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汉中市 >> 南郑区 >> 梁山镇

梁山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梁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梁山镇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万人 39.2平方公里 610703104 723000 0916 查看 梁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梁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梁山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汉山街道

  汉山街道办事处位于南郑县城,2015年8月由原汉山镇更名,总面积57.26平方公里,辖17个村、4个社区、237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6531人。街道办党委下属8个党总支,2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05人,党小组119个,党员中心户长143人,党员责任区236个。   一年来,街道办事处紧扣全面从严治党这条主线,突出加强思想理论教育、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丰富党建活动载体、完善党内法规制度、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等重点,党的建设得到了全面提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步伐,2015年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9个,优质蔬菜品种5个,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率达到90%以上,推广无公害农作物面积2.1万亩,在齐力、高庄、草堰、潘营等6个村开展油菜高产创建面积5000亩,创建水稻高产示范片6100亩,推广秸秆还田、小麦油菜免耕种植面积1200亩,蓝莓种植200亩、软籽石榴40亩,形成食用菌生产基地4个,发展农家乐22户、规模餐饮店33家,硬化通村路36公里,维修输水干渠25公里,建沼气池1956口、人饮工程10个,组建城镇净街队10个,治理污水渠3.5公里,硬化小巷2公里,建公共绿地500亩,安装路灯150盏。涌现出市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4个,培养党员示范户125户,党员致富带头人78人,建成党员示范基地11个。汉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天汉水城汉山新城、省道211改线、宝巴高速路建设、草堰机电园区建设平稳推进,移民搬迁何家湾、草堰安置点已建成,田园牧歌、幸福嘉苑、泽伟新天地、御都花园等居住区建设持续推进,新进城落户2833人。  

圣水镇

  圣水镇位于南郑县最东部,与汉台、城固接壤。是汉中市“大市组团”规划和“一江两岸”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高速和汉黄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18个行政村,25个党支部, 138个村民组,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0886人,镇域面积64.85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达67.3%。圣水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圣水千年古寺、娘娘山、密严寺等文化古迹座落其间。汉城会所、龙泉山庄等一批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农家乐蓬勃发展。近年来,历届镇党委、政府群策群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镇形成了以苗木花卉、中药材、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产格局,先后培育和壮大了朵彩现代农业园区、荣富生态农业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按照 “水岸新城、创业新区、水绿家园、颐养天堂”城市形象定位,全力推进“三区两基地一核心”建设,天力建材、秦汉建材、西汉高速公路东出口扩建等重大项目顺利完成,盛世江南、艺苑圣达国际会展中心等开发项目蜂拥而来。全镇党建组织、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圣水镇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和谐圣水发展主题,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圣水、小康圣水、和谐圣水”的宏围蓝图,保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良好态势。上半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2445万元,占全年任务的40.40%;完成非公经济总产值4303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53.4%。完成旅游产业建设总投入35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30%,完成旅游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7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60%  

大河坎镇

  大河坎镇地处汉江南岸,与古城汉中一江之隔、一桥相通,是汉中市的南大门,汉中明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域面积26.49平方公里,辖15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100个村民小组、5905户,现有人口48833人,农业人口19504人,驻镇非农业人口29329人。全镇有耕地13107亩。有镇属集体企业19个、合资企业1个、个体私营企业1768个,有中、省、市、县驻镇单位120多个。    近年来,大河坎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围绕由农村模式向城市化模式转变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先后建成大河坎自来水厂、汉中体育馆、桥南广场、迎宾路、解放军538医院;全镇有集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鑫源花果村和楠竹园旅游新区,有集育苗、采玫瑰蕾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镇内现有艺苑小区,新华小区、银沟小区、暄和小区4个设施一流、功能配套、环境舒适的住宅小区。    大河坎镇党委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县委授予"六个好乡镇党委",大河坎村党委支部连续两年被省委授予"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县"乡镇综合工作先进镇"称号。2005年被全国文明委授予:”全国先进文明单位“。.  

