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城地区 >> 和布克赛尔县 >> 和布克赛尔镇

和布克赛尔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和布克赛尔镇谷歌卫星地图)


和布克赛尔镇简介

  和布克赛尔镇地处和布克赛尔县境北部谷地中央,隶属和布克赛尔县,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东与莫特格乡规德格村相接,西到乌苏尕,南起阿德尔格山,北到莫特格乡砖厂,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6.7公里,总面积44.2平方公里;和布克赛尔镇成立于1977年,现辖84个驻镇单位、3个社区和1个镇卫生院,有居民3385户,11036人,是由蒙、汉、哈(三个民族为主)、维吾尔、柯尔克孜等17个民族构成,蒙、汉族居民中多信仰佛教,哈、维吾尔、回族居民中多信仰伊斯兰教。和布克赛尔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在赛尔南街13号。
   近年来,和布克赛尔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眼于城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主线,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单位和平安镇、平安社区建设为载体,带领城镇居民为早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工作。和布克赛尔镇先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的创评活动。十星级文明户1471户,评出五好文明家庭350户。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整个社区形成了比文明礼貌、比卫生整洁、比美化绿化、人人争当文明居民、户户争创文明家庭的良好风气。
   大力发展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城区道路宽阔卫生,座座办公、居民楼拔地而起,大街小巷全部架设了照明路灯,电话、宽带业务走进居民家中,县镇社区三级卫生医疗机构健全,医疗队伍专业水平强,医疗服务质量高,城镇植树造林绿化面积以每年200亩的速度递增,居民的生活医疗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大力支持和发展现有的交通运输业、酒业、农机汽车修理、粮油食品饲料加工、电力、屠宰、饲养、建筑、木器加工、铁器加工、印刷、缝纫、民族手工针织、驼毛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皮革制作等集体、个体企业;商业发展迅速,超市、饮食、服务网点遍布大街小巷。交通便利, 318省道横穿境内,距217国道40公里,柏油公路通往各乡场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44.2平方公里 654226100 834000 -- 查看 和布克赛尔镇谷歌卫星地图

和布克赛尔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和布克赛尔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和布克赛尔镇

  和布克赛尔镇地处和布克赛尔县境北部谷地中央,隶属和布克赛尔县,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东与莫特格乡规德格村相接,西到乌苏尕,南起阿德尔格山,北到莫特格乡砖厂,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6.7公里,总面积44.2平方公里;和布克赛尔镇成立于1977年,现辖84个驻镇单位、3个社区和1个镇卫生院,有居民3385户,11036人,是由蒙、汉、哈(三个民族为主)、维吾尔、柯尔克孜等17个民族构成,蒙、汉族居民中多信仰佛教,哈、维吾尔、回族居民中多信仰伊斯兰教。和布克赛尔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在赛尔南街13号。    近年来,和布克赛尔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眼于城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主线,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单位和平安镇、平安社区建设为载体,带领城镇居民为早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工作。和布克赛尔镇先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的创评活动。十星级文明户1471户,评出五好文明家庭350户。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整个社区形成了比文明礼貌、比卫生整洁、比美化绿化、人人争当文明居民、户户争创文明家庭的良好风气。    大力发展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城区道路宽阔卫生,座座办公、居民楼拔地而起,大街小巷全部架设了照明路灯,电话、宽带业务走进居民家中,县镇社区三级卫生医疗机构健全,医疗队伍专业水平强,医疗服务质量高,城镇植树造林绿化面积以每年200亩的速度递增,居民的生活医疗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大力支持和发展现有的交通运输业、酒业、农机汽车修理、粮油食品饲料加工、电力、屠宰、饲养、建筑、木器加工、铁器加工、印刷、缝纫、民族手工针织、驼毛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皮革制作等集体、个体企业;商业发展迅速,超市、饮食、服务网点遍布大街小巷。交通便利, 318省道横穿境内,距217国道40公里,柏油公路通往各乡场镇。   

