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邢台 >> 任县 >> 西固城乡

西固城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固城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固城乡简介

  西固城乡(Xigucheng Xiang)位于任县南部,东经114度45分21秒至114度 48分05秒、北纬37度07分11秒至37度10分14秒。地处大陆泽南部边缘,地势较平坦。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36906人,辖24个行政村。乡0驻西固城村,在县城东7千米处。经济以农业为主,任文公路过境。
  西固城乡位于任县南部,乡驻地在县城东7公里处。东经114度45分21秒——114度48分 地理位置
  05秒,北纬37度07分11秒——37度10分14秒之间。总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36906人。全乡共辖24个行政村,地处大陆泽南部边缘,较平坦,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谷子等。乡办企业有:染料化工、造纸、机械修配、制砖、烟花、火药等。 
  -历史沿革
  清代建固城社,1956年始建固城乡。1958年8月改为固城管理区,1960年12月改建固城人民公社。1982年4月,更名西固城公社。1984年4月,改称西固城乡,1995年大宋乡并入该乡。
  -行政区划
  西固城乡辖24个村民委员会:西固城、东固城、生刘庄、前台南、后台南、骆家庄、辛益、齐村、胡庄、南留寨、小东吴、孟庄、陈杜科、单杜科、孙杜科、大豆村、翟庄、赵村。
  -农村变革
  任县西固城乡南留寨村74岁老党员耿栓群经历了新旧社会的交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 农情公告
  ,为让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党恩,50多年来,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和顽强的毅力,用笔记下了从1938年至今该县每年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并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为该乡的发展留下了历史见证。耿栓群老人在旧社会逃过荒,不到10岁被日本侵略者抓去修过炮楼,挨打受气亲身经历了那段艰难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耿老先生翻身做了主人,才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1953年入党后,他便萌生了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教育后人的念头,从此,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水平的他,通过勤奋学习,开始追忆并坚持记录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未间断。哪一年耕地用上了拖拉机,哪一年谁家有了小汽车,从吃糠咽菜到大米白面,从电灯电话到楼上楼下,村里人的生活变化,社会的不断进步,都一一体现在他的记录当中,他和他的记事本成了发展的活见证。耿栓群老人近几年记录中最得意的一笔就是2006年国家免除农业税和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老人说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重大事项,是党给农民最大的实惠,这段记录,他经常会拿出来读一读。
  -农业家政
  2007年在任县西固城乡东固城村农民宋大祥的苹果园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 农业家政
  象,十几名农民正在忙碌着给果树施肥浇水。宋大祥是当地苹果种植大户,种植多种优质苹果200多亩。这些天急需用人,如果错过农时,将直接影响果树的长势,收益将大大减少。于是他联系了村里的“农业家政”服务队,这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0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乡里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另一方面鼓励扶持农民自谋副业。去年以来全县共有3万人外出务工,30%的农户经营副业,农业劳动力相对短缺。在劳动部门的积极引导下,该乡一些农民瞅准这一需求空间自发成立了“农业家政”服务队,到缺劳力、缺技术的农户家中承揽农活。他们采取钟点工、季节工或按劳计酬的方式为急需帮助的农户提供施肥、除草、技术管理等各种服务,灵活机动,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农民在农忙时节人手缺的状况。该县大屯乡大北张村委会通过深入走访农户,成立了“农业家政”服务队,他们在对服务队员加强各种农技培训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4万元购置了劳动工具和车辆。该村“农业家政”服务队成立以来,不但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还积极疏通企业用工信息,免费为村民提供招租、招聘、招工信息,深得当地农民欢迎。全乡已有1000多农民从事各类农业家政服务,他们每年一般可在家门口务工7到8个月,既干好了自己的农活,也帮助了别人,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
  -农业发展
  随着任县西固城乡工业经济的崛起及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一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在任县西固城乡,“科技化、双薪化、市场化”的农民逐渐多起来,他们家里有“钱”,仓里 农业
  有“粮”,银行里有“存款”,口袋里有“现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任县西固城乡生刘庄村农民郗同相有种红薯的习惯,他在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积极调整红薯优质品种种植,种植的优质红薯品种达10多个,成为当地有名的“科技致富明星”。在郗同相的示范带动下,如今,生刘庄村成立了以郗同相为会长的兴农优质红薯种植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00余人,种植红薯300多亩。该乡为切实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围绕特色种植、养殖等“科技型”种养大户、在技术上重点扶持,政策上给予鼓励,让这些致富能人当好科技致富的领头雁,引领一方百姓。据了解,去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90多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6万多份,有1万多名“科技化”’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2006年任县西固城乡大力实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来客商和民间资本投资办企业、扩大再生产,发展了一大批符合该县人力资源和产业特点的项目,为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农村种田机械化的普及,农民一年四季在工厂里上班,家里的土地照样耕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任县西固城乡农村,农工兼得,领起了“双薪”的农民不下1万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任县着力引导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通过开办多家市场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同时,还经常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邀请省、市专家及大中专院校教授对农民进行市场化培训,使一大批懂种养、善经营的市场化农民脱颖而出、他们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掌握销售信息,选择种养品种,成为农民自我寻求致富项目的重要力量。
  -科技致富
  邢台市任县西固城乡东固城村农民宋大祥,在县农技人员的帮助下,成功 大丰收
  地研究出了苹果———平菇双层立体栽培新模式。宋大祥今年在他的20多亩苹果园中栽培了10亩平菇。为了防止尘土对菌菇的污染和地面的裂缝,宋大祥首先是在苹果树下种了一些被人们称为白三叶的草,等白三叶草长出,然后在上面堆成高度为3—4公分的龟背形状的土堆作为菌菇“床面”,用反光薄膜把菌菇“床面”封住,再在反光薄膜上面打上菌眼,通过菌眼把处理好的菌料放进里面,这样就完成了菌菇的种植。菌菇种植后,在以后的管理程序上,苹果树下的菌菇同大棚里的菌菇相比省事多了。苹果树下的菌菇生长在潮湿的环境里,根本就不用人工撒水,因此,苹果树下的菌菇种植完后,就可以坐等收获了。同时,苹果树下覆盖菌菇的反光薄膜通过反光,促进了苹果树的光合作用。食用菌废料是苹果树适宜且上等的底肥,又节省了上底肥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宋大祥种的平菇个头大,单朵最重的达到了5公斤,菇肉鲜嫩,口感好,亩产量8000公斤,纯收入1万多元,与此同时,苹果产量也比以往有了提高,再加上节省下来的底肥钱,每亩总收入将近2万元。图为宋大详正在介绍果菇双作的栽培技术要点。
  -乡村品牌
  2006年的一场雨,让任县的天气凉爽了很多。在西固城乡生刘庄村农民郗同相的红薯地头,一溜竖起了一个个小牌牌,上面清楚地标示着红薯品种、管理要点、产量等等,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乡亲前来看稀罕。每次遇到前来取经的村民,郗同相都愉快地当起义务解说员。他捋起袖子,指着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红薯秧说:“俺这些红薯有紫皮紫瓤既可生食又可熟食的日本川山紫,有黄皮红瓤的食用薯苏 乡村品牌
  薯8号,有高淀粉含量的加工薯徐薯18,也有可双季栽培的河农668……品种有10多个哩。”谈起办红薯“博览会”的初衷,老郗说:“俺就是想让乡亲们见识见识。”生刘庄村有种植红薯的习俗。五十多岁的郗同相看到大家多年来只种植一个红薯品种,苦于无良种可调,决定闯出一条依靠良种增产增收的路子。去年夏天,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他先后跑到省会石家庄、河南许昌等地考察学习,最后以每棵秧苗0.3至0.5元的高价,花7000多元从河南省农科院薯类研究中心、山东省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科润公司等单位引进西农431、苏薯8号、日本川山紫等名优新特红薯品种10多个,在自家承包的30多亩“红提”葡萄园内种植红薯10余亩。在郗同相的精心照料下,他的红薯当年获得了亩产3000至4000公斤的高产。一时间,郗同相的红薯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一些单位与他签订了“北京553”红薯的种植合同,并以高价回收。同时,他种植的日本川山紫红薯还被外贸部门看好,准备以每公斤5元的价格收购出口韩国。郗同相种植红薯成功致富后,他致富不忘众乡亲。如今,他在30多亩葡萄园内全部种上了红薯,以低廉的价格为乡亲们提供优质种苗。在郗同相的带领下,生刘庄村成立了以郗同相为会长的兴农优质红薯种植协会,目前发展会员100余人,全村良种红薯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
  -特色乡村
  任县西固城乡每年有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外打工,往年农忙时’,都会形成十来天的 农村风光
  回流高峰。而今年却只有为数不多的打工农民返乡搞麦收,临近公路的各个村口,会注意到麦收前夕返乡的打工农民屈指可数。一位在外打工者的家属算了一笔经济账:她的丈夫在北京打工,往返一趟车旅费加上误工收入一般在.1000多元,而自己家4亩地的小麦采用机收、请人帮工夏种的总投入不会超过300元。为帮助许多家中无劳力的农户搞好夏收夏种,在当地0的正确引导下,该县很多农村还出现了“麦收短工队”,采取市场化运作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提供帮助,一下子解除了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与粮食种植户轻松快速忙完活计不同的是,一些市场意识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的特色村的农户尽管不需要夏收,也是异常忙碌。农民们正忙着为田地里绿油油的各类蔬菜锄草、施肥、松土。任县西固城乡0大力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0组织各村有一技之长的种养能手成立了“三夏生产服务队”,通过群众“点菜”,广泛征集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逐一解答并将答案写在“农情公告”里。目前,任县西固城乡已通过“农情公告”向群众推荐优质玉米、无公害蔬菜等新品种23个,提供农业新技术30多项,解答各种农业生产问题100余个。
  -国宝隋槐
  清凉寺位于固城城乡后台南村建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唐武则天和明朝正 隋槐
  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间重修。清康熙初年碑文记载:“清凉寺方圆18亩房200间住僧300余人占树500余株”盛况空前。时至清末僧去寺空。民国初期寺内改建为台南小学。1963年一场空前的特大洪水冲毁了清凉寺的全部遗址仅留下一株古槐。隋代古槐—清凉寺留存下来的唯一见证现在台南小学后墙外。据明嘉靖年间的碑文记载古槐生长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今已有1400余岁高龄。树高约20米树围10余米。树身枯死部分形成一洞可容纳5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69万人 63平方公里 130526200 054000 -- 查看 西固城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固城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固城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任城镇

