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城地区 >> 沙湾县 >> 大泉乡

大泉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泉乡谷歌卫星地图)


大泉乡简介

  " 大泉乡位于沙湾县北郊,距沙湾县公路里程4千米,全乡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辖13个村队;总人口12559人,由汉、哈、回、维等10个民族构成;耕地面积81000亩。全乡现有党支部23个,党员352名,其中村党支部14个,机关党支部8个,农业产业协会党支部1个。
  2005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1478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5万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92万元,增长7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51万元,增长54.8%。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9094万元,实现纯利润928万元;工业总产值12698万元,比上年增长9.5%;工业增加值3970万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比上年增长7.81%;职工年均货币工资14923元。
   2006年,大泉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县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县“十一五”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全乡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稳粮棉,兴果蔬,强畜牧,重招商,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乡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26万人 260平方公里 654223201 834000 0901 查看 大泉乡谷歌卫星地图

大泉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泉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三道河子镇

  三道河子镇位于沙湾县城,是沙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广袤丰腴,东与金沟河乡相连,南与安集海镇元兴宫相接,北面、西面被城郊大泉乡环绕,312国道,乌奎公路,亚欧大陆桥穿行而过,交通便利。辖区总户数为15674户,人口5.2万人,由汉、哈、维、回等25个民族组成。全镇下设少年路、塔城路、沙城路、体育场路、凯旋路、天山路、奎屯路、乌鲁木齐路、广场路、人民路、光明路、伊宁路等12个社区居委会和一个农场(镇农场),共有党员534名。社区办公用房平均为267平方米,其中五个社区均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少年路社区荣获自治区级绿色社区称号;少年路、体育场路、塔城路3个社区荣获地区级文明社区称号;广场路、塔城路社区荣获地区级绿色社区称号;人民路、奎屯路、沙城路、光明路4个社区荣获县级文明社区和绿色社区称号。目前社区已形成物业保洁、劳务输出、电信代办收费、便民粮油、幼儿托管、文化娱乐、邮政服务、家政服务、特色养殖等15个类型的服务项目66个,服务居民的能力日趋增强,年收入近30万元。    近年来,三道河子镇以“-”重要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县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第一要务,优化农场产业结构,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服务产业,壮大社区、农场集体经济。积极推进社区党建实践,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机制,拓展社区党建领域,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目标,实施五大工程,把社区党建与社区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社区党建的“龙头”作用,带动和促进社区建设全面发展,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形成“活动共办、事务共管、文明共创,难题共解”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协调健康发展,巩固了党的基层社区的执政基础,开创出一条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四道河子镇

  四道河子镇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湾县以北45公里处,克榆公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420平方公里,有耕地15.8万亩,人口1.7万余人,其中,镇区人口3900人,有汉、哈、维、回等十个民族组成,下辖一个管理处,37个自然村,22个驻镇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一处(龙口荒漠生态旅游区),是一个以棉花为主导产业的的农业大镇。    2006年,四道河子镇预计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5.23亿元,较去年增加1.11亿元,增长15%;其中一产总产值达到2.59亿元,较去年增加0.68亿元,二、三产业达到2.64亿元,较去年增加0.4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60元,增长率为5 %,牲畜年末存栏可达到6.3万头(只),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比重达到20 %,达到4800万元。    四道河子镇小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各族群众生活安康、社会稳定,但四道河子镇各族干部群众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深刻分析本镇所具有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外向型经济进程,力争200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以15%的速度增长,2007年达到6.0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5%的速度增长,达到7380元;招商引资计划完成600万元,畜牧业年末存栏数达到6.3万头(只),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1.3万头(只)。    今后,四道河子镇党委、政府将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围绕镇域""高产棉花、优质小麦、畜牧养殖、蔬菜瓜果、饮服商贸、生态旅游""六大产业,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全镇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过上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    四道河子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集体,被自治区授予2000年---2003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被塔城地委授予“十佳乡镇”、“地区级文明乡镇”“棉花种植专业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县委、政府评为2005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第一名、高新技术节水第一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   ".  

老沙湾镇

  老沙湾镇位于沙湾县城北45公里处,行政辖区总面积540平方公里,下辖37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14.5万亩,总人口14439人,其中农业人口13000余人。有汉、维、回、哈等9个民族组成。现有党支部39个,党小组6个,党员466人。 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269元。    近年来,老沙湾镇强化了农业基础地位。通过实施订单农业,市场推动等措施,形成了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的农村产业结构。初步确立了高产棉花、畜牧养殖、优质粮油、蕃茄瓜果、饲草饲料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品种更新及膜下节水滴灌棉花的普及推广,使棉花主导产业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胚胎移植和冷配技术,不断加大牲畜品种改良力度,使畜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饲草饲料、蕃茄蔬菜、瓜果产业也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生态绿化工程和植树造林成绩斐然。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已基本完成了企业改制。个体私营经营快速发展,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工商户有608户,其中500万元以上有2户,非工有制经济产值截止目前完成5300万元,基本形成了饮食、娱乐、流通、加工为重点的经营格局。    根据党的-精神和沙湾县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老沙湾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十一五”宏伟目标。“十一五”期间,老沙湾镇将全面贯彻落实“-”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高农牧民收入、壮大集体互济为目标,大力实施以优势资源转换为核心的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和科技兴镇战略,突出发展高产棉花、畜牧养殖、优质粮油、蕃茄瓜果、饲草饲料五大支柱产业和五大特色基地,强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乌兰乌苏镇

