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张掖 >> 甘州区 >> 安阳乡

安阳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安阳乡谷歌卫星地图)


安阳乡简介

  张掖市辖乡。1956年设安阳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35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4万。有公路接民(乐)花(寨)公路。辖毛家寺、郎家寺、贺家城、帖家城、高寺儿、五一、明家城、王阜庄、金王庄、苗家堡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石灰厂、煤矿等。农业主产小麦、青稞、豆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4万人 115平方公里 620702203 734000 0936 查看 安阳乡谷歌卫星地图

安阳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苗家堡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苗家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明家城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明家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毛家寺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毛家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帖家城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帖家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郎家城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郎家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贺家城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贺家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阜庄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王阜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一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五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寺儿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高寺儿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王庄村 ·甘州区旅游·甘州区特产·甘州区十大特产·甘州区十景·甘州区 0

----

查看 金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安阳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街街道

  甘州区东街街道位于城区东南部,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街道党工委下设4个社区党委、15个党支部、36个党小组,辖长沙门、甘泉、交通巷、金安苑4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居民14864户,32568人,行政事业单位33个,中小学校5所,规模以上企业103个,大型商贸流通市场4个,个体门店3213家,是甘州区政治、金融、商贸较为繁华的街区。    2017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断加强工作力度,工作成效显著提高。一是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街道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2700人次,无缝隙对接低保户1236人次,清洁工、保洁员共2630人次,共调运街道各类大小垃圾清运车辆279车次,调用大型机械52台次,共清运各类垃圾805吨,建立健全以“六个三”为主要内容的长效管理机制,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成效明显。二是维稳安保形势稳定。围绕重要节点和十九大安全保卫工作,进一步靠实综治维稳安全责任,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做好重点对象稳控工作,全力维护辖区和谐稳定。全年开展集中检查24次,联合执法检查2次,辖区仓储物流行业大检查2次,检查出安全隐患32处,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25份,协调相关单位整改安全隐患问题32个。开展矛盾纠纷排查58次,排查处邻里纠纷等矛盾28起,并妥善及时处理;接受群众信访事项47件,其中上级交办31件,自行摸排出16件,并积极进行化解解决。全力做好辖区内193名动态管控吸毒人员、57名涉邪人员、72名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和管控工作。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亮点突出。依托南大池公园,投入资金10余万元,对公园进行打造,建成了集普法教育、公共文化、政策宣传、廉政建设、核心价值观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示范点;甘泉社区创建为省级文明社区。  

南街街道

  南街街道位于甘肃省张掖甘州区。下辖:   620702002003 111 南关社区   620702002005 111 西来寺巷社区   620702002006 111 佛城社区   620702002010 111 泰安社区   

西街街道

  西街街道位于甘肃省张掖甘州区。下辖:   620702003001 111 小寺庙社区   620702003003 111 西站社区   620702003005 111 北环路社区   620702003009 111 新乐社区   

北街街道

  北街街道位于甘肃省张掖甘州区。下辖:   620702004001 111 税亭街社区   620702004006 111 东湖小区社区   620702004009 111 王母宫社区   

火车站街道

  火车站街道位于甘肃省张掖甘州区。下辖:   620702005001 111 康乐小区社区   620702005003 111 张火公路社区   

梁家墩镇

  自然环境:梁家墩镇位于甘州区南郊,总土地面积2.48万亩,总耕地面积1.88万亩,平均海拔1475.8米。年平均降雨量128.7毫米,年平均气温7.1℃,全年无霜期165天。   行政区划:辖1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4793户,乡镇总人口18614人,乡镇从业人员11473人。   六通情况:1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15人,病床60张。有各类学校10所,教师137人,在校学生2359人。   名优特产:以色列蕃茄、韩国蕃瓜、南非人参果、反季节油桃、西甜瓜、津优黄瓜、西红柿、茄子、辣子等,蛇果、红士、优质葡萄、仁用杏、梨、枣等。   旅游景点: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梁家墩镇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五号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饮马桥商贸一条街。.  