协税镇

  协税镇位于县城以西,有闻名陕南的协税古镇,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税社火的发祥地。镇辖15个村,114个村民组,有农户5966户,总人口19683人,镇政府驻地协税街,距县城2公里。镇域总面积39.2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 11485亩,耕地面积16108亩,其中水田14266亩,旱地1842亩;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盛产大棚蔬菜,为全县蔬菜、粮油、生猪主产区。   201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业总产值8340万元,同比增长9.7%;非公经济产值26780万元,同比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91元,同比增长24.95%。   全镇已形成优质粮油、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三大农业产业。2011年粮食总产量9500吨,油籽总产量1765吨;发展各类经济作物5330亩,其中种植蔬菜3930亩(设施蔬菜800亩);生猪饲养量78610头,其0栏生猪46560头;种养专业大户发展到610户,其中100头以上养猪大户51户,建成规模化养殖公司2个、生猪专业村2个。  

梁山镇

阳春镇

  阳春镇位于县城以北,距县城3公里,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域面积43.7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双桥子,境内有0陕南特委遗迹、玉泉名胜和大杨花卉公司。地貌川、丘、山兼备,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是全县粮油基地镇之一。全镇有13个村,95个村民组,5545户,18241人,耕地面积18609亩,有19个党支部,党员总数724名,其中农村党员607名。   近年来,阳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产业富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和五大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稳定、发展、办实事的工作主线,狠抓工作落实,致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镇优质粮油、生猪、蔬菜、柑橘、苗木花卉等产业快速发展,以砖瓦建材、食品加工、电线电缆为主的民营经济和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城郊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014年,阳春镇紧贴镇情实际和区位优势,坚持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抢抓机遇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2954.5万元,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218.02万元,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乡企总产值47700万元,粮食总产达到10117吨;油菜籽总产量达到1963.44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98元,劳务输出4560人。全镇13个村全部实现了通村水泥路,11个村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  

高台镇

  高台镇位于南郑县城西北10公里,东与阳春镇毗邻,南与濂水河接壤,西与新集镇相连接,北与勉县金泉镇相接。镇政府驻地高台街。镇域总面积49.9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分布,平川、丘陵、山区三种地形地貌兼备。全镇有19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143个村民组,7301户,总人口29583,其中非农业人口3010人,有农村劳动力18280人。耕地面积23943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6504亩;山林面积21800亩,森林覆盖率59%。境内有水库、大塘8处,水域面积305亩。  

新集镇

   新集镇位于南郑县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全镇辖3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336个村民小组,13715户,473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64人。全镇有1个党总支,45个党支部,其中,非公企业党支部1个,党员总数1464人,其中农村党员1179人。近年来,镇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201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9000万元,工业总产值18650万元,农业总产值16986万元。近年来,全镇烤烟种植和中药村种植有所发展,大棚蔬菜、甲鱼、肉兔养殖等特色产业初见成效,并举办两段育秧、蔬菜栽培、茶园管理、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培训班。全镇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全镇近年来先后被汉中市委、市政府评为“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先进镇党委”、“先进生态镇”、“信访三无镇”。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先进乡镇”。  

濂水镇

  濂水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镇政府驻地濂水村。分别与县内黄官、两河、协税等接壤,1958年成立濂水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设镇;镇域面积25.7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0187亩、耕地面积13479亩、森林覆盖率29%。濂水河自东向西穿境而过,沿岸以平川为主;南北山峦,丘陵相间。三黄路、周濂路、团濂路等穿境而过。全镇106个村民组,有农户5065户,16905人。境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中药材等,属本县粮油基地镇之一。  

