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和田地区 >> 墨玉县 >> 吐外特乡

吐外特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吐外特乡谷歌卫星地图)


吐外特乡简介

  吐外持 , 据说即吐蕃的音译,本乡境内有一麻扎,名之吐外特麻扎,当地人说是西-死后埋葬于此,故称本地为吐外特(此说尚待进一步考证)。吐外特古时候为于阗国属地,闪清和民初为和田属城喀拉喀什下辖巴拉木苏明之部分地区,墨玉建县后,本地大部分归属布华明,小部分属下巴拉苏明。吐外特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 7.3 公里。地战为东经 79° 39′ 至 79°44′,北纬 37°16′至 37°26′,海拔高度 1317 米至 1337 米。其东以喀拉喀什河与和田县罕艾列克乡为界 , 其西北与普恰克其乡、阔依其乡及四十七团团场一连、二连接壤,其南邻近喀拉喀什镇,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本乡现辖 21 个行政村, 81 个居民小组,共 4705 户 22625 人,其中维吾尔族 22608 人、汉族 17 人。
  吐外特乡现有土地面积达 35043 亩,耕地面积为 32162 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 1.5 亩。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锦花等, 2003 年粮食总产量达 13916940 公斤,棉花花总产 220346 公斤。本乡园艺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葡萄多年以来都是全县的主要产区之一。栽培面积到 2003 年年底已达 1071 亩,品种多样、主要为红葡萄,近年来又发展了无核白、马0、黄葡萄等优良品种,此外甜瓜、西瓜、苹果、梨的产量也很多。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53222212 845100 0903 查看 吐外特乡谷歌卫星地图

吐外特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吐外特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喀拉喀什镇

  【概况】 墨玉镇位于墨玉县中部东侧,东与中外闻名的喀拉喀什河相接,北与吐外特乡接壤,南部与加罕巴格、托乎拉乡相邻,西与芒来乡毗邻。地域为东经 79 ° 43 ′~ 79 ° 45 ′,北纬 37 ° 15 ′~ 37 ° 18 ′。总面积 29.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0374 亩,人均占有耕地 0.59 亩, 2003 年,辖 22 个行政村, 90 个居民小组, 8603 户(农业户 7893 户,非农业户 710 户); 34446 人(男 17113 人,女 17333 人),其中维吾尔族 34176 人,占总人口 99.2% ,汉族 270 人,占总人口 0.8% 。    【 历史沿革   】 墨玉镇清代为和田直隶州下属喀拉喀什城之巴拉木苏明辖区。 1919 年设置墨玉县治后,改属喀牙什明。 1937 年~ 1944 年本地分属第一区和第三区六个村。 1944 年~ 1948 年建乡镇,本镇分属民生镇、建设镇、良民乡、复兴乡。 1948 年后合小乡为大乡,本乡属民生镇、复兴乡、良民乡辖境。建国后为城镇和第一区辖境。公社化后,成立五一公社, 1978 年又称喀怕克拉公社, 1984 年由喀怕克拉公社 13 个大队,吐外特公社 6 个大队,托胡拉公社 1 个大队,共 20 个大队,成立喀拉喀什镇,镇政府驻希兰买里。 2002 年开始实施“ 4211 ”工作机制,墨玉镇设“五办一部”,即党建办、党政办、农村经济办、社会事务办、-宗教办及武装部。有干部 66 人,其中乡领导 23 人,一般干部 43 人。    【 自然条件 】 全镇大部分地属洪积扇老绿洲平原地带,部分地处喀拉喀什河西岸水稻区。土壤类型为潮土、水稻土,土质肥沃,沙性大。境内有马奎牙、巴拉木苏两条干渠,支、斗、农渠已配套成龙,灌溉十分便利,具有土地平整,水资源较丰富等自然优势,是全县重要粮棉产区。墨玉镇属大陆性温暖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 11.6 ℃ ,极端最高气温 42.7 ℃ ,极端最低气温 -23.7 ℃ 。年均降水量 36— 37 毫米 ,年均蒸发量 2239.1 毫米 ,年均无霜期约196 天。光照资源丰富,有效积温高、年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瓜果、粮食、棉花等作物的自然优势。.  

