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武威 >> 天祝藏族自治县 >> 朵什镇

朵什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朵什镇谷歌卫星地图)


朵什镇简介

  朵什乡位于天祝县中部、毛毛山北麓,东邻西大滩乡,西靠古浪县黑松驿镇,北与古浪县十八里堡乡和黄羊川镇接壤,南和打柴沟镇相连,距县城85公里,全乡总面积246.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现有3234户13893人。
   朵什乡是天祝县藏族居住较早的地区之一,朵什系藏语,先有朵什寺,后有朵什部落,才有了朵什乡。全乡共有党支部12个,党员296名(其中女28名,少数民族党员85名),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9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完全小学10所,村校8所,在校学生2516人。共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18所。
   朵什乡境内山奇、石美、林秀,森林面积23.8万亩,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层峦锦秀,松柏苍翠,鸟语花香,有獐、鹿、黄羊、野鸡等野生动物出没,云杉、圆柏等树种分布较广,是天然的动、植物乐园,县境内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葱绿,具有开发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
   朵什乡农业条件较好,地势海拔2526-3261米,年平均气温0.2℃,年降水量400mm左右,全乡有耕地16613亩,粮食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的种植作物为小麦、豌豆、油菜籽等。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草原面积6.12万亩,大小畜存栏34682头(匹、只),主要饲养畜种为绵羊、山羊、牦牛等,珍稀的天祝白牦牛在境内也有一定数量分布。朵什乡属高原半干旱地区,是种植高原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优质牧草的天然基地,发展纯天然绿色蔬菜和优质牧草具有先天的优势。
   朵什乡交通便利,距国道312线仅13公里,境内有曹西公路通过,乡村均通公路,乡村电话全部程控化,移动通讯覆盖率60%,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
   热情好客的朵什乡人民,真诚的欢迎四海嘉宾来我乡投资开发,我们将以优美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政策,提供良好的服务,并按照""生态立乡、农业稳乡、项目兴乡、旅游活乡、科技强乡""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和扶贫开发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建设更加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新朵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246.9平方公里 620623109 733000 0935 查看 朵什镇谷歌卫星地图

朵什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松林社区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松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直岔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直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冲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南冲村谷歌卫星地图
黑沟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黑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沟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石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旱泉沟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旱泉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窑洞湾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窑洞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煤场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煤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寺掌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寺掌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沟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龙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茶树沟村 ·天祝旅游·天祝特产·天祝十大特产·天祝十景·天祝名人·武威 0

----

查看 茶树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朵什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华藏寺镇

  华藏寺镇位于县城北部,总面积57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0008亩。现辖5个社区居委会、14个村民委员会,58个村民小组,有藏、汉、土、回、蒙古、满等民族。全镇农村总人口18731人,城镇总人口23698人。    农作物以小麦、洋芋、油菜籽、大田无公害蔬菜为主。总播种面积31600亩,造林面积11502.5亩。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11507万元,比上年增加61万元,增长19%;农业总产值2438万元,比上年增加324.6万元,增长8%。人均纯收入1888元,比上年增加228元。    农牧民饲养的家畜有:牦牛(白牦牛)、绵羊、绒山羊、岔口驿马。各类牲畜总数34489头(只),其中大畜有6994头,小畜有27495只。   特色养殖包括马鹿、藏獒、JO肉狗、七彩山鸡、肉鸽等,现已初具规模。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石灰石、沙金等。    古迹有红大古脊椎生物化石遗址、汉、明长城、西夏筑古城遗址,栗家庄汉墓群、岔口驿堡子、华藏寺。.  

