂   明初,郭姓从-县迁此定居,建一祠堂,故村名为郭家堂。清咸丰年为郭家堂,村名沿用至今。郭家堂现有耕地1709亩,农业人口1309人。   海岛寺   据查,明初,这里修了一座寺院。寺院地势高凸,周围地洼,形似海岛,故取名海岛寺。村以寺得名。清咸丰年为海岛寺,村名沿用至今。海岛寺现有耕地528亩,农业人口552人。   东明古寺、西明古寺、新明古寺   据查,这里原有一座寺院,叫“明古寺”。明初从-迁来之民在寺院附近定居,村以寺得名,曰明古寺。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明古寺,村名沿用至今。  东明古寺因在寺东而得名。该村现有耕地1477亩,农业人口1144人。  西明古寺因在寺西而得名。该村现有耕地912亩,农业人口887人。  1956年漳河发大水,西明古寺西头居民的房屋被冲毁,当时有三分之一农户搬迁村北定居,1982年3月2日命名为新明古寺。  新明古寺现有耕地681亩,农业人口716人。  

张村集乡

  张村集乡   乡0驻西街村。面积97.5平方千米,人口5.04万。辖56个行政村:西街、南街、东街、新三、花王、申家、前王、胡周、潘家、南孔、南贾、董村、冯庄、崔庄、杜堂、张费、许村、梁庙、西屯、于园、东屯、高庄、新村、徐村、马堂、小王、西北街、西南街、南史庄、郭少庄、阎看台、前安上、后安上、郭家堂、黑龙庙、张看台、白龙庙、海岛寺、大分庄、武孔齐、贾河口、刘江堂、刘路口、木锨刘、张探花、有仙刘、黄开河、李家寨、田马吾、三皇庙、张路口、奶奶庙、东花佛堂、西花佛堂、东明古寺、西明古寺、新明古寺。  

西羊羔乡

  西羊羔乡(Xiyanggao Xiang)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县城西5千米。面积28.8平方千米,人口2.10万人(2002年)。辖15个行政村,乡0驻西羊羔村。1961年设西羊羔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28.8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西羊羔东村、西羊羔西村、西羊羔南村、西羊羔北村、东辛寨、杜城营、七里营、漳潮、刘柏鹤、苏庄、南羊羔、温羊羔、中羊羔、王羊羔、刘羊羔15个行政村。   (辖1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   -村名由来及演变   简介   东魏、北齐时,这一带是牧羊区,盛产羊羔,并建有观牧区看台,因此,形成的村落叫“羊羔”。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这里为羊羔屯、羊羔社,又因村滨漳河,成为“羊羔渡口”。明嘉靖年为羊羔。董家羊羔、王家羊羔、李家羊羔和南羊羔。清咸丰年为西羊羔、刘羊羔、张羊羔、温羊羔、袁羊羔、王羊羔、南羊羔。今为西、南、中、刘、王、温、张七个羊羔村。   中羊羔   据“泰山庙”碑文记载,中羊羔,李姓居多,名李羊羔。因重名,临漳县01982年3月2日通知,改为中羊羔。中羊羔耕地面积457亩,农业人口309人。  西羊羔:   该村因位于中羊羔之西,故名西羊羔 西羊羔现分为四个行政村:  西羊羔东村现有耕地1637亩,农业人口1094人。  西羊羔西村现有耕地1668亩,农业人口949人。  西羊羔南村现有耕地1948亩,农业人口1314人。  西羊羔北村现有耕地2070亩,农业人口1130人。   南羊羔   明万历二十九碑记,该村原名南许村。因该村位于中羊羔之南,后改名南羊羔。南羊羔耕地面积3963亩,农业人口2308人。  南羊羔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临漳县党组织活动的中心,也是临漳县第三任工委-王树人和革命烈士王婉贞的故乡。   温羊羔   该村因温姓居多,故名温羊羔。该村耕地面积728亩,农业人口570人。  王羊羔:  此村位于中羊羔之东,取名东羊羔。因王姓居多,改名王羊羔。该村耕地面积3054亩,农业人口2042人。   刘羊羔   此村位于中羊羔之北,曾取名北羊羔。因刘姓居多,改名刘羊羔。该村耕地面积2484亩,农业人口1761人。  刘羊羔是0临漳县第一个党支部-董兰亭的故乡。   张羊羔   因张姓居多,改名张羊羔。该村人口100余人,和中羊羔(李羊羔)为一个行政村。   东辛寨   据查,明代此村叫南舍村。村内分前后两排,前排为营,后排为寨,寨大于营,因在清朝辛亥年改名,故名辛寨。1959年由成安划归临漳。因重名,临漳01982年3月2日通知,改名东辛寨。该村耕地面积3543亩,农业人口1609人。   杜城营   北宋叫杜城。清《乾隆彰德府志》,称杜营,咸丰年仍之。光绪年至今为杜城营。该村耕地面积1950亩,农业人口1604人。   七里营   据查,明朝曾在此驻军立营。因该村位于县城东南七华里,故名七里营。清咸丰年至今为七里营。该村耕地面积1326亩,农业人口965人。   漳潮   北宋为“张超”,因该村滨临漳河,曾为渡口。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漳潮渡口。乾隆年至光绪为张潮。今为漳潮。该村耕地面积3870亩,农业人口3047人。   苏庄   据查,明洪武四年,苏姓从-县迁此居住,取名苏庄。该村耕地面积1452亩,农业人口865人。   潘庄   据查,名洪武四年,潘姓从-县迁此居住,取名潘庄。潘庄现有人口230余人,和苏庄为一个行政村。   刘柏鹤   明《嘉靖漳德府志》记载,此村原名“百和”,冠以刘姓,取名“刘白和”。后演变为刘柏鹤。该村耕地面积1104亩,农业人口699人。  