扎瓦镇

  扎瓦乡位于墨玉县城西南方12公里处,315国道横穿全乡。四周邻乌尔其乡、阿克萨拉依乡、奎牙乡、沙依巴格乡。全乡共有34个行政村,162个村民小组,10761户44992人。南北长26公里,东西长10公里。全乡共有22个机关单位,中小学校18所。   居民以维吾尔为主,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组成。总面积63000亩,耕地面积52710亩,属于典型的灌溉农业区。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经济作物:棉花、胡麻、小茴香;   经济林木有白榆、杨、柳、核桃、杏、葡萄、石榴、苹果等;   野生植物有甘草、大芸、芦苇、红柳、沙枣等。   ".  

喀尔赛镇

  喀尔赛乡位于墨玉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西北 27 里。北临塔克拉玛沙漠边缘;东北与四十七团场部为邻;东南与奎雅乡、普恰克其乡相连;西与雅瓦乡相接。地域为东经 79°33′— 79°40′,北纬 37°23′— 37°34′,海拔高度 1298 米— 1350 米。耕地 61775 亩,草场 亩,辖 32 个村委会, 158 个村民小组, 8280 户, 35447 人。其中维吾尔族 35364 人, 占总人口的 99.8% , 汉族 83 人, 占总人口的 0.2% 。全乡非农业人口 1312 人。现有一个马场。   建县前后皆为喀尔赛明,一九三七年后为墨玉县第七区。一九四四年以后为惠民镇、光明乡。一九四八年后为光明乡,下辖塔巴克、布拉克、好希阿瓦提、其来克、巴扎、巴下阿瓦提、白阿瓦提共八村。解放后,改为第六区,下辖哈孜艾黑力、下力太热俄、胡西库力、衣艾阿瓦提、河许阿瓦提,共五个乡。公社化后第六区和第七区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一九七八年改用传统地名,称喀尔赛。一九八四年改为乡,乡政府驻地库拉买里。   清代,本地是一片荒滩,清末和民国初年始有人在此定居。据说当年泉水很多,四处涌溢,直至今日本乡灌溉农田仍以泉水为主,人们称这里为喀拉赛依,以后音变为喀尔赛(即黑水滩,维语中称泉水为黑水)。   本乡位于墨玉西北,地形南北狭长,形如柳叶。中部为老农区,大多为灌淤土,边缘部分临近沙漠,皆为风沙土,荒滩多为盐碱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元月份气温 -6.9 ℃,七月份气温 26.2 ℃,年平均气温 11.7 ℃,极端最高气温 40.3 ℃,极端最低气温 -26.1 ℃。年平均降水量 36.2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 2625.3 毫米,无霜期 190 天左右。因临近沙漠,夏季有干热风和大风沙侵袭庄稼,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危害。但本乡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历来是我县主要产粮区。但是盐碱滩、沼泽地较多。荒漠平原草场丰富,也是我县重要牧业区。本乡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喀尔赛泉水,其源始于阿克萨拉依乡五管理区,向北经喀尔赛沟,并汇集沟内大小泉眼,注入喀尔赛水库。喀尔赛灌溉干渠渠道首起自喀尔赛水库,全长 20 公里,可灌溉 6.95 万亩农田。   本乡经济农牧并举,为我县重要产粮区和牧业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甜瓜、葡萄、向日葵、啤酒花、红花。.   2014年,新疆墨玉县喀尔赛撤乡建镇大型夏特丽克麦西来甫在喀尔赛乡隆重举行,标志着喀尔赛乡正式撤乡建镇。  