  任城镇位于任县西南部,县0驻地。东经114度40分57秒至114度43分41秒,北纬37度07分25秒至37度10分05秒。地处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面积56平方公里。   任城镇(Rencheng Zhen)位于河北省任县西南部,邢(台) 任城镇新貌   德(州)、任(县)广(宗)公路过境。辖35个行政村,总人口4.16万人,西距邢台市10公里,距京深高速公路4公里,邢德公路、赵辛公路贯穿全镇,牛尾河、顺水河流经镇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2007年,任城镇项目总投资完成2.6亿元,引进县外资金1.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实现5.9亿元,财政收入144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556元。经济以农业为主。  该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谷子等还有蔬菜、瓜果。镇办企业有染料化工、水泥预制、机制砖、汽车修配、农机修造等。   任城镇2001年被市委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邢台市文明单位、优秀乡镇党委,1997年被县委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1998、1999、2000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先进乡镇,2001年被县委评为重点项目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被县委评为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    -历史沿革   清康熙年间,镇地为坊关社,1946年始称任城镇。1953年,为第一区公所驻地。1960冬,改为任城工委,1962年3月撤消工委,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3月,恢复任城镇建置。1997年,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4.1万。1995年,章固乡并入该镇。    -行政区划   任城镇镇0驻光明路。人口41325人,耕地面积56632亩,农 任城镇西街小学   作物以小麦和棉花为主。共辖3个居委会,32个村民委员会。有:南街委员会、北街委员会、西街委员会、后营、前营、张家庄、畅家屯、后西吴、前西吴、谢家屯、大东吴、大寨、小官庄、林家庄、西豆村、西县南、东县南、彰台、北甘寨、南甘寨、南章固、北寨固、辛留寨、寺庄、吉家庄、郭家庄、柴家庄、北留、韩西周、河头、太平庄、南西、赵家庄、北西、于家屯。  

