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州 >> 伊宁县 >> 曲鲁海乡

曲鲁海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曲鲁海乡谷歌卫星地图)


曲鲁海乡简介

  曲鲁海乡地处县城之东,东邻阿乌利亚乡,东南接青年农场,南连愉群翁回族乡,西界莫洛托乎提于孜乡,北靠丘陵山区。总面积93.36平方公里,乡机关驻地离县城11.5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5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2042户,9872人,其中男4939人,女4933人,劳力3202人。非农业人口785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176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等9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6703人,占68%;汉族1975人,占20%;哈萨克525人,占5.3%;回族469人,占4.8%;东乡族169人,余为乌孜别克、锡伯、瑶、柯尔克孜族。乡党政机关驻曲鲁海村。
   新中国成立前,设有“阿克拉克其”(哈语:“千户长”之意)。1950年建立人民政权时定为10区,1952年改制为六区,1954年更名九区,1956年改称八区,(区公所均驻库鲁斯台)。1958年5月,原曲鲁海乡由四区划归八区,区公所亦由库鲁斯台迁至曲鲁海。同年9月成立“新路”公社,辖克孜勒布拉克、曲鲁海、阿乌利亚、库鲁斯台4个大队。1978年按驻地更名为曲鲁海公社(“曲鲁海”系准噶尔蒙古语“察拉垓”之音变。“察拉垓,准语,水至平衍之地,其流四漫也”《钦定西域同文志》第一卷20页。又一说则源于蒙古语,“曲鲁踏”,意为“石头滩”。1765年总管伊犁回屯的阿奇木伯克将曲鲁海选为领地,并从其家乡吐鲁番迁来100户“燕齐”,即农奴,和20户亲属安置在此,取沟名为村名,沿用至今),1984年改制为乡,沿用公社名称。 1987年克孜勒布拉克、阿乌利亚、库鲁斯台3个村划归阿乌利亚乡。
   曲鲁海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海拔750—950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年平均气温9.3℃,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北山坡前沿线属逆温带,宜发展园艺生产和牲畜安全越冬。经济以农为主,种养结合。".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93.36平方公里 654021215 835000 0999 查看 曲鲁海乡谷歌卫星地图

曲鲁海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曲鲁海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吉里于孜镇

  吉里于孜镇为县党政及镇机关驻地。位于县境西南部,距伊犁州地首府伊宁市18公里,北靠科古尔琴山前丘陵,南临北支干渠,西濒吉尔格朗河,东接莫洛托乎提于孜乡。辖吉里于孜、和田买里、墩买里、五道桥、4个村民委员会,22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镇机关驻吉里于孜大街东端。总面积27.27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6426户,246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046人,占73%;未落户的常住人口396人。男12952人、女11726,居民包括汉、维等14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1848人,占48%,汉族8898人,占36%,哈萨克族1820人,占7.4%,回族1367人,占5.5%,满族256人,锡伯族151人,乌孜别克族90人,蒙古族62人,余为俄罗斯、塔塔尔、达斡尔、柯尔克孜等族。    吉里于孜因首任屯田百户长吉里力(南疆乌什人)而得名,早期居民主要来自莎车、和田等地。1881年沙俄侵略者根据《中俄伊犁条约》归还伊犁前夕,这里绝大多数居民被胁迁俄国,原有的400余户仅剩12户。解放初期仅360户,为7区区政府驻地。1957年夏,县党政机关由伊宁市迁驻此地。其后,因作为县城,市政建设不断发展。1966年成立吉里于孜人民公社、不久更名“东方红公社”,1978年改称“吉里于孜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时划分为1镇(吉里于孜)1乡(莫洛托乎提于孜)。    吉里于孜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土层较厚,土质肥沃,以灰钙土、黄土为主。地势由东北向南倾斜,平均海拔780米。气候较湿润,宜农宜牧,冬有逆温带,有利于发展园艺。经济以农为主,农、牧、工、副结合,一个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早已形成。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油料、甜菜、亚麻、瓜果、蔬菜等。农区森林覆盖率17%,主要分布于农田、水渠、道路、街巷及居民院落四旁。处处绿树成荫,家家栽花栽树,环境十分优美。吉里于孜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30多年,特别是九十年代的建设,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座初具现代化功能的新兴城市取代了昔日破旧小镇。镇区新建筑似雨后春笋,高楼林立,处处气象一新。   ".  