香菜营乡

  香菜营乡(Xiangcaiying Xiang)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2.93万人(2002年)。辖18个行政村,乡0驻香菜营村。107国道、临安公路过境。古迹有曹操建的“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皇姑墓”和“西门豹投巫为民除害”等。  沿革 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设香菜营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盐食、谷子、董庄、十里后、韩旺、回漳、香西、香中、香东、务北、务中、务西、显王、井龙、三台、邺镇、洪山18个行政村。(辖18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  香菜营:  香菜营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叫香菜村。明代为香菜营。清乾隆年为香菜营。咸丰年有香菜营、香菜村、东香营、新香营。光绪年为香菜营和西、中、老香营。今为香菜营和东营、西营。据传,香菜营因给邺都种植香菜而得名,现分为三个行政村:  香东现有耕地3262亩,农业人口1935人。   香中现有耕地3726亩,农业人口2132人。  

杜村集乡

  杜村集乡下辖2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 杜村集,北宋为杜村。明代保安集迁此,遂发展成集市。明正德年为杜村集和杜村屯。清乾隆年至今为杜村集。杜村集耕地面积3524亩,农业人口2854人。   乡0驻杜村集村。面积68.9平方千米,人口4.55万。辖26个行政村:杜村集、西夹河、三教堂、东冀庄、西冀庄、东小庄、高夹河、西小庄、路夹河、周房村、杜庄、安庄、郭庄、栾庄、贺村、关村、秦村、齐楼、张庄、土楼、西营、东营、羊羔、赵庄、梅庄、西宋。   夹河村沿革情况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夹河村。咸丰至光绪年为大夹河、小夹河。今为路夹河、西夹河、高夹河。  路夹河:  据查,明初从-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东,取名东隔河,演变为东夹河。后东夹河村分为二,此村路姓居多,改为路夹河。路夹河耕地面积3014亩,农业人口1712人。  高夹河:  据查,明初从-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东,取名东隔河,演变为东夹河。后东夹河村分为二,此村高姓居多,改为高夹河。高夹河耕地面积2521亩,农业人口1551人。  西夹河:  据查,明初从-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西,取名西隔河,演变为西夹河。西夹河耕地面积2952亩,农业人口1802人。老红军战士,0员黄金财系西夹河村人。  西营(老营):  据查,北宋时宋辽交战,宋兵老营设在此地,得村名老营。因位于东营之西,1955年改名为西营。西营耕地面积2832亩,农业人口1719人。   -东营(小营)   据碑文记载,明初张姓从-迁到磁县西玉曹。因遭水灾迁到临漳境内张固村。又遭水患东迁至小营,后改名东香营,简化为东营。东营耕地面积4226亩,农业人口2527人。   -东冀庄、西冀庄   据查,明初冀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冀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冀家庄。后因漳水为患,部分冀姓居民西迁,另建新村,取村名西冀家庄。留居者称老蚴家庄,后改为东冀家庄。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东冀家庄、西冀家庄。后简化为东冀庄、西冀庄。  东冀庄耕地面积3009亩,农业人口2748人。  西冀庄耕地面积3790亩,农业人口3098人。   -东小庄、西小庄   《临漳县志》记载,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临漳县治由邺城迁出,移至邺东二十里。隋大业十年(614年)在此(即小庄)筑临漳县城。临漳县城在小庄经历了隋、唐、宋元和明初五个朝代。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共经历了817年。洪武十八年临漳县城毁于漳患,洪武二十七年,县城迁走后取名旧县小庄。后村分为二:东小庄、西小庄。  