奎牙乡

  奎牙乡位于墨玉县中部,距县城西北 10 公里。东与芒来乡交界,南与阿克萨拉依乡为邻,西临喀尔赛河分别与扎瓦、乌尔其乡相望,北与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七团场四连、畜牧连等单位毗邻。地域为东经79. 35 ′— 79.39 ′,北纬 37.13 ′— 37.21 ′。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在 1311 — 1340 米之间,耕地面积 亩。下辖 30 个村委会, 162 个村民小组, 8416 户, 38683 人。乡政府驻奎雅巴扎。   清末和建县前为喀拉喀什城之奎牙明(千户),一九一九年墨玉建县后仍为奎牙明;一九三七年后改为墨玉县第四区;一九四四年后分属新生乡、永宁乡、裕民乡;一九四八年后为裕民乡;解放后分属墨玉第七、第八区,辖开胡洛克、阿其吾依、哈鲁、奎牙、喀拉库祖克、帕完、吉加哈、塔克沙、芒来、阿鲁、尕对、依日瓦、牙合其,共十四乡;一九五六年后为第七区(第八区合并在第七区内);公社化后为光明人民公社,一九七八年为奎牙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奎雅乡。   传说千多年前,古于田属吐拉尼国之疆域,并为国王阿不拉甫夏驸马斯牙吾什领地,其时,从古波斯来一人名奎由热至古于田,协助斯牙吾什在本乡境内开挖大渠一条,为纪念此人,该渠称奎由热渠,随着年月流失,“奎由热”音变为“奎牙”。因本乡田庄皆分布在奎牙渠两侧,故取名奎牙。“奎牙”究属何语种及含义如何皆待考查。   本乡属本县洪积一冲积扇老绿洲西部和北部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但由南向北略为倾斜,土壤大部分为灌淤土,少部分属潮土,土质良好,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 11.6 ℃,极端最地气温 -23.7 ℃,极端最高气温42.7 ℃。年平均降水量 35.6 毫米,年均蒸发量 2,239.1 毫米。年平均光照 2,654.6 小时,无霜期 190 天,宜于种植二季作物。   经济以农为主,是墨玉县重要粮、棉和瓜果产区。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特产核桃、甜瓜、杏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项生产均有了较大发展。本乡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狠抓林果业的调整力度,到 2004 年上半年共定植核桃8845亩( 11 个村),杏子1000亩(13个村),石榴3000亩(5个村),红枣 8600 亩,总造林 17357 亩,其中防护林 95 亩。.  

阿克萨拉依乡

  【概况】 阿克萨拉依乡位于墨玉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阿尔瓦克村,距县城 17 公里 ,地域为东经 79 ° 34 ′~ 79 ° 43 ′之间,北纬 37 ° 05 ′~ 37 ° 13 ′之间,海拔 1335 ~ 1400 米。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东西宽 5 公里 ,南北长 13 公里 ,总面积约 35 平方公里,全乡耕地面积 25686 亩。东临加罕巴格乡,北接芒来乡、奎牙乡,西连扎瓦乡,西南与萨依巴格乡接壤。 2003 年全乡下辖 23 个行政村, 98 个村民小组 ,5851 户, 24154 人,农业户 5732 户, 23367 人,占总人口的 96.7% ,非农业户 119 户, 787 人,点总人口的 3.3% 。全乡维吾尔族 24127 人,占总人口的 99.89% ,有汉族人 27 名,占总人口的 0.11% 。    【历史沿革】 建县前为巴拉木苏明,建县后为上巴拉木苏明。 1936 年至 1944 年主要属于墨玉第一区,少部分属墨玉第六区。 1944 年至 1948 年主要属育德乡,少部分属大有乡。 1948 年为育德乡。建国后为墨玉第二区,下辖阿克乡、求那克拉、艾力西白西、古鲁瓦克、西塔其、孔巴格共六村。 1956 年后,又将第十一区之吾宗艾的克、第一区之艾西克拉划给第二区,其时第二区共八个乡。公社化后为跃进人民公社。 1978 年地名普查时为阿克萨拉依, 1984 年划出二个管理区后,改建为阿克萨拉依乡。    【自然条件】 阿克萨拉依乡属南部浅山区前戈壁与中部洪积一冲积扇老绿洲的过渡带。南部土层稀薄,地势起伏。东北部临河一带地势低洼为水稻土,西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年日照 2356 小时,年平均气温 11 . 44 ℃ ,降水量 35 毫米 左右,无霜期 190 天左右,适宜种粮食作物及棉花等。    【经济状况】 1985 年以后,统购派购的政策已基本改变,阿克萨拉依乡政府坚持以“林、牧、农为主战场,以手工编织地毯和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发展战略,走内函挖潜与外延扩大的道路,依靠科技,使阿克萨拉依乡经济逐步走上了商品经济发展轨道。 2003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851.2 万元 , 其中 : 第一产业 2358.6 万元 , 占总产值的 82.7%;.  