和什托洛盖镇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奎北铁路、217国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6684平方公里,人口2.2万人,由蒙、汉、哈、维等13个民族组成,镇辖9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有机关、学校、站所、企业等42个。全镇耕地总面积1.75万亩,人均耕地5.8亩。境内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盐、石灰石、膨润土、石英砂和石油等,有26家驻镇的县直和兵团企业,已初步形成工业重镇的格局。    和什托洛盖镇于2005年被列为全国1887家、自治区26家重点建设示范镇。近年来,在自治县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和什托洛盖镇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地缘优势,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方针,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小城镇面貌一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先后于2004年、2006年年两度荣获自治区小城镇建设“天山杯”竞赛综合奖。   

夏孜盖乡

  夏孜盖乡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东南深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的一个农业乡。乡驻地乡驻地夏孜盖村距县城70公里,距217国道29公里,夏孜盖乡东与福海县毗邻,南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昌吉市、呼图壁县、玛那斯县、石河子市、沙湾县相连,西南与克拉玛依市接壤,西同和什托洛盖镇接界,北和查干库勒乡、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为邻。地理坐标位置:东经86度11分至87度26分,北纬45度20分至46度15分之间。乡辖总面积为9935平方公里。境内驻有兵团农十师184团农场,空九军雷达站,新疆石油管理局夏孜盖油田指挥部,新疆军区夏孜盖盐场。   全乡耕地面积3.1万亩,辖11个行政村,有驻乡单位和企业10个,1所小学。乡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1230户,3558人。其中:农户1008户,3105人;城镇居民222户,453人。汉族2810人,占79%,蒙族667人,占19%,回族53人,苗族12人,满族6人,合计占2%。夏孜盖,蒙语意思是喜鹊栖息地,简称喜鹊地或喜鹊,二百多年前,因其地茂密的树林中栖息着成群的喜鹊而得名。   二、人文情况     夏孜盖自清朝乾隆36年(公元1771年)起,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定居放牧地。亲王府曾派一名台吉(官名)管辖这一地方的农牧民。解放初期属和丰县一区管辖,51年4月设夏孜盖乡,建有夏孜盖乡人民政府,管辖夏孜盖、昆德仑、乌尔禾三个地方。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一区成立卫星人民公社,设在和什托洛盖,夏孜盖为卫星人民公社第一生产大队,昆德仑为卫星人民公社第二生产大队,乌尔禾划给克拉玛依市。75年十二月县政府决定夏孜盖大队升格为夏孜盖人民公社。76年5月10日召开夏孜盖人民公社成立大会。84年10月,公社改为夏孜盖乡。   三、自然环境   夏孜盖有多种飞禽走兽,主要有狐狸、狼、黄羊、野猪、盘羊、马鹿、猞猁、野骆驼、野山羊、獾、鼬、黄鼠狼、跳鼠、鹅喉羚、蛇,还有鹰、野鸡、沙鸡、喜鹊等几十种鸟类。    在草原、戈壁、荒漠中,生长着100多种中药材。其中锁阳、肉芙蓉、黄茂、柴胡、元胡、罗布麻、列当、木贼、麻黄、问荆、春兰、手掌参、刺蔷薇、薄菏、野芍药、野菊花、蒲公英、车前子、苍术、甘草等,分布非常广泛。还有藻类植物发菜,是一种名贵佳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以出口创汇。   四、矿产资源     矿产有煤、食盐、芒硝、澎润土、石灰岩、石英砂、石膏、沥青、石油、玛瑙、磨刀石、粘土、还有红、黄、蓝、白等各种彩色土。   五、气候条件    春季升温快、比较稳定,三月下旬积雪融化,可顶凌播种小麦,四月初冻土融化通,是春播的繁忙季节。夏季高温炎热,平均气温24.1℃。秋季降温迅速,十月中旬有初霜,十一月中旬有严霜,结冰开始。冬季严寒。全年平均气温为6.2℃。七月份平均气温25.4℃,最高气温32.8℃。一月平均气温-17.9℃,最低气温-27.8℃。无霜期较长,平均为151天,最长达181天,最短也有148天。    六、经济发展情况   夏孜盖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棉花、小麦、玉米、油料、蔬菜、瓜果的农区,农业已经实现机械化、自来水灌溉化,生产水平较高。    通过对夏孜盖乡经济发展统计表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解放初期,由于人民翻身解放,同时也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人民作了土地的主人,再加上党的富民政策,再加上科学种田,兵团的帮助,经济发展很快,人均年收入从1950年的21元至1966年提高到人均年收入271元,增长了十二倍。从1967年起,由于受0的影响,生产逐年下降,到1978年,下降到人均年收仅有84元。与1966年比下降了70%。0结束后,那几年,百废待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发展缓慢,1981年由于干旱严重,生产大幅度下降,吃回销粮,人均收入仅48元,从1983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科学种田,充分解放了生产力,经济飞跃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1988年人均年收入达到810元,与1978年比增长8.6倍多,1998年人均年收入1678元,与1978年比增长19倍,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夏孜盖乡的经济发展的更快、更好,九八年人均收入1698元,二000年人均收入2512元,二00一年人均收入3624.69元,二00二年人均收入4630.16元,2002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630.16元。二00三年人均收入达到5630元以上。二00七年人均收入已达到8308元。二00八年人均收入达到8810元。小麦最高单产超过500公斤,玉米最高单产超过1000公斤,油葵最高单产达300公斤,棉花最高单产皮棉150公斤。    200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549.3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441元,同比增长631元,牲畜年末存栏数9147头(只)。    2010年,按照农业经济总收入和非农经济总收入按照6:4的比例发展,粮经饲种植业结构调整为8:86:6,确定了“依托地缘优势,加强兵地共建,发展现代农业,助推农民增收”的整体发展思路。制定“十二五”末,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农业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七、交通情况   二00七年九月,奎北铁路正式开工,该工程横穿夏孜盖乡,并在距我乡谢任托热村三公里处建有客货两用车站,距乡政府所在地夏孜盖村仅有九公里,该工程计划在二00九年十一正式通车。   