上秦镇

  甘州区上秦镇地处城区东郊,全镇共有15个行政村,114个合作社,51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24750人,总面积5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66亩。2003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6.6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23亿元,乡镇企业产值5.4亿元,财政税收46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1元。先后被国家四部委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全国教育改革先进乡,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集镇之一,1996年提前实现小康,并被省人事厅、民政厅树立为省级明星乡镇,1997年8月撤乡建镇,1998年镇党委被省委树立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党委,2000年4月被省建委命名为省级小城镇建设先进镇。    上秦镇是甘州区粮油、蔬菜、瓜果主产区及畜禽养殖基地,高效农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2004年,以拱棚蔬菜、露地蔬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蔬菜作物种植面积达17637亩,粮经比现已调整到45:55,累计新建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1100亩。全镇共建成养殖专业示范村10个,万口猪场2个,养殖专业社32个,圈舍总建筑面积达8.19万平方米。全镇鸡、猪、牛、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64.7万只、8万口、9000头和3.7万只,小鸡育雏总量达420万只。乡镇企业运行较为平稳,现有以粮食加工、建筑建材为主的乡镇企业319个,其中以家乐挂面厂、汇丰面粉厂为主的粮食加工企业38个,年加工能力达5.6万吨,年产值达7800万元;以五建公司为主的建筑建材企业,公司建筑施工资质已于2002年8月由三级晋升为二级,2003年7月9日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承建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建筑产值上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00余万元。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引资建设景德石膏粉厂生产项目、市金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面粉生产线项目和1万吨-生产线。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流通标兵、贩销状元的作用的同时,不断壮大农产品流通队伍,采取政府引销、经纪人联销、合同订销、运销大户外销、群众自销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  

大满镇

  大满镇位于甘州区南16公里处,历史上曾以交通便利、商贸发达著称,被誉为小甘州。全镇辖21个行政村,214个合作社,5.4万亩耕地,57个驻镇事业单位,7898户,30754人,集镇人口4100人。镇区内供水、排水、路灯照明、邮政电信、电力供热、广播电视、金融保险、文教卫生、餐饮娱乐、商贸服务、敬老幼托等基础公用设施齐全。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5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8亿元,财政收入4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9元。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基本思路,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草畜、制种、蔬菜、粮油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粮经草比例达到26:66:8。引导种植业向制种、蔬菜产业发展,积极与中种、正大、德龙、金源等制种单位和宏业、甘绿等脱水菜厂联系,发展订单田、合同田,2004年落实制种玉米25290亩,蔬菜6500亩,其中以甜椒为主的脱水菜5000亩,食用菌、中药材500亩。畜牧业发展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以建成的优质牧草基地7500亩为依托,养殖专业社和养殖大户为龙头,通过举办赛牛羊会,给农户提供贴息贷款等措施,促进全镇草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全镇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社24个,培育养羊5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450户,养牛5头以上的450户,养鸡500只以上的260户,养猪100口以上的210户,建成柏家沟、新新、城西闸等各类综合养殖场8家,全镇畜禽总量达到70.9万头(匹、只)。林果业发展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渠道建设和农田改造,完成以马均、东闸、朝元、四号为主的退耕还林1182亩,完成了甘民公路大满过境段15.8公里绿色通道任务,栽植新疆杨木3万株,国槐400株,以村社主干道和新修渠道两旁植树为重点,营造农田林网800亩。.  