东小庄耕地面积878亩,农业人口646人。  西小庄耕地面积856亩,农业人口655人。   -康庄、西宋村、贺村   康庄、西宋村和贺村历史悠久,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为桃源。清乾隆四十四年碑文记载,康庄和西宋村原名西古桃源村;贺村原名东古桃源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康家庄、宋家村、贺家村,村庄以性氏取名。后村名沿革,简称康庄、宋村、贺村。宋村1982年3月2日改名西宋村。康庄现归西宋村辖。  贺村耕地面积2438亩,农业人口2532人。  西宋村耕地面积1761亩,农业人口1698人。   -郑家庄、三家村   郑家庄建于是120年前。据查,因老营(今西营)郑姓迁此种地,形成村落,称郑家庄。该村现归东冀庄辖。  据查,三家村常遭水患,只留下三户人家在此居住,称三家村。咸丰年为三家村、村名沿用至今。该村现归东冀庄辖。   -赵庄   明初,赵姓从-迁此定居,故取村名赵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赵家庄。简称赵庄。村名沿用至今。赵庄耕地面积630亩,农业人口594人。   -张庄   张庄原名保安集。明代因受漳河水患,集市移至杜村。因张姓居多,改名张家庄。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张家庄,简称张庄。村名沿用至今。张庄耕地面积4506亩,农业人口3200人。   -郭庄   明初,郭姓从-迁此定居,取名郭家庄,简称郭庄。郭庄耕地面积424亩,农业人口314人。   -梅庄   明初,梅姓从-迁此定居,取名梅家庄。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梅家庄,简称梅庄。村名沿用至今。梅庄耕地面积2250亩,农业人口1418人。   -安庄   明初,安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安家村。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安家村。后演变为安庄。安庄耕地面积1652亩,农业人口1462人。   -关村   明初,关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关家村,简称关村。关村现有耕地532亩,农业人口482人。   -周家村、房家村   据查,明初周、房两姓先后从-迁此定居,取名周家村、房家村。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周家村、房家村。后二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取名周房村。周房村耕地面积440亩,农业人口307人。   -三教堂   据查,明初从-迁民到此,建有道、儒、佛三教神像庙堂,取名三教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三教堂,村名沿用至今。三教堂耕地面积2218亩,农业人口1567人。  三教堂是功勋卓越的老干部王景文的故乡。   -羊羔   据查,明初杨、高二姓从-迁此定居,取名“杨高”村。后演变为羊羔。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羊羔村、村名沿用至今。羊羔耕地面积1879亩,农业人口1629人。   -杜庄   据查,明初杜姓从-迁此定居,取名杜家庄。清咸丰年到今为杜家庄,简称杜庄。杜庄耕地面积583亩,农业人口660人。   -秦村   据《秦氏家谱》记载,此村原名丁家村。明初,河南光州固始县凤凰村秦姓迁此,改名西秦村。后秦姓发民成大户,改名秦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秦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秦村。秦村耕地面积1362亩,农业人口1396人。   -栾庄   据查,明初栾姓从-迁此定居,取名栾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栾家庄,村名沿用至今。简称栾庄。栾庆耕地面积1084亩,农业人口1140人。   -土楼   据查,明初,王姓从-迁此定居,用土坯盖了一座楼房。因建筑特殊,故得名土楼庄,后简称土楼。土楼耕地2369亩,农业人口2234人。   -齐楼   据查,明初,齐姓从-迁民到此,盖有楼房,故名齐家楼。清咸丰年至今为齐家楼,简称齐楼。齐楼耕地面积1382亩,农业人口1037人。  