墩麻扎镇

  墩麻扎镇位于县城东南37公里处,东临喀什河,南接维吾尔玉其温乡,西连温亚尔乡,北靠麻扎乡,总面积27.5公里,辖4个村民委员会,20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018户,9733人,其中男5157人,女4576人,维吾尔族5936人、占61%,汉族1742人、占17.9%,回族915人,哈萨克族477人,余为乌孜别克、满、锡伯等民族。非农业人口1387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397人。    前身隶属团结公社,1978年更名。墩麻扎人民公社1984年由该社的阿热买里,阿孜尕勒,托海,墩麻扎4个大队组成。墩麻扎系维吾尔语,意为“坡上的麻扎”。因山坡上有“麻扎”(伊斯兰教殉教者的坟墓)1座,故名。    墩麻扎镇地处丘陵前冲积—洪积平原,平均海拔800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年平均气温9.2℃,7月平均气温22.9℃,1月平均气温8.3℃;年平均降水量约350毫米,无霜期150天。耕地面积25455亩,农田水利设施完备。主产小麦,玉米、甜菜、油菜、瓜果等。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墩麻扎镇位居国道218线伊(伊宁市)新(新源)段两侧,是伊宁县(市)通往东五县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方便。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镇容镇貌发生了巨大变化,57米的宽阔大道两旁商店林立,楼房与日俱增,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巴依托海镇

  巴依托海乡位于县城东南,乡机关距吉里于孜镇56公里,省道315线纵贯其东。东隔喀什河与萨木于孜乡相望,南濒伊犁河,西接英塔木乡,北连维吾尔玉其温乡。东西最宽11公里,南北最长13.5公里,总面积141.3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18个自然村,46个村民小组,2791户,13815人,劳力4299人,总人口中男7581人,女6234人,非农业人口547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226人。有维吾尔、汉、回等12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7801人,占56.5%,汉族3278人,占24%、回族1261人,占9%、东乡族891人、占6.5%,哈萨克族495人、占3.6%;余为乌孜别克、撒拉、俄罗斯、土、壮、柯尔克孜等族。    新中国成立初定名八区八乡,1952年6月改制为四区八乡,1954年改称五区七乡,1958年改为天山公社四大队,1972年析置为巴依托海公社,辖5个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沿用公社名称。党政机关驻塔依尔于孜村南。    该乡地处喀什河西岸冲积—洪积平原,海拔650—760米,全境分平原区和伊犁、喀什两河漫滩两大部分,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属团结渠灌区、水利设施完善。河滩-地生长着河柳、胡杨、小沙枣等次生林及草本植物,是良好的天然牧场,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辖区平均气温8.5℃,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经济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工副、运输、修理、餐饮、商业都有较大发展。    “巴依托海”系突厥语,意为“宣绕的灌木丛”,史书称“巴依图海”、“巴尔托辉”,其范围包括今巴依托海和英塔木两乡。   

胡地亚于孜镇

  胡地亚于孜镇位于县城西南,乡机关距县城10公里。东邻愉群翁回族乡,南靠农四师70团场,西连伊宁市,北隔人民渠与吐鲁番于孜乡相接。辖区东西最长11公里,南北最宽6.5公里,总面积55.97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43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3084户,17459人,其中男8782人,女8677人,非农业人口823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848人。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东乡、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满8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2878人、占73.8%,汉族2668人、占15.3%,哈萨克族522人、占3%,回族1068人、占6.1%,东乡族297人、占1.7%,其余3个民族共25人。    该乡前身为“前进”人民公社,成立于1975年6月,由原红星公社的胡地亚于孜、奥尔曼、博斯坦等6个大队组成,1978年按驻地胡地亚于孜村更名为胡地亚于孜公社(“胡地亚于孜”系维语“胡地亚百户”之意,因人得名,是清乾隆年间首任屯田的百户长胡达拜尔迪的音变),1984年成立乡人民政府,沿用驻地名称。    该乡地处平原,海拔667—720米,地势由东北略向西南倾斜。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3℃,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耕地45510亩,土质多为黑钙土。属人民渠灌溉区,水利条件好。山区另有天然草场51600亩。    经济以农为主,种养结合,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胡麻、油菜、甜菜、亚麻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地处伊宁县连接外界的咽喉地段,交通十分便利,西距伊宁市仅7公里,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吐鲁番于孜乡

