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吉尔图蒙古民族乡环状分布于特克斯县城周围,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以东4.5公里,东接军马场、阔克苏乡,南与特克斯河为界,西临县城,北接巩留县。蒙古乡系1930年俄罗斯人迁居此地建立的一个居民点,1944年设立波斯力克村,1954年成立呼吉尔图蒙古民族乡,1956年至1962年俄罗斯人先后全部返苏后,周围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迁入该村,以地处一部分碱地更名为呼吉尔图,蒙古语""碱性土地""。2004年3月合并原托斯曼牧场2个村队。本乡地处特克斯县河谷平滩,由西向东倾斜接壤喀拉达拉平川,海拔1169米,属山区逆温带气候,平均降雨量375mm,年均气温5.3℃,一月气温-35℃,7月气温33℃,无霜期118天。那瓦渠和幸福渠为主要灌溉水源,灌溉用水充沛。全乡农业耕地面积1.75万亩,优良草场27.8万亩,现有农牧民1232户,6486人,由蒙、哈、汉、维、回、锡伯等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50%以上。下辖7个农牧业村(其中农业村4个,牧业村3个),11个站所,12个党支部,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的民族乡。
蒙古民族乡建乡五十年来,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全乡各族群众团结拼搏,勤劳奋斗,坚持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大力发展农区城郊畜牧业,形成5个专业养殖小区,建成了美利奴细毛羊基地、千头牛基地,并先后完成六支渠防洪工程、现代草地畜牧业示范项目建设、3万亩草种籽基地建设及生态工程与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金牛公司、天一公司亚麻厂等一大批实力较强的企业落户我乡,实现劳动力转移500余人。全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加快步伐奔小康的欣欣向荣景象。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重点农牧业生产及项目的建设为实现全乡跨越式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2003年底,牲畜存栏数39914头(只),提供商品畜15718头(只)。农业播种面积1.75万亩,其中饲草料种植面积0.87万亩,共产粮76.04万公斤,油料294.2万公斤,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739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173万元,比上年增长6%,2003年农牧民人均收入2381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特克斯县旅游·特克斯县特产·特克斯县十大特产·特克斯县十景 | 654027200 | 835000 | 0999 | 查看 呼吉尔图蒙古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特克斯镇 |
1950年特克斯镇在县建政时设为一区,1958年设为红旗第一人民公社,1976年析置一公社改称城关公社,1984年析置呼吉尔图蒙古乡改建为镇。现今全镇面积24.82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1.1146万亩,草场10.6850万亩,辖3个农业村,1个牧业村,4个居委会。辖区内居住汉,维,哈,回4个主体民族,总人口38000人(农牧业人口6588人)。 自然条件:特克斯镇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000-1200米。年平均气温5.3℃,最高气温(七月)33℃,最低气温(一月)35℃,年均降雨量375毫米,无霜期137天。 水文地质: 特克斯镇降雨量充沛,水系发达,全镇年径流量近1亿立方米,地表水HC03一CA型,其矿化度均在0.5克/升以下,地下水矿化度也不超过1.5克/升,均属淡水,PH值在7左右。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河床倒塌。 土地资源:特克斯镇土地总面积13.3571万亩,利用率99.65%。主要是耕地11146亩,林地14000亩,草场106850亩,园地255亩,其他1320亩。 旅游资源:特克斯镇人造林覆盖率高,并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次森林,依托县城地理优势,已开发和宜于开发的主要有次森林银河公园、能俯瞰全县有洞窟岩画的阿克塔西草原景点、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民族风情园、生态旅游区。 经济情况:2005年全镇农牧业生产总值247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7万元,牲畜存栏15461头(只),年育肥60000头(只),人均纯收入2522元。经济总量中一产占48%,二三产占52%。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契税占74%。 主要产业:(1)畜牧业:以城郊畜牧业为主,优质良种牛897头,养殖大户90户,家禽养殖大户6户,育肥户135户.建有细毛羊养殖小区1个,良种奶牛养殖小区3个,科技养殖示范基地1个,种畜培育基地1个,家庭牧场6个。 (2)种植业:主要是小麦、油料、玉米(青贮)、亚麻、蔬菜,其中饲草料占60%,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之路。 (3)育肥业:到2005年,全镇共有育肥专业户135户,年育肥数达到60000头(只)。. |
乔拉克铁热克镇 |