乌尔其乡

  乌尔其乡位于墨玉县城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 16.5 公里。东北与奎牙乡接壤,中隔喀尔赛干渠,东南与扎瓦乡相邻,北、西北与喀尔赛乡、雅瓦乡交界,西南与其克勒克、皮牙曼隔大沙漠相望,地域为东经 79 ° 31 ′~ 79 ° 34 ′,北纬 37 ° 11 ′~ 37 ° 21 ′。南北长 17 公里,东西宽 5 公里,全乡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区绿洲面积 38562 亩,耕地面积 26658 亩。 2003 年辖 19 个行政村, 89 个村民小组; 3097 户(农业户 3049 户,非农业户 48 户)。总人口 15480 人(农业人口为 14999 人,非农业人口 481 人),其中维吾尔族 15472 人,占总人口的 99.95% ,汉族 8 人,占总人口的 0.05% ,乡政府驻地阔什阿瓦提村,一条柏油路通往墨玉县城。    乌尔其,意为新垦地,又说乌尔其系蒙语,意为牧场,地名始用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 清光绪年间 ) 。当时和田-阿吉通拉,征民开荒造田扩大绿洲,在今扎瓦乡北面开辟大片农田,命名为乌尔其,清代和建县前后属扎瓦明管辖,建国前夕为交通乡之乌尔其村。此处大部分为荒地农场, 1975 年在光明公社社办农场、五一公社社办农场、跃进公社社办农场的基础上成立东风公社, 1978 年改称乌尔其公社。 1981 年撤消公社革委会,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 25 个村、 105 个大队。 1984 年社改乡时,建立乌尔其乡人民政府,下辖 18 个村 87 个村民小组。 2000 年 5 月份和田地区 “ 4211 ” 机制试点工作在乌尔其乡进行。乌尔其为二类乡,根据“ 4211 ”机制设为“四办一部”,即 : 党政党建办公室、农村经济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宗教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武装部。   ".  

托胡拉乡

  托胡拉乡位于墨玉县中部,乡政府驻地巴扎布依村,距县城西南 6 公里 ,喀和公路( 315 国道)两侧。东临加罕巴格乡,西接奎牙乡,南与阿克萨拉依乡,北与喀拉咯什镇,芒莱乡接壤。海拔在 1325 - 1340 米 之间,总面积约 20956 亩,其中耕地面积 17043 亩。下辖 11 个村, 42 个村民小组, 2003 年底有 4648 户, 17827 人,农业人口 17006 人。其中汉族 10 人,维吾尔族 17817 人,维吾尔族占 99.99 %。   托胡拉乡在清代和建县以前分属巴拉木苏明和马奎牙明,建县后分属上巴拉本苏明,上喀牙什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四年,主要属墨玉县第一区,一九四八年后为民生镇,复兴乡辖境。解放后,大部份属墨玉县第十一区,少部分属第一区。一九五六年后,为墨玉县第十区。人民公社化后在第十区的基础上,成立上游公社。一九七八年后,改为托胡拉公社,一九八四年划出 8 个大队,成立托胡拉乡,驻地设在托胡拉巴扎。托胡拉,维语为鸡(复数)又因巴扎逢周四,故又称排先巴扎。因此得名。   托胡拉乡属墨玉县洪积一冲积扇老绿洲中部平原带,土壤为水稻土,西部为灌淤土,年平均气温为 11.6°C , 年日照时数 2650 - 2700 小时,无霜期 190 天左右,年降水量为 35mm 左右,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夏季炎热、干燥少雨、秋季降温快,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暖温带干燥荒漠气候。   托胡拉乡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耕地历史悠久。是墨玉县主要的粮棉水稻区,土地面积 20956 亩,耕地面积 17043 亩,经济林果面积 11564 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胡萝卜、油菜、大豆、小茴香等,经济林有:核桃、杏、黄桃、葡萄、石榴、苹果、无花果等 30 多种树种。 2003 年粮食总产 9613120 公斤 ,平均亩产 446.46 公斤 ,畜牧业年底存栏 37023 只,出栏 23056 只。 2003 年为全县的“千元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托胡拉乡文教、卫生事业解放以来,发展很快。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七所,在校学生 3197 人,教职工 160 人, 2003 年开始普及九年教育,实施“两基”工程。小学入学率达到 100 %,巩固率为 96.6 %。.  

