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镇为洛浦县所在地,总面积 38.5 平方公里,下辖 5 个居委会, 18 个村委会, 72 个居民小组, 5533 户, 19643 人,其中农业人口 17842 人,劳动力 5800 人。洛浦镇是洛浦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郊农村以农为主。耕地面积 24978 亩,主产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蚕桑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38.5平方公里 | 653224100 | 848200 | 0903 | 查看 洛浦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区街道 |
|
洛浦镇 |
洛浦镇为洛浦县所在地,总面积 38.5 平方公里,下辖 5 个居委会, 18 个村委会, 72 个居民小组, 5533 户, 19643 人,其中农业人口 17842 人,劳动力 5800 人。洛浦镇是洛浦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郊农村以农为主。耕地面积 24978 亩,主产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蚕桑等。. |
布亚乡 |
一、基本概况 布亚乡位于洛浦县城西北,距县城16公里,位于和田市以东6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37421亩,林果面积25049亩,人均耕地面积 1.3亩,由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风沙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布亚乡现有28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现有6002户29214人,劳动力为 9291人。 全乡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棉花、养殖、种植为辅的经济结构。农民收入以农业、畜牧业占主要地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083元。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抓住机遇团结起来向贫困挑战。以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为对象,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改善全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投入,以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推动全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由粮食为主的种植业间畜牧业、林果业、手工业等方向逐步转变,争取把产业结构调活、调强,使未形成规模的逐渐形成规模。 1、种植业:以“稳粮、调棉、增畜、上草”为目标,努力实现小麦单产350公斤,玉米320公斤以上,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以上,确保粮食充足,积极推进棉种改良,实现亩产100公斤以上。 2、畜牧养殖业:把畜牧养殖业当作农民短期增收的主要渠道,使畜牧业形成规模。牢固树立近期靠畜牧业,远期靠林果业的发展思路,加快需种改良工作,到 2004年使人均拥有牲畜达到5头(只),并鼓励养殖大户扩大养殖数量,树立典型。在三年内畜牧专业户达到660户,畜牧养殖专业村达到3个。 3、林果业:走优质高效新特产品的发展路子,全乡以种植石榴为主导的林果业,使人均果木达到10棵以上,争取靠林果业致富。 4、手工业:鼓励有能力、胡技术的农户专门从事自己的优质产业,加强服务和指导,使民族手工业得以充分的发挥,使手工业收益占人均收入的13%左右,在二年时间内发展地毯专业户2000户。 5、商业服务业:把商业服务增强,积极为商业和服务业户提供信息,鼓励他们把生意居住面积做大、做强,来带动更多的人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并鼓励农民加大劳务输出,使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以增加农户非农收入的比例 。 三、现有特色产业. |
山普鲁乡 |
山普鲁乡地处昆仑山南麓,洛浦县湖东南缘,总面积53.87 平方公里,全乡有 25 个行政村,2003年底全乡总人口6131户24960人,其中维吾尔族占99%,全年粮食总产量14959吨,耕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1139元。 山普鲁乡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民风古朴。乡集市距和田市中心19公里,距洛浦县城约9公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普鲁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解入思想、实事求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两个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在过去的2000- 2002年中,山普鲁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逐步将“农、林、牧”发展格局向“林、牧、农”的发展格局转变。 一、加快林果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优质杏、核桃、葡萄等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市场,在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对一些老果园下决心进行改造,嫁接,引进优质树种,形成规模产业,扩大市场。 二、加强草畜基地建设 山普鲁乡草资源丰富,是全地区有名的畜牧大乡,畜牧业要以发展牛羊,农畜为主。大力发展养牛羊业,提高出栏率,增加存栏数,减少死亡率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高品畜比率,精心培养养殖大户,使其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加强旅游基地建设 山普鲁乡旅游资源丰富,乡内有古墓群、老林果公园、山村玉石交易场所等,为内地游客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旅游环境。要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游客,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积极带动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 ". |