  吐鲁番于孜乡位于县城之西,乡机关距吉里于孜镇5公里。东临吉尔格郎河,南隔人民渠与州农科所及胡地亚于孜乡相望,西接潘津乡,北靠丘陵山区,总面积68.3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37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222户,15950人,其中男8127人,女7823人,劳力5139人,非农业人口1339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138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东乡、乌孜别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塔尔、俄罗斯10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3398人,占84%,汉族1357人,占8.5%,哈萨克族643人,占4%,回族477人,占3%,其余6个民族仅占0.5%。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设有“明伯克”(千户长)。前身为1950年建立的七区(区公所驻吉里于孜)。1952年6月改称二区,区公所迁至吐鲁番于孜,1954年初更名三区。1958年成立红星公社,辖区包括今吐鲁番于孜、胡地亚于孜两乡,吉里于孜镇和喀拉亚尕奇乡的一个村。1966年析置吉里于孜镇公社,1975年析设前进公社(胡地亚于孜),1978年按驻地吐鲁番于孜村更名吐鲁番于孜公社(“吐鲁番于孜”系维语“吐鲁番的百户”之意。因乾隆年间来此定居屯垦的农民来自吐鲁番而得名),1984年8月改制为乡,沿用公社名称。    该乡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地势由东北相西南倾斜,海拔700—900米。农区面积71137亩,北部山区有草场31300亩。农区年平均气温9.3℃,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前山坡地属逆温带。宜发展园艺。盛产苹果、大白杏、桃、梨等。    经济以农为主,种养、工商相结合,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辖区东北侧有北疆地区唯一的唐代西域重镇弓月城遗址,当地群众称之为“阿勒吞勒克”,意即金城。1959年1月4日被列为首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乡又是闻名遐迩的伊犁大白杏产地,每当盛夏,观光尝杏者络绎不绝,其乐融融。   ".  

喀拉亚尕奇乡

  喀拉亚尕奇乡位于县城西北山区,主要由四道大自然沟组成。乡机关驻地东距县城16公里。东邻阿乌利亚乡,南与温亚尔,莫洛托乎提于孜、吐鲁番于孜、潘津、达达木图5乡相接,西连伊宁市,北界博乐市,总面积468.64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19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牧点),1156户,9344人,劳力3422人。居民中男4771人,女4573人,非农业人口627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86人。由哈萨克、维吾尔、汉、回、蒙古等7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7663人,占82%,维吾尔族566人、占6.5%,汉族594人、占6.4%,回族358人,蒙古族70人,柯尔克孜族24人,东乡族23人。    前身原属“火箭”公社,1966年撤销火箭公社后分别划归胜利(今潘津乡)、红星(今吐鲁番于孜乡),东方红(今莫洛托乎提于孜乡)公社和奥依曼布拉克牧场,1987年1月又从上述乡场划出,析置新乡,按乡机关驻地喀拉亚尕奇村定名。(“喀拉亚尕奇”系哈语“榆树”之意,因该村所在自然沟多榆树而得名,汉语习称“榆树沟”)。1998年经伊犁行署批准,改制后的奥依曼布拉克牧场划入该乡,成为第六个行政村。    该乡地处丘陵山区,海拔800—2500米,山区林丰草茂、多天然草场。喀赞其、吉尔格朗、皮里其、奥依曼布拉克河流经辖区,最北有库色木契克河。境内溪沟交错,水丰草茂。伊宁林场林区内出产贝母、当归、苹果、杏、草莓、甘草、党参等中草药和野果,还有熊、马鹿、野羊、狐狸、旱獭、野兔等野生动物。辖区中部吉尔格朗河中游由伊宁林场管理的阿乌赞森林公园,是伊犁消夏旅游胜地之一。辖区内矿藏丰富,矿种有煤炭、黄金、石灰石、高岭石、重晶石等。国内罕见的大型单体金矿—阿西金矿位于其辖区境内。   ".  