黄官镇

  一、概况   黄官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地处濂水河上游,东接青树镇,南邻红庙镇,北与濂水镇毗邻,西北与黎坪镇、四川桃源镇交界。地域面积41.95平方公里,属浅山丘陵区,地势西南高、东北地,主要山脉有老龙池山、后河秦巴山。河流属汉江、嘉陵江水系,流入汉江的有濂水河、漾家河,过境段为12.5公里和18.6公里;流入嘉陵江的焦家河境内长12.5公里。海拔最高点在假果山为2140米,最低点在濂水河出境处为560米。境内花岗石量大质优,有基督教堂1座,红寺湖风景旅游区在辖区,有祈儿寨、黄官古镇遗迹等旅游景点。   该镇历史悠久,清代为褒城县黄官巡检司驻地;民国年间归褒城县三区管辖;1961年划归南郑县,为黄官区公所驻地。1996年撤区并乡时由原黄官镇、水井乡和高石乡组建而成,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51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总人口214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8人。镇政府驻地岭镇村,距县城17公里。2011年6月塘口乡和魏家桥乡5个村并入镇,8月撤销8个村、45个村民组后,辖30个村、1个居委会、274个村民小组。   截止2010年,全镇耕地面积13572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1570亩;山林面积1.4万亩,植被覆盖率60%。主产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特色产业有藤编、油茶、黄酒、腌菜、大鲵等特种养殖。   二、镇村建设   境内交通干线有汉黎路支线三黄、青黄、黄塘三条公路,有通村公路32条,通组道路96条,平川丘陵道路硬化32条32.6公里,通车里程83.5公里。有武家沟、南垭口小型水库2座,塘库12口,抽水站8处,机井15眼,主要堰渠有西干渠(黄官段)、军民堰、长岭堰、白马堰共12公里。有变压器35台,输电线路25公里,农电改造率95%。   黄官集镇形成于民国初期,地处三黄、青黄、黄塘公路交汇处,为汉中通往四川的又一条要道,商业比较繁荣。早期的街道主要有 条,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下层经营工商业、小手业,上层为居住使用。街区依地势而建,呈“T”字型布局,为当时县境西南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现在的主要分老街、新街和水井新村街道等7条,全部硬化亮化,新建供水站、垃圾填埋场,有综合农贸市场1个,集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建成区域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00人,日客流量1万余人,医院、学校、银行等服务设施齐全。   1993年-2004年建成18个县级小康村,2008年建成市级平安镇,完成水井、五丰村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河坝、观音沟、宝鼎、李家嘴4村扶贫开发。2009年实施五丰、桂花、双喜、朝阳、水井5村农业综合开发。2008年以来建成2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三、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以粮油生产为主,进入90年代后,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先后在水井、朝阳、桂花等村大规模发展藤编,2008年后又成立藤编协会、藤编合作社,建立水井、桂花、朝阳、双喜4个藤编专业村,培育五丰、庄子藤编专业村,藤编专业户发展到1100户,从业人数3500人,年产值3500万元。在丘陵7村逐步推进烤烟种植,2000年烤烟面积达到3000亩。在山区5村扩大油茶种植,2010年面积达到2000余亩。养殖业加大生猪养殖,年生猪年饲养量1.1万头,百头以上户7户;大鲵养殖从2006年大规模养殖,2010年发展到98户,总产值2450万元,其中产值50万元以上户10户。逐步发展为全县藤编基地、油茶基地和大鲵繁殖基地。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8458.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4元。   工商经济:1990年后建成有花岗石板材一厂和二厂、花炮厂、乡镇拖拉机站等企业,到90年代末陆续倒闭或破产。黄官酒业有限公司始建于 80年代初期,通过改制扩股,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产品由早期单一黄酒发展到黄酒、白酒、真空袋装腌菜,2010年实现产值450万元、利税35万元。到201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410户,年经营收入2.126亿元,其中规模企业有黄官酒业有限公司、 良顺藤编公司、春林建材公司、汉源油茶工贸公司、华美琉璃瓦厂、河坝免烧砖厂,有南门、阳光购物超市,方玖、西雅、旺旺、川香园酒店。全镇年劳务输出5747人,总收入5100万元。   四、社会事业   2010年末,镇有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附设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11所,共有教职工158名,在校学生2997人。有黄官中心卫生院1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新建黄官中心敬老院,农村低保453户1303人,城镇低保183户192人,完成2008年地震灾害406户和2009年暴雨灾害131户建房。实施3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配发8个村文化器材。有线电视新进村入户8村2600户,配发电视“村村通”设备5村630户,安装远程教育设备18套。设有邮政、电信支局各1个,电话交换机容量1万门,固定电话800户,移动电话1700户,互联网80户。全镇80%居民住宅为砖混结构,99%的家庭拥有电视, 摩托车、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电磁炉等入户率60%以上。  

