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又名福海县种羊场,位于阿勒泰地区中部,距离福海县城东南36公里处,面积约9000平方以里,辖9个村(其中农业村4个,牧业村5个),总人口4134人。其境内水草丰富,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有天然草场面积2533公顷,坑塘水域面积167公顷。并有广阔的可开垦土地,可垦荒地20余万亩,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饲草作物,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又名福海种羊场,是福海县大尾羊(阿勒泰羊)的原产地,阿勒泰羊良种繁育中心位于加郎阿什村东500米处,距乡政府1.8公里,2003年开始修建,2005年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60亩,该品种投资256万元。种畜繁育中心的建立为更好地保护大尾羊品牌,为该品种的提纯复壮、存优去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农牧民转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增加科技投入、改善饲养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借鉴、交流、学习的良好场所,为全面实现阿勒泰羊种源的纯正性,选留选育的科学性,饲养管理的规范性,产品销售的合理性,合法性等奠定了基础。
福海种羊场是阿勒泰地区畜禽繁育中心下属的种畜场,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阿勒泰羊育种场,福海种羊场自建场以来就注重大尾羊的标准建立。早在50年代就有了品种鉴定分级标准,以后又确定了羔羊鉴定分级标准和胴体分割标准。到1990年,以上三个标准合为一个标准,即阿勒泰羊标准,为阿勒泰羊的选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福海县旅游·福海县特产·福海县十大特产·哈巴河县十大特产· | 654323202 | 836500 | 0906 | 查看 齐干吉迭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福海镇 |
福海镇是福海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活动中心,是福海县县委、政府所在地,总面积66平方公里,建成区6平方公里。镇政府下辖6个社区居委会,分别为人民路社区居委会、永安路社区居委会、济海路社区居委会、建北路社区居委会、环城西路社区居委会、赫勒社区居委会,同时设有计生办、社会劳动保障所、司法所,镇党政机关内设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宗教事务办公室(挂计生办牌子)。福海镇总户数5731户,总人口18399人,其中汉族4474户,14611人,少数民族1257户,3788人。福海镇共有干部职工84人,其中汉族52人,少数民族32人。镇机关、站所共有干部职工45人,社区共有干部职工39人(包括11名聘用干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有13人,其中党委委员8人。 福海镇城镇5个社区成立于2001年10月,赫勒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各社区成立以来,福海镇大力开展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推动福海镇集体经济和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积极帮助城镇贫困-,努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体育及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推动福海镇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促进福海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
解特阿热勒镇 |
解特阿热勒乡位于福海县县境西部,地处乌伦古河下游,傍依布伦托海,紧靠省道“318”线,始建于1953年,为县人民政府直属乡,1958年底,撤销区乡建制组建人民公社,在原直属乡的基础上改建为东风公社,于1984年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将原东风公社改建为解特阿热勒乡。 解特阿热勒乡东接阔克阿尕什乡、阿尔达乡、南交齐干吉迭乡,西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吉木乃县,北连阿勒泰市,辖域面积9700平方公里。全乡居住着汉、哈、维、回、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为12380人,其中哈族为576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6.5%,汉族569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6%,回族84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蒙古族6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5%。 乡境南北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区域,北部山区为优良夏牧场,海拔1400米—2200米,气候凉爽,牧草丰茂,每年5—9月为牧事季节,平原区位于乌伦古河下游,乌伦古河的乌伦古湖,有水面积150多亩,湖内空气湿润,对周围气候具有明显调节作用,年降水量12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小麦、玉米、油葵、甜菜等农作物,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2004年,有天然草场1.4万公顷,人工草场3万亩,坑塘水面11.2万公顷,牲畜最高饲养量136680头(只),年末存栏88520头(只),牧业总产值为2120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3519元,人均增收315元,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半定居。 解特阿热勒乡农业开发史有近200年历史,乌伦古河下游的洪积地带曾是清代民国年间的屯垦处所,有耕地0.34万公顷。 随着全乡经济的稳定发展,二、三产业兴起,全乡有各类个体工商户60多家,农民连户集资办起粉丝厂、蔬菜保鲜等企业,完成产值5209万元,全乡完成社会总产值1.09亿元。. |
阔克阿尕什乡 |