武功乡

  莫洛托乎提于孜乡位于县城之东,乡机关距县城4.5公里。东隔青年渠与曲鲁海乡吾日勒克村相望,南濒人民渠,西接吉里于孜镇,北依丘陵。全境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6.5公里,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辖四个村民委员会,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699户,8536人,其中男4330人,女4206人,非农业人口693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239人。由维吾尔、汉、满、锡伯、柯尔克孜、蒙古、俄罗斯等10个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4999人,汉族196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8.6%和23%,东乡族531人,回族493人,哈萨克族445人。    该乡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地势由东北相西南倾斜,海拔740-900米。年平均气温9.3℃,其中1月份平均-6.8℃,7月份平均22.9℃,无霜期164天,属大陆性气候。    该乡建于1984年。当时行政区划调整时,由莫洛托乎提于孜、武功、下武功和巴拉提买里4个行政村组成,按辖区最大的莫洛托乎提于孜村定名(莫洛托乎提于孜系维语,因首任屯田百户长莫洛托乎提而得名),乡机关驻武功村。    经济以农为主,农牧工副结合,北部丘陵区为逆温带,宜果宜林。境内交通方便,吉愉公路横贯全乡,各村亦有砂石公路相通。辖区内驻有县供电公司武功变电所。近年乡镇企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  

萨地克于孜乡

  萨地克于孜乡位于县城东南5.5公里处,东南分别与愉群翁回族乡的托库孜塔拉村、买买亚村相接,西临吉尔格郎河,北靠人民渠。总面积13.09平方公里,辖2个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992户,5690人,其中男2910人,女2789人,非农业人口142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131人。由回、汉、哈萨克、维吾尔等8个民族组成,其中回族4756人,占83.6%,汉族405人,占7.1%,哈萨克族246人,占4.3%,余为维吾尔、撒拉、东乡、乌孜别克、蒙古等族。    该乡地处山前冲积平原,海拔720米,平均气温9.3℃,元月平均气温-7.6℃,7月平均22℃,无霜期164天,年降水量340毫克,气候较湿润。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伊宁县七区二乡,1952年改为二区二乡,1954年1月归属愉群翁回族自治乡,命名为四乡。1958年9月与买买亚于孜合并,命名为五一公社四大队,“文革”期间更名红旗大队。1971年析设战斗大队。1978年更名伊宁县良种繁育场。1984年撤场设乡,按驻地萨地克于孜村命名为萨地克于孜乡(“萨地克于孜”系维吾尔语,意为“萨地克百户”,因清乾隆年间来此屯田定居的前任百户长“萨地克”而的名)。".  