乔拉克铁热克镇位于特克斯县城西南16公里,东与农四师七十八团,特克斯林场为邻,西邻科克苏乡,南接天山和拜城县,北邻特克斯河。1951年与科克铁热克乡成立第三区,1958年划分为红旗第四人民公社,1984年社政分家成立答乔拉克铁热克乡人民政府。2004年3月红泉牧场、良繁场并入乔拉克铁热克乡。全乡总面积157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73万亩,草场面积150.43万亩,现辖农业行政村8个,牧业行政村6个,1个乡企业办,县级下属单位15个,居住着哈、回、汉、维、土尔其等13个民族,常住人口29167人。乔拉克铁热乡是一个农牧并举的大乡,2003年国民生产总产达到5519.31万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272.4万元、农业生产值达到4246.91万元,财政总收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398元。 乔拉克铁热克乡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属温凉半干旱区,整个乡城谷地有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无霜期短,冬长长夏短,春秋相似,既无酷署又无严寒。平均气温为6.3摄氏度,年降雨量为500-600 毫米,无霜期为118天。 乔拉克铁热克乡基本上属于山区,降水量充沛,水系发达。西边的乔拉克铁热克河及配、套的干渠,加上零星分布的泉水和溪流等,水系密度大,从水系的分布来看,水系、水量分布均匀。 本地区地表水丰富,但因高山区以岩石为主,地表水不能大量下渗,只能再次转化为地表水以顺河而下,从水的利用角度来说,地下水于次要地位。全乡年经流量近1 亿立方米,乔拉克铁热克乡水质普遍较好,地表水为HCO3-CA型,其矿化度均在0.5克/升以下, 地下水矿化度也不超过1.5克/升,均属淡水 PH值在7左右,本乡淡水水质良好,适于饮用和灌溉。 全乡地势南高北低,全乡总面积2058148亩,其中草场、森林、水域等面积达1482736亩,耕地居民点、道路141200亩,未利用土地4342211亩,农区拉于河谷西岸上,牧区分布于麦提盖尔,拜克斯长拉盖特斯,克孜勒库拉巴扎德尔山区。 乔拉克铁热克乡旅游资源主要有科桑度假村、温泉、溶洞,其自然条件优越,有天然林带覆盖,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乔拉克铁热克乡溶洞于科桑北6公里处, 是西北罕见、新疆唯一岩碳岩天然地下溶洞。. |
呼吉尔图蒙古族乡 |
呼吉尔图蒙古民族乡环状分布于特克斯县城周围,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以东4.5公里,东接军马场、阔克苏乡,南与特克斯河为界,西临县城,北接巩留县。蒙古乡系1930年俄罗斯人迁居此地建立的一个居民点,1944年设立波斯力克村,1954年成立呼吉尔图蒙古民族乡,1956年至1962年俄罗斯人先后全部返苏后,周围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迁入该村,以地处一部分碱地更名为呼吉尔图,蒙古语""碱性土地""。2004年3月合并原托斯曼牧场2个村队。本乡地处特克斯县河谷平滩,由西向东倾斜接壤喀拉达拉平川,海拔1169米,属山区逆温带气候,平均降雨量375mm,年均气温5.3℃,一月气温-35℃,7月气温33℃,无霜期118天。那瓦渠和幸福渠为主要灌溉水源,灌溉用水充沛。全乡农业耕地面积1.75万亩,优良草场27.8万亩,现有农牧民1232户,6486人,由蒙、哈、汉、维、回、锡伯等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50%以上。下辖7个农牧业村(其中农业村4个,牧业村3个),11个站所,12个党支部,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的民族乡。 蒙古民族乡建乡五十年来,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全乡各族群众团结拼搏,勤劳奋斗,坚持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大力发展农区城郊畜牧业,形成5个专业养殖小区,建成了美利奴细毛羊基地、千头牛基地,并先后完成六支渠防洪工程、现代草地畜牧业示范项目建设、3万亩草种籽基地建设及生态工程与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金牛公司、天一公司亚麻厂等一大批实力较强的企业落户我乡,实现劳动力转移500余人。全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加快步伐奔小康的欣欣向荣景象。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重点农牧业生产及项目的建设为实现全乡跨越式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2003年底,牲畜存栏数39914头(只),提供商品畜15718头(只)。农业播种面积1.75万亩,其中饲草料种植面积0.87万亩,共产粮76.04万公斤,油料294.2万公斤,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739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173万元,比上年增长6%,2003年农牧民人均收入2381元。. |
科克苏乡 |