章里集乡

  章里集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张里,后演变成漳里村,因位于漳河故道里边而得名。后发展成为集市,清乾隆年为章里集。村名沿用至今。因村中立有旗杆,故又称“旗杆章”。集里集于1961年分成三个自然村:即章里集、中章、后章。   章里集乡   (辖1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  章里集、中章、后章:  章里集现有耕地5934亩,农业人口5811人。  中章现有耕地1220亩,农业人口989人。  后章现有耕地3867亩,农业人口2722人。  章里集为1945年11月“邯郸战役”的主要战场。在“旗杆章”战斗中,解放军生俘国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四十军军长马法五。   -所有行政村历史   大章   此村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为大张。后发展成为集市,明正德年以来皆为大章集。今为大章。大章现有耕地2288亩,农业人口1660人。   堤上   据查,明弘治年间,知县景芳在此筑堤,后人颂为“景公堤”。当时堤北有村被水冲垮,居民搬迁堤上,故名堤上。村名沿用至今。堤上现有耕地4412亩,农业人口3002人。   王崔庄   明初,王姓从-迁此定居,取名王家庄。后又有崔姓迁入。1982年3月2日改名为王崔庄。王崔庄现有耕地873亩,农业人口699人。   郜庄   明初,郜姓从-迁此定居,取名郜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郜家庄,后简化为郜庄。村名沿用至今。郜庄现有耕地3047亩,农业人口1972人。   常庄   明初,常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常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常家庄,后简化为常庄。村名沿用至今。常庄现有耕地585亩,农业人口416人。   北东坊   据传,宋真宗年间,宋辽交战,北国萧银宗曾在此地建过军帐房,因位于南帐房北,故名北帐房。后演变为北东坊。北东坊现有耕地5578亩,农业人口4809人。   北柴屯   据查,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屯积木柴供邺城使用,因位于南柴屯之北,故名北柴屯。明正德元年《临漳县志》记载为北柴屯。村名沿用至今。北柴屯现分三个行政村:  东屯现有耕地3643亩,农业人口2044人。  中屯现有耕地2991亩,农业人口1593人。  西屯现有耕地2921亩,农业人口1558人。   冢上   冢上在北宋叫南柴屯。因该村地势低洼,村民迁至村南一个土冢高地上居住,故改名冢上。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冢上村。村名沿用至今。冢上现有耕地1677亩,农业人口840人。   黄辛庄   据查,宋代黄姓在此建立新庄,取名黄家新庄。明正德年为辛庄屯。清乾隆年为黄家新庄。后演变为黄辛庄。黄辛庄现有耕地6937亩,农业人口4871人。   萧城寨   萧城寨历史悠久。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内村。因宋辽交战,北国萧太后在此安营扎寨。故名萧城寨。后发展成集市,明正德年为萧城寨集。清乾隆年至今为萧城寨。东城寨现有耕地2846亩,农业人口2597人。  