打柴沟镇

  打柴沟镇位于天祝县东南部,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东南与华藏寺镇相连,西北与抓喜秀龙乡和炭山岭镇毗邻,北靠毛毛山,南接石门镇,总面积400.61平方公里。境内年平均气温-2℃,年均降水量400-450mm。    全镇辖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71个,全镇总人口17536人,其中农村人口3523户15636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回、土、蒙古等族。耕面积29410亩,大小畜42856头(只)。2004年,全镇完成农业增加值1593万元,粮食总产量532.6万公斤,乡镇工业增加值52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    打柴沟地区历史悠久,是天祝县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已有人类活动。建国前,打柴沟地区部分地方属于石门保。建国初,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区(县级)第七乡。1976年,成立打柴沟公社。1985年10月成立了打柴沟镇。2004年原柏林乡石板沟、上庙儿沟、下庙儿沟三个村划到打柴沟镇,合并为多隆村。位于镇西北部安门村的安门汉代古城遗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开南门,城墙残垣高2米,地表遗有大量的布瓦残片、灰陶残片,灰陶纺纶。古迹还有金强驿村的石洞沟明长城遗址,打柴沟汉长城遗址,金强驿汉长城遗址,汉代的四道沟墩,明代的乌鞘岭东山墩,汉代的大墩子,汉代的乌鞘岭壕沟,汉代的个老墩长城遗址。    打柴沟镇境内的自治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有煤、石膏、电石、石灰石、粘土;森林资源天然.  

安远镇

  天祝藏族自治县辖镇。1952年设安远乡,1957年改镇,1988年前曾为县府驻地。汉代军事重镇,明代设驿站,清初设安远守备,乾隆2年改为都司。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44公里。面积206平方公里,人口1.1万,其中藏族占31%。兰新铁路、312国道过境。辖安远街居委会和安远、直沟、柳树沟、极乐、野狐湾、大泉头、南泥湾、马家台、暖泉、乌鞘岭、白塔、河底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涉及皮毛加工、食品饮料、交通运输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子。畜养高山细毛羊、牦牛。境内有汉、明古长城和城堡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炭山岭镇

  炭山岭镇位于天祝县城以南70公里外,是1985年10月撤区并乡后成立的,东边与我县石门镇接壤,北边是马牙雪山与青海省门源县接壤,南边与我县赛什斯镇接壤,西边与我县天堂乡与青海省互助县接壤。石天公路和永天公路贯串全镇。全镇共有9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委会,36个村民小组,3162户,18342人,其中农业人口1620户,7221人,总面积356.5平方公里,看均气温10℃左右,年均降水量300毫米。    现有设计能力年产70万吨的大型煤矿一座,设计能力为21万吨的煤矿一座,乡镇煤矿和个体私营企业228个,年产原煤120多万吨。镇域内储藏丰富的煤炭及金、铅、锌、锰、铁等贵金属资源,特别是煤炭采掘是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炭山岭镇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天祝三峡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县旅游业中独具优先地位。主要的旅游景点有三峡之首的金沙峡自然风光区,马牙雪山天池,小石门脑药水神泉、祝藏沟双狮山及雄伟的引大入秦工程等,随着旅游景点的开发,基础设施的投入,旅游业已成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炭山岭镇是全省小城镇改革试点镇,是"集工矿、商贸、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大型中心小城镇"现已累计投资1600多万元,完成了一批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镇区内办公楼、住宅楼已达37幢,小城镇已初具规划。电话、无线寻呼、移动、联通等通讯业一应俱全,有线电视覆盖率达70%以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特色农业稳镇、优势工业富镇、商贸服务业活镇、生态旅游业兴镇、小城镇建设带镇、人才战略强镇"的发展思路,综合开发,分布实施,全面推进了镇域经济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1亿元,镇级财政收入达161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788元,农牧民个人银行存款达1650万元,镇域税收总额达1900万元,是全县总额的50%。已跻身于全省财政实力"百强乡镇"和全市"十强乡镇"行列。.  

