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州 >> 尼勒克县 >> 胡吉尔台乡

胡吉尔台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胡吉尔台乡谷歌卫星地图)


胡吉尔台乡简介

  胡吉尔台,系蒙古语,意为碱地。1980年,该地区从喀拉托别公社析出,成立胡吉尔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胡吉尔台乡。该乡东与喀拉托别乡、阿克塔斯牧场接壤,北至喀什河,与吉仁台牧场、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隔河相望,西与喀拉托别乡交界,南至巩乃斯河与新源县毗邻。乡政府距县城35公里(非直线距离)。全乡总面积70.78万亩(包括森林、水域、岩石裸露),拥有胡吉尔台、巩乃斯、拉巴达坂、喀拉布拉克四大草原。全乡海拔在820-2605米之间,主要居住着哈萨克、蒙古、汉、回等民族。乡辖塔斯托干、铁尔斯托干、玉什阔来依、哈特乌孜尔、乌图兰、胡吉尔台煤矿、胡吉尔台村等。
  胡吉尔台沟煤田储量7.4亿吨,铁木尔勒克沟西北动力煤储量243.9万吨,喀英克焦煤田储量3.14亿吨。胡吉尔乡共有草场55.78万亩,其中冬草场30万亩,利用率59%;夏草场20多万亩,利用率36%;春秋草场3.3万亩,利用率50%。全乡耕地2.08万亩。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54028208 835000 0999 查看 胡吉尔台乡谷歌卫星地图

胡吉尔台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胡吉尔台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尼勒克镇

  尼勒克镇位于乌赞河与喀什河交汇处的冲积平原上,是尼勒克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东与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接壤,南与克令乡隔河相望。西与乌赞乡的什布其克村为邻。北至国防公路与乌赞乡毗连。总面积12.7万亩。拥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16个民族。镇人民政府驻县城文化路。   1965年8月,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批准设尼勒克镇,成立镇人民委员会,辖3个居民委员会和1个农业队、1个牧业队。1966年农业队、牧业队划归十月分社,1967年又将十月公社的农业队、牧业队分出,成立尼勒克镇人民公社。1981年11月,镇人民公社与镇人民政府合并为尼勒克镇人民政府。0尼勒克县委员会和尼勒克县人民政府均驻镇上。全镇设7个居委会,农区设10个村。   ".  

苏布台乡

  苏布台乡政府位于尼勒克县城西部45公里。该乡东与喀拉苏乡毗邻,南、北、西三均与伊宁县接壤。总面积34.35万亩,其中旱地2.4万亩、水地1.5万亩,地表有森林和裸露的岩石,水域共30余万亩。主要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汉、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   苏布台地区在清顺至元年(1644)前是一片荒漠,当年蒙古族厄鲁特部落的一部在此游牧。清乾隆二十年(1755),维吾尔人巴黑伊克木、黍孜初等率众从南疆来此种植大、小麦。蒙古人称其为塔然其,近代一些史料称此为回屯。1870-1880年之间,蒙古人卜瓦尔见苏布台草场被陆续开垦,就下令东迁,在尼勒克东部的草场定居放牧。哈萨克族是清同治十二所(1873)以后才来此游牧,至民国29年(1940)以后,才有少数汉、回、柯尔克孜族等来此定居。苏布台地区初定名""苏吐""(蒙古语),意为两面高山的水向中间凹地汇集。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各族人民通称苏吐为苏布台。清至民国初期,苏布台地区按民族部落组成百户、千户制,民国后期改为乡、保、村制。   1949年全国解放后,苏布台为喀拉苏乡的一个村。1956年1月1日,苏布台村从喀拉苏乡析出,建立苏布台乡,下辖3村。1956-1958年,苏布台共成立了5个合作社,即阿亚提合作社(驻小苏布台)、江阿努尔合作社(驻陶苏布台);巴黑提合作社(驻博尔松)、布尔勒克合作社(驻勒得勒)、江阿努尔合作社(驻博尔博松)。1958年10月,成立东风人民公社,设立喀拉苏、苏布台、麻扎、加伦果勒4个管理区。最初公社管委会驻麻扎,1959年迁苏布台。1963年喀拉苏地区从东风公社析出,成立卫星人民公社;东风公社驻苏布台,下设8个生产大队(即麻扎4个大队和苏布台4上大队)。1966年初麻扎划归伊宁县东风公社。1981年东风公社改名为苏布台公社,全社扩大为7个农牧业大队、12个小队、97个牧点。1984年11月体制改革时又改苏布台人民公社为苏布台乡,下辖6村,苏布台村、克其克苏布台村、陶苏布台村、塔勒得勒村、博尔博松村、苏拉恰村。   ".  