愉群翁回族乡

  愉群翁回族乡位于县城东南。东邻温亚尔,南接多浪农场、阿热吾斯塘乡和农四师70团场,西连胡地亚于孜乡,北靠萨地克于孜乡,曲鲁海乡和青年农场,乡机关距县城16公里。全境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155.2公里,北部山区有天然草场49212亩。    该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90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镇,13个自然村,是全县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建制乡。6620户,39279人,其中男19342人,女18937人,非农业人口1339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1122人。11个民族中回族13313人,占33.9%;维吾尔族14511人,占36.9%;东乡族5203人,占13.2%人;汉族3400人,占8.7%;哈萨克族1648人,占4.3%;余为柯尔克孜、乌孜别克、撒拉、满、壮、土等族。乡机关驻愉群翁自然镇。    愉群翁回族乡地处冲积—洪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700—743米。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3℃,年均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总耕地面积136221亩,土质多为黑钙土。属人民渠灌区,水利条件极好。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12个自然村均设有百户长或五十户长,是伊犁地区屯垦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建国后成立人民政府时分属三、四、五区。1954年将三区的买买亚于孜乡,四区的斯拉木于孜、托乎其于孜、阿热博孜3乡和依地力于孜乡的阿热吾斯塘村,五区的阿布拉什乡合并,成立愉群翁回族自治区。1958年更名“五一”人民公社,1978年改称愉群翁公社。1984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其自治地位,更现名。“愉群翁”系维语“三个十户”之意,其称谓始于清乾隆年间“回屯”之际。相传后在1893年间,甘肃宁夏一带的邓、闫、马三姓农民来此定居垦荒,人口逐渐多,原来分散的零星农舍渐渐连成一片,但保留了原名。如今的“愉群翁”之名系由“三个十户”的维语原意演变而来,其含意是“翻了身作了主人翁的各族人民,从此过上了愉快幸福的生活”    该乡经济以农为主,工、副、畜牧各业都较发达。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愉群翁回族乡地处伊宁县农区腹地,国道218线自西向东横穿全境,乡村之间道路畅通,交通十分便利,经济进一步大发展有着巨大潜力。   ".  

阿热吾斯塘乡

  阿热吾斯塘乡位于县境西南,乡机关距县城25公里。东邻多浪农场和英塔木乡,南濒伊犁河,西北与农四师70团场相连。东西长、南北宽均约12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省道220线横穿其境,交通便利。    该乡前身为阿热吾斯塘人民公社,成立于1972年,由原天山公社依孜别克塔木,阿热吾斯塘两个大队组建,以辖区主要农灌渠道阿热吾斯塘渠定名,1984年政社分开时改现名。辖12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2763户,147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2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220人。由维吾尔、汉、回、东乡、哈萨克、撒拉6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8280人,占56%;汉族2669人,占18%;回族2170人,占14.7%;东乡族145人,占9.8%;哈萨克族197人;撒拉族9人。乡机关驻古库热提曼村。    该乡地处伊犁河北岸冲积残丘平原,地形较复杂,既有高阶地,也有低阶地。海拔662—700米,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高温度(7月份气温)38.7℃,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3天。经济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  

英塔木镇

  英塔木镇位于县境东南,乡政府距县城36公里。东接巴依托海乡,南濒伊犁河,西邻阿热吾斯塘乡和多浪农场,北靠温亚尔乡,东北与维吾尔玉其温乡接壤。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7公里,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1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1个基建队。3414户,18846人,劳力6543人,其中男9410人,女9436人,非农业人口694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697人,由维吾尔、汉、回、东乡、哈萨克等10个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10195人,回族4946人,汉族1842人,东乡族158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4.1%、26.2%、9.8%、8.4%,余为哈萨克、蒙古、乌孜别克、裕固、土家、蒙古等族。    该乡地处伊犁河北岸平原,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平缓倾斜,海拔680—740米,中部偏西有一南北走向的黄土碎石陡坡,把耕地分割成南北两个小区域。地势皆平坦,坡下耕地水位较高。辖区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3天,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新中国成立前设有千户长。解放初定名第八区,1952年改称四区,1954年更名第五区,1958年成立天山人民公社,辖6个大队。1972年10月析置巴依托海和阿热吾斯塘公社。1978年按驻地更名英塔木公社(“英塔木”系维语新村之意),辖7个大队。1979年10月公社机关由英塔木村迁至喀拉苏村,次年增设2个大队。1984年更名英塔木乡。省道220线自西向东横穿其境,沿阿英公路、国道218线折转吉买公路可达县城,交通方便。    经济以农为主,养殖业发达,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修理、餐饮、集市贸易等方兴未艾。   英塔木乡位于县境东南,乡政府距县城36公里。东接巴依托海乡,南濒伊犁河,西邻阿热吾斯塘乡和多浪农场,北靠温亚尔乡,东北与维吾尔玉其温乡接壤。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7公里,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1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1个基建队。3414户,18846人,劳力6543人,其中男9410人,女9436人,非农业人口694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697人,由维吾尔、汉、回、东乡、哈萨克等10个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10195人,回族4946人,汉族1842人,东乡族158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4.1%、26.2%、9.8%、8.4%,余为哈萨克、蒙古、乌孜别克、裕固、土家、蒙古等族。.  

