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起布尔阔台河,西止玛依塔斯道班,南起喀拉苏河,北到吾尔喀夏尔山南麓。东西最长距离32公里,南北最长距离7公里,面积204.4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柯尔克孜库热村,距县城72公里。
-昭乡因-昭遗址而得名。1984年12月建乡,下辖3个行政村。1990年全乡辖3个村委会、1个乡牧场。全乡有6个民族,共计309户、1580人,其中男848人、女732人,劳力373人。有哈萨克族1118人、汉族277人、维吾尔族37人、蒙古族4人、柯尔克孜族109人、俄罗斯族35人。
该乡属半农半牧乡,有耕地0.67万亩、草场72万亩、林地12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豌豆、油菜、甜菜及马铃薯等。放牧场主要分布在吾尔喀夏尔山、加依尔山的山间台地。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565吨,油料总产21吨,年末牲畜存栏15385头(只〉。拥有乡煤矿1处,矿区位于柯尔克孜库热,海拔920米,煤层呈东西走向,煤质优良,有采煤井5口,机械设备主要有绞车水泵、刮板机、发电机、卷扬机等。年产原煤3万多吨。全乡有中小学2所,在校学生356人。有乡卫生院1所,病床8张,医护人员12人。矿区有工人俱乐部1处,有电影放映机1台,有图书阅览室1处,藏书不多。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04.4平方公里 | 654221207 | 834000 | 0901 | 查看 喇麻昭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额敏镇 |
县城——额敏镇(蒙古语称都鲁布津)坐落在县境西部,地处北纬46°30’~46°32’,东经83°36’~83°39’,东起阔什比克良种场,西止郊区乡阿尔夏特村,南接玛热勒苏乡,北止郊区乡防洪大渠,面积为9.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设在老街路。 额敏镇现辖区,清朝时隶属蒙古族第八苏木。民国时隶属热阿玛赞孟别克(千户政区)。三区革命时划属第一区。1950年归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一区。1956年,设额敏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1958年属镇人民公社,1966年镇社分设,成立额敏镇人民委员会,辖4个居民委员会。1969年成立城镇革命委员会,1981年,撤销城镇革委会,成立额敏镇人民政府,增设3个居民委员会。1990年,镇辖7个居民委员会。全镇19个民族,共计4235户、17328人,其中男8801人、女8527人,哈萨克族3330人、汉族8909人、维吾尔族3308人、蒙古族738人、回族631人、其他民族412人。额敏镇从公元1918年建县以来,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前,全镇只有两条狭窄的十字形街道,街道两旁零星分布着馕铺、饭馆、杂货店及几家私营手工业作坊。新中国建立后,镇区面积逐年扩大,街道不断加宽,建筑物逐年增多。一个布局合理,建设新颖,水电、文化、体育设施比较齐全的新型城镇已初具规模。到1990年,镇区有主要街道15条,总长32公里。其中沥青路面9条,总长22.6公里,占街道总长的70.6%;砂石路面6条,总长9.4公里,占街道总长的29.4%。1979~1990年,镇区建筑面积955821平方米,其中楼房121幢,建筑面积119565平方米。镇区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到1990年,已拥有电力、水泥、农机修造、毛纺、针织、皮革、食品、酿造、印刷、饲料加工等中小型企业3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4家,从业职工963人;集体所有制企业20家,从业职工998人。工业产值达2796万元。商业网点遍布镇区,主要有百货、五金、烟酒、肉类、土产、食品、医药等国营、集体商店42处,从业职工290人;个体工商业户1588户,从业人员2027人。 镇区公路四通八达。东西走向的建设路,从东街直通朝阳区;南北走向的中心路与建设路垂直交叉,北起气象站,横跨额敏河,南抵水泥厂;乌一塔公路穿城而过。. |
玉什喀拉苏镇 |
玉什喀拉苏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地处北纬46°42’~46°45’,东经84°02’~84°29’,东邻喀拉也木勒乡,西北和西界萨尔也木勒牧场、额玛勒郭楞蒙古族乡。东西最长距离16.5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9.95公里。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玉什喀拉苏村,距县城44公里。 玉什喀拉苏乡现辖境清朝时隶属蒙古族第六苏木,三区革命时划属第三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县人民政府第三区,机关驻地乌什水,下辖6个乡。1958年撤销第三区,建立十月人民公社,下辖6个生产大队,1962年“伊塔事件”后将部分生产小队迁往今加尔布拉克农场、团结农场和霍吉尔特蒙古族乡。1964年公社机关驻地由乌什水迁至玉什喀拉苏村。1984年12月公社一、二、七生产大队从公社划出成立玉什喀拉苏乡,同时撤销生产大队建制,建立行政村。到1990年全乡辖12个村委会、2个乡办牧场。