习文乡

  习文乡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县境南部,与河南省为邻,距安阳市10千米。境内有邺南城遗址、新石器文化、靳彭城古柏等文物古迹。   习文乡(Xiwen Xiang)面积35.8平方千米,乡0驻习文村。人口3.43万人(2002年)。辖34个行政村,京深高速公路过境。   代码   130423206:~201河图村 ~202栗辛庄村 ~203时固村 ~204芝村 ~205义城村 ~206板屯村 ~207西太平村 ~208东太平村 ~209上柳村 ~210马辛庄村 ~211板堂村 ~212倪辛庄村 ~213刘太昌村 ~214曹村 ~215北吴庄村 ~216长巷村 ~217河庄村 ~218仁寿村 ~219定华城村 ~220洛安台村 ~221核桃元村 ~222明阳屯村 ~223邢固村 ~224贺北村 ~225西吴庄村 ~226张彭城村 ~227靳彭城村 ~228赵彭城村 ~229公界村 ~230边庄村 ~231吉田村 ~232窑头村 ~233南王庄村 ~234习文村   沿革   1961年设习文公社,1984年改习文乡。1996年倪辛庄乡并入。1997年,面积35.8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习文、栗辛庄、时固、西太平、东太平、上柳、马辛庄、板屯、板堂、义城、芝村、倪辛庄、河图、洛安台、定花城、刘太昌、张彭城、靳彭城、赵彭城、公界、边庄、仁寿、核桃园、邢固、明阳屯、贺北、曹村、何庄、北吴庄、常巷、窑头、吉田、南王庄、西吴庄34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辖34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   习文:   北宋叫修仁为与讲武城对称,改名习文。清乾隆年以来皆为习文。习文。习文耕地面积2310亩,农业人口1479人。   马辛庄:   清乾隆年间漳河改道,邺镇南半部被冲毁,马姓南迁另建新村,取名马新庄。后演变为马辛庄。马辛庄耕地面积1005亩,农业人口825人。   上柳:   北宋有东上流,西上流。清乾隆年间漳河改道,西上流被冲毁,并入东上流,从此合称上流。后演变为上柳。乾隆年至今皆为上柳。上柳耕地面积1650亩,农业人口1495人。   东太平:   据查,东太平历史悠久。清代以前叫焦家谷驼。清代皇帝南巡路过此地,闻此村名认为不详,遂改名为太平。因有东西两村,此村位于东部,故名东太平。咸丰年以来皆为东太平。东太平耕地面积1530亩,农业人口1395人。   西太平:   西太平旧称段王。唐代已有段王村,宋代叫段王,明代仍之。清代皇帝南巡路过此地,闻此村名认为不详,遂改名太平。因有东西两村,此村位于西部,故名西太平。咸丰年以来皆为西太平。西太平耕地面积2490亩,农业人口2014人。  西太平现有新石器时期遗址。   板堂、板屯:   北宋为板堂。明正德年为板堂屯,清乾隆年仍之,咸丰、光绪年为东、西板堂,今为板堂和板屯。据查,北齐时,此地有个花园,园中建有木板祠堂,形成村落后,取名板堂。到了明代,在板堂附近又建一村,并设屯于此,故名板堂屯,后简化为板屯。  板堂耕地面积1260亩,农业人口928人。  板屯耕地面积1515亩,农业人口1214人。   时固:   北宋为时故,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以来皆为时固。时固耕地面积2445亩,农业人口2130人。  村西有西门豹祠遗址。  栗辛庄:  据查,明初,栗姓人-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义城:  东魏、北齐村,增筑邺南城。后人在邺城遗址定居,把“邺”演为“义”,故名义城。明正德年为义城屯。清乾隆以来皆为义城。义城耕地面积1290亩,农业人口727人。   芝村:   北宋为支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芝村。据查,此地原是曹操的花园,种有芝兰花,后人定居于此,取名芝村。芝村耕地面积1650亩,农业人口1193人。   胡连庄:   明《嘉靖彰德府志·邺都宫室志》记载,齐左丞相咸阳王斛律明月宅在城北,其所居之地为南、北斛律二村。北宋为南胡律、北胡律。清乾隆年以来皆为胡连庄。今为胡连庄,和东太平为一个行政村。   倪辛庄:   清乾隆年间漳河南移,将东昭德村冲毁,倪姓迁此定居,取名倪家新庄。后演变为倪辛庄。倪辛庄耕地面积2794亩,农业人口1981人。   河图:   北宋叫河头,清乾隆年为河图,咸丰年上为河图庄,光绪年以来皆为河图。河图耕地面积1679亩,农业人口898人。   刘太昌:   北宋为太仓,清乾隆、咸丰年仍为太仓,光绪年以来作太昌,今为刘太昌。  据查,太仓即皇家仓库。