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凉山州 >> 普格县 >> 辉隆乡

辉隆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辉隆乡谷歌卫星地图)


辉隆乡简介

  普格县辖乡。1953年建回龙弯乡,1963年更名辉隆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复辉隆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3公里。面积65.2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块莫、洛久、洛莫、则宗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荞麦、马铃薯、玉米。境内有铁矿。.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65.2平方公里 513428207 615300 0834 查看 辉隆乡谷歌卫星地图

辉隆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辉隆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普基镇

  普格县辖镇,县府驻地。清宣统二年(1910)置普格乡,1947年改置普安镇,1952年改置普安乡,1958年划归普乐公社,1984年建普基镇。位于县境南部。面积38.5平方公里,人口1.6万。西巧公路过境。辖正街、下坝、顺河、文倡、新农、坪塘6个村委会和普基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建筑、建材、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蔬菜、蚕茧。境内有港商合资企业省安华食品有限公司(豪吉集团)。纪念地有烈士陵园和红军树等。.  

荞窝镇

  普格县辖镇。1992年由原委洛乡和耿底乡合并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149.5平方公里,人口1.4万。西巧公路过境。辖大坪、城西、耿底、施加、洛哈、安木脚6个村委会和荞窝镇居委会。境内有大槽河温泉瀑布旅游沐浴胜地。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荞麦、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蚕茧、水果、蔬菜。.  