哈溪镇

  哈溪镇位于天祝县西北部的磨脐山下,石羊河流域上游,地处甘青两省交接处,是甘肃河西农业区和青海北部牧业区的结合部;位居黄哈、古哈、哈毛、哈双公路的交汇中心,交通便利。哈溪镇辖12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5653户,总人口3807人,是天祝县最大的建制镇,有汉、藏、蒙等7个民族。全镇总面积509.8平方公里,基中:天然森林189平方公里;草原面积2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167万亩。    境内资源丰富。树种多样,主要有云杉、山杨、柏树、桦树等;矿产资源有岩金、沙金、铁、铜、煤、石灰石、玉石等;旅游资源有广阔的原始森林和大草原。    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55万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万元,增长32.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3万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4206万元,增长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增加280元。乡镇工为总产值3199万元,粮食总产量451万公斤。    2005年,将做好以下几项:    1、 特色种植业。一是以古城、东滩为重点完成人参果大棚建设任务60座以上。二是继续抓好订单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力争使种植规模达到3600亩以上。三是重点类茶岗、前进、长岭、河沿等村组完成双孢菇种植大棚建设50座,使全镇双孢菇种植规模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四是啤酒大麦和优质油菜种植,种植规模分别达到3000亩和2000亩以上。五是小麦套种红柴胡示范种植规模力争达到600亩以上。六是全力抓好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优质牧草、中药材等种植示范工作。    特色养殖业今年重点从规模、效益和优质牧草种植及饲草料加工技术上求突破,力争使以牛羊充肥为主的舍饲养殖规模达到300户以上,优质良种肉牛繁育户达到160户以上。    2、 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镇区环境卫生的彻底整治和镇容街貌及镇区道路的全面整修。二是配合有关部门抓好黄哈、古哈公路建设任务及西滩、友爱等部分镇村道路建设。三是继续抓好东干渠支渠维修及部分农田渠系配套工程,并力争配套完成修梯田300亩。四是争取申请立项解决双龙、茶岗、团结、友爱等部分村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赛什斯镇

  自然环境:赛针斯镇位于县城西南60公里处,总土地面积61.05万亩,耕地面积3.45万亩。平均海拔2400米,年均降雨量421毫米,年均气温2.6℃,全年无霜期80天。   行政区划:辖1个居民委员会,11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277户,乡镇总人口14146人,乡镇从业人员7980人。   六通情况:11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9个村通电话,7个村通自来水,6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20所,在校学生2226人,教师116人。有医院、卫生院20所,医生26人,病床34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4083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347公顷,粮食总产量240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02元;财政收入412万元,财政支出412万元。   名优特产:冬虫夏草、煤、花椒、酥油。   旅游景点:先明峡、东大寺遗址、先明寺遗址、古城寺遗址、先明峡湘子庙遗址等。.  

石门镇

  自然环境:石门镇总土地面积26.6万亩,耕地面积1.06万亩。平均海拔2770米,年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均气温0.4℃,全年无霜期195天。   行政区划: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443户,乡镇总人口6022人,乡镇从业人员3393人。   六通情况:8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6个村通电话。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5所,在校学生958人,教师89人。有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25人,病床36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4388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45公顷,粮食总产量108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财政收入233万元,财政支出233万元。   名优特产:山羊绒、白牦牛肉、油菜籽、白牦牛、麝香、石膏、灰蚂蚁等。   旅游景点:石门寺、药水神泉、石门沟。.  

松山镇

  松山镇地处祁连山脉毛毛山南麓松山滩草原,东北与古浪县接壤,东南与景泰县、永登县接壤,西邻县城华藏寺,天干公路穿境而过,距离县城华藏寺17公里,交通便捷。松山镇前身为松山乡、钱宝镇,两乡镇于2004年9月撤并,合并后更名为松山镇。松山,因城北大山多松树而得名,藏语亦称密哈山,意为肉食之地。   松山镇国土面积711.3平方公里,草原面积93.24万亩,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40个村民小组,人口3017户13346人,有纯牧业村4个,是一个藏、汉、土、蒙古、回等多民族聚居,半农半牧的镇。全镇现有学校19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九年制学校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10所,村学7所。辖区内有县级单位天祝种羊场1个,镇属各单位12个,有钱宝砖厂、天祝县华锐酒厂、采石场、道渣石场、富强牛羊育肥场登5家企业和私营企业,餐饮、商贸个体工商户120户。    松山镇历史文化悠久,始建于明代时期的松山古城,森林密布、牧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当时供给军队马匹、饲草的重要牧场之一,战略地位突出,为古代""松山古道""和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气候和人为的因素,环境日益恶化,草场退化,古城日渐萧条。建国后历届政府在松山古城附近办公。现松山古城遗址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保存完好。其它文物古迹有华尖鱼儿山、地沟梁一带古脊椎生物化石和红石堡子、藏民堡子遗址和达隆寺等。    松山镇民俗文化丰富,社火表演、-等民间文化活动经常开展。组建于70年代的红石村社火队,是全县优秀社火表演队之一。每年春节和元宵节赴县城和附近乡镇进行表演,为群众活跃节日气氛。各村组春夏季节举办的赛马盛会,吸引远近赛马爱好者和群众前来比赛观看,为辽阔的松山滩草原平添了几分美丽。.  