沙井镇

  地处祁连山下,黑河之滨的金张掖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而她的西大门 美丽富饶的沙井镇宛如河西走廊上一颗闪亮的明珠,更加显得雄奇俊秀、光耀夺目。绿树掩映的田野、四通八达的镇村道路、气势恢宏的产业龙头,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小城镇正在崛起……    近年来,沙井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抢抓道路建设、小康建设两大机遇,实施项目带动、订单富民、畜牧强镇、科教兴镇四大战略,走好订单富镇、畜牧强镇、项目兴镇、商贸活镇、综治稳镇五条路子,重点突出发展抓项目、增收抓调整、致富抓养殖、环境抓基础、干部抓作风、保障抓党建六个抓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做强草畜、制种、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壮大优质小麦、种子繁育、花卉蔬菜、畜禽养殖、优质牧草、品牌红枣六个基地,抓好集镇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道路建设、节水工程、小康住宅建设、养殖专业社建设、生态家园示范点、招商引资等八项建设。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区位优势明显,物产竞风流。沙井镇位于甘州区城西28公里处,现辖28个行政村和两个农林场,240个生产合作社,35个党支部,1500名党员,土地面积1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万亩,总人口4万人。国道312线、G45线高速公路、兰新铁路横贯全境,四纵两横一环绕的镇村主干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水土光照资源丰富,发展高效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效制种吸引了省内外数十家大型企业安家落户。西瓜、黄豆、红枣等农副特产品久负盛名,誉满甘州。牛羊肥壮、水草丰茂,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受到了具有中国草王之称的成都大业公司的青睐。 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000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10032万元,财政收入达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80元,全镇综合势力逐年增强,快步向宽裕型小康社会迈进。    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定单农业抓增收。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立足传统农业大镇的基本镇情,以种植业抓高效、林果业抓改造、草畜业抓规模、科技推广抓引进为重点,反弹琵琶,主攻品牌农业,依托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强龙头壮基地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制种、林果、草畜三大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在种植业上,积极与辽宁东亚、北京德农、玉源种业、台湾东方等规模大、实力强的制种单位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全镇制种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玉米制种11万亩,蔬菜制种1万亩,户均 15.5亩,人均3.5亩,制种面积占到了全区制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甘州区名符其实的制种第一大镇。农民80%的收入来自制种,制种产业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种植粮油等经济作物4万亩,林果和优质牧草3万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    在草畜业上,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以农业部耐旱苜蓿原种生产基地和成都大业张掖分公司草产品加工生产线为龙头,建成了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带动全镇发展养殖大户1986户,建成规模养殖示范点29个。生猪饲养量达8万头,牛饲养量达5万头,羊饲养量达8万只,鸡饲养量达到100万只。    在林果业上,按照发展特色,创新林网,促进节水的思路,全镇80% 的村完成了复合农田林网改造项目,建成全省农田林网改造示范点;投资300万元建成了1500亩高效节水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利时机,2002年新植优质红枣5300亩,使全镇红枣面积累计达到25000亩,特色产业更具活力。    在二三产业发展上,坚持以农促市,以市兴农的思路,不断壮大农产品流通队伍,各类农产品的组织和贩运大户已发展到348个,个体协会5个,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商贸活镇增后劲    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区位优势,按照三产活镇、建镇促农的发展思路,把小城镇建设定位为特色产业型小城镇,与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建设连为一体,使小城镇逐步成为甘州区与临泽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结合点。全镇各类商业门点已达370家,私营、集体企业257家,从业人员5800多人,二、三产业收入达5678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6%。2003年规划开发了镇集贸中心市场,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建小康住宅5000多户,占总农户的52%,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树立经营城镇理念,采取启动民间资本,以商招商等办法,筹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两座商贸综合楼、卫生院门诊楼、中学学生住宅楼、教学楼、综合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小城镇发展的后劲。2004年,该镇被列入第二批500家国家级重点建设小城镇的行列。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科教兴镇促开发。近年来,该镇抢抓机遇,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投资新打灌溉机井 330眼,三年累计衬砌高标准渠道 200 公里,农渠以上的渠道全部实现了高标准衬砌,发展喷灌、滴灌、渗灌 2000亩,铺设低压软管80多公里,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铺油罩面村社道路300公里,建成绿色通道80多公里。今年计划在镇区完成集中供水、供暖的工程;围绕农业经济开发区修建环镇公里8公里,架设50张太阳能路灯,逐步建成餐饮服务一条街、农民世纪公寓和农科教培训中心;新建占地20亩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1个,规范市场秩序,繁荣活跃镇村经济,构建产业型小城镇。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筑巢引凤求发展。该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起双赢的理念,完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依托资源优势,挖掘产业优势,发挥特色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干事创业环境,以最优惠的条件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2001年与滨河集团联姻,投资350万元建成千亩酿酒葡萄基地;引进农业部计划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亩的全国大型牧草种籽生产基地项目;2002年成功引进成都大业国际投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资4000万元年产10万吨草粉加工生产线项目;辽宁东亚种子公司投资1000万元年加工2.5万吨的种子加工生产线;建成了台湾东方种子公司投资500万元、占地面积100亩的蔬菜、花卉实验基地;河南金博士种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70亩的张掖加工中心;省种子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地120亩的张掖加工中心等骨干企业。2003引进国家气象局投资4400万元,占地面积1000多亩的多普勒雷达站建设项目,至目前,累计引资达2亿多元。这些项目的引进不仅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市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被市区推荐为唯一的创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全省乡镇企业示范区乡镇。    沙井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省、市、区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原省委-宋照肃、省长陆浩等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多次到该镇,对项目建设工程进行检查指导, 2003年6月原省委-宋照肃同志在该镇亲自主持召开了双培双带座谈会,当地干部群众备受鼓舞。该镇党委、政府先后被原张掖地委、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六好先进乡镇党委、六好红旗乡镇党委营造发展环境先进集体、项目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如今,沙井发展了,但4万人民群众勇于进取,铸就辉煌的追求没有变;如今,沙井富裕了,但镇党委、镇政府心系百姓,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这颗丝路明珠正踏着时代强劲的鼓点,和着改革开放的乐章,迎着时代的朝阳奋力前行。   

