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张掖 >> 高台县 >> 罗城镇

罗城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罗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罗城镇简介

  罗城镇政府驻罗城村,古称红寺堡,又称下堡、奉化村。位于县城西北39.6公里,东经99°34′32″,北纬39°40′43″。辖境东至桥儿湾村与黑泉相连,南至南沙滩,西至河西村与盐池乡相邻,西北至镇夷峡,东南至马尾湖水库。地处黑河下游,东、西、北三面为低山丘陵环抱,地势低洼,光照充足。总面积201387亩,耕地23524亩,宜林宜牧地多,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的优越条件。辖11个村,70个村民小组。1988年有2707户,12831人,人9.28‰。
   民国初,罗城称为三区。民国28年(1939),设四维乡。新中国成立初,建四维区。1955年境内设天城、罗城、花墙、河西4个乡。1958年成立罗城人民公社。1961年罗城公社分为罗城、河西、天城、十坝4个公社。1964年罗城、河西、天城公社合并为罗城公社。1983年,改为罗城乡。
   罗城乡经济以农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库塘坝3座,总库容1170万立方米,新开南北2条干渠,水利条件较为优越。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胡麻、甜菜等。乡办企业有农具厂、建筑队、皮鞋厂等。1988年,有总劳力7236个,农机总动力6075千瓦,配套机井169眼。粮食总产主1323.37万公斤,亩产645公斤,人均产粮1045公斤。工农业总产值882.10万元,人均纯收入655.63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28万人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620724108 734000 0936 查看 罗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罗城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张墩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张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墙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花墙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西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河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常丰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常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天城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天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侯庄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侯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庄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万丰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万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城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罗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红山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红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桥儿湾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桥儿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盐池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盐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双丰村 ·高台县旅游·高台县特产·高台县十大特产·高台县十景·高台县 0

----

查看 双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城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城关镇地处城区,辖1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个非公有制企业,共有7472户、18093人。其中:农村189户539人,城镇7283户17554人。近年来,我们按照“深化改革,兴工振农,经济工作上台阶,城市管理变面貌,社区建设求发展,财政税收上台阶”的总体要求,理清思路,加快发展,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达到“省级卫生县城、地级文明县城”目标。.  

宣化镇

  高台县宣化镇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下游,位于东经99°42′,北纬39°25′,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原名“新城”。    全镇有17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4466户,17468人,耕地面积40000亩,其中农户承包面积32250亩,开发区农场面积7750亩,主产小麦、玉米、蚕豆、水稻,经济作物以番茄、中药材、日光温室、制种、瓜菜为主。   充满生机的特色农业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调整结构、推广科技、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采取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办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镇总播面积4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3173亩,经济作物面积15397亩,种草面积14238亩,粮经草比例调整为30:36:34。经济作物中,种植番茄1648亩,瓜菜1853亩,棉花2181亩,中药材3553 亩。全镇新建连片日光温室示范点11个 450 座,累计日光温室达到803 座。   蓬勃发展的草畜产业    全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现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变。共完成退耕还草任务14238亩,其中历年留床5170亩,当年种草9068亩,有千亩以上连片种草示范点6个,完成生态退耕还林3490亩。同时抓住草畜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畜牧业,目前,全镇共有规模养殖场7个,其中:千头猪场3个,千只羊场2个,千头牛场1个,千头鹿场1个,养殖专业村3个,专业社23个,养殖大户727户;牛饲养量798头,猪1.3万头,羊1.8万只,鸡12万只。   稳中求进的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振兴宣化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拥有建筑建材项目部10个,建筑施工队70多个,从业人员2600人,年承接工程50多 项,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创年产值1.5亿元,工业企业造纸厂年产瓦楞纸14000 吨,白色浆板纸2000 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364户,全镇完成乡镇企业产值3.75 亿元,收入 10655 万元,实现税金604万元。.  