喀拉苏乡

  喀拉苏乡政府位于县城西部30公里,东与加哈乌拉斯台乡接壤,南至喀什河,西与苏布台乡相连,北与伊宁县毗邻,总面积86.28万亩,其中农田5万亩(农田中有水田3万亩、旱田2万亩)、草场、土地、有岩石裸露,水域面积81.28万亩。主要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汉、锡伯、回等民族。   喀拉苏系哈萨克语,意为冬天不结冰的水。本乡哈萨克族为克扎依部落的后裔。18世纪末,维吾尔、锡伯族人来此定居,从事种植业、畜牧业生产。俄罗斯族于20初迁居喀拉苏,全盛时达50户。汉族是1930年后迁入喀拉苏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喀拉苏是尼勒克县的六区一乡。1958年,喀拉苏地区成立两个合作社。卫星合作社驻大喀拉苏,辖大小喀拉苏、吐普辛、加林果勒、加尔托干等地区;东风合作社驻麻。1959年又将2个合作社并为东风人民公社,驻苏布台。   1963年喀拉苏从东风公社析出成立卫星人民公社,驻喀拉苏。1981年将卫星人民公社改为喀拉苏人民公社。1984年11月改置为喀拉苏乡,下辖喀拉苏、塔克尔买里、克其克喀拉苏、阔孜巴斯、加林果勒、加尔托干、乔拉克布拉克、吐普辛、喀拉巴斯淘村。   喀拉苏河北岸,繁生着大量的小叶白蜡。它是地质第三纪带阔叶残遗阔叶老。在国内,成片的小叶白蜡仅在于喀什河流域,总分布面积1万亩。喀拉苏河段内的塔克买里小叶白蜡、索尔布拉克小叶白蜡次生林,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叶白蜡自然保护区之一。   ".  

加哈乌拉斯台乡

  加哈乌拉斯台乡政府位于县城西部18公里,东与乌赞乡毗邻,南至喀什河与克令乡隔河相望,西与喀拉苏乡接壤,北与精河县相连。全乡总面积71.9万亩,其中草场面积(包括森林、裸露岩石、水域)56.3万亩、农区面积21.6万亩。   加哈乌拉斯台系哈萨克、蒙古混合混,加哈是哈萨克语,意为河边,乌拉斯台是蒙古语,意为杨权,全意为河边杨树。   17世纪中叶,蒙古族牧民来此游牧。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迁入。1932年后,维吾尔族迁入。1932年前,加哈乌拉斯台为游牧部落制。新中国成立后,加哈乌拉斯台属县一区4乡,乡政府驻加哈乌拉斯台村,乡辖西胡吉尔台、陶乌拉斯台、加哈乌拉斯台3个村。1956年以村为单位成立3个合作社。1957年将4乡、5乡和库克拜村、夏阿什勒布拉克村划归五区,区政府驻群吉,区下辖5乡。同年,5区的白石墩划归伊宁县。1958年10月,在5区的基础上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公社管委会驻加哈乌拉斯台,公社下辖5个大队和1个前进牧场。1963年,前进牧场人红旗人民公社析出,成立县公私合营前进牧场。乡辖哈拉布拉克、库斯仁阔克阿尕什、加曼特、加哈乌拉斯台、西胡吉尔台、叶列莫顿、库克拜、什巴托布勒格等村。   ".  