邢家湾镇

  邢家湾镇位于河北省南部,任县东北部,又叫(邢湾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总人口39118人。全镇共辖22个行政村。地势平坦,地处大陆泽北,东部边缘地带,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等。乡镇企业居全县首位,主要有机械制造、气泵、摩托配件、机制砖等。产品畅销省内外。东与巨鹿毗邻,北与隆尧接壤,是国内知名的民用机械生产基地,邢德公路(邢台—德州)穿境而过,西邻京深高速、京广铁路,东邻京九铁路、青银高速,南临邢临高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是滏阳河上的水旱码头,商贸重镇。   抗日战争时期邢穆镇(即邢家湾)为第四区,1940年8月,为一区0和邢 邢家湾镇   家湾乡驻地。1953年8月,为邢家湾第三区公所驻地,1958年11月,为澧东人民公社,1960年冬,澧东人民公社改称邢家湾工委,1984年3月改建邢家湾乡,1985年5月,改称邢家湾镇,1995年郑家庄乡并入本镇。   -行政区划   邢家湾辖22个行政村:滏西、滏北、滏东、穆家口、边家庄、东黄庄、西黄庄、 邢家湾镇宾馆   牛辛寨、贾家庄、孙家庄、杨家庄、郑家庄、刘家庄、义和村、南张村、王村、薄村、环水村、新市一、新市二、新市三、新市四,人口41041人,耕地面积65832亩,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狭义简称   邢家湾,一般人们习惯简称邢湾,广义的邢湾是指包括22个行政村在内的所有村庄组成的整体,即邢湾镇,但狭义的邢湾一般指滏西、滏北、滏东、穆家口四个行政村所组成的整体,一般人们所说的邢湾也就是指狭义的邢湾,滏西、滏北、滏东、穆家口之外的行政村仍以原名直称,滏西、滏北、滏东、穆家口对外都是被称作邢湾,而只有在邢湾内部称呼的时候,才说滏西、滏北、滏东、穆家口这几个行政村的名字。   -民俗风情   过会   过“会”是邢湾人重要的民俗风情,在过“会”的这一天就是亲朋好友相 民俗   聚的时候,很多外村的亲戚朋友都过来赶“会”,过“会”的时候街上到处是卖商品的商贩和买商品的人群,以往人们确实需要在“会”上来买卖各自需要的东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纯粹的商品买卖已经过时,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在一起的相聚,喝酒摆宴,中午吃大锅饭,之后去街上逛逛,即使不在“会”上买东西,也要感受一下过“会”的味道,因为这才是最传统意义上的赶“会”。过会日期:邢湾原来有七个“会”,分别为:农历四月十三、农历四月二十八、农历五月二十四、农历七月二十、农历八月十三、农历九月十五、农历十一月初一,现在已经更改为两个,分别为:农历四月十三、农历十一月初一,也就是保留了原来七个“会”当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这样对邢湾的“会”也有一个纪念意义。   过集   此外,过“集”也是邢湾比较重要的民俗风情,每逢过“集”,街上买卖商品的人会比平时多一些,方便了人们平时买卖商品的需要,邢湾每逢三、六、九过“集”,也就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所以邢湾每个月有九个“集”,人们进行商品买卖是很方便的。   -春风行动   任县邢湾镇穆口村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100多名与会人员个个喜气洋洋、精神焕发,会场气氛显得格外温馨、和谐。这次大会不仅是一次春节前的例会,还是穆口村组织的一次温暖人心的贫困人口救助大会。穆口村自2005年开始开展了“春风行动”活动,以这次大会为载体又筹得捐资10500元,共帮助本村贫困家庭70户。邢湾镇积极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从帮助贫困人口、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入手,确保全镇所有群众生活安定、衣食无忧。穆口村响应号召,开展了温暖人心的“春风1号”行动,并将这项活动持续开展下去,2006年又开展了“春风2号”行动。活动开展以来,村支书张子其、村委主任贾占国带头捐资,企业界的优秀党员朱计敏、张志亮、张胜阳、张国辉、张志华等踊跃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开心过大年的“和谐”穆口。   -专利资助   任县科技局会同邢湾镇出台《邢家湾镇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实施办法》,办法 专利证书   规定被授权专利资助标准:发明专利每件1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500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200元。专利资助于每年的第四季度申报收集,专利资助资金由镇财政列支并面向社会公开落实。该办法出台后,即有邢台邢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北龙泉剑钉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大华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华廷钉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开始积极进行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包括锚杆压扁机、锚杆钮麻花机、棉花秸秆粉收机、摩托车后视镜等多个项目。  专利证书  为鼓励发明创新,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促进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县邢湾镇人民0、任县科技局和邢湾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出台《邢家湾镇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也是任县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活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以基础建设为切入点,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重点项目科技公关和重大专利技术实施”科技创新四项工程之一。该实施办法面向邢家湾镇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有固定住所的个人,实行“择优资助”的原则,主要资助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高、符合省市产业政策,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专利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实施。今后三年,任县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10个,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0家,专利申请量达到100项,专利授权量达到70项,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成果30项。   -经济发展   邢家湾镇是一工业重镇,全镇共有各种企业530家,其中成型规模企业320余家 邢湾工业基地   ,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拔丝制钉、汽摩配件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规划开发了占地6000亩的邢湾工业集聚区,集聚区分三部分:高科技区、商贸住宅区、机械制造基地,并制定了一系列入驻园区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壮大搭建了平台。2007年邢家湾镇紧紧围绕县“一带二线三区”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招商工作为统揽,推动特色产业升级为重点,积极谋划,认真落实,全镇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到3.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471万元,同比增长84.8%;引进县外资金1.8亿元,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8名;农民纯收入达到4230元。2007年全镇共安排新建、在建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1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总投资1亿元的辉煌冷轧辊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的邢工公司扩规项目等7个新建在建项目相继投产;总投资15亿元的京都轮胎二期项目、一期投资12000万元的住宅小区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民机械制造基地项目等14个新建在建项目形象进度明显,预计明年上半年全部投产。  