全乡12个民族,共计1267户、6808人,其中男3459人、女3349人,劳力893人。哈萨克族4708人、汉族1514人、维吾尔族104人、蒙古族18人、回族317人、其他民族120人。 玉什喀拉苏乡属半农半牧乡。全乡有耕地9.05万亩、草场3.1万亩、林地390亩。农业种植主要有小麦、油菜、红花等。该乡土地肥沃,喀拉也木勒河由东向西横穿全乡,是全县粮食的主要产地。该乡有3万余亩草场,主要分布在海航、吾尔喀夏尔山、霍吉尔特山区。气候凉爽,年降水量350~400毫米,牧草茂密,是理想的放牧场。新中国建立后,贯彻“以粮为纲”,农牧业生产及各项事业得以迅速发展。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5717吨,油料总产397吨,年末牲畜存栏30706头(只)。个体和乡办企业86家,从业121人,年收入100万元。拥有链轨式拖拉机28台、轮式拖拉机27台、小四轮拖拉机65台、联合收割机6台、汽车7辆。全乡有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1542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2人,病床20张。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邮电所、粮站、兽医站、广播站、电影院、文化站等企事业单位。 该乡哈萨克族民间歌手别尔得汗·阿拜曾于1959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
杰勒阿尕什镇 |
杰勒阿尕什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依吾尔喀夏尔山,西界也木勒牧场,南接玛热勒苏乡,北邻额玛勒郭楞蒙古族乡。东西最长距离15公里,南北最长距离7公里。总面积8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喀尔尕勒村。距县城32公里。 杰勒阿尕什乡现辖境在清朝时隶属蒙古族第七苏木。三区革命时划属第五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五区。1954年隶属额玛郭楞蒙古自治区;1958年撤销蒙古自治区建立前进人民公社,辖6个生产大队;1978年更名为杰勒阿尕什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杰勒阿尕什乡,同时撤销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设立村民委员会。1990年,全乡辖17个村委会、1个牧场。全乡12个民族,共计1828户、9072人,其中男4730人、女4342人,劳力2483人。哈萨克族4759人、汉族3300人、维吾尔族52人、蒙古族497人、回族408人、其他民族56人。 杰勒阿尕什乡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全乡有耕地9.53万亩、牧场30万亩、林地645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红花、甜菜等。该乡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大铁列克特河、喀拉苏河、库铁什河、玉昆阿克苏河、喀拉也木勒河等。新中国建立后,陆续修建了铁列克特、库铁什及喀拉赛托尕木等主要抗旱干渠,基本满足了全乡的农田灌溉。该乡东依吾尔喀夏尔山,气候凉爽,水草旺盛,是优良的夏牧场,有着发展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及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7301吨,油料总产1654吨,牲畜年末存栏33958头(只)。有个体和乡办企业76家,从业人员163人,年收入92.23万元。拥有链轨式等多种型号拖拉机234台(辆),其中联合收割机11台、载重汽车5辆。耕、播、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人均收入930元。全乡有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2003人。有乡办文化站1处,藏书4000余册,配备电影机2部、彩色电视机1部。有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5人,病床10张。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信用社、邮电所、基层供销社、兽医站、粮站等企事业单位。 据考察:该乡的东部、南部有煤、铁等矿物资源,还有艾、贝母、天仙子、土大黄、麻钱子等药材资源。 ". |
郊区乡 |
郊区乡位于县城北侧,东与加尔布拉克农场、阔什比克良种场为邻,西和兵团农九师团结农场接壤,北到北干渠、吐尔滚大渠,南抵二支河牧场。东西最长距离15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8公里,总面积325.4平方公里。 郊区乡现辖境在清朝时属蒙古族第八苏木,民国时隶属热阿玛赞孟别克(千户政区)。三区革命时划属第一区。1950年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一区。1958年隶属红旗人民公社,1970年成立红旗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更名为郊区公社革委会。1981年撤销公社革委会,建立郊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政社分设,建立郊区乡至今。乡人民政府驻地北郊村,距县城约1公里。