铁布肯乌散乡

  铁布肯乌散乡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城西北30公里处,东与那仁和布克牧场相邻,西北与哈斯克斯坦共和国交界,西南与额敏县接壤,边境线长48公里。全乡面积34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38亩,林地面积1600亩,草地面积145万亩,围栏10万亩。总人口3525人,由蒙、汉、哈、回、塔塔尔、维六个民族组成。共有8个行政村,其中4个农业村,4个牧业村,是自治县三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之一,有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农村低收入人口173户、1173 人。乡内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气90天以上,年降水量少,无霜期120天,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乡。乡内景色秀美,有避暑胜地、江格尔文化遗产、古墓、岩画等特色旅游资源。   

查干库勒乡

  查干库勒乡位于和布克赛尔县东部18公里处,东与巴音傲瓦乡交界,西与莫特格乡接壤,北接阿勒泰、吉木乃县,由于全乡农牧民分布较分散和偏远,因长年风沙大、雨水少、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而造成的区域性贫困,使得农牧业的生产发展缺乏后劲,其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十分艰苦,畜牧业生产长期维持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是自治区级重点贫困乡之一。    全乡总面积17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0亩,自2001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目前,退耕还林近11000亩,全乡拥有自然草场37万亩,是以牧业为主的乡。全乡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4320人,主要有蒙、汉、哈维等民族组成,其中农村人口3551人,城镇人口769人,少数民族占占全乡总人口90%。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244.91万元,农牧民人均收达2672元,比去年提高17.14%。    全乡共设立党支部19个,其中农牧业村党支部有13个,机关、站所、学校共有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94名,有预备党员11名,考察对象7名,入党积极分子33名,其中机关党员28人,事业单位党员27人,企业党员8人,农牧民党员99名。12个村党支部阵地建设设施齐全,9个村远程教育活动正常开展,2009年有2个村新建村队办公室。   