恰尔巴格乡 |
恰尔巴格乡位于洛浦县城西部9公里,西与布亚乡依喀拉苏大渠为界,东以热合曼普尔大渠为界与洛浦镇为邻,南接纳瓦乡,东北与杭桂乡毗邻,正北连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长约36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39个村委会,166个村民小组, 2006年底全乡共有 9550 户、37656人,其中农业人口 35687人,全乡人口中维吾尔族37581人,汉族74人,其他民族1人,是洛浦县最大的乡镇之一,乡人民政府驻吾斯塘村,“315”国道横穿本乡中部。 “恰尔巴格”,意为“四方庄园”。相传约350年前阿拉伯人毛拉色拉木、毛拉西日瓦、毛拉多朗、阿瓦孜吾加四人来此定居。他们分别在四面建房,后连成一个整体方形大庄园,故得名“四方庄园”。后沿用为地名,“恰尔巴格”又简称“恰瓦克”。 恰尔巴格乡的另一俗称是“都先巴扎”,因每逢周一为集市,故得名。 洛浦建县前,恰尔巴格地属于于田县辖治,建县时随二十三庄拨归为三普拉明辖地。 1934年,恰瓦克为全县六区之一的西乡第四区,下辖六个村,1938年,改称西乡第三区.1942年,全县改建为八个区,恰瓦克改称第五区,下辖十九个村,1944年,全县实行保甲制,恰瓦克分建为西盛、仁义、民丰三个乡。1947年改建为格加、卡来、巴米牙、吉米牙乡。1948年12月,全县缩建为四镇五大乡,恰瓦克为其中之一乡。 1950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后,恰瓦克建为第四区,下属六个乡,五十三个村,并成立乡政府。1958年11月,恰瓦克分建光明、英雄两个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两社,成立星火人民公社,并成立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五个管理区、一个农场,计三十九个大队,1968年改称星火公社革命委员会。1973年改称恰瓦克公社。1984年12月政社分设时,“恰瓦克”更名为“恰尔巴格”,并成立恰尔巴格乡人民政府。 恰尔巴格乡属山前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自南向北倾斜,平均高度海拔1370米,境内除东北和正北有部分沙丘荒漠地带外,其余均为绿洲耕地,气候干燥,多风沙,为典型的大陆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5 摄示度,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摄示度,一月份平均气温零下6摄示度,年均降水量34.5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212天,沙质土壤,耕地64178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作油料、蚕桑、瓜果。. |
杭桂乡 |
(一)地理位置 杭桂乡位于洛浦县城北7公里处,东与多鲁乡为邻,南与洛浦镇以热合满普尔干渠为界,西接恰尔巴格乡,北抵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总面积112平方公里,2003年全乡耕地面积72879亩。杭桂乡全年多风沙,年降雨、降雪量少,平均气温11.5度,平均降水量34.5毫米,无霜期212天,严重缺水。 (二)人口 杭桂乡辖37个行政村,18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6244人,其中农业人口34912人,总劳动力11527。农民年均纯收入1043元。 (三)经济发展状况 杭桂乡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乡,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兼作油料,种草,畜牧业以和田羊养殖,黄牛改良为主,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畜牧业。特色手工业、厂矿、小型加工厂、农副产品不具深加工的条件;畜牧业发展缓慢,不成无偏见模,畜品种落后,经济效益不高,全乡有少数农牧民群众掌握地毯、裁缝、木匠等手工技术,但缺乏科技和市场竞争意识。种植业结构单一,基本设施落后,农牧民整体素质低,造成了我乡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极大地阴阴碍了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社会发展状况 1、稳定和宗教事务管理 杭桂乡面积大、点多、线长、范围广,社会稳定和宗教事务管理错综复杂。为些,杭桂乡根据本乡实情采取“稳定压倒一切,只有抓好稳定,才能出发展”的举措,开展农村各项工作。为确保稳定工作在农村取得实效,杭桂乡常利用广播、电视、演讲等形式来营造稳定的舆论氛围,并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学习有关稳定方面的知识,使稳定的重要性深入人心。长期以来,民族0和非法宗教活动是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开展以来,我乡的宗都事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转变,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好“三管一责任两制度”。我们一些村支部书记和乡领导在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中敢抓、敢管、会抓、会管。始终站在斗争第一线,态度不暧昧,思想认识不模糊,立场十分坚定,并旗帜鲜明反对民族0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几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杭桂乡的稳定和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2、文化、教育、卫生、民政、扶贫工作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农村改革,文化宣传工作是当前农村的首要任务。. |
多鲁乡 |
多鲁乡位于洛浦县东北部,距县城7公里,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7146户(农业户6871户), 28261人,其中劳动力12640人;乡直单位21个;基层党支部35个,其中村级党支部29个;党员918名,其中预备党员15名,入党积极分子26名;团支部31个,团员1476名;“三老”人员152名。土地总面积64040亩,其中耕地面积43699亩,人均1.55亩;其中:种植棉花1.41万亩,小麦2.24万亩,玉米2.14万亩,吨粮田1.6万亩;现有蔬菜大棚834座。2006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354.2万元,同比增长7%;其中农业生产总值4388.1万元,同比增长32.3%,二、三产业总产值797.9万元,同比增长16.5%, 2006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1864.22元,比去年人均增收462.22元。现全乡共有“五好”党支部14个,群众满意站所8个,14个“五好”党支部,4个群众满意站所已通过县委组织部的初步验收。全乡共有地区级文明单位1个,县级文明单位(村)4个,2006年乡党委、政府机关被评为地区级精神文明单位。 ". |