今太昌是邺都南城内皇家仓库所在地,后人在此遗址上建村仍名太仓。民国四年,漳河从倪辛庄至曹村之间决口冲毁刘村,该村居民搬过到太仓村东另建刘村。后二村合一,改名刘太仓,演变为刘太昌,刘太昌耕地面积1507亩,农业人口1216人。   曹村: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曹村。清乾隆年为隶曹村、刘家曹村,咸丰年为刘曹村、曹村庄,光绪年为甘曹村、刘曹村、李曹村,今为曹村。据传,因该村有一个巨大的马槽,取名槽村,后演变为曹村。曹村耕地面积1174亩,农业人口982人。   河庄: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为河庄。清乾隆年为河状村,咸丰年为河庄村,光绪年为东河庄、西河庄。今为河庄。因靠河建村而得名。河庄耕地面积1073亩,农业人口799人。   仁寿:   仁寿历史悠久,北宋已形成村落。《临漳县志》记载,该村位于东魏、北齐国邺南城仁寿门外,故名仁寿。北宋叫仁寿。明正德年以来皆作仁寿。仁寿耕地面积1539亩,农业人口1449人。   北吴庄:   据查,明初,吴姓从-迁此建村,取名吴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吴家庄。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吴家庄。为区别同名村庄,1949年改为北吴庄。北吴庄耕地面积1389亩,农业人口1098人。   常巷:   据查,明初,常岳从-迁此定居,取村名常岳村。后演变为常巷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常巷村,简称常巷。常巷耕地面积1172亩,农业人口836人。   定花城:   北宋叫定夸城,明代仍之。因此地是定夸古城遗址,形成村落后取名定夸城。后演变为定花城。《邺乘·地理志》曰,在南城东南,以旧地为基,筑东、西定夸城。清咸丰年以来皆为东、西定花城,今为定花城。定花城耕地面积308亩,农业人口222人。   张彭城、靳彭城、赵彭城:   北宋有个东彭城、西彭城,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为彭城村,咸丰年为张彭城、东彭城,光绪年为赵彭城、靳彭城,今为张彭城、靳彭城、赵彭城。据查,北齐时,彭城王居此,形成村落后得名彭城。后村分为三,以姓氏居多取村名。  张彭城耕地面积989亩,农业人口594人。  靳彭城耕地面积473亩,农业人口329人。  赵彭城耕地面积874亩,农业人口502人。   洛安台:   据查,曹操到练兵场阅兵,常在此地离鞍下马登台,后在此地形成村落,得名落鞍台,演变为洛安台。清乾隆年为乐安村,咸丰年至今皆为洛安台。洛安台耕地面积917亩,农业人口500人。   邢固:   宋代为邢故,明代仍之。清乾隆、咸丰年为邢固,光绪年为东、西邢固,今为邢固。邢固耕地面积958亩,农业人口714人。   明阳屯:   据查,明初,有个姓明的叫明大发和姓杨的迁此定居,故称明杨屯,后演变为明阳屯。清乾隆年为名杨屯,咸丰年为明羊屯,光绪年以来绵为阴阳屯。阴阳屯耕地面积1257亩,农业人口871人。   核桃园:   据查,邺南城外有个果园,园内核桃树多,此村建在果园遗址,故中核桃园。清乾隆年以来皆为核桃园。核桃园耕地面积1065亩,农业人口788人。   公界:   北宋叫公廨即衙门。后人在此遗址上建村得名公廨。后演变为公界。清乾隆年为公建村,咸丰年上为功建村,光绪年至今皆为公界。公界耕地面积580亩,农业人口350人。   贺北:   据查,洹水曾流经村南,人们在此定居后取名河北,后演变为贺北。贺北耕地面积1240亩,农业人口963人。   西吴庄:   据查,明初,吴姓从-迁此建村,取名吴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吴家庄。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吴家庄。为区别同名村庄。西吴庄耕地面积742亩,农业人口556人。   边庄:   据查,明初,边姓从-迁此定居,取名边家庄,简称边庄。边庄耕地面积876亩,农业人口645人。   窑头:   邺为六朝古都,建城时用砖很多。此外烧窑出名,建立村落后,取名窑头。窑头耕地面积1998亩,农业人口1532人。   南王庄:   据传,过去村里有个姓王的财主养了条恶狗,故有恶狗王庄之称。人们嫌村名不雅,改名南王庄。南王庄耕地面积1000亩,农业人口541人。   吉田:   《临漳县志》记载,吉田古称籍田,位于邺南城南郊。东魏、北齐时,在邺南城建都,每逢春天便召集百姓给牛披红挂绿,皇帝、大臣出城亲自扶犁举行家耕典礼。这种仪式就叫“籍田”。此处是籍田的地方,建村后仍名籍田。后演变为吉田。吉田耕地面积294亩,农业人口216人。  