萨依巴格乡

  【概况】 萨依巴格乡位于墨玉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 25 公里 ,柏油路面。靠近喀拉喀什河西岸,南靠昆仑山,有断续绿洲沿河深入前山深谷。北、西北部与阿克萨拉依和扎瓦乡接壤,西部深入苏格塞戈壁腹地与皮山县的皮雅勒玛乡接相邻,东以喀拉喀什河与和田县相望。地域为东径 79 ° 36 ′ ~ 79 ° 43 ′ ,北纬 36 ° 52 ′ ~ 37 ° 08 ′ 。地形自南向北倾斜,南北狭长,坡降较大。海拔高度 1345 米 ~ 1860 米 之间。土地面积 亩,其中绿洲面积 67576 亩,耕地面积 29490 亩,人均占有耕地 1.03 亩,辖 27 个村, 117 小队, 1 8 个乡直单位; 7238 户, 28528 人 , 其中维族 28525 人,占总人口的 99.99% 。汉族 3 人,占总人口的 0.01% ,    【历史沿革】 萨依巴格,其意为戈壁滩上的园子。数百年前,这里戈壁荒滩连片,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过当地人民长期艰苦的努力,将千年戈壁改造成绿洲,并在经营农业的同时,既栽树种果,又发展各种养殖业,故人们称本地为萨依巴格。清代及建县前后, 萨依巴格乡 属塔克明,又称英爱明,属和田直隶州管辖。 1927 年~ 1944 年属墨玉县第八区。 1944 年后,现一、二、三管理区为建民乡。建国后为墨玉县第三区,下辖可西洛克、赛巴格、吐哈牙、吐扎克其、乌加特、吾逊热力乡共六乡。公社化后第三区与第四区合并,成立猛进人民公社。 1962 年将第三区析出,成立前进人民公社。 1978 年改为萨依巴格公社。 1984 年划出一个管理区,改建为萨依巴格乡。 2003 年按机构改革和“ 4211 ”工作机制的要求,萨依巴格乡设有“五办一部”:党政办、党建办、农村经济办、社会事务办、政法-(宗教)办和武装部。萨依巴格乡有乡领导 20 人,一般干部 36 人,工人 73 人。    【经济状况】 1985 年全乡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改变了农村多年实行的统购派购政策,农村经济进一步放宽。进入 21 世纪, 萨依巴格乡 按照地委提出的“依靠大农业脱贫、依靠大农业致富”的思想,贯彻“增地、打井、办电”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人地突出矛盾。走“林、牧、农”的发展思路。对全乡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加汗巴格乡

  【概况】 加罕巴格乡位于墨玉县南部,乡政府驻地加罕巴格乡巴扎,距离县城9公里 ,北靠喀拉喀什镇,东临喀拉喀什大河,南接昆仑山前戈壁,西与阿克萨拉依乡、托乎拉乡为邻。地域为东经79°41′-79°44 ′,北纬 37°06 ′— 37 °15 ′。东西宽5公里 ,南北长22公里 ,面积约为 60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7123 亩,人均占有耕地 1.24 亩。下辖 20 个行政村, 90个村民小组。全乡有居民户5709户,总人口 22106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437 人,农业人口21669人。全乡人口中维吾尔族22098人,占总人口的 99.96% ,汉族 8 人,占总人口的 0.04% ,有柏油路通往县城。    【历史沿革】 加罕巴格乡清末属巴拉木苏明辖境, 30年代前后属上巴拉木苏明辖境, 40年代属墨玉第一区大拉西坎村、西不拉村范围。建国前夕为墨玉大有乡范围和育德乡范围。建国后至 1956 年为墩大拉司坎乡、大拉司坎乡、艾西克拉乡、西塔其乡、艾力西巴西乡范围。合作化后属猛进公社和上游公社辖境。 1962 年前后属前进公社和上游公社辖境。 1978 年后属阿克萨拉依公社和托胡拉公社辖境。 1984 年 12 月社改乡时,将原阿克萨拉公社的 16 个大队和托乎拉公社的 4 个大队划出,成立了加罕巴格乡,同时建立0加罕巴格乡委员会。    【林果业】 加罕巴格乡大力实施“退桑栽果”战略,积极推广林粮兼作的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建成了桃、杏、核桃三个优质林果带,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改良嫁接。 2003 年,全乡林地面积 11555 亩,其中用材林 740 亩,防护林 460 亩,薪炭林 800 亩,经济林 9555 亩。经济林中,水果占 5875 亩(葡萄 1500 亩,桃子 2765 亩,杏子 1395 亩,石榴 15 亩,其它 200 亩),核桃 3680 亩。庭院改造 1290 户, 1032 亩。完成核桃品种改良 800 亩,杏树品种改良 1395 亩,人均拥有果树 16 株。 2003 年林果业人均收入 89.9 元。占全乡人均收入的 9.24%.    【畜牧业】 畜牧业是加罕巴格乡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加罕巴格乡以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实行饲草喂养的科学养殖模式,提出了以大畜育肥、良种繁育和家禽养殖为主攻方向。.  