十一五规划期间,到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以上,其中二、三产业占总产值的80%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邢湾工业集聚区全部完工,产值超过10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到2010年建成新老邢德路、宁鸡线、金湾小区、老工业区等5条主干街路硬化、美化、亮化、净化,完成22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在确保无污染、有较高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好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全民招商活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力争每年引进建成2—3个投资额为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使之成为刺激、带动邢湾工业腾飞的新兴力量。   -工业园区   邢湾工业园区  邢湾镇是国内知名的民营机械生产基地,全镇各种企业530家,其中成规模企业300余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拔丝制钉、汽摩配件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亿元,财政收入1200万元。结合实际,为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拉动经济快速扩张,实现邢湾经济新跨越,规划制定了邢湾工业集聚区。该聚集区以新邢德线、老邢德线和宁鸡线为主轴线,设计规模投资20亿元,占地6000亩,分老工业区、机械新区和高科技工业区,三区呈方格网式分布。机械新区位于澧河以东、新老邢德线之间,总占地1500亩(其中和谐小区200亩,主体工程分一期和二期)。  该新区用于邢湾传统机械加工业的上档扩规。高科技区分两部分,一是新邢德线以南的地区称为高科A区,占地1500亩,形成一条经济带;二是老工业区以西的地区称为高科B区,占地3000亩。西与郑庄工业区相接,北与义和村工业区相接,形成一条经济带,以吸纳高科技企业为主。  万达电动自行车、京都轮胎、盛隆铸造、辉煌冷轧辊、邢工公司、大华宇公司、龙泉剑集团扩规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产,集聚区内已入驻企业20余家,年内可实现工业总产值6亿元,利税5000万元,到2010年工业集聚区基本建设完工,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邢湾制造   河北大华宇公司  几年前,河北大华宇公司还只是生产牛头刨、带锯机等初级木工机械制造企业。经过近几年的产学研相结合,而今,该公司生产的变频数控无卡旋切机等机械产品已成为全国同类产 河北大华宇公司   品中的佼佼者,出口俄罗斯、韩国、埃及、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连续几年翻番。近日,记者采访期间,该公司又向柬埔寨出口了50台第三代数控旋切机……持续不断地创新、持续不断地建设、持续不断地扩大出口,这是大华宇公司的发展轨迹,也是任县机械制造业从“灌木丛”成长为“参天树”的缩影。近年来,该县以邢湾工业园为平台,通过科技创新,变“制造业”为“创造业”,加快传统行业扩规改造,提档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7年,该县机械制造业年产值达20亿元,年利税2.5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36%。预计今年一季度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8亿元,同比增长45%以上。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闻名全国的民用机械生产基地,到部分小机械、小铸造行业-关停,从企业发展一度低迷到一批综合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任县邢湾机械制造业经历了由初级、小群体向规模化、产业聚集,继而提档升级的渐进过程。如何破局,振兴传统工业产业成为历届县委、县0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任县的转型靠什么?靠行业提升,靠产业升级。产业换档升级对于其他县市而言是解决发展问题,对任县而言则是解决生存问题!”任县领导班子首先明确了产业转型的新思路。针对邢湾制造业大群体、小规模,大投入、低利润状况,该县通过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和成长型企业帮扶工程,锻造航母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同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对获得省级以上名优、专利产品荣誉企业给予重奖。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外引内联等形式扩规增效,鼓励扶持新上项目并改造小型企业,鼓励企业以商招商,加大企业经营环境保护力度。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邢湾镇域内企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人才匮乏的“瓶颈”,该县成立了邢台市人才交流中心邢湾工作站,将邢湾镇所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镇经联委管理,让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留得住、用得上”。  更可喜的是,该县用“有形的手”引导“无形的手”,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通过开发、引进、消化、工艺技术改造,构筑机械行业生产、改装、满意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新型产业基地的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机械制造基地,促进行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化转变。目前,邢湾机械制造业共有企业摊点500多家,目前已形成“三大集团、两个基地、一个园区和八个龙头”的规模发展。另外,该县清醒地认识到,要培育机械制造业的“钻天杨”,必须治理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为此,该县专门成立了治理机械行业无序竞争办公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执法,加强对新产品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无序竞争行为。目前,仅邢湾镇便有15家企业进入省科技企业行列,6家企业推行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进入传统产业转型的拐点,任县正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疾速前行。   -农业结构   邢家湾镇及早谋划,认真安排部署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化经营工作,力争使农业农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作物种植。规划在全镇种植牛奶玉米12000亩,带动农户近千户。二是抓好林带建设任务。规划年内全面完成沿牛辛寨村东西河沿新增村树木10余公里,占地217亩的林带建设任务,拉动农民收入。三是加强种养殖基地建设。新建占地150亩养牛场一个,计划引进肉、奶牛500头,到年底争取发展到1000年。在牛辛寨村大力开发大型综合性林间养殖,投资10万元,建设占地70亩,在林间养殖兔、鱼等,增加农民收入。   -初级中学   初级中学 初级中学   邢家湾镇初级中学始建于1978年,学校原址位于任县邢家湾镇中部,西傍滏阳(河)、门依百泉(河)。建校二十多年来,为邢湾镇培养了七千多名合格初中生。学校于1998年南迁300米于现址。邢德公路从门前穿过,交通便利。现有在校生900人,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藏书1.8万册,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5人,其中大专学历37人,学历达标率为82%,中学一级教师7人,中学二级教师37人,中学三级教师8人。教学实验仪器、各种活动室及体育运动设施齐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教育教学成绩优良,连续三年被县教育局命名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三年来有十名同学先后分获全国初中英语、物理、化学竞赛三等奖。1名教师荣获市级教学标兵称号,两名教师被命名为县级“名师”,99年初又创办了“素质教育示范班”,使学生既全面发展又学有专长,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邢家湾镇初级中学以德育为立校之本,以质量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全体师生“团结、创新、求实、争先”,为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辛店镇