乌江镇

  乌江镇位于甘州区西北郊15公里处,沿黑河逐水而居,东西长21.4公里,南北宽5.1公里,地形呈东西狭长分布。一九九七年撤乡建镇,全镇辖1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119个合作社,农业人口6428户,24757人,城镇居民1608户,4070人。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419.3亩,人均耕地面积1.63亩。盛产乌江大米、虹鳟鱼、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杰地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乘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走高科技组装农业,产业化振兴经济的路子。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群众收入增长,狠抓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镇经济总收入达2.01亿元,财政税收达3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40元。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3万亩制种玉米稳步发展,2000亩制种蔬菜初具规模;养殖业效益逐步提升,已建成养殖示范社9个,350多户规模养殖户实现了双赢的目标,畜牧强镇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劳务输出规模不断壮大,全年输转劳力1.08万人(次),群众增收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特色农副产品效益恢复增长,乌江大米、稻草编织品的特色产品畅销市场,效益复苏。以制种、蔬菜、草畜、劳务、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抢抓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历史机遇,争取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衬砌高标准干支渠46公里,配套 U型渠65公里,桥涵建筑物2000多做,新打机井102眼,修建人饮工程7座,60%以上的农户的饮水条件得到改善。全镇13个村119个社农户的用电地埋线路改造,电力事业稳步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投资30多万元,完成了乌江集镇道路扩建、给排水、绿化、亮化设施配套,小湾等2个村,投入资金13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中心,办公楼,镇容镇貌得到了有力改善,全镇柏油公路里程达46.9公里,2004年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乌平公路6公里柏油路改建工程,镇村两级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各项设施建设为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甘浚镇

  自然环境:甘浚镇位于张掖城西25公里处,总土地面积37.5万亩,总耕地面积4.1万亩,平均海拔1588米。年平均降雨量145.9毫米,年平均气温6.5℃,全年无霜期144天。   行政区划:辖12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4516户,乡镇总人口17347人,乡镇从业人员10496人。   六通情况:12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40人,病床42张。有各类学校12所,教师141人,在校学生2931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2722万元,粮食播种面积2925公顷,粮食总产量2585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721元;财政收入305万元,财政支出361万元。.  