1990年,全乡设8个村民委员会、27个村民小组,全乡有17个民族,共计有4228户,19955人。其中男10225人、女9730人,哈萨克族4024人、汉族11349人、维吾尔族2232人、蒙古族661人、回族1000人、其他民族689人。 该乡属以农业为主,牧、工、副业多种经营的经济体系。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另有少量玉米、豌豆、燕麦等,经济作物以种植油菜、葵花、甜菜为主,兼有红花、胡麻、烟草等。1990年,全乡有耕地17.33万亩、草场83979亩、林地4245.7亩。该乡地处城郊,土地肥沃,蔬菜种植历史较长。1976年以前,在“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下,工副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县种植面积及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落实,坚持以农业为主,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1990年底,全乡有建筑、建材、粮油加工、农机修配、莫合烟加工等个体和乡办企业476家,从业人员1482人,总收入606.1万元。粮食总产13879吨、油料总产3078吨,年末牲畜存栏41217头(只)。全乡拥有载重汽车9辆、链轨和轮式拖拉机100台、小四轮拖拉机410台、联合收割机18台。农业生产的耕、播、收、运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建设发展较快,除全长13公里的北干渠外,还有自1966年以来陆续修建的吐尔滚支干渠、防洪大渠、五一大渠、巴尔鲁克库热渠、巴塔斯渠等30条防渗渠,全长37.1公里。打机井90眼,完成配套机井39眼。 全乡有中小学校17所,在校学生3169人。有卫生院2所,卫生所4处,医务人员45人。有供销社1处,供销店8处。. |
上户乡 |
上户乡位于额敏县城东北部,东邻农九师一六九团(额敏水库)、萨尔也木勒牧场,西接阔什比克良种场,南依也木勒牧场,北与农九师一六六、一六七、一六八等3个团场接壤。南北最长距离25公里,东西最长距离18公里,总面积397平方公里。 上户乡现辖境,民国时期属上户千户政区,三区革命时划属第二区,1950年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二区,辖4个乡,22个自然村。1958年撤销二区成立东风人民公社,辖5个生产大队和1个牧场。1970年设立公社革委会,公社机关从上户村搬迁到铁克普什村。1984年撤社建乡,建立上户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驻地铁克普什村,距县城18公里。1990年,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1个牧场、1个企业队和1个知青农场。有12个民族共1797户、9779人,其中男5284人、女4495人,劳力2770人。有哈萨克族5331人、汉族3233人、维吾尔族115人、蒙古族500人、回族494人、俄罗斯族7人、乌孜别克族13人、塔塔尔族10人、满族1人、壮族32人、土家族15人、藏族28人。 该乡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农业生产条件很好,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境内的“老耕作区”,有110年的农耕历史。全乡有耕地14.95万亩、草场26万亩、林地2020亩。新中国建立后,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技资,陆续修建了北干渠、军民友谊渠、满汉营卵石渠及其他人工渠道共24条,总长41公里,灌溉农田12.2万亩,初步形成完整的农业灌溉区。农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葵花、油菜、甜菜等经济作物。农业机械被广泛使用,全乡有大中型农机具153台,其中汽车6辆、各式拖拉机73台、联合收割机27台、播种机30台、柴油机17部。农田作业的耕、播、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之改良土壤,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注重发展畜牧业及各项事业。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10590吨,油料总产3270吨,年末牲畜存栏34791头(只)。乡拥有粮油加工、农机修理、酿酒、砖厂、工程队及糕点加工等个体和乡办企业48家,从业人数141人,年总收入95.37万元。全乡有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2120人,入学率94%。有卫生院1所、医疗所3处。有文化站1处,配备彩色电视机1部及乒乓球、羽毛球、拉力器等,存书2万余册。. |
额玛勒郭楞蒙古族乡 |