  沙湾县辖镇。1958年为乌兰乌苏和头浮两个管理区(后改为大队),1969年成立向阳公社,1984年改乌兰乌苏乡,1994年撤乡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9 公里。面积153平方公里,人口1.9万,有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其中汉族占67.36%。辖黄家梁、乌兰乌苏、万家槽子、老榆树、西树窝子、水磨沟、北湖、泉源、东海子、李家坪、头浮、城庄子、皇宫庄子、王家梁、鸭子泉、庙公地、三道桥、下三宫、小庙、苏家庄、三宫店、南渠、下四宫23个村委会。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油葵、豆类、甜菜和各种蔬菜等。工业产品有机制砖、中耕器、水暖器材。全镇有工贸小区3个,从业个体工商户547户。.  

安集海镇

  安集海镇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中西部,镇区东距沙湾县城27公里,西连独山子、奎屯,北与农八师142团、巴管处等团场相邻。北疆铁路、312国道和乌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安下省道纵贯南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辖区总面积5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53万亩,总人口18700余人,是一个由汉、回、哈、维等13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农业镇,全镇现有23个行政村,一个农场。镇区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大葱、辣椒等各类蔬菜,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和“中国花生之乡”;2003年被自治区农业厅认定为“辣椒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葱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6年,镇党委、政府按照“抓菜、稳粮、放棉”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在2005年基础上适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特色更加突出。2006年全镇播种农作物95300亩,蔬菜总播面积52900亩(含复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7.1%,其中辣椒32000亩,占蔬菜总面积的86%。    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增长点进行扶持,在巩固2005年招商引资成绩的基础上,狠抓了阳光辣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宝地棉业公司二期扩建工程,支持国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工程。截止目前,全镇共有非公企业16家,初步形成年加工皮棉9000吨、年产500万米棉布、15000锭棉纱和200万米水洗布的棉花加工业,年产500吨辣椒酱、4000吨面粉的工业发展格局。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逐年提高。    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管理日趋规范。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先后累计投资325万元修建了8000平方米的群众文体广场、镇卫生院住院部,镇中学教学楼,并对计生办进行维修,将镇计生办和计划生育指导站分设;在镇中学、中心小学门前道路上安装了4条减速带,加强了道路交通安全;强化了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增加环卫工作人员,加大环卫投入,完善了镇区门前三包制度,将镇区环境卫生绿化管理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全镇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新修防渗渠12公里,维修渠道69400米,新打机井7眼,维修机井42眼,投工投劳350个,基本完成对西一支、西二支渠道的清砂工作。.  

东湾镇

  东湾镇地处天山北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距沙湾县城48公里,界于东径80°30ˊ--85°07ˊ,北纬43°37ˊ—44°13ˊ之间,东至玛纳斯河,西接沙湾县西戈壁镇和牛圈子牧场,北至北阳山背与乌兰乌苏镇接壤,总面积416.4平方公里,全镇20个自然村,其中3个牧业村队;总户数2387户,总人口1054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9%;耕地面积6.2万亩,草场面积58万亩;有汉、哈、回、维、蒙、满、东乡等7个民族,东湾镇是以农牧业为主,工业、旅游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各种行业并举发展的综合性小城镇。辖区内煤、页盐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近几年来,东湾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工业立镇,科教兴镇战略。不断壮大制种、番茄、甜菜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镇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1588万元,较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0522万元,较上年增长5%,第二产业完成2962万元,较上年增长8%,第三产业8094万元,较上年增长18%,农牧民人均收入6055元,较上年增加5%。    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油料、玉米、番茄、甜菜为支柱产业, “订单”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2005年,东湾镇围绕“调整结构,提高品质,主攻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依靠强化订单推动结构调整。使我镇2005年订单面积达到38500亩,其中番茄9100亩、玉米制种8600亩、甜菜6050亩、小麦14600亩,订单面积占总面积的67%。    畜牧养殖业已由传统的粗放型养殖逐步向集中圈养、规模化、商品化养殖发展,东湾镇已建成特色养殖示范小区1个、建成示范养殖小区12个,示范基地带动东湾镇畜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2005年,东湾镇党委、政府草畜保障平衡,棚圈建设工程,畜牧业防疫防灾安全工程和牧区水利配套四大工程,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把畜牧业培育成为带动我镇农牧民稳定步增收的重点支柱产业。.  