砖寨营乡

  砖 寨 营 乡  (辖30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  砖寨营:   -调查   据查,此地原有一座佛庙。明初,人们迁此定居,在佛庙南建立的村落为前佛家屯;在佛庙经建立的村落为后佛家屯。后逐步演变为前屯、后屯。  前屯耕地面积4762亩,农业人口3567人。  后屯耕地面积534亩,农业人口568人。  前洹桥、后洹桥:   -传说   北宋有南洹桥、北洹桥。元代为元桥。明正德年为洹桥社。清乾隆年为袁桥,咸丰年至今为前洹桥,后洹桥。  据传,洹河曾流经此地,居民在此地建桥。在洹河附近建立的村落得名洹桥。后人口发展,村分为二:在南者为前洹桥,在北者为后洹桥。此二村原属安阳县辖,1947年5月属新设之漳南县辖,1949年10月划入临漳县。   -历史记载   前洹桥耕地面积180集团 ,农业人口1362人。  后洹桥耕地面积1758亩,农业人口1086人。  老庄: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初李姓迁此定居建立村寨,村名李家寨。到了清代,漳河逐渐流此,不断泛滥成灾,居民大部外迁,留下在此居住的将村名改为老庄。清乾隆年为老庄,村名沿用至今。老庄耕地面积1326亩,农业人口1109人。   -申小屯   明申姓从-迁此定居,因村不大,又是屯所在地,故名申家小屯,后简化为串小屯。清咸丰年为申小屯。村名沿用至今。申小屯耕地面积2050亩,农业人口1203人。  都村:  明初,都姓从-迁此定居,取村名都家村。清乾隆年为都家村,后简称都村。村名沿用至今。都村现有耕地1425亩,农业人口942人。   -张柳   明初,张姓从-迁此定居,周围柳树较多,取村名张家柳村,后简化为张柳。清光绪年为张家柳村。村名沿用至今。张柳耕地面积2095亩,农业人口1089人。   -崔柳   明初,崔姓从-迁此在柳林旁定居,取村名崔家柳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崔家柳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崔柳。崔柳现归向阳村辖。  东风柳( 蜡柳村):  明初,从-迁民到此,在柳树茂密的 蜡庙旁定居。取名 蜡柳村。1966年改为东风柳。东风柳耕地面积2857亩,农业人口1536人。   -北章   清乾隆年间,漳河流经于此。居民在漳河故道内建立村落,取名漳里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漳里村。因在回隆集之北,1949年改为北章。北间耕地面积2088计较,农业人口2008人。  向阳村(关王庙):  此地原有一座关王庙。明初,从-迁民到此,在关王庙旁定居,取村名关王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关王庙。1964年改为向阳村。向阳村耕地面积1560计较,农业人口1081人。  朝阳村(龙王庙):  此地原有一座龙王庙。明初,从-迁民到此,在龙王庙旁定居,取村名龙王庙。1964年改为朝阳村。朝阳村耕地面积494亩,农业人口410人。   -朴庄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此村原名破家庄,后演变为朴庄。朴庄耕地面积1060亩,农业人口695人。  李全庄:  明初,李姓全家从-迁此定居,取村名李全庄。李全庄耕地面积884亩,农业人口554人。  崔庄:  据《崔绍周家谱》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江苏省扬州府江都县崔明功随赵王朱高燧到彰德府上任,其家眷在此落户,取名崔家庄。简称崔庄。崔庄耕地面积4565亩,农业人口2536人。   -沙庄   据查,最初郭、马、李三姓到此居住,取名郭马李家庄。后梁姓、宋姓迁居此村。为保留原意,改名仨庄,后演变为沙庄。清咸丰年至今为沙庄。沙庄耕地面积2611亩,农业人口1578人。  乔庄:  据《乔松升家谱》记载,明初,乔姓从-迁到洹桥村东南定居。明崇祯年因受水患,又迁居此地建立村落,取名乔家庄,简称乔庄。乔庄耕地面积3857亩,农业人口2140人。  金庄:  明初,金姓从-迁此定居,取名金家庄,后简化为金庄。金庄耕地面积2177亩,农业人口720人。  苏村:  据查,明初,苏姓从-迁此定居,取名苏家村,简称苏村。苏村耕地面积951亩,农业人口720人。   -岗上   据查,这一带地势较高,建立村落后取名东岗村。《临漳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东岗村西侧有西上村,因漳河泛滥,西上村并于东岗村,改名岗上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岗上村,村名沿用至今。岗上耕地面积1346亩,农业人口979人。相传,明万历年间朝中大官李秦(人称李黄门)即为岗上村人。  孙村:  明初,孙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孙家村。清咸丰年至今皆为孙家村,简称孙村。孙村耕地面积683亩,农业人口516人。  油房:  据《孟氏家谱》记载,明初,孟姓从-迁此定居,开设油房,故取村名孟家小油房,后简化为油房。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油房村,村名沿用至今。油房耕地面积1448亩,农业人口1353人。   -东辛庄   据《临漳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岗上李秦是朝中黄门大官,他在村东、村西修了两座庄园,雇人看管。人们逐渐在此定居,形成村落。此村在东,取名东新庄,后演变为东辛庄。清光绪年为东辛庄。村名沿用至今。东辛庄耕地面积2067亩,农业人口1561人。  协王村:  据碑文记载,明初,王姓从-迁此定居,曾起名王家村,因该村地形斜,取名斜王村。斜字带贬义,又将“斜”改“协”,村名协王村。协王村耕地面积2887亩,农业人口1718人。  1942年冬至于1945年8月,冀南军区曾在协王村建立“冀南军区西南办事处。”  姜村:  据查,明初,姜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姜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姜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姜村。姜村现归协王村辖。  范庙:  据查,明初,范姓从-迁此定居,曾在村东修一家庙,故名范家庙。清咸丰年为范家庙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范庙。范庙耕地面积1114亩,农业人口782人。  官村:  据查,清朝前期,该村有一人给官僚李继白当管家,年迈回家,人们就把该村叫管家村。清咸丰年为管家村,后演变为官村。官村耕地面积2159亩,农业人口1073人。  宋村:  据《宋氏家谱》记载,明初,宋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宋家村。清咸丰年为宋家。后简化为样村。宋村耕地面积1831亩,农业人口926人。   -羊羔屯   据《临漳县志》记载,东魏、北齐时,此地是牧羊区,盛产羊羔,后逐渐形成村落,取名羊羔屯。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羊羔屯,村名沿用至今。羊羔屯耕地面积1545亩,农业人口931人。  高村:  据查,明初,高姓从-迁此定居,取名高家村,简称高村。该村现归范庙辖。  