普恰克其乡

  普恰克其乡共有 28 个行政村、 132 个小队,与我县吐外特乡、墨玉镇、芒来乡、奎牙乡、柯其乡和兵团四十七团接壤 ,离县城 5 公里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乡,全乡总人口 29520 人,总面积 52580 亩、耕地面积 38661 亩、占总面积的 73%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1.14 亩。 2003 年我乡人均纯收入达 888 元,比上年增加 104.5 元。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乡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了以“林、牧、农”发展的思路, 主要以发展优质杏和核桃为主,采用矮化密植模式,新定植林果 10500 亩,改造老果园 2927 亩,庭院改造 727 亩,种植玫瑰花 300 亩,其他林果 1431.5 亩,林果面积达到了 15885.5 亩 383760 株,人均占有 13 株。同时结合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工程,完成退耕还林面积 2980 亩。在其热克墩开发区种植生态林 4300 亩,有效的促进了我乡的生态建设。林果人均收入 37.2 元,占总收入的 4.1% 。全乡经济林成片面积 9562.1 亩,带状面积 1427 亩,庭院面积 3687.4 亩,散生面积 1209 亩。   以龙头企业带动畜牧养殖大户,大力发展种草业为主,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全年共培育畜牧养殖大户 1200 户,共发展商品畜 23858 头只,年底存栏 59131 头只,较去年增加 2644 头只,人均占有 2 头只,畜牧业人均收入 133.69 元,占总收入的 14.7% 。今年我们与加拿大“天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协议,在我乡筹建一个羊肉加工厂,建成后将会对我乡畜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加大种草业的发展,今年种植苜蓿 2700 亩,加上原来的 5000 亩,苜蓿面积已达 7700 亩,还有 19000 亩的农作物秸秆,有力的保障了畜牧养殖的饲草来源,   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 4263.4104 万元,农作物面积 20000 亩,经济作物 10000 亩,其它作物 7500 亩,粮食总产量达 7942000 公斤,人均占有粮食 535.7 公斤,人均农业收入 472.78 元,占总收入的 52.07% 。   ".  

芒来乡

  芒来乡位于墨玉县中部腹地,乡政府距县城 5 公里,东靠墨玉镇(原五一公社、喀拉喀什镇),西临奎雅乡(原光明公社),北接普恰克其乡(原火箭公社),南与托胡拉乡(原上游公社)毗邻,地域为东经 79°39′— 79°43′,北纬 37°15′— 37°18′,属光热充足的温凉干旱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 11.6 ℃,极端最高气温达 41 ℃,极端最底气温零下 23.7 ℃,无霜期达 180 天左右,年降水在 45 毫米左右,总面积 2144.7 亩,其中耕地面积 14513 亩, 4865 户, 21177 人口,人均耕地 0.88 亩。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 99.98 % 、汉族人口占 0.02 % 、乡政府驻地位于芒来闸口附近。    “芒来”维吾尔语意指女孩额头前的一缕最漂亮的发丝,汉语俗称“前刘海”。据说古时本地女孩都喜欢梳刘海发式,芒来意指墨玉县最美丽的地方,故地名取芒来。清末属马奎牙明辖境, 1919 年— 1937 年间属喀牙什明、马奎牙明两明辖境。 1937 年— 1944 年间属三区喀牙什村、阿合旦村、阿同其村及四区芒来村,塔合沙村辖境, 1944 年— 1948 年间属复兴乡、新生乡辖境。解放前仍属以上两乡辖境,解放后至 1956 年属墨玉县第八区,第九区辖境。公社化后属五一、上游、火箭三公社辖境。 1984 年 12 月,为了便于管理,将普恰克其乡的两个管理区( 6 个村)和喀拉喀什镇的两个管理区( 6 个村)以及托胡拉乡的一个管理区( 3 个村)合并成立为芒来乡。经过 20 年的发展,机构不断增设变化,截止 2003 年底,芒来乡七 站八所健全,管辖 15 个行政村(巴西芒来村、团芒来村、塔克萨村、巴扎布依村、布都休克村、恰卡村、巴西卡尔拉村、团卡尔拉村、库尔桂村、阿吞其村、其尼瓦克村、阿合塔木村、达汗村、卡亚西村、卡克里克村) 78 个村民小组(含荒地村民小组)。   芒来乡水利条件较好,马奎牙干渠纵贯南北,把芒来乡分为两半,芒来闸口更是控制农业灌溉的重要枢纽,为芒来乡农田灌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芒来乡属墨玉县中部老绿洲农业区,地势平坦,耕地连片,土层深厚,人口集中,资源丰富,农业历史悠久。.  