乌赞乡

  尼勒克乌赞乡政令驻土尔根买里,距县城北2公里。东与乌拉斯乡、尼勒克镇的农牧场相连,南至喀什河,东南面紧靠县城,西面与加哈乌拉斯台乡、尼勒克镇的草场接壤,北面与精河县为邻。全乡总面积68.7万亩,其中草场、森林、水域、岩石裸露区、冰川面积59.7万亩,农区9万亩。全乡海拔在1064-3740米。主要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   尼勒克乌赞意为婴儿河,乌赞是哈萨克语,含义为""河""。民国时尼勒克乌赞为巩哈县一区一乡,下辖5村,一村驻玺勒津买里,二村驻同干买里,三村驻阔纳巴扎、四村驻俄罗斯买里,五村驻吐鲁克买里。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合作社,1958年成立十月人民公社。公社下辖5个生产大队,一大队驻多尔勒津,二大队驻同干买里、三大队驻阔巴扎,四大队驻俄罗斯买里,五大队驻吐鲁克买里。1977年,十月公社1大队划给镇人民公社。1982年将原十月公社改为尼勒克乌赞人民公社。1984年11月又将镇人民公社1大队并入尼勒克乌赞人民公社。同年体制改革时又将尼勒克乌赞人民公社改为尼勒克乌赞乡,下设吐鲁克买里村、托库孜托鲁克村、塔尔克特村、尼勒克乌赞村、呼尔乌泽克村、雹克塔斯村、江阿买里村、兰干买里村、阔纳巴扎村、同干买里村。   尼勒克乌赞乡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发尼勒克沟的金、煤、料石、砂、砾石、红黏土,陶吾坎布拉克的石膏矿等。陶吾坎布拉克的石膏矿储量大,品种多,质量好,交通方便,易开发。   ".  

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

  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政府驻科克浩特浩尔村。地名系蒙古语,意为绿色洼地。乡人民政府驻地离县城东12公里。乡境东与乌拉斯台乡、军马场相连,南至喀什河北岸,西与尼勒克镇的白杨村、尼勒克乌赞乡农科所、食品公司冬草场接壤,北与精河县毗邻。全乡海拔1132-3688米,全乡总面积100.2万亩,其中草场、森林、裸露岩石、冰川、水域面积94.8万亩。农区位于喀什河中游北岸河谷阶地平原上,牧区分布在萨尔呼勒松、斯仁托尕依、吉仁台峡谷至陶瓷厂一带和希南郭勒至铁木尔勒克沟一带。山脉属博罗科努山南翼,最高峰为希南郭勒,海拔3699米。喀什河穿流其间。境内的喀什河支流有巴彦郭勒、克什普铁乌、活尔塔普铁乌、乌勒肯普铁普、曼加喀拉尕依、希南郭勒、达瓦布拉格、阔克萨拉、巴尔特、萨尔布拉克、玉什布拉克、阿克布藻、呼吉尔、铁木尔勒克、胡吉尔台萨依、苏曼萨依、萨尔呼勒松萨依、布精萨等18条。已建成的灌溉渠系有团结渠、库热渠、科克浩特浩尔渠、科克浩特浩尔电站渠、斯仁托尕依电站渠。现建成科克浩特浩尔、什仁托尕依两座电站,总装机容量245千瓦。   清朝时为蒙古喔尔提部落三苏木驻地,1950年为一区四乡,1953年与吉仁台、布隆合并为一乡,1955年8月为二区一乡,1958年1月成立团结人民公社,同年,又将吉仁台分出成立县公私合营红光牧场,1961年又分出1个大队,成立县团结农场(1965年改为县良种场),1982年改为科克浩特浩尔人民公社,1984年11月改为同名乡,1994年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主要生活着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   该乡境内矿藏丰富,有布精萨沟的无烟煤、萨尔呼勒松的有烟煤,此外,境内还有丰富的菱铁和铝土面岩。乡境不仅矿藏丰富,而且有风景优美的巴尔盖提温泉,有悠久的屈勒图木坎布-塔、尼勒克-庙,还有闻名遐迩的沃巴特、哈尔巴格敦勒湖、博勒要努尔湖,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  