维吾尔玉其温乡

  维吾尔玉其温乡位于县境东南,乡机关距县城50公里。东濒喀什河,南连巴依托海和英塔木乡,西接温亚尔乡,北靠墩麻扎镇。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11公里,总面积73133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委员会,9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有维吾尔、回、汉、东乡、哈萨克、壮、苗7个民族,2363户,13243人,其中男6925人,女6318人,非农业人口327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96人,总人口中维吾尔族4370人,占33%,回族4901人,占37%,汉族2378人,占18%;东乡族1428人,占10.8%;哈萨克族145人,苗族14人,壮族7人。乡机关驻维吾尔玉其温村南,毗邻团结电站。    该乡原属墩麻扎公社,1984年6月析置为乡,按驻地命名(“维吾尔玉其温”系维语“维族人的三个十户”之意)。位居人民渠、青年渠上游,水源充沛,地势平坦,海拔750—810米,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    经济以农为主,农、林、牧、副并举。辖区内因驻有新宁糖厂、团结电站等著名企业,有力的推动了全乡第三产业的发展。   ".  

萨木于孜乡

  萨木于孜乡位于县境之东,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4公里,东邻喀什乡,南滨伊犁河,西隔喀什河与巴依托海、维吾尔玉其温乡相望,北靠阿布热勒山。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23公里,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    该乡原属巩留县,1946年划归伊宁县。1950年建立人民政权时命名为四区,1952年改称五区,1954年改称六区,1966年成立十月公社,1968年公社机关由萨木于孜迁往图地于孜,1978年公社更名“喀什”。1980年一分为二,新设的萨木于孜公社,由上、下萨木于孜等8个大队组成。(萨木于孜”系维语“萨玛洪百户”之音变,因首任屯田百户长萨玛洪而名,沿用至今。)    1984年改制为乡。辖8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2872户,15745人,其中男8200人,女7545人;劳力8168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524人。由回、维吾尔、汉、东乡等10个民族组成,其中回族5167人,维吾尔族3520人,汉族2361人,东乡族2311人,哈萨克族1361人,撒拉族93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8%、22.3%、15%、14.7%、8.6%、6%,余为满、保安、乌孜别克、俄罗斯等民族。    辖区地处扇形冲积平原,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阿布热勒山区为夏、冬天然牧场,博孜渠以北的山前倾斜坡地平原为春秋草场,博孜渠以南至伊犁河三角洲为农业区,伊犁河及喀什河滩次生林带亦可放牧。辖区海拔700—1300米,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该乡属伊犁河、喀什河三角洲,自然条件甚佳。经济以农为主,工副业齐头并进。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萨木于孜村有沥青公路与国道218线相连,其余各村都通砂石公路,交通方便,闻名遐迩的伊犁小叶白腊自然保护区座落在该乡北部英阿瓦提村的喀什河滨。   ".  

喀什乡

  喀什乡地处县境东南,乡机关所在地距县城63公里。东邻尼勒克县,南隔伊犁河与巩留县相望,西接萨木于孜乡,北靠阿布热勒山。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29公里,总面积365.3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6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3184户,17919人,其中男9203人,女8716人,非农业人口716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602人。总人口中维吾尔族5751人,占32%;回族4809人,占27%;哈萨克族3125人,占17.4%;汉族2767人,占15.4%;东乡族1081人,占6%;撒拉族223人,壮族132人,余为乌孜别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族。乡机关驻图地于孜村。    喀什乡原为巩留县属地,1946年划归伊宁县,设千户长管理,俗称“喀什拜什于孜”(“咯什五个百户”之意)。1950年建立人民政权后,相继隶属于十四区、五区、六区,“十月”人民公社,区公所及公社机关驻萨木于孜,管辖今萨木于孜、喀什两乡。1968年公社机关迁现址,1978年更名喀什公社,次年析置萨木于孜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更现名。    喀什,系维语,因喀什河而得名。《钦定西域同文志.卷一》称:“哈什”(喀为“哈”什之同音异字),回语(既维语),眉也,地有两山,相对如眉,故名。亦作“玉石解”    该乡地处阿布热勒山西南缘的新生带冲积扇上,地势北高南低。全境海拔700—2000米,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有独立的水系,水源充沛,宜农宜牧。经济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工副、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较快。   ".  