螺髻山镇

  螺髻山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城南30公里处,跨西昌市、普格县、德昌县一市两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景区面积108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359米。螺髻山是凉山州国家4-风景区螺髻山—泸山—邛海风景区的组成部分。2002年5月,四川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螺髻山之名来源于与峨眉山的“姊妹”关系,“峨眉山似女人蚕蛾之眉,螺髻山似少女头上青螺状之发髻”。   螺髻山千峰叠翠,万派环宋,山势雄奇,胜境遍布,是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区。远望时烟霏林箐,岚光幻彩,苍蔼凌虚,高下混茫,有朝观暮开之感;近察则杂树生花,杜鹃似海,纷红似落,俪白参黄,呈争辉竞艳之趣。山间溶洞奇险岩穴深幽,丹岩翠,石峰峭立,有亮如明珠、号称天池的各色海子--五彩湖,也有气势磅礴,飞流直觉泻的温泉瀑布。古籍中称螺髻山有72峰,36个天池,18项胜景,25坪,12佛洞,共108景。据1989年卫星遥感资料反映,其景观、景点数远不止于此,且其山脊高出4000米的山峰就有58座迂回缭绕于高山雾海之中,忽隐忽现,如苍龙遨游九天,其峰群之集中,规模之宏大,造型之奇异和离城市之近尚属罕见。   螺髻山是我国已知山地中罕见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古冰川遗迹中的角峰、刃脊、围谷、冰斗、冰蚀洼地、冰蚀冰碛湖、冰坎、冰阶、冰溜面、冰川刻槽、羊背石、盘谷、冰原石山、侧碛垅等古冰川风貌,具有很高的旅游、探险、科考等价值。其中冰蚀冰碛湖最为壮观,螺髻山冰蚀冰碛湖分布于海拔3650米以上的各期冰围和冰斗中。据不完全统计,终年积水的大小湖泊有50余下,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水面宽度多数为二三百米,湖水深度一般为七八米。冰蚀湖的湖底湖畔多为巨大的石条、石板平铺,部分为裸露基石。冰碛湖的湖底湖畔则以岩块、砂屑为主。部分湖泊有伸入的半岛或湖心岛。所有湖泊的湖周都保存有大量的冰蚀现象和各种冰碛物。湖水则由于基岩颜色、湖周植被或腐植质、湖中水草等的不同而显现翠蓝、棕红、棕黄、草绿、墨绿等颜色。具有考察意义和观光旅游的主要湖景有珍珠湖群、五彩湖群、叠翠湖、姐妹湖、干海子、黄龙潭、黑龙潭、温泉瀑布等。   螺髻山地势高耸,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加上人迹罕至,独特封闭的地理环境,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以及野生花卉、菌类品种十分繁多。原始森林面积30余万亩,植物种类包括南亚热带植被,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等共有180余科、2000余种,其中属国家第一批保护的珍稀植物就有30余种。野生花卉以杜鹃(彝语称“索玛花”)为最,计有30余种,每年3至7月,繁花似锦,铺天盖地。并且,不少杜鹃由于生长上千年而未受到砍伐,已长成须一至二人才能围住的大树,奇特无比。再加上有的杜鹃开花时能同时开出多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更是引人入胜,争芳斗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菌类方面,已知大型直菌150多种,80%可以食用、药用。有高等动物近400种,其中兽类60余种、鸟类252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26种,属珍稀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如短尾猴、小熊猫、金猫、林麝、斑羚、赤鹿、穿山甲、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灰头鹦鹉、圆胧齿类蟾、宝兴树娃、大凉蝾螈、东坡墨鱼等就有30余种。螺髻山以保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成为我国少有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考察研究基地。   螺髻山周边地区,如西昌、德昌、普格、布拖、昭觉等县市,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我国最晚结束奴隶制的一个地区。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如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风趣的彝族婚礼,热闹非凡的火把节、达体舞、摔跤、赛马、斗羊,别具风味的彝族食品烤乳猪、砣砣肉、杆杆酒、苦荞馍、酸菜汤,还有建筑独特的彝族村寨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螺髻山历史上曾是我国较早的佛家圣地。自汉代开劈,唐代佛事已经盛行(鼎盛时期仅螺髻寺就养僧三千余人),建造了许多庙宇,现遗址尚存。唐末以后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佛事日衰,于是有“隐去螺髻,始现峨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之说。佛家称螺髻山为“紫微”。自清初至道咸年间,寺庙又逐渐兴起。据记载,仅螺髻山西麓就有曹峒派较大的庙宇两阁十三寺。螺髻山碧水幽谷,烟云飘渺,景观无穷,佛家称为仙境。   螺髻山气候差异大,“十里不同天”,原始森林保存完好,不仅存留着世界上某些频于绝灭的奇异生物,而且保存着完整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始古冰川刻槽遗址,有“西子浓汝,峨眉淡抹,螺髻天生”的美誉,万千景象吸引了不少游人去万途跋涉,登临浏览,以探寻其无穷奥妙。螺髻山定会同祖国其它名川大山一样放出异彩。   螺髻山彝语称“艾鹅安哈波”,传说在两亿五千万年前“资木呷托”(全世界)洪荒泛滥,整个地球一片汪洋,所有山脉被洪水淹没。只有螺髻山的山巅上还能站立一只落难的鸭子,鸭子彝语称“艾”,再者螺髻山的山体像一只肥大的鹅,而鹅彝语亦称“鹅”,因此当地的彝族称螺髻山为“艾鹅安哈波”。      螺髻山奇峰林立,海子棋布,最著名的景观有七十二峰、五彩湖、万亩杜鹃花      在一亩以上,彝人们称之为“蜀莫阿洛”的黑龙潭、“蜀莫阿史”的黄龙潭、“蜀莫阿里”的五彩湖最为有名。      螺髻山第二绝是雄奇壮观的冰川角峰。古籍中所称的“七十二峰”实际上是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主峰山脊上排列成长龙般和高大的山峰群,其山脊高出4000多米的山峰有58座,主峰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角峰,即著名的骆驼峰、蓓蕾峰。      螺髻山第三绝当推杜鹃花海。整个螺髻山上几十种不同颜色的杜鹃花争奇斗艳。在所有数十种杜鹃花之中最为珍贵的是乳黄色杜鹃。杜鹃花彝语称索玛花,是凉山彝族的迎宾之花。      螺髻山第四绝则应该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古冰川刻槽。它是由古冰川带夹坚硬的岩块,以强大的力量刻碾冰川底部两侧岩石,天长日久便形成宽而深的岩石刻槽。      螺髻山第五绝便是被誉为“水帘洞”的大槽河温泉瀑布。温泉瀑布位于凉山州普格县城西北部荞窝镇境内,螺髻山东坡段,海拔1800米的大槽河北岸。   

永安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永安乡,1958年并入附城公社,1962年复永安乡,1973年改永安公社,1984年再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8公里。面积62.2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永安、古家坪、洛乌、扯扯街、三坝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兼产烤烟、蚕茧、油菜子。.  

向阳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委洛乡,1984年析置向阳乡,1992年并入荞窝镇,1995年复向阳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50.6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筲箕、奶奶沟、向阳、流租脚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水稻、燕麦,兼产油菜子、-、烤烟。.  

文坪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耿河乡,1957年更名城南乡,1958年并入附城公社,1962年建文坪乡,1973年改文坪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8公里。面积31.4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沙锅坪、麻窝凼、骆厂河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兼产烤烟。.  

黎安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莫什吉扭乡,1957年更名黎安乡,1958年并入附城公社,1962年复黎安乡,1973年改黎安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102.6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李子坪、干河沟、沙里、马农塘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  

花山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花山乡,1958年改红星公社,1961年置红星乡,1972年再改公社,1984年复置花山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22.6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联合、红星、友谊、建设4个村委会。普(格)布(拖)公路过境。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兼产蚕茧、烤烟、油菜子、蔬菜。境内富藏玄武岩,建有县岩棉厂,是全国保温、节能材料定点生产厂。.  