新墩镇

  新墩镇位于古城甘州西北郊,环城半握。国道312线、GZ45线、省道213线纵贯全境,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镇政府驻地灵官庙,以清代在城西新建的一座土墩而得名。1956年建乡,1999年撤乡建镇。南北长13.5公里,东西宽4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125个合作社,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3.8万亩,6666户24368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7亿元,经济总收入2.49亿元,财政收入433万元,人均纯收入3920元。    全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基础设施完善,俗有甘州第一大镇的美誉。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按照区域布局,重点突出,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蔬菜产业优化提升。全镇以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韭菜为重点,以发展反季节应时露地菜为补充,共发展蔬菜2.5万亩,占全镇耕地38140亩的61%,其中发展韭菜10240亩,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2000亩,拱棚蔬菜3000亩,露地菜9000亩,使全镇蔬菜收入达到64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71%,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收入达到1870元,占51%,蔬菜在全镇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支柱地位日益突出,韭菜产业也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建成了河西地区最大的韭菜生产基地,注册的金丰源牌韭菜远销新疆、青海、陕西等地。    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产业以甘州区新墩镇高新畜牧养殖示范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天惠养殖协会的技术服务优势,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全镇形成了276户规模养殖户(场)。畜禽总量达到43万头(只),其中牛7500头,羊23000只,猪35000口。    花卉产业逐步壮大。近年来,花卉苗木作为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镇加以了重点开发和培育,引导组建了南闸花卉信用联合体,引资40万元新建了甘州区第一家花卉交易批发市场,着重发展了切花、草花以及高档居室花卉等100多个品种。目前,全镇花卉种植户达540户,种植面积达380亩,亩均种植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有效地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党寨镇

  党寨镇位于张掖城南8公里,行政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8050户,3.1万人,有劳动力25644人,耕地面积 8.5万亩。。2008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8.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完成10.8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2.8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完成1.5亿元,财政税完成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88元。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制种玉米4.5 万亩,蔬菜、花卉等精品制种4000亩;发展红提葡萄日光温室112座165亩;种植蔬菜2.5万亩,其中露地蔬菜8600亩,加工蔬菜12400亩,设施蔬菜4000亩。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建成肉牛养殖贩销园区12个,畜禽养殖量达到84.5万头(只),建成20户以上,每窖贮量30吨的青贮氨化示范点6个、贮量100吨以上的示范点4个。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引进发展各类企业347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3各,拥有成员12856名。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输出输转劳动力6126人,组织化输出输转2107人,实现劳务收入5608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建立小康住宅示范点11个,累计建成小康住宅1405户,全镇形成了制种、蔬菜、草畜、劳务四大主导产   全镇有各类企业347家,其中以甘绿集团为首的脱水蔬菜企业7家,4家取得了直接外贸出口权,“甘绿”牌、“绿丹”牌、“凯美达”牌系列脱水菜,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远销欧美,使党寨成为名副其实的“脱水蔬菜之乡”;陇兴果品蔬菜保鲜运销有限公司的“绿仙”牌系列蔬菜,远销东南沿海地区,其中9个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有11家建筑建材企业;裕丰种业落户本镇。2006年,党寨镇被甘肃省发改委确定为第一批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2008年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命名为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碱滩镇

  碱滩镇地处甘州区东郊16公里处,二OO二年撤乡建镇,共15个村,109个生产合作社,20114人,耕地面积4.3万亩,有宜林宜农荒地2万亩。国道312线、227线、G45线和兰新铁路复线穿境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邻山丹县,西接九龙江,南临石岗墩滩,北依龙首山,境内荒地和林草自然资源丰富。以滩多地广,发展潜力大而著称。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9416万元,财政收入3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46元。    近年来,碱滩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克服困难,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结构已由以前的粮、经比例30:70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现在的粮、经、草15:75:10的三元结构。质优价廉的硬质小麦和啤酒大麦受到了青海、内蒙等地客商的广泛关注,白菜、大葱、西瓜等瓜菜早已名扬西北,并得到了新疆、青海、内蒙、宁夏等地客商的青睐。   草畜产业迅速发展。镇上采取政策引导,贷款扶持,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措施,推动全镇畜牧业向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棚舍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经营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至目前,全镇牛、羊、猪的饲养量分别达到了0.91万头,11.8万只,2.13万口。    二、三产业蓬勃发展。镇党委、政府,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逐步形成了以新绿洲贸易公司和益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主的一批龙头企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劳务输出工作,2004年,全镇劳务输出和二三产业人数达到3806人,占全镇劳动力的30%。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共筹措资金200多万元,新打机井60眼,改造变压器50台,农电线路37公里,修建龙、斗、支、毛渠道150公里,完成田间配套及高新节水面积20000多亩。    小康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完成小康住宅改造2426户,建成以永星、刘庄、古城、幸福、甲子墩等村为主的小康示范点11个,全镇90%的镇村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硬化。    生态林业抢抓机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机遇,三年共完成退耕还林8200亩。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先后被省、市、区表彰命名为小康乡文化之乡、科技之乡、教育之乡、卫生之乡、体育之乡,镇党委被树立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六好乡镇党委。.  