天堂镇

  一、基本情况    天堂乡位于天祝县城西部,东接炭山岭镇,西北邻青海省门源县朱固乡,南达大通河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相望,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天堂寺,距离县城98公里。    天堂乡原由朱岔公社管辖,1983年撤销朱岔公社建制后,设立莫科区,于1983年12月15日成立天堂乡。2004年9月根据国家撤乡并镇的有关精神,撤销原朱岔乡建制,并入天堂乡。    天堂,以天堂寺得名。境内大科什旦河和小科什旦河在峡口汇合后称为朱岔河,经过朱岔川注入大通河。地势北高南低,属高山峡谷地带,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境内海拔2246-3436m之间,有拉尔加根和尕尔晓达坂大山。年均气温3.6℃,年均降水量480㎜,相对无霜期135天;耕地面积1.31万亩,其中水浇地198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洋芋、蚕豆、油籽等。2004年粮食总产量344万公斤,油籽总产量39万公斤。草原面积19.98万亩,其中灌丛草场12.75万亩。大小牲畜37193头(只)。森林面积18.83万亩,主要有云杉、松、柏、杨、桦等树木。矿藏资源有煤、砂金;中药材有羌活、秦艽、赤勺、五灵脂、冬虫夏草等;野生动物有鹿、猞猁、马鹿、雪豹、蓝马鸡、雪鸡、野雉等。    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有汉、土、藏、回等民族2564户11054人,其中少数民族5153人,占总人口的47%。乡设普通中学2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2511人,教师187人。    境内天堂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为天祝14寺院之首,在藏区负有盛名。闻名遐迩的引大入秦工程引水渠首枢纽,被印上了中国邮票,成为新的人文景观。本康丹霞地貌正在申报省级地质公园。.  

朵什镇

  朵什乡位于天祝县中部、毛毛山北麓,东邻西大滩乡,西靠古浪县黑松驿镇,北与古浪县十八里堡乡和黄羊川镇接壤,南和打柴沟镇相连,距县城85公里,全乡总面积246.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现有3234户13893人。    朵什乡是天祝县藏族居住较早的地区之一,朵什系藏语,先有朵什寺,后有朵什部落,才有了朵什乡。全乡共有党支部12个,党员296名(其中女28名,少数民族党员85名),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9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完全小学10所,村校8所,在校学生2516人。共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18所。    朵什乡境内山奇、石美、林秀,森林面积23.8万亩,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层峦锦秀,松柏苍翠,鸟语花香,有獐、鹿、黄羊、野鸡等野生动物出没,云杉、圆柏等树种分布较广,是天然的动、植物乐园,县境内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葱绿,具有开发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    朵什乡农业条件较好,地势海拔2526-3261米,年平均气温0.2℃,年降水量400mm左右,全乡有耕地16613亩,粮食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的种植作物为小麦、豌豆、油菜籽等。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草原面积6.12万亩,大小畜存栏34682头(匹、只),主要饲养畜种为绵羊、山羊、牦牛等,珍稀的天祝白牦牛在境内也有一定数量分布。朵什乡属高原半干旱地区,是种植高原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优质牧草的天然基地,发展纯天然绿色蔬菜和优质牧草具有先天的优势。    朵什乡交通便利,距国道312线仅13公里,境内有曹西公路通过,乡村均通公路,乡村电话全部程控化,移动通讯覆盖率60%,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    热情好客的朵什乡人民,真诚的欢迎四海嘉宾来我乡投资开发,我们将以优美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政策,提供良好的服务,并按照""生态立乡、农业稳乡、项目兴乡、旅游活乡、科技强乡""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和扶贫开发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建设更加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新朵什。.  