巴音傲瓦乡

  和布克赛尔县巴音傲瓦乡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东部,距县城30公里,东邻布斯屯格牧场,西与查干库勒乡为界,南与和什托洛盖镇相连,北隔萨吾尔山与吉木乃县接壤,地处东经84°37′—85°20′、北纬45°20′—47°12′之间,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7公里,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巴音傲瓦乡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平均海拔1300米,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显著的山区气候特点。夏季凉爽,气候宜人。全乡现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2488人,670户。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98·32%,是和布克赛尔县唯一的哈萨克民族乡。现有学校1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个,派出所1所,乡政府坐落在省道318线旁,交通便利。全乡现有耕地面积7500亩,草地11万亩,荒地面积8000亩,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乡。至2008年底,牲畜存栏达到41700头(只),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3088元。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务输出、民族手工艺,特色养殖、餐饮、旅游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巴音傲瓦乡农业适宜种植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胡萝卜、洋葱等耐寒抗旱农作物。牧业方面巴音傲瓦乡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场,畜牧养殖历史悠久,牲畜品种以阿勒泰大尾羊、新疆褐牛、马、骆驼等为主。近年来通过品种改良良种繁育,牲畜良种率逐年提高,并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使牲畜品种逐年增加。由于地处寒温带山区,常年气温较低,牲畜生长速度慢,加之这里一般都是天然草场,自然放牧,草质好,水质优,无污染,所以牛羊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属于纯天然绿色有机食品。这里有很多特色乳制品,主要有酥油、奶酒、奶豆腐、奶疙瘩、马0、骆驼奶等,其中马0和骆驼奶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治疗慢性肠胃道疾病的神奇功效。这里的哈萨克牧民心灵手巧,传统哈萨克民间刺绣工艺精湛,刺绣产品色泽艳丽,图案生动,惟妙惟肖深受家居装饰者和收藏者喜爱。哈萨克牧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阿肯弹唱,曲调优美,传唱广泛。   巴音傲瓦乡矿产资源丰富,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石灰岩矿储量巨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夏牧场风景如画。夏天光临,可见绿草如毡,碧水如镜;远处雪山巍峨,苍松葱郁;黄昏时分,炊烟袅袅、牧笛声声,洁白的羊群如繁星点缀,奔驰的骏马伴雄鹰翱翔,有如置身世外仙境。   巴音傲瓦乡交通便利,省道318线贯穿全境,四个农业村沿318线两侧分布,两个牧业村分布在217国道和布克赛尔段附近,新修的牧道直通夏草场。   

莫特格乡

  莫特格乡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城镇以东2公里处,东与查干库勒乡接壤,西与那仁和布克牧场相连,南与和什托洛盖镇毗邻,北隔赛尔山与吉木乃县接界,省道318线贯穿全乡。全乡总面积为1050平方公里,有自然草场11万亩、退耕还林地5700亩、耕地860亩;下辖8个行政村,其中两个牧业村、6个农业村。全乡人口共有1290户、3356人,由蒙、汉、哈、维等13个民族组成。其中: 蒙族1006人,占30%;汉族940人,占28%;哈萨克族1242人,占37%。其他民族168人,占5%。在2010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1831.4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85元。    “莫特格”是蒙古语“脚尖”之意。明崇祯十二年(1639),为准噶尔汗国的大本营。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土尔扈特一部在此居住,建莫特格村。1952年为第三区奎德克乡,1958年与第一区的哈吾屯勒乡合并成立团结人民公社,1980年为莫特格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莫特格乡。    乡境北部为高山区,分布有森林、亚高山草甸、山地草甸植被,多河谷溪流,是优良的天然夏牧场;中部是山洪积倾斜平原和泉水溢出草甸带;南部则为低丘陵,系冬牧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在1050~3500米之间。土质主要为栗钙土、棕钙土、草甸土;主要水源为6条河溪及27眼地泉,和布克河自西向东穿过乡境南部边缘。主要旅游景点有准噶尔汗国古城遗址旅游,哈尔盖特风景区(松树林—高山草原景观)、哈尔萨拉—草原、白桦林景区、吉木沟瀑布等。   