青树镇

  青树镇位于南郑县城以南9公里,地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红寺湖和大汉山的中心地带,总面积60.1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48个村民组,2.9万人。气候湿润,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211省道和正在建设的宝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川东北的交通枢纽,也是陕南茶叶之乡和南郑西南部的中心城镇。2013年7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   【完成主要指标】201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640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206万元,实现非公经济产值31200万元;发展非公企业5个;接待游客23.1万人次,旅游收入12130万元;招商引资70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8元。   【镇域经济发展】2014年种植水稻13020亩,玉米3650亩,油菜11300亩,薯类4800亩,小麦3300亩。以绿娇子省级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实施了万亩茶园基地建设项目,形成茶叶、中药材、核桃、板栗、油茶等7个党建示范基地。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620亩,完成茶园低改2000亩,茶园面积累计达到17320亩,其中投产园7510亩。种植中药材1000亩,种植汉山萝卜、山药、洋芋等特色蔬菜2500亩,生猪饲养量达46930头。   【重点项目建设】2014年,青树镇以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快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步伐,狠抓项目落实,蓄势发展后劲。一是规划引领,高位起步。在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深入调研,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了建设项目修建性详规。投入232万元,按照“规划引领,彰显特色,修旧如旧,不大拆大建”的原则,编制了《青树文化旅游名镇街区风貌规划》、制定了《青树文化旅游名镇南湖路街区风貌整治建设方案》、《青树文化旅游名镇新区规划建设方案》,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进了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二是领导重视,完善机制。省、市、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多次深入青树调研、检查、指导。县、镇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文化旅游名镇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镇上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办公室。2014年省、县财政共配套700万元建设资金,强力支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县、镇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夯实责任,确保了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进度。三是狠抓项目,增强后劲。按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要求,2014年实施了街区风貌整治,公租房,黄龙、中坝子、欢喜岭移民搬迁安置区等4大类17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668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12%,为2015年项目建设奠定基础。同时,紧抓政策机遇,积极申报并实施了土门、黄龙、新店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牢筑实了基层组织阵地。四是整治环境,营造氛围。持续开展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09万元完善街区绿化、亮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创新管理机制,出台了文化旅游名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规范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采取市场化模式运作,成立了环卫公司。申请了规划管理综合执法权,树立名镇经营管理理念,巩固提升了“五个一”成果,为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  