西大滩镇

  天祝县西大滩镇位于毛毛山北麓,东邻东大滩,西靠朵什乡,南连柏林乡,北接古浪县黄羊川乡。距县城113公里,总面积242.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3人/平方公里。    1952年在全国解放的大好形势下,此地设置为盖宁乡,1961年改西大滩公社,1983年设置为西大滩乡。目前,全乡辖东泉村、马场村、白土台村、土星村、坝堵村、西大滩村、上泉村、西沟村、马莲沟村9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级,有藏、汉、藏、土3个民族2775户、1275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6%。    西大滩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肥沃宽广的黑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景点,能歌善舞的强悍民族,林海草原的天然之作,世间珍奇的白牦牛,穿梭林间的婉转公路和争奇斗艳色彩斑斓的奇花异草。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632-4074米,平均气温0.2℃,年降水量350-400mm,无霜期130天,属高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旱秋涝,年降水量70%集中在秋后。全乡耕地面积16634亩。种植的主要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油菜、洋芋等。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深入调研发展了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2004年农牧民人均收入674元。    全乡草原面积11291.4公顷,水域面积223.2公顷,森林面积15.22万亩,主要生长有云杉、松、柏等。野生动物有麝、蓝马鸡、野鸡等。中药村有羌活、秦艽、大黄、冬春夏草等。    西大滩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景点,形成了集宗教、风情、民族特色为一体的夏玛风景。有""古刹法音数百载,利乐有情从生怀,虽叹金顶风波多,沧桑途中重生彩""的夏玛寺。有""鬼斧神工一碧毯,牛羊如云乐帐圈,一同牧歌飘林海,花香蝶舞雀鸣天""的峨博滩。有""两峰根横崖生泉,一眼碧水映蓝天,劝君莫嫌此处小,盛满青山难知源""的二郎池。有""横空卧云如巨龙,屏障一天各春秋,林海推潮山珍露,蓝天白云真雄秀""的大神山。有""悬崖峭壁峰入云,苍松翠柏竞辉春,天生一门吐翠绿,蓝空如带墨燕鸣""的石门峡。有""冰峡万仞戏墨燕,断崖飞流舞白练,蔼腾烟起鸣回处,彩虹一弯映青山""的迭水。.  

大红沟镇

  一、简介    (一)自然地理    大红沟镇坐落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干旱山区,地处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部,东靠武威,西接青海,距县城120公里,距武威70公里,年降水280mm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4.7℃,属干旱气候。我乡地域偏僻,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    (二)人口与资源    全乡共有9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藏、土、回、蒙等民族,居民2612户、11565人,其中少数民族3468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土地总面积25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50亩(90%的耕地坡度在25°以上),草原面积22..7万亩,森林面积12万亩,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退耕还林7999亩。野生动物有马鸡、麝鹿等,天然中药材有羌活、大黄、虫草等。矿产资源仅煤矿分布较广,并且储量大、品位高。    二、 发展概况    (一)经济概况    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523.7万元,粮食总产量227.5万公斤,油菜籽总产量27万公斤,牲畜年末存栏23896头(只),其中大畜4550头(匹),小畜19346只,牧业产值174万元,农牧民平均收入725元。    (二)文教卫生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0所,村校9所。2003年在校学生2076人,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公办教师84人,代课与长临工43人。近年来,除改建、扩建9所学校外,还加强其他文化设施建设,现已实现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还建成“村村通”6座,覆盖全乡6个村。    目前有乡卫生院2个,村卫生所9个,卫生工作人员15人,能开展卫生保健、医疗、防疫、地方病防治、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    三 、 特色产业    优势种植产业有:地膜洋芋、杂交油菜、豆类、中药材种植等。2002年地膜洋芋户均种植1亩,亩产可达1500公斤,豆类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42%,种植杂交油菜1350亩、蚕豆50亩,中药材10亩。    养殖业:我乡拥有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的便利条件,加以实现养殖舍饲化,就能为发展低成本的规模养殖户创造有利条件,加上距离武威市区市场较近,我乡规模化养殖产业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抓喜秀龙镇