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

  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是由原塔城地区种牛场和布克赛尔大队与和布克赛尔县种羊场于1956年合并而成的。牧场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东部,距县城60公里。全场总面积2541平方公里,草场面积300余万亩。人口1259户3391人,由哈、蒙、汉、维、回5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全场总人口的67%。牧场辖1个草原队、4个牧业队,有学校、阿克赛医院、东山派出所等10个驻场单位。牧场以畜牧业发展为主,是自治县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自治县确定的新农村发展“四个区域”中牧业发展型区域,2007年末牲畜存栏5.9万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3466元,比上年增长467元。牧场场部所在地伊克乌图布拉格村,是全场唯一的农牧民定居点,全村共483户,1932人,有耕地6300亩,为牧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6年,牧场被自治区列为全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牧场新农村建设富有成效,按照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20字方针和塔城地委提出的“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素质提高、组织加强”的总体要求,我们在逐步开展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发展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牧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发挥资源、区位、人文、政策四大优势,落实现代畜牧业、特色旅游业以及外向型农业三大重点工程,实施农业精品化、农村现代化、农民专业化三项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农牧民增收四方面突破”,即“4334”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民主”的新农村,力争到“十一.五”末,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增长240元,使牧场成为自治县东部牧区经济、文化中心和具有牧区特色的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基地。围绕以上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突出加大相应工作力度。   一、围绕建设“富裕”新农村,大力推进牧场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牧场交通、区位、人文以及绿色无公害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牧场经济建设,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夯实牧场新农村建设基础。根据当前牧场主要存在的牧民、农民、城市以及流动四种不同身份人员的生产资料占有、家庭收入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区分类别、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加以推进。   (一)加快传统畜牧业转变步伐,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以牧场拥有生产资料的农牧民为主,以牧民定居为重点和突破口,扎实开展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推动牧民定居。积极争取解决牧场水资源“瓶颈”制约,大力开发建设牧场稳固的优质饲草料基地,配套住房、牲畜暖圈、青贮窖等相关设施,逐步落实牧民定居,以发展冬羔生产、育肥为主,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牧民发展致富。2008年,在牧场渠系维修、水库除险加固,农牧业用水得到解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20—30户农牧户实施牲畜集中杂交育肥,建立牧场牲畜杂交育肥示范点,典型带动、引领广大牧民实现定居生产,逐步将牧场建立成为全县重要的育肥养殖基地。二是积极探索牲畜合并,资源整合的新型发展模式。根据牧场实际,因地制宜地将广大农牧民牲畜、草场资源进行合理的合并、整合,逐步实现“小畜并大畜”、“分散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牧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率,解放生产力。2008年,重点对全牧场农牧民及草资源情况进行统计、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村队进行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三是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继续落实牲畜冷配、牵引0等常规改良工作,进一步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质种公畜,落实当地牲畜品种改良工程,逐步建立起本地优质畜核心体系,不断实现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同时,紧紧依托目前引进的牧辰有限公司等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当地农牧民与其建立联接机制,通过企业发展带动当地牲畜出售、育肥以及深加工,逐步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方式,打响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推进当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农牧民收入。2008年,重点扶持10—20户农牧民参与牧辰有限公司育肥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   (二)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优第三产业。以牧场城镇居民、常住人口以及有专业技能人员为主,充分依托牧场地处国道217线及省道318线交汇处、世界魔鬼城----喀纳斯必经地的地缘、区位优势以及自治县实施《江格尔》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其发展肉奶制品、特色手工艺品以及民族特色餐饮、旅游服务等服务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肉奶制品加工、民族针织、刺绣等经营活动,引导一批居民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经营,促进以旅游及民族风情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继续发展雁鸭、牧鸡、土鸡、獭兔等特色养殖业,根据自治县种植业调整的总体部署,积极试种马铃薯、甘草等特色作物,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落实外向型农业发展,推进扶贫开发工程。