  辛店镇 镇0驻辛店村。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3.23万。辖15个村委会:辛店、曹庄、留垒、桥西、桥东、白家、孔留垒、杨留垒、辛留垒、象郭庄、东王庄、象王庄、象牙寨、双蓬头。  

西固城乡

  西固城乡(Xigucheng Xiang)位于任县南部,东经114度45分21秒至114度 48分05秒、北纬37度07分11秒至37度10分14秒。地处大陆泽南部边缘,地势较平坦。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36906人,辖24个行政村。乡0驻西固城村,在县城东7千米处。经济以农业为主,任文公路过境。   西固城乡位于任县南部,乡驻地在县城东7公里处。东经114度45分21秒——114度48分 地理位置   05秒,北纬37度07分11秒——37度10分14秒之间。总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36906人。全乡共辖24个行政村,地处大陆泽南部边缘,较平坦,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谷子等。乡办企业有:染料化工、造纸、机械修配、制砖、烟花、火药等。    -历史沿革   清代建固城社,1956年始建固城乡。1958年8月改为固城管理区,1960年12月改建固城人民公社。1982年4月,更名西固城公社。1984年4月,改称西固城乡,1995年大宋乡并入该乡。   -行政区划   西固城乡辖24个村民委员会:西固城、东固城、生刘庄、前台南、后台南、骆家庄、辛益、齐村、胡庄、南留寨、小东吴、孟庄、陈杜科、单杜科、孙杜科、大豆村、翟庄、赵村。   -农村变革   任县西固城乡南留寨村74岁老党员耿栓群经历了新旧社会的交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 农情公告   ,为让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党恩,50多年来,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和顽强的毅力,用笔记下了从1938年至今该县每年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并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为该乡的发展留下了历史见证。耿栓群老人在旧社会逃过荒,不到10岁被日本侵略者抓去修过炮楼,挨打受气亲身经历了那段艰难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耿老先生翻身做了主人,才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1953年入党后,他便萌生了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教育后人的念头,从此,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水平的他,通过勤奋学习,开始追忆并坚持记录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未间断。哪一年耕地用上了拖拉机,哪一年谁家有了小汽车,从吃糠咽菜到大米白面,从电灯电话到楼上楼下,村里人的生活变化,社会的不断进步,都一一体现在他的记录当中,他和他的记事本成了发展的活见证。耿栓群老人近几年记录中最得意的一笔就是2006年国家免除农业税和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老人说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重大事项,是党给农民最大的实惠,这段记录,他经常会拿出来读一读。   -农业家政   2007年在任县西固城乡东固城村农民宋大祥的苹果园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 农业家政   象,十几名农民正在忙碌着给果树施肥浇水。宋大祥是当地苹果种植大户,种植多种优质苹果200多亩。这些天急需用人,如果错过农时,将直接影响果树的长势,收益将大大减少。于是他联系了村里的“农业家政”服务队,这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0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乡里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另一方面鼓励扶持农民自谋副业。去年以来全县共有3万人外出务工,30%的农户经营副业,农业劳动力相对短缺。在劳动部门的积极引导下,该乡一些农民瞅准这一需求空间自发成立了“农业家政”服务队,到缺劳力、缺技术的农户家中承揽农活。他们采取钟点工、季节工或按劳计酬的方式为急需帮助的农户提供施肥、除草、技术管理等各种服务,灵活机动,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农民在农忙时节人手缺的状况。该县大屯乡大北张村委会通过深入走访农户,成立了“农业家政”服务队,他们在对服务队员加强各种农技培训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4万元购置了劳动工具和车辆。该村“农业家政”服务队成立以来,不但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还积极疏通企业用工信息,免费为村民提供招租、招聘、招工信息,深得当地农民欢迎。全乡已有1000多农民从事各类农业家政服务,他们每年一般可在家门口务工7到8个月,既干好了自己的农活,也帮助了别人,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   -农业发展   随着任县西固城乡工业经济的崛起及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一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在任县西固城乡,“科技化、双薪化、市场化”的农民逐渐多起来,他们家里有“钱”,仓里 农业   有“粮”,银行里有“存款”,口袋里有“现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任县西固城乡生刘庄村农民郗同相有种红薯的习惯,他在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积极调整红薯优质品种种植,种植的优质红薯品种达10多个,成为当地有名的“科技致富明星”。在郗同相的示范带动下,如今,生刘庄村成立了以郗同相为会长的兴农优质红薯种植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00余人,种植红薯300多亩。该乡为切实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围绕特色种植、养殖等“科技型”种养大户、在技术上重点扶持,政策上给予鼓励,让这些致富能人当好科技致富的领头雁,引领一方百姓。