福海县辖乡。1953年由一区二乡和二区一乡建立阔克阿尕什乡,1958年成立灯塔公社,1984年复改科克阿尕什乡。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18.5公里。面积6 600平方公里,人口0.7万,有哈萨克、汉、回等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67.5%。乌伦古河流经。辖阔甫别尔根、阿克乌提克勒、沙尔哈木斯、也斯克库木、科克阿尕什、卓勒吐斯坎、别斯克拜、别斯铁列克、齐巴尔窝依、克孜勒乌英克、金什克萨热、喀拉塔克尔、也斯克拜、齐勒哈仁14个村委会。主要矿藏有云母、水晶石,出产发菜、大芸、甘草、党参等。经济以牧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甜菜。. |
齐干吉迭乡 |
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又名福海县种羊场,位于阿勒泰地区中部,距离福海县城东南36公里处,面积约9000平方以里,辖9个村(其中农业村4个,牧业村5个),总人口4134人。其境内水草丰富,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有天然草场面积2533公顷,坑塘水域面积167公顷。并有广阔的可开垦土地,可垦荒地20余万亩,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饲草作物,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又名福海种羊场,是福海县大尾羊(阿勒泰羊)的原产地,阿勒泰羊良种繁育中心位于加郎阿什村东500米处,距乡政府1.8公里,2003年开始修建,2005年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60亩,该品种投资256万元。种畜繁育中心的建立为更好地保护大尾羊品牌,为该品种的提纯复壮、存优去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农牧民转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增加科技投入、改善饲养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借鉴、交流、学习的良好场所,为全面实现阿勒泰羊种源的纯正性,选留选育的科学性,饲养管理的规范性,产品销售的合理性,合法性等奠定了基础。 福海种羊场是阿勒泰地区畜禽繁育中心下属的种畜场,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阿勒泰羊育种场,福海种羊场自建场以来就注重大尾羊的标准建立。早在50年代就有了品种鉴定分级标准,以后又确定了羔羊鉴定分级标准和胴体分割标准。到1990年,以上三个标准合为一个标准,即阿勒泰羊标准,为阿勒泰羊的选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 |
喀拉玛盖镇 |
喀拉玛盖镇位于福海县城东南68公里处,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13万平方公里,全乡拥有居民1810户9320人,由汉、哈、蒙、维等8个民族组成,其中以哈萨克为主的少数民族居多,占全乡总人口的75%以上,下辖16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2004年全乡牲畜最高饲养量达21.4万只,年末存栏13.08万头(只),是一个典型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大乡。2004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103.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311元。 2004年总播面积4.3万亩,粮食作物占18.2%,经济作物占23.5%,饲草料种植占55.9%,粮、经、草比例趋于合理。水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先后完成乡直、克孜勒乌英克村、塘巴勒村等防渗工程,2003年—2004年建设养殖小区的户达103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全乡共完成退耕还林7252.5 亩,“三北四期”防护林4394亩,荒坡造林8500亩。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目前全乡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治安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 ". |
阿尔达乡 |
福海县阿尔达乡1991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建乡,位于福海县城以北18公里,省道318线21公里处,总面积61 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全乡下辖 9 个行政村,共有953户、3067人,其中农业人口 2771人,是全地区唯一的汉族乡。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阿尔达乡被客观地分为三大片。即干河子工业小区、大坡灌区、阿克哲拉农业高产开发区。面积大、点多、线长、范围广是该乡的特点。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5万亩,农牧民收入以畜牧业、农业、林业占主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有油料、玉米、兼作种草,枸杞、速生杨等特色经济作物也得到迅速推广。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85.78元,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22589头(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乡的个体私营经济总数达到174家,郊区养畜业及特色养殖经济已初具规模,从而实现了农牧民多轮驱动、多渠道增收。 阿尔达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个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在近两年中,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紧紧围绕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两大主题,紧扣农业增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经济逐年持续稳步增长,从而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