重点针对牧场生产资料缺乏、劳动力短缺、无特殊劳动技能的农牧业人员,打破常规发展方式,落实相关工作。一方面,抓住自治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口扶持的有利机遇,落实劳动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当地群众劳动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与就业技能,使受训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农牧民搬迁脱贫致富工程,彻底解决北部人口贫困问题。按照自治县新农村建设“四大区域”、“三个转移”的总体部署,在南部察和特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水、电、路以及耕地等基础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落实有意愿居民向县南部察和特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转移,通过“传、帮、学、带”,发展现代种养殖业、特色庭院经济(大棚蔬菜、林果)以及与当地大户合作,参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北部贫困农牧民异地搬迁,彻底脱贫致富。2008年争取落实40—60户南迁工作,通过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转移贫困农牧民。   二、围绕建设 “文明”新农村,加快实施人居环境改造   把牧场唯一的定居点----伊克乌图布拉格村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坚持以老区改造为主、新居民点建设为辅的原则,从与群众生产生活最关键、最直接的出行、居住、饮水、用电、洁能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村队环境整治,使经济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基层各族群众,实现“人人参与社会建设,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宗旨。一是以牲畜合并、资源整合为契机,重点加快该村队牲畜集中整合工作,逐步实现人畜分离,环境整治。二是围绕新居民点建设,落实水、电、路、通信以及社会公益性基础建设。2008年,重点落实好投资538万元的牧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文化广场以及国土资源所等站所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业基础建设。三是全面抓好“五清、五改”。按照目前村队街道“三横三纵”的建设模式,坚持“宜改则改、宜迁则迁、宜建则建”的原则,进一步争取落实未完成的沿街改造工程,并针对目前村队大多数居民住房及院落环境较差,整体感观不佳的现状,采取“上级补贴一部分,个人筹集一部分”的办法,落实其房屋及院落整修,通过一系列措施真正从整体上实现居民人居环境的彻底改善。同时,加快公共厕所、沼气池等清洁、节能项目以及村队主街人行道、节能路灯、绿化工程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逐步转变农牧民的生活习惯,创造良好的人居环球。   三、围绕建设“和谐”新农村,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下大力气狠抓落实,全面落实牧场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以及弱势群众救助等工作。一是加大教育工作力度。立足办群众满意教育的宗旨,坚持把“双语”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继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积极争取筹建双语教学幼儿园、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提升牧场教育水平。二是强化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牧场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针对牧场医疗设施及设备不完善的问题,2008年加快自治县东部地区中心医院以及各村队卫生室建设的申报立项工作,不断改善基层农牧民看病就医条件。三是扎实开展弱势群众求助工作。全面落实上级关于贫困人员救助、退休职工养老等重点工作,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突出抓好伊克乌图布拉格村文明村建设,切实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美德进万家”、“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2008年要争取落实文化广场及文化站建设;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不断强化牧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与专业技能,逐步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培育“新农民”,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我场安定祥和的农村社会环境,努力促进牧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围绕建设“民主”新农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准确把握农村民主建设规律,进一步确立“农村要民主,党建要先行”的指导思想,全力构建三项党建长效机制,为建设“民主”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要强化领导责任机制。要严格落实牧场党委抓“基层民主建设、农村阵地建设”的“主角”责任和村队党支部“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的“具体”责任的组织领导责任机制,实现“履行责任明析化,工作任务具体化”。二是落实“一制三化”。要深化和完善“村队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队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一制三化”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事一议”制度,充分保障农牧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三是倡导干部先行教育机制。要落实好“不能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能带领富、不是好干部”的用人导向,切实将一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党员选到村队领导岗位,充分发挥各村队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008年,牧场将积极争取落实村队办公场所建设,从最根本的基础建设方面保障基层组织履行职责,落实新农村建设。   