东山乡

  普格县辖乡。1953年建河东乡,1960年并入红星公社,1961年复河东乡,1972年改河东公社,1984年置东山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59.7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河东、李家坪、先锋、高锋、东方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种植花椒、苹果、梨。有硫铁矿。.  

大坪乡

  普格县辖乡。1963年建大坪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团结、跃进、胜利、底古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水稻、花生。.  

辉隆乡

  普格县辖乡。1953年建回龙弯乡,1963年更名辉隆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复辉隆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3公里。面积65.2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块莫、洛久、洛莫、则宗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荞麦、马铃薯、玉米。境内有铁矿。.  

洛乌沟乡

  普格县辖乡。1953年建洛乌沟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53.7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红旗、先锋、团结、跃进、前进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燕麦、黄豆。境内有铁和铅锌矿。.  

雨水乡

甘天地乡

  普格县辖乡。1953年建甘天地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64.8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瓦洛、甘天地、阿波洛、坡史落博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有铅、铜、煤等矿藏。.  

洛乌乡

  普格县辖乡。1951年建洛乌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洛莫、沙坝、火博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有煤、石灰岩、铅、黏土等矿藏。.  

孟甘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孟呷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置孟甘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2公里。面积91.2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古里、米尔、博基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  

特兹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依比乡,1954年更名腾子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置特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4公里。面积48.8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荷池、长寿、甲木、则奎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  

吉乐乡

  普格县辖乡。1951年建乃解乡,1954年更名吉鲁乡,1959年并入洛尔乡,1961年建吉乐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吉乐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17.7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团结、俄莫、窝巴洛果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有铅、煤、石灰岩等矿藏。.  

特口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俄加乡,1956年更名抖口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置特口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52公里。面积39.5平方公里,人口0.1万。辖大村、特口、日果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有铅矿。.  

耶底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色枯鲁乡,1954年更名耶底乡,1959年并入洛乌乡,1973年析建耶底公社,1984年复耶底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6公里。面积48.4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耶底、赛果洛、各洛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境内有一石灰岩溶洞,洞深一千米,洞内彩色光滑的小玛瑙石闪闪发光,堪称人间仙境。.  

夹铁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甲铁乡,1960年并入星火公社,1961年复甲铁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置夹铁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59公里。面积71.3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阿木、洛博里、人家洛古、莫尔非铁、都尔、瓦达洛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种植漆树、桃、李、苹果。.  

瓦洛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弯洛乡,1960年并入星火公社,1961年复置乡,1984年更名瓦洛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66公里。面积74.2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弯洛、布尔、跃进、火山、八拉、哄子6个村委会。小(兴场)箐(拉青)公路过境。农业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  

哈力洛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哈力洛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66公里。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口0.2万。通公路。辖苦地波西、瓦依、四甘日、补觉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有铅矿、粘土和石膏。.  

菜子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菜子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9公里。面积47.7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前进、卫星、团结、钢铁、先锋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荞麦,兼产油菜子、烤烟。蜡虫树分布较多。.  

祝联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祝联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70公里。面积34.6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威拉铁、果普日、洛木、乃坚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  

刘家坪乡

  刘家坪乡位于四川凉山州普格县。下辖:   513428222200 220 长河扁村   513428222201 220 新建村   513428222202 210 刘家坪村   513428222203 220 二胡村   

月吾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月吾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77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立洛、尼尔、依乌、特机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燕麦。种植花椒、梨。有天麻、贝母、党参等药材。.  

特补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阿果乡,1957年更名特补乃乌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置特补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62.3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庙子湾、特补乃乌、胜利、红岩、甲甲沟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有“花椒之乡”之称。.  

五道箐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兹补乡,1957年更名五道青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置五道箐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7公里。面积43.2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采洛洛博、洛果、沙合莫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经济林木有苹果、花椒。.  

特尔果乡

大槽乡

  普格县辖乡。1973年建大槽公社,1984年置大槽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59.2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大槽、解惹、解乃阿莫、博尾、党甘史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水稻。种植苹果、花椒。中草药有天麻、贝母。.  

马洪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马雄乡,1960年并入红毛衣达乡,1961年析复马雄乡,同年并更名马洪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59公里。面积45.9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拉都吉、孟子洛、恒地、久史、示布力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  

洛甘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洛呷乡,1960年改洛呷乡联社,1961年复洛呷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洛甘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51公里。面积48.1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彩乃、果吉、洛甘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油菜子。经济林木有花椒、漆树。.  

红莫依达乡

  普格县辖乡。1952年建红毛衣打乡,1960年与马雄乡合并建联社,1961年复红毛衣打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红莫依达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67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红莫依达、特莫波石、马里洪、米洛俄补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  


辉隆乡特产大全




辉隆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