科克苏乡位于特克斯县城东阔克苏河东侧喀拉达拉平川西端,距县城东南16公里,东邻特克斯县军马场,西接农四师七十八团,行政面积不足12平方公里,以阔克苏河水命名。地势由西向东轻度倾斜,海拔850-1100米,最高气温(7月)35℃,最低气温(1月)零下36℃,年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135天。现有耕地面积7416亩,有可利用草场10109亩。 库克苏乡前身为红旗一公社六大队,1976年7月由红旗一公社析置,命名一公社。1978年改称库克苏乡,现下设5个行政村,1个牧业队、1个乡办企事业、2所学校,10个站所和8个清真寺,全乡共有566户2596人(其中维族946人,汉族746人,东乡族490人,回族248人,其他民族130人)。 库克苏乡是以维吾尔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乡。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的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库克苏乡经济以农牧并举,种养结合,种植无公害蔬菜为主。蔬菜种植一直是该乡的主导产业,每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近年来,库克苏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值2545.5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农业总产值543.2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工业总产值2002.3万元,比上年增长12.2%;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180万元,比上年增长9%;各项农业税收收入完成12万元,比上年增长5%;粮食总产量达到954.7吨;牲畜年末存栏数5590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1696元。 ". |
齐勒乌泽克乡 |
齐勒乌泽克乡位于新疆天山西部南天山北麓特克斯县城西北乌孙山下,距县城17.2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2°22′30″至42°25′30″,东经81°19′60″至82°37′30″。东与巩留县相邻,西与昭苏察布查尔县接壤,东西宽53公里,南北长74 公里,总面积564.3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4.2万亩,畜牧草场辽阔,达79万亩,海拔1300-2500米,冬长夏短,夏季凉爽,冬季积雪较厚,平均气温5.3℃,最高(七月)31.4℃,最低(一月)-35℃,平均雨量400毫米以上,无霜期120天。 齐勒乌泽克乡哈萨克语地名,意为""芨芨草"",原为二区,1958年改建为红旗第二人民公社,1931年-1939年曾是民国时期特克斯设局和特克斯县政府所在地,乡人民政府驻齐勒乌泽克村。下辖12个行政村,一个乡办企业,总人口1.83万人,由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8个民族组成,哈萨克族占全乡总人口的80%以上,有基层党组织27个,党员485名,团组织30个,团员526名。2003年全乡GDP值5296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127万元,工业总产值1169万元,年末牲畜存栏10.16 万头(只),全乡拥有普通中学3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3456人,教职工31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305名。 齐勒乌泽克乡辖区内山脉呈西南、东西走向,有大小山岭7座,群山耸翠,乡境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属温带亚干旱大陆性气候,春温回升快,夏季无干热,秋温下降快,冬季较寒冷,地域宽阔,地形复杂,光、温、降水的地域差异明显,是牲畜安全越冬的天然""良港"",利用潜力巨大,是全县最大的畜牧业大乡。 齐勒乌泽克乡矿产资源丰富,矿藏包括:黄金、银、铅、煤等矿,其中:阔布砂金矿黄金含量1.5克/立方米,苏阿苏金矿矿点3处,黄金含量达6-12克/立方米,储量丰富,交通便利,阿腾套银铅矿含量品位高,极易开采,米斯煤矿含煤3层,总厚度16米,煤质产为长焰煤。 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植物有37科、107属,121种,名贵中药材如野生贝母、党参、甘草等资源丰富,动物资源有兽类、鸟类、爬行类、昆虫类、两栖类,其中属国家保护动物的天山马鹿、野山羊、黄羊、狼、雪鸡、石鸡等7种。 齐勒乌泽克乡是一个畜牧业大乡,有天然优良草场79万亩,也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 |
阔克铁热克乡 |
阔克铁热克乡地处天山腹地,位于特克斯县城西南,距县城40公里的阔克铁热克河谷,三面环山,西和西南与昭苏县接壤,北到特克斯河,东与萨尔阔布牧场为邻,是北疆最大的柯尔克孜民族乡,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偏远乡,也是自治区重点贫困乡。全乡12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7个,牧业村5个,总人口15273人,世居柯、哈、汉、回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82%,其中柯尔克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8%,其他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全乡12个行政村共有59名村干部。 阔克铁热克乡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特征冬长夏短,海拔高,气温低。冬季长达6-7个月,年平均气温仅为2.8℃,无霜期94天,年降水量600毫米,以冬季降雪为主,海拔1361-4300米。全乡土地面积862.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达94%,有耕地4.08万亩、草场131万亩,阔克铁热克河纵贯全乡,水资源丰富。 2004年阔克铁热克乡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 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以亚麻、油葵、小麦等农作物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格局。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旋律。同时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招商引资软硬环境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将开创阔克铁热克乡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 ". |