那仁和布克牧场

  我场距县城以西17公里处,位于自治县西北部,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场,东与莫特格乡相连,南与和什托洛盖镇、克拉玛依市毗邻,西与托里、额敏交界,北与铁布肯乌散乡接壤。总面积2376平方公里。全场970户3137人,其中蒙古族1784人,哈族829人,汉族504人,其他民族20人。现有生产经营单位9个,其中牧业队5个,农业队3个,新疆山羊繁育基地1个。全场共有草场230万亩,有效草场面积160万亩,围栏草场3.2万亩,人工草场0.5万亩,农业种植面积5700亩。    牧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县“四个区域,三个转移”的总体要求,围绕“山北江格尔旅游、山中新疆山羊、山南农业开发”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大力发展壮大村队集体经济”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疆山羊繁育基地建设、抗震安居和牧民定居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加快牧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

  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概况   一、地理位置   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位于和布克赛尔镇东51公里,东与福海县接壤,南接夏孜盖乡,西与布斯屯格牧场毗邻,北与吉木乃县相接。海拔1180米-1200米。工程引用哈拉盖特河水和当地多处溢出地表形成的泉眼。   二、气候   和布克赛尔县盆地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西北侧,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日照时间长,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3.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3.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8.7摄氏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0.8毫米,平均蒸发量1842.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2808.7小时,无霜期142天,最大风速34米/时,全年盛行西北风,年平均最大风速17米/时,最大冻土深度1.6米。   三、土地资源   该地区大部分为硬质灰沙土、砾质土,部分为草甸土,有效层厚度30-60厘米,含有机质平均值2.06%,表层有机含量2.215%,有利于牧草成长。   四、水资源   含水岩系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埋藏受地形和地质构造及岩性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潜水水力联系密切,上游水质良好,大量地表水渗入于地下,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型水,矿化度均小于0.3g/L,水质良好,埋藏深度大于10米,局部较浅,地下水径流过程中,巴嘎乌图布拉格村一带受阻,地下潜水埋藏普遍变成局部门溢出地表形成泉眼,此时,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地下水矿化度为0.6 g/L,潜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Na型水和Hco3- So4-Na-Ca型水,虽然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含量有所增高,但矿化度仍然较低,可作为良好的人、畜饮用及灌溉水源。   五、人口   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总人口1266人296户,劳动力694人,其中贫困户49户、223人。   六、畜牧业生产现状   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巴嘎乌图布拉格村2008年各类牲畜存栏2.4头(只),其中小畜1.7万头(只),大畜0.6万头,适龄母畜比例65%,年内各类牲畜繁殖成活率95%,成幼畜死亡率1%。   近年来牧场致力于发展经济,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2008年牧工副业总产值6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207元,该项目区已基本实现了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电、通邮、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能源、交通、通讯设施齐全完备,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   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主要种植作物有苜蓿和少量青贮玉米、土豆、油葵,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农牧业损失达100余万元,现有水源远远不能满足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七、技术服务   农牧民有繁育牲畜及科学种植的丰富经验,全村现有畜牧技术人员4名、农业技术员2名,能够防治牲畜病毒,掌握科学种田技术,广大农牧民开发水源的愿望强烈。   