阔依其乡

  阔依其乡位于墨玉北部,为冲积扇缘和冲积沙漠平原地形部位,地处东经79°4l′— 79°45′ ,北纬37°19′— 37°25′ 。海拔1317 — 1337公尺。东邻吐外特乡,西、西南与普恰克其乡接壤,北连沙漠,直伸塔里木盆地。西与普恰克其乡之间夹有兵团三连,东与阔依其乡之间有兵团一、二连。绿洲面积32397多亩,耕27075亩,24个村委会,l03个小队,共4640户,总人口20629人,维吾尔族20619人,汉族l7人,乡政府驻阔依其乡巴扎。    阔依其,维语意为牧羊人,相传古时为草场,原为牧场,放牧人多,故名阔依其。    清末和建县前后马奎牙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四年为墨玉县第三区辖境。一九四四年以后主要为润田乡,部分属信义乡。一九四八年后为润田乡辖境。解放后为第十区,下辖克扎克乡、库克牙尔乡、英吾斯塘乡、吐提鲁克乡、巴秋克乡,共六个乡。一九五六年后改第十区为第九区。公社化时与第八区合并成立火箭公社。一九八二年将原第九区从火箭公社分出,成立阔依其公社。一九八四年改建为阔依其乡。    阔依其乡地势平坦,南部为老灌溉农业区,土层肥沃,以灌淤土为主体土壤。北部为60年代前后垦荒造田开辟的新的新垦农业区,土壤以灌溉棕漠土为主,质地轻,沙性大,保肥保水能力差。本地光热资源丰富,雨量稀少,年降雨量35毫米左右,年蒸发量2200毫米以上,年均气温ll℃—12℃,≥10℃以上年积温4200℃左右,一月平均气温-6 . 2℃,七月平均气温24 . 7 2 ℃,全年无霜期19O—2lO天。宜于发展农业。主栽小麦、玉米、盛产棉花,并种豆类、油料及各种瓜果、蔬菜等。其北部发展牧业,养殖业潜力较大。 ".  

雅瓦乡

  雅瓦乡位于墨玉县城西北角 27 公里处,东邻喀尔赛乡,南接乌尔其乡,西、北与塔克拉玛干大漠接壤。全乡总面积 107034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54918 亩,人均耕地 2 亩。全乡有 22 个行政村 111 村民小组,共 6015 户 27292 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99 %。 2003 年全乡人均收入为 934 元。   近年来,雅瓦乡党委、政府紧紧咬住 “林、牧、农”的发展思路来发展本乡的经济。目前,全乡定植完成经济林 33000 亩。其中:定植优质杏树 13000 亩;核桃 5000 亩;庭院葡萄 15000 亩。 人均占有杏树 16 株;核桃 4 株。 定植经济林的面积占到全乡总耕地面积的 60 %以上。全乡退耕还林 1.6 万亩。 2003 年底全乡牲畜存栏数已达到 75126 头(只),较 2001 年的 62926 头(只)增加了 9200 头(只),人均占有牲畜 2.4 头(只)。 50 只羊、 3 头牛以上的养殖大户已达到 300 户,较 2002 年的 225 户增加了 75 户。粮食单产为 435 公斤。.  

吐外特乡

  吐外持 , 据说即吐蕃的音译,本乡境内有一麻扎,名之吐外特麻扎,当地人说是西-死后埋葬于此,故称本地为吐外特(此说尚待进一步考证)。吐外特古时候为于阗国属地,闪清和民初为和田属城喀拉喀什下辖巴拉木苏明之部分地区,墨玉建县后,本地大部分归属布华明,小部分属下巴拉苏明。吐外特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 7.3 公里。地战为东经 79° 39′ 至 79°44′,北纬 37°16′至 37°26′,海拔高度 1317 米至 1337 米。其东以喀拉喀什河与和田县罕艾列克乡为界 , 其西北与普恰克其乡、阔依其乡及四十七团团场一连、二连接壤,其南邻近喀拉喀什镇,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本乡现辖 21 个行政村, 81 个居民小组,共 4705 户 22625 人,其中维吾尔族 22608 人、汉族 17 人。   吐外特乡现有土地面积达 35043 亩,耕地面积为 32162 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 1.5 亩。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锦花等, 2003 年粮食总产量达 13916940 公斤,棉花花总产 220346 公斤。本乡园艺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葡萄多年以来都是全县的主要产区之一。栽培面积到 2003 年年底已达 1071 亩,品种多样、主要为红葡萄,近年来又发展了无核白、马0、黄葡萄等优良品种,此外甜瓜、西瓜、苹果、梨的产量也很多。   ".  