红庙镇

  红庙镇位于县境西南部,米仓山腹地,与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镇接壤。省道211线贯通全镇,距县城21公里。镇政府驻地红庙塘,镇政府共有行政科室6个,分别为文化宣传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内设事业单位4个,分别是社会事务服务所、文化综合服务站、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   2011年7月红庙镇与喜神坝乡合并,将原30个行政村合并为23个,(白家坝、红庙、五龙庵、关键、红峰、徐家岭、五根树、碾子坝、罗帐岭、浸林沟、红寺坝、干坝、元坝、全心、中心、柳林、东沟、民生、新建、马家庵、沙梁、双丰、群福),共计173个村民组, 8644户,26735人,(其中农业人口24904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5877.3亩,其中旱地10907亩,水田14970.3亩,有山林127363亩,森林覆盖率67%,境内有黑熊、野猪、竹騮、麂子等各类野生动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茶叶等粮经作物。其中,茶叶面积达12908亩;盛产天麻、党参、杜仲、附子、白术、元胡等中药材,矿产资源丰富,以花岗石为主。   一、农村经济:完成农业总产值19859.46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18172万元的109%,同比增长17.6%。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827元,占县上下达任务5560万元的104.8%;在产业化建设方面发展新茶园2028亩,实施茶园低改3800亩,分别占县上下达任务101.4 %和100%,生产干茶787.5吨,实现茶叶产值7754万元;新发展中药材510亩,占县上下达任务107.5%,中药材总面积达4505亩;发展蔬菜6057亩,占县上下达任务的151%,其中山药1300亩;种植烤烟502亩,占县上下达任务的100%;完成生猪养殖59048头,占县上下达任务58530的100.8%,其0栏34679头,存栏24369头,养殖母猪1321头,超县上下达任务11头,培育5头以上养猪大户172户,百头以上养猪大户7户,分别占县上下达任务的100%和100%。   非公经济:完成非公经济总产值18760万元,占县上下达   任务18750万元的100.05%;完成非公增加值7810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7800万元的100.1%,创业培训260人,占县上下达任务200人的130%;   旅游经济:完成旅游经济总收入915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900万元的101.6%,完成旅游产业建设总投入510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493万元的103.4%。新发展个体企业4个,兴办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餐饮休闲服务企业8家,完成旅游投入510万元,旅游收入达915万元。   财源建设:完成税收260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250万元   的104%;完成契税7.4万元,占任务3.35万元的120.9%;化解债务1万元,占任务100%。   二、项目建设:完成年内开工建设项目14个,超县上下达任务3个,计划总投资6517.22万元,已完成投资2317.96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1000万元的 231.79%。一是争取资金222万元在浸林沟等4个村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2400亩,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群众的种植效益;二是争取农综开发项目资金728万元,在碾子坝等9个村实施农综开发项目,铺设u型渠30公里,新建机耕路8条15公里,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三是争取资金49万元,在红寺坝村硬化村组道路1.7公里,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五是完成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总投资42.26万元;六是完成红庙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总投资16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3万元,累计完成开工在建项目5个,争取国家投入1102.26万元,超额完成县上下达任务,同时为2012年争取和储备项目9个,整村开发7个,变电站1个,机关1个。   三、招商引资:完成招商引资510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500万元的102%,   四、社会事业:2011年出生人口179人,其中一孩112人,计划内二胎67人,计划生育率为98.3%,人口自然增长率108‰,流动人口-率100%。计生奖扶兑现103人12.6万元。有4个支部进位一类,5个支部进位二类,3个支部进位三类,四类支部一降低到10%以内,基本实现了“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的预定目标。全年发展新党员27名,转正25名。输出务工人员7166人,劳务总收入达7564.7万元。征收农村养老保险费107万元,占应参保人数的100%,全镇4234名60岁以上群众领到了养老金;三是加大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征收力度,征收合疗资金70万元,参合率达98%;四是及时足额兑付了各项惠农资金445.6万元,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建村级广播室30个,安装镇村应急广播设施33套,建设农家书屋2个。  

牟家坝镇

   牟家坝镇共有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4个村民组,9214户,总人口27462人。镇域总面积93.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326亩(水田面积14185亩,旱地面积9141亩),山林面积38446亩。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43570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4661吨;油料种植面积8531亩,实现油料总产量1289吨;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8733万元,占年计划16225万元的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1元,占年计划7099元的101.1%;   全镇共有茶叶面积16768亩,其中可采摘面积10600亩。2012年全镇新发展无性系优质良种茶园1648亩,占年计划1500亩的109.8%,茶园低改3260亩,占年计划3200亩的101.2%,年产茶叶952吨、产值6296万元;发展中药材2937亩,占年计划490亩的599%;种植蔬菜6860亩,占年计划6400亩的107%,发展苗木花卉400亩。全年生猪饲养总量90160头,占计划的100.3%,出栏生猪64300头,占年计划51100头的125.8%;生猪存栏27860头,占年计划27000的103%;   新发展企业5户,开展企业创业培训165人,实现非公经济总产值30488万元,占年计划29600万元的103%;   完成旅游产业建设总投资1388万元,占年计划1378万元的100.7%,年接待游客9.56万人次,假如旅游工作做得“五到位”,全年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345万元,占年计划1325万元的101.5%;   全年劳务输出7045人,占年计划5540人的127.%,其中,有序输出6126人,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9901.3万元;   加大乡镇财源培植力度,完成契税入库49263元,化解镇债务9000元。  