  抓喜秀龙镇位于县城西南38公里处,东北靠安远镇,东连打柴沟、炭山岭二镇,西接青海门源县,北依哈溪镇,面积459.2平方公里,有农牧户1087户4588人。其中藏、土、汉、满、回等少数民族占64%。乡政府驻抓喜秀龙滩。    抓喜秀龙,藏语,意为吉祥富饶之沟,为清代五世0命名。建国前属永登县天祝乡所辖,建国初属天祝县自治区第7乡。1952年为永丰乡,1958年成立抓喜秀龙公社。1966年抓喜秀龙公社改为永丰公社,1966年 永丰公社并入乌鞘岭公社,1983年4月成立抓喜秀龙乡。现辖代乾、红圪塔、南泥沟、炭窑沟、永丰5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    抓喜秀龙乡地处乌鞘岭-歪巴郎山-代乾山及马牙雪山之间的金强河谷及其支流的狭长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878-3425米之间,地势比较平坦,草原广阔,牧草丰富,山水宜人。年均气温-2摄氏度,年降水量400毫米,属高寒湿润气候,无霜期76天。耕地面积4522亩,其中饲草地1920亩。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等。畜牧业以高山细毛羊、白牦牛为主,为全县重点牧区之一。上年农牧业增加值620万元,大小畜存栏35593头(只),粮食总产量22万公斤、油籽总产量1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610元。特色养殖业有马鹿,特色种植业有反季节食用菌,白灵菇和金针菇,野生动物有雪鸡、石羊、蓝马鸡、猞猁等,野生中草药有秦艽、冬春夏草、羌活、大黄、雪莲等,野生植物有菊花、角菜、地尖皮,矿藏资源有砂金、赤铁矿石、石灰石等。    兰新铁路穿境而过,高有金强河、岔西滩火车站、安门至代乾公路连接国道312线,调整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信网络覆盖全乡。    抓喜秀龙有宋、元时期的马营口沟大营盘古城和代乾古城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9月十世班禅来天祝视察;曾来抓喜秀龙滩观看赛马,进行了佛教活动,1985年群众在班禅念过经的地方修建了班禅玛尼康一座。    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以天然草场为载体的生态旅.  

祁连镇

  天祝藏族自治县辖乡。1952年设录述乡,1958年改祁连公社,1983年设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62公里。面积489.8平方公里,人口0.8万。高(坝)祁(连)公路通乡境。辖天山、边沟、马场滩、石达板、老虎沟、岔山、庙台、祁连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从事采煤和重晶石加工。农业主产小麦、碗豆、油菜子。.  

东坪乡

  东坪是取藏族部落名""东本""和""坪山""首字而得名,全乡群众居住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俗称""西坪山""的三道山岭上。    东坪位于县城西南部110公里处,东面与永登县河桥镇相连,西南与青海省乐都县芦花乡相邻,北靠赛拉隆乡。面积26.4平方公里,海拔在2100-2450米之间,年均气温4℃,平均降水量仅350毫米,相对无霜期140天。全乡共有耕地1.35万亩,人口1011户4766人,辖大麦花、扎帐、坪山、先锋4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设在大麦花村。通往乡政府的主干道--蒋东公路途径全乡大部分村组,并与青海公路接通,乡政府距县城110km,距青海省乐都县64km,距连城铝厂20km。    东坪乡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扎帐村罗家湾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文化遗址。    近年来,东坪乡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以年产万吨优质马铃薯为主的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和舍饲养殖小尾寒羊的规模养羊业。2004年,全乡工业增加值完成618万元,同比增长20.94%,农业增加值完成439万元,同比增长4.52%,人均纯收入实现1410元,同比增长16.53%。    东坪,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乡党委书记藏永忠、乡长迭目江明诚邀各界人士前来我乡投资兴业。.  