西戈壁镇

  西戈壁镇地处天山北坡,沙湾县城以南36公里处,海拔1405米,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摄氏3.8度,是塔城地区有名的旅游避暑胜地,2004年被塔城地区列为十大次中心城镇、沙湾县三大中心城镇之一。西戈壁镇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沙金、铜、磷、铁等矿产资源。闻名区内外的温泉旅游渡假村便在西戈壁镇境内,别具风情的哈萨克族特色旅游常使南来北往的游客留恋忘返,乐不思归。全镇总面积76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万亩,草场面积66万亩,辖19行政村,人口1.13万人、1910户,其中农业人口9597人,人均占有耕地7.7亩。    西戈壁镇是农牧并重,农牧结合发展的乡镇。农产品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番茄为主,是沙湾县优质粮油供应基地。近年来,西戈壁镇党委,政府以党的-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重要思想要求,团结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积极为镇域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从99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36亿元;人均纯收入从99年的3007元增加到2006年的5875元。全镇水利、交通、通讯、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镇村面貌日新月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精神文明及各项事业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西戈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镇生产总值达到58511万元,年均增长15%,比2003年翻一番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以上。一产达到22411万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二产达到28596万元,年均增长17%以上;三产达到 7442万元,年均增长16%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8.3:48.9:1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5元,年均增加260元。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把西戈壁建设成文明、开放、富裕的生态、旅游经济强镇。   ".  

柳毛湾镇

  柳毛湾镇地处沙湾县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距县城56公里,沙柳公路与镇区相连,克榆路横穿全境,辖区面积17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万亩,共有18个行政村,30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11700多人,有汉、维、回、哈等七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95.1%,少数民族占4.9%。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1亿元,一、二、三产分别实现增加值0.92亿元、1.12亿元、0.05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743元。    近几年,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柳毛湾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业活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融合经济进程,顺利实现了“十五”奋斗目标和任务,开创了我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000年创建成自治区级文明村镇,2001年被塔城地区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同时被国家列为全国500个重点示范小城镇进行综合开发建设,2002、2003连续两年被沙湾县评为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一名,2003年又通过了自治区级文明村镇复验。2004、2005连续两年被沙湾县评为经济综合考核第一名。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相继引进了新疆银鹰工贸、德胜棉业、康瑞棉业、盘龙油脂等一批区内外知名企业,柳毛湾工业园已被沙湾县确定为重点发展工业园。现已形成年产8万吨棉浆粕、6万吨棉花加工、1.2万吨油脂、1万吨面粉、2000立方预制品等生产规模,工业生产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    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相继完成了镇区4公里的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和两侧的楼群建设工程,完成了镇区3.2公里排水管网和5.8公里供水管网建设,修建了人民公园。小城镇面貌日新月异,2006年又多方筹资590余万元,相继完成了镇区2.8公里路面的摊铺、路灯安装、路沿石安装工程;新建面积为720平方米塑钢全封闭式集贸市场一座;完成了镇文化站修建及基本设施配套工程;完成了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的镇卫生院住院部楼;更换了两台卧式集中供热锅炉,改造了0.5 公里供热管网;完成了镇区1.5公里排水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镇人口同比增加500多人,城镇居民的经营收入同比增长8.3%,广大群众城镇化意识显著提高。.  

金沟河镇

  沙湾县金沟河镇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葛尔盆地南缘,金沟河冲积扇平原,县城以东5公里,是沙湾县的城郊镇。隔金沟河水与县城相望,是沙湾县重要的粮、油、肉、奶、菜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城乡、兵地经济发展的结合部,城郊型农业发育、融合型经济突出。境内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无霜期较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12国道、北疆铁路、乌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距石河子市20多公里,西距“奎、独、乌”金三角地区70余公里。金沟河镇辖区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500亩。下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3000余人,由汉、哈、维、回等10个民族组成。其中:城镇人口800人,农村人口1220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    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立足实际,调优种植业结构,围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积极促进蔬菜林果业,依托地缘人文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工作思路,2006年金沟河镇建设的预期目标是:全年计划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计划完成总产值1.35亿元,第二产业6800万元,第三产业37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截止目前,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2.4亿元,比2005年的2.1亿元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34亿元,比2005年的1.24亿元增加了0.1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完成总产值0.65亿元,比去年的0.51亿元,增加了0.14亿元,增长27.4%;第三产业完成总产值0.42亿元,比去年的0.35亿元增加了0.08亿元,增长20%。   ".  