三闸镇

  三闸镇地处甘州区北郊6公里处,占地16万亩,现辖12个行政村,112个合作社,人口1.8万人,耕地30000亩。共有23个党支部,2个党总支,643名党员。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工业强镇、产业富民战略,我镇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财政收入名列全区第一,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4.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37元,镇财政收入完成57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达33.5:43.5:23,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产值大于农业产值。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现有乡镇企业139户,其中骨干企业13户,以文化用纸、工业用布、电力、塑料包装、精制面粉、建筑建材等产品为主的工业企业格局,已抢占先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交通运输、劳务输出、餐饮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发展个体工商户318户,劳务输出5000人次。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粮经比例达到57:43,目前初步形成了畜禽产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种植优质饲草5000多亩,建成4个养殖专业村,10个养殖专业社,9个大型养殖场,250多户规模养殖户。    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了文明单位、双文明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利用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全镇人民文化生活极为充实。教学设施全面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实行了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镇卫生院进入全区乡镇卫生院一流行列。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5年我镇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产业富民战略的攻坚年。紧紧抓住火电厂在我镇开工建设及西气东输工程途经我镇的大好机遇,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开创三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小满镇

  小满镇位于甘州区城西南14公里处,辖16个行政村,130个合作社,5997户,22340人。总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72150亩,属纯河水灌溉区。张鹰公路、张大公路、小龙公路纵穿全境,马子干渠、大满干渠、盈科干渠横贯东西,南连大满、龙渠,东邻党寨,北接长安,西靠黑河及甘浚滩。小满得名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小满之意,原称小满乡,于2003年6月28日撤乡建镇。先后建成全区文化之镇、科技之镇、教育之镇、卫生之镇、体育之镇,建成市级文明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小满干部群众,围绕经济抓建设,富民强镇谋发展,在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困难中破浪前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积极培育壮大粮油、蔬菜、制种、饲草四大产业,形成4111种植格局,即全镇种植订单农业4万亩,优质蔬菜1万亩,优质粮油1万亩,优质饲草1万亩,粮经草比例调整为20:70:10,挤身全区制种大镇、制种强镇之列。    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为主,先后建成满家庙六社、中华九社等26个养殖专业社,建成黎明村养殖专业村。培植各类大户3000户,畜禽饲养量年均递增10%,总量已达56万头只,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3万头、8万只、5万口,40万只,形成全市闻名的小满养殖模式,政府每年拨款2.5万元免费开展畜禽防疫,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畜牧养殖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实现了由产粮大乡向畜牧强镇的转轨。    二、三产业稳步提升。积极发展非公经济,形成以集镇为主辐射九公里、甘城什子、古浪村等商业网点 923户,从业人员 2560 人。以古浪脱水菜厂、中华造纸厂为主,发展乡镇个体私营企业265 个。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小康住宅改造全面启动。制定出台小满镇小康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初步建成集镇26户高标准商住楼和张家寨二社等小康住宅示范点,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累计完成1374户小康住宅改造任务。全面启动五星一社、河南闸一社、小满十二社、店子闸二社60户高标准小康住宅建设示范点,带动全镇小康住宅年改造500户。.  