据了解,去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90多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6万多份,有1万多名“科技化”’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2006年任县西固城乡大力实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来客商和民间资本投资办企业、扩大再生产,发展了一大批符合该县人力资源和产业特点的项目,为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农村种田机械化的普及,农民一年四季在工厂里上班,家里的土地照样耕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任县西固城乡农村,农工兼得,领起了“双薪”的农民不下1万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任县着力引导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通过开办多家市场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同时,还经常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邀请省、市专家及大中专院校教授对农民进行市场化培训,使一大批懂种养、善经营的市场化农民脱颖而出、他们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掌握销售信息,选择种养品种,成为农民自我寻求致富项目的重要力量。   -科技致富   邢台市任县西固城乡东固城村农民宋大祥,在县农技人员的帮助下,成功 大丰收   地研究出了苹果———平菇双层立体栽培新模式。宋大祥今年在他的20多亩苹果园中栽培了10亩平菇。为了防止尘土对菌菇的污染和地面的裂缝,宋大祥首先是在苹果树下种了一些被人们称为白三叶的草,等白三叶草长出,然后在上面堆成高度为3—4公分的龟背形状的土堆作为菌菇“床面”,用反光薄膜把菌菇“床面”封住,再在反光薄膜上面打上菌眼,通过菌眼把处理好的菌料放进里面,这样就完成了菌菇的种植。菌菇种植后,在以后的管理程序上,苹果树下的菌菇同大棚里的菌菇相比省事多了。苹果树下的菌菇生长在潮湿的环境里,根本就不用人工撒水,因此,苹果树下的菌菇种植完后,就可以坐等收获了。同时,苹果树下覆盖菌菇的反光薄膜通过反光,促进了苹果树的光合作用。食用菌废料是苹果树适宜且上等的底肥,又节省了上底肥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宋大祥种的平菇个头大,单朵最重的达到了5公斤,菇肉鲜嫩,口感好,亩产量8000公斤,纯收入1万多元,与此同时,苹果产量也比以往有了提高,再加上节省下来的底肥钱,每亩总收入将近2万元。图为宋大详正在介绍果菇双作的栽培技术要点。   -乡村品牌   2006年的一场雨,让任县的天气凉爽了很多。在西固城乡生刘庄村农民郗同相的红薯地头,一溜竖起了一个个小牌牌,上面清楚地标示着红薯品种、管理要点、产量等等,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乡亲前来看稀罕。每次遇到前来取经的村民,郗同相都愉快地当起义务解说员。他捋起袖子,指着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红薯秧说:“俺这些红薯有紫皮紫瓤既可生食又可熟食的日本川山紫,有黄皮红瓤的食用薯苏 乡村品牌   薯8号,有高淀粉含量的加工薯徐薯18,也有可双季栽培的河农668……品种有10多个哩。”谈起办红薯“博览会”的初衷,老郗说:“俺就是想让乡亲们见识见识。”生刘庄村有种植红薯的习俗。五十多岁的郗同相看到大家多年来只种植一个红薯品种,苦于无良种可调,决定闯出一条依靠良种增产增收的路子。去年夏天,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他先后跑到省会石家庄、河南许昌等地考察学习,最后以每棵秧苗0.3至0.5元的高价,花7000多元从河南省农科院薯类研究中心、山东省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科润公司等单位引进西农431、苏薯8号、日本川山紫等名优新特红薯品种10多个,在自家承包的30多亩“红提”葡萄园内种植红薯10余亩。在郗同相的精心照料下,他的红薯当年获得了亩产3000至4000公斤的高产。一时间,郗同相的红薯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一些单位与他签订了“北京553”红薯的种植合同,并以高价回收。同时,他种植的日本川山紫红薯还被外贸部门看好,准备以每公斤5元的价格收购出口韩国。郗同相种植红薯成功致富后,他致富不忘众乡亲。如今,他在30多亩葡萄园内全部种上了红薯,以低廉的价格为乡亲们提供优质种苗。在郗同相的带领下,生刘庄村成立了以郗同相为会长的兴农优质红薯种植协会,目前发展会员100余人,全村良种红薯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   -特色乡村   任县西固城乡每年有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外打工,往年农忙时’,都会形成十来天的 农村风光   回流高峰。而今年却只有为数不多的打工农民返乡搞麦收,临近公路的各个村口,会注意到麦收前夕返乡的打工农民屈指可数。一位在外打工者的家属算了一笔经济账:她的丈夫在北京打工,往返一趟车旅费加上误工收入一般在.1000多元,而自己家4亩地的小麦采用机收、请人帮工夏种的总投入不会超过300元。为帮助许多家中无劳力的农户搞好夏收夏种,在当地0的正确引导下,该县很多农村还出现了“麦收短工队”,采取市场化运作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提供帮助,一下子解除了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与粮食种植户轻松快速忙完活计不同的是,一些市场意识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的特色村的农户尽管不需要夏收,也是异常忙碌。农民们正忙着为田地里绿油油的各类蔬菜锄草、施肥、松土。任县西固城乡0大力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0组织各村有一技之长的种养能手成立了“三夏生产服务队”,通过群众“点菜”,广泛征集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逐一解答并将答案写在“农情公告”里。目前,任县西固城乡已通过“农情公告”向群众推荐优质玉米、无公害蔬菜等新品种23个,提供农业新技术30多项,解答各种农业生产问题100余个。   -国宝隋槐   清凉寺位于固城城乡后台南村建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唐武则天和明朝正 隋槐   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间重修。清康熙初年碑文记载:“清凉寺方圆18亩房200间住僧300余人占树500余株”盛况空前。时至清末僧去寺空。民国初期寺内改建为台南小学。1963年一场空前的特大洪水冲毁了清凉寺的全部遗址仅留下一株古槐。隋代古槐—清凉寺留存下来的唯一见证现在台南小学后墙外。据明嘉靖年间的碑文记载古槐生长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今已有1400余岁高龄。树高约20米树围10余米。树身枯死部分形成一洞可容纳5人。  