额玛勒郭楞蒙古族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依吾尔喀夏尔山,西邻也木勒牧场,南起杰勒阿尕什乡,北到玉什喀拉苏乡。东西最长距离19.2公里,南北最长距离8.7公里,面积122.9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恰尔格阿吉尔干村,距县城31.5公里。 额玛勒郭楞蒙古族乡现辖境是蒙古族较早的聚居地之一。1950年隶属县人民政府第五区,1954年隶属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1958年隶属前进人民公社,1978年隶属杰勒阿杂什人民公社,1984年由杰勒阿杂什公社划出五、六两个大队建立额玛勒郭楞蒙古族乡,下辖9个行政村。1990年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个乡牧场。全乡有9个民族,共计850户、4008人,其中男2049人、女1959人,劳力1368人。有蒙古族611人、哈萨克族676人、汉族2468人、维吾尔族49人、回族185人,其他民族19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该乡人口的16.8%。 该乡属半农半牧乡,有可耕地5.03万亩、草场26万亩、林地1755亩。农业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葵花、油菜、甜菜等。1990年粮食总产5288吨,油料总产1777吨,年末牲畜存栏16237头(只)。有个体和乡办企业63家,从业137人,年收入71.68万元。农业机械发展较快,1990年全乡有链轨式拖拉机22台、轮式拖拉机9台、小四轮拖拉机40台、联合收割机6台,基本实现了耕、播、收、运机械化。 全乡有中小学3所,在校学生814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0人。有乡广播站、文化站、电影放映室各1处。该乡东部的吾尔喀夏尔山区有煤、铁等矿物资源,还有贝母、土大黄等药材资源。. |
玛热勒苏乡 |
玛热勒苏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南与塔城地区种羊场、霍吉尔特蒙古族乡为邻,西向二支河牧场、二道桥乡接壤,北和杰勒阿杂什乡、也木勒牧场搭界。东西最长距离25公里,南北最长距离20公里,面积290.67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玛热勒苏村,距县城7公里。 玛热勒苏乡现辖境,清朝隶属蒙古族第四苏木。三区革命时划归第五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五区,下辖11个乡。1954年隶属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1958年隶属突击人民公社,下辖8个生产大队、27个生产小队。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玛热勒苏乡人民政府,与此同时撤销农村生产队建制,建立村民委员会。1990年,全乡辖17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14个民族,共1918户、9674人,其中男4927人、女4747人,劳力3370人,有哈萨克族4362人、汉族4289人、维吾尔族227人、蒙古族280人、回族323人、其他民族144人。 该乡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全乡有耕地9.08万亩、草场1739亩、林地2415亩。农田用水依靠玛热勒苏、阿克苏、霍吉尔特3条河流。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油菜、红花、甜菜等。土特产有打瓜籽、小籽西瓜。全乡有大中小型农机具296台(辆),其中汽车2辆、联合收割机2台、轮链式拖拉机52台、小四轮拖拉机240台。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乡农业、畜牧业及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3925吨,油料总产818吨,年末牲畜存栏37561头(只)。有粮油加工厂、砖瓦厂、养鱼池等131家个体和乡办企业,从业人数512人,年总收入304.84万元。 全乡有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2015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5名,病床10张。有电影放映机2部,文化站1处。该乡民间歌手曾多次在县、地、州阿肯弹唱会上获奖,被誉为库鲁斯台(塔额盆地)草原上的百灵鸟的加玛汗就是在该乡成长起来的。 ". |
喀拉也木勒乡 |
喀拉也木勒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北邻兵团农九师一六五团、一六八团,西连玉什喀拉苏乡,东、南分别与海航山和吾尔喀夏尔山相接。东西最长距离21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2.6公里,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喀拉也木勒村,距县城100公里。 1984年12月,由原玉什喀拉苏公社划出三、四、五、六4个生产大队成立喀拉也木勒乡。1990年,乡辖13个村委会,全乡有4个民族,共计1084户、6357人,其中男3237人、女3120人,劳力1434人。有哈萨克族5383人、汉族806人、维吾尔族31人、回族137人。 该乡属半农半牧乡,全乡有耕地7万亩、草场45万亩。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和南部分别与海航山和吾尔喀夏尔山相连,形成肥沃的“三角地带”,分布在海航山、霍吉尔特山上的18万亩草场上泉水密布、牧草茂盛,是得天独厚的放牧场。县林业局喀拉也木勒林场设在该乡的阔木尔其村。有天然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5%。农田灌溉主要依靠喀拉也木勒、杰勒阿尕什、铁热克特、克什铁热克特4条河流和全长11.4公里的喀拉也木勒北干渠。