明永镇

  明永乡位于张掖市西南20公里处 ,东以黑河为界,西邻沙井镇,南连甘浚镇,北与国营西城驿林场、乌江镇接壤,呈凸形地带 。南与省道213线相通,北与国道312线相连、山临高速公路从明永境内横穿而过。南北长 15.5 公里,东西宽13.4公里,面积约 95.8平方公里 ,辖沿河 、武家闸 、孙家闸 、沤波 、中南 、明永 、永和 、永济 、上崖、下崖、夹河、燎烟12个行政村 ,82个合作社 ,3275户,12704人,有行政事业单位18个,学校11所,耕地面积35274亩,实际灌水面积54678亩,个体工商户185户,私营企业8户。    2003年完成经济总收入1.53亿元,农业增加值4989万元,工业增加值2600万元,人均纯收入3330元。完成财政税收任务224万元。    乡种植业方面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乡耕地面积35274 亩 , 2004年, 我乡以提高制种产业效益,优化品种组合,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共落实制种作物42050亩,其中制种玉米41800亩,制种蔬菜250亩,种植粮食作物6700亩,蔬菜4200亩,其中蕃茄2800亩,甜椒1000亩,四季豆400亩,种植甜菜100亩,油料480亩,优质牧草1148亩,粮经比例调整到了12:88。    草畜产业方面    充分利用我乡滩多地广,牧草充足的地理优势实际,按照促大规模发展,保小群体增收的总体思路,调动广大农民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至目前,全乡牛存栏8496头,出栏850头,羊存栏35284只,出栏5293只,猪存栏6250口,出栏1550口,鸡存栏14.5万只,出栏35625只,养牛10头以上的养殖户71 户,养羊50只以上的大户 55户,养猪30口以上的规模养殖户5 户。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近年来,我乡紧紧抓住农电网改造机遇,新架高低压输电线路 公里,新装变压器 台,全乡82个合作社全部完成地埋线改造,大大提高了输供电能力,改善了居民用电条件。.  

长安镇

  长安乡地处城郊,东临梁家墩镇,南靠小满镇,西接新墩镇,北连城区。全乡共有13个村,98个生产合作社,现有农户5431户,20462人,耕地面积29566.67亩,全乡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下水资源丰富,程控电话、电视光缆、通讯网络覆盖全乡。    全乡共有20个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13个),党小组100个,党员726人,其中:预备党员20名,女党员100名。有私营企业14户,个体企业457户。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发挥城郊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依托盛通、双华、嘉禾等龙头骨干企业,做大蔬菜产业,提升草畜产业,大提劳务输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二00四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7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8110.5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398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3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安阳乡

  张掖市辖乡。1956年设安阳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35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4万。有公路接民(乐)花(寨)公路。辖毛家寺、郎家寺、贺家城、帖家城、高寺儿、五一、明家城、王阜庄、金王庄、苗家堡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石灰厂、煤矿等。农业主产小麦、青稞、豆类。.  

花寨乡

  张掖市辖乡。1953年设花寨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35公里。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口0.9万。张(掖)大(野口)公路过境,民(乐)花(寨)公路终点。辖花寨、余家城、滚家庄、新城子、滚家城、柏杨树、西阳树、西阳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矿、水泥厂等。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豆类等。.  

龙渠乡

  龙渠乡位于甘州区西南部,东邻和平,西连黑河沿岸,南靠祁连山脚下,北接小满乡;东西横跨长度11150米,南北横跨宽度6650米;现在土地总面积69577.3亩,其中耕地22042.5亩,海拔高度在1600-1800米之间,全乡辖有12个行政村,69个生产合作社,11263人,人均耕地面积1.97亩。    种植业方面    2004 年粮经草三元结构比例调整为14:79:7,全乡种植面积28442亩 (含荒地6400亩),种植粮食面积400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442亩,其中落实制种玉米面积19408亩;种植蔬菜388亩,蕃茄90亩(水源村、木笼坝村);种植食用葵2066亩,甜菜400亩,脱毒洋芋90亩;种植饲草面积2000亩。    草畜产业方面    2004年,我乡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并举的方针,将畜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培训提高,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利用广阔的山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羊、养牛为主的食草型畜牧业,积极扶持三个800户养殖大户,即:5头以上养牛大户800户,10头以上养猪大户800户,30只以上养羊大户800户,继续巩固人均1头牛、2口猪、5只羊的奋斗目标,目前全乡大牲畜饲养量已达11029头(匹),其中牛饲养量达到9760头,出栏1705头;羊饲养量已达56237只,出栏8415只;猪饲养量达到12262口,出栏3795口;鸡饲养量达到13.7万只,养殖总量达到了226288头(只)。今年畜牧业计划完成2305万元,比上年计划增收146万元,至8月份已完成1864万元,占计划的80%。    同时,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植树造林。 共完成造林面积578亩,其中,荒滩造林133亩,农田林网造林面积275亩,完成退耕还林补造170亩,四旁植树41500株,义务植树59400株,共栽植各类苗木136640株。建成绿色通道3条,共11.2公里,新育苗30亩,种植优质牧草760亩。集镇绿化共栽植云杉60株,国槐70株。.  