永福庄乡

  永福庄乡位于任县中部,乡驻地在县城东北8公里处,东经114度44分33秒——114度47分06秒,北纬37度11分55秒——37度13分34秒之间。总面积49平方公里,总人口30974人。全乡共辖27个行政村。地处大泽西部边缘地带,地势平坦,经济以农作物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等。乡办企业有造纸、制砖、面粉加工等。   -历史沿革   1953年始建永福庄乡。1960年改建永福庄公社。1984年复名永福庄乡。1995年岭南乡并入本乡。1953年始置永福庄乡。1960年改永福庄公社。1984年复名永福庄乡。1995年岭南乡并入。1997年,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2.8万。   -行政区划   永福庄乡辖27个村民委员会:永福庄一、永福庄二、永福庄三、永福庄四、永福庄五、岭南一、岭南二、岭南三、岭南四、吴铁庄、杨固、后屯、史屯、怀屯、李屯、罗屯、郭屯、刘屯、桥头、东马河桥、西马河桥、程庄、尹庄、宋庄、冯庄、关庄、冯村。   -农业发展   在任县永福庄乡岭南村建设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石麦14、石麦15、良星99、石滦02-1等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实现小麦优质良种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使良种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充分利用国家良种补贴优惠政策,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全部实现良种补贴。实施沃土工程。该乡全面推广使用配方肥,免费为全乡农民开展土壤化验检测,按照小麦和玉米的需肥规律和需肥量,推广平衡施肥,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科学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目前,全乡农田测土配方施肥达15万亩。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推广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新技术,切实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力度,搞好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实现科学施药。  依托河北农大技术优势,扎实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免费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人员2000人以上。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工程。该乡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扩大中低产田改造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实现粮食稳产、增产。永福庄乡是传统的农业乡,人均占有耕地1.67亩,人均为国家提供商品粮700公斤,是国家确定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乡。   -科技革新   2005年任县永福庄乡的永兴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存栏280头基础母猪,年存栏2000头,年出栏近6000头商品猪。给猪舍铺设微生态发酵床,一层厚厚的锯末,远远看上去如同沙滩。这家占地约4500平方米的商品猪场,利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和“水帘控温技术”改善了饲养环境,让猪过上了“幸福生活”。为破解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他特地从石家庄引进了“发酵床养猪技术”,并通过土洋结合的方法利用水帘调控猪舍温度,效果明显。采用发酵床技术后,猪场不用每天清扫猪栏、冲洗猪舍,即便常年不打扫,也能达到“零排放”。与传统养猪方式相比,采用这种技术后,猪得病少、用药少,不仅提高了猪肉品质,还节约了劳动力和水电,成本降低10%~20%。说到土洋结合的“水帘控温技术”,在这种猪舍饲养的肥猪自然长得快,原来5个月出栏的现在4个多月即可出栏,肉质更为鲜美。   -特色经济   2005年任县永福庄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拔丝制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80年代初期永福庄乡出现拔丝制钉企业,1993年开始兴盛,近几年发展迅速。涉及专业村10个,企业摊点200余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主要生产地板钉、蚊钉、射钉、特种钢钉等6大系列4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批生产规模大、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企业。河北龙泉剑钉业有限公司作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拥有职工460人,总资产200元、年生产能力3000吨,营业收2000万元,上缴税金40万元。目前,该行业已形成龙泉剑、华廷两大知名企业、并分获省著名商标和进出口权。2002年,行业生产各类丝钉10000多吨,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上缴税金300余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7%。   -教育情况   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于1995年在原任县职业技术中学的基础上成立,校址在任县永福庄乡村西。1996年0投资700万元的校园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1965年9月,在原省长刘子厚关心下,省0拔款,创办任县永福庄农业技术学校,校址在任县永福庄村西,校名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学制三年,办学目的是为农村培养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学校实行半工(农)半读,社来社去。当时招收2个专业技术班,生源来自任县及巨鹿、平乡等周边县,教师实行聘任制。1966年“0”使学校受到极大冲击,班级解散,教师离职。1969年恢复专业技术班的招生。高考制度恢复后开始高中招生。  