乌拉斯台乡

  乌拉斯台系蒙古语,意为杨树,乌拉斯台乡政府驻乌拉斯台村,位于县城东69公里。东面的阿尔散萨依至布热勒萨依与群吉牧场的草场交界,南至喀什河,西面的巴勒依铁萨依与科克浩尔蒙古民族乡相连,北面以博罗科努山为分水岭与精河县毗邻,东北面依连哈比尔尕山前分水岭与乌苏县接壤,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总面积12万亩,其中草场面积55.88万亩(其中包括森林、水域、冰川、岩石裸露面积31.8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24万亩,农区面积5.24 万亩(包括村镇、街道、渠系、路道、林带)。主要居住有哈萨克、汉、维吾尔等民族。驻乌拉斯台乡的单位有天西林业尼勒克林场、乌拉斯台水文站、北疆牧场、尼勒克军马场牧业队、农四师二牧场等。   1949年,乌拉斯台属二区管辖。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82年将火箭人民公社改为乌拉斯台人民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时将乌拉斯台人民公社改为乌拉斯台乡,乡辖乌拉斯台、巴音郭愣、托格金、萨尔布拉克、巴尔盖提、克孜勒塔斯、卡布其格、卡布其格牧业村、则勒布拉克等9村。   乌拉斯台以剥蚀低天陵地貌为主,农区系河谷阶地地貌,牧区是高山寒冻剥蚀地貌。牧区以黑钙土、高山草甸土为主,农区以黑钙土为主,部分为栗钙土,全乡海拔在1482-4087之间,为大陆性冰川地貌。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间,积雪厚度为30-60厘米,无霜期为90天左右。全乡境内河流10条,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其中焦煤分布面积大,储量2.79亿吨;有烟煤储量6300多万吨;还有长石、石英、铝土页岩、铁矿、铜矿、石灰石等矿物资源和森林等植物资源。   ".  

克令乡

  克令乡政府西距县城9公里,乡政府驻喀拉巴斯陶,海拔1033米,地域分布 在群吉牧场东西两侧,西与伊宁县接壤,东南与巩乃斯种羊场、喀拉托别乡、尼勒克军马场为邻,南至伊犁河,北至喀什河,东北面叶普特巴依萨依、阿热散河之间有一片草场与群吉牧场相连。全乡总面积55.8万亩,其中草原、森林、水域、冰川、岩石裸露面积52.68万亩,农田面积3.12 万亩。主要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民族。   克令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呈山区气候特征。乡政府驻地年平均气温5.8度,无霜天106天。   克令又称格兰,源于蒙古语,意为淡蓝色;受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演变至今,称克令乡,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迁入。至19世纪末,哈萨克族发展成6个大部落(主要有曲热、萨海、叶斯欣克、色门、萨尔尕特、斯尔勒勒等6个大部落。1932年,一批柯尔克孜族人从昭苏、特克斯等地迁入克令。1933年,维吾尔族人迁来群吉、克令一带定居,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回族、汉族才迁居克令,从事农牧业生产。1972年,红旗公社一、二大队因隔喀什河不便管理,委托前进牧场管理。1982年,从群吉牧场分出,成立克令公社。1985年体制改革时,改克令公社为克令乡,辖克令、喀拉巴斯陶、克孜勒吐木斯哈、乌依塔斯、阿克图别克、阔依塔斯、什巴尔图别、别勒布拉克等8村。    克令乡以牧为主,以农为辅,农区属冲击平原地貌,牧区冬草场属山前冲积扇、丘陵和河温滩地貌,春秋草场属中低山侵蚀地貌,夏草场属中山、高山寒冻剥蚀地貌。农区土壤为草甸土、潮土、粟钙土、高山草甸土。喀什河的上游流经萨尔巴斯陶、叶吨,1994年粮食总吨,油料总产产孜克孜勒,巩乃斯河流经黑山头、白石墩。境内主要支流有别依牧萨依、克孜勒苏萨依、萨尔阿尕萨依、热勒肯喀拉萨依、库木特萨依、乔拉克萨依、阿别恩萨依。这些支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流量很小。   全乡有耕地1.03万亩,农区全部为水田。克令乡有草场52.68万亩。克令乡是伊犁马的胡乡之一,所产伊犁马曾被汉武帝誉为""天马""、""西极马""。新中国成立初期,克令乡培育的马同尼勒克军马场的马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万料赛 荣获第一名,被誉为""北京红""。      ".  