靖安乡

  靖安乡地处甘州区北20公里处,北靠合黎山,南依黑河沿岸,地势平坦,光热、水利资源丰富.全乡辖4个行政村,39个生产合作社,1870户,7495人,行政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09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359.62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总收入305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38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了2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9元。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立足地域优势,结构调整效果明显,重点推进种子和草畜两大产业。全乡制种面积达到了1.3万亩,其中玉米制种田1.2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4.7%,粮经比例调整到24:76;畜牧业初步形成了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格局,养殖总量稳步增长,牛、羊、猪的饲养量分别达到了6356头、16820只和8363头。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投资3.5万元扶持新建靖安十三社综合养殖示范社,新开发建设兔儿坝养殖示范区一处,入区规模养殖户5户,其中养猪2户,养羊1户,养牛2户。新发展陈世文千只羊场、陈伟廷千口猪场等效益明显的规模养殖户156户。畜牧业收入达到1340万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比例 达到38%以上。完成造林面积916亩,占任务的150%。    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推进:0完成了有本干渠4.5公里、有本二支渠4.26公里和上堡支渠2.6公里的建设;新衬砌各类U型渠11.3公里;完成田间配套3390亩,新打机井5眼。    2、农电改造力度持续加大:全年新埋设地埋线5500米,使全乡地埋线入户率达到100%;改造和新架高压线路4.2公里,新增变压器4台,新增用电400伏安。    3、小康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资280万元,建成了总建筑面积达3300平方米的中心学校综合教学楼,全面改善了全乡的教育教学环境;多方争取建成了水管站办公大楼;积极鼓励引导,建设小康商住楼3栋;新建和改建小康住宅82户,全乡新增小康住宅面积6470平方米。.  

平山湖蒙古族乡

  张掖市辖乡。1955年设平山湖民族乡,1964年改平山湖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更今名。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60公里。面积1655平方公里,人口0.1万,其中蒙古族占15%。有简易公路接312国道。辖红泉堡、平山湖、紫泥3个村委会。境内多戈壁沙漠、草山面积大,以牧业为主,养牛、羊、骆驼。产发菜、大黄、驼毛。有地区农场、县东山大农场、养鹿场等。境内有龙首山烽益、红泉堡遗址。.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 [1] 创建于1994年,2006年5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审核公告为省级开发区,核准规划面积760公顷。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省政府表彰为招商引资先进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管辖规划面积已达7327公顷,建成区2164公顷,主要经济指标位列甘肃省30个省级开发区首位,综合经济实力达到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等水平,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药化工、新能源及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   2012年,园区拥有企业46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户,就业人数3.04万人;完成生产总值73.01亿元,同比增长22.6%,完成工业增加值40.6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税金3.93亿元,同比增长19.8%。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为创立于1994年的甘肃张掖工业园区,位于市区、312国道通向张掖火车站的黄金地段,南接张掖市区,北靠兰新铁路,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园区规划区面积23.5平方公里。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已达7.9平方公里。园区先后被国家农业部批准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和“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表彰命名为“全省十强示范区” [2] 。   近年来,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打造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以固本强基、提速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主线,统筹规划建设生态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冶金建材产业园“一区三园”,并向“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拓展,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强化服务功能,优化经济结构,取得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最为突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发展速度和综合效益最为显著的工作成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安阳乡特产大全




安阳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