喀拉达拉镇 |
喀拉达拉镇在特克斯县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1958年为红旗第五人民公社,1978年改名为喀拉达拉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时为喀拉达拉乡。 [地理位置]喀拉达拉乡总面积579平方公里,位于特克斯县东南,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21公里,西接特克斯军马场,东面为喀拉托海乡,南面与阿克苏地区接壤,北面与巩留县交界。 [行政区划]喀拉达拉乡现辖13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7个,牧业村6个,牧区阿合吐乎勒村为2001年全县国营农牧场改制时新成立的1个村),1个乡办企业,共有村民小组29个。 [人口民族]境内居住哈、汉、回、维、东乡等11个民族,总人口4372户,23969人(其中农业人口2075户、11817人,牧业人口1016户、6342人,非农业人口1236户、5810人;哈族13039人,占54.4%,汉族6831人,占28.5%。 [气候环境]喀拉达拉乡气候宜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春秋相似,既无酷暑、又无严寒,年平均气温5.3摄氏度。地形以高山、丘陵为主。 [资源条件]喀拉达拉乡具有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的资源优势。一是沿路优势。特克斯县城到喀拉达拉牧场的县乡公路贯穿农区全境。二是草原畜牧业优势,全乡共有可利用天然草场45万亩。牧业草场面积758368亩(冬草场254058亩,夏草场265942亩,春草场182439亩),三是耕地林带资源优势。农业土地资源丰富,盆地平原可耕地3.77万亩,其中农区耕地37714亩,农作物产量比较高,全乡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亚麻、板兰根和甘草等中药材。农田林网化程度高,现有农田林带6342亩。四是矿产资源和沿河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金、铁、石灰石等。特克斯河横贯农区,川流不息,水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丰富的沙金资源,矿业开发极具潜力。五是发展果品生产优势。全乡地处逆温带控制区,果品质量好。目前,全乡已有优质果品1642亩。六是农区畜牧业优势。全乡农区已形成每年育肥羊6105只,牛289头的规模,农区小畜已达24587头(只),大畜已达3836头,以布里坎村为养牛基地的良种牛养殖小区已初具规模。七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马鹿、熊、狐狸、野猪、贝母、雪莲、紫草、甘草、云杉等。八是旅游资源优势。. |
喀拉托海镇 |
喀拉拖海镇位于特克斯县城东部,与恰普其海水库相连,南与拜城县相邻,西与喀拉达拉乡相连,北与巩留县相邻。总面积573.4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1.5万亩,畜牧草场辽阔,达80万亩。峰岭绵亘,喀拉托海乡哈萨克语地名,意为""黑色的森林""。 2005年,全乡2745户(其中牧业1317户),总人口达13078人。人口密度22.8/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中哈萨克族9401 人,占72%;维吾尔族408人,占3%;蒙古族686人,占5%;汉族1871人,占14%;回族613人,占5%;其他民族99人,占1%。 地形气候 喀拉托海乡地势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高,平地海拔900-1500米,占4%;山地海拔2400-3600米,占96%;是宜农宜牧的乡场之一。 东西宽23公里,南北宽7 公里 。平均气温4.1℃,最高(七月)33.6℃,最低(一月)-32.4℃,平均雨量350毫米以上,蒸发量1298.5mm,无霜期135天,属高寒山区气候。 历史沿革: 喀拉托海乡原系红旗第五人民公社的第五、六大队,1964年6月由五公社析置六公社。1978年该称喀拉托海公社,1984年7月政、社分设时成立喀拉托海乡。1989年辖:11个村民委员会17个村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喀拉托海村。2004年因建恰普其海水库迁出2个农业村,有从喀拉达拉牧场迁入2个牧业村。2005年,合并一个村,现有9个行政村、一个乡办企业。分别是:阿克卓勒村(农业一村)、喀拉托海村(农业二村)、铁热克提村(农业四村)、库木托别村(农业六村)、伊音加尔村(农科站)、阿克托海村(牧业一村)、达根别勒村(牧业二村)、也什克列克村(牧业三村)、可尔根布拉克村(牧业四村)、企业办。 地理位置: 喀拉托海乡位于特克斯县城以东38公里处 ,距伊宁市156公里,距乌鲁木齐市956公里。地处特克斯河谷阶地平原,东北与巩留县相接,西与喀拉达拉乡为邻,喀拉托海乡辖区内山山脉呈东南走向,是以农牧业相结合的大乡。 文教卫生: 2005年全乡教职工194人,拥有普通中学2所(其中:一所为哈族中学,一所为汉族中学),小学8所,在校学生174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258名。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