柏鹤集乡

  柏鹤集乡 北宋时叫“白纥”。明正德年为白鹤集。清乾隆年为柏鹤集,咸丰年为柏鹤庄集。光绪年至今为柏鹤集。柏鹤集现有耕地2993亩,农业人口2416人。   (辖22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   张柏鹤:   北宋此村叫“张柏子”。清乾隆年为柏鹤。清咸丰年至今为张柏鹤。张柏鹤现有耕地3115亩,农业人口1460人。   兵马寨:   据传,古时此驻过兵马,作为营寨,后形成村落,取名兵马寨。清乾隆年至今村名为兵马寨。兵马寨现有耕地2630亩,农业人口1619人。   田村:   北宋叫田村。明代叫田村屯。清乾隆年为田村、北田村。咸丰年至今为田村。田村现有耕地3264亩,农业人口1999人。   大营:   据查,该村村西有铁佛寺,寺内佛象铸字“兵-铁佛寺”。证明此地过去叫兵-。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叫兵营,咸丰年至今叫大营。大营现有耕地2416亩,农业人口1339人。  傅村:  据查,明洪武年间,傅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傅家村。清咸丰年至今为傅家村。后简化为傅村。傅村现有耕地2292亩,农业人口1385人。  柴场:  据查,两户柴姓最早在此地定居,取名柴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柴家庄。清咸丰年为柴家场,光绪年至今为柴场。该村现有人口150多人,属柏鹤集辖。  北张庄:  据查,明初张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张家庄。清乾隆年至今为张家庄,简化为张庄。因重名,临漳县01982年3月2日通知,改为北张庄。北张庄现有耕地1000亩,农业人口758人。  江村:  据查,明初江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江家村。清乾隆年至今为江家村,后简化为江村。江村现有耕地1730亩,农业人口1257人。  梁村:  据查,明初梁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梁家村。清乾隆年至今为梁家村,后简化为梁村。该村现有耕地2731亩,农业人口1504人。  张村:  据查,明初张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张家村。清乾隆年至今为张家村,后简化为张村。张村现有耕地1436亩,农业人口768人。  有阁刘村:  据查,此村曾叫郑庄。明初刘姓迁此定居,取名刘家村。后因村东古寺建阁,改名有阁刘村。有阁刘村现有耕地3328亩,农业人口3260人。  杜油坊:  杜油坊,北宋叫牛方。明初杜姓迁此定居,后演变为杜油坊。杜油坊现有耕地2455亩,农业人口2095人。  姜油坊:  姜油坊,北宋叫牛方。明初姜姓迁此定居,后演变为姜油坊。该村耕地面积770亩,农业人口604人。  袁油坊:  袁油坊,北宋叫牛方。明初袁姓迁此定居,后演变为袁油坊。袁油坊现有耕地2098亩,农业人口1339人。  马荒: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该村叫荒里村。后因马姓居多,改名马荒村。马荒现有耕地5441人,农业人口3627人。  陈厉村(陈家村、厉家村):  明初,陈、厉二姓从-迁此定居,取名陈家村、厉家村。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有厉家村。清咸丰年为陈家村、厉家村。光绪年为陈家村、厉家村。1956年二村合并取名陈厉村。陈厉村现有耕地3557亩,农业人口2144人。  北史庄:  明初,史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史家庄。后简化为史庄。因张村集乡有一史庄在南,为有区别,改名北史庄。北史庄现有耕地3080亩,农业人口2284人。  贺寨:  明初,贺姓从-县迁此定居,建立村寨,取名贺家寨。清乾隆年为贺家寨,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贺寨。该村耕地面积2667亩,农业人口1789人。  车往营: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车营。清咸丰年为墩营。后演变为车往营。车往营现有耕地2755亩,农业人口1516人。  魏村:  明初,魏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魏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魏家村,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魏村。魏村现有耕地2220亩,农业人口997人。  李谷驼:  北宋叫驼方,明初李姓迁此定居,取村名李驼方,后演变成李谷驼。李谷驼现有耕地2559亩,农业人口1462人。  牛谷驼:  北宋叫驼方。明初牛姓迁此定居,取村名牛驼方,后演变成牛谷驼。牛谷驼现有耕地1563亩,农业人口880人。  曹谷驼:  北宋叫驼方。明初学曹姓迁此定居,取村名曹驼方,后演变成曹谷驼。该村现有人口430多人,属牛谷驼村辖。   -历史演变   “谷驼”村名由来及演变:  谷驼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驼方”。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李家谷驼,焦家谷驼。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曹家谷驼。今为李谷驼、牛谷驼、曹谷驼。  


临漳镇特产大全




临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