法镇镇

  法镇为浅山丘陵区,总人口18450人,总面积184平方公里,盛产茶叶及各种中药材。该镇已建成以天麻、杜仲、白果、玄参、乌药、黄姜为骨干的两千余亩中药材基地,发展茶园6000余亩,拥有茶场16个,开发出"汉-棱"、"黄云翠竹"、"梓童毛峰"、"汉中珠茶"、"南湖炒青"等名优产品。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积极发展"秦川"、"西阂塔尔"役肉牛新品种,以及南江黄羊与当地白山羊杂交技术,草食畜牧业正逐步成为法镇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湘水镇

   湘水镇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32公里,属浅山丘陵地带。2011年撤村并组后,辖17个行政村、156个村民组。2011年末,辖区总户数4214户,总人口14293人,其中农业人口14051人。镇域总面积87.68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533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镇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拥有耕地面积1176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1976亩,旱地面积5663亩。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76元。农业特色产业有山药、茶叶、中药材。2011年山药种植面积达1960亩,产量5100吨,产值2700余万元;茶园面积4629亩,产值达1488万元;中药材1716亩,产量45吨,产值103万元。截止2011年末,全镇共有个体私营企业11户,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297户,年实现非公经济产值9330万元,税金115万元。   

小南海镇

  小南海镇位于南郑县东南部,地处川陕交界的巴山南麓。北与红庙镇接壤,南与西河乡毗邻,西与喜神坝相邻,东与牟家坝镇相连,镇域面积242.4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698亩,其中水田9394亩,旱地10304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薯类和豆类,盛产板栗、土蜂蜜、竹木编织和中药材。经济作物以烤烟、生猪、茶叶、中药材为重点。1996年6月撤区并乡时,由原秦家坝乡,回军坝乡组建而成,镇政府驻地郑家坝村3组(原8号厂房),辖秦家坝村、旱光坪村、明家湾村、大庵沟村、江西庵村、白果坪、龙门垭、山神庙村、康家坝村、郑家坝村、小河沟村、青石关村、东沟村、干河沟村、峡山槽村、回军坝村、老龙池村、下板厂村、水口山村、黄家山村、水桶坝村、大垭村、树林子村、朱石沟村共24个村,有农业户2930户,总人口9763人。2001年因撤乡并镇,原小坝乡合并为小南海镇,新增双龙村、陈家坪村、西沟村、西坪村、沙子河村、褒城坡村、杨家湾村7个村,小南海镇共31个村。有农户3424户,总人口12396人,其中非农业180人。2011年7月撤并11个村,现辖秦家坝村、旱光坪村、大庵沟村、江西庵村、山神庙村、康家坝村、郑家坝村、小河沟村、青石关村、东沟村、干河沟村、峡山槽村、回军坝村、老龙池村、黄家山村、树林子村、小坝村、双龙村、沙子河村、褒城坡村共20个村。现有农户3424户,总人口12396人,其中非农业180人。镇内有陕南名寺--小南海寺庙和天然溶洞--观音洞。  

碑坝镇

   碑坝镇位于南郑县东南巴山腹地米仓山南坡铁船山下,距四川溶洞之乡诺水河风景区25公里,汉通公路(又称红军路)、朱白公路穿镇而过,是通往川东北的要塞重镇。全镇总面积441.6平方公里,辖20个村,1个居委会,66个村民组,总户数4014户,共13812人,驻镇镇属单位18个。现有支部27个,党员515名,发展党员17名,其中机关事业支部6个,农村党支部20个党员389名。镇政府驻地碑坝街,距县城93公里。有耕地14301亩,林地184620.5亩,森林覆盖率达57%。201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292万元,粮食总产7230吨,油料总产335吨,非公经济营业总收入9980万元,总产值6900万元,增加值2940万元,完成税收180万元,旅游收入1350万元,旅游投资4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5元,年内完成项目建设9个,完成投资4044万元。招商引资630万元完成南郑县宏竹矿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项目,包装招商项目3个。水利和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铅锌矿,主产茶叶、烤烟、中药材、核桃、板栗、香菇、木耳等特色产品。镇内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平均海拔980余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地辽阔,物产丰富。  