纳瓦乡 |
纳瓦乡位于洛浦县西南11公里处,周边与洛浦镇、山普鲁乡、恰尔巴格乡、布亚乡相邻,属农业之乡。 一、基本情况 纳6瓦乡下辖13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2600户、11686人。纳瓦乡有19个党支部,党员总数370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351名,汉族党员总数19名,干部党员112名,农牧名党员243名,预备党员15人。 二、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经济发展思路 纳瓦乡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稳粮、调棉、增畜、上草”,大力发展林果业,努力增强畜牧业,同步提高二、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 (1)、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 纳瓦乡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思路,“高标准、高起点、高密度”的“三高”要求,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把林果业作为我乡主导产业和重要特色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改变传统的定植模式和管护方式向矮化密植型发展,在现有林果业面积7000亩,人均占有0.7亩的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把我乡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林果密植丰产园. (2)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 把畜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在继续推行种草、改圈、增畜的同时,坚持自繁自育,突出抓好品种改良,长草短喂,以专业村、专业户为重点,扶持养殖大户,落实大户带动小户的措施,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总量,在观在的存栏数23500头(只)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使全乡畜牧存栏数达30000 头 (只)。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主要以地毯手工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在没有外源的基础上,采取内部挖潜,大力扶持现在的地毯手工业专业户,以大户带动小户,提高质量,增进速度。使产、加销路畅通,购的进,卖的出,有利于农民的稳定收入。同时,把剩余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这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经。 ". |
拜什托格拉克乡 |
|
阿其克乡 |
一、基本概况 布亚乡位于洛浦县城西北,距县城16公里,位于和田市以东6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37421亩,林果面积25049亩,人均耕地面积 1.3亩,由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风沙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布亚乡现有28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现有6002户29214人,劳动力为 9291人。 全乡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棉花、养殖、种植为辅的经济结构。农民收入以农业、畜牧业占主要地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083元。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抓住机遇团结起来向贫困挑战。以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为对象,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改善全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投入,以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推动全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由粮食为主的种植业间畜牧业、林果业、手工业等方向逐步转变,争取把产业结构调活、调强,使未形成规模的逐渐形成规模。 1、种植业:以“稳粮、调棉、增畜、上草”为目标,努力实现小麦单产350公斤,玉米320公斤以上,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以上,确保粮食充足,积极推进棉种改良,实现亩产100公斤以上。 2、畜牧养殖业:把畜牧养殖业当作农民短期增收的主要渠道,使畜牧业形成规模。牢固树立近期靠畜牧业,远期靠林果业的发展思路,加快需种改良工作,到 2004年使人均拥有牲畜达到5头(只),并鼓励养殖大户扩大养殖数量,树立典型。在三年内畜牧专业户达到660户,畜牧养殖专业村达到3个。 3、林果业:走优质高效新特产品的发展路子,全乡以种植石榴为主导的林果业,使人均果木达到10棵以上,争取靠林果业致富。 4、手工业:鼓励有能力、胡技术的农户专门从事自己的优质产业,加强服务和指导,使民族手工业得以充分的发挥,使手工业收益占人均收入的13%左右,在二年时间内发展地毯专业户2000户。 5、商业服务业:把商业服务增强,积极为商业和服务业户提供信息,鼓励他们把生意居住面积做大、做强,来带动更多的人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并鼓励农民加大劳务输出,使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以增加农户非农收入的比例 。 三、现有特色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