布斯屯格牧场

  一、布斯屯格牧场基础资料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布斯屯格牧场地处准葛尔盆地西北缘,萨吾尔山南麓丘陵平原一带,场部所在地位于217国道与318省道交汇处距县城45公里,海拔1233米,地处北纬46°51′840N、东经86°15′824N,。牧场北与布尔津、哈巴河县接壤,东与阿尔泰市、福海县相邻,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与本县巴音敖瓦乡毗邻,牧场占地3502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1%。牧场辖4个自然村,居住有蒙古、哈萨克、柯尔孜、维吾尔、汉五个民族,总人口588户、2328人,。   地形:布斯屯格牧场地形复杂多样,属山地丘陵平原分布区域,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海拔最高点为北部萨吾尔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中部迭伦山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   气候:牧场地处北纬内陆,远离海洋,属大陆性干旱区,气候特征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全年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蒸发旺盛,气温日变化大,积雪薄而不稳定,全年多西北风,历年平均气温18.6℃,平均最高气温24.9℃。   二、资源   土地资源:布斯屯格牧场占地3502平方公里,现有天然草场316.25万亩,围栏草场4.4万亩,人工草场3552亩。   水资源:布斯屯格牧场水源主要是萨吾尔山和迭伦山的积雪融化后汇聚成河流,这些雪水形成莫盖特和扎合哈拉盖特两条河流,另有67眼泉水,年径流量385.3万立方米,水资源比较充沛,开发利用潜力大。   草场畜牧业资源:全场天然草场可利用面积316.25万亩,草场类型多样,有草场植物数百种,植被覆盖度45%左右,草群高度平均在15厘米左右,平均每公顷产鲜草900—1200公斤。根据地形气候,植被条件,按三季草场轮换利用,分夏草场、春秋草场、冬草场,面积分别占草场总面积的38%;一般牧草繁茂,大部分属优良草场,目前夏草场有效利用率可达95%,一般利用82%,春秋草场占30%,有效利用率可达95%,冬草场占草场面积的31%,有效利用率90%;此外人工草场打草地占草场面积的1%,产草量最高。   布斯屯格牧场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畜群种类多,品种齐全,主要有新疆褐牛、阿勒泰大尾羊、马、骆驼等,其中以阿勒泰大尾羊为主。   矿产资源:在牧场迭伦山一带分布有丰富的石灰石和石英砂,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堪称小松树沟之称的东德、有茂密的松树和绿草如茵的草垫、与之相邻的洁劳位于赛尔山山顶,地势平坦,夏季凉爽,山泉清澈,绿茵如毡,花香四溢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马音特紧靠217国道,地势开阔,雪白的毡房散落在宽阔碧绿的草原,炊烟袅袅,牛羊成群,景色如画 ,是远涉喀拉斯住足休憩的好地方。   三、经济社会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影响下,牧场实施了草场承包和牲畜折价归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农牧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2004年年末牧场实现牧副业产值10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20余元,全场存栏牲畜45075头(只),定居和半定居牧民达35%。牧民定居区已基本实现了通柏油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输变电线路、和无线通讯“六通”。   牧场场部位于牧民定居区以西318省道边,牧场机关办公室占地5415平方米,设有会议室330平方米、西办公室936平方米、北办公室500平方米、宿舍400平方米、库房816平方米、锅炉房198平方米,共有建筑物3180平方米。牧场行政机关包括党委、管委、-委员会、人武部、工、青、妇、草原站、兽医站、水管站、土管所等机构,共有场队两级干部职工96人。   牧场设有一所九年制(蒙、哈)寄宿型义务教育学校,位于牧场牧民定居区,与牧场场部毗邻,占地10065.5平方米、建筑面积3648平方米,设学前班1个,蒙哈小学班各6个,初中班各6个,共有教职员工48人,再校学生297人,九年制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开展。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牧场设有一所卫生院,位于牧民定居区,占地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现有场队两级医务人员29人,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以牧为主、以工补牧、以农促牧”的经济发展方针,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增效,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通过五年时间使农牧民经济收入翻一番,达到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一、在党的富民政策影响下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有通过发展畜牧业走勤劳致富道路的迫切愿望。二、传统草原畜牧业历史悠久,农牧民有养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经验。三、通过历年建设牧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为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四、318省道建设为牧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但是,由于牧场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十分匮乏,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农牧民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普遍较底,农牧民长期沿袭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极为落后,随着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草场过载放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农牧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贫困现象还相当严重,目前,牧场有两个重点扶贫村,全场有81户贫困户,387个贫困人口,占全场总户数的16%,总人口的17%,落后的生产力与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约了牧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和布克赛尔镇特产大全




和布克赛尔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