南华镇

  南华镇位于高台县城南7.5公里处,总面积26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02个合作社,总人口2.2万人,耕地面积39140亩。兰新铁路、312国道横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发展前景广阔。    1995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1996年12月,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南华经济开发区简介    高台县南华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3月被张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设立的集商贸、旅游、工业、农业、林业、养殖业、第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区,并于1996年12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总面积32.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8.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4平方公里。    自建区以来,充分发挥土地辽阔,水电充足,借助城郊和沿路(312线、兰新铁路、高火公路)优势,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统一规划、超前设计、分年实施”的原则,绘制了工业园区、小城镇商贸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畜牧养殖业园区、自然风光园区、沙产业园区、山地养殖业园区等蓝图,规划了四纵四横的路网格局,现已形成以盐厂、宏达饲料厂、铝型材厂、番茄制品厂、白酒厂、棉花加工厂为骨干的工业园区;以国华东西路(国道312线)、华中南华北路(高火公路)为主干的商贸园区;以县园艺场、三鑫花木公司为主干的自然风光园区;以先锋、南岔为骨干的高效农业园区。    开发区内现有企业412家,其中农业企业19家,工业企业29家,建筑企业10家,交通运输业4家,商流服务业343家,其它企业7家,年总收入31600万元,从业人员6100人,固定资产4亿多元。.  

巷道镇

  巷道乡地处城郊。乡政府驻巷道村,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许,辖境东与临泽县相接,南至三桥村与南华乡相邻,西至西八里堡村与宣化乡交界,北至黑河与合黎乡相望。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总面积76741亩,耕地22542亩。辖13个村,77个村民小组。1988年有3089户,14419人,人口自然增长11.15‰。.  

合黎镇

  合黎镇位于县城北郊,黑河北岸,乡政府距县城4公里,全乡共有10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2785户农户,11200人,耕地面积20387亩。2001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686万元,增长4.8%,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现行口径)Ⅰ.46亿元,增长22.8%,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2575万元,增长3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72万元。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坚持以增收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种植业上,依托县城农贸市场、脱水菜厂、番茄制品厂、东方种子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绿、红、白”为主要特色的三大主导产业。“绿色”产业,以淡季蔬菜、瓜菜、花卉制种为主,面积发展到5000亩;“红色”产业,以辣椒干、番茄为主,面积发展到4000亩;“白色”产业,以棉花、棉花制种为主,面积发展到3000亩,2001年粮经比例为35:65。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占到60%以上。立足资源优势,把二三产业发展作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富民富乡目标的战略措施和突破口来抓,全乡形成了以宏丰蔬菜加工厂、乡萤石矿、程林华萤石矿、第二萤石矿、0采石场、水管所采石场、建福水泥制管厂、谢成科制钉厂等20户私营企业为骨干,12户木材加工户以及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乡级稳固的主体财源,2001年上交税金70万元。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党建工作,在深化争创活动、“鱼水工程”和“走百访千、扶贫帮困”等党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学习实践“-”重要思想为重点,结合农村实际,提出并在全乡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中组织开展了“三带示范工程”,得到上级党委的充分肯定,乡党委连续五年被地县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去年“七一”又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骆驼城镇

  骆驼城乡位于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东临南华镇成号村,南接312国道线,西止古骆驼城遗址墓葬群,北连柔远渠,总面积20万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8万亩,辖区内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海拔1362—1596米,土层厚2—6米,无霜期149天,年降雨量79毫米,年均气温7.6℃,日照3188小时,土质为壤质灰棕漠土,南接荒漠戈壁,东西北三面邻靠绿洲,非常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    全乡辖13个村92个合作社2603户,10300人,可耕熟地27979亩。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开发,现有村民全部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七月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由汉、回、土、藏、裕固五种民族构成。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109.53万元,农业增加值2986.7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246.27万公斤,农业经济总收入4496.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40元。    截止2000年底,全乡配套机电井234眼,黑河西总干渠和三清渠由东向西流经全乡。全乡共衬砌支渠7条52公里,衬砌高标准斗渠120公里,建成节水“U”型渠170公里,建成变电站1座,供电所2处,架设农田线路310公里,其中高压87.6公里,低压66.3公里。目前,以渠灌与井灌相结合的灌溉网络纵横交错,通往农户田间地头,形成了以干、支、斗、毛渠配套的渠灌与井田配套的井灌双保险灌溉体系。境内2.5万亩农田防护林带形成规模,万亩生态林发挥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新建主干道路150公里,铺设油路12公里,国道312线由东向西贯通全乡,区内交通畅通无阻,现已达到了渠、路、林、田、井、电配套,交通运输方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为经济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全乡特产主要有苹果、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瓜菜、粮食及瓜菜种子的繁育。工业品主要有脱水菜(四季豆、青椒、红椒、洋葱等)、精细面粉。旅游资源有骆驼城古遗址、古汉葬墓群、全县的啤酒花基地和酿酒葡萄基地也在本乡境内。.  