商户地乡

  商户地乡位于沙湾县城以北38公里,全乡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000亩,辖15个行政村,有汉、哈、回、维、俄罗斯等十多个民族,总人口8717人,其中汉族7193人,哈族1022人,回族390个,其他民族112人。2006年,预计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20万元,同比增长9.15%,其中农业总产值 8611 万元,同比增长8.06% ,工业增加值 4459万元,同比增长7.97%。预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0万元。    二00六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一)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按照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和加强四大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种植业方面,全乡91000 亩耕地共种植棉花65200亩,小麦9062亩,番茄101亩,水飞蓟837亩,玉米7500亩,油料1500亩。全乡今年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44500头(只),其中牛 4011头,羊 32500只,猪7300头,家禽14300只,母畜比例达到65%,商品率达到69%。    (二) ""科技兴乡""战略扎实推进。2006年,商户地乡通过进一步落实科技目标管理责任制力度等措施,狠抓科技推广普及工作,各族群众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乡种植良种覆盖率达100%,预计完成秸杆还田40000亩,推广残膜回收26000亩,增施有机肥3000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000亩。    (三)农机化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我乡进一步规范农机管理,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积极加大田检路查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黑车”非驾、酒后驾车、超载超速等违章行为,在春耕生产中为农民提供全面的田间技术指导,做好农机作业,及时解决好作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认真抓好棉花番茄带压、常压膜下滴灌播种机的引进推广工作。 2006年共完成农机具检修1418台(架),调购新型机具 94台(套),通过国家购机补贴项目引进大型农机具5台,带动农民固定资产投资50余万元。    (四)畜牧业稳步发展。2006年,我乡在牲畜疫病防治工作中,重点加强了对-、五号病、牛焦虫等疫病的防治。今年共防疫牲畜15万头(只)/次,五号病免疫率达到了100%。.  

大泉乡

  " 大泉乡位于沙湾县北郊,距沙湾县公路里程4千米,全乡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辖13个村队;总人口12559人,由汉、哈、回、维等10个民族构成;耕地面积81000亩。全乡现有党支部23个,党员352名,其中村党支部14个,机关党支部8个,农业产业协会党支部1个。   2005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1478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5万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92万元,增长7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51万元,增长54.8%。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9094万元,实现纯利润928万元;工业总产值12698万元,比上年增长9.5%;工业增加值3970万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比上年增长7.81%;职工年均货币工资14923元。    2006年,大泉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县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县“十一五”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全乡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稳粮棉,兴果蔬,强畜牧,重招商,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乡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博尔通古乡

  博尔通古乡位于沙湾县南部,依连天山中部的哈比尔尕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东经85°00′-85°27′,北纬43°28′-44°09′。距县城60公里、距312国道35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地形、其地势为南高北低;西邻乌苏县巴音沟牧场、东接西戈壁镇,南依天山与和静县毗连,北与安集海镇接壤;全乡辖区总面积5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000亩,天然草场1653000亩;全乡共有17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14个,牧业村3个,总人口为9404人,其中农村人口为8706人。主要由哈、回、汉、东乡、塔塔尔、维等七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7026人,汉族1628人,回族648人,东乡族163人,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4.7%。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7186万元,较上年增长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万元,比上年增长3.02%;第二产业增加值100.1万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04.48万元,负增长18.14%;农牧业总产值达5751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农业产值3151万元,牧业产值2600万元。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905.2万元,同比增长10.4%;工业增加值达85.2万元,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160元,较上年增长6.26%。    沙湾县博尔通古乡位于山间河沟冲积扇,属温带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冬暖夏凉,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4.3℃。无霜期157—161天,种植业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为主。由于气候相对温和,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生态条件较好,特别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每年生产大量优质、无毒马铃薯。其产出的马铃薯个体均匀、病虫害少、淀粉含量高、味正、个大、皮薄、色鲜,香甜可口,2002年被自治区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近几年来,博尔通古乡党委、政府不断深化乡情认识,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把马铃薯种植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壮大集体经济的重点来抓,选种优良品种、扩大了马铃薯种植面积。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了品质和单产,推广应用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降低了投入成本。与此同时,发挥专业协会作用,规范销售渠道,根据行情统一销售价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效益。2005年,全乡种植马铃薯6685亩,总产成品马铃薯10027.5吨,马铃薯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8%。.  

牛圈子牧场

  400200 220 交勒萨依村委会   654223400201 220 喀拉乔克村委会   654223400202 123 三个泉子村委会   654223400203 220 克孜勒乔克村委会   654223400204 220 什巴塔勒村委会   654223400205 220 沙尔托干村委会   

博尔通古牧场

  654223401200 220 阔斯托别村委会   654223401201 220 喀拉阔勒村委会   654223401202 220 大桥村委会   654223401203 220 阔克阿拉乔克村委会   654223401204 220 阿克加尔村委会   654223401205 123 开干齐村委会   


大泉乡特产大全




大泉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