麻扎乡

  麻扎乡位于县境东北,乡机关距县城44公里,东与尼勒克县苏布台乡接界,南邻墩麻扎镇,西接温亚尔和阿乌利亚乡,北连博尔塔拉州精河县,总面积197.17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12个自然村(牧点),21个村民小组和一个直属牧业队。1786户,10159人,其中男5496人,女4663人,劳力3369人,非农业人口563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106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4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6281人,占62%,哈萨克族3048人,占30%,汉族674人,回族183人。    该乡地处博尔博松河两岸山区,北部为林区和天然草场,南部为沟口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起伏不平,海拔930—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160天。溪沟密布,博尔博松、契尔格、塔勒德、蒙玛拉勒、阿恰勒等河流经辖区。蒙玛拉勒林场主要林区在其境西北。山区雨水充沛,林草丰茂。主要草种有茵陈、针茅、冷菊、丛生禾草、伏地肤等;树种有云杉、杨、柳、榆、桦、野果、次生林等。耕地28980亩,其中灌溉面积1.5万亩,草场39.2万亩,其中夏草场18.5万亩,春秋草场17.9万亩,冬草场2.8万亩。    麻扎乡原属尼勒克县,1966年1月划入伊宁县管辖后成立“东风”人民公社,辖协和买里、吾尔它买里、帕勒特外、塔尔、墩麻扎五个大队,公社机关驻麻扎村。1975年原团结公社阿热买里等七个大队划归东风公社后,机关迁至墩麻扎。1978年公社按驻地更名“墩麻扎”。1984年析设麻扎乡(“麻扎”系连片村落的总称,因“歪思汗麻扎”而得名,俗称“-扎”),辖4个村委会。1998年国有牧场改制时,博尔博松牧场划归该乡,成为第6个行政村。    经济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省道315线墩麻扎至尼勒克段穿过乡机关驻地,各村也有简易公路相连,辖区内有成吉思汗第十八代孙—亦里把里汗国苏丹歪思汗的陵寝,是伊犁地区著名旅游景点之一,1990年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温亚尔乡

  温亚尔乡位于县境东南,乡机关距县城30公里,东邻墩麻扎镇和维吾尔玉其温乡,南接英塔木乡,西连愉群翁回族乡和青年农场,北靠丘陵山区,总面积143.79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6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3414户,19602人,劳力6457人。总人口男9948人,女9654人,非农业人口862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155人。有维吾尔、回、汉、东乡等9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2385人,占63%;回族2493人,占12.7%;汉族2236人,占11.4%;东乡2245人,占11.5%;哈萨克族209人,柯尔克孜族5人,壮族4人,撒拉族3人,其他民族21人,乡机关驻温亚尔村。    温亚尔始为“回屯”之地,新中国成立前设有“千户长”。1950年建立人民政权时命名为九区,1952年改制成三区,1954年改为四区,1958年更名“团结”人民公社,包括今墩麻扎镇和维吾尔玉其温乡。1975年所属7个大队划归“东风”公社,1978年更名温亚尔公社,1984年撤社改制为乡,仍用原名。温亚尔系维语,由首任百户长“奥尼亚孜”演变而来,沿用至今。    该乡地处山前冲积平原,青年、人民、团结三条大渠流经其境,极便农灌。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700—820米。年平均气温9.3℃,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经济以农为主,种养、加工、商贸、修造结合。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胡麻、油葵、油菜、瓜类等。国道218线横穿其境,各村也都有简易沙石公路相连,交通方便。   温亚尔乡位于县境东南,乡机关距县城30公里,东邻墩麻扎镇和维吾尔玉其温乡,南接英塔木乡,西连愉群翁回族乡和青年农场,北靠丘陵山区,总面积143.79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6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3414户,19602人,劳力6457人。总人口男9948人,女9654人,非农业人口862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155人。有维吾尔、回、汉、东乡等9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2385人,占63%;回族2493人,占12.7%;汉族2236人,占11.4%;东乡2245人,占11.5%;哈萨克族209人,柯尔克孜族5人,壮族4人,撒拉族3人,其他民族21人,乡机关驻温亚尔村。    温亚尔始为“回屯”之地,新中国成立前设有“千户长”。.  

