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津县辖镇,县府驻地。1953年设城关乡,1959年改设布尔津公社,1981年改镇。位于额尔齐斯河与布尔津河交接处的三角地带。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等民族,其中汉族占59.4%。217国道过境。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有粮油加工、毛纺、煤炭、电力、酿酒、建材、化工、编织、冶炼等工矿企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5万人 | 5.6平方公里 | 654321100 | 836500 | 0906 | 查看 布尔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布尔津镇 |
布尔津县辖镇,县府驻地。1953年设城关乡,1959年改设布尔津公社,1981年改镇。位于额尔齐斯河与布尔津河交接处的三角地带。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等民族,其中汉族占59.4%。217国道过境。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有粮油加工、毛纺、煤炭、电力、酿酒、建材、化工、编织、冶炼等工矿企业。. |
冲乎尔镇 |
冲乎尔镇 冲乎尔系哈萨克语,意为“盆地”的意思。冲乎尔乡位于布尔津县西北部,距县城有70公里,东与阿勒泰接壤,南与窝依莫克乡相连,西与哈巴河县相邻,最北端是著名的喀纳斯风景区,海拔高度670米,属中温盆地气候,全乡北高南低,以布尔津河为轴心,东西两侧为农牧村落。 1951年设临时政府,1959年公社化时为红旗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冲乎尔公社,1984年改公社建乡时称冲乎尔乡,全乡总面积315.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9万亩,草场面积144.46万亩,总人口1.3万人,主要由汉、哈、回、蒙等13个民族构成,辖11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8个,牧业村3个,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大乡。 农业主要以生产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牧业以本地土牛、阿勒泰大尾羊为主。该乡粮食产量最高曾达1千万公斤,有“阿勒泰粮仓”之美誉。2005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到10170.36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农业产值2410.62万元,同比增长18.17%;牧业产值3022.91万元,乡镇企业、二三产业达到4736.77万元。全乡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均增收303元,达到3710元。 |
窝依莫克镇 |
窝依莫克乡位于布尔津县城以西30公里处。西与哈巴河县相邻,东与冲乎尔乡、也格孜托别乡、杜来提乡接壤。东西宽12-42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面积3080平方公里,乡政府在县城北22公里处。 社会状况 窝依莫克乡所属共20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14个,牧业村6个。全乡总人口16875人,由汉、哈、回、蒙古、维吾尔、塔塔尔等13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13549人,汉族3326人。总人口16875人,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旅游业初具规模的大乡。 产业状况 农牧业是全乡的主导产业,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全县最大的牧业乡。2004年全乡牲畜最高饲养量达27.2万头(只),年末存栏数达14.81万头(只)。全乡耕地面积7.44万亩。养殖示范区3个,并有“阳光沙滩”旅游景区。. |
杜来提乡 |
杜来提乡是布尔津县今年确定的整治乡之一,也是大豆规模种植、奶牛片区养殖乡。近年来,该乡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意识、商业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乡机关所在地的许多农牧民群众开办了特色餐饮点,办起了农家乐、牧家乐,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品尝农家饭。通过一个交易平台,把更多绿色农产品集中起来推销给游客,成为农牧民群众强烈的呼声和要求。 ". |
阔斯特克乡 |
布尔津县阔斯特克乡地处阿勒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北岸,西距布尔津县40公里,与杜来提乡相邻;东与阿勒泰市相隔60公里。全乡共辖9个行政村,其中,7个农业村、2个牧业村。总户为1331户,总人口为4789人,汉族人口2385人,占49.8%;少数民族2404人,占50.2%。全乡总面积为10.97万亩,可耕地面积为7.1万亩,现有耕地面积为5.94万亩,全乡以种植大豆、油料、小麦等作物为主,黄豆种植面积达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20万公斤。牲畜最高饲养量达7.25万头(只),是一个农牧结合的乡。近年来,该乡借助改革开放的大潮,大力加强对农业、畜牧业的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充分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性机遇,带动全乡农牧民不断前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进步,成为阿勒泰地区的黄豆基地和小康示范乡。 现将二00五年各项经济综合指标完成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二、2005年农牧业总产值为3712万元。 三、2005年乡财政收入为34万元,财政自给率为9.4%。 四、2005年6月末牲畜存栏人均占有17头(只)。 五、2005年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为80万元。 六、2005年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本级资金合计为55万元,其中乡投入40万元,村投工投劳折合资金15万元。 2005年重点项目:吉迭勒村低产田改造项目 ". |
也格孜托别乡 |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也格孜托别乡政府驻地,地理位置东径86°35′,北纬47°54′。 2、地形地貌 海拔500米左右,地势由北部向南部倾斜,是也格孜托别乡主要的农业种植区之一,耕地地势平坦,地面平均坡度为1/300左右。 3、气象条件 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炎热,春秋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属典型大陆性气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气温北部中山区为-3.6℃,平原区为4.1℃,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2.4℃,极端最高气温为38℃;元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6.4℃;极端最低气温-41.2℃,年日照时数2971小时,无霜期126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8.7mm,干旱年降水量为58.2mm,风调雨顺年为162mm,年蒸发量1754.5mm,随地势高度的递增,蒸发量有减少的趋势。 4、土壤条件 项目区内土壤类型主要为典型栗钙土,土层薄厚不一,厚度40—60cm之间,质地粗,表层有砾膜,有水砾石钙积层明显;有机质含量在0.4—0.7%,缺氮少磷,PH值为7--8,属四级地。 二、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 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炎热,春秋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属典型大陆性气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气温北部中山区为-3.6℃,平原区为4.1℃,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2.4℃,极端最高气温为38℃;元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6.4℃;极端最低气温-41.2℃,年日照时数2971小时,无霜期126天左右。 2、水资源 该区域直通南干渠,水资源丰富,局部地区地下水位高。 3、生物资源 该区域地的树木覆盖率达12% 。草类覆盖面达22%。适合种植大豆、花芸豆、油葵等各类北疆农作物。 三、社会经济状况 也格孜托别乡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4495人,其中农牧业人口4102人。全乡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现有草场94.79万亩,可耕地面积2.147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4.55亩,中低产田面积0.2万亩,粮食平均产量145公斤,农牧业总产值1082.78万元,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240吨,年末牲畜存栏数5.3万头(只)。. |
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 |
布尔津县辖乡。1984年设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183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0.2万,有蒙古、哈萨克、回、汉等民族,其中蒙古族占75.6%。辖禾木、哈纳斯2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主要牧养牛、羊为主。境内有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