黎坪镇

  黎坪镇位于南郑县境西部,东接四川省旺苍县鼓城镇,北临勉县漆树坝镇,西南与宁强县二郎坝镇接壤。政府驻地元坝子,距县城6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属高寒山区,面积377.92平方公里。地域辽阔、物产丰富、风光秀美,有珍奇野生动植物资源30多种,境内有两个大型国营林场,4A级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声明远播。   【完成主要指标】到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54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13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17200万元,非公有经济总收入达到17168万元,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11400万元。   【镇域经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平稳发展,2011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了适合元坝农业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制定了中药材、蔬菜、生猪养殖、干果、油菜制种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中药材种植达到1500亩,高山有机蔬菜种植达到500亩,生猪养殖达到24690头,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生产达到2100亩,油菜制种达到1500亩。劳务经济我们围绕提高素质,扩大规模,形成产业的总体目标,加强对黎坪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大力实施各类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2015年底开展技能培训2期,培训391人,劳动力转移1365人,劳务输出收入达到2294.1万元。   2015年底,完成旅游产业建设总投资90357万元,新发展农家乐20家,乡村旅馆8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家、旅游商品经营户9家,年完成旅游接待人数28.11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17200万元。   【重点项目建设】2015年完成建设项目13个,完成投资22818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任务18254万元的120%。编制完成了黎坪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老黎坪修建性详细规划,将景观保护、旅游开发、农业生产、古镇建设、低碳循环经济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助推镇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规划的编制对完善黎坪镇旅游功能,促进景区上档升级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基础设施类项目实施了古镇至宁强三级旅游专线项目,硬化了松坪村、桃源村、瓦石溪村道路33.7公里,累计投资6607万元;实施了安汉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60万元;实施了菜坝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50万元;公共服务类项目实施了九年制学校宿办楼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80万元。旅游服务类项目实施了景区门户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改造了中华龙山、红尘峡等10个精品景点,实施了西流河酒店、入口景观、枫林大道等项目,完成投资8100万元,全面提升了黎坪的旅游形象。   建设2个安置点,菜坝移民安置点(二期)60户安置房项目已完工,门窗齐备,内外粉饰到位;敬老院安置点96户项目已完成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已完成搬迁入住;8户分散安置房屋全部完成,达到入住条件。总计安置移民户164户,530人,其中集中安置156户,分散安置8户。同时,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培养更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与贫困群众一道脱贫致富奔小康,已完成脱贫78人,完成2个村整存推进项目任务,总投资完成864万元,完成任务的112%。   坚持一切工作围绕旅游干的思路,注重搞好服务,以真诚的心情通力配合,以最大的努力竭力支持,真心诚意地与陕煤建立了合作开发黎坪景区,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关系,促进旅游快速发展,实现了“双赢目标”。合作中不断强化服务、强化协调、强化落实,努力为景区开发公司创造宽松便利的投资环境。去年景区公司持续加大投入,累计投资近5亿元,全年接待游客28.11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总收入172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1200多人。   我镇“美丽乡村”建设确定瓦石溪村为示范村,委托西安旅游设计学院为瓦石溪村“美丽乡村”进行了规划编制,积极组织引导村民筹资筹劳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其中净化美化农户庭院35户,拆除残垣断壁3处,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并配备了5名保洁员,完成了2.4公里道路硬化,1.1公里步道以及文化广场、凉亭光景长廊,垂钓园等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0万元。确定黎坪村、龙山村、五郎坝村3个一般整治村,共计整合资金720万元,完成任务的109.7%,农村产业发展及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福成镇

  福成镇位于南郑县东南端,东南与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西乡县大河镇接壤,西北毗邻碑坝镇。境内物产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铜、铁、玉石为主,尤以铅锌矿藏量大品优。镇政府驻地程家坝,距县城130公里,镇域总面积244.7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农业总户数1903户,农业总人口6554人,农村劳动力320人。耕地面积7704亩,其中水田1257亩,旱地6447亩,粮食作物以玉米、豆类、薯类为主。以茶叶、烟叶、养殖业、核桃、蜂蜜、中药材等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干龙洞茶叶历史悠久,闻名各地。   佛头山自然风光,造就了众多的溶洞群,天坑,地洞,石笋,佛头山海拔2138米。这里峡谷高山,石笋林立,溪流遍布,松翠竹绿,丽影摇曳,巨峰围屏,红黄绿相间群山逶迤,植被茂密,独特的气候形成天然的高山氧吧, 被誉为“陕西的第二个张家界”。   主要旅游文化资源和人文风光:    1、明三湾猕猴自然保护区,现有猕猴上百只;2、底坪红军石刻标语和活动遗迹;3、莲花千年古柏树群;4、白玉朱允炆墓葬;5、佛头山自然风光;6、干龙洞万亩生态古茶树。  