新坝镇

  高台县新坝镇地处祁连山北麓,312国道南侧,距离县城52公里,全乡共有15个行政村、1个农场、154个合作社、3596户、14140人。地域面积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42001亩,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年有效降水量220毫米,年蒸发量1200-2000毫米,无霜期120天,早霜9月20日,晚霜5月20日。最高平均气温在8月为23度,最低平均气温在1月为-15度,地理海拔最高为2419米,新坝街为2115米,最低为1714米。全乡有“两库一塘”(摆浪河水水库、大河峡水库、小暖泉塘坝)。至目前,全乡已形成粮、种、果、畜四大支柱产业。    现乡政府设有党委、政府、人大、经委四大班子,6个站所:财政所、农技站、林业站、广播站、计生站、农经站。同时,党委系列包括党委办公室、武装、团委、妇联;政府系列包括民政办、土地站、司法所。共有干部50名。.  

黑泉镇

  黑泉镇位于高台县城西28公里,地处黑河两岸,南岸分布定安、定平、阴沟桥、永丰、新开、黑泉、沙沟、小坝、镇江九个村,北岸分布九坝、十坝、胭脂堡三个村,地理位置为东经99°31″至99°43″之间,北纬39°26″至39°39″之间。境内海拔高度在1131米至1395米之间。    全乡共有12个村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3959户,常住人口14684人;农村劳动力8556个。全乡土地面积88万亩,其中耕地31241亩。    自然条件优越,农、林、牧业发展潜力大。有宜农荒地6700亩,宜林荒地35002亩,宜牧荒地55387亩,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应硬质小麦、优质玉米、棉花、油料、蔬菜瓜果的生长,是条件优越的制种基地,目前已具初步规模。    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农田灌溉有一定保证。有水库5座,总调蓄量920万立方米,有八大渠系,246眼抗旱机(电)井;架设高低压农电线路75.5公里,农网布局合理,有35KV变电站1座。    道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通讯网络遍布全乡。高石线、张罗线,两条主干线沿黑河两岸贯通东西,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全乡12个村,村村开通了程控电话,总量达1203门,农村电话入户率达到31%以上;定平、小坝两个数字移动基站开通运行,联通定平移动基站也即将开通,全乡实现了移动电话无“盲区”。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乡共有初级中学两所,小学12所,幼教班12个;有乡级卫生院一所,村级卫生所、卫生室28个,在黑泉集镇建起乡级文化中心一处,近年来先后被上级命名为“文化之乡”、“体育之乡”。.  

罗城镇

  罗城镇政府驻罗城村,古称红寺堡,又称下堡、奉化村。位于县城西北39.6公里,东经99°34′32″,北纬39°40′43″。辖境东至桥儿湾村与黑泉相连,南至南沙滩,西至河西村与盐池乡相邻,西北至镇夷峡,东南至马尾湖水库。地处黑河下游,东、西、北三面为低山丘陵环抱,地势低洼,光照充足。总面积201387亩,耕地23524亩,宜林宜牧地多,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的优越条件。辖11个村,70个村民小组。1988年有2707户,12831人,人9.28‰。    民国初,罗城称为三区。民国28年(1939),设四维乡。新中国成立初,建四维区。1955年境内设天城、罗城、花墙、河西4个乡。1958年成立罗城人民公社。1961年罗城公社分为罗城、河西、天城、十坝4个公社。1964年罗城、河西、天城公社合并为罗城公社。1983年,改为罗城乡。    罗城乡经济以农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库塘坝3座,总库容1170万立方米,新开南北2条干渠,水利条件较为优越。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胡麻、甜菜等。乡办企业有农具厂、建筑队、皮鞋厂等。1988年,有总劳力7236个,农机总动力6075千瓦,配套机井169眼。粮食总产主1323.37万公斤,亩产645公斤,人均产粮1045公斤。工农业总产值882.10万元,人均纯收入655.63元。.  


罗城镇特产大全




罗城镇景点大全