赛拉隆乡

  赛拉隆为藏语,意为冰雹沟之意。宽拉隆乡地处甘、青两省四县(永登、天祝、乐都、互助)交接处,南端与东坪乡相连,东端与永登县连城镇相连,西北部与乐都县马营乡和互助县嘉定乡相连,乡政府所在地盆子沟地处大通河西岸,距县城102公里,海拔2053-3615.8米。境内是独特而奇异的地形地貌,落差极大的海拔形成了小区域各异的气温,造就了山顶白雪皑皑,炎天飞雪,峡谷柳暗花明,莺歌燕舞的奇妙景象。并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浓郁的佛教文化与淳朴有趣的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全乡所辖吐鲁、皮袋湾两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和一所寄宿制小学(赛拉隆小学),现有人口60户,299人。藏族247人占总人口的82.6%,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5.53万亩,草地面积7.32万亩,耕地面积216亩。    赛拉隆乡初建于1981年,1983年撤销公社、牧场、恢复区乡建制。后来随着1990年乡畜牧站和1991年乡卫生院的办公用房的建成,相继卫生、畜牧、财税和政府为一体的乡政大院便产生了。古迹有明代赛拉隆寺,现称西大寺。    近年来全乡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畜牧业、旅游两大产业为依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乡党委、政府多次与永登县连城镇东河沿村委会协商整修学宝大桥至沟口的道路,2003年7月乡党委、政府积极号召皮袋湾村农牧民群众整修了水峡口至三岔的9公里乡村道路,并与连城自然保护局协商为吐鲁村拉通为10kv高压线路。今年积极争取了盆子沟学定大桥到乡政府的道路建设项目,现已动工修建,并积极争取吐鲁村人畜饮水、通讯等一批建设项目,并大力发展畜牧业、旅游业经济,着力增强农牧民的经济收入。2004年底全年农牧业总产值63万元,粮食总产量3万公斤,油菜籽0.1万公斤,于2003年相持平,乡镇企业总产值33万元,比上年增加0.63%。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百组千户""暖棚养殖规模户2户。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00元,比上年增长9.7%。.  

东大滩乡

  一、基本情况    东大滩乡位于县城东北部毛毛山北麓,东经103°14′-103°29′之间,北纬37°9′-37°16′之间,东南连松山镇,西邻西大滩乡,东北与古浪县干城、横梁两乡接攘,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大滩口,距县城75公里。    东大滩乡解放初称代阳乡,因以西大滩西沟为中心,东有一大滩称东大滩。境内多为毛毛山缓坡地带,南北向呈条块状,南高北低。海拔在2643-3350米之间。境内气候复杂,属寒冷高原性气候,年均气温-0.5℃,年径降水量400毫米。全乡总耕地面积6346亩,大部分为干旱山地,产小麦、豌豆、油籽、青稞、洋芋等,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65.6万公斤。全乡有林地面积14.75万亩,其中乔木林41584.5亩,活立木总蓄量918409立方米。2004年末大小畜存栏11535头(只),其中大畜1636头、小畜9899只,品种主要以天祝白牦牛、高山细毛羊和绒山羊为主。东大滩乡属典型的半农半牧乡。境内河流主要为酸茨沟河,年经流量为0.18亿立方米,属石山河水系。矿产资源主要以煤居多,另外有少量的沙金、铜、铁、萤石等;野生动物比较珍贵的有雪鸡、蓝马鸡、麝等;药材有羌活、秦艽等100多种。境内主要大山有峨博山,海拔3200米。林区自然风光十分优美,酸茨沟垴的小型瀑布--跌水,县内外知名度较高。全乡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全乡辖8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藏、汉、土、蒙古等民族796户3426人,其中少数民族1678人,占总人口的48.9%。    全乡设8所学校,其中九年制寄宿学校1所,完全小学4所,村小3所。目前加授藏语的有4所学校。全乡有教职工61名,其中公职人员57名,代课教师4名,有教学班39个,在校学生542名。2004年""两基""验收工作顺利达标通过。    二、历史文化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天祝区辖8保甲,东大滩乡属南冲保。建国后,天祝区辖9乡,东大滩属二乡(祝贡及南冲)。1950年天祝自治区辖10乡,将东大滩分为东山八族和红番五族2乡。1952年,自治区6区30乡,东大滩乡分为阿罗、代阳2乡,属三区。1958年改为八一公社,1958年12月改为东大滩公社,1966年改为东升公社,1983年改为东大滩乡。.  