该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逐步落实,使农牧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4415吨,油料总产488吨,年末牲畜存栏43522头(只)。由于该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个体和乡办企业刚刚起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全乡仅有小学6所,在校学生1275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0人。 坐落在该乡东北部的海航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一处很有潜力的待开发的旅游景点。此外喀拉也木勒河北岸吾尔喀夏尔山与海航山交界处的山坡上分布着数十处古岩画群。其中最大的一处由40多块岩石上下排列而成,面积约为160平方米,刻有200余幅岩画。是额敏县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古岩画群,称喀拉也木勒岩画。 ". |
喇麻昭乡 |
-昭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起布尔阔台河,西止玛依塔斯道班,南起喀拉苏河,北到吾尔喀夏尔山南麓。东西最长距离32公里,南北最长距离7公里,面积204.4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柯尔克孜库热村,距县城72公里。 -昭乡因-昭遗址而得名。1984年12月建乡,下辖3个行政村。1990年全乡辖3个村委会、1个乡牧场。全乡有6个民族,共计309户、1580人,其中男848人、女732人,劳力373人。有哈萨克族1118人、汉族277人、维吾尔族37人、蒙古族4人、柯尔克孜族109人、俄罗斯族35人。 该乡属半农半牧乡,有耕地0.67万亩、草场72万亩、林地12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豌豆、油菜、甜菜及马铃薯等。放牧场主要分布在吾尔喀夏尔山、加依尔山的山间台地。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565吨,油料总产21吨,年末牲畜存栏15385头(只〉。拥有乡煤矿1处,矿区位于柯尔克孜库热,海拔920米,煤层呈东西走向,煤质优良,有采煤井5口,机械设备主要有绞车水泵、刮板机、发电机、卷扬机等。年产原煤3万多吨。全乡有中小学2所,在校学生356人。有乡卫生院1所,病床8张,医护人员12人。矿区有工人俱乐部1处,有电影放映机1台,有图书阅览室1处,藏书不多。 ". |
霍吉尔特蒙古族乡 |
霍吉尔特蒙古族乡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吾尔喀夏尔山南麓,东邻塔城地区种羊场场部,西与北接玛热勒苏乡,南起杰勒喀拉山下赛马路。东西最长距离13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2.5公里,面积683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霍吉尔特衬,距县城23公里。 霍吉尔特蒙古族乡现辖境是库鲁术苏察哈尔蒙古族最早的聚居地。清代隶属蒙古族第九苏木,三区革命时隶属第五区,1950年隶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五区,1954年隶属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第六乡,1958年隶属突击公社幸福之花大队,1966年该大队划归地区种羊场代管,1975年7月和突击公社照耀大队及幸福之花等4个大队合并成立库鲁木苏公社,1984年12月,政社分设,成立霍吉尔特蒙古族乡,同时撤销生产队建制,成立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1990年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1个乡牧场。全乡有9个民族,共计662户、3267人,其中男1718人、女1549人,劳力777人。有蒙古族385人、哈萨克族1600人、汉族773人、维吾尔族85人、回族83人、其他民族341人。 该乡经济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全乡有耕地2.98万亩、草场86.7万亩、林地255亩。农业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花、葵花、甜菜等。农田灌溉主要依靠霍玉萨拉格勒河、京什克苏河、铁尔木尔滚河、博拉特滚河、霍吉尔特河5条河流。放牧场主要分布在吾尔喀夏尔山南麓,面积约86.7平方公里。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1652吨,油料总产414吨,年末牲畜存栏12269头(只)。人均收入385元。全乡有链轨式拖拉机18台、轮式拖拉机3台、小四轮拖拉机50台、联合收割机4台、汽车1辆。有砖窑、油库、代销点、招待所等个体和乡办企业65家,从业人员155人,年收入86.05万元。全乡有中小学3所,在校学生674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6人。有乡广播站、文化站各1处。 该乡吾尔喀夏尔山南麓的山坡上有贝母、百合、党参、山植等药材资源。 ". |
二道桥乡 |