两河镇

  两河镇位于县城西北部,镇政府驻地三门集镇,距县城24公里。东与本县新集镇、濂水镇为邻,南与濂水镇毗邻,西与黄官镇、元坝镇相邻,北与本县新集镇、勉县阜川接壤,地貌以丘陵、山区兼备。镇域主要交通干线为汉黎路和白茅路,其中汉黎路过境段33公里,沿途途经9个行政村。两河片的通村道路均已硬化,魏家桥片通村路为砂石路。全镇地域面积96.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9683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3%。种植茶叶600亩,油茶3500余亩。现辖12个行政村(原15个),94个村民小组(原109个),3169户,总人口10020人,其中有劳动力4231人。有耕地面积1663公顷,其中水田6190亩、旱地6011亩,镇干部在编69人(其中:管理处6人,借调10人)。驻镇单位7个,在岗职工43人。有学校2所(魏家桥1所),教职工52人(魏家桥16人),在校生615人(魏家桥128人)。现有村干部45人,组干部94人。现有党支部15个,党员400名。现有贫困人口1097户,3336人。在建扶贫重点村3个(郭家坪、原茅垭村、原天台村)。2012年人均收入7120元。   

胡家营镇

  胡家营镇位于南郑县东部,东、南与圣水镇、湘水镇接壤,西、南跟牟家坝镇和大河坎镇毗邻。2011年7月,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胡家营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王河坎,距县城11.5公里,距汉中市区3.5公里。全镇总面积49平方公里,南部为浅山丘陵,北部沿冷水河、汉江为平川,辖10个行政村,5860户20154人。辖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65%以上,汉江、冷水河、湘水河流经而过,西汉高速公路、汉黄公路、城湘公路等贯穿境内。全镇耕地面积17257.27亩,林地面积23604亩。截止2012年末,全镇实现粮食产量8198吨,油籽产量1694吨,农业总产值13611.6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499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86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加快发展、和谐稳定两大主题,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对外开放、项目带动三大战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加快发展种养业、建材业、粮油加工业和旅游业四大产业。全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金鑫油脂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一顺隆实业有限公司)。特别是以群星、张家山村为带动,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全镇种植面积位居全市前列,目前已达到7800亩(含镇外租种和复种面积),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苗木花卉年产值4680万元;以一顺隆公司、群星生猪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也是全县养殖规模最大的乡镇之一。目前,全镇发展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9户,5—99头生猪养殖户128户,年出栏生猪5.6万余头,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以中科环保建材公司、忠兴建材公司为主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年产免烧砖6000万块、新型彩瓦10000㎡,新型预制板1万块,年产值3000余万元。以“秀水湾”为示范,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家乐,全镇年接待游客4.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866万元。    坚持以构建和谐新农村为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镇通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9公里,通组道路硬化19.3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部分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建成人引工程项目7个,有8500余人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大力实施教育强乡镇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于2008年11月通过市级教育强乡镇验收。着力改善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建成规范化村级卫生室14个,2012年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    今年以来,胡家营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及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得到较大提升,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市重点项目江南污水处理厂已投入生产;冷水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已全面完工;汉江河堤综合整治工程,克服勘界过程中群众意见大,问题较复杂的实际,经过耐心的沟通、解释、引导,保障了整体工程顺利开工。    今后五年,胡家营将紧紧抓住撤乡建镇、汉中“双百”城市战略和汉南一体化战略等重大发展机遇,以“跨越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壮大种养产业、发展三产旅游、加快城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夯实执政基础,努力把胡家营建设成为生猪养殖大镇、苗木花卉名镇、休闲旅游重镇,宜居观景新镇。   


梁山镇特产大全




梁山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