毛藏乡

  毛藏乡地处祁连山东部腹地,东邻大红沟乡,西南与哈溪镇和青海省门源县接壤,北靠祁连和旦马乡,距县城166公里,总土地面积为58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9.7%,其中牧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84.27%,是我县纯牧业乡之一。    全乡辖4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共292户,1343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77.25%。年平均气温-0.2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600-700毫米,全年无霜期60天,海拔2579-4874米。林地面积7438.72公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萤石、铜、铁、铅、锌等。水资源充沛,森林茂密,生长和栖息着十多种野生中药材和野生动物,被列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2004年,毛藏乡完成农牧业总产值32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4.7%,年末大小畜存栏23621头(只),其中大畜3610头,小畜20011只,大小畜出栏10349头(只),出栏率达43.8%,肉类总产量269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763元,比上年增长了13%。    毛藏地区广袤,矿产、生态、旅游等资源富集。特色 牧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不断优化升级的主流。草产业开始步入规模化建设轨道,品牌效应已经显现,特种畜禽养殖势头趋好,发展特色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毛藏民族庄院即察科囊建于清代晚期,位于毛藏河北岸700米处,毛藏寺西200米的山丘阳坡上。毛藏寺,藏语称""霍尔秀恰贡"",意为""一对柏树之寺"",简称""霍尔寺""。据传此地是霍尔一位大成就者转世居住的地方。寺院建于清初,同治年间被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修复,有大经堂一座,囊谦两处(擦科囊,祝千囊),其它佛殿数座,附近尚有洛把小寺和""奥些""静修院,现已被毁。1982年5月8日重新开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藏海拔高,水资源丰富、牧草旺盛、气候寒冷且变化异常的独特环境,培育形成了耐寒冷、适应性强的优良牦牛畜种,其中天祝白牦牛有200多头,可作为天祝白牦牛小型培育基地。生产的畜产品主要有牛绒、牛奶、酥油等,质量上乘。    境内森林茂密,灌木丛林分布面广,生长着冬春夏草、柴胡、秦艽、竹节羌活、大蓟、藏红花等十多种野生中药材和鹿角菜、石花等天然野菜,目前虽未被开发利用,但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旦马乡

  一、 基本情况    旦马为藏族部落名称,旦马乡位于天祝县西北部,东北靠武威市,西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南与祁连、毛藏毗邻,西南接青海省门源县,距县200公里。    全乡7个行政村,大水村、横路村、康路村、白羊圈村、土塔村、细水河村、细水村,29个村民小级,有农牧民861户3662人,居住着汉、藏、土3个民族,主要从事以牧为主的农牧业生产。    全乡总面积739.8平方公里,其中草原70.68万亩,森林10.54万亩,耕地1.74万亩。境内主要山峰有大马鸡顶、大直沟达坂、平沙鄂等,海拔在2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200mm左右。重要河流有大水河、细水河、响水河、土塔河。矿产资源有铜、铁、铝、锌、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和稀土等20多种。中药材有羌活、秦艽、大黄等。有各类牲畜19712头(只),以绵羊、山羊、牦牛为主。    古迹有藏传佛教寺院大水上寺、大水下寺遗址及细沙河上游的章嘉一棵柏。    二、历史文化    旦马乡始建于一九五二年,乡政府坐落在横路村大台子河畔。一九五八年乡政府改为旦马公社,一九七一年划归武威,一九八二年因民族聚居问题划归天祝,一九八三年恢复乡镇建置。    旦马乡虽然山大沟深,但每到夏天,这里却山青水秀。山岭起伏,林海茫茫。大水草滩是旦马境内风光秀丽的一道风景。在那松柏挺拔、四季常青、绿野无垠、牛羊好似珍珠洒落在翠的屏障上,一片苍茫大地的景观尽收眼底。坐落在那里的旦马乡上寺寺院,信教群众络绎不绝。干沙鄂博坐落在旦马乡的西北部,海拔4491米,在炎热的夏季有""山头白雪山底花""的神美景观。坐落在细沙河上游的七个鄂博直插云霄,雄伟壮丽,美不胜上。在埋葬三世章嘉若贝多杰-胎胞的地方长出的""章嘉一棵柏"",三百多年独立在此地,又给这里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每当初一、初八、十五前来参拜的信教群众络绎不绝。.  


朵什镇特产大全




朵什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