英也尔乡

  英也尔乡地处墨玉县城以北,距离墨玉县 11 公里,东靠喀拉喀什河,南靠吐外特乡,西与柯其乡接壤,北靠玉北开发区,通往卡瓦克乡的柏油路从本乡穿过。   “ 英也尔 ” 维吾尔语意为 “ 新地 ” ,是因为英也尔乡以前是吐外特乡所辖行政村,于 1985 年从吐外特乡分离出来后组建了英也尔乡,所以就命名为英也尔。   英也尔乡是墨玉县 16 个乡 ( 镇 ) 中唯一的三类小乡,现有 12 个行政村,即:依玛木艾斯克尔村、白克热克村、库米拉克村、加拿村、斯亚瓦格村、卡尔瓦格村、阔什阔尕其村、米里卡瓦特村、阿克吾斯坦村、英也尔村、苏库鲁克村、奎克艾勒村。共有 41 个村民小组。 2003 年底农业人口为 10212 人,农业户 2486 户,全乡耕地面积 21290 亩,人均 2.1 亩,高于全县人均占有耕地 0.3 个百分点。   英也尔乡气候特点是属大陆性气候,暖温带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雨水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长达 177 天,年日照时数达 2655 小时。由于雨水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沙性,特别适应发展林果业。英也尔乡属典型的灌溉农区。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   ".  

喀瓦克乡

  喀瓦克乡位于墨玉县北部,为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长地带。乡政府驻喀瓦克村,驻地距墨玉县城 54 公里 。地域为东径 79 ° 53 ′~ 80 ° 17 ′,北纬 37 ° 34 ′~ 37 ° 52 ′,南接吐外特乡,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隔喀拉喀什河与和田塔瓦库勒乡相望,西临沙漠。地势平缓,绿洲面积 86010 亩,耕地面积 24427 亩。 2003 年全乡下辖 23 个行政村, 67 个小组, 2218 户, 9741 人。农业户 2088 户, 9466 人,占总人口的 97.2% ,非农业户 130 户, 275 人,占总人口的 2.8% 。全乡维吾尔族 9732 人,占总人口的 99.91% ,回族 2 人,占总人口的 0.02% ,汉族 7 人,占总人口的 0.07% 。    【历史沿革】 喀瓦克,维语意为洞穴、空隙。一千多年前本地为一片胡杨林,人们在此地沿喀拉喀什河岸打柴、清林,开出一片土地,并清出一条道路通往阿克苏,故人们称这里为喀瓦克,意为胡杨林中空隙之地。又说古时这里为避难者隐匿藏身之处,取其隐蔽之洞的意思。   喀瓦克乡原为干旱沙漠荒原,只有胡杨、红柳、芦苇、骆驼刺等野生植物。相传唐代以前就有商人经此地往来南北疆经营商业,至今仍是和田通往阿克苏的要道。自 1958 年起开荒造田,先后由今吐外特乡、普恰克其乡、阔其乡、托胡拉乡组织开荒大军,冲沙淤地,整地修田,分别建起兰坪、喀瓦克、吐孜鲁克奥塔克 3 个社办农场。 1966 年由江苏支边青年 300 多人建立国营东方红农场。 1972 年东方红农场撤销,土地划归公社农场。 1975 年在 3 个社办农场的基础上成立东方红公社, 1978 年改为喀瓦克公社。 1984 年将 3 个管理区划出,成立喀瓦克乡。 1984 年 12 月成立吐孜鲁克奥塔克乡政府, 1990 年 1 月撤消吐孜鲁克奥塔克乡政府,同时将吐孜鲁克奥塔克乡合并为喀瓦克乡。   喀瓦克乡属二类乡, 2002 年推行“ 4211 ” 工作机制后,设有“四办一部”,即:党政党建办公室,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宗教、综合治理办公室,精神文明和社会事务办公室,人民武装部。 2003 年有干部职工 80 名,其中领导干部 16 名,一般干部 47 名,工人 17 名。.  


吐外特乡特产大全




吐外特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