喀拉托别乡

  喀拉托别乡系哈萨克语,意为黑山堡。该乡位于县城东南面,乡政府驻喀拉托别村,距县城15公里。东与阿克塔斯牧场、农四师二牧场农业营、胡吉尔台乡接壤,西与尼勒克军马场毗连,喀什河从北面环抱,南与木斯乡相连。海拔高程802-3830米。全乡总面积161.28万亩,其中农田面积6.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3万亩,保灌面积2.33 万亩),草场面积102万亩。主要居住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等民族。   喀拉托别地区从1644年至1936年为部落组织形式的蒙古族苏木领导。1936-1944年设博勒斯区。1951-1951年10月为巩哈县三区,区公所驻喀拉托别,区下设6乡。1956-1958年,该地区成立9个全作社,第一全作社为伯莫鲁合作社,第二合作社为萨三拜合格社,第三全作社为安鲁合作社,第七合作社为新生合作社,第八全作社为新光合作社,第九合作社为红旗合作社。1958年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红十月人民公社。1982年,将红十月人民公社改为喀拉托别人民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时,又改为喀拉托别乡,下设喀拉托别、喀尔沃依、依因托干、巴斯台、哈拉哈达、托铁等6村。   喀拉托别乡草原辽阔,草场总面积102万为,已利用面积达90万亩。春秋草场少,载畜量过大,造成草场退化。   全乡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重晶石、石英、长石等。煤矿资源有无烟煤、有烟动力用煤两种。主要分布在铁木尔勒克、恰拉哈拉、布布拉克、加尔布拉克、阿什勒布一带,煤层多达17层,总厚度30余米。铁矿有与煤矿伴生的菱铁矿、黄铁矿,以及阿布勒山的磁铁矿等。   ".  

胡吉尔台乡

  胡吉尔台,系蒙古语,意为碱地。1980年,该地区从喀拉托别公社析出,成立胡吉尔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胡吉尔台乡。该乡东与喀拉托别乡、阿克塔斯牧场接壤,北至喀什河,与吉仁台牧场、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隔河相望,西与喀拉托别乡交界,南至巩乃斯河与新源县毗邻。乡政府距县城35公里(非直线距离)。全乡总面积70.78万亩(包括森林、水域、岩石裸露),拥有胡吉尔台、巩乃斯、拉巴达坂、喀拉布拉克四大草原。全乡海拔在820-2605米之间,主要居住着哈萨克、蒙古、汉、回等民族。乡辖塔斯托干、铁尔斯托干、玉什阔来依、哈特乌孜尔、乌图兰、胡吉尔台煤矿、胡吉尔台村等。   胡吉尔台沟煤田储量7.4亿吨,铁木尔勒克沟西北动力煤储量243.9万吨,喀英克焦煤田储量3.14亿吨。胡吉尔乡共有草场55.78万亩,其中冬草场30万亩,利用率59%;夏草场20多万亩,利用率36%;春秋草场3.3万亩,利用率50%。全乡耕地2.08万亩。   ".  

木斯乡

  木斯乡是尼勒克县的重点牧区之一,位于县城东南部。乡政府驻木斯萨依沟口的木斯村,距县城42公里。东与阿克塔斯牧场毗邻,南至巩乃斯河心为界,西与巩乃斯种羊场相连,北与喀拉托别乡、胡吉尔乡、阿克塔斯牧场的草场接界。总面积59.1万亩,其中草场面积54万亩,农田面积5.1万亩。主要居住着哈萨克、回、汉、维吾尔等民族。   1985年,从喀拉托别乡析出6个村成立木斯乡人民政府,下辖5村民委员会、1个牧业村。全乡土壤肥沃,牧区草质优良,伏地肤为本地的主要牧草。近几年来,木斯乡大面积种植伏地扶,亩产草千余斤。1987年,全乡年末牲畜存栏5.02万头(只),1994年年末存栏61849头(只),是全县改良牛饲养区。   木斯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335毫米,年均气温 6.3度。主要河流是巩乃斯河支流托铁卓勒萨依、喀尔甫江萨依、朱勒克巴依萨依、苏勒坦别克萨依和巩乃斯河北岸大渠等。   ".  

尼勒克马

  654028402500 123 场部   654028402501 123 农业队   654028402502 220 牧一队   654028402503 220 牧二队   654028402504 220 牧三队   

种蜂场

  种蜂场村  

兵团七十九团

  654028518400 123 团部   654028518501 220 二连   654028518502 123 三连   654028518503 220 五连   654028518504 123 牛场   654028518505 220 羊场   654028518506 220 一连   654028518507 220 四连   


胡吉尔台乡特产大全




胡吉尔台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