大屯乡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大屯乡   乡0驻大屯村。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4.40万。辖35个村委会:大屯、马坊、吴岳、新周、东栾、西栾、沙营、朱屯、岗上、小屯、吴庄、张霍、庙上、贾村、郑庄、东耿、西耿、旧周、南宋、苏屯、大北东、大北西、前颜懈、后颜懈、西许花、东许花、大驿头、后北宋、前北宋、三北张、前安庄、后安庄、十里亭、牛王左、温家庄。  大屯乡在马坊村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隶属邢台金发绿色产品开发公司,是省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专业经济合作社形式,带动周边3个村56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基地总投资1000余万元,建有800平米保鲜冷库及先进的喷滴灌设施,示范面积2800余亩,种植菜心、芥兰、小香葱、鹤斗白、甜菠菜、奶白等20余个品种,年产鲜菜1000余万斤,全部出口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经过两年来的发展,基地形成了五个鲜明的特色及优势:一是高效现代,生产设施先进。采用喷灌式灌溉,节水省工,生产效率高,是典型的现代化节水工程。二是规范严格,绿色无污染。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标准作业,保证无污染、高度纯净。向菜叶喷撒牛奶使蔬菜色泽光润、口感好,深受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居民喜爱。三是错季种植,对比优势明显。每年3至10月是北方种菜好时节,而南方正值梅雨季节,雨量大不利种植蔬菜,保证了基地蔬菜种植的高产高效。四是管理科学,种植技术先进。采用香港高集中、高规模现代化公司管理模式,引进美、日等国家新品种,采用分区种植、交差种植、轮茬种植等高效种植方式和种菜技术。五是市场广阔,后劲及潜力巨大。基地依托香港金明公司建立的广阔而又成熟的出口销售网络,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可观。  “打造产业龙头,引领发展潮流”是基地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方向。一是创名牌。公司已注册了“绿洁”牌商标,创建知名品牌,并正在申请自主生产出口权,力争建成冀南著名的鲜菜出口基地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二是扩规模。力争用2年时间,使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万余亩,进而带动大屯乡形成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三是拓市场。以港澳、东南亚市场为依托,进军韩日、欧美等国际市场,扬名中国农产品于海外。  

天口乡

  天口乡(Tiankou Xiang)位于河北省任县东部,东经114度50分07秒至114度52分17秒、北纬37度10分21秒至37度13分34秒。地处大陆泽腹心地带,地势较平坦。面积68平方千米,辖23个行政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谷子等。乡办企业有气泵、补胶、造纸、机制砖等。   1953年始建天口乡。1958年8月,改称天口管理区。1960年改建天口人民公社,1984年复名天口乡。 天口乡   1995年甄庄乡并入该乡。    -行政区划   天口乡乡0驻天口村,在县城东北16千米处。辖天口、西刘庄、东刘庄、北桥、吴家庄、杜家庄、安上、辛兴庄、前刘、北定、曲辛定、田玉庄、于盟庄、马家庄、邓桥、前中魁、后中魁、曲辛寨、宁家庄、东甄庄、西甄庄、王家庄、尼家庄23个行政村。   代码  130526203:~201天口村 ~202田玉庄村 ~203辛兴庄村 ~204安上村~205吴家庄村 ~206杜家庄村 ~207东刘村 ~208西刘村 ~209北桥村 ~210北定村 ~211前刘村 ~212曲辛庄村~213于盟庄村 ~214马家庄村 ~215尼家庄村 ~216邓桥村 ~217东甄庄村 ~218西甄庄村 ~219王家庄村 ~220宁家庄村~221前中魁村 ~222后中魁村 ~223曲辛寨村  

骆庄乡

  骆庄乡位于任县东南部, 东经114度48分37秒至114度52分41秒、北纬37度06分21秒至37度09分19秒。地处大陆泽南部边缘,较平坦。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30014人,辖14个行政村。乡0驻骆庄六村,在县城东12千米处。   清代曾叫骆庄社。1958年8月为骆庄管理区。1960年12月改设骆庄公社,1984年4月改乡。1997年,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东盟台、骆一、骆二、骆三、骆四、骆五、骆六、达一、达二、达三、李白铺、程尔寨、西望、东望14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地处东部季风型、南湿带气候带亚温润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3℃,寒暑变化显著,全年平均降水量为498.2毫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67.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97天。   -代码   ~201骆庄六村 ~202骆庄一村 ~203骆庄二村 ~204骆庄三村~205骆庄四村 ~206骆庄五村 ~207达六庄一村 ~208达六庄二村 ~209达六庄三村 ~210东盟台村 ~211李白铺村~212程寨村 ~213西望村 ~214东望村   -教育机构   任县骆庄错番乡李白铺村小学  任县骆庄乡骆二小学  任县骆庄乡中心学校  任县骆庄乡程寨小学   -特产   盛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大豆、花生、油菜和大葱。林果蔬菜业远近闻名。苹果、梨、葡萄、红枣、桃等骆庄乡建有蔬菜基地和大棚菜基地,年产各种蔬菜近亿斤,一年四季青菜不断,畅销京、津、石。  


西固城乡特产大全




西固城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