二道桥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东邻玛热勒苏乡,西与塔城市、裕民县交界,北接二支河牧场的切恩格勒德哈仁村,南抵乌舍特河与托里县相接。东西最长距离25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4公里,总面积350.4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库尔特村,距县城15公里。 二道桥乡现辖境在清朝时隶属蒙古族第九苏木,三区革命时划归第五区。1950年隶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五区,1954年隶属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第三乡,1958年划归突击公社,1960年从突击公社划出,归属县外贸局食品公司红专牧场。1975年划归反修牧场三大队。1976年12月建立二道桥人民公社,辖4个生产队和1个公社牧场。1984年,政社分设,建立二道桥乡,同时撤销生产队建制,建立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1990年,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1个乡牧场。全乡有5个民族,共计367户、1988人,其中男1026人、女962人,劳力423人。有哈萨克族1573人、汉族313人、维吾尔族106人、回族6人、乌孜别克族6人。 该乡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全乡有可耕地3.64万亩、草场19万亩、林地285亩。农业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红花等。但由于耕地属薄层沙土,保肥保水能力极差,加之地处老风口风线,冬季风速7~10级,积雪难以保存,冬麦常遭冻害死亡;春秋季风速平均每秒3.1~3.6米之间,不仅影响春播,而且把播种后的表土刮跑,甚至把幼苗连根拔出。夏季干热,降雨少,蒸发快,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1958~1980年,该乡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作,保护改造自然林9500多亩,种植林带130多亩,并于1982年建起面积为1万余亩的“草库伦”,较科学的利用了阿克苏河、乌舍特河及额敏河水灌溉农田,促进了农牧业及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自1982年起,二道桥乡粮食已自给有余。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933吨,油料总产335吨,年末牲畜存栏11499头(只)。有粮油加工、运输、基建等个体、乡办企业13家,从业人数221人,年总收入5.85万元。拥有轮链式拖拉机9台、小四轮拖拉机48台、联合收割机8台、汽车1辆、电动剪毛机1部。人均收入701元。全乡有中小学4所,在校学生368人。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5人。有文化室1处,配备电影放映机1部。兽医站1处,小畜配种站2处。 ". |
二支河牧场 |
654221400200 220 斯海因村 654221400201 220 吐尔滚村 654221400202 220 哈拉苏村 654221400205 220 切恩格勒德哈仁村 654221400206 123 汇干村 |
加尔布拉克农场 |
654221401200 220 下大渠村 654221401201 220 杨柳村 654221401202 220 苏木村 654221401203 220 果园村 654221401204 123 酒花村 654221401206 220 牧业队 |
阔什比克良种场 |
654221402200 123 阔什比克村 654221402201 220 哈萨克拜村 654221402202 220 别斯塔勒村 654221402203 220 江格孜塔勒村 654221402204 220 吾尔塔上户村 654221402205 123 百户村 |
萨尔也木勒牧场 |
654221403202 123 新褐村 654221403203 123 哈拉苏村 654221403204 220 牧业一队 654221403205 220 牧业二队 654221403206 220 牧业三队 654221403210 220 萨尔也木勒村 |
也木勒牧场 |
654221404201 123 努尔恰西特村 654221404202 220 京什克阿克苏村 654221404203 220 托布塔勒村 654221404204 220 别勒其尔一村 654221404205 220 牧业一队 654221404206 220 牧业二队 654221404207 220 牧业三队 654221404208 220 牧业四队 654221404209 220 牧业五队 654221404213 220 别勒其二村 |
塔城地区种羊场 |
654221405200 220 多拉那布拉克村 654221405201 220 奇朗村 654221405202 220 柯克苏村 654221405203 123 察哈尔库热村 654221405204 220 莫合台村 654221405205 220 赛尔墩村 654221405206 220 加依尔村 654221405207 220 新建村 |
吾宗布拉克牧场 |
654221406200 123 牧业一队 654221406201 220 牧业二队 654221406202 220 牧业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