阿乌利亚乡

  阿乌利亚乡:“阿乌利亚”系哈语“神仙”之意,沿袭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所建乡名。位于县境中部偏北,东邻麻扎乡和青年农场,南接愉群翁回族乡和温亚尔乡,西连曲鲁海和莫洛托乎提于孜乡,最北与精河县接界,总面积498.83平方公里。乡机关西距县城17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22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牧点)。2454户,13032人,劳力3239人。总人口中男6675人,女640人,非农业人口811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79人。哈萨克族11168人,占84%,维吾尔族1365人,占10.5%,汉族490人,回族117人,东乡族48人,壮族14人,苗族12人,乌孜别克族8人,瑶族6人,蒙古族1人。乡机关驻库鲁斯台阿吾孜村。1987年1月,分别由曲鲁海乡划出克孜勒布拉克村、阿乌利亚村和库鲁斯台村,温亚尔乡划出哈萨克布利开村组成。1998年7月国有牧场改制时,托逊牧场划归该乡,成为第五个行政村。    该乡地势以科古尔琴山为脊分别向南北倾斜,海拔800-3000米以上,曲鲁海、布里开、契尔格、克孜勒布拉克河流经辖区,境内北部山区森林较多,牧草以蒿类、雀麦、灰菜、蒲公英等为主。南部丘陵区年平均气温9.4℃,平均降水量340毫克,无霜期163天,有分布较广的宜牧天然草场。经济以牧为主,农牧结合,部分居民兼营工商业。".  

曲鲁海乡

  曲鲁海乡地处县城之东,东邻阿乌利亚乡,东南接青年农场,南连愉群翁回族乡,西界莫洛托乎提于孜乡,北靠丘陵山区。总面积93.36平方公里,乡机关驻地离县城11.5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5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2042户,9872人,其中男4939人,女4933人,劳力3202人。非农业人口785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176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等9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6703人,占68%;汉族1975人,占20%;哈萨克525人,占5.3%;回族469人,占4.8%;东乡族169人,余为乌孜别克、锡伯、瑶、柯尔克孜族。乡党政机关驻曲鲁海村。    新中国成立前,设有“阿克拉克其”(哈语:“千户长”之意)。1950年建立人民政权时定为10区,1952年改制为六区,1954年更名九区,1956年改称八区,(区公所均驻库鲁斯台)。1958年5月,原曲鲁海乡由四区划归八区,区公所亦由库鲁斯台迁至曲鲁海。同年9月成立“新路”公社,辖克孜勒布拉克、曲鲁海、阿乌利亚、库鲁斯台4个大队。1978年按驻地更名为曲鲁海公社(“曲鲁海”系准噶尔蒙古语“察拉垓”之音变。“察拉垓,准语,水至平衍之地,其流四漫也”《钦定西域同文志》第一卷20页。又一说则源于蒙古语,“曲鲁踏”,意为“石头滩”。1765年总管伊犁回屯的阿奇木伯克将曲鲁海选为领地,并从其家乡吐鲁番迁来100户“燕齐”,即农奴,和20户亲属安置在此,取沟名为村名,沿用至今),1984年改制为乡,沿用公社名称。 1987年克孜勒布拉克、阿乌利亚、库鲁斯台3个村划归阿乌利亚乡。    曲鲁海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海拔750—950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年平均气温9.3℃,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北山坡前沿线属逆温带,宜发展园艺生产和牲畜安全越冬。经济以农为主,种养结合。